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共管理思想經典(1978-2012 套裝上下冊) [Classic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of China(1978-2012)]

中國公共管理思想經典(1978-2012 套裝上下冊) [Classic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of China(1978-2012)]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曹峰 編
圖書標籤:
  • 公共管理
  • 中國公共管理
  • 思想史
  • 改革開放
  • 政策研究
  • 政治學
  • 理論經典
  • 學術著作
  • 中國特色
  • 20世紀中國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57208
版次:1
商品編碼:11493460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Classic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of China(1978-2012)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471
套裝數量:2
正文語種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凡有公共事務、活動、關係等存在或齣現之時、之處,即需要進行公共管理。傳統的政府管理雖屬“大頭”,但非政府組織、非營利組織的公共管理也與時俱進。近期議論較多的社會管理也是公共管理。至於在公共領域中作為新型治理秩序的閤作治理,那是以公私閤作為基礎提供公共服務的,亦即實行公共服務民營化的政策……曹峰創作的《中國公共管理思想經典(1978-2012 套裝上下冊)》嘗試選取瞭1978~2012年與公共管理相關的學術文章,這些文章構成瞭中國公共管理思想發展的寶貴經驗。

內容簡介

  改革開放後,中國學術團體思考國內政府、市場、社會問題,藉鑒國際的理論與方法,逐漸形成瞭獨特的公共管理思想演化路徑。曹峰創作的《中國公共管理思想經典(1978-2012 套裝上下冊)》嘗試選取瞭1978~2012年與公共管理相關的學術文章,這些文章構成瞭中國公共管理思想發展的寶貴經驗。通過重讀這些留有深刻時代印記的文章,我們會感覺到它們的獨特、新穎和意想不到,也可以更為準確地把握作者的初衷,從而更深刻地去理解其在當時的先進性和曆史的局限性,為構建現代國傢治理體係和提升治理能力提供思想基石。

作者簡介

曹峰,男,生於1965年1月,上海市人。2003-2009在馬剋斯維爾公共管理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師從Stuart Bretschneider教授,2009年底迴清華大學執教。現任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助理教授,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應急管理研究基地副主任,亞洲開發銀行谘詢專傢。主要研究方嚮公共管理思想史、公共組織與治理、社會衝突管理、社會風險治理、社會保障與發展政策等。研究項目包括《城市綜閤風險專傢決策係統研究》、《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能力建設理論》、《後發展國傢的社會保障》以及《社會保障領域的服務外包》等。著有《先秦政治中的智慧與謀略》《西方智慧通典――對多維世界的一百種眼光》《郭店楚簡與早期儒學》《郭店楚簡儒教研究》《上博楚簡思想研究》等。

目錄

第一部分 萌芽期(1978~1992)
要理直氣壯地抓社會主義利潤【孫冶方】
關於深入研究按勞分配理論的幾個問題【於光遠】
我國全民所有製經濟計劃管理體製存在的問題和改革方嚮【何建章】
企業本位論【蔣一葦】
論健全社會主義法製【張友漁】
把行政學的研究提上日程是時候瞭【夏書章】
論決策科學化【夏禹龍劉吉馮之浚張念椿】
試論行政管理的係統分析【周世逑】
論聯産承包責任製
——中國社會主義農業閤作經濟的新形式【林子力】
論高度民主【熊復】
行政管理的科學化、法製化和現代化【李灝】
行政管理科學是大有發展前途的【馬洪】
政治體製改革的目標選擇【顧傢麒吳知論】
黨和國傢領導體製的曆史考察與改革展望【龐鬆韓鋼】
關於領導科學的斷想【李銳】
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和戰略【吳敬璉李劍閣】
關於中國腐敗現象的研究【李南雄】
單位:一種特殊的社會組織形式【路風】
社會治安形勢為何如此嚴峻【言輕】
論我國經濟的三元結構【李剋強】
市場經濟·改革·解放生産力
——學習鄧小平南方講話的一點體會【蔣映光】

第二部分 成長期(1993~2002)
現代行政法的理論基礎
——論行政機關與相對一方的權利義務平衡【羅豪纔袁曙宏李文棟】
中國的經濟改革為什麼與眾不同
——M型的層級製和非國有部門的進入與擴張【錢穎一許成鋼】
《中國國傢能力報告》中文提要【王紹光鬍鞍鋼】
以製度創新根治腐敗【鬍鞍鋼康曉光】
政府過程的學說與方法及其在中國的適用問題【硃光磊】
分權的底綫【王紹光】
論公共行政的“公共精神”
——兼對主流公共行政理論及其實踐的反思【張成福】
依法行政論綱【應鬆年】
從電信業看中國的反壟斷問題【張維迎盛洪】
“混閤憲法”與對中國政治的三層分析【崔之元】
行政道德的製度保障【張康之】
二十年來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迴顧與展望【周叔蓮】
黨內民主與政治發展:開發中國民主化的體製內資源【鬍偉】
從公共行政學、新公共行政學到公共管理學
——西方政府管理研究領域的“範式”變化【陳振明】
國傢公務員隊伍專業化建設的一個途徑
——論我國設置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季明明】
治理和善治引論【俞可平】
公共政策十大理論問題再思考【陳慶雲】
“軟硬兼施”:正式權力非正式運作的過程分析
——華北B鎮收糧的個案研究【孫立平郭於華】
限製政府規模的理念【張康之】
國有企業轉變的三個命題【路風】
美國公共行政學百年迴顧【張夢中】
再論領導與管理的差異【硃立言】
論中央地方關係中的集權和民主問題【鄭永年王旭】
正確理解和堅持黨的階級性【李君如】
“市場失靈+政府失靈”:雙重睏境下的“三農”問題【溫鐵軍】
建立穩固、平衡、強大的國傢財政與構建公共財政的基本框架【鄧子基】
公共管理與中國發展
——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的迴顧與前瞻【薛瀾彭宗超張強】
中國政府信息化與電子政務【汪玉凱】
中國NGO的發展分析【王名賈西津】
(按照主題劃分)

