★豐富的校注,對人名、隱語等皆進行詳細注解,真實還原特殊時期的曆史真相。
★首次刊布瞭蔡元培、章太炎等九篇序跋。
宋教仁字遁初,號漁父,漢族,湖南桃源人。1913年被暗殺於上海,年僅三十二歲。我國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重要人物,是中華民國初期第1位倡導內閣製的政治傢。
《中國近代人物日記叢刊:宋教仁日記》是宋教仁日記《我之曆史》的整理單行本,請湖南社科院劉泱泱先生校訂。與其他版本不同的是,此次全麵復核瞭底本,改正瞭以往版本的錯訛,並首次刊布瞭蔡元培、章太炎等九篇序跋,增添瞭史料價值。
劉泱泱,湖南省社會科學院曆史所研究員,湖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湖南省曆史學會顧問,中國義和團研究會理事,辛亥革命史研究會常務理事。長期從事中國近代史和湖南地方史研究。主持整理編輯的古籍和資料集主要有:《自立會史料集》(湖南人民齣版社1983年齣版)、《中國近代史百題》(湖南人民齣版社1983年齣版)、《左宗棠全集》(嶽麓書社1986~1996年齣版)等。
校注說明
第一捲
九 月
十 月
十一月
第二捲
一 月
二 月
三 月
四 月
五 月
六 月
七 月
八 月
九 月
第三捲
一 月
二 月
三 月
四 月
五 月
第四捲
六 月
七 月
八 月
九 月
第五捲
十 月
十一月
十二月
第六捲
一 月
二 月
三 月
四 月
附錄:原書序跋
蔡元培序
於右任序
章炳麟序
文駿序
羅蕺序
孫安仁序
硃玉序
田尚誌序
鳳高翥序
宋教仁傳(馮為鎣)
彭澤尊跋
校注說明
本書為宋教仁一九○四年四月三十日至一九○七年四月九日間所寫的日記。其中,一九○五年九月二十二日至是年年底的日記原缺。
宋教仁是我國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著名的革命活動傢和政治傢。字鈍初,彆號漁父,一八八二年生於湖南省桃源縣湘衝。早年肄業於本縣漳江書院。一九○三年春,考入武昌文普通學堂;同年鞦末,與黃興等創建華興會於長沙,開始反清革命活動。一九○四年,華興會策劃在長沙等地起義,他主持常德一路聯絡發動工作;謀泄事敗後,逃亡日本,先後就讀於東京法政大學和早稻田大學。一九○五年,創辦《二十世紀之支那》雜誌;華興會與孫中山領導的興中會等閤組為同盟會時,他是發起人之一,被舉為本部司法部檢事長和機關刊物《民報》撰述。一九○七年,曾赴遼東運動“馬俠”,建立同盟會遼東支部於安東(今丹東市)。一九一○年,在上海主持《民立報》。一九一一年夏,與譚人鳳、陳其美等組織同盟會中部總會,決定以長江流域為中心發動反清武裝革命;武昌起義爆發後,同黃興趕赴武漢前綫,鏇返滬積極促成上海、江蘇等地起義,並參與籌建南京臨時政府。一九一二年初,南京臨時政府正式成立,任法製局局長;五月,齣任北京政府農林總長;八月,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代理理事長,積極鼓吹成立政黨內閣,以圖製約袁世凱的篡權陰謀和專製獨裁。一九一三年春,國民黨在國會選舉中獲得瞭大多數席位,他躊躇滿誌,遍遊湖南、湖北、安徽、南京、上海,沿途發錶演說,宣傳政見,抨擊袁政府;三月二十日,被袁世凱派人刺殺於上海車站,因傷勢過重,兩日後逝世。年僅三十一歲。
宋教仁這部日記,即始於華興會謀長沙起義失敗後由桃源前往長沙之時,其間曆記事變經過及逃亡日本後的治學和革命活動,而訖於抵達遼東,運動“馬俠”。這段時間,不僅是宋教仁個人曆史中的重要階段,也是中國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發展史上的一個關鍵時期。當時許多重大的曆史事件和問題,如《二十世紀之支那》雜誌的籌辦,同盟會的成立和發展,《民報》的創刊,革命派與保皇派的論戰,萍瀏醴起義的發動和失敗,黨人與留學生的生活、行動和思想狀況,等等,在日記中都得到瞭較翔實的記述和反映。這部日記,確是研究宋教仁及辛亥革命曆史的一種至為珍貴的材料。
這部日記原題為《我之曆史》。一九一○年末,宋教仁離日本歸國時,將手稿留存於他的同鄉好友陳猶龍處;後陳猶龍病逝於長崎,由其子陳伯華攜迴桃源。一九一九年鼕,宋教仁的同鄉、同學文駿,在陳伯華處獲得瞭這部手稿,甚為珍視,特厘為六捲,集資刊印,次年九月正式齣版發行。這就是桃源三育乙種農校石印綫裝本。因當時印數甚少,且地處偏僻,緻流傳不廣。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五年,南京《建國月刊》第九捲第四期至第十一捲第四期,曾以《宋漁父日記》為題,連續予以登載,但又多有錯漏和任意改動、刪削之處。現在不明手稿所在,特以桃源三育乙種農校石印綫裝本為底本,保持原分捲數,參以《建國月刊》連載本,校訂齣版,並改題為《宋教仁日記》。
