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癮五百年

上癮五百年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戴維·考特萊特 著
圖書標籤:
  • 鴉片戰爭
  • 近代史
  • 中國曆史
  • 曆史
  • 社會
  • 文化
  • 禁煙
  • 清朝
  • 曆史研究
  • 上癮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 中信齣版集團
ISBN:9787508646473
版次:1
商品編碼:11501325
品牌:中信齣版
包裝:軟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4-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88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上癮五百年》是關於癮品文化史的經典著作,橫跨世界史與藥物史的必讀傑作
一支煙,一壺咖啡,一杯酒,一罐可口可樂,現代世界的生活如何形成?從癮品的功能用途到它們的發現,全球貿易的流通和經濟政策,全麵介紹精神癮品的文化,追蹤齣大眾化癮品進入全球貿易主流的來龍去脈,內容豐富深刻
綜閤心理、藥物、權力、經濟、文化、生態等個領域講述癮品曆史,內容有趣,視野廣博,令人眼界大開,給予禁藥、毒品公正客觀的評價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癮品文化史的經典著作,是橫跨世界史與藥物史的必讀傑作。煙、酒、茶、咖啡、鴉片等精神癮品,在曆史上的力量有多大?它們為何有閤法與違禁之分?是什麼力量將癮品流行推動為規模龐大、模式各異的商品貿易?本書從社會與生物學的角度對咖啡、煙草、茶葉、鴉片、可卡因等影響精神狀態的癮品進行瞭曆史性的梳理考察,逐一展演它們如何被發現、交易與圖利的過程,追蹤齣大眾化癮品進入全球貿易主流的來龍去脈。書中綜閤心理、藥物、權力、經濟、文化、生態等個領域講述癮品曆史,內容有趣,視野廣博,令人眼界大開。

作者簡介

戴維·考特萊特,北佛羅裏達大學曆史學教授,著作包括《暴力之地:從邊境到內地城市的單身男人與社會失序》、《黑暗樂園:美國鴉片毒癮的曆史》。

目錄

目錄

緒論

第一部分 癮品資源大匯集

1 三大宗:酒精、煙草、咖啡因
葡萄酒
蒸餾烈酒
煙草
含咖啡因飲料與食品
糖在精神刺激革命中的角色

2 三小宗:鴉片、大麻、古柯葉
鴉片
神聖的嗎啡
印度大麻情結
歐美大麻情結
古柯葉與可卡因

3 解開銷售之謎
歐洲的銷售
美洲的迷幻藥物
區域性植物癮品的未來
環境影響
癮品流通的版圖

第二部分 癮品與貿易

4 魔法師的學徒
價值極高的藥草
酒是良藥
安非他命民主風
醫療的兩難

5 享樂的陷阱
進化的矛盾
接觸的機會
上癮、耐受性、需求
性交與生意
靠社會問題獲利

6 逃離商品地獄
讓人消失
芥菜種子的比喻
廣告公司的能耐
繼續抽下去
“麥剋世界”

第三部分 癮品與權力

7 人民的鴉片
苦工無瞭時
畜牲與軍人
癮品與娼妓
物品交易與奴隸買賣

8 稅收與走私
稅收的不同類彆
稅收上癮
輕重問題
多重算是太重?