第一部分 公共管理與公共管理學
把行政學的研究提上日程是時候瞭【夏書章】
行政管理科學是大有發展前途的【馬洪】
政府過程的學說與方法及其在中國的適用問題【硃光磊】
從公共行政學、新公共行政學到公共管理學
——西方政府管理研究領域的“範式”變化【陳振明】
公共政策十大理論問題再思考【陳慶雲】
美國公共行政學百年迴顧【張夢中】
公共管理與中國發展
——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的迴顧與前瞻【薛瀾彭宗超張強】
公共性:公共管理研究的基礎與核心【王樂夫陳乾全】
公共管理的舊貌新顔和發展趨勢——公共管理麵麵觀【夏書章】
當代西方公共行政理論的新發展
——從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務【丁煌】
應把社會性彆理論納入我國公共管理的研究與實踐【鮑靜】
中國公共管理理論研究的重點領域和主題【陳振明薛瀾】
政治與行政兩分理論的跨文化對話【藍誌勇苗愛民】

第二部分 公共管理的環境
一民主與法治
論健全社會主義法製【張友漁】
論高度民主【熊復】
政治體製改革的目標選擇【顧傢麒吳知論】
“混閤憲法”與對中國政治的三層分析【崔之元】
現代行政法的理論基礎
——論行政機關與相對一方的權利義務平衡【羅豪纔袁曙宏李文棟】
依法行政論綱【應鬆年】
黨內民主與政治發展:開發中國民主化的體製內資源【鬍偉】
治理和善治引論【俞可平】
正確理解和堅持黨的階級性【李君如】
協商政治:對中國民主政治發展的一種思考【林尚立】
簡論執政成本【王長江】
公眾參與和中國法治變革的動力模式【王锡鋅】
國際發展格局中的中國模式【鄭永年】
我國行政法體係改革的基本問題【於安】
二行政與組織
行政管理的科學化、法製化和現代化【李灝】
試論行政管理的係統分析【周世逑】
中國的經濟改革為什麼與眾不同
——M型的層級製和非國有部門的進入與擴張【錢穎一許成鋼】
分權的底綫【王紹光】
行政道德的製度保障【張康之】
論中央地方關係中的集權和民主問題【鄭永年王旭】
“職責同構”批判【硃光磊張誌紅】
全麵理解“公共服務型政府”的基本涵義【遲福林】
當代中國的中央與地方分權
——重讀毛澤東《論十大關係》第五節【蘇力】
大部製芻議【竺乾威】
構建中國特色的現代事業製度
——論事業單位改革方嚮、目標模式及路徑選擇【左然】
深化行政管理體製改革的核心和重點【薄貴利】
中國政府的治理模式:一個“控製權”理論【周雪光練宏】
三政府與市場
要理直氣壯地抓社會主義利潤【孫冶方】
關於深入研究按勞分配理論的幾個問題【於光遠】
我國全民所有製經濟計劃管理體製存在的問題和改革方嚮【何建章】
企業本位論【蔣一葦】
論聯産承包責任製
——中國社會主義農業閤作經濟的新形式【林子力】
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和戰略【吳敬璉李劍閣】
論我國經濟的三元結構【李剋強】
市場經濟·改革·解放生産力
——學習鄧小平南方講話的一點體會【蔣映光】
從電信業看中國的反壟斷問題【張維迎盛洪】
二十年來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迴顧與展望【周叔蓮】
國有企業轉變的三個命題【路風】
“市場失靈+政府失靈”:雙重睏境下的“三農”問題【溫鐵軍】
中國經濟改革三十年曆程的製度思考【吳敬璉】
地方政府公共服務外包的中美比較研究【張夢中孫健】
四政府與社會
單位:一種特殊的社會組織形式【路風】
社會治安形勢為何如此嚴峻【言輕】
中國NGO的發展分析【王名賈西津】
輿論監督與“有錯推定”【秦暉】
危機管理:轉型期中國麵臨的挑戰【薛瀾張強鍾開斌】
SARS危機給中國改革敲響警鍾【遲福林】
中國轉型期的社會安全隱患與對策【鄭杭生洪大用】
中國社會保障法律體係的構想【楊燕綏】
社會衝突與階級意識
——當代中國社會矛盾研究【李培林】
中國政府在社會福利中的角色重建【徐月賓張秀蘭】
中國民辦非企業單位的特質與價值分析【鄧國勝】
公共服務均等化:理論、問題與對策【安體富任強】
當前我國群體性事件的主要類型及其基本特徵【於建嶸】
基於中國問題的災害管理分析框架【童星張海波】
走嚮社會重建之路【清華大學社會學係社會發展研究課題組】
人心管理:社會管理的重中之重【李強鬍寶榮】

第三部分 公共管理的領導者
一領導科學與領導力
黨和國傢領導體製的曆史考察與改革展望【龐鬆韓鋼】
關於領導科學的斷想【李銳】
再論領導與管理的差異【硃立言】
中國地方官員的晉升錦標賽模式研究【周黎安】
二公共價值與倫理
論公共行政的“公共精神”
——兼對主流公共行政理論及其實踐的反思【張成福】
行政道德的製度保障【張康之】
“公共利益”是什麼?
——社會功利主義的定義及其憲法上的局限性【張韆帆】
公共管理中的“公共性”問題探討【王浦劬】
三腐敗與問責
關於中國腐敗現象的研究【李南雄】
以製度創新根治腐敗【鬍鞍鋼康曉光】
中國轉型期腐敗和反腐敗問題研究(上篇)【何增科】
引咎辭職、問責製與治道變革【毛壽龍】

第四部分 公共管理資源
一財政資源
《中國國傢能力報告》中文提要【王紹光鬍鞍鋼】
建立穩固、平衡、強大的國傢財政與構建公共財政的基本框架【鄧子基】
中國預算改革的政治學:成就與睏惑【馬駿】
二人力資源
公共組織人力資源管理及其特點【董剋用】
國傢公務員隊伍專業化建設的一個途徑
——論我國設置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季明明】
三技術資源
中國政府信息化與電子政務【汪玉凱】
第五部分 政策、參與、執行與績效
一公共政策與決策
論決策科學化【夏禹龍劉吉馮之浚張念椿】
中國公共政策議程設置的模式【王紹光】
當代中國決策體製的形成與變革【周光輝】
中國公共政策為什麼成功?
——基於中國經驗的政策過程模型構建與闡釋【寜騷】
二公眾參與
專傢、大眾與知識的運用
——行政規則製定過程的一個分析框架【王锡鋅章永樂】
公共治理視野中的中國聽證製度改革【彭宗超】
公眾參與與行政法治【薑明安】
三政策執行
“軟硬兼施”:正式權力非正式運作的過程分析
——華北B鎮收糧的個案研究【孫立平郭於華】
基層政府間的“共謀現象”
——一個政府行為的製度邏輯【周雪光】
政府內部上下級部門間談判的一個分析模型
——以環境政策實施為例【周雪光練宏】
四績效評估
正確的政績觀與係統的考評觀【肖鳴政】
政府績效評估的模式建構【卓越】
公共組織績效評估:中國實踐的迴顧與反思【周誌忍】

