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为弗洛伊德关于艺术、文艺、戏剧等的美学论著。对知名艺术家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从精神分析学方面进行了阐释和探讨。有大量的心理学分析法的运用,是弗洛伊德文集中较经典的一卷。
弗洛伊德所提出的问题比他所解决的问题更为重要,在此,我们为读者提供了中国最完整、最专业的弗洛伊德心理学著作集,以供探究。
海报:
此卷包含七部分内容,是弗洛伊德关于美学方面的重要论著。《戏剧中的变态人物》(1942)以精神分析观点解释了戏剧活动。《詹森的〈格拉迪沃〉中的幻觉与梦》(1907)揭示了压抑、幻觉、梦的形成。《作家与白日梦》(1908)提出了一种特殊的幻想活动。《达·芬奇的童年回忆》(1910)介绍了达·芬奇童年以来的感情生活,分析了其性心理的发展,阐释了他的艺术与科学活动的心理起源。《米开朗基罗的摩西》(1914)阐释了米开朗基罗所创作的摩西这一艺术作品。《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者》(1928)探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艺创作。《非专业者的分析问题》(1926)指出了精神分析技术不是神秘的,更不是医生的专利。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20世纪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之一。弗洛伊德作为深蕴心理学的开创者,他的潜意识心理学说、精神分析治疗方法技术以及对人类心灵深层隐秘王国的揭示,不仅为心理学研究整个人类精神世界开辟了全新的领域,而且对西方当代文学艺术、宗教、伦理学、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编车文博,心理学家、哲学家,中国理论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推进心理学元理论的建构和“类心理学”的开拓;突破单一文化心理学知识史或学科史的研究,开创多元文化(东西方文化)心理学比较思想史学科的建构;开拓中国潜意识的哲学心理学研究,中国“给弗洛伊德‘平反’的人”,中国学术界公认的弗洛伊德研究权威。1952年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长期执教于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哲学系、社会心理学系,任教授、科学技术哲学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心理学会第五、六届副理事长、会士,获中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美国心理学会外籍会员。出版著作、译著7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
达·芬奇的童年回忆
按 语
本文是弗洛伊德对列奥纳多·达·芬奇的长篇评传。他以精神分析的观点和传记研究的方法,详尽介绍了达·芬奇童年以来的感情生活,深刻分析了他的性心理历史的发展过程,着重阐释了他的艺术与科学活动的心理起源。主要观点:(1)强调童年经验(记忆)的重要性和“恋亲情结”对他的创作(如《蒙娜丽莎》、《圣安妮和另外两个人》等)及其一生命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2)指出他是一个特殊类型的同性恋者和强迫性神经症者,把想象特别是幻想(“秃鹫幻想”)视为创作的出发点和主要形式。(3)宣称艺术家的创作是他性欲的一种宣泄,主张艺术和科学成就是性本能升华的两种表征。(4)提出以“性压抑”为本源的科学研究本能的三种类型。即神经性抑制型、强迫性沉思型、替代性升华型。此文不仅对研究达·芬奇这一历史人物的心理构成有参考价值,而且对研究弗洛伊德心理美学思想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
精神病学通常选取意志薄弱的人作为研究对象,一旦这种研究接触到人类中的伟大人物,外行人就会认为没理由这样做。“使辉煌黯然失色,把崇高拖入泥潭”,这不是研究的目的。企图填平将伟大人物的完美同普通人的不足分离开来的鸿沟,会让人感到不满意。然而,研究不能不发现那些杰出人物们可以被认识、理解的每件有价值的事,并且相信他们同样受正常的和病理的活动规律的控制和影响。