9 大逆轉:管製與禁止
反對癮品的非醫療使用
工業化世界裏的癮品
醫界的指控
中國:民族主義與國際主義

10 閤法癮品與違禁癮品
閤法癮品的害處
癮品的政治現實
上行下效
民眾的抵抗:以蘇聯為例
違禁癮品
閤法癮品

精彩書摘

含咖啡因的飲料與食品
雖然香煙廣受世人歡迎,但其主要刺激成分——尼古丁——卻不是全球使用最廣泛的癮品,而是屈居第三位,排名第二者為酒精,榜首則是咖啡因。全世界的咖啡因消耗量大約是每人每天70毫剋,有些國傢(如瑞典、英國)每天的平均消費量還超過400毫剋,相當於4杯咖啡。據人類學傢尤金·安德森(eugene anderson)指齣,世界上流行最廣的名詞(幾乎每種語言都用得到)即4種含咖啡因植物的名稱:咖啡、茶、可可、可樂。
咖啡是含咖啡因植物當中最具經濟價值者,在20世紀晚期一直是世界流通最廣的貿易商品,貿易量僅次於石油,用途雖與石油不同,但也一樣成為工業文明裏不可或缺的一種能量來源。然而,咖啡的發祥地卻是在偏遠的埃塞俄比亞高地,當地人習慣以嚼咖啡豆而不是衝泡方式來提神。埃塞俄比亞以外最早齣現咖啡飲料的地方是阿拉伯半島南部的也門,時間大約在15世紀,也就是1470年以前。到瞭15世紀末葉,已傳入伊斯蘭教聖地麥加和麥地納,16世紀初再傳入開羅,16世紀中葉進入伊斯坦布爾,下一站則是與奧斯曼帝國有戰爭與貿易關係的伊朗。齣口商人也將咖啡豆運往南歐,早在1615年,就把咖啡豆當作異國癮品賣到威尼斯,直到17世紀40年代纔變成比較普遍的商品。除瞭茶以外,咖啡是唯一在歐洲展開貿易擴張以前,就已遠播至原産地以外的提神飲料。
不過,咖啡能夠成為世界性飲料及全球化作物,則要歸功於歐洲人。咖啡風行歐洲是17世紀後半的事,當時社會大眾也是以咖啡館為消費中心,就和伊斯蘭國傢一樣。雖然流動攤販也賣咖啡,但定點販賣比較實際,因為煮咖啡、溫咖啡的設備和火具過於笨重,不便攜帶。後來咖啡館很快就變成男士們宴飲、閑聊、洽商的重要地點,法國文豪伏爾泰(Voltaire)——一位法國醫生形容他是“最顯赫的咖啡癮君子”——之類的名人也聚集在此討論文學與政治,於是咖啡館又成為孕育自由觀念與革命思想的場閤。法國革命傢卡米耶·德穆蘭(camille Desmoulins)即曾在巴士底監獄發生暴動以前,麵對聚集在弗依咖啡館(café Foy)外的群眾發錶“拿起武器,準備作戰”的演說。政府和教會當局雖有充分理由對咖啡館産生戒心,有時甚至還勒令咖啡館歇業,但都是因為擔心咖啡館裏發生的事,而不是擔心咖啡的刺激作用。
許多咖啡館還兼售巧剋力和烈酒這些東西,因此也成為當地的癮品雜貨鋪。以巴黎著名的普羅可佩咖啡館(café Procope)為例,顧客除瞭品嘗現煮咖啡之外,還可選擇進口葡萄酒及特殊口味的烈酒,其中有一種叫作羅索利(rossoly)的烈酒,是將碾碎的茴香、芫荽、蒔蘿、葛縷子摻入曬過太陽的白蘭地中飲用,而這些好東西卻是伊斯蘭咖啡館的顧客享受不到的,因為伊斯蘭咖啡館不供應酒精飲料,買酒賣酒隻能在酒館這種名聲不佳、備受社會排斥的地方進行。不過,客人倒是可以像歐洲人一樣盡情吸煙,許多咖啡館裏也總是繚繞著濃密刺鼻的煙霧。這對咖啡館的生意大有幫助,因為吸煙者代謝咖啡因的速度比不吸煙者快上50%,所以要頻頻續杯纔能維持同樣的提神效果。許多癮品不但可以彼此取代,還可以提高其他癮品的需求量,所以癮品貿易不是一種“零和競爭”。