前言/序言

序一 公共管理與中國夢
夏書章

中國夢無疑是當前中國乃至全世界的嶄新熱門話題之一。它不僅撥動瞭全國人民的心弦,而且也引起瞭世界人民的關注。因為國傢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既是中國人民的由衷願望,也是各國人民的共同需求。對廣大弱勢群體來說,就自然更會深有同感。
現在,追夢、築(或鑄)夢、圓夢的熱潮已經在全國範圍內形成,並正持續發展,由心動轉入行動。大傢不約而同的聚焦或共識在於:公共管理即公共服務必須緊跟形勢進行加強和優化,纔能更好地發揮其應有的引導、保證、配閤、支持等責無旁貸的積極作用。這是成就共同事業的關鍵所係,絕對不可掉以輕心。也就是說,在這股熱潮中如果公共管理缺位固然不可思議,倘若從而給予的是阻力而非助力,那將更不堪設想。
會不會言過其實?讓我們看一看中國夢的實質性內涵便完全可以理解瞭。國傢層麵的目標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層麵的狀況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個人層麵的要求是:愛國、敬業、友善、誠信。其中無一不與公共管理存在直接、密切和重要聯係。試問:若在公共管理方麵尚未具備相應的必要條件,一個國傢或地區能夠隻憑主觀願望進入富強之境嗎?當然不能,而隻能是癡心妄想!人們記憶猶新的是:我國設置經濟特區之初,許多投資者持幣觀望,直到投資環境改善得符閤公認標準以後,纔放心、放手。同樣或相似的情況齣現於申請加入世貿組織(WTO)的談判,曆時竟達15年之久,也與市場經濟所要求的條件有關。其餘依此類推,不必一一列舉。公共管理與中國夢的關係可想而知。
再說,在曆史上和現實生活中,有無數例子已經或正在充分地證明或生動地證明著公共管理在國傢和地區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極其重要。中國自鴉片戰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一迴事,從“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瞭”到改革開放和平崛起是另一迴事。在無比鮮明的對比中,我們清楚地看到瞭:公共管理承擔的任務確實是韆頭萬緒,論服務的對象又何止韆傢萬戶,論産生的影響說韆鞦萬代也不為過。即以正在努力建設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五大文明而論,已可略窺中國公共管理的艱巨任務、為民造福及其深遠影響的一斑。
這裏不能不談到,作為專業分類,公共管理是一門新興的、重要的、綜閤性特強的應用學科。從學科的誕生地來說,它是一門引進學科。在譯名問題上,有過一個演變過程(因已在多處述及,故從略)。值得注意的正在於這個學科性質。復閤性顯示齣交叉學科較多,應用學科必須重視學以緻用,而引進學科則切忌全盤照搬,隻是參考和藉鑒。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在立足本土和吃透國情的基礎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也正是為瞭更好地和平發展,以及擇善而從更有利於探索實現中國夢的道路。我們所具有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製度自信,都基於清醒的實踐經驗總結。
此外,不可忽視公共管理的領域很廣。凡有公共事務、活動、關係等存在或齣現之時、之處,即需要進行公共管理。傳統的政府管理雖屬“大頭”,但非政府組織、非營利組織的公共管理也與時俱進。近期議論較多的社會管理也是公共管理。至於在公共領域中作為新型治理秩序的閤作治理,那是以公私閤作為基礎提供公共服務的,亦即實行公共服務民營化的政策。中國怎麼考慮,豈不很值得研究?我們似乎大可藉閤作的思路,跳齣彆人所定下的“框架”而大有作為。例如,隻要無損於公共利益和收到互利的效果,擴大到國際閤作,必將有助於促進和平共處。
麵對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同人所編關於中國公共管理的文集,深感這是一次很有意義的嘗試。由於主題鮮明,內容都是經過挑選的“土特”産品,所以讀來備感親切。這門學科在中國如何建立和發展,是中國學者共同關注和認真研究的任務。從選文標題來看,其中不少並未提及公共管理,但在實際上無不直接或間接與公共管理有關,而這正是學科特點所在。可見編者是行傢裏手。可是,當承濛編者不棄囑為該文集作序時,確使老朽有卻受兩難之感。常言老馬識途,其實未必。如今“新路”很多,若不及時“充電”、“加油”,即有落伍、掉隊之虞。現謹就公共管理與中國夢一題略抒淺見,以與廣大中青年同人共勉。

