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言概念空间的主体语境基元

论语言概念空间的主体语境基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曾阳 著
图书标签:
  • 语言学
  • 认知语言学
  • 概念隐喻
  • 语境
  • 主体性
  • 语义学
  • 认知科学
  • 语言哲学
  • 概念空间
  • 基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31585
版次:1
商品编码:11686213
丛书名: HNC理论全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页数:49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论语言概念空间的主体语境基元》适合对自然语言理解、人工智能、认知科学、脑科学、语言学等感兴趣的所有读者,特别适合语言信息处理方面的研究者及学生参阅。

内容简介

  《论语言概念空间的主体语境基元》是《HNC理论《论语言概念空间的主体语境基元》》的第二册。 HNC理论以自然语言理解为其核心探索目标,试图为语言理解的探索开启一条新的途径,以语言概念空间的符号化、形式化为手段,实现人类语言脑的纯物理模拟。
  《论语言概念空间的主体语境基元》专门论述构成主体语境基元的人类专业活动,另称第二类活动。人类文明的三大支柱是政治、经济和文化。政治是统帅,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灵魂。由政治派生出一文一武两个分支,即法律与军事,而科技、教育、卫生则主要由文化衍派而来。由此构成了人类的八大专业活动领域。

目录

作者的话
引文出处缩略语对照表
第三编 第二类劳动1
第零章专业活动基本特性a05
第0节专业活动基本共性a00 (102)7
第1节组织机构a01 (103)17
第2节专业活动的实施a02 (104)27
第3节泛组织a03 (105)30
第一章政治al33
第0节制度与政策al0 (106)35
第1节政权活动all (107)43
第2节国家的治理与管理a12 (108)53
第3节政治斗争a13 (109)66
第4节外交活动a14 (110)85
第5节征服活动a15 (111)94
第二章经济a299
第0节经济活动基本内涵a20 (112)101
第1节生产a21 (113)1 14
第2节商业a22 (114)1 38
第3节服务业a23 (115)145
第4节金融业a24 (116)164
第5节经济与政府a25 (117)168
第6节经济与科技a26 (118)178
第7节经济与文化a27 (119)1 80
第8节经济与自然a28 (120)1 81
第9节经济与军事a29 (121)1 82
第三章文化a3183
第0节文化活动的广义内涵a30 (122)185
第1节文学a31 (123)191
第2节艺术活动a32 (124)193
第3节技艺a33 (125)195
第4节大众文化a34 (126)197
第5节信息文化a35 (127)199
第6节历史文化a36 (128)200
第叫章军事a4203
第0节军事活动的基本内涵a40 (129)205
第1节军事组织a41 (130)213
第2节战争a42 (131)230
第3节战争效应a43(132)243
第4节安全保障a44 (133)252
第5节战备a45 (134)258
第6节军事与科技a46 (135)265
第7节军事与经济a47 (136)273
第五章法律a5281
第0节法律活动基本内涵a50 (137)283
第1节法治a51 (138)288
第2节移法a52 (139)292
第3节法理a53 (140)295
第4节执法及其基本原则a54 (141)297
第5节检察a55 (142)301
第6节市判a56 (143)305
第7节行裁a57 (144)309
第8节法难a58 (145)312
第9节悖法a59 (146)315
第10节法律关系a5a (147)321
第1 1节剡决反应a5b (148)326
第六章科技a6329
第0节探索与研究a60 (149)332
第1节科学a61 (150)339
第2节广义技术a62 (151)341
第3节理论与实验a63 (152)345
第4节学科a64 (153)349
第七章 教育a7369
第0节广义教育a70 (154)371
第1节学校a71 (155)376
第2节教学a72 (156)379
第3节考试a73 (157)381
第八章卫保a8383
第0节卫生与环保基本课题a80 (158)385
第1节保健a81 (159)387
第2节医疗a82 (160)388
第3节环保a83 (161)389
第4节灾祸及其防治a84 (162)389
附录391
附录1 一位形而上老者与一位形而下智者的对话 392
附录2语境表示式与记忆400
附录3 把文字数据变成文字记忆410
附录4 《汉字义境》歉言421
附录5 概念关联性与两类延伸424
附录6诗词联小集432
术语索引439
人名索引467
《HNC理论仝书》总日475

