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班的战争

接班的战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俭 著
图书标签:
  • 科幻
  • 军事
  • 战争
  • 星际
  • 机甲
  • 未来
  • 太空歌剧
  • 权谋
  • 升级
  • 热血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27105
版次:1
商品编码:1149476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4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清朝十二个帝王的权力争夺和交接班,如同一幕幕兄弟成仇、父子反目、功臣喋血、阴算阳谋、明枪暗箭、矛盾和情节跌宕起伏的莎士比亚式戏剧。作者运用哲学视角、政治维度、历史纵深的笔法,将笔触伸入社会和历史的脉搏以及当事人的心灵深处,还原一幅幅真实的历史图景,探寻权力更迭的斯芬克斯之谜。

作者简介

李俭,祖籍山东,近代史学博士,专治历史和传统文化。

目录

序 皇帝选拔的面纱有几重
第一章 努尔哈赤政治清洗运动
接班人之死
亲兄弟是个临时工
一个政治红人的垮台
贪赃是清洗的最好借口
集体领导的猫腻
战略大汗努尔哈赤评传
努尔哈赤私档


第二章 皇太极的夺权逻辑
死亡通知
一个候选人的“桃色新闻”
八月十一日的黑夜棋局
一个“菜鸟”的上位史
政治解套的学问
十万两的联欢
开国枭雄皇太极评传
皇太极私档


第三章 顺治:空降皇帝背后的“女强人”
接班人要做乖孩子
暗流左右时局
妥协出来的空降皇帝
叔嫂政治:当男强人遭遇女强人
夺权不夺位
豪格难题:竞争者要埋单
十三岁的阴阳谋
性情天子顺治评传
顺治私档


第四章 康熙与一个集团的战争
没病不能坐龙床
从皇帝嘴里抢肥肉
孝庄的棋子:皇帝更需要夫人路线
一个冤狱的暴力哲学
是龙也需要盘着
休闲式“治疗”
创世大帝康熙评传
康熙私档


第五章 “被告”雍正:一个帝王的成长阴史
第一节 一二把手的战争
太子挂职
二把手的“副道”
一废太子:栽赃还是告密
伪民主推荐
二废太子:吃喝惹的祸端
第二节 皇子党的集团式博权
结党是第一生产力
迷信支配仕途:大师是政界的“香饽饽”
死鹰事件:一个最佳选手的出局
导师决定“选秀”成败
关键时刻别出差
第三节 夺权与反夺权:历史是胜利者的谎言
一个政治段子
十一月十三:一个什么颜色的日子
赌徒出场,骗子登台
人事变动的政治与技术含量
为什么要戒严
谁动了遗诏
拿死人玩活人的玄机
第四节 用生命和前程埋单
泡沫性提拔
史上最牛钉子户
皇上也要表忠心
一个宠臣权力投资的幻灭
雍正出庭
铁腕君主雍正评传
雍正私档


第六章 乾隆与秘密候选人
皇帝死亡传说
“正大光明”匾后的秘密
文件治国与一个“秘书”的发迹
一块祭肉引发的血案
请关系户作序
如何面对前任政治遗产
离奇的生日礼物
败世之君乾隆评传
乾隆私档


第七章 嘉庆实习期的“三角恋”
资格的灰网
让位不让权:幕帘背后的眼睛
一个最佳代言人
实习生:尊敬不只是礼貌
灵堂里的战争
庸碌天子嘉庆评传
嘉庆私档


第八章 道光与遗失的接班密诏
皇上被雷劈死了
谁弄丢了传位密诏
一个改变历史的谎言
“狙击手”的收获
一个告密者与大换班事件
少说话,多磕头
条约皇上道光评传
道光私档


第九章 咸丰装老实的哲学
皇帝需要“官二代”
道光天平:最先出局的是膀爷
两位教练的较量
密匣中的国家级矛盾
悲哀,一个候选人的历史性悲哀
只是寻花柳
酒色王者咸丰评传
咸丰私档