2013年9月於中山大學


序二 梳理當代中國公共管理思想發展脈絡,
 形成公共管理學的中國視角和觀點
陳振明

公共管理學是當代社會科學及管理科學的一個重要學科,它以公共事務管理或國傢治理為研究對象,其前身則是形成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公共行政學。自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國外公共管理的實踐發生瞭深刻的變化,齣現瞭聲勢浩大的公共部門改革或政府治理變革浪潮。這場改革既改變瞭公共部門管理的實踐模式,也改變瞭公共部門管理的理論形態以及知識體係;而近一二十年又齣現瞭以公共治理與公共服務為核心的公共管理研究的新知識形態。如果說傳統公共行政學把官僚製的行為與結構作為研究焦點的話,公共管理學則把關注點放在公共治理與滿足公眾的服務需求上,尋求有效的公共管理方式來提供廣泛而優質的公共服務。因此,可以說公共管理學是一門研究國傢或政府組織如何與其他社會組織協作而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務的學科。基於當代公共管理或政府治理與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發展及現實需求,這樣從國傢治理與公共服務的角度來界定公共管理學是有充分理由的。有如馬剋?霍哲所說:“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市民對改進政府績效的關注推動著公共組織機構逐漸將注意力轉移到提供更好的服務上來。於是,當代公共行政改革的一項根本任務便是提升公共服務的質量和績效。”
20世紀80年代初、中期,伴隨著政治學等學科的“補課”,我國恢復瞭中斷幾十年的行政學(公共管理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中山大學的夏書章教授在1982年1月29日的《人民日報》上發錶瞭題為《把行政學的研究提上日程是時候瞭》一文,該文被學界認為是中國行政學恢復的象徵性標誌之一,“這是一篇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文章,它對中國公共行政學的恢復和重建起到瞭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開啓瞭我國公共行政學發展的新篇章”。經過瞭30餘年的發展,公共管理學科在我國逐步成長為一個獨立的研究與教學領域,成為我國社會科學及管理科學大傢庭中的重要一員,並成為我國大學教育的熱門專業以及黨政乾部培訓的新支柱。近十來年,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和行政體製改革的深化,公共管理一級學科的設置和我國公共管理碩士(MPA)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啓動,高校公共管理本科專業的大量開設,公共管理學科業已成為當代中國社會科學及管理科學中的一個充滿生機活力和具有遠大前景的學科,是當代我國社會科學及管理科學發展最快的學科領域之一。有學者指齣:行政學在新世紀將成為中國一門發展勢頭最為強勁的學科。
任何一個學科在其發展過程中都會産生一批被稱為“經典”的文獻。“經典”是指對學科的産生與發展有影響或對學科知識積纍有貢獻的論著,其基本特點是思想的洞察力、開創性或觀點的創新性與持久的價值或影響力,它們為學科的發展奠定基礎、指明方嚮和纍積知識,並提供基本的概念、理論和方法。在百餘年的發展曆程中,國外公共行政學(公共管理學)産生瞭一大批這樣的有代錶性和影響力的論著。在不同時期,總會有學者齣於教學與研究或積纍資料等方麵的需要,編輯有代錶性和影響力的文獻並加以重印,為這一領域的學者和學生提供一個本學科的基礎讀本,便於人們的學習與研究,瞭解公共行政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以及該學科的曆史發展。最早的“經典”匯編可能要算古利剋(Luther Gulic)和厄威剋(Lyndal Urwic)於1937年編輯齣版的《行政科學論文集》,該書收入瞭形成時期的行政學的代錶性論文,可以說集公共行政學傳統之大成。在當代,我們可以見到不同版本的公共行政學經典匯編(精華讀物或文選等)。如我國讀者熟悉的美國學者沙夫裏茲(Jay M. Shafritz)和海德(Albert C. Hyde)編輯齣版的《公共行政學經典》(Classic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英文原版影印本(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2004),美國學者理查德?J.斯蒂爾曼二世編著的《公共行政學:概念與案例》(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2004)基本上也屬於經典匯編這一類。國內學者彭和平、竹立傢較早編譯過一本《國外公共行政理論精選》(中共中央黨校齣版社,1997);竺乾威和馬國泉也為MPA研究生選編瞭一本西方行政學的經典讀物——《公共行政學經典文選》(英文版,復旦大學齣版社,2003)。
在我國公共管理學科30餘年的發展曆程中,來自政治學與行政學以及其他相關學科的學者們與不同實務部門的實踐者們,就公共事務管理或國傢治理這個跨學科的交叉學科領域進行瞭不懈的探索,積纍瞭大量文獻,促進瞭公共管理的知識增長。現在已經到瞭對中國當代公共管理思想發展進行迴顧與展望的時候瞭,有必要迴顧當代中國公共管理思想的發展曆程,梳理不同階段的文獻,選取其中的精華加以匯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曹峰博士等人所做的正是這項工作,他們從海量文獻中精心挑選,將他們認為在中國當代公共管理學科發展有影響力的百餘篇文獻匯編成冊,以《中國當代公共管理思想經典(1978~2012)》為書名,由齣版社正式齣版,為我國公共管理學界做瞭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公共行政學或公共管理學經典文獻的遴選並非易事。睏難主要來自“經典”遴選的標準如何確定以及該學科如何“劃界”——如何確定其研究範圍與邊界及主題領域。沙夫裏茲(Jay M. Shafritz)和海德(Albert C. Hyde)對《公共行政學經典》的選編依據有如下三個標準:一是入選論著必須與公共行政學的基本主題相關;二是入選論著必須有意義或影響力,即它們必須對公共行政學學科的發展做齣重要貢獻;三是入選論著必須具有可讀性。根據上述標準,沙夫裏茲和海德從西方公共行政學百餘年(1887~1996年)發展史中選齣有影響力的54篇論著,編入《公共行政學經典》一書之中。
《中國公共管理思想經典(1978~2012)》的“經典”遴選的依據是研究領域、學術影響力以及期刊重要性、引用次數等,依照這些標準來挑選思想“經典”文獻並加以編輯。編者先按三個發展階段及年代順序來編輯這些文獻,分彆是:第一部分:萌芽期(1978~1992),收入21篇作品;第二部分:成長期(1993~2002),收入29篇作品;第三部分:發展期(2003~2012),收入51篇作品。有如沙夫裏茲和海德所言,這種編輯方法有助於給讀者一種關於公共行政學學科思想連續性的感覺,並錶明不同的作者和主題在文獻上是如何相互聯係和互為基礎的。
編者還按主題將這些經典劃歸五個部分:第一部分:公共管理與公共管理學;第二部分:公共行政的環境(包括民主與法製、行政與組織、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第三部分:公共管理與領導者(包括領導科學與領導力、公共價值與倫理、腐敗與問責);第四部分:公共管理資源(包括財政資源、人力資源、技術資源);第五部分:政策、參與、執行與績效(包括公共政策與決策、公眾參與、政策執行、績效評估)。
綜觀當代中國公共管理學科恢復與發展的30多年曆史,學界的理論研究及學術成果可以歸結為如下三條基本綫索或方麵:一是學習藉鑒國外尤其是西方的公共行政學理論,並跟蹤國外公共管理發展的前沿,積纍學術資源,初步奠定我國公共管理學科的框架;二是伴隨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曆史腳步,不斷深入地研究中國公共管理的實踐及問題,探索國傢治理與政府體製改革以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的具體管理實踐,總結治理與改革的經驗教訓,形成中國公共管理的主題領域與理論思考;三是在前兩項工作的基礎上,進行理論建構與理論創新,著手建立中國本土化的公共管理理論體係。《中國公共管理思想經典(1978~2012)》所收入的文獻也大緻體現齣這三個方麵的內容。
長期以來,我國公共管理學界研究與教學偏重於國外尤其是西方的文獻,而對中國本土文獻的關注不夠。《中國公共管理思想經典(1978~2012)》的齣版對改變這種狀況將起到積極的作用。該書收入瞭不同時期我國作者的較有影響的作品,涉及瞭公共管理學的基本主題,涵蓋瞭其主要的知識領域,並展示齣學科的基本概念、理論和方法。本書的齣版對於推進我國公共管理的研究與教學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有助於梳理當代中國公共管理思想發展脈絡,積纍中國公共管理的學術資源,推動知識增長及其本土化發展;本書也為該領域的研究者、教師和學生以及實踐者閱讀中國本土文獻提供瞭方便,有助於他們瞭解當代中國公共管理學的發展及其思想成就,形成公共管理學的中國視角和觀點。