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被他的同时代人称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在当时他就像个谜,如同我们今天的感觉一样。他是一个非常全面的,只能推测其轮廓,却永远也不能界定的天才。绘画在他一生中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他使我们认识到的是自然科学家(工程师)与艺术家结合起来的伟大。虽然他的绘画杰作留了下来,可他的科学发现却没能发表和应用。在其发展过程中,他的调查研究的特质从没完全给艺术创作以自由,并且经常是科研在艺术创作中反客为主,最终使他受到抑制。依瓦萨利(Vasari)的说法,在列奥纳多临终时,他自责由于他在艺术创作中的失职而触怒了上帝和人类。虽然瓦萨利的这个故事属于传说,没有多少内在的可能性,甚至在这位神秘的大师生前就已开始编撰,但作为当时人们所相信的证据,它仍然具有无法否认的价值。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列奥纳多的同时代人对他的个性不理解呢?这肯定不是因为他的多才多艺和知识渊博,正是这种多才多艺的渊博知识使得他把自己推荐给米兰宫廷的公爵、被称为摩洛二世的斯弗尔兹,并让其作为他自己的一项发明——封泥的执行者。他还给这位公爵写了一封著名的信,来夸耀自己作为建筑师和军事工程师的成就。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相当常见在一个人的身上具有多种能力的有机结合。列奥纳多便是这种结合范例中最才华横溢的人之一。他不属于从自然界中接受了极少的外部才能的那一类天才,也不属于不注意生活的外部形式,只重视关心人类而精神上充满痛苦的忧郁的那一类天才。正好相反,他高挑匀称的身材,容貌完美无缺,体魄不同寻常,他的言谈举止充满魅力,善于雄辩,待人可亲。他热爱周围美的事物,喜欢豪华的服装,注重每一种生活优雅。他在一篇有关绘画的专题论文中的一段——这篇论文表现了他对享受的强烈的感受力,把绘画与它的姐妹艺术相比较。他描写了有着许多不便在等待着的雕塑家:“他脸上沾满了大理石粉末,以致他看上去像个面包师,而且他身上完全被大理石碎片覆盖,好像他的背落满了雪花,他的房间里也全都是碎石和灰尘。画家的情形就相当不同了,因为他可以十分舒服地坐在自己的作品前。他穿着考究,手执精巧的画笔,蘸着令人愉快的色彩。房间里挂满了使人高兴的画并且一尘不染。经常有音乐和读着美妙佳作的男士们陪伴着他,他可以在没有锤声和其他吵闹声中,心情极为愉快地欣赏着它们。”
列奥纳多的洋溢着喜悦、幸福和享乐的生活,仅仅限于他艺术家生活的初期,即在较长的一个时期内,确实可能如此。后来,摩洛的统治垮台,迫使他离开了他活动的中心和保证他地位的米兰,过着缺少保障、不富有成就的生活,直到他在法国找到了最后的避难所。这时他性情中的光彩已黯然失色,而天性中古怪的一面暴露得越来越明显。此外,他的兴趣从艺术转移到了科学,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科学的兴趣与日俱增,这必然扩大了他与同时代人之间的鸿沟。当他不得不为完成订货而勤奋作画,并且变得富有时(例如,像他以前的同学皮鲁金诺那样),在那些人看来,他只是在为那些反复无常的琐事而工作,甚至怀疑他在为“黑色艺术”服务,而他的所有努力也被认为是浪费时间。因为我们能从列奥纳多的笔记里了解到他所从事的艺术实践,所以现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在人们尚未熟悉不依据任何预先的假定的研究方式的年代,以及古代的权威开始取代教会权威的时代,作为一个先驱者,列奥纳多的价值绝对可以与培根、哥白尼相媲美——但他必然是孤立的。当他解剖马的尸体和人的尸体时,当他设计飞行器时,当他研究植物的营养及它们的中毒反应时,他必然与亚里士多德似的评论家有很大的背离,他好像成了被人看不起的炼金术士了。至少在那段令人不快的时间里,他只有在他的实验室里进行他的实验研究才能找到一些安慰。这种情形对他绘画的影响在于他很不情愿执笔绘画,他画得越来越少,起初创作的一些作品,到这时大部分还没有完成,他几乎不关心它们的最终命运。他为他的同时代人所指责:他对他的艺术的态度,在同时代人看来成了一个谜。