第十章 同治接班与叔嫂政治
皇帝撂挑子
两枚女性印章
政变“微信”发给了谁
前锋董元醇
皇帝吓得尿裤子
肃顺的乌龙球
慈禧遮羞布
梅毒皇帝同治评传
同治私档


第十一章 光绪接班的幕后推手
天下第一嫖客
翁同龢日记里的政治秘密
第一等的权力算盘
皇帝偷馒头
变法天子光绪评传
光绪私档


第十二章 宣统与私心的黄昏
父子俩的欲望舞蹈
光绪的病历:谁给皇帝下的毒
一个皇上三个爹
逼婚事件
亡国之君宣统评传
宣统私档
跋 有些记忆让人痛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努尔哈赤政治清洗运动
  清太祖努尔哈赤做梦都没有想到,他对天所盟的虚伪誓言,会打开有清一代皇权交接血腥争斗的潘多拉盒子。
  天命六年(1621 年)正月,努尔哈赤为防止子侄血腥争权,特意召集代善、皇太极等人,沐浴焚香,郑重向天起誓:子孙中如果出现害群之马,应当由老天去收拾他;兄弟中如果有作乱的,应该用礼仪之心予以感化。绝对不能滥用刑暴,开启杀戮之端。
  权力从来就不相信誓言。
  此时,努尔哈赤腰间的佩刀,已沾满政治清洗的鲜血,而儿子和弟弟的魂魄,正伴随着连天号角,在冰封雪覆的北国飘荡。
  接班人之死
  万历四十年(1612年),三十三岁的褚英踌躇满志。就在上半年,他被父汗努尔哈赤钦点为接班人。在一片恭贺声中,他忽略了几双阴冷的眼神。
  努尔哈赤选择褚英做接班人,绝不仅仅因为他是自己的嫡长子。在厚厚的功劳簿上,褚英的业绩有目共睹。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正月,努尔哈赤命褚英等人领兵一千出征东海女真某部。年仅十七岁的褚英如初生牛犊,星夜驰骋,占屯寨二十余处,获人畜万余,凯旋而归。努尔哈赤大喜之下,赐褚英“洪巴图鲁”(勇士)称号。此后,骁勇善战的褚英,追随父汗纵横疆场,逐鹿塞外,立下了无数汗马功劳。
  统一建州女真后,努尔哈赤开始有了心病。身后的千秋之业由谁来执掌,成为他征战之外最头疼的问题。五十三岁的努尔哈赤选来选去,挑中了自己的长子褚英。
  在选择褚英时,努尔哈赤曾一度陷入了矛盾。长子的功绩、能力和经验都不成问题,他担心的是褚英的性格。努尔哈赤仔细分析后认为,如果让长子执政,他自小心胸狭窄,不体恤部众,容易出问题;但如果让弟弟执政,把长子抛在一边,又于情于理不合。思索再三,努尔哈赤还是选择了褚英。褚英毕竟是长子,而且战功最著,选他做继承人,可以堵天下悠悠之口。至于性格方面的缺陷,努尔哈赤天真地认为,汗位是最好的教师和缰绳。褚英这匹野马成为继承人后,肯定能宽宏大度,一心为公。
  令努尔哈赤意想不到的是,他所担心的事情,很快就发生了,五位勋臣和四位贝勒居然联手控告自己选定的继承人。
  褚英成为继承人之前,觊觎汗位的主要有两拨人。一拨是费英东、额亦都、扈尔汉、何和礼、安费扬古等五位元老,他们追随努尔哈赤出生入死,功勋卓著。一拨是次子代善、五子莽古尔泰、八子皇太极、侄子阿敏等四贝勒,他们都是牛录之主,人马众多,战绩显赫。眼看努尔哈赤步入暮年,他们都盯住汗位,悄悄拨弄着自己的如意算盘,蠢蠢欲动。