2014年元旦於廈門大學成智樓


序三 改革、創新與發展:中國當代公共管理的主鏇律
薛 瀾

國際公共管理學科不像其他傳統學科那樣曆史悠久,僅有100多年的曆史。相比於國際,中國公共管理學科的曆史又要更短一些。20世紀上半葉,公共管理(最初被稱為行政管理或公共行政)學科曾被引入中國,但可惜的是1952年以後,該學科及相關研究一度被取消。直到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在鄧小平同誌的倡導和推動下,該學科纔逐漸恢復重建。中國恢復重建後的公共管理學科最初也叫行政管理,隸屬法學門類的政治學學科。1997年我國研究生培養學科與專業調整,纔真正完全建立獨立的管理學門類,並增設公共管理一級學科,把政治學中的行政管理學科劃入公共管理當中。從此,中國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天地越來越廣闊,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盡管當代中國公共管理學科恢復和發展的曆史很短,但始終是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曆史進程而發展起來的。可以說,中國公共管理學科的當代發展既是中國改革開放曆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反過來也為中國30多年來的改革開放進程提供瞭專業思想、專業知識與專業人纔方麵的有力支持。因此,恰逢改革開放的新時代,改革、創新與發展便自然成瞭中國當代公共管理實踐進步與學科發展的主鏇律。
經過“文化大革命”後20世紀70年代末的撥亂反正,中國終於開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並選擇瞭改革開放這一民族復興之路。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的大船已經揚帆啓航,可謂百業待興。當時有很多的公共管理問題被提上改革的議事日程。如聯産承包責任製、國有企業打破“鐵飯碗”、價格改革等經濟改革,黨政關係調整與社會主義民主法製建設等政治改革,精簡機構以及乾部“四化”建設等行政體製改革都是當時最重要的議題。這些不僅需要實踐傢們去積極探索改革與創新之路,而且非常需要經濟學、政治學和行政管理等多學科的學術研討與知識貢獻。也像被一度取消的政治學、社會學和法學等學科獲得恢復重建一樣,中國行政管理專業隸屬政治學,也得以逐步恢復與初步發展。其中,當時中國行政管理學界特彆關注一些與經濟體製改革、政治體製改革、行政管理體製改革及乾部人事製度改革相關的諸多現實問題。對這些改革領域的創新與發展問題的學術與專業研討極大地增進瞭人們的問題認知和改革共識。
00中國公共管理思想經典(1978~2012)(上)序三改革、創新與發展:中國當代公共管理的主鏇律0020世紀90年代以後,中國逐漸明確提齣要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路,由此中國迫切需要繼續推動和深化經濟體製改革、政治體製改革、機構改革與乾部人事改革等。一係列新的問題應運而生:如何處理好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係?如何調整政府職能,實現從計劃經濟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製轉型?如何解決國傢稅製與國傢能力建設問題?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民主,特彆是如何加強基層民主與公共決策的民主?如何真正以政府職能轉變推動機構改革?如何建立與完善中國自身的公務員管理製度?這些都急需中國行政管理及公共管理學界的密切關注與研究支持。這期間,中國行政管理及公共管理學界確實圍繞這些關鍵問題進行瞭很多富有成效的學術研究與政策思考。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這一時期,中國公共管理學科完全建立起來,中國公共管理的學科取嚮也從過去強調政治學的單一學科走嚮真正的多學科綜閤支持的應用性管理學科。同時,中國MPA專業教育的討論也日益活躍,這些都是適應當時時代需要的學科發展錶現,也對當時及後來的中國公共管理實踐發展起到瞭重要的推動作用。如1993年中國公務員製度的建立和2000年中國MPA教育的開辦就是典型的例證。
進入21世紀後,中國不僅需要經濟發展,而且更需要全方位科學發展,不僅需要市場經濟體製改革繼續深化,而且需要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製及行政管理體製、社會管理體製、文化體製等領域的諸多改革與創新。改革、創新與發展中的一些重要問題日趨突齣,例如,如何充分發揮市場與社會的作用改進公共管理,以提高公共服務的績效與公平性?如何擴大公共參與和專傢參與,增進決策民主化與科學化,提升公共治理水平?如何有力反腐防腐,打造廉潔政府?如何更有效地預防、準備和應對各類突發公共危機事件?正是這些嶄新的問題需要中國公共管理學界的及時跟進與不懈探究,纔促成中國公共管理學科研究與教育事業的空前發展和日益壯大。目前公共管理專業已經遍及全國各類高等院校,公共管理的學術研究成果豐碩,有關政策影響力也與日俱增。
如今中國已經明確提齣中國夢,誌在民族復興與和諧發展。這既需要我們持續不斷地堅持改革開放,也需要明確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定位。創新驅動發展,不僅僅需要科技創新,也需要政策創新與製度創新。隻有製度、政策與科技全麵創新,纔能推動中國未來幾十年又好又快地順利發展。因此,中國公共管理創新與發展的意義必將更為重大,任務也必將更加艱巨,中國公共管理的研究創新與學科發展也一定更為重要和更加必要。
麵嚮未來,我們不僅需要一如既往地密切關注與跟蹤國際國內公共管理實踐與學術的前沿和動態,也需要不斷總結國內外公共管理實踐與學術的發展曆程與經驗教訓。國際公共管理學界已有對於國際特彆是西方公共管理思想經典文獻的整理齣版工作,而國內對於中國自身當代公共管理思想經典文獻的梳理與齣版工作還是很少。因此,曹峰老師等清華團隊盡量按照科學的標準和嚴謹的程序發掘、整理、編輯和齣版的這本《中國公共管理思想經典(1978~2012)》的意義自然十分重大。它不僅是對中國公共管理過去30多年經典學術思想發展曆程的係統迴顧,方便後來人的不斷學習與超越,而且充分展示瞭中國當代追求改革、創新與發展的時代主題與學術命題,讓中國人為這一主鏇律更加自豪與自信。此外,該書的齣版預期也會有助於中外公共管理的學術交流,為國際國內公共管理學術發展作齣應有的貢獻。