歐洲咖啡消耗量在18世紀齣現暴增現象,大約從900多噸增加到將近5.5萬噸。同一時期歐洲進口的茶葉也從450多噸增長為1.8萬多噸,可可則從900多噸增長為將近6 000噸。如果加上走私、闖關、腐敗、摻假等因素所遺漏的數字,那麼含咖啡因飲料消費量的增長率就明顯超過同時期的人口增長率(50%以上)瞭。至於咖啡的價格和使用階層,則是呈現下降趨勢,因為許多廚師和女僕一大清早也喝起瞭加牛奶的咖啡。
要不是歐洲人有計劃地在殖民地生産,咖啡也不可能成為大眾化飲料。咖啡開始在歐洲風行之初,荷屬東印度公司就在摩卡港(Mocha)大批采購也門咖啡,再以一兩倍的差價轉賣到阿姆斯特丹,這樣的暴利吸引瞭英國和法國的競爭者,並進一步抬高摩卡咖啡的價格。東印度公司的董事們於是轉移陣地,到西爪哇發展,在1707年試驗性地將咖啡引進當地。到瞭1726年,全世界50%~75%的咖啡豆貿易都掌握在他們手中,咖啡也逐漸成為國際性的經濟作物。
同樣的故事一再重演。有些本土生産者試圖長期壟斷作物栽培,但沒有成功,歐洲人及其殖民地後裔則運用他們的政治勢力和控製手段,在殖民地擴充栽培性癮品和烈酒的産量及市場。法國人還把聖多米尼剋(saint-Dominique,即海地)變成西半球的爪哇,在此大量生産咖啡,1774年經由馬賽港轉賣給地中海東部咖啡供貨商的咖啡齣口量就有200萬噸。葡萄牙人也在巴西如法炮製,西班牙人則是在中、南美開創佳績。時至今日,拉丁美洲北部的永久可耕地中,咖啡園就占瞭44%。雖然美洲是世界最主要的咖啡生産地,但是非洲拉撒哈拉沙漠以外的地區、南亞、東南亞,以及科納咖啡(Kona coffee)的原産地夏威夷也都加入埃塞俄比亞和阿拉伯的陣營,變成重要的咖啡豆供應地。
這些咖啡豆絕大部分都運銷美國,美國每人消費的咖啡量也長期高居世界排行榜的前幾名。咖啡可以說是伴隨美國人一起成長的,當年到西部拓荒的牛仔們(還有印第安人)都愛喝又濃又燙的原味咖啡,還說咖啡不需要加太多水。另外一種拓荒者,也就是阿波羅11號上的航天員,在降落月球3小時後,隨即喝起瞭咖啡,這也是有史以來人類首次在其他星球飲用咖啡。
咖啡之所以長期受到美國人的青睞,傳統解釋如下:茶葉是18世紀70年代英國苛稅與暴政的象徵,也是殖民地一心抵製和破壞的目標,於是咖啡就搖身變成瞭愛國飲料。不過,政治抗爭壽命畢竟不長,未將成本因素考慮在內的解釋也不夠周全。從長時間來看,更重要的原因還是在於美國占瞭地利之便,附近就有加勒比海與拉丁美洲的咖啡園,何況咖啡關稅又很低(19世紀每磅咖啡隻抽取幾分錢稅金,有時候根本不必課稅),因此每毫剋咖啡因成本也低於其他含咖啡因飲料。巴西自19世紀20年代大量輸齣奴隸種植的咖啡以後,這種情況尤其明顯。1830年美國人一年平均消耗1公斤以上的咖啡,到瞭1859年,又提高到3公斤半以上。價格下跌同樣改變瞭荷蘭人的習慣,他們也是嗜飲咖啡的民族。1760年以後,由於進口關稅下降,再加上荷蘭人平均咖啡消耗量增加瞭4倍,茶葉的銷售成績也就敗給瞭咖啡。
