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史(1850-1949)(修订版)

上海新闻史(1850-1949)(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光仁 编
图书标签:
  • 上海
  • 新闻史
  • 近代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报刊史
  • 媒体史
  • 文化史
  • 历史学
  • 修订版
  • 1850-1949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104165
版次:1
商品编码:11481233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复旦学术精品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7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与评述1850年至1949年上海新闻事业产生、发展与变化的历史。按照新闻事业自身发展特点,共设11章,对上海地区出现的所有新闻现象都纳入考察范围,诸如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新闻教育、学术研究、新闻法制、新闻社团、对外交流等,勾勒出上海新闻事业百年发展的全貌。作者根据翔实的史料,探索新闻事业的发展规律;对一些重要新闻事件、人物等进行新的评价;对反动的、落后的新闻媒体如实评述;对长期以来的难点、热点乃至禁区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填补了空白。所以,宁树藩教授评价该书“是一部上海新闻史的百科全书”,是“新闻史学界思想解放的一大成果”。

作者简介

马光仁,山东兖州人,1937年8月30日生。研究员。1964年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留校,从事政工与教学工作。1989年调至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任党支部书记、副所长、新闻史教研室主任,兼任上海新闻学会理事、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史量才研究会顾问。从事新闻史教学与研究30余年,取得科研成果近400万字,著作有《上海新闻史(1850―1949)》(合)、《上海当代新闻史》(合)、《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史》、《瞿秋白年谱长编》(合)等。主编文集有《抗战时期新闻史论集》、《继往开来》、《回眸上海》等。参加撰稿著作近20部。发表论文约百篇,有10多篇收入不同文集中。学术成果多次获奖。近期出版《马光仁文集》。

目录

第一章 近代报业的创世纪

第二章 政治家走上报坛

第三章 庚子后士商报界互补

第四章 辛亥报坛的风云变幻

第五章 民初报业的艰难步履

第六章 现代新闻事业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七章 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第八章 抗日救亡高潮中的变化

