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偶天成:中国古代婚事趣谈

佳偶天成:中国古代婚事趣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美贤 著
图书标签:
  • 婚俗
  • 古代婚姻
  • 民俗文化
  • 历史文化
  • 佳偶天成
  • 传统文化
  • 风俗习惯
  • 婚庆
  • 中国古代史
  • 文化遗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5193
版次:1
商品编码:11878683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8
字数:6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内地一部趣谈古代婚俗的彩色图文书;
  ☆作者以三十年传统文化研究经验,以生动笔触解读古代婚俗常识,值得细读;
  ☆以“探本溯源”为题,追溯中国古代文化的来由及起源,阐述言简意赅,并附设典籍出处作为解说依据,让读者一边读着饶富趣味的历史文化故事,一边了解到中国古代婚俗文化的起源,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入门书;
  ☆搭配多幅故宫、敦煌研究院珍藏精美婚俗图片,染红书口设计,收藏、馈赠两相宜!

内容简介

  何谓“三书六礼”?为什么未出嫁的女子称为“待字闺中”?为什么称富有或高居要位的夫婿为“金龟婿”?本书以探本溯源为旨趣,追溯中国古代婚礼习俗的来由及起源,婚俗条目的阐述言简意赅,并附设典籍出处作为解说依据,让读者在饶有兴味的故事中,了解中国婚事习俗的起源。同时附可研读的古代典籍,是一部中国传统婚俗文化的趣味小品。

作者简介

  李美贤,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从事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及推广工作三十余年。研究范围包括中国少数民族(民族史与服饰)、佛像艺术、敦煌文化与艺术、丝绸与刺绣(历史与赏析)。曾任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之导师(2000—2010),现任敦煌研究院特别研究员、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理事、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之学术顾问(民族文化)、饶宗颐文化馆荣誉顾问、香港敦煌之友副主席、香港博物馆之专家顾问(中国古代文物)。

精彩书评

  美贤极热爱自己民族的文化,并为此花了巨大的心力,一丝不苟地长期进行研究,这本著作探溯了一些有趣的中国传统文化风俗的本源和意义,读来让人感到兴趣昂然,很是亲切。
  ——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主席李焯芬教授

目录

代序
自序
何谓“三书六礼”?
为什么在古代的婚礼中会用上“雁”呢?
缘何女子到适婚之龄称为“及笄之年”?
为什么称未出嫁的女子为“待字闺中”?
婚姻、婚礼的“婚”,古作“昏”,古代常在黄昏时分举行婚礼,为什么?
你知道“合卺交杯”的来由吗?
“洞房花烛”的“洞房”是结婚的新房吗?
在中式婚礼中新人同执一红色绸巾,中间结一花球,这是什么?
为何在迎亲时常谓“幸有香车迎淑女”? 又因何有“大红花轿迎新娘”之俗?
婚礼中常见新娘戴“凤冠霞帔”,为什么?
为什么人们爱用“永结同心”来祝贺新人?“结发夫妻”的来历是怎样的?
为什么有“三朝回门”之俗?
人们常说“缘订三生”、“千里姻缘一线
 牵”,你要看看唐代“月下老人”的故事吗?
为什么“媒人”又称为“冰人”?
你知道“以虎为媒”的故事吗?
姻缘之订,是天意、命运还是巧合?你听过唐代宫中巧结良缘的故事吗?
一、战袍题诗
二、红叶题诗
古代婚姻多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你听过有父辈让子女自由择偶的故事吗?
一、隔窗选婿
二、幕里红丝
三、以貌取人
你知道成语“同室操戈”是因一桩婚事引出的吗?
为什么称富有或高居要位的夫婿为“金龟婿”?
为什么称皇帝的女儿为“公主”,公主的丈夫为“驸马”?
古代公主真的不愁嫁吗?
人们爱用“举案齐眉”来形容夫妻相敬如宾,你知道这个典故吗?
你知道“糟糠之妻”的来由吗?
你见过古代的离婚书吗?
你知道“破镜重圆”的来历吗?
为什么称男女间的妒忌为“吃醋”?
为何唐代的“妒妇”比较多?
唐代的妒妇素负盛名,你有兴趣知道其中一些故事吗?
一、白灌了一肚子尿
二、怕妻杀不敢回家
三、惧内被贬官
四、比黄巢作乱更可怕
唐代妒妇故事多发生在皇室贵族或上层社会里,那么平民妇女婚后的命运又如何?
一、色衰被弃
二、无子被弃
三、丈夫另结新欢被弃
四、妇人被弃之苦
为什么称妻子的父亲为“岳丈”、“岳父” 或“泰山”?