2013年10月於清華園


自  序

牆壁上的時鍾滴滴答答地走著,我的思緒也開始漫步……
準確地說,編輯這本書的想法最初來自我在美國麥剋斯維爾公共管理學院(Maxwell School)讀博士期間所上的一門課(Intellectual Histor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授課老師是Rosemary O’leary教授。這門課帶給我的挑戰最大,而它給予我的收獲也最多。驀然迴首,許多場景仍然曆曆在目:
鋪瞭整整一地闆的參考書和文獻資料……
熬夜、熬夜、熬夜……
寥寥數個博士生上課,因而時不時就輪到的發言……
彼時自己尚且蹩腳的英語……
讓人忐忑不安的博士生資格考試……
考試後仍未散去的懵懂,以及反復研讀後的豁然開朗……
迴國後,我迴到母校,在薛瀾老師的指導下,我和戴亦欣老師開始為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博士生們開設公共管理思想史課程。在課堂上,我常常給同學們說,你們所需要的知識結構是一個“大”字。在這個字中,“丿”(撇)代錶著西方公共管理思想史,“乀”(捺)代錶著中國公共管理思想史,“一”(橫)代錶著公共管理問題在當代的展開與延伸,上麵一個“尖”代錶著個人的研究興趣和專長。但遺憾的是,這門課雖名為公共管理思想史,但使用的教材是Classic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實際講授的主要是美國公共管理思想史。雖說科學理論不分國界,但它闡述的畢竟不是中國問題,而我也強烈地意識到中國的公共管理思想也有著自己獨特的演化路徑。於是,編一本《中國公共管理思想經典》的衝動由此萌生。在2012年鼕天的一次飄著鵝毛大雪的課後,騎車漫行於銀裝素裹的清華園之時,這份衝動開始變為行動。
可是,文獻從哪一年開始?采取什麼樣的結構呢?1978年顯然是一個標誌性的年代:中國開始逐步改革開放。此後,傳統的行政管理學開始得到恢復;現代的公共管理思想也開始萌芽。於是,本書就按照年代並參考國傢最高領導人的更替劃分瞭三個階段:1978~1992年、1993~2002年、2003~2012年。在這三個階段中,也暗含瞭中國的改革由“國傢”一元體嚮著“政府、市場、社會”多元體的分化、對立的過程。同時,我的導師Stuart Bretschneider教授在訪問清華大學時告訴瞭我這樣一個公共管理學的研究框架:環境—組織—領導—資源—決策—過程—績效。於是,這本書有瞭兩個內在的結構:按照時間序列展開的結構和按照主題序列展開的結構。
文章的甄彆過程是艱難的。以何標準遴選是最大的挑戰:按主題?按作者?按期刊?按引用率?……我們嚮薛瀾老師和彭宗超老師請教,薛老師非常支持,並提供瞭重要的參考文獻;彭老師在文章遴選方麵給予瞭很多耐心而具體的指正。在韆方百計與作者們聯係徵求意見的過程中,巫永平教授親自打電話幫助聯係作者,而作者們的積極反饋更給予瞭我們極大的信心和勇氣。目錄在不斷地更新著……然而,在一次會議中王有強老師問瞭我們一個簡潔卻深刻的問題“何為經典”,這一個問題讓我們又重新思考:遴選的標準是否明確?有沒有遺漏主題?期刊的分布是否足夠廣泛?……即將準備齣版瞭,鄧國勝教授不但嚮我們建議瞭齣版單位,還給予瞭我們最為懇切的提醒與忠告。
迴到編輯這本書的初衷,要迴答這麼一個問題:為什麼要把這些經典文章集結成冊?我認為,梳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公共管理思想的脈絡是一方麵的原因;更為重要的是,我反對學生們讀那些不知被轉述瞭多少次的對某篇文章的解讀——這些解讀會帶給學生們先入為主的看法,甚至也可能早已麯解瞭作者的本意。
事實上,這些經典文章構成瞭中國公共管理發展的寶貴經驗。它們有的讀起來可能讓人覺得恍若隔世,但是它們要麼本身以難忘的方式給我們打下瞭深刻的思想印記,要麼演化成為個人或集體的無意識並隱藏在深層的記憶中。在這些文章裏,我們會發現我們已經知道或者總以為我們已經知道的東西,卻沒有料到我們所知道的東西是那篇經典文章首先提齣來的。通過重讀這些留有深刻時代印記的文章,我們會感覺到它們的獨特、新穎和意想不到,也可以更為準確地把握作者的初衷,而不再是斷章取義,從而更為深刻地去理解其在當時的先進性和曆史的局限性。
我不知道這本書印刷齣來後的命運,也許有些人在閑暇時會品評一下這些文章,也許有些學生為瞭應付考試而不得不去閱讀,也許它將被淹沒在茫茫書海之中無人問津……不管怎樣,這本書試圖嚮大傢呈現中國公共管理思想變遷的一個視角。在學術界不斷藉鑒西方思想的同時,我們也希望能夠迴頭審視中國公共管理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當然,世間從未有完美無瑕之物,這本書也不例外。第一,本書選取的文章主要是以大陸學者為主,而許多港澳颱學者、海外華人學者以及外國學者對中國問題也有深刻的洞見和犀利的評判,但他們的文章還未被收錄。第二,本書選擇的文章主要是發錶在期刊上的文章,可我們知道還有大量的經典論述蘊藏在專著之中,這留待以後繼續發掘。第三,本書選擇的文章還隻是國內發錶的中文文章,而很多學者,除瞭用中文發錶以外,也用(甚至主要用)英文發錶,英文的關於中國公共管理的文獻將單獨編輯整理。第四,公共管理是一個既廣泛又具體的領域,涉及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法學等學科,在這些學科中有諸多堪稱經典的中英文文章,但是本書考慮到盡量聚焦公共管理這一主題,很多文章也未選入。最後,很多學者有多篇優秀文章,但是篇幅所限未能收入,甚為遺憾!
讓站在今天的我們品味過去,思考未來!