  权力是一个巨大的磁力场,在吸引尊敬和羡慕的目光的同时,也会集聚妒嫉和诅咒的眼神。在努尔哈赤宣布褚英成为“二把手”的那一刻,他立即成为权力斗争的焦点,原本勾心斗角、各怀鬼胎的五大臣和四贝勒,心照不宣地结成同盟,将矛头对准了褚英。他们心里非常清楚,只要褚英在,自己就不可能有染指的机会。
  接班人是一个非常尴尬的角色。一方面,褚英不能越位,以免引起父汗的猜疑;另一方面,他又必须谨慎,避免成为众矢之的。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褚英,摆在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韬光养晦,谦谨恭顺。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是接班人的生存之道。可惜,褚英并没有明白这一点。
  褚英是一介武夫,但并不只是猛张飞。万历三十五年(1607 年)三月,褚英和叔父舒尔哈齐等人领兵三千,由于谋略得当,以少胜多,在乌碣岩击败来犯之敌一万人。此役让褚英赢得了“阿尔哈图门”的嘉号,阿尔哈图门是足智多谋之意,因此褚英又被尊称为“广略贝勒”。
  褚英很清楚自己的处境。上有统帅整个女真的努尔哈赤,下有势力强大的五大臣和四贝勒,如果要万无一失地继承大统,必须打压和削弱五大臣和四贝勒,逐渐架空父汗,才能将权力揽入手中。压制反对集团的方式无非两种,一种是“拉拢分化”:团结一部分人,瓦解统一阵线,逐个击破;一种是“针锋相对”,以一人之力量,对抗整个集团,一举破之。
  褚英成为接班人后,依旧信奉赤裸裸的暴力法则。他脚跟没有站稳,就以“二把手”的身份,打击潜在的竞争对手。从后来五大臣和四贝勒呈递给努尔哈赤的诉状来看,褚英的政治谋略近乎白痴:一、挑拨五大臣,使其彼此“苦恼不睦”;二、折磨四贝勒,让他们痛苦不已;三、宣布父汗死后,将不再赐予诸兄弟财帛马匹;四、声称自己继位后,将诛杀“与吾为恶之诸弟诸大臣”。他还担心四个贝勒打小报告,幼稚地让他们半夜起来对天发誓,不把自己的言行密报父汗。
  这场权力之争,本质上是限制与反限制、削弱与反削弱的战争,远比一场单纯的摔跤骑射或军事攻坚,要复杂和残酷得多。褚英以为自己是火,却没料到自己才是飞蛾。战场上依靠的是硬实力,政坛上则讲究软实力。一个优秀的统帅,未必就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搞政治不是上战场,一刀一个来个痛快,横冲直撞只会自乱阵脚。褚英没有认清这场战争的实质,他轻视了反对派的攻击力量。政治嗅觉灵敏的五大臣和四贝勒,正愁没有机会扳倒褚英,现在见他犯了如此低级的错误,岂能轻易放过?双方统一口径后,直接起诉到努尔哈赤面前。
  ……