20世紀美國各地咖啡價格多半低廉,超級市場普遍以減價咖啡招徠顧客,快餐店也常附贈咖啡給客人,即使在1969年通貨膨脹期間,科羅拉多州卡農市(canon)一傢販賣飲料的雜貨店,還是照樣供應3美分一杯的咖啡(該店先前曾將價錢調漲為4美分,沒想到竟有一半老顧客忘恩負義,拒絕上門),在許多食物救濟站、商場開業慶典、義賣會和戶外野餐會中,咖啡更是免費供應的飲料。20世紀70年代,美國人平均隻要花半分鍾勞力,即可賺到一杯現煮咖啡,比喝一杯咖啡還省時間。獨立革命時代的美國人“天生厭惡茶葉”這件事固然值得大書特書,但是觀察近代美國飲用咖啡的經驗,可以歸納齣一個簡單的結論和教訓:某些精神刺激癮品一旦可以廣泛取得、積極促銷、降低價格,就會深受大眾歡迎,如果這些人養成瞭依賴的習慣,這些癮品就更是所嚮披靡瞭。
茶葉的消費情形與咖啡如齣一轍,也是在價格下跌以後逐漸普及化的。茶葉原産於印度與中國接壤的地區,一部成書於公元350年的中國古籍指齣,茶是一種藥飲,到瞭8世紀晚期,中國人已經普遍具有喝茶的習慣,這點可從課稅製度看齣來。雖然沒有人知道日本人是於何時開始學會喝茶的,但有證據顯示,茶葉在公元815年齣現於日本,茶樹種子則是佛教僧侶從中國帶來之後種在寺廟庭院裏的,後來為瞭體現禪意而發展齣來的“茶道”在日本文化當中受到重視的程度反倒甚於中國瞭。
1610年時,荷蘭人首度將茶葉輸入歐洲,但是價格居高不下,直到1713年英屬東印度公司開始與廣州直接通商,情形纔改觀,此後閤法與不閤法的茶葉貿易也漸次增加。1784年間,英國政府不再徵收大部分茶葉關稅,茶稅降低也使得走私者無利可圖,茶葉消費量亦隨之增加,例如18世紀末英格蘭與威爾士每人每年消耗將近1公斤茶葉(相當於400杯茶),而且所付價錢隻有1720年的1/4。
英屬東印度公司及其競爭對手持續擴大對中國的貿易,是製茶事業邁嚮全球發展的第一個階段,第二階段發生於19世紀中葉歐洲殖民列強紛紛壟斷茶葉栽培之後。當時荷蘭人把茶樹帶到爪哇,種在不堪栽植咖啡的土地。英國人也把茶樹引進印度和锡蘭,由於這兩個地方的咖啡樹遭到某種病蟲的侵害,緻使咖啡業損失慘重,隻好將枯死的咖啡樹砍下,運迴英國製造茶幾的桌腳。1887年4月,茶葉貿易發展齣現瞭一個轉摺點,當時歐洲最大茶葉消費國——英國——自印度與锡蘭進口的茶葉首度超越瞭中國茶,這主要是基於成本考慮。中國人對齣口茶葉課徵的關稅較重,生産效率又比不上印度大茶園,為瞭維持高價,他們乾脆減少茶葉供應量,結果無功而返,因為産茶事業不再由中國人獨占,而是被印度和锡蘭的生産者取代瞭。像立頓(thomas Lipton)這樣積極的零售商,就是直接采購印度及锡蘭茶葉,而且采取薄利多銷的手段,每磅茶葉隻賣1先令多一點兒,連最窮的人都買得起。
第三階段是在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這時茶葉栽培已從亞洲遠播至非洲東、南、中部。1952年,非洲種植茶樹的土地已達3.9萬公頃,茶葉産量則超過2.1萬噸。同一時期亞洲南部貿易茶的生産量也大為增加,茶園分布範圍極廣,東起颱灣島,西至伊朗和俄羅斯高加索地區。茶樹栽培也傳到瞭巴西、阿根廷、秘魯,雖然這些茶樹在適閤種植咖啡的南美洲土地生長良好,卻始終未能成為當地的主要經濟作物,這也許是麵臨太多競爭産品的緣故,不但競爭不過咖啡和可可,還輸給瞭瓜拉納(guarana,是一種藤本植物,種子富含咖啡因,可製成飲料)和馬黛茶(yerba-maté,産於巴西、巴拉圭的一種茶葉),馬黛茶的消費者超過2 000萬人,分布於巴西南部、烏拉圭、巴拉圭、阿根廷、智利、玻利維亞,以及秘魯部分地區。含咖啡因的飲料與食品
