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捨,於人是慈悲,於己得精進;以捨為得,無處不春風。心隨境轉則不自在,心能轉境則無處不自在,星雲大師啓迪大眾,由刹那因緣覺悟生命之得失盈虧。 種善因得善果,人是自己的園丁,一念美意則福田無量。 奉獻是福德,不是負擔;服務是獲得,不是犧牲。 繼《寬心》廣受好評後,《捨得》再助人添善美。種豆得豆,最大的“捨”是最大的“得”。 捨,看起來是給人,實際上是給自己。給人一句好話,你纔能得到彆人迴你一句贊美,給人一個笑容,彆人纔能對你迴眸一笑。含和得的關係,就如因和果,因果是相關的,捨與得也是互動的。能夠捨的人,一定是擁有富者的心胸;如果他的內心沒有感恩、結緣的性格,他怎麼肯捨給人,怎麼能讓人有所得呢?他的內心充滿歡喜,他纔能把歡喜給你;他的內心蘊藏著無限的慈悲,他纔能把慈悲給你。自己有財,纔能捨財;自己有道,纔能捨道。有的人心中隻有貪嗔愚癡,他給人的當然也是貪嗔愚癡。所以我們勸人不要把煩惱、愁悶傳染給彆人,因為捨什麼就會得什麼,這是必然的因果。 ——星雲大師《以含為得》
內容簡介
在《捨得》中,星雲大師繼續釋發學識精義,對大眾人生拓展、學業、事業、生活及修養心性諸方麵進行分析和指導,啓發人在成長成功的過程中把握住自己,沿著精進的方嚮完善自我,以和諧社會。
作者簡介
星雲大師,1927年齣生於江蘇江都,12歲剃度齣傢,21歲時齣任南京華藏寺住持,授記為臨濟宗第48代傳人。1949年赴颱灣,1967年創建佛光山,廣設道場和佛教學院,培育佛教人纔,主張以齣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著有《寬心》《包容的智慧》《釋迦牟尼佛傳》《佛光教科書》《往事百語》《迷悟之間》《當代人心思潮》等。
目錄
壹 職·場·篇
成功者的願景
最棒的生涯規劃
立誌與發願
為什麼失敗
上班族的壓力
買賣的真經
啓發靈感
特效藥
耽誤總是憾事
五分鍾的熱度
沒有辦法的辦法
少管點事,多辦成事
化繁就簡
少管點事,多辦成事
做一個德高望重的領導者
事業要交棒
從善如流的被領導學
做部屬的十項全能
辦公室裏的春鞦
低調纔好
螃蟹行為
抬轎子
請示的竅門
服務的偉大
格局與破格
拒絕要有代替
做個能講話也會聽話的人
人間聖賢
去留三岔口
不如歸去
挖角
忍耐就是力量
精神力,無極限
脫睏之道
不要錯失良機
貳 日·常·篇
帶著覺性生活
將心比心
男人心事
女人情怨
不世之纔的早教
老人的贍養與頤養
病的價值(一)
病的價值(二)
好好休息
難忍能忍
人我之間跳探戈
禮貌
交朋友的可能性
美好的隨喜
打破僵局
不逆人意
人我之間跳探戈
化敵為友
處眾和而不同
請客之道
用正念降伏煩惱
上癮
應付錯誤
用正念降伏煩惱
剋製情緒
發泄情緒
增加福德的營養
包袱
閑話
不要同歸於盡
零碎時間
“我以為”
煞車
不要同歸於盡
留有餘地
眼睛與嘴巴
最好的抉擇
拙的智慧
叁 修·身·篇
給人利用纔有價值
歡喜與不歡喜
人生三百歲
有永遠休息的時候
貧窮就是罪惡
過有道德的生活
給人利用纔有價值
人以理想立世
人如棋子
手的百態
人生有五味
破銅爛鐵也能成鋼
瞭不起的眼光(一)
瞭不起的眼光(二)
六種人生的鏡子
不比較,不計較
破銅爛鐵也能成鋼
對待偶像
無情說法
捉心中之賊難
做自己的主人
耐煩做人
人生的相對論
流動的美
要活的
耐煩做人
沉得住氣
自製的功夫
嗔恨之害
盲從的突破
積極的人生觀
以捨為得,屈伸自如
衡量
認錯要有勇氣
給的境界
得失之間(一)
得失之間(二)
得失之間(三)
以閤為得
迴應
什麼都是我的,什麼都不是我的
肆 養·心·篇
天堂與地獄一念間
心的禍患
天堂與地獄一念間
莫在欲海裏沒頂
寜正不邪
信心是寶藏
在當下解脫
日常生活中的道理
換一顆心
不見不聞的世界
反躬自照
天人交戰
作繭自縛(一)
作繭自縛(二)
山高豈礙白雲飛
放下,就會自在
從擁有到用有
要忍一時之氣
低頭在人間
慈悲的真義
少的益處
放下與拿開
門裏門外
信仰使身心安住
生從何來,死往何去
念力增上
享受寜靜
六根互用
信仰使身心安住
附 星雲大師傳略
精彩書摘
壹 職·場·篇
成功者的願景
最棒的生涯規劃
有人說,人是宇宙的主宰;但也有人認為,人是宇宙的過客。
法院裏的法官齣庭審案,稱為“過堂”;佛教中的僧侶到齋堂用餐,也叫“過堂”。所謂“過堂”,就是不能久居久留,隻是一時的用有。就如人到世界上來,從生到死,數十年歲月寒暑,也隻是經過而已;通過瞭生老病死的過程,空空而來又空空而去,所以說人是宇宙的過客,一點也不錯!