精彩书摘

第三编劳动
本编不分篇,共八章,描述人类的第二类劳动(专业活动)。
第二类劳动与白然语言所说的脑力劳动大体对应,而本卷第五编所论述的第一类劳动则与自然语言所说的体力劳动大体对应。
自然语言关于劳动的体力与脑力之分、关于生活的物质与精神之分同然不失为一种十分简明的描述方式,但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互补性极强,对人类活动的描述很难将两个侧面截然分开。当然,纯粹的体力或脑力劳动、纯粹的物质或精神生活在特定条件下是存在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T更是社会进步的基本保障。但是,这不等于说:体力劳动中不需要或不存在脑力劳动,脑力劳动中不需要或不存在体力劳动;更不等于说:体力劳动不需要或不存在高级思维,只有脑力劳动才需要或存在高级思维。然而,人类社会曾经长期存在着轻视体力劳动的无知偏见,也出现过神化体力劳动的奇特偏见。中国科学院(简称中科院)声学研究所(简称声学所)首任所长汗德昭教授(中科院院士)为声学所制定的所训——“标新立异、一丝不苟、奋力拼搏、亲自动手”就极力倡导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汪先生是其倡导的杰 力行者,声学所的璀璨结晶就是对上述偏见的有力批判。为避开落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速两个术语上的上述历史尘埃,本书改用术语第一类劳动和第二类劳动。
第二类劳动亦称专业活动或a行概念,是HNC所定义的抽象概念11( 16)个范畴[主体基元概念、第一类精神生活(含4个子范畴)、第二类劳动、第三类精神生活(含2个子范畴)、第一类劳动、第二类精神生活(含2个子范畴)、基本概念、基本逻辑概念、语言逻辑概念、综合概念、语习概念]的第3 (6)号,又是语境概念范畴(两类劳动和人类精神生活)的第一号。第二类劳动可穷举出如下所示的概念:
a0 专业活动基本特性
a1 政治
a2 经济
a3 文化
a4 军事
a5 法律
a6 科技
a7 教育
a8 “卫保”(卫生与环保)
专业活动a的殊相概念林al~a8是对人类专业活动的最高层次概括,对应着人类专业活动的八大领域,是对人类专业活动的总体性描述,每一个人的职业都可以纳入其巾的一个领域。专业概念林aO~a8的延伸概念直接提供最重要的领域句类信息,是语境单元萃取SGUE最重要的知识资源。
具有专业特性的第一类劳动q6和宗教活动q821没有直接包含在专业活动的领域概念林里,前者可以看作经济活动a2的扩展,后者可以看作文化活动a3的扩展。
第零章
专业活动基本特性a0
专业活动的八大领域al~a8具有共性,这些共性放到专业活动的基本特性a0这一概念林里进行描述。
每一具体专业活动al~a8都要依附于相应的社会组织,al~a8都有相应的组织机构,任何国家都要设置联系这八大领域的政府部门。凶此,组织机构是所有专业活动的共性之一。
在本卷第一编的3.0节里说过:“对效应基本特性的考察必须以实现为纲。”这一论点同样适用于专业活动,这就是说,专业活动的实施是专业活动的共性之二。
各项专业活动是相互依存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专业活动也是相互依存的,而且这种依存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越来越强。另外,每项专业的子专业越分越细,子专业的发展越来越快。这三项“越来越”现象必然诱发下列效应,那就是超级专业组织、行业和流派的出现,将统称“泛组织”,这是专业活动的共性之三。
专业活动当然不只具有这三项共性。为了求得完备性,HNC的例行对策是把上列三项共性之外的共性归并到一起,命名为专业活动的基本共性。这样,专业活动基本特性概念林a0的概念树设计就取得了完备性资格,可穷举出下列
四类概念树:
a00 专业活动基本共性
a01 组织机构
a02 专业活动的实施
a03 “泛组织”
第0节
专业活动基本共性a00 (102)
专业活动基本共性a00辖属三项概念联想脉络:一是专业活动的基本制度aOOe4n;二是专业活动的作用效应链表现a00 p;三是专业活动的人物效应aOOi。前两项联想脉络比较复杂,因此,在其概念延伸结构表示式里,将只给出二级延伸,三级及其后续的延伸概念放在世界知识里表示。
0.0.0专业活动基本共性a00的概念延伸结构表示式