2013年中鞦夜於伊露島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公共管理探索與實踐:一部思想史的縮影 引言 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宏大敘事中,公共管理領域始終是牽動國傢治理神經的關鍵一環。自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改革開放的號角,至2012年十八大召開,這三十餘載是中國社會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時期,也是中國公共管理思想從摸索中前進、從藉鑒中創新、從實踐中升華的寶貴曆程。這一時期,中國公共管理領域湧現齣大量重要的學術著作、政策文獻和思想火花,它們共同勾勒齣中國公共管理思想發展的軌跡,深刻影響著國傢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 本套書籍(指《中國公共管理思想經典(1978-2012)》)並非簡單羅列某個時期的政策文件,而是力圖精選並匯集這一曆史跨度內,在中國公共管理領域具有代錶性和開創性的思想成果。它們不僅是理論的梳理和總結,更是中國在應對轉型期社會挑戰、探索符閤自身國情的治理模式過程中,無數專傢學者、政策製定者和實踐者智慧的結晶。通過閱讀這些經典,我們能夠係統地梳理齣中國公共管理思想的發展脈絡,理解其核心議題、關鍵理論流派以及現實挑戰與應對策略。 第一部分:改革初期的理論奠基與觀念革新(1978-1990年代中期) 改革開放伊始,中國公共管理麵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從計劃經濟的思維模式中走齣,引入市場經濟的邏輯和現代管理科學的理念。這一時期,國內學術界和政策界開始大量引進和消化西方公共行政理論,如新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等思潮。 重塑國傢與市場關係: 早期重要的思想成果集中在對政府職能的重新界定。如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下,劃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明確政府的核心公共服務職責,成為瞭理論研究的焦點。大量的文章和著作探討瞭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角色轉變,從直接乾預轉嚮宏觀調控和服務。 引入現代管理科學: 藉鑒西方管理學的成功經驗,如何提高政府部門的運作效率、優化行政流程、提升服務質量,成為公共部門管理者和研究者關注的重點。管理科學、係統工程、決策科學等理念開始被引入到政府運作的分析中。 行政體製改革的探索: 圍繞如何建設高效、廉潔、法治的政府,一係列的行政體製改革的設想和方案開始提齣。這包括機構改革、乾部管理製度的完善、公務員製度的初步構想等。早期的一些理論討論,為後續的製度建設奠定瞭思想基礎。 理論的碰撞與融閤: 盡管大量引入西方理論,但如何將這些理論與中國的具體國情相結閤,避免“水土不服”,成為瞭一個重要的學術命題。這一時期,既有對西方理論的全盤介紹,也有對其的批判性反思,力圖尋找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道路。 第二部分:市場化轉型中的治理挑戰與製度創新(1990年代中期-2000年代中期)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逐步確立,中國社會進入瞭更為復雜的轉型期。公共管理領域麵臨的挑戰也日益增多,例如: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帶來的管理難題、社會分化的加劇、公共服務供給的不足、環境汙染等。 公共部門改革的深化: 這一時期,圍繞“效能政府”、“服務型政府”的建設成為主鏇律。行政審批製度改革、政府信息公開的嘗試、公共服務提供機製的創新(如引入競爭機製、購買服務)等,都成為思想界和實踐界探討的熱點。 治理理念的演進: “善治”(Good Governance)的概念開始在中國公共管理領域引起廣泛關注。學者們開始從宏觀層麵探討如何構建一個更有效、更公平、更負責任的治理體係。這涉及到法治建設、公民參與、社會監督等議題。 公共政策分析的興起: 麵對日益復雜的社會問題,如何科學地製定和評估公共政策,成為公共管理研究的重要內容。政策過程的分析、利益相關者的識彆、政策工具的選擇等,都得到瞭深入的探討。 風險管理與危機應對: 市場化轉型也帶來瞭新的風險,如金融風險、社會穩定風險、公共衛生危機等。如何構建有效的風險預警和應對機製,成為公共管理研究的一個重要新領域。 財政改革與公共財政管理: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如何建立現代財政製度,優化財政支齣結構,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加強對公共財政的監督,也是這一時期重要的研究方嚮。 第三部分:進入新世紀的治理現代化與創新實踐(2000年代中期-2012年) 進入新世紀,中國站在瞭新的曆史起點上,更加注重國傢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公共管理領域的研究和實踐也進入瞭新的發展階段,更加強調創新、協同與精細化。 服務型政府建設的深入推進: 圍繞“以人為本”、“服務人民”的理念,政府在公共服務供給方麵的職責進一步被強調。教育、醫療、社保、住房等民生領域的公共管理改革,以及如何提升公共服務的可及性和均等化,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 數字政府與電子政務的探索: 互聯網的普及極大地改變瞭信息傳播和互動方式。電子政務的建設,包括政府網站的完善、在綫審批、信息公開平颱等,開始被視為提升政府效率和服務水平的重要手段。 社會治理創新: 隨著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如何有效管理和化解社會矛盾,構建和諧社會,成為公共管理領域關注的焦點。社會組織管理、社區治理、網絡治理等新的治理形態和模式被不斷探索。 跨部門協同與整閤型政府: 麵對日益復雜的跨領域問題(如環境保護、區域協調發展),如何打破部門壁壘,實現跨部門的協同治理,建設整閤型政府,成為重要的理論和實踐議題。 公共預算改革與績效管理: 推動部門預算改革,建立健全以結果為導嚮的績效管理體係,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和公共服務的産齣質量,成為公共財政管理領域的重要進展。 國際比較與藉鑒的深化: 在更開放的視野下,中國公共管理領域更加注重與國際社會的交流與閤作,藉鑒其他國傢的成功經驗,同時也更加強調研究中國自身在公共管理領域的獨特性和創新貢獻。 結論 《中國公共管理思想經典(1978-2012)》這套書籍,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瞭解中國公共管理思想發展全景的窗口。它不僅僅是對文獻的匯編,更是對中國在過去三十多年裏,如何在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下,積極探索、不斷創新、努力構建符閤自身國情的現代公共管理體係的生動記錄。 通過對這套書籍的研讀,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 思想的演變: 如何從計劃經濟時代的行政管理思維,逐步轉嚮市場經濟下的公共管理理念。 理論的創新: 如何在藉鑒西方理論的同時,結閤中國實際,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公共管理理論。 實踐的挑戰與應對: 如何麵對轉型期的各種社會問題,通過製度改革和管理創新,不斷提升國傢治理能力。 核心議題的聚焦: 圍繞政府職能、公共服務、政策製定、治理模式等核心議題,思想界和實踐界是如何不斷深入探討和推進的。 這套書籍所涵蓋的思想和實踐,不僅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更對理解當代中國國傢治理的邏輯、理解中國共産黨治國理政的智慧,提供瞭不可或缺的視角。它們是中國從封閉走嚮開放、從摸索走嚮成熟的公共管理思想史的縮影,為我們把握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嚮,提供瞭寶貴的曆史藉鑒和理論支撐。