宇宙是人生的逆旅,人是宇宙的過客;在過客的人生裏,有的人為宇宙留下很多的紀錄,例如忠臣孝子、英雄遊俠、奸刁惡棍、混世魔王等。他們有的為宇宙留下彩色,有的為人間留下惡名,有的把世界彩繪成天堂,有的把社會渲染成地獄。從曆史上看,曆代的帝王重臣、學者專傢、貪官汙吏、江洋盜匪等,他們的所作所為,其實已經明顯地展現齣他們作品的優劣瞭。
人因為隻是世間的過客,當然有人想留下曆史:有的人留下人間的情義,有的人留下人間的光輝;但也有的人無聲無息地來也無聲無息地去,來也不知為什麼而來,去也不知為什麼而去。就如大飯店裏,每天都有人來人往,難道他們一定都有目標嗎?
雖然人隻是宇宙的過客,但隻要是能掌握時間的人,就能擁有人生;會善用時間的人,就能懂得處理生命。遺憾的是,同樣是過客的人生,有的人懂得珍惜生命,感嘆人生苦短;有的人任意揮霍生命,埋怨人生苦長。其實,若能真正認識生命,必能瞭悟人生苦多;唯有自我主宰生命,纔能不懼人生苦空。
對於過客的人生,有的人活得很認真,有的人活得很隨緣。無門禪師說:“春有百花鞦有月,夏有涼風鼕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不管你春去鞦來,不管你生老病死,總之,過客的人生,匆匆地來也匆匆地去,在匆匆的生命中吾人應該自問的是:我們能為人間留下一些超越匆匆的紀念嗎?
生涯規劃,這是現代社會、現代人生的一個現代新理念。
現代人,有的在金錢上規劃自己一生的用支,有的在感情上規劃自己一生,不但對於何時成傢立業,甚至所謂傳宗接代也都有瞭長遠的規劃。有的人,不但為自己的生涯作規劃,甚至對祖先的紀念、對兒孫的未來、對社會的道義,也都作好瞭自己奉獻的規劃。
人生是一場精妙的經營:智慧的軌跡,心靈的豐盈 在人生的浩瀚星河中,我們每個人都是一位獨一無二的經營者。我們經營著自己的時間,經營著自己的精力,經營著自己的人際關係,更經營著自己的內心世界。這場經營,沒有固定模式,沒有標準答案,它是一場持續的學習,一場深刻的探索,一場關乎生命質量的終極實踐。 經營,並非僅僅是物質的積纍,更是一種心靈的覺醒,一種智慧的升華。它要求我們洞察世事,明辨是非,更重要的是,認識自我,接納自我,並最終超越自我。當我們將目光投嚮內在,去審視那些潛藏在心底的渴望、恐懼、執念與愛,我們便踏上瞭真正意義的人生經營之旅。 一、 覺察:看見內心的“賬本” 人生經營的第一步,是深刻的覺察。如同精明的商人仔細盤點自己的財務狀況,我們需要以全然的誠實和勇氣,去審視自己內心的“賬本”。這份賬本記錄著我們過往的經曆,那些成功的喜悅,失敗的教訓,愛過的痕跡,傷過的痛楚。它們共同構成瞭我們獨特的心靈圖譜。 覺察,意味著不再逃避,不再粉飾,而是直麵那些讓我們不安的念頭,那些反復齣現的負麵情緒,那些束縛我們成長的舊有模式。它需要一份靜心,一份耐心,一份不帶評判的觀察。當我們能夠靜觀自己的情緒起伏,觀察自己的思維模式,辨識齣那些讓我們陷入睏境的“負債”,例如: 固執的認知模式: 那些根深蒂固的“我一直都是這樣”、“事情就應該那樣”的觀念,常常是我們前進的最大阻力。它們讓我們拒絕新的可能性,阻礙我們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不健康的依戀模式: 對他人評價的過度渴求,對失去的恐懼,對獨自一人的不安,這些依戀讓我們在關係中患得患失,無法真正地獨立與自由。 過度的自我批評與完美主義: 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對微小的瑕疵耿耿於懷,這種內心的苛責會耗盡我們的能量,阻礙我們享受當下的成就。 未處理的情緒創傷: 那些被壓抑的憤怒、悲傷、委屈,如同潛藏在心底的暗流,隨時可能湧現,擾亂我們的平靜。 覺察的過程,就像是在黑暗中點燃一盞燈,照亮我們心靈的每一個角落。它讓我們看清自己真正的需求,理解自己行為背後的動機,從而為後續的經營打下堅實的基礎。這是一種自我認知深化的過程,它關乎我們能否真正地“認識你自己”。 二、 取捨:斷捨離心靈的“庫存” 有瞭覺察的基礎,我們便能更有智慧地進行“取捨”。人生是一場精密的資源分配,我們擁有的時間、精力、關注度都是有限的。如何將這些寶貴的資源投入到最有價值的地方,是經營的關鍵。這就如同清理一個雜亂的倉庫,我們需要果斷地捨棄那些不再有用的,不再滋養我們的事物,纔能為真正重要的騰齣空間。 取捨,並非簡單的“得到”與“放棄”,而是一種深刻的價值判斷。它考驗著我們的智慧,更考驗著我們的勇氣。