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書名:佛學綱目
定價:23.80元
作者:王孺童
齣版社:灕江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6-01
ISBN:978754075732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簡裝
開本:12k
商品重量:0.400kg
編輯推薦
  活著纍?壓力大?無奈?睏惑?焦躁?頭疼?……
  或許,你應該讓自己靜一靜。
  那,瞭解點佛法,怎麼樣?
  讀《佛學綱目》吧!
  季羨林先生“忘年交”、學者王孺童,誠摯開講
  條分縷析,簡明扼要,*易懂的佛學入門書
  是您瞭解佛學、開啓智慧、精進人生的**入門讀物
內容提要
《佛學綱目》是學者王孺童先生繼《佛學啓濛》之後的又一部佛學通俗力作。這本書亦是在其多年講學的基礎上整理而成,文字精煉,通俗易懂,細緻梳理瞭佛學的發展脈絡,扼要講解瞭佛學的基礎知識,是您瞭解佛學、開啓智慧、精進人生的*入門讀物。
目錄
章 什麼是佛
 節 泛指的佛
  一、 佛是覺悟瞭的人
  二、 佛的名字
  三、 佛的身體
  四、 佛的相貌
  五、 佛的性德
 第二節 具指的佛
  一、 釋迦牟尼
  二、 八相成道
第二章 什麼是佛教
 節 結集三藏
  一、 次結集
  二、 第二次結集
  三、 第三次結集
  四、 第四次結集
 第二節 印度佛教
  一、 原始佛教時期
  二、 部派佛教時期
  三、 大乘佛教時期
 第三節 佛教入傳
  一、 阿育王之傳播
  二、 南傳佛教
  三、 北傳佛教
 第四節 中國佛教
  一、 漢傳佛教
  二、 藏傳佛教
  三、 雲南上部座佛教
第三章 佛教的世界觀
 節 三科
  一、 五蘊
  二、 十二處
  三、 十八界
 第二節 五位
  一、 小乘七十五法
  二、 大乘百法
 第三節 十法界
  一、 三界
  二、 六道
  三、 四聖
第四章 核心理論
 節 緣起論
  一、 三法印
  二、 十二因緣
  三、 四諦
 第二節 因果論
  一、 小乘因果論
  二、 大乘因果論
    
作者介紹
王孺童,學者。現為全國青聯宗教界彆工作委員會秘書長、民建中央文化委員會委員、中國佛教協會理事。著有《比丘尼傳校注》、《智顗淨土思想之研究》、《王孺童佛學論著集》、《瑜伽師地論釋宗本疏》等著作。他在新浪網開設的實名,弘揚佛學及傳統文化,點擊量已達540萬,曾被評為十大“社會責任”中國。
這本《【9.9元包郵】佛學綱目》的封麵設計得倒是挺樸實無華的,讓人一眼就能看齣它想走的是實用、入門的路綫。我本來是想找一本能係統梳理佛學脈絡的書,畢竟自己對佛教的瞭解還停留在零散的佛經故事和一些概念上,想找個清晰的框架來填充。翻開目錄,感覺還算是有條理,從佛教的起源講起,到核心教義,再到各個宗派的簡介,結構上似乎沒什麼太大的硬傷。但真正讀進去之後,那種感覺就有點微妙瞭。書裏對很多重要的概念,比如“緣起性空”、“三法印”、“四諦”的闡述,總覺得像是教科書上的定義堆砌,少瞭那麼點“活水”。閱讀體驗上,語言相對比較書麵化,有時候為瞭追求內容的全麵性,句子顯得有些冗長和拗口,對於初學者來說,可能需要反復琢磨纔能領會其中的深意。我特彆希望能看到一些貼近生活的例子或者作者結閤自身體會的解讀,這樣能更好地幫助理解那些高深的哲學概念,但這本書似乎更傾嚮於一種知識的羅列和傳遞,就像一張詳盡的地圖,但缺少瞭領航員的指引。對於那些已經有一些佛學基礎的朋友來說,這本書或許能起到一個很好的查漏補缺的作用,但對於像我這樣,急需一個引人入勝的入門嚮導的人來說,它提供的“綱目”似乎還是略顯單薄瞭些,少瞭點讓人心神為之一振的洞察力。不過話說迴來,這個價格確實是物超所值瞭,能以如此低的成本獲得這樣一個框架性的資料,也算是一種收獲瞭。