精彩书摘

  为什么称未出嫁的女子为“待字闺中”?
  在古代,关于这个“字”有许多种说法,名与字是不同的。男孩子出生三月后取“名”,“名”是用来自称的。《说文》:“名,自命也。”在长辈面前,是谦恭谨慎的自称其名,在二十岁行成年的“冠礼”后则另加一“字”,表示已长大成人,在待人处世各方面要合乎成人的要求;而且也可随时成家立室为人之父了,同辈或朋友们为了表示尊敬,不便直呼其名,礼貌上只称对方的“字”。
  古代女子不像男子般人人均有“字”,而女子的“字”都是由父亲或丈夫所取。《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孔颖达疏:“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冠字者,人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礼记·冠义》:“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疏曰: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笄而字。”《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
  古代女子多在许嫁后才由夫家给她取“字”,如还未找到婆家的,则被称作“待字闺中”。有关“待字闺中”,以“举案齐眉”(请参阅第113页)著称的恩爱夫妻梁鸿和孟光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样貌丑陋但以贤德闻名的孟光,在嫁给品格高尚的梁鸿后,曾因穿着锦衣华服、刻意装饰而惹来丈夫的不满;但当她改穿粗衣麻布、朴素打扮后,梁鸿十分欣喜,并为她取字“德曜”。《后汉书·逸民传·梁鸿》:“(妻)乃更为椎髻,着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曜。”待字闺中的“字”,还有另外两种意思:一是女子许配出嫁称为“字”,另一意思是“生辰八字”。媒人向女方提亲后,会向女方索取其生辰八字,与男方的八字占卜以合八字(“问名”、“纳吉”),所以“待字”是待合八字之意。
  “洞房花烛”的“洞房”是结婚的新房吗?
  “洞房”,本来是指幽深的内室。
  在汉代,“洞房”则是指宫廷及贵族们的豪华居室。“洞房”也曾被描述为僧人的居所,可见以前“洞房”是与婚姻无关的。《楚辞·招魂》:“容修态,洞房些。”唐·王维《投道一师兰若宿》:“洞房隐深竹,清夜闻遥泉。”
  到了后来,洞房渐渐引申为男女相聚之所。唐·顾况《宜城放琴客歌》:“新妍笼裙云母光,朱弦绿水喧洞房。”最为人熟悉的是朱庆余在《近试上张籍水部》中的描写,令“洞房”遂成新婚夫妇的新房了。朱庆余《近试上张籍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究竟唐代进行婚礼时,新人是否进入“洞房”呢?
  从敦煌壁画看,那时的新娘并不是直接进入男家的,因为人们一般认为有“三煞”(即:青羊、青牛、乌鸡)在门。如新人进入,会犯“三煞”,导致对尊长不利及无子嗣,所以有人要撒谷豆来避“三煞”。
  宋·高承《事物纪原》卷九:“汉世京房之女,适翼奉子,奉择日迎之。房以其日不吉,以三煞在门故也。三煞者,谓青羊、乌鸡、青牛之神也。凡是三者在门,新人不得入,犯之,损尊长及无子。奉以谓(为)不然,妇将至门,但以谷豆草禳之,则三煞自避,新人可入也。”由于新人未能直接进入屋内,所以在室外设一帐房(如今天的蒙古包)暂避“三煞”。这帐房称为“青庐”。“青庐”之设早在东汉已有,《世说新语》还记载了曹操和袁绍曾进入“青庐”把新娘劫走的事。
  而《孔雀东南飞》诗中也有“新妇入青庐”之句。其实,婚礼设“青庐”之俗,是受北方游牧民族居住的帐篷所影响。此外,“青庐”是由许多树枝(如柳枝)搭建成的,所以称为“百枝帐”。“枝”与“子”谐音,故又称“百子帐”,人们取其多子之吉祥寓意,所以婚礼用“百子帐”以期百子千孙,家业兴旺。
  上自皇室,下至平民百姓,均喜此俗。《南齐书·芮芮虏传》:“河南,匈奴种也……人民犹以毡庐百子帐为行屋。”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北方婚礼,必用青布幔为屋,谓之青庐。”宋·程大昌《演繁露》卷十三:“(青庐)盖其制本出塞外,特穹庐、拂庐之具体而微者耳。”“唐人昏礼多用百子帐,特贵其名与昏宜。”从敦煌壁画上所见的唐宋时期婚礼图,多有“青庐”之设。还见到人们的喜宴都是设在户外搭建的临时帐篷之中,而且婚礼场面多设有系结彩带的围屏,充满喜庆,与今天婚礼的布置十分相似。
  ……


