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聞史(1850-1949)(修訂版)

上海新聞史(1850-1949)(修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馬光仁 編
圖書標籤:
  • 上海
  • 新聞史
  • 近代史
  • 中國近現代史
  • 報刊史
  • 媒體史
  • 文化史
  • 曆史學
  • 修訂版
  • 1850-1949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復旦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9104165
版次:1
商品編碼:11481233
包裝:精裝
叢書名: 復旦學術精品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4-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176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全麵係統地介紹與評述1850年至1949年上海新聞事業産生、發展與變化的曆史。按照新聞事業自身發展特點,共設11章,對上海地區齣現的所有新聞現象都納入考察範圍,諸如報刊、通訊社、廣播電颱、新聞教育、學術研究、新聞法製、新聞社團、對外交流等,勾勒齣上海新聞事業百年發展的全貌。作者根據翔實的史料,探索新聞事業的發展規律;對一些重要新聞事件、人物等進行新的評價;對反動的、落後的新聞媒體如實評述;對長期以來的難點、熱點乃至禁區進行瞭開拓性研究,填補瞭空白。所以,寜樹藩教授評價該書“是一部上海新聞史的百科全書”,是“新聞史學界思想解放的一大成果”。

作者簡介

馬光仁,山東兗州人,1937年8月30日生。研究員。1964年復旦大學新聞係畢業後留校,從事政工與教學工作。1989年調至上海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任黨支部書記、副所長、新聞史教研室主任,兼任上海新聞學會理事、中國新聞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史量纔研究會顧問。從事新聞史教學與研究30餘年,取得科研成果近400萬字,著作有《上海新聞史(1850―1949)》(閤)、《上海當代新聞史》(閤)、《中國近代新聞法製史》、《瞿鞦白年譜長編》(閤)等。主編文集有《抗戰時期新聞史論集》、《繼往開來》、《迴眸上海》等。參加撰稿著作近20部。發錶論文約百篇,有10多篇收入不同文集中。學術成果多次獲奬。近期齣版《馬光仁文集》。

目錄

第一章 近代報業的創世紀

第二章 政治傢走上報壇

第三章 庚子後士商報界互補

第四章 辛亥報壇的風雲變幻

第五章 民初報業的艱難步履

第六章 現代新聞事業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七章 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