列奥纳多的某些原来的崇拜者试图为他开脱其性格不稳定的指责。他们声称他被指责之处正是伟大的艺术家们的共同特征:甚至精力充沛的米开朗基罗——一个完全沉溺于自己的创造性劳动的人,也留下了许多未完成的作品。列奥纳多和米开朗基罗的情况相类似,他们都一样没有错误。而且,他们极力主张,就某些画来讲,甚至于没有未完成的问题,而应看作它们就是那个样子。在外行人看来的杰作,对艺术作品的创造者来说,仅仅是他意图的不能令人满意的体现。他对完美有一些朦胧的概念,但又对一次次地复制相像的完美感到绝望。他们声言,最不应该的是让艺术家对他的作品的最终命运负责。
尽管这些辩解可能是有根据的,但仍然掩盖不住我们面对的列奥纳多的全部情况。对一幅作品反复创作的艰辛感到苦恼,最后从其中脱身出来,但又不关心它的未来命运,这在其他许多艺术家身上都会再现,可是毫无疑问这种行为在列奥纳多身上已达到了极端。索尔密(1910,第12页)引用他的一个学生的评论:“当他进行绘画时,整个过程里,他看起来一直在颤抖,他从未完成过任何一幅已经开始的作品,并且他总能在那些别人认为是非凡的作品中发现缺陷,这表明他非常尊重艺术的伟大。”索尔密还说:列奥纳多最后的一些画,如《丽达》、《圣母玛利亚》、《酒神巴切斯》、《年轻的教徒圣·约翰》都处于未完成的状态。他全部的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种情况。罗马佐在复制《最后的晚餐》时,在一首十四行诗中提及了列奥纳多没能完成他的作品的这种坏名昭彰的情形。
普拉托詹尼从不放下他的画笔,
却比得上非凡的芬奇——
没有任何作品完成得彻底。
列奥纳多的绘画速度慢是众所周知的。在进行最详尽地准备、研究之后,他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为米兰的圣玛利亚修道院画了《最后的晚餐》。他的一个同时代人、作家班德利,当时是修道院中年轻的修道士,他说:列奥纳多经常早早地爬上脚手架,一直在那儿呆到傍晚,不曾放下画笔,忘记了吃喝。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他却没画一笔。有时他会在画前呆上几个小时,仅仅是在头脑中构思。他也时常从米兰城堡的庭院直接来到修道院,为他在那儿给斯弗尔兹制作的骑马者塑像的模型添上几笔,然后就突然中断了。根据瓦萨利的说法,列奥纳多用了四年的时间为吉奥孔多的妻子蒙娜丽莎画肖像,最终也没能完成。这种情形可以说明这幅画为什么从未交给委托人,而一直由列奥纳多保存,并由他把它带到法国的事实。后来这幅画被国王弗朗西斯一世买下来,成了今天卢浮宫最灿烂的瑰宝之一。
……
这本书简直是本迷宫,读完后我的脑子里像经历了一场思想的飓风。它没有给我一个清晰的路径,反而把我抛入了一个充满象征和隐喻的广袤荒野。作者的笔触像手术刀一样精准,剖析着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情感和行为背后的幽暗根源。我尤其被那些关于潜意识冲突的论述所震撼,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小心翼翼掩盖的欲望和恐惧,被毫不留情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获取知识,不如说是一场艰苦的自我审视。每当我以为自己抓住了某个概念的核心时,作者又会用一个看似不相关的案例将我的理解彻底颠覆。这迫使我不断地后退、再审视,像一个考古学家小心翼翼地挖掘地下的碎片,试图拼凑出一个完整的图景。这本书的句子结构本身就充满了挑战性,长句的堆砌和复杂的从句仿佛在模仿人类心智那盘根错节的运作方式,让人在理解的快感和迷失的挫败感之间反复拉扯。我必须承认,我的理解或许只触及了冰山一角,但即便是这片冰山的一角,也足以让我的世界观产生轻微的震动。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更像是一次智力上的马拉松,需要高度集中的精力和持久的耐心去跟随作者那令人眩晕的思辨轨迹。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场风格的狂欢,充满了十九世纪末的德式繁复和哲学思辨的凝重感。如果你期待的是轻快的散文或者清晰的报告,那请立刻放下。这里的每一个句子都像一个微型的、结构复杂的建筑,充满了嵌套的从句和精确到令人发指的术语选择。我发现自己不得不反复阅读那些观点清晰的转折句,因为前面的铺垫往往绵延数行,充满了各种假设和限定条件。这种写作方式,固然体现了作者思想的严密性,但也让阅读变成了一种需要高度专注力的解码过程。我仿佛能闻到图书馆里老旧羊皮纸和雪茄烟草的味道,那种沉甸甸的知识重量压在我的胸口。书中对一些人类情感的界定,比如“焦虑”和“压抑”,被赋予了极其复杂的、多层次的定义,远超我们日常语境下的理解。这迫使我必须跳出自己既有的思维框架,去适应作者特有的“心理地理学”地图。总体来说,这是一部需要耐心雕琢才能品出味道的著作,它不迎合任何人,它只忠实于它自己那宏大而又略显偏执的理论体系。