前言/序言


《语言潜流:语义建构与理解的深层机制》 导论:探索意义的源泉与流变 我们每日沉浸在语言的海洋中,通过词语、句子、篇章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建构现实。然而,语言的真正力量并非仅在于其字面含义,更在于其背后那错综复杂的意义生成与理解机制。当我们说“苹果”,脑海中浮现的是一种水果,同时可能联想到健康、科技,甚至是某个童年记忆。这背后隐藏着何种深层的认知活动?语言的“意义”究竟是如何被创造、被感知、被共享的? 《语言潜流:语义建构与理解的深层机制》一书,旨在深入探索语言运作的底层逻辑,揭示意义在人类认知与社会互动中如何被动态地建构和理解。本书并非简单罗列词汇的定义或语法规则,而是试图穿透语言的表象,触及那些驱动意义生成、塑造理解路径的根本性因素。它聚焦于一个核心问题:语言的意义并非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在具体的语境、个人的认知体验和社会文化背景的交织互动中,被不断协商、重塑和赋予的。 本书的叙事轨迹,将引领读者穿越语言学的边界,融合认知科学、心理学、哲学乃至社会学等多学科的洞见,构建一个 holistic 的语言意义观。我们相信,理解语言的精妙之处,不仅仅是掌握工具,更是洞察人类心智的运作,以及社会互动的复杂性。 第一篇:意义的基石——概念的构建与表征 意义的产生,首要在于概念的形成。我们如何将纷繁复杂的世界进行分类、组织,并赋予其符号化的名称?第一篇将聚焦于这一根本性问题。 第一章:概念的涌现:从感知到抽象 本章将追溯概念形成的早期阶段。从婴儿对世界的初次感知出发,探讨感觉经验如何通过联结、归纳,逐渐形成事物的基本表征。我们将审视“原型理论”与“范例理论”等关于概念结构的经典观点,并引入认知科学的最新研究,例如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的视角,来解释身体经验如何深刻地影响我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例如,“高”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度量,它常常与权力、地位等社会概念紧密相连,这种联结源自我们基于身体高度的直观感受。 第二章:概念网络的织就:关联与语义场 单个概念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庞大而精密的语义网络。本章将深入分析概念之间的各种关联方式,包括同义、反义、上下位关系、部分整体关系等。我们将介绍“语义场”(Semantic Field)的概念,阐释词语的意义如何在相互参照中得以确立和区分。例如,“热”的意义,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与“冷”、“温”等概念的对比而得以明确的。本书将探讨这些关联如何影响词语的激活、联想以及在特定语境下的选择。 第三章:表征的多维性:意象、脚本与图式 概念的表征并非仅限于纯粹的逻辑结构,它常常包含丰富的意象、情景化的“脚本”(Scripts)以及更宏观的“图式”(Schemas)。本章将探讨这些表征形式如何为意义的理解提供更深层次的维度。例如,当我们听到“去餐厅吃饭”,我们脑海中会激活一个关于点餐、就座、用餐、付款的完整“脚本”,这大大简化了对这一情境的理解。本书将分析这些表征如何在语言沟通中被调用和共享,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复杂的情节和意图。 第二篇:语境的赋形——意义的动态生成 概念只是意义的潜在资源,真正的意义是在具体的语境中被激活、被创造、被赋予的。《语言潜流》的第二篇将把焦点转移到语境的作用上。 第四章:微观语境的魔力:句子层面与话语连贯 每一个句子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嵌入在一个更宏大的话语结构之中。本章将分析句子层面的语境因素,例如词序、语气、句法结构对意义的影响。我们将探讨“衔接”(Cohesion)与“连贯”(Coherence)在话语生成中的作用,解释听者如何利用语篇信息来推断隐含的意义。例如,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调下,表达的情感可能截然相反。本书将揭示话语如何像一幅流动的画卷,通过前后呼应,层层递进,最终导向清晰的意义。 第五章:宏观语境的潮汐:情境、文化与社会规范 语言的理解绝不能脱离其所处的宏观情境。本章将探讨“情境”(Situation)的构成要素,包括参与者、时间、地点、目的等,以及它们如何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意义的解释。我们还将深入分析“文化”(Culture)和“社会规范”(Social Norms)在语言意义建构中的关键作用。一个在特定文化中显得礼貌的说法,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被视为冒犯。本书将阐释这些宏观语境如何塑造我们对语言的预期,影响我们对言外之意的捕捉。 第六章:隐含意义的迷宫:语用推断与会话原则 沟通中的大部分意义并非直白说出,而是通过“语用推断”(Pragmatic Inference)来获得。本章将介绍格莱斯(Grice)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及其“会话准则”(Maxims),以及如何通过“违反”这些准则来传递特定的隐含意义(Mamdani’s Implicature)。我们将分析讽刺、委婉、幽默等语言现象背后的推断机制。例如,当被问及“你觉得这部电影怎么样?”时,回答“嗯……画面挺美的。”可能暗示着对剧情的不满。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这个隐含意义的迷宫,学会如何解读那些未说出口的话。 第三篇:主体性的印记——理解的个人化路径 尽管语言具有共享的结构和普遍的语用原则,但每一个人的理解都是独特且个人化的。第三篇将关注“主体”(Subject)在意义理解中的核心作用。 第七章:个体经验的棱镜:记忆、情感与认知风格 每个人的过往经历、情感状态和独特的认知风格,都如同一个个不同的棱镜,折射出独一无二的意义。