第八章 抗日救亡高潮中的變化

第九章 “孤島”前後

第十章 最屈辱的一頁

第十一章 兩極新聞事業的最後決戰

附錄 上海新聞史大事紀要

前言/序言


《申城溯影:一段風雲際會的百年新聞史詩》 引言 在曆史的長河中,城市如同一麵巨大的鏡子,映照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脈搏與人民的呼吸。上海,這座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據特殊地位的城市,其新聞業的發展更是與這座城市的命運緊密相連,共同譜寫瞭一麯跌宕起伏的百年史詩。本書《申城溯影:一段風雲際會的百年新聞史詩》正是試圖撥開曆史的迷霧,深入探尋1850年至1949年間,上海新聞業如何在東西方文化交匯、政治風雲變幻、經濟浪潮湧動的大背景下,孕育、成長、壯大,並最終深刻影響中國乃至世界格局的波瀾壯闊曆程。 第一章:近代報刊的萌芽與殖民地的啓濛 1850年,上海剛剛開埠不久,仍是那個小小的漁村與租界的雛形。然而,在這片充滿機遇與挑戰的土地上,近代報刊的種子已悄然播下。西方傳教士帶來瞭印刷技術和辦報理念,創辦瞭早期的一些刊物,如《字林西報》(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等,它們主要麵嚮在華外國人,但也無形中將現代新聞傳播的觸角延伸至這片土地。 早期中文報刊的齣現,如《滬報》(1872年創刊)、《萬國公報》(1868年創刊,後改名《教會新報》)等,則標誌著中國人在上海新聞領域的主體性開始顯現。這些報刊,或以官辦、半官辦的形式,或依托教會力量,嘗試用中文傳播信息,報道時事,介紹西學。它們在內容上,既有對朝廷政事的謹慎提及,也有對西方科技、地理、曆史的介紹,甚至涉及一些社會改良的呼聲。這一時期,報刊的發行量尚小,讀者群體也相對有限,多為官僚、士紳、買辦等上層人士。然而,它們卻為上海乃至中國的新聞事業奠定瞭初步的基礎,開啓瞭信息傳播的新時代。 第二章:民族資本的崛起與報業的“黃金時代” 隨著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以及上海作為遠東經濟中心的地位日益鞏固,上海的新聞業迎來瞭第一個“黃金時代”。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批具有民族意識和商業頭腦的報人湧現,他們創辦瞭諸多影響深遠的報刊。 《申報》(1872年創刊,被譽為“中國近代報業的一麵旗幟”)的崛起,是這一時期的重要標誌。在嚴修、史量纔等人的經營下,《申報》打破瞭以往報刊的局限,以其廣泛的報道範圍、敏銳的時政觸角、相對客觀的立場和通俗易懂的語言,迅速贏得瞭廣大讀者的喜愛。它不僅報道國內外的時政新聞,還刊登文學作品、社會評論、廣告信息,內容日益豐富多元,成為信息傳播、輿論引導乃至社會生活的重要平颱。 與此同時,其他一些報刊也各具特色,如《新聞報》(1893年創刊)以其嚴謹的報道和評論風格受到推崇;《時報》(1906年創刊)則在文學、藝術方麵頗有建樹,成為許多作傢和藝術傢展示纔華的舞颱。這些報刊的蓬勃發展,不僅滿足瞭日益增長的社會信息需求,更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瞭公眾輿論,推動瞭社會思潮的傳播。 這一時期,報刊的辦報理念也開始發生轉變。從最初的官辦、官商閤辦,逐漸走嚮更為市場化的運作。報社開始注重經濟效益,發展廣告業務,引進現代化的印刷設備,提高發行效率。同時,報刊的內容也更加貼近民生,關注社會問題,反映民眾呼聲。 第三章:革命思潮的湧動與媒體的呐喊 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發,以及隨後的新文化運動,為上海新聞業注入瞭更強大的革命活力。進步的報刊成為瞭傳播革命思想、啓迪民智的重要陣地。 《民報》(孫中山創辦)、《民立報》、《正誼》等報刊,以其鮮明的革命立場和激進的宣傳方式,成為瞭推翻封建帝製、建立共和的重要喉舌。它們不僅報道革命的進展,更積極地傳播民主、共和、科學的理念,號召民眾參與到革命洪流之中。 新文化運動期間,以《新青年》(1915年創刊)為代錶的一批刊物,雖然篇幅不大,但其對傳統文化的反思、對白話文的倡導、對西方民主思想的介紹,卻在中國思想界産生瞭巨大的影響。雖然《新青年》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新聞報紙,但其傳播新思想、新文化的方式,與新聞媒體的功能息息相關,共同構成瞭那個時代輿論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一時期,上海報刊的政治色彩日益濃厚,黨派鬥爭、思想交鋒在報端頻頻上演。報刊成為各派政治力量爭奪話語權、爭奪民心的重要戰場。報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空前高漲,他們以筆為武器,在黑暗的年代裏點燃瞭啓濛的火炬。 第四章:十裏洋場的喧囂與社會的萬花筒 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上海迎來瞭“東方巴黎”的繁榮時期。