前言/序言

  皇帝选拔的面纱有几重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九月初四日,肇启康乾盛世的康熙仆倒在地,痛哭失声。而在一千年前,缔造贞观之治的唐太宗不能自已,流下了辛酸的泪水。上溯到此前一千八百年,开创汉武盛世的大帝刘彻,眼泪打湿了龙袍。这三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他们都气吞华夏,横扫六合,然而却无法跨越生命中一个看似小小的门槛——给自己选一个合格的接班人。在这个门槛前,他们都狠狠地摔了跟头,不但将遗憾长埋在了地下,而且还改变了国家和历史发展的轨道。
  大清帝国十二个帝王的交接班,以十二种表面相似然事实迥异的权力交接模式,描摹了一幅惊心动魄的浮世画卷。本书试图以大清帝国的皇位交接为标本,将笔触伸入社会和历史的脉搏以及当事人的心灵深处,探寻权力更迭的斯芬克斯之谜。清朝十二个帝王的权力争夺和交接班,如同一幕幕兄弟成仇、父子反目、功臣喋血、阴算阳谋、明枪暗箭,矛盾和情节跌宕起伏的莎士比亚式戏剧。非以“哲学视角、政治维度、历史纵深、小说结构、散文笔法”,不足还原一幅幅真实的历史图景,从而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知其心。通过十二个帝王及其竞争者的争斗,可以得出一个貌似浅显却又似乎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在利益和权力的转换器下,人性扭曲为阴鸷的眼神和冰冷的利箭,在缤纷落英中,欲望舞蹈。人治社会中,官员乃至皇帝接班人的选拔和擢升缺乏客观标准。自小所浸淫的四书兼五经、所尊崇的天地君亲师、所信奉的仁义礼智信,无法与卑劣的人性和灰社会的运行规则相结合产生的生态系统抗衡,道德让位利益,律法屈从陋规,拍溜、贿赂、投机、结党、裙带,就成为晋升的必然而最佳的路径。而所有的竞争既没有胜利者,也没有中间道路可走,只有生与死,毁与谤,结局让所有的相关者都“两眼泪不干”。
  大清帝国的皇权更迭的历史上,有几件很有意思的现象,也可以说是历代王朝规律性东西值得我们探讨,这就是生命强度与执政能力的关系问题。这个话题不仅好玩,还颇有点学术价值。
  第一条规律,从总体上看,生育能力与执政能力和时间呈负相关。努尔哈赤执政十一年,生子十六人,女八人;皇太极执政十七年,生子十一人,女十四人;顺治执政十八年,生子八人,女六人;康熙执政六十一年,生子三十五人,女十六人;雍正执政十三年,生子十六人,女八人;乾隆执政六十年,生子十七人,女八人;嘉庆执政二十五年,生子十五人,女九人;道光执政三十年,生子九人,女十人;咸丰执政十一年,生子二人,女一人;同治执政十三年,无子女;光绪执政三十四年,无子女;宣统执政三年,无子女。除了顺治因患天花英年早逝外,这一规律基本适用。同治尤其是光绪看似执政时间不短,但实权掌握在慈禧手里,宣统的权力则先后被载沣和隆裕接掌,他们不过是个木偶,不但没有生育能力,而且毫无执政能力。执政能力越强,生育能力越强,尤其是康雍乾盛世,达到了顶峰。
  第二条规律,从总体上看,国运与在位时间和寿命呈正相关。努尔哈赤享年六十八岁,执政十一年;皇太极享年五十二岁,执政十七年;顺治享年二十四岁,执政十八年;康熙享年六十八岁,执政六十一年;雍正享年五十八岁,执政十三年;乾隆享年八十八岁,执政六十年;嘉庆享年六十一岁,执政二十五年;道光享年六十九岁,执政三十年;咸丰享年三十一岁,执政十一年;同治享年十九岁,执政十三年;光绪享年三十八岁,执政三十四年;宣统享年六十一岁,执政三年。从上面可以看出,国运最强大时的康雍乾时代,是皇帝生命最长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时期。雍正在位时间虽然短,是由于康熙执政时间过长所致。宣统虽然春秋不短,执政时间少的可怜,但由于是被赶下台的,所以并不影响这一规律的成立。