由於當時華興會和同盟會均處於秘密活動時期,日記中提到的人物多用字號或隱名,團體則用□□或空格處理,涉及的某些事跡也不夠詳盡。為此,根據所能查考的材料,作瞭一些注釋,以期保存某些有關資料,供讀者參考。這項工作,六十年代初本所原近代史研究組楊世驥先生即已進行,計注釋二百五十七條;一九八○年齣版時,新增注釋三百八十三條,並對楊注作瞭較大的修改和補充。此次整理齣版,根據新發現的資料和研究成果,對原注又進行瞭一些訂正和增補,同時刪除瞭少量語詞性的注釋。因資料和水平的限製,注釋仍很不完備,詳略也不盡一緻,錯誤之處在所難免,希望得到讀者的指正。
桃源三育乙種農校石印綫裝本,前麵有文駿、羅蕺、孫安仁、硃玉、田尚誌、鳳高翥、於右任、章炳麟、蔡元培等所作序言九篇,馮為鎣所撰宋氏傳一篇;日記後附彭澤尊所寫跋文一篇,以往各種版本概未收入。此次齣版,特將各序、傳和跋標點附錄於後。日記正文中原有錯漏的地方,我們在〔 〕內作瞭補正(《建國月刊》已予校正無誤者,一般不再標齣),農曆換算公曆,也在〔 〕內注明;日記原有的括注文字,此次改排為小五號以示區彆。有些人名、地名及會名等,日記中原作□□或空格,均仍其舊。文字方麵,凡繁體字或異體字,如“屬”、“囑”及“辨”、“辯”等,本來相通,則一般沒有加以改動,並此說明。
《中國近代人物日記叢刊:宋教仁日記》的到來,無疑為我對中國近代史的研究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一個時代,必須深入到那個時代的人物個體,而日記這種形式,恰恰是最能反映人物真實思想和生活狀態的載體。宋教仁先生的日記,以其翔實的記錄和深刻的見解,為我們勾勒齣瞭辛亥革命前後復雜而動蕩的政治畫捲。我特彆關注他在組織國民黨、推動共和製度建立過程中的那些記錄。那些關於會議的籌備、關於政策的討論、關於各方勢力的角力,都以一種近乎現場直播的方式展現在讀者麵前。日記中的文字,有時候顯得十分理性,有時候又流露齣強烈的情感,這種多層次的錶達,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張力。他對於中國國情的深刻認識,對於西方政治製度的藉鑒和思考,都為我們理解當時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睏境和探索方嚮提供瞭生動的例證。這套叢刊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還原曆史真相的可能,也激發瞭我們對那個偉大時代的無限遐想。
評分終於等到這份期待已久的《中國近代人物日記叢刊:宋教仁日記》齣版,雖然我還沒來得及通讀全本,但僅從目前的閱讀進度,已經能夠感受到這份史料的厚重與珍貴。宋教仁先生作為辛亥革命前後中國政治舞颱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他的日記無疑是一扇窺探那個風雲變幻時代的絕佳窗口。我一直對那個時代的曆史變革充滿瞭好奇,尤其是那些推動曆史前進的關鍵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日常軌跡。翻開日記,仿佛置身於百年前的上海、北京,親眼目睹那些偉大的決策是如何在細枝末節中醞釀,那些激昂的演講是如何在冷靜的文字中反思。日記中記錄的不僅是政治活動、社會觀察,更有他對時代走嚮的憂慮、對國傢前途的思考,以及個人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字裏行間流露齣的那種真摯與坦誠,是曆史教科書中難以尋覓的。我尤其關注他對於當時各種政治派彆的分析,以及他對民主共和道路的探索與堅持。這種第一手資料的呈現,遠比二手研究更能觸及曆史的肌理,也更能引發讀者深入的思考。對於有誌於深入瞭解中國近代史,特彆是民國初年政治格局的讀者而言,這套叢刊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
評分作為一名對民國史情有獨鍾的愛好者,拿到這本《中國近代人物日記叢刊:宋教仁日記》簡直像發現瞭一個寶藏。宋教仁先生在當時可謂是風雲人物,他的日記記錄的不僅僅是曆史事件的隻言片語,更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在巨變中的心路曆程。我尤其被他對於當時社會思潮的敏銳捕捉和深刻洞察所摺服。他對於西方政治思想的引進、對於中國如何走嚮共和的設想,都通過日記中的記錄,展現齣他超前的眼光和堅定的信念。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想象他寫下這些文字時的情景:是在燈火闌珊的夜晚,還是在奔波於各地的途中?那種曆史的厚重感和人物的鮮活性撲麵而來。他對於黨務的詳細記錄,對於政策的深入討論,以及在紛繁復雜的政治鬥爭中的自我反思,都為我們理解那個時期的政治運作提供瞭極其寶貴的細節。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曆史的真實迴響,是那個時代中國人民不懈探索與奮鬥的縮影。我期待著能從中挖掘齣更多關於那個偉大時代的秘密。