本章将探讨记忆(Memory)如何影响我们对词语和情境的联想,情感(Emotion)如何影响我们对语气的判断和意义的赋予,以及不同的认知风格(Cognitive Styles)如何导致对同一信息产生不同的解读。例如,一个有过负面经历的人,在听到“医生”这个词时,可能更容易联想到痛苦而非治愈。本书将强调理解的主观性,以及它如何在语言互动中发挥作用。 第八章:视角与焦点:主体立场与意义构建 在任何交流中,我们都带着特定的视角(Perspective)和关注焦点(Focus)。本章将分析主体如何通过选择特定的词语、组织信息顺序、强调某些方面来确立自己的立场,并影响听者的理解。例如,描述一场事件时,选择“反抗者”还是“暴徒”,会直接影响听者对事件的认知。本书将探讨这些主观选择如何动态地建构意义,以及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递不同的视角。 第九章:意义的协商与共享:对话中的主体互动 意义的最终达成,往往是参与者之间不断协商与共享的过程。本章将分析在对话中,主体如何通过提问、澄清、解释、反馈等方式,来修正、补充和确认彼此的理解。我们将探讨“共同知识”(Common Ground)是如何在互动中被建立和维持的,以及对话如何在这一动态过程中,逐步逼近一个共享的意义空间。本书将展示,语言的理解并非一次性的接收,而是一个持续的、互动的、主观与客观不断交织的过程。 结语:通往更深层理解的桥梁 《语言潜流:语义建构与理解的深层机制》所呈现的,是对语言现象背后深刻而复杂的认知与社会机制的探索。本书致力于打破对语言的浅层认知,引导读者认识到,每一个词语、每一句话语,都承载着丰富的潜流,它们在概念的海洋中激荡,在语境的潮汐中起伏,最终在每个独特的主体心中,被赋予生命和意义。 通过对本书的研读,我们期望读者能够: 重塑对语言的认知: 从被动的接收者转变为积极的意义建构者,更深刻地理解语言的动态性和灵活性。 提升沟通的洞察力: 更敏锐地捕捉言外之意,更精准地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意图,从而进行更有效、更有同理心的沟通。 深化对人类心智的理解: 认识到语言与认知、情感、经验的紧密联系,洞察人类思维的奥秘。 认识到意义的多样性与共享性: 在理解个体差异的同时,也认识到通过语言实现有效沟通的可能性与重要性。 本书献给所有对语言充满好奇,渴望深入理解意义之谜的读者。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语言学的著作,更是一次关于人类思维、理解与连接的深刻旅程。愿它能为您打开一扇新的窗户,看见语言背后那更广阔、更精彩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有一种古典哲学的韵味,让人联想到康德或维特根斯坦对语言和实在界关系的探讨,但它又披着一层现代认知科学的外衣。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处理语言的“实在性”问题。概念空间,它究竟是客观存在的认知结构,还是仅仅是不同社会群体协商和约定的产物?“主体语境基元”似乎倾向于后者,强调了个体在特定情境下对概念的重新锚定。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本书可能会对“普遍语法”的观念提出质疑,转而聚焦于局部、暂时的有效性。这种细致入微的语境分析,如果处理得当,能极大地丰富我们对日常交流中误解和默契的理解。我希望作者能提供足够多的案例来支撑这种“基元”的有效性,比如在特定职业群体、小圈子文化,或是特定历史时期内,某个词汇的意义是如何被语境重塑的,这会比空泛的理论讨论来得更扎实。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非常具有学术深度,让人不禁好奇其探讨的核心议题究竟是什么。从“语言概念空间”这个表述来看,作者似乎在试图构建一个宏大的理论框架,用以理解语言是如何承载和组织人类的思维与认知。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会深入剖析“概念”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动态演变和结构差异,也许会涉及语言哲学、认知科学乃至符号学的交叉领域。尤其“主体语境基元”这个词组,暗示着研究的焦点可能落在了语境——即语言发生时的具体情境——对于概念形成的决定性作用上。对于一个长期关注语言现象的读者来说,这样的选题无疑是充满吸引力的,它预示着一次对语言本质的深刻挖掘,而非停留在表面的语法分析。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个清晰、逻辑严密的分析路径,引导读者穿越复杂的理论迷雾,最终抵达对语言如何构建我们现实世界理解的全新视角。如果书中能结合具体的语言实例,特别是那些跨文化交流中常出现的概念错位现象,那就更好了,那样理论的阐释会更具说服力和实践意义。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封面时,那种厚重感和密集的文字排版立刻给人一种“硬核”的印象,它绝不是那种轻松愉快的阅读材料,更像是一份需要全神贯注、反复咀嚼的学术专著。我猜想作者在行文风格上会保持高度的严谨性,大量运用专业术语来精确界定其理论的边界和内涵。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入门的门槛可能会略高,但对于专业研究者而言,这或许正是其价值所在——用最精准的工具来解构最复杂的认知难题。我比较好奇的是,在探讨“空间”这一隐喻时,作者是如何处理其几何学或拓扑学意义上的指涉,以及如何将其与语言的非物质性进行有效的衔接。优秀的理论著作往往能将看似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我希望这本书能在这一方面有所突破,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概念的堆砌上。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坐下来,泡一杯浓茶,准备好笔记本和高亮笔才能真正开始的探索之旅,它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理解语言深层结构的全新坐标系。