《九州风物志:寻访失落的传统手艺》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专注于婚姻礼俗的典籍,而是深入广袤的中华大地,以一种近乎田野调查的姿态,记录和探寻那些在现代化浪潮中逐渐隐退的传统手工艺。全书以“物”为引,以“人”为核心,力图展现中华文明在器物层面上的精妙绝伦与匠人精神的薪火相传。从北方的皮革鞣制到南方的竹编技艺,从西北的泥塑彩绘到西南的银饰锻打,我们穿梭于阡陌乡村与古老街巷,触摸着时间留下的刻痕,倾听着每一件作品背后鲜活的故事。 本书共分为五卷,每一卷聚焦于一种主要的地域性技艺群落,旨在构建一个立体的、可感知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图谱。我们不满足于对成品进行简单的鉴赏,而是深入到原料的选取、工具的打磨、世代相传的口诀,以及匠人面对技术革新时的挣扎与坚守之中。 卷一:土与火的对话——陶瓷与砖石的沉默史诗 本卷聚焦于与“土”和“火”紧密相关的工艺。我们首先探访了景德镇的制瓷世家,但重点并非描绘官窑的辉煌,而是关注那些仍在坚持古法拉坯、手绘釉下彩的民间陶艺人。深入了解了他们如何从当地的陶土中辨识矿物成分,如何通过调整烧制温度来控制釉面的微妙变化,以及他们对“失手成美”的敬畏。 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了山西大同和陕西关中的古建筑构件制作。这里不谈宏伟的宫殿,而专注于乡村祠堂、古桥栏杆上那些被风雨侵蚀的砖雕和石刻。书中细致描绘了一位年逾七旬的石匠,他如何仅凭一套世代相传的凿子,在一方青石上雕刻出栩栩如生的龙凤戏珠图,并探讨了民间信仰如何渗透到每一道凿痕之中,使建筑不再仅仅是遮风避雨之所,而成为家族精神的具象载体。 卷二:柔韧与骨骼——竹木的生命哲学 竹子和木材,是东方美学中最具生命力的材料之一。本卷深入湘西的竹编村落和皖南的徽派木雕工坊。 在湘西,我们记录了一群竹编艺人,她们使用不同品种的竹材,制作出结构精巧、透光性极佳的灯笼和器皿。书中详细记录了竹篾的劈制过程,这是一项对手眼协调性要求极高的技术,稍有偏差便会导致竹篾断裂。更重要的是,我们探讨了竹编图案中蕴含的地域文化符号,例如某些特定的交叉纹路代表着“多子多福”或“风调雨顺”。 在徽州,木雕的焦点在于“榫卯结构”的艺术化处理。我们跟随一位传承人,拆解并重建了一扇清代老宅的门窗。书中所述不仅仅是木材的连接技术,更是对空间和光影的哲学思考——如何在不使用钉子的情况下,使木构件在四季气候变化中保持稳定,这背后是对材料热胀冷缩特性的深刻理解。 卷三:丝缕间的乾坤——纺织与印染的色彩记忆 本卷探索了中国传统纺织与染色的复杂工艺链条。我们首先前往贵州黔东南,探访了苗族和侗族的蜡染与织锦工坊。 蜡染部分,详述了如何使用蜂蜡作为抗染剂,在蓝靛布上绘制出复杂的几何与图腾图案。重点在于蜡液的温度控制和线条的流畅性,这直接决定了成品“冰裂纹”的美感。随后,对传统天然染料的提取过程进行了详尽描述,从蓼蓝草中提炼靛蓝,从苏木中提取红色,以及利用植物果皮的氧化反应来获得特定色调。书中对比了不同地区对同一种植物染料的微调差异,揭示了地理环境对工艺演变的影响。 此外,本卷还简略介绍了杭嘉湖地区的缂丝技术,将其视为“以刀刻丝”的纺织艺术,探讨了织工如何通过平针、勾边等复杂针法,在方寸之间织就出近乎绘画的艺术效果。 卷四:冷硬的变形——金属的锻打与锤炼 本卷将重点放在需要高温和巨大力量才能完成的金属工艺上,包括打铁、铸造和金属镂刻。 我们在云南丽江附近的少数民族地区,观察了传统银饰的制作过程。这里的银匠使用“失蜡法”和手工锤打相结合,制作出造型夸张、图案繁复的头饰和胸饰。书中特别描绘了银匠如何通过反复的捶打来改变金属的晶体结构,从而增加其韧性,避免在佩戴中轻易折断。 在北方,我们拜访了一位仍在坚持制作传统农具的铁匠。他展示了“千锤百炼”的含义,即通过反复的折叠、锻打和淬火,去除金属中的杂质,使农具(如锄头、犁铧)具有超乎想象的耐用性。这种对工具本身的尊重和投入,体现了传统劳动人民务实而严谨的工匠精神。 