在這個被稱為“冒險傢的樂園”的十裏洋場,新聞業也呈現齣前所未有的多元化與商業化。 報紙的辦報理念更加市場化,追求發行量和經濟效益。大量報刊湧現,既有以《申報》、《新聞報》、《時事新報》等為代錶的綜閤性大報,也有如《申報》副刊、《新聞報》副刊等,專設文學、藝術、女性、兒童等專欄,滿足瞭不同讀者的閱讀需求。 副刊的繁榮,是這一時期上海新聞業的一大特色。它們如同一麵麵摺射社會百態的鏡子,收錄瞭大量的文學作品、社會評論、生活常識、娛樂八卦。魯迅、鬱達夫、茅盾、巴金等一大批文學巨匠,都在上海的報紙副刊上發錶過大量作品,極大地豐富瞭報刊的內容,也提升瞭報刊的文化品位。 與此同時,大量的商業廣告湧入報刊,使得報紙成為商傢推廣産品、樹立品牌的重要渠道。廣告的繁榮,既反映瞭上海經濟的活力,也為報刊的經營提供瞭充足的資金。 然而,在這個光鮮亮麗的錶象之下,上海新聞業也麵臨著深刻的挑戰。國民黨政府的輿論管製逐漸加強,進步報刊屢遭打壓。同時,租界內的外國報刊繼續存在,形成瞭復雜的輿論格局。在這個喧囂的時代,報刊在傳播信息、引導輿論的同時,也承受著政治壓力、經濟誘惑和社會復雜性的多重考驗。 第五章:抗戰的烽火與新聞的擔當 1937年“八一三”事變爆發,上海陷入戰火。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上海新聞業展現齣瞭可貴的擔當精神。 盡管日軍占領瞭上海的大部分地區,但進步的報刊和地下媒體,依然冒著生命危險,堅持報道抗戰的消息,揭露日軍的暴行,鼓舞民眾的抗戰鬥誌。許多報刊在國民政府的領導下,繼續堅持抗戰宣傳,傳遞民族精神。 與此同時,上海租界地區雖然相對安全,但輿論環境依然復雜。外國報刊、親日報刊與抗日報刊相互博弈,形成瞭一個復雜的輿論場。進步的記者和編輯,在險惡的環境中,以其堅定的信念和敏銳的洞察力,努力為抗戰發齣聲音。 這一時期,新聞的使命感被推嚮瞭極緻。記者們深入前綫,冒著炮火傳遞戰況;編輯們在艱苦的條件下,加班加點,確保報道的及時性和準確性。他們用手中的筆,記錄下中華民族抗擊侵略的光輝曆史,也為後人留下瞭寶貴的精神財富。 第六章:解放的曙光與新聞的轉型 1949年5月,上海迎來解放。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新聞事業開始在上海落地生根。 解放初期,上海的新聞業麵臨著巨大的轉型。國民黨時期創辦的大部分報刊停辦或被接管,中國共産黨創辦的《解放日報》(1949年5月18日創刊)等成為上海新聞業的主導力量。 這一時期的上海新聞,其核心任務是宣傳新中國的方針政策,動員人民群眾參與到新中國的建設中來。新聞的語言更加樸實,內容更加貼近工農兵的現實生活。報刊的發行量大幅度提升,真正成為人民大眾獲取信息、參與社會建設的重要渠道。 同時,上海作為新中國成立後重要的經濟文化中心,其新聞業也承擔起瞭對外宣傳、展示新中國形象的重要任務。新聞工作者開始學習和實踐馬剋思主義的新聞觀,努力使新聞事業更好地服務於國傢和社會的發展。 結論 從1850年到1949年,上海新聞業走過瞭一段極不平凡的道路。從早期傳教士帶來的外來報刊,到民族資本興辦的報業巨頭,再到革命思潮的湧動,十裏洋場的繁華喧囂,抗戰烽火中的堅守,直至解放曙光下的轉型,每一個階段都留下瞭深刻的印記。 這段曆史,不僅是中國近代新聞史的縮影,更是上海這座城市百年變遷的生動寫照。上海的新聞,既是時代的記錄者,也是時代的塑造者。它見證瞭西方文明的衝擊與融閤,承載瞭民族救亡的沉重使命,反映瞭社會變革的復雜圖景,也孕育瞭新中國新聞事業的基因。 《申城溯影:一段風雲際會的百年新聞史詩》希望通過對這一時期上海新聞業的深入研究,揭示新聞傳播在社會發展、政治變遷、文化演進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為理解中國近代史提供一個獨特的視角,同時也為當代新聞事業的發展提供寶貴的曆史藉鑒。在這段波瀾壯闊的百年新聞史詩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文字的傳播,更是思想的激蕩、民族的堅韌與曆史的進步。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率地說,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極其晦澀,仿佛是直接將學術會議上的報告稿未經潤色就直接付梓。大量使用專業術語和長難句,使得原本應該充滿活力的曆史題材,被裹上瞭一層厚厚的學術“防腐劑”。閱讀過程中,我不得不頻繁地在正文和注釋之間來迴跳躍,這種體驗極大地割裂瞭閱讀的流暢性。真正優秀的曆史著作,應該具備將復雜議題以清晰、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齣來的能力,讓非專業人士也能領略曆史的魅力。而這本書,似乎更傾嚮於服務於那些已經對領域有深入瞭解的同行,它提供的是“論證的堆砌”,而非“知識的傳遞”。我希望看到的,是關於那些消失的刊物、被遺忘的編輯們,他們的理想與掙紮如何被時代洪流吞噬的故事,而不是一篇堆砌著專業術語的文獻綜述。這使得這本書的受眾範圍被極大地壓縮瞭。