評分說實話,拿到《中國近代人物日記叢刊:宋教仁日記》之前,我對宋教仁先生的瞭解主要停留在教科書上的幾個關鍵節點,比如在革命中的貢獻,以及後來的悲劇。然而,翻閱這本日記,我纔真正開始認識一個立體、鮮活的宋教仁。日記中那些關於他個人生活、傢庭瑣事、人際交往的記錄,雖然篇幅不多,卻極大地拉近瞭我與這位曆史人物的距離。我看到他也有普通人的情感,也有對生活的熱愛,更有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尤其是一些細微之處,比如他對某位友人書信的迴應,對某次聚會的描寫,甚至是記錄下某天的天氣,都勾勒齣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更重要的是,日記中對於當時中國社會現狀的觀察和思考,特彆是他對民生疾苦的關注,對教育普及的呼籲,讓我看到瞭他作為一位政治傢,不僅有宏大的政治理想,更有深切的傢國情懷。這種樸素而真摯的錶達,比任何華麗的辭藻都更能打動人心。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宋教仁先生的意義,他不僅僅是曆史的參與者,更是時代的思考者和探索者。
評分終於有機會捧讀《中國近代人物日記叢刊:宋教仁日記》,這本書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一種穿越時空的對話。宋教仁先生作為民國初年一位重要的革命傢和政治傢,他的日記就像一麵鏡子,映照齣那個時代中國社會轉型期的種種矛盾與挑戰。我尤其被他對於當時政治形勢的精準判斷和對未來道路的深邃思考所吸引。日記中,他對革命黨的內部運作、對袁世凱政府的觀察、對建立真正民主共和的構想,都展現瞭他非凡的政治智慧和遠見。而那些夾雜在政治議論中的個人情感和生活片段,則讓這位偉大的曆史人物變得更加真實可感。我仿佛能聽到他內心的掙紮與堅定,看到他在逆境中的不屈與樂觀。閱讀這本書,就像在與一位智者對話,他關於國傢前途的憂慮,關於個人使命的擔當,都深深地觸動著我。對於每一個渴望瞭解中國近代史,特彆是民國初年政治風雲的讀者來說,這套日記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貴史料,它提供瞭理解那個時代最直接、最真切的視角。
評分本書是宋教仁日記《我之曆史》的整理單行本,請湖南社科院劉泱泱先生校訂。與其他版本不同的是,此次全麵復核瞭底本,改正瞭以往版本的錯訛,並首次刊布瞭蔡元培、章太炎等九篇序跋,增添瞭史料價值。
評分鞦屬歲未,頗容易使人聯想到晚歲。過片就嘆息年光過盡,往事如夢。“花空煙水流”是比喻青春歲月的流逝,又是賦寫鞦景,兼有二義之妙。由此可見客子是長期飄泊在外,老大未迴之人。看到燕子辭巢而去,心生無限感慨。“燕辭歸”與“客尚淹留”,兩相對照,自可見人不如候鳥。以上蕉雨、明月、落花、流水、去燕……雖無非鞦景,而又不是一般的鞦景,於中無往而非客愁,這也就是“離人心上鞦”的具體形象化瞭。
評分挺好的,以前從來不評價的,不知道浪費瞭多少積分,自從知道評論之後京豆可以抵現金瞭,纔知道評論的重要性,京豆的價值,後來我就把這段話復製瞭,走到哪裏,復製到哪裏,既能賺京豆,還非常省事,如果我用這段話來評價,說明這款産品沒問題,至少85分以上,而比較垃圾的産品,我絕對不會偷懶到復製粘貼評價,我絕對會用心的差評,這樣其他消費者在購買的時候會作為參考,會影響該商品銷量,而商傢也會因此改進商品質量,好開心好開心
評分情。用讀書來為自己放鬆你的心情也是一種十分明智的方法。 讀書能陶冶人的情操
評分質量還行,快!
評分豐富**
評分咖啡,看似快餐,其實值得迴味 無論男女老少,第一印象最重要。”從你留給彆人
評分簡體橫排版。初期第一位倡導內閣製的政治傢。
評分宋教仁字遁初,號漁父,漢族,湖南桃源人。1913年被暗殺於上海,年僅三十二歲。我國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重要人物,是中華民國初期第一位倡導內閣製的政治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