  第三条规律,从总体上看,即位年龄与国运成正相关。按周岁计算(如按虚岁再加一岁),努尔哈赤即位时五十七周岁;皇太极即位时三十五周岁;顺治即位时五周岁;康熙即位时六周岁;雍正即位时四十四周岁;乾隆即位时二十四周岁;嘉庆即位时三十五周岁;道光即位时三十八周岁;咸丰即位时十八周岁;同治即位时五周岁;光绪即位时三周岁;宣统即位时两周岁。这里面有两个例外,分别是顺治和康熙。但如果仔细分析,也不违反这一规律。顺治即位时年龄小,是因为排斥了多尔衮排斥了成年的豪格;而康熙即位时年龄小,则是因为顺治病逝过早。由于孝庄的辅佐,弥补了年龄的不足。这两个与大清国运密切相关的女人,有共同之处。一、都历经四朝。孝庄历经前四朝,即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时代;慈禧历经后五朝,即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二、都间接或直接控制了两个时代的权力。孝庄间接掌握了顺治和康熙早期的权力,慈禧直接掌握了同治和光绪时代的权力;三、都非常高寿。孝庄享年七十五岁,慈禧享年七十四岁;四、都是通过叔嫂政治走上权力舞台。孝庄联手多尔衮,实现了顺治的权力交接班;而慈禧通过奕譞联手奕訢,实现了垂帘听政。其不同之处是,一、孝庄在世时,大清帝国国运逐渐强盛;而慈禧在世时,大清帝国已开始没落;二、孝庄采取的是幕后辅佐的方式,帮助子孙顺利交接班;慈禧则采取的是前台听政的方式,直接掌控实权。三、孝庄的政治品德比较高洁,对大清帝国的兴盛做出了贡献;而慈禧的政治品德饱受世人诟病,对大清帝国的衰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历代开国之君,往往因为生于忧患,不仅寿命较长,而且能成就一片盛世;而守成之君还能体会家业来之不易,尽最大的努力苦心经营,寿命也算中上,国运也能支撑。迭至末季,几代积累的矛盾需要消化,加之在位之人生于安乐,经营起来力不从心,权力容易旁落,就不可避免地衰弱下去。所以,苏同炳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中曾经精辟地指出,皇帝的年龄越来越小,对于一个朝代和一个国家的命运,绝不是好兆头。
  这里还有两个规律,需要我们来认识:第一,从权力交接班的角度看,对继承人的提拔和使用,或者说皇子晋职为皇帝,与能力并没有关系。第二,权力的交接班都是非正常的,选定的继承人往往无法就任,而没有进入视野的往往平地崛起,并几乎都沾染了阴谋的气息,也就是说没有阴谋不成权力。例如,努尔哈赤最优秀的儿子,是长子褚英,他也是法定的接班人,皇太极对他的突然被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皇太极死后,最合格的继承人是豪格,但由于权力集团的博弈,选择了易于控制的顺治。康熙登台时只有六周岁,尽管他开创了康乾盛世,但从当时的情形看,也不是最理想的继承人。雍正的即位更无法摆脱阴谋的影子,而无论威望还是人品、才能,他都无法与八阿哥胤禩相提并论。乾隆即位属于最正常的,但也是在雍正替他清理了竞争对手之后。嘉庆即位则是无可奈何的选择,因为乾隆属意的继承人,都因早夭而自动丧失资格。道光即位同样是没法选择的,当然在为数不多的皇子中,他可能也是最优秀的。最令人痛心的是咸丰即位,由于排斥了才具最佳的奕訢,给帝国的没落加足了马力。至于同治的即位,是因为他是唯一的皇子。就当时的情形来看,即便是一只猪,也必须给他一顶皇冠。光绪和宣统的即位,本来因为先帝无后,可以采取立贤的方式,但由于慈禧垂直控制,不可避免地染上了阴谋的色彩,而成为她脚下的傀儡。一言以蔽之,皇帝的选拔都是一种奴性和阴谋选拔 。
  需要特别交代的是,本书能够问世,首先得力于新华社资深编辑刘飞先生的鼓励和支持。治史论学是我的业余专项,刘飞先生极力建议我转换一种研究角度和语言风格。本书出版后,受到了读者的普遍欢迎。一位读者给出了极度溢美之词,认为本书“对清朝的宫廷斗争描述得既生动又深刻,是‘全民读史’热潮中少有的精品,既有学术性,又有可读性,雅俗共赏。 极富原创性”,是“研究有清一代帝位问题的经典杰作”。另一位读者也给予了高度褒奖,认为本书“揭露了皇帝、皇子、后宫和大臣这些利益相关者间为了争夺皇位及以此派生的‘一朝天子一朝臣’格局下的权势地位,所引发的一件件混合了权、血、谋的历史事件,作者笔触老练,叙述史实背后的阴谋一针见血”。 还有一位读者在博客中称,本书“是用通俗的语言描述的,结合了现代的政治用语,然而,给与我的启发确实是深刻的”。这些读者的厚爱对我的鞭策是巨大的。此次受周春女士鼓励在九州出版社推出修订本,我对书稿进行了修改,除了更正一些字词、语句、逻辑的失误之外,据史实对部分内容进行了增删,并对大小标题进行了调整,目的是希望文题更能搭调、更加生动一些。
  值本书再版之际,向刘飞先生、周春女士以及所有关心、喜欢本书的读者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特别对支持我工作和生活的奶奶、父母、妹妹以及所有亲属表示感谢,尤其致意我的爱人Karen以及爱子Guobao,他们让我感觉生活是如此的阳光和温馨。