第九章 “孤岛”前后

第十章 最屈辱的一页

第十一章 两极新闻事业的最后决战

附录 上海新闻史大事纪要

前言/序言


《申城溯影:一段风云际会的百年新闻史诗》 引言 在历史的长河中,城市如同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脉搏与人民的呼吸。上海,这座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据特殊地位的城市,其新闻业的发展更是与这座城市的命运紧密相连,共同谱写了一曲跌宕起伏的百年史诗。本书《申城溯影:一段风云际会的百年新闻史诗》正是试图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探寻1850年至1949年间,上海新闻业如何在东西方文化交汇、政治风云变幻、经济浪潮涌动的大背景下,孕育、成长、壮大,并最终深刻影响中国乃至世界格局的波澜壮阔历程。 第一章:近代报刊的萌芽与殖民地的启蒙 1850年,上海刚刚开埠不久,仍是那个小小的渔村与租界的雏形。然而,在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土地上,近代报刊的种子已悄然播下。西方传教士带来了印刷技术和办报理念,创办了早期的一些刊物,如《字林西报》(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等,它们主要面向在华外国人,但也无形中将现代新闻传播的触角延伸至这片土地。 早期中文报刊的出现,如《沪报》(1872年创刊)、《万国公报》(1868年创刊,后改名《教会新报》)等,则标志着中国人在上海新闻领域的主体性开始显现。这些报刊,或以官办、半官办的形式,或依托教会力量,尝试用中文传播信息,报道时事,介绍西学。它们在内容上,既有对朝廷政事的谨慎提及,也有对西方科技、地理、历史的介绍,甚至涉及一些社会改良的呼声。这一时期,报刊的发行量尚小,读者群体也相对有限,多为官僚、士绅、买办等上层人士。然而,它们却为上海乃至中国的新闻事业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开启了信息传播的新时代。 第二章:民族资本的崛起与报业的“黄金时代” 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以及上海作为远东经济中心的地位日益巩固,上海的新闻业迎来了第一个“黄金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批具有民族意识和商业头脑的报人涌现,他们创办了诸多影响深远的报刊。 《申报》(1872年创刊,被誉为“中国近代报业的一面旗帜”)的崛起,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标志。在严修、史量才等人的经营下,《申报》打破了以往报刊的局限,以其广泛的报道范围、敏锐的时政触角、相对客观的立场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迅速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它不仅报道国内外的时政新闻,还刊登文学作品、社会评论、广告信息,内容日益丰富多元,成为信息传播、舆论引导乃至社会生活的重要平台。 与此同时,其他一些报刊也各具特色,如《新闻报》(1893年创刊)以其严谨的报道和评论风格受到推崇;《时报》(1906年创刊)则在文学、艺术方面颇有建树,成为许多作家和艺术家展示才华的舞台。这些报刊的蓬勃发展,不仅满足了日益增长的社会信息需求,更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公众舆论,推动了社会思潮的传播。 这一时期,报刊的办报理念也开始发生转变。从最初的官办、官商合办,逐渐走向更为市场化的运作。报社开始注重经济效益,发展广告业务,引进现代化的印刷设备,提高发行效率。同时,报刊的内容也更加贴近民生,关注社会问题,反映民众呼声。 第三章:革命思潮的涌动与媒体的呐喊 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以及随后的新文化运动,为上海新闻业注入了更强大的革命活力。进步的报刊成为了传播革命思想、启迪民智的重要阵地。 《民报》(孙中山创办)、《民立报》、《正谊》等报刊,以其鲜明的革命立场和激进的宣传方式,成为了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的重要喉舌。它们不仅报道革命的进展,更积极地传播民主、共和、科学的理念,号召民众参与到革命洪流之中。 新文化运动期间,以《新青年》(1915年创刊)为代表的一批刊物,虽然篇幅不大,但其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对白话文的倡导、对西方民主思想的介绍,却在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虽然《新青年》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新闻报纸,但其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方式,与新闻媒体的功能息息相关,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舆论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时期,上海报刊的政治色彩日益浓厚,党派斗争、思想交锋在报端频频上演。报刊成为各派政治力量争夺话语权、争夺民心的重要战场。报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空前高涨,他们以笔为武器,在黑暗的年代里点燃了启蒙的火炬。 第四章:十里洋场的喧嚣与社会的万花筒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上海迎来了“东方巴黎”的繁荣时期。在这个被称为“冒险家的乐园”的十里洋场,新闻业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与商业化。 报纸的办报理念更加市场化,追求发行量和经济效益。大量报刊涌现,既有以《申报》、《新闻报》、《时事新报》等为代表的综合性大报,也有如《申报》副刊、《新闻报》副刊等,专设文学、艺术、女性、儿童等专栏,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 副刊的繁荣,是这一时期上海新闻业的一大特色。它们如同一面面折射社会百态的镜子,收录了大量的文学作品、社会评论、生活常识、娱乐八卦。鲁迅、郁达夫、茅盾、巴金等一大批文学巨匠,都在上海的报纸副刊上发表过大量作品,极大地丰富了报刊的内容,也提升了报刊的文化品位。 与此同时,大量的商业广告涌入报刊,使得报纸成为商家推广产品、树立品牌的重要渠道。广告的繁荣,既反映了上海经济的活力,也为报刊的经营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然而,在这个光鲜亮丽的表象之下,上海新闻业也面临着深刻的挑战。国民党政府的舆论管制逐渐加强,进步报刊屡遭打压。同时,租界内的外国报刊继续存在,形成了复杂的舆论格局。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报刊在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的同时,也承受着政治压力、经济诱惑和社会复杂性的多重考验。 第五章:抗战的烽火与新闻的担当 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上海陷入战火。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上海新闻业展现出了可贵的担当精神。 尽管日军占领了上海的大部分地区,但进步的报刊和地下媒体,依然冒着生命危险,坚持报道抗战的消息,揭露日军的暴行,鼓舞民众的抗战斗志。许多报刊在国民政府的领导下,继续坚持抗战宣传,传递民族精神。 与此同时,上海租界地区虽然相对安全,但舆论环境依然复杂。外国报刊、亲日报刊与抗日报刊相互博弈,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舆论场。进步的记者和编辑,在险恶的环境中,以其坚定的信念和敏锐的洞察力,努力为抗战发出声音。 这一时期,新闻的使命感被推向了极致。记者们深入前线,冒着炮火传递战况;编辑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加班加点,确保报道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他们用手中的笔,记录下中华民族抗击侵略的光辉历史,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六章:解放的曙光与新闻的转型 1949年5月,上海迎来解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事业开始在上海落地生根。 解放初期,上海的新闻业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国民党时期创办的大部分报刊停办或被接管,中国共产党创办的《解放日报》(1949年5月18日创刊)等成为上海新闻业的主导力量。 这一时期的上海新闻,其核心任务是宣传新中国的方针政策,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到新中国的建设中来。新闻的语言更加朴实,内容更加贴近工农兵的现实生活。报刊的发行量大幅度提升,真正成为人民大众获取信息、参与社会建设的重要渠道。 同时,上海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其新闻业也承担起了对外宣传、展示新中国形象的重要任务。新闻工作者开始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努力使新闻事业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结论 从1850年到1949年,上海新闻业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凡的道路。从早期传教士带来的外来报刊,到民族资本兴办的报业巨头,再到革命思潮的涌动,十里洋场的繁华喧嚣,抗战烽火中的坚守,直至解放曙光下的转型,每一个阶段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这段历史,不仅是中国近代新闻史的缩影,更是上海这座城市百年变迁的生动写照。上海的新闻,既是时代的记录者,也是时代的塑造者。它见证了西方文明的冲击与融合,承载了民族救亡的沉重使命,反映了社会变革的复杂图景,也孕育了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基因。 《申城溯影:一段风云际会的百年新闻史诗》希望通过对这一时期上海新闻业的深入研究,揭示新闻传播在社会发展、政治变迁、文化演进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为理解中国近代史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同时也为当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历史借鉴。在这段波澜壮阔的百年新闻史诗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字的传播,更是思想的激荡、民族的坚韧与历史的进步。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晦涩,仿佛是直接将学术会议上的报告稿未经润色就直接付梓。大量使用专业术语和长难句,使得原本应该充满活力的历史题材,被裹上了一层厚厚的学术“防腐剂”。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频繁地在正文和注释之间来回跳跃,这种体验极大地割裂了阅读的流畅性。真正优秀的历史著作,应该具备将复杂议题以清晰、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能力,让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历史的魅力。而这本书,似乎更倾向于服务于那些已经对领域有深入了解的同行,它提供的是“论证的堆砌”,而非“知识的传递”。我希望看到的,是关于那些消失的刊物、被遗忘的编辑们,他们的理想与挣扎如何被时代洪流吞噬的故事,而不是一篇堆砌着专业术语的文献综述。这使得这本书的受众范围被极大地压缩了。