卷五:生活的温度——器物的功能与传承 最后一卷收束前四卷的技艺,探讨了这些手工艺品如何融入寻常百姓的生活,并关注技艺传承所面临的困境与希望。我们通过记录一次乡村嫁妆的准备过程,看到了木雕、编织和刺绣等技艺如何交汇于同一套生活用品之中。 书中不回避当代化带来的冲击,例如塑料制品的普及、年轻人对体力劳动的疏远。但同时也记录了那些拒绝放弃的坚守者,他们如何利用互联网平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如何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赋予古老技艺新的生命力。本书的结尾,是对匠人精神的致敬——那是一种对材料的敬畏,对细节的苛求,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深刻理解。 阅读体验: 本书采用大量的实地考察记录和高清的细节图版,文字风格朴实而不失文采,力求在还原工艺流程的严谨性的同时,展现人与物之间产生的深厚情感联结。它不是一本纯粹的工艺教科书,而是一部关于中国传统生命力的视觉与文字的田野报告。通过阅读此书,读者将能感受到中华文明深厚的物质根基与代代相传的隐性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但绝不是粗浅的科普读物。作者显然是下了苦功去挖掘那些鲜为人知的小细节。比如,书中提及了古代婚礼中用来固定新娘发髻的特定饰品,以及不同材质和纹样所代表的吉兆寓意。这些微末之处,恰恰是研究大历史时最容易被忽略的“毛细血管”般的存在。通过对这些“小物件”的细致考证,我们得以触碰到古人日常的审美情趣和对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述中保持的那种克制而又充满温度的笔调,既不拔高,也不贬低,而是以一种平视的视角去观察和记录。这种“去神圣化”的叙事方式,反而让历史变得更加真实和可亲近,让人在会心一笑之余,也生出一种对先人智慧的由衷敬佩。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婚姻中“权力”与“情感”之间张力的探讨。不同于如今强调自由恋爱的观念,古代婚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家族利益的联姻,是生产关系的延续。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之定性为悲剧,而是深入剖析了在这一框架下,男女双方是如何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通过培养出一种“责任之爱”来达成情感和解的。例如,书中对于陪嫁、嫁妆的制度分析就极为透彻,嫁妆不仅是物质的体现,更是新娘在夫家安身立命的经济保障和精神后盾。这种深入骨髓的社会结构分析,使得全书的厚度远超一般的风俗志。读完后,我忍不住反思现代婚姻中,那些看似“自由”的选择背后,又隐藏着怎样新的社会压力与结构性限制。这是一本能引发深度思考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实在是妙极了,它并没有采用那种时间线或者地域划分的线性叙事,而是采取了一种主题式的串联,使得每一章都能独立成篇,却又在整体上形成一个和谐的有机体。比如说,它有一章专门探讨了古代的“媒妁之言”在社会结构中的独特作用,分析了“月下老人”的神话如何从精神层面支撑起整个婚姻制度的合法性与神圣感。读到这部分时,我几乎可以想象出古代的媒婆们是如何穿梭于大街小巷,成为家族间信息传递与情感连接的枢纽。更精彩的是,作者对不同朝代对“贞节”观念的演变进行了精妙的对比,从汉唐的相对开放,到宋明理学的兴起,那种社会思潮对个体命运的深刻影响,被作者用极具冲击力的叙事手法展现了出来。整体阅读体验非常酣畅淋漓,仿佛是跟随一位博学的向导,在历史的迷宫中探寻那些被时间磨平的棱角。