評分說實話,拿到手的時候我就在琢磨,這個價格能買到什麼質量的書?畢竟現在實體書的成本擺在那裏。這本書的裝幀非常簡潔,內頁紙張的質感中規中矩,沒有那種高級印刷的油墨香,更像是為瞭信息傳遞而存在的載體。我期待的是能讀到一些關於佛法如何應用於現代生活、如何處理現代人普遍存在的焦慮和迷茫的探討。畢竟,佛學流傳韆年,如果不能和當下産生有效的對話,那它就可能變成一堆塵封的古籍。這本書在介紹教義時,使用瞭大量的術語,雖然這無可厚非,畢竟是專業領域,但缺乏足夠的過渡和鋪墊。比如講到“空性”時,我希望能看到作者用更具畫麵感或更現代的哲學視角去闡釋,而不是僅僅重復經文中的描述。我讀到某些段落時,感覺作者的態度更像是站在一個記錄者的角度,忠實地搬運瞭前人的論述,但鮮少看到一種批判性的繼承或個人的深刻見解。這使得整本書讀起來缺乏一種強烈的個人色彩和溫度。就好像你在聽一位非常有學問的學者講解,他知識淵博,但似乎總是隔著一層玻璃,讓你無法真正地觸碰到核心的感悟。對我來說,閱讀佛學書籍,最重要的是在字裏行間感受到那種穿越時空的智慧的震動,而這本書,更多的是提供瞭一個知識的骨架,需要我自己去努力填充血肉。
評分我關注這本書主要是被它的“包郵”所吸引,想著也許能淘到一本被低估的珍本。這本書的行文風格,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平鋪直敘”,它沒有太多花哨的修辭,也沒有刻意製造懸念或高潮。它更像是一份結構清晰的筆記或者講義,按照佛教發展的曆史綫索和核心思想的邏輯展開。然而,這種過於綫性的敘述方式,在處理那些相互關聯、互相滲透的復雜概念時,就顯得力不從心瞭。比如,當我試圖理解“菩薩道”與“阿羅漢果”之間的差異和聯係時,書中給齣的解釋略顯生硬,未能充分展示齣不同修行路徑下的心路曆程和最終目的的細微差彆。我嘗試在不同的章節之間跳轉參考,希望能找到更全麵的視角,但這種嘗試也收效甚微,因為它本身的設計初衷似乎就是讓你按部就班地從頭讀到尾。如果說佛學是一片深邃的海洋,那麼這本書提供的是海圖的坐標係,它告訴你哪裏是北,哪裏是南,但沒有真正帶你下水去感受洋流的衝擊和海底的奇景。對於想要建立一個宏觀認知的人來說,它提供瞭基礎的地圖,但對於尋求深入體悟的人,這本書的“綱目”可能就成瞭阻礙,因為過於注重概括,反而犧牲瞭對關鍵節點的深度挖掘。
評分從內容結構來看,本書的組織邏輯是清晰的,但這種清晰度是以犧牲論述的生動性為代價的。我花瞭一下午的時間閱讀瞭關於“業力”和“輪迴”的章節,希望能獲得一些新的啓發,畢竟這是普通人接觸佛學時最常感到睏惑和恐懼的核心概念。書中對這兩個概念的解釋遵循瞭最標準的教科書式定義,界限分明,邏輯閉閤。然而,我真正需要的,是那種能讓人“毛骨悚然”或“豁然開朗”的描述——即業力運行的微妙機製,以及如何在日常的細微選擇中察覺到“果”的種子。這本書給齣的更多是定義和分類,而不是一種可以被“感受”到的宇宙法則。它的語言像是一張精確測量的工程圖紙,每一個角度、每一條邊都符閤標準,但它不是一首贊美詩,無法激發起讀者對真理的嚮往和熱切的追尋。總而言之,它是一份閤格的、甚至可以說是優秀的“佛學基礎知識參考手冊”,但如果期待它能成為一本引領你進行深刻的內省或激發你對生命終極關懷的“導師之書”,那麼它提供的“綱目”可能還需要你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自行挖掘和點亮。
評分這本書的字體和排版設計上,倒是挺照顧中老年讀者的,字號適中,間距閤理,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的疲勞感相對較輕。這讓我猜想,這本書的目標讀者群體可能更偏嚮於對傳統佛學有興趣,但又不太熟悉現代學術錶達方式的群體。我本來是想找一本能幫助我梳理近代高僧對佛法闡釋的流變的書籍,想看看傳統思想如何在現代語境下“活過來”。這本書的優勢在於它忠實地展現瞭佛教經典的原始框架,對於那些渴望迴到源頭、不被過多解讀所乾擾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份寶貴的資料。但遺憾的是,它幾乎完全迴避瞭對當代社會背景下,佛學思想如何被重新詮釋和應用的問題。閱讀過程中,我總有一種時空錯位感,仿佛置身於一個安靜的古代書房,而不是在喧囂的現代都市中尋求心靈的慰藉。書中引用的文獻和典故雖然嚴謹,但缺乏一個現代學者的“對話者”角色,讓讀者很難將書中的內容與自身當下的睏惑進行有效的鏈接。如果能增加一兩篇關於佛學倫理在現代企業管理或人際關係中的應用分析,這本書的價值感會立刻提升一個檔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