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率地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晦涩,仿佛是直接将学术会议上的报告稿未经润色就直接付梓。大量使用专业术语和长难句,使得原本应该充满活力的历史题材,被裹上了一层厚厚的学术“防腐剂”。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频繁地在正文和注释之间来回跳跃,这种体验极大地割裂了阅读的流畅性。真正优秀的历史著作,应该具备将复杂议题以清晰、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能力,让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历史的魅力。而这本书,似乎更倾向于服务于那些已经对领域有深入了解的同行,它提供的是“论证的堆砌”,而非“知识的传递”。我希望看到的,是关于那些消失的刊物、被遗忘的编辑们,他们的理想与挣扎如何被时代洪流吞噬的故事,而不是一篇堆砌着专业术语的文献综述。这使得这本书的受众范围被极大地压缩了。
评分这本所谓的“上海新闻史(1850-1949)(修订版)”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我本来满心期待能一窥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里,上海滩上那些报纸、杂志是如何记录和塑造时代的,结果呢?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堆满了旧家具的仓库,里面塞满了各种零碎的、未经梳理的档案,虽然你隐约能感觉到这里面藏着些许历史的灰尘和故事的碎片,但真正想找到一条清晰的脉络,却难如登天。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密密麻麻的引文和注释,它们似乎在努力地证明其学术的严谨性,但对于一个普通历史爱好者来说,这简直就是一场阅读的灾难。我试着去理解作者是如何构建1850到1949这百年间的叙事框架的,但每当我以为抓住了某个关键点时,下一页的内容又会突然跳跃到另一个完全不相关的议题上,仿佛作者的心思也像当年的上海滩一样,被各种势力拉扯得七零八落,最终呈现出来的,是一份支离破碎的、缺乏核心洞察力的材料汇编。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清单,而不是一部具有生命力的历史叙事,让人读完后,留下的是疲惫而非满足。
评分这本书的修订版给我的观感是,它更像是在旧版的基础上,用新的术语又涂抹了一层薄薄的油彩,骨子里的结构性问题丝毫没有得到解决。从叙事节奏上来看,全书的起伏感非常不自然,有些时段的描述仓促得像赶火车,而另一些看似次要的枝节却被过度地渲染。尤其是在关键的历史转折点,比如辛亥革命前后或是抗战爆发之际,新闻业所经历的剧烈动荡和阵营分化,本应是全书的高光时刻,但作者的处理方式却显得过于平铺直叙,缺乏对“信息战”和“舆论引导”这种动态博弈的深入挖掘。我甚至怀疑,作者是否真的理解,在那个信息匮乏的年代,一份报纸的立场和发行能力,在政治角力中具有何等巨大的能量。与其说是修订,不如说是“填充”——用更多的数据和引用去塞满原本空洞的论证空间,这对于追求深度分析的读者而言,无疑是一种浪费时间。
评分对我这样一个对城市空间变迁特别关注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视角也显得过于局限和内向。新闻史,在我看来,绝不仅仅是关于报馆内部的运营和政治立场斗争,它更应该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上海这座城市物理空间和社会习俗的现代化进程。例如,现代印刷术的引入是如何改变了街头巷尾的广告模式?报亭和书报摊的出现,如何重塑了市民的公共阅读空间?这些与城市地理、商业活动息息相关的议题,在这本“历史”中几乎是缺席的。它把“上海”这个充满张力的背景板,简化成了一个抽象的政治环境,而忽略了新闻产品是如何在具体的街道、茶楼、公寓里被消费、被讨论的。因此,这本书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关于“文件”的历史,而非一个关于“生活”的历史,它错失了将新闻业置于宏大城市发展背景下的绝佳机会,留下的只是一份略显干燥和片面的行业记录。
评分我一直认为,研究上海这一特殊地域的历史,关键在于捕捉那种独特的、混合着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摩登”气息。然而,这本书在处理这种复杂性时,显得极其保守和刻板。它似乎过于沉迷于罗列报刊的数量、发行量以及早期创办者的名单,却完全忽略了新闻媒介背后那些生动的社会心理变化。比如,二十世纪初,小报文化如何成为市民阶层表达不满和娱乐的主要阵地?这种基于口语传播和市井智慧的新闻形态,在书中几乎找不到深入的分析,通篇都是学院派的冷冰冰的论述。我期望看到的是关于“读者”如何被塑造,以及“新闻”如何反作用于社会结构变迁的互动过程,但这本书在这方面显得苍白无力。它只是一个观察者,冷眼旁观着历史的流淌,却从未试图深入到泥泞之中,去感受那些文字是如何被热切地阅读、被争论、甚至被禁止的。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的新闻业依然停留在纸面上,没有真正触碰到其肌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