评分

我是在一个安静的周末午后开始读这本奇书的,一翻开就仿佛被一种古老的仪式感包裹了。作者对于民间戏曲、歌谣在婚俗传播中的作用着墨不少,那些流传下来的“催妆诗”、“贺喜歌”,充满了机智的打趣和朴实的祝福,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忍不住想跟着哼唱几句。这些鲜活的、具有表演性质的民俗元素,为相对严肃的历史梳理增添了极大的趣味性与动态感。它让我意识到,婚姻从来不只是一纸盟约,而是一场盛大的、全社会参与的“演出”。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多维度的,它既是历史学的严肃考据,也是人类学的人文关怀,更像是一本精致的、配有丰富图注的“古代生活美学图鉴”。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兴趣,但不喜欢啃“硬骨头”的读者,它能让你在愉悦的阅读中,不知不觉间拓宽视野。

评分

初读这本书的序言时,我就被作者那种娓娓道来的笔触深深吸引住了。它不像那些枯燥的学术著作,堆砌着生僻的典故和晦涩的理论,反倒是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坐在摇椅上,向我们讲述着那些尘封已久、充满烟火气的过往。书中对古代婚礼仪式的细致描摹,简直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我尤其喜欢它对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婚俗差异的探讨,从帝王之家的“六礼”繁复到寻常百姓家的简朴热闹,那种鲜活的生命力透过纸面扑面而来。特别是对那些看似繁琐的礼节背后蕴含的文化心理的剖析,让我这个现代读者,得以窥见古人对于“合二为一”那种庄重而又充满期盼的理解。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佳,遣词造句既有古韵,又不失现代的流畅感,读起来丝毫没有隔阂。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生活美学的大门,让我对那些传统习俗有了更深层次的敬意与好奇。

评分

活动力度大,书囤的也开心。

评分

活动力度大,送货速度快,点个赞。

评分

非常好看,值得期待。

评分

看看很有意思,理解下民俗。

评分

好书好书

评分

纸张,印刷一流,不过内容倒是一般,不值这个价

评分

凑单买的,还不错,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评分

包装精密,印刷精良!

评分

装帧设计超赞,尤其是那个腰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