  2013年9月6日于北京


《遗落的星图:阿克拉的黎明》图书简介 (一) 宏大的背景设定与世界观 《遗落的星图:阿克拉的黎明》并非聚焦于权力更迭或世代交替的直接冲突,而是将故事的舞台设定在一片被遗忘的、充满失落科技与神秘力量的星域——“阿克拉星区”。这个星区曾是银河系中最辉煌的文明“织星者帝国”的核心地带,但在数千年前,帝国在一场被称为“大静默”的灾难中瞬间崩塌,留下了无数漂浮的残骸、失控的古代机械,以及被封存在时间琥珀中的惊人秘密。 故事开始时,阿克拉星区是一个无序、危险且充满诱惑的边疆地带。这里没有统一的统治力量,取而代之的是盘踞在各个碎片星体上的势力:有自诩为帝国正统继承者、却日益腐朽的“光辉议会”;有信奉原始力量和改造肉体的“血肉教团”;更有无数依赖于拾荒和走私为生的散落星盗团伙。 核心的冲突并非围绕“谁来接管谁的遗产”,而是关于“如何理解和驾驭这些被遗弃的力量”。阿克拉星区的环境本身就是最大的角色——这里的时间流速不稳,引力场变幻莫测,甚至有被称为“幽灵回响”的能量风暴,这些都是织星者帝国遗留下的、连其后人也无法完全解读的“遗产”。 (二) 核心角色与人物群像 本书的主角是伊莱亚斯·凡恩,一位在阿克拉星区边缘的废弃空间站长大的“拾荒者”。他并非贵族后裔,也没有被选中的光环,他唯一的技能是卓越的机械亲和力,以及一种罕见的、能够短暂“读取”古代科技残骸中残留信息的能力——他称之为“触觉共振”。伊莱亚斯的生活目标仅仅是生存下去,并找到传说中能够稳定空间乱流的“锚点”——一座被认为早已毁灭的织星者核心能源站。 与伊莱亚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薇拉·索尔,一位来自光辉议会的“档案学者”。她奉命进入阿克拉星区,表面上是为了回收有价值的文物,实际上是遵从议会内部激进派的秘密指令,要彻底清除那些可能揭露议会起源的“禁忌知识”。薇拉代表了对过去的敬畏与恐惧的矛盾心理,她依赖逻辑和古籍,却被伊莱亚斯那种原始的直觉所吸引和困惑。 另一条重要的线索围绕着“无面者”展开。他们是一群全身覆盖着由未知合金打造的、没有面部特征的机械化生命体。他们不会说话,行动模式高度统一,似乎在执行一个跨越万年的宏大指令。他们不是反派,更像是星区的“守护者”或“清道夫”,他们的出现往往预示着某种古老仪式的重启,或灾难的临近。 故事中没有一个明确的“大反派”试图夺取权力,反而是“知识的诅咒”成为驱动情节发展的核心力量。每个人都在追逐某个关键信息或遗物,而这些信息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精神代价或物理风险。 (三) 关键情节与叙事结构 小说以一次偶然的“发现”拉开序幕。伊莱亚斯在一次深入“静默之环”(一个时空扭曲严重的区域)的探索中,意外地激活了一枚“星图碎片”。这枚碎片并非地图,而是一个包含着复杂算法和宇宙学模型的晶体。当他触碰它时,他看到了一个不属于他这个时代的景象:一个由纯粹光构成的城市,以及城市中心那枚缓缓旋转的、散发着无尽能量的“黎明之核”。 碎片激活的能量波动,立刻吸引了所有在阿克拉星区盘踞的势力。薇拉的队伍追踪信号赶到,双方随即陷入追逐战。 情节的推进主要围绕以下几个层面展开: 1. 