我們需要學習: 捨棄不必要的執念: 對過去的糾結,對未來的過度焦慮,對“應該如此”的強求,這些執念是心靈的沉重負擔。放下它們,纔能獲得內心的輕鬆與自在。 斷離無效的社交: 並非所有人都適閤齣現在我們的人生舞颱上。那些消耗我們能量,帶給我們負麵影響的關係,需要我們果斷地告彆。將精力留給那些真正滋養我們、支持我們的朋友與傢人。 放下對“成功”的單一定義: 社會對成功的定義往往是物質與名利的堆砌。然而,真正的成功,更在於內心的豐盈,精神的富足,以及對生命的深刻體驗。我們需要為自己重新定義成功,並勇敢地去追求。 停止無意義的比較: 每個人的人生軌跡都是獨一無二的。與他人比較,隻會讓我們陷入無休止的焦慮與不滿。專注於自己的成長,活齣自己的節奏,纔是真正的經營之道。 取捨的過程,是對我們價值觀的一次重新審視與確立。它幫助我們厘清生命的重點,將有限的生命能量聚焦於那些真正能帶來幸福感與意義感的事物。每一次的捨棄,都是一次輕盈的蛻變,讓我們離真實的自我更近一步。 三、 創造:播種希望,收獲豐盈 經營的最終目的,是為瞭創造。創造並非總是宏大的壯舉,它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之中。它是播下希望的種子,用心澆灌,耐心等待,最終收獲纍纍果實的過程。這個過程,充滿瞭智慧、勤奮與對生命的信任。 創造,意味著我們要: 積極主動地學習與成長: 世界在不斷變化,我們的知識與技能也需要與時俱進。持續的學習,不僅是為瞭適應外部環境,更是為瞭豐富我們的內心世界,提升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投入熱情與精力去追求目標: 無論是工作、事業,還是個人興趣,當我們將熱情投入其中,並付諸不懈的努力,我們就能創造齣屬於自己的精彩。這需要堅定的意誌和剋服睏難的決心。 培養積極的心態與感恩之心: 即使在睏難時期,積極的心態也能幫助我們找到齣路。感恩之心則能讓我們看到生命中早已擁有的美好,並從中獲得力量。 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人是社會性動物,良好的人際關係是我們幸福感的重要來源。學會溝通,學會理解,學會付齣,我們就能在人際交往中創造齣溫暖與支持。 為他人創造價值: 將自己的纔能與精力用於服務他人,為社會貢獻力量,這不僅能帶來成就感,更能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創造的過程,是對生命能量的有效運用。它讓我們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生活,而是主動地塑造生活。每一次的創造,都是一次對生命潛能的挖掘與綻放,讓我們的人生更加充實、有意義,並最終收獲心靈的真正豐盈。 四、 轉化:看見無常,安住當下 人生的經營,也離不開對“無常”的理解與接納。世事變幻,生命無常,這是宇宙的規律,也是人生經營中不可迴避的課題。能夠理解並轉化無常帶來的挑戰,是經營智慧的最高體現。 轉化,意味著我們要: 接納不確定性: 生活中充滿著我們無法預測的變數。與其抗拒,不如學著擁抱不確定性,將它視為成長的機會。 在變化中尋找機遇: 危機往往伴隨著機遇。當舊有的模式被打破,新的可能性便會隨之齣現。我們需要敏銳地捕捉這些機遇,並積極地去把握。 安住於當下: 過去已成迴憶,未來尚未到來,唯有當下是我們可以真正把握的。學會將注意力集中在此時此刻,專注地做好眼前的事,體會當下的美好。 從痛苦中汲取力量: 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但它並非終點。通過反思與轉化,我們能夠從痛苦中汲取深刻的智慧,並獲得更強大的生命韌性。 保持一顆平常心: 無論順境還是逆境,都能保持內心的平靜與安穩。不因成功而驕傲,不因失敗而氣餒。 轉化無常,是經營心靈的藝術。它讓我們在變幻莫測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定力與方嚮。當我們能夠坦然麵對生命的起伏,安然活在每一個當下,我們便獲得瞭最寶貴的內在自由。 人生經營,是一場永不止息的旅程。它關乎我們如何認識自己,如何與世界互動,如何讓有限的生命煥發齣無限的光彩。這場經營,沒有終點,隻有不斷深入的智慧,不斷豐盈的心靈,以及對生命最真誠的禮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