評分

我一直認為,研究上海這一特殊地域的曆史,關鍵在於捕捉那種獨特的、混閤著中西文化衝突與融閤的“摩登”氣息。然而,這本書在處理這種復雜性時,顯得極其保守和刻闆。它似乎過於沉迷於羅列報刊的數量、發行量以及早期創辦者的名單,卻完全忽略瞭新聞媒介背後那些生動的社會心理變化。比如,二十世紀初,小報文化如何成為市民階層錶達不滿和娛樂的主要陣地?這種基於口語傳播和市井智慧的新聞形態,在書中幾乎找不到深入的分析,通篇都是學院派的冷冰冰的論述。我期望看到的是關於“讀者”如何被塑造,以及“新聞”如何反作用於社會結構變遷的互動過程,但這本書在這方麵顯得蒼白無力。它隻是一個觀察者,冷眼旁觀著曆史的流淌,卻從未試圖深入到泥濘之中,去感受那些文字是如何被熱切地閱讀、被爭論、甚至被禁止的。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那個時代的新聞業依然停留在紙麵上,沒有真正觸碰到其肌理。

評分

對我這樣一個對城市空間變遷特彆關注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視角也顯得過於局限和內嚮。新聞史,在我看來,絕不僅僅是關於報館內部的運營和政治立場鬥爭,它更應該是一麵鏡子,映照齣上海這座城市物理空間和社會習俗的現代化進程。例如,現代印刷術的引入是如何改變瞭街頭巷尾的廣告模式?報亭和書報攤的齣現,如何重塑瞭市民的公共閱讀空間?這些與城市地理、商業活動息息相關的議題,在這本“曆史”中幾乎是缺席的。它把“上海”這個充滿張力的背景闆,簡化成瞭一個抽象的政治環境,而忽略瞭新聞産品是如何在具體的街道、茶樓、公寓裏被消費、被討論的。因此,這本書給我的印象是:一個關於“文件”的曆史,而非一個關於“生活”的曆史,它錯失瞭將新聞業置於宏大城市發展背景下的絕佳機會,留下的隻是一份略顯乾燥和片麵的行業記錄。

評分

這本所謂的“上海新聞史(1850-1949)(修訂版)”實在讓人摸不著頭腦,我本來滿心期待能一窺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裏,上海灘上那些報紙、雜誌是如何記錄和塑造時代的,結果呢?它給我的感覺就像是走進瞭一個堆滿瞭舊傢具的倉庫,裏麵塞滿瞭各種零碎的、未經梳理的檔案,雖然你隱約能感覺到這裏麵藏著些許曆史的灰塵和故事的碎片,但真正想找到一條清晰的脈絡,卻難如登天。翻開書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些密密麻麻的引文和注釋,它們似乎在努力地證明其學術的嚴謹性,但對於一個普通曆史愛好者來說,這簡直就是一場閱讀的災難。我試著去理解作者是如何構建1850到1949這百年間的敘事框架的,但每當我以為抓住瞭某個關鍵點時,下一頁的內容又會突然跳躍到另一個完全不相關的議題上,仿佛作者的心思也像當年的上海灘一樣,被各種勢力拉扯得七零八落,最終呈現齣來的,是一份支離破碎的、缺乏核心洞察力的材料匯編。它更像是一份詳盡的清單,而不是一部具有生命力的曆史敘事,讓人讀完後,留下的是疲憊而非滿足。

評分

這本書的修訂版給我的觀感是,它更像是在舊版的基礎上,用新的術語又塗抹瞭一層薄薄的油彩,骨子裏的結構性問題絲毫沒有得到解決。從敘事節奏上來看,全書的起伏感非常不自然,有些時段的描述倉促得像趕火車,而另一些看似次要的枝節卻被過度地渲染。尤其是在關鍵的曆史轉摺點,比如辛亥革命前後或是抗戰爆發之際,新聞業所經曆的劇烈動蕩和陣營分化,本應是全書的高光時刻,但作者的處理方式卻顯得過於平鋪直敘,缺乏對“信息戰”和“輿論引導”這種動態博弈的深入挖掘。我甚至懷疑,作者是否真的理解,在那個信息匱乏的年代,一份報紙的立場和發行能力,在政治角力中具有何等巨大的能量。與其說是修訂,不如說是“填充”——用更多的數據和引用去塞滿原本空洞的論證空間,這對於追求深度分析的讀者而言,無疑是一種浪費時間。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