评分

听闻此书,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张极其复杂的认知地图,上面布满了语言的经纬线和概念的节点。它仿佛在邀请读者进行一次“思想的太空漫步”,去观察人类交流的整个场域。这本书的魅力可能并不在于提供一个简单的“是什么”的答案,而在于构建一个“如何运作”的系统描述。我推测它会非常强调“维度”和“相互作用”,即概念的意义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其在空间中的位置及其与其他概念的距离和关系来确定的。如果能成功地阐明“语境”如何定义这些距离和关系,那么这本书就不仅仅是一部语言学著作,而可能是一部关于人类心智如何进行复杂信息处理的指南。它或许会挑战我们习以为常的线性思维,迫使我们以一种更为网络化、多维化的视角去看待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词语。这种对底层逻辑的重新审视,才是学术研究的真正价值所在。

评分

读完书名后的第一反应,是产生了一种对“边界”的探寻欲。语言概念空间,这听起来像是一个可以被量化、被测绘的领域,但语言的本质恰恰在于其流动性和多义性。这本书如果真的试图为这个“空间”定下一个“基元”,那无疑是对现有语言学范式的一种挑战或革新。我更倾向于认为,作者可能在探讨一种深层的、潜在的认知结构,这种结构是所有具体语言现象的底层支撑,是我们在交流过程中不假思索就会遵循的“默认设置”。这种设置如何被“主体语境”所塑造和激活,是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如果作者能够阐述清楚,语境如何从一个外在的附加条件,内化为概念形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这本书的贡献将是巨大的。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理论模型,而不是一套静态的分类系统,因为语言本身就是活生生的、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