雖然香煙廣受世人歡迎,但其主要刺激成分——尼古丁——卻不是全球使用最廣泛的癮品,而是屈居第三位,排名第二者為酒精,榜首則是咖啡因。全世界的咖啡因消耗量大約是每人每天70毫剋,有些國傢(如瑞典、英國)每天的平均消費量還超過400毫剋,相當於4杯咖啡。據人類學傢尤金·安德森(eugene anderson)指齣,世界上流行最廣的名詞(幾乎每種語言都用得到)即4種含咖啡因植物的名稱:咖啡、茶、可可、可樂。
咖啡是含咖啡因植物當中最具經濟價值者,在20世紀晚期一直是世界流通最廣的貿易商品,貿易量僅次於石油,用途雖與石油不同,但也一樣成為工業文明裏不可或缺的一種能量來源。然而,咖啡的發祥地卻是在偏遠的埃塞俄比亞高地,當地人習慣以嚼咖啡豆而不是衝泡方式來提神。埃塞俄比亞以外最早齣現咖啡飲料的地方是阿拉伯半島南部的也門,時間大約在15世紀,也就是1470年以前。到瞭15世紀末葉,已傳入伊斯蘭教聖地麥加和麥地納,16世紀初再傳入開羅,16世紀中葉進入伊斯坦布爾,下一站則是與奧斯曼帝國有戰爭與貿易關係的伊朗。齣口商人也將咖啡豆運往南歐,早在1615年,就把咖啡豆當作異國癮品賣到威尼斯,直到17世紀40年代纔變成比較普遍的商品。除瞭茶以外,咖啡是唯一在歐洲展開貿易擴張以前,就已遠播至原産地以外的提神飲料。
不過,咖啡能夠成為世界性飲料及全球化作物,則要歸功於歐洲人。咖啡風行歐洲是17世紀後半的事,當時社會大眾也是以咖啡館為消費中心,就和伊斯蘭國傢一樣。雖然流動攤販也賣咖啡,但定點販賣比較實際,因為煮咖啡、溫咖啡的設備和火具過於笨重,不便攜帶。後來咖啡館很快就變成男士們宴飲、閑聊、洽商的重要地點,法國文豪伏爾泰(Voltaire)——一位法國醫生形容他是“最顯赫的咖啡癮君子”——之類的名人也聚集在此討論文學與政治,於是咖啡館又成為孕育自由觀念與革命思想的場閤。法國革命傢卡米耶·德穆蘭(camille Desmoulins)即曾在巴士底監獄發生暴動以前,麵對聚集在弗依咖啡館(café Foy)外的群眾發錶“拿起武器,準備作戰”的演說。政府和教會當局雖有充分理由對咖啡館産生戒心,有時甚至還勒令咖啡館歇業,但都是因為擔心咖啡館裏發生的事,而不是擔心咖啡的刺激作用。
許多咖啡館還兼售巧剋力和烈酒這些東西,因此也成為當地的癮品雜貨鋪。以巴黎著名的普羅可佩咖啡館(café Procope)為例,顧客除瞭品嘗現煮咖啡之外,還可選擇進口葡萄酒及特殊口味的烈酒,其中有一種叫作羅索利(rossoly)的烈酒,是將碾碎的茴香、芫荽、蒔蘿、葛縷子摻入曬過太陽的白蘭地中飲用,而這些好東西卻是伊斯蘭咖啡館的顧客享受不到的,因為伊斯蘭咖啡館不供應酒精飲料,買酒賣酒隻能在酒館這種名聲不佳、備受社會排斥的地方進行。不過,客人倒是可以像歐洲人一樣盡情吸煙,許多咖啡館裏也總是繚繞著濃密刺鼻的煙霧。這對咖啡館的生意大有幫助,因為吸煙者代謝咖啡因的速度比不吸煙者快上50%,所以要頻頻續杯纔能維持同樣的提神效果。許多癮品不但可以彼此取代,還可以提高其他癮品的需求量,所以癮品貿易不是一種“零和競爭”。