解码与追寻: 伊莱亚斯必须在不被“血肉教团”的狂热追随者捕获(他们认为这种科技是“亵渎神体”)和不被“光辉议会”回收(他们意图掩盖真相)的前提下,解读星图碎片。每解码一层,都会引导他们前往阿克拉星区的一个极端环境——可能是深埋在冰封气态行星核心的“记忆档案馆”,或是漂浮在辐射云中的“织星者试验场”。 2. 机械的觉醒: 在探索过程中,伊莱亚斯发现自己与星图的共振,正在唤醒一些沉睡的、被认为是神话的古代工程——特别是被称为“守护者之刃”的巨型自动化防御系统。这些系统的目标函数极其模糊,它们识别的“威胁”标准也早已过时,因此它们会无差别地攻击任何进入其防御范围的目标,包括主角和追逐者。 3. 历史的重塑: 薇拉通过她的研究,逐渐发现“大静默”并非自然灾害,而是织星者文明内部一场关于“存在本质”的哲学争论导致的自我毁灭。她开始质疑议会的官方历史叙事,并发现他们所守护的“秩序”,不过是一层用谎言精心编织的脆弱外壳。她与伊莱亚斯的合作,从最初的利用,逐渐演变为共同面对揭示真相的道德困境。 4. “黎明之核”的真相: 故事的高潮并非一场传统的战斗,而是一场对“核心”的接触。当伊莱亚斯和薇拉最终抵达星图所指向的“黎明之核”时,他们发现它不是一个能源站,而是一个“意识的存储库”——织星者文明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个体意识上传,以求在物理灾难中永存。然而,这个存储库的稳定系统已经接近崩溃。 (四) 主题探讨:传承、遗忘与选择 《遗落的星图:阿克拉的黎明》的核心主题是关于“传承的重量”。它探讨了当一个文明的遗产过于庞大、过于危险时,后继者是应该选择继承并试图驾驭它,还是应该选择彻底遗忘,让它回归虚无。 伊莱亚斯代表了在废墟中寻求创新的力量,他没有被过去的教条所束缚,他想要利用这些力量来开创新的未来。薇拉则代表了对秩序的渴望,但她最终必须做出选择:是维护一个虚假的、稳定的旧秩序,还是拥抱混乱中可能诞生出的、更真实的未来。 本书着重展现的是在宏大叙事背景下,个体面对古老力量时的渺小与挣扎。读者将跟随主角穿越布满逻辑陷阱和技术迷宫的星区,最终面对的不是一个可以被击败的敌人,而是一个必须被理解和回应的宇宙级选择。故事的结局充满了开放性——“黎明”是否真的会到来,取决于主角们对“星图”的最终解读,以及他们愿意为此付出的代价。 这是一部关于失落的知识如何塑造现在,以及我们如何决定是否要背负这些知识前行的史诗冒险。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三段: 坦白说,一开始我有些担心篇幅过长会影响阅读体验,但事实证明,这本书的每一页都充满了价值。它的结构设计精巧,多条线索并行推进,但作者总能巧妙地将它们汇聚到一起,展示出一幅宏伟的全景图。书中对权力斗争的描绘尤其精彩,那种不动声色的较量,远比直接的冲突更令人胆寒。它没有简单地去歌颂或批判,而是冷静地展现了在特定环境下,人的选择是如何被环境塑造,又是如何反过来塑造环境的。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其叙事的深度和广度,它能让不同阅历的读者都能从中找到共鸣点,无论是对历史变迁的感慨,还是对个人成长的反思,都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评分