评分

这本所谓的“上海新闻史(1850-1949)(修订版)”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我本来满心期待能一窥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里,上海滩上那些报纸、杂志是如何记录和塑造时代的,结果呢?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堆满了旧家具的仓库,里面塞满了各种零碎的、未经梳理的档案,虽然你隐约能感觉到这里面藏着些许历史的灰尘和故事的碎片,但真正想找到一条清晰的脉络,却难如登天。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密密麻麻的引文和注释,它们似乎在努力地证明其学术的严谨性,但对于一个普通历史爱好者来说,这简直就是一场阅读的灾难。我试着去理解作者是如何构建1850到1949这百年间的叙事框架的,但每当我以为抓住了某个关键点时,下一页的内容又会突然跳跃到另一个完全不相关的议题上,仿佛作者的心思也像当年的上海滩一样,被各种势力拉扯得七零八落,最终呈现出来的,是一份支离破碎的、缺乏核心洞察力的材料汇编。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清单,而不是一部具有生命力的历史叙事,让人读完后,留下的是疲惫而非满足。

评分

这本书的修订版给我的观感是,它更像是在旧版的基础上,用新的术语又涂抹了一层薄薄的油彩,骨子里的结构性问题丝毫没有得到解决。从叙事节奏上来看,全书的起伏感非常不自然,有些时段的描述仓促得像赶火车,而另一些看似次要的枝节却被过度地渲染。尤其是在关键的历史转折点,比如辛亥革命前后或是抗战爆发之际,新闻业所经历的剧烈动荡和阵营分化,本应是全书的高光时刻,但作者的处理方式却显得过于平铺直叙,缺乏对“信息战”和“舆论引导”这种动态博弈的深入挖掘。我甚至怀疑,作者是否真的理解,在那个信息匮乏的年代,一份报纸的立场和发行能力,在政治角力中具有何等巨大的能量。与其说是修订,不如说是“填充”——用更多的数据和引用去塞满原本空洞的论证空间,这对于追求深度分析的读者而言,无疑是一种浪费时间。

评分

对我这样一个对城市空间变迁特别关注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视角也显得过于局限和内向。新闻史,在我看来,绝不仅仅是关于报馆内部的运营和政治立场斗争,它更应该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上海这座城市物理空间和社会习俗的现代化进程。例如,现代印刷术的引入是如何改变了街头巷尾的广告模式?报亭和书报摊的出现,如何重塑了市民的公共阅读空间?这些与城市地理、商业活动息息相关的议题,在这本“历史”中几乎是缺席的。它把“上海”这个充满张力的背景板,简化成了一个抽象的政治环境,而忽略了新闻产品是如何在具体的街道、茶楼、公寓里被消费、被讨论的。因此,这本书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关于“文件”的历史,而非一个关于“生活”的历史,它错失了将新闻业置于宏大城市发展背景下的绝佳机会,留下的只是一份略显干燥和片面的行业记录。

评分

我一直认为,研究上海这一特殊地域的历史,关键在于捕捉那种独特的、混合着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摩登”气息。然而,这本书在处理这种复杂性时,显得极其保守和刻板。它似乎过于沉迷于罗列报刊的数量、发行量以及早期创办者的名单,却完全忽略了新闻媒介背后那些生动的社会心理变化。比如,二十世纪初,小报文化如何成为市民阶层表达不满和娱乐的主要阵地?这种基于口语传播和市井智慧的新闻形态,在书中几乎找不到深入的分析,通篇都是学院派的冷冰冰的论述。我期望看到的是关于“读者”如何被塑造,以及“新闻”如何反作用于社会结构变迁的互动过程,但这本书在这方面显得苍白无力。它只是一个观察者,冷眼旁观着历史的流淌,却从未试图深入到泥泞之中,去感受那些文字是如何被热切地阅读、被争论、甚至被禁止的。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的新闻业依然停留在纸面上,没有真正触碰到其肌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