用戶評價

評分

收到這套《中國公共管理思想經典(1978-2012)》的時候,我內心湧起的首先是一種敬意。1978年至今,這三十多年,是中國社會經曆劇烈變革、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時期,而公共管理,作為推動和保障這些變革的關鍵領域,其思想的豐富性和復雜性,足以寫成厚厚的史書。作為一名對國傢發展和社會治理懷有強烈關切的讀者,我一直深切關注著中國公共管理領域的研究動態和理論前沿。以往,獲取相關信息往往是碎片化的,要麼是零散的期刊文章,要麼是某些時期的政策解讀,總覺得缺少一條貫穿始終、脈絡清晰的綫索。這套書的齣現,就像一個“全景圖”,將這段時期內湧現齣的重要學術觀點、理論流派、思想爭論,以一種係統化的方式呈現齣來。我非常期待能夠通過閱讀這套書,梳理齣中國公共管理思想在改革開放浪潮中的發展脈絡,瞭解不同學者在不同曆史時期對政府職能、治理模式、政策製定等核心問題的思考和貢獻。這不僅是對曆史的梳理,更是對我們理解當代中國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深厚底蘊的學術資源。

評分

我對這套《中國公共管理思想經典(1978-2012)》的期待,是源於一種對知識體係構建的渴望。一直以來,我在學習和工作中,常常會遇到一些關於公共管理的問題,比如如何平衡效率與公平,如何應對社會轉型期的各種挑戰,如何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服務能力等等。雖然市麵上有很多相關的書籍,但總感覺它們要麼過於側重某一個具體的案例,要麼隻是對某些現象的描述,缺乏一種宏觀的、思想史層麵的梳理。而這套書,以“經典”為名,聚焦於1978年至今這段中國公共管理思想發展的關鍵時期,在我看來,這正是填補學術空白、構建知識體係的絕佳讀物。我非常好奇,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中國的學者們是如何在藉鑒西方理論的同時,又立足於中國特有的實踐,探索齣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共管理模式的。我想,通過閱讀這些“經典”,我不僅能夠瞭解到具體的理論觀點,更能夠體會到不同思想交鋒背後所蘊含的時代背景和邏輯。這套書的齣現,無疑為我深入理解中國公共管理的發展曆程,提供瞭一個權威而全麵的視角。

評分

翻開這套《中國公共管理思想經典(1978-2012)》,我感受到瞭一種曆史的迴響和思想的碰撞。作為一名長期關注中國社會發展和治理變革的讀者,我深知1978年以來,中國在公共管理領域所經曆的深刻變革,從計劃經濟嚮市場經濟的轉型,從封閉走嚮開放,這些都對政府的職能、運作方式、以及與社會的互動關係提齣瞭前所未有的挑戰。而支撐這些變革的,正是無數公共管理思想的湧現、爭論和發展。這套書,通過匯集這段時期的重要文獻,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平颱,去迴顧和審視這些寶貴的思想遺産。我尤其期待能夠通過閱讀,理解不同學派在關鍵問題上的論戰,比如關於政府的邊界在哪裏,如何界定公共服務,如何構建有效的問責機製等等。這些思想的交鋒,不僅是學術的探討,更是對國傢發展方嚮和治理模式選擇的深刻思考。我相信,通過這套書,我能夠更清晰地勾勒齣中國公共管理思想的發展軌跡,從中汲取智慧,更好地理解當代中國治理的復雜性與獨特性。

評分

不得不說,這次偶然間看到這套《中國公共管理思想經典》,讓我眼前一亮,甚至産生瞭一種“原來還有這樣的寶藏”的驚嘆。我一直對學術研究和理論建構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對於一些宏大敘事背後的微觀邏輯和思想根源的探究。公共管理,作為連接政府與社會、政策與實踐的橋梁,其思想的演進曆程,如同一個社會的“大腦”在不斷思考和進化。1978年以來,中國社會的轉型速度之快、規模之大,在世界曆史上都是罕見的,而在這場大潮中,公共管理思想的創新與變革,必然經曆瞭無數的探索、質疑與突破。這套書,顧名思義,正是要將這些“經典”匯集起來,我想,這不僅僅是對曆史的迴顧,更是對未來研究的重要啓示。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那個充滿變革的時代,中國的學者們是如何藉鑒、吸收、批判西方理論,並結閤中國國情,走齣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公共管理之路的。那些被冠以“經典”之名的論述,想必蘊含著深刻的洞見和前瞻性的思考,能夠為我們理解當下,乃至預測未來,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撐和思想啓迪。

評分

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填補瞭我內心長久以來的一處空白。一直以來,我總覺得關於中國公共管理這塊,雖然日常接觸到的政策、新聞層齣不窮,但若想深入瞭解其背後的思想脈絡、理論演變,卻總感覺隔著一層紗,難以窺見全貌。特彆是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這段波瀾壯闊的時期,中國社會經曆瞭翻天覆地的變化,公共管理作為其中的關鍵驅動力,其思想的孕育、發展和碰撞,無疑是理解當代中國社會轉型的重要鑰匙。這套《中國公共管理思想經典》恰恰聚焦於此,通過精選的經典文獻,將這段時間內湧現齣的重要思想傢、關鍵理論和標誌性學術爭鳴一一呈現。我尤其期待能夠看到,在不同曆史節點,麵對不同社會挑戰時,學者們是如何思考、如何提齣對策的。比如,關於市場化改革對政府職能的影響,關於基層治理的創新模式,關於公共服務供給的效率與公平問題等等,這些都是我工作中經常會遇到的睏境,如果有係統性的思想梳理和理論藉鑒,那將是無價之寶。而且,套裝上下冊的形式,也預示著內容的係統性和全麵性,相信能夠幫助我構建一個更完整、更深刻的認知框架。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