评分老实说,我最初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是带着一种对大师思想的朝圣心态,期待能得到醍醐灌顶的启示,结果却发现自己站在一个巨大的、布满复杂仪器的实验室里,充满了令人费解的术语和晦涩的理论模型。作者似乎对大众的理解能力持有一种近乎傲慢的态度,直接抛出了他那庞大而精密的理论框架,要求读者自行去搭建连接。我花了大量时间在查阅那些被频繁引用的古典文献和哲学概念上,感觉自己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跨学科的学术研究,而不是享受文学阅读。这种严谨到近乎教条的论证方式,虽然保证了理论的自洽性,却极大地削弱了阅读的流畅度和亲和力。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在脑海中构建那个理论模型的三维结构,才能勉强跟上他的逻辑推演。更令人头疼的是,书中对某些文化现象的分析,虽然精妙绝伦,但似乎过度地将一切现象都归因于几种核心的驱动力,显得有些以偏概全。这本书更像是写给那些已经深谙其理论体系的同行看的,对于初次接触的读者来说,简直像是在攀登一座光滑的、没有着力点的岩壁,每一步都需要耗费巨大的心力去寻找支撑点。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体验,就像是潜入深海。光线越来越弱,周围的压力越来越大,你开始怀疑自己还能不能回到水面。作者的文字有一种奇特的、令人不安的魔力,他总是能捕捉到那些我们自己都羞于承认的、最原始的冲动。他的分析不是提供安慰,而是像一把钝刀,缓慢而坚定地切开伪装,直抵那些未经驯化的本能。我读到一些关于群体行为和文化禁忌的段落时,全身都起了一层鸡皮疙瘩,因为他描述的场景,虽然听起来极端,却又在某种隐秘的角落与我的生活经验产生了共鸣。这种被“看穿”的感觉,既令人恐惧,又有一种莫名的解脱。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不稳定,时而像急促的鼓点,紧迫地推进某个论点;时而又像停滞的水面,沉溺于对一个细节进行近乎病态的、无休止的剖析。我感觉作者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构建他的内在世界观上,而对外部世界的读者友好度则完全没有顾及。读完后,我感到一种深刻的疲惫,不是身体上的,而是精神上的,仿佛刚刚经历了一场漫长的心灵搏斗,急需一些简单、明确、充满阳光的事物来重新校准我的感官。
评分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更像是一面高倍放大的镜子,它没有告诉我“我是谁”,而是残酷地展示了“我可能是什么”,充满了令人不安的可能性。作者的论证逻辑,常常是建立在一系列看似无关的案例和轶事之上,然后通过他那套独特的心理动力学框架,强行将它们编织成一张无懈可击的网。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记忆的重构”那一段论述,那种对自我叙事的不可靠性的揭示,让人开始怀疑自己所珍视的过往经历是否只是一个精心编排的谎言。这种对个体历史的颠覆,是这本书最具有冲击力的部分。然而,书中偶尔出现的那些过于“时代限定”的文化引用,让我作为现代读者在理解上产生了一些小小的断裂感,需要花费额外的精力去弥补背景知识的缺失。这本书没有提供任何廉价的答案,它只是不断地提出更深刻、更令人不安的问题,将你推向认知的边缘。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没有感到豁然开朗,反而是感到了一种被彻底“洗牌”过后的清醒——一种略带寒意的、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理解。
评分书写的一般般
评分想象中的范例,挺好的
评分送货快,质量不错,服务态度好
评分书不错 是正版
评分多加了很多内容,弗洛伊德写的童年回忆就一章.
评分书记装帧精美,纸张很正,是我一直追求的风格,内容也比较深刻,对几名著名人物的精神世界给以分析解读,很不错!
评分好
评分书记装帧精美,纸张很正,是我一直追求的风格,内容也比较深刻,对几名著名人物的精神世界给以分析解读,很不错!
评分好东西,推荐大家购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