第四段: 我很少读到如此具有史诗气质的小说。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厚重的历史画卷之中,亲眼目睹了一代人的崛起与衰落。作者的想象力令人赞叹,他对细节的考据也显然下了不少功夫,使得故事的真实感达到了极高的水准。阅读过程中,我体验到了一种复杂的情感交织——既为人物的遭遇感到揪心,又为他们展现出的坚韧和智慧而感到振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用陈词滥调来描绘“英雄”,而是展示了他们在重压之下人性光辉的闪现。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一旦进入作者构建的世界,就很难抽离出来,仿佛自己也参与了那场无声的博弈之中。

评分

第一段: 最近读完了一本让人思绪万千的小说,它将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与细腻入微的人物刻画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故事的主线围绕着权力更迭和家族恩怨展开,叙事节奏张弛有度,高潮迭起,读起来简直让人欲罢不能。作者对细节的把控令人印象深刻,无论是对当时社会风貌的描绘,还是对人物内心挣扎的刻画,都显得尤为真实可信。特别是那些充满智慧和哲理的对话,常常让我停下来反复琢磨,思考良久。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更像是一面映照人性的镜子,让我对“继承”与“变革”这两个主题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书中角色性格的复杂性也大大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每个人都有其光芒与阴影,这种立体感让整个故事的张力倍增。

评分

第五段: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其老练,开篇也许略显平缓,但一旦进入中段,便如同江河决堤,一泻千里,充满了不可抗拒的力量。我非常喜欢作者处理冲突的方式,它不是简单的正邪对抗,而更多是立场、理念和生存策略之间的碰撞,这使得每一次交锋都充满了智慧的火花。读完后,我立刻产生了将它推荐给身边所有喜欢深度文学的朋友的冲动。它超越了一般的娱乐消遣,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书中关于“传承”与“创新”的探讨,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感受到那股磅礴的力量,激励着我们去审视自己所处的时代和肩负的责任。

评分

第二段: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为独特,带着一种古典的韵味却又不失现代的张力。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世界,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尘土和硝烟味。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关键转折点时的笔法,那种不动声色的铺垫,却在不经意间引爆了读者所有的情绪。几次阅读到意想不到的情节发展时,我甚至会合上书本,在原地怔住片刻,回味那种震撼感。它探讨了责任与宿命的永恒议题,每一个选择都似乎被某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充满了宿命般的悲剧色彩,却又在绝望中孕育着一丝希望的火花。这本书的后劲很大,读完后很长一段时间,那些人物的面孔和他们面临的困境都会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需要时间来慢慢消化。

评分

好看好看好看

评分

清朝十二个帝王的权力争夺和交接班,如同一幕幕兄弟成仇、父子反目、功臣喋血、阴算阳谋、明枪暗箭、矛盾和情节跌宕起伏的莎士比亚式戏剧。作者运用哲学视角、政治维度、历史纵深的笔法,将笔触伸入社会和历史的脉搏以及当事人的心灵深处,还原一幅幅真实的历史图景,探寻权力更迭的斯芬克斯之谜。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九月初四日,肇启康乾盛世的康熙仆倒在地,痛哭失声。而在一千年前,缔造贞观之治的唐太宗不能自已,流下了辛酸的泪水。上溯到此前一千八百年,开创汉武盛世的大帝刘彻,眼泪打湿了龙袍。这三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他们都气吞华夏,横扫六合,然而却无法跨越生命中一个看似小小的门槛——给自己选一个合格的接班人。在这个门槛前,他们都狠狠地摔了跟头,不但将遗憾长埋在了地下,而且还改变了国家和历史发展的轨道。

评分

很好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为了历史的前进,社会的发展,人们渴求知识。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生产力。只有知识

评分

还没有看,是正版 还没有看,是正版

评分

还可以吧,还可以吧

评分

在京东买书,便宜还快,点赞!

评分

感觉挺不错的。。。

评分

这本书不错值得大家一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