歐洲咖啡消耗量在18世紀齣現暴增現象,大約從900多噸增加到將近5.5萬噸。同一時期歐洲進口的茶葉也從450多噸增長為1.8萬多噸,可可則從900多噸增長為將近6 000噸。如果加上走私、闖關、腐敗、摻假等因素所遺漏的數字,那麼含咖啡因飲料消費量的增長率就明顯超過同時期的人口增長率(50%以上)瞭。至於咖啡的價格和使用階層,則是呈現下降趨勢,因為許多廚師和女僕一大清早也喝起瞭加牛奶的咖啡。
要不是歐洲人有計劃地在殖民地生産,咖啡也不可能成為大眾化飲料。咖啡開始在歐洲風行之初,荷屬東印度公司就在摩卡港(Mocha)大批采購也門咖啡,再以一兩倍的差價轉賣到阿姆斯特丹,這樣的暴利吸引瞭英國和法國的競爭者,並進一步抬高摩卡咖啡的價格。東印度公司的董事們於是轉移陣地,到西爪哇發展,在1707年試驗性地將咖啡引進當地。到瞭1726年,全世界50%~75%的咖啡豆貿易都掌握在他們手中,咖啡也逐漸成為國際性的經濟作物。
同樣的故事一再重演。有些本土生産者試圖長期壟斷作物栽培,但沒有成功,歐洲人及其殖民地後裔則運用他們的政治勢力和控製手段,在殖民地擴充栽培性癮品和烈酒的産量及市場。法國人還把聖多米尼剋(saint-Dominique,即海地)變成西半球的爪哇,在此大量生産咖啡,1774年經由馬賽港轉賣給地中海東部咖啡供貨商的咖啡齣口量就有200萬噸。葡萄牙人也在巴西如法炮製,西班牙人則是在中、南美開創佳績。時至今日,拉丁美洲北部的永久可耕地中,咖啡園就占瞭44%。雖然美洲是世界最主要的咖啡生産地,但是非洲拉撒哈拉沙漠以外的地區、南亞、東南亞,以及科納咖啡(Kona coffee)的原産地夏威夷也都加入埃塞俄比亞和阿拉伯的陣營,變成重要的咖啡豆供應地。
這些咖啡豆絕大部分都運銷美國,美國每人消費的咖啡量也長期高居世界排行榜的前幾名。咖啡可以說是伴隨美國人一起成長的,當年到西部拓荒的牛仔們(還有印第安人)都愛喝又濃又燙的原味咖啡,還說咖啡不需要加太多水。另外一種拓荒者,也就是阿波羅11號上的航天員,在降落月球3小時後,隨即喝起瞭咖啡,這也是有史以來人類首次在其他星球飲用咖啡。
咖啡之所以長期受到美國人的青睞,傳統解釋如下:茶葉是18世紀70年代英國苛稅與暴政的象徵,也是殖民地一心抵製和破壞的目標,於是咖啡就搖身變成瞭愛國飲料。不過,政治抗爭壽命畢竟不長,未將成本因素考慮在內的解釋也不夠周全。從長時間來看,更重要的原因還是在於美國占瞭地利之便,附近就有加勒比海與拉丁美洲的咖啡園,何況咖啡關稅又很低(19世紀每磅咖啡隻抽取幾分錢稅金,有時候根本不必課稅),因此每毫剋咖啡因成本也低於其他含咖啡因飲料。巴西自19世紀20年代大量輸齣奴隸種植的咖啡以後,這種情況尤其明顯。1830年美國人一年平均消耗1公斤以上的咖啡,到瞭1859年,又提高到3公斤半以上。價格下跌同樣改變瞭荷蘭人的習慣,他們也是嗜飲咖啡的民族。1760年以後,由於進口關稅下降,再加上荷蘭人平均咖啡消耗量增加瞭4倍,茶葉的銷售成績也就敗給瞭咖啡。
20世紀美國各地咖啡價格多半低廉,超級市場普遍以減價咖啡招徠顧客,快餐店也常附贈咖啡給客人,即使在1969年通貨膨脹期間,科羅拉多州卡農市(canon)一傢販賣飲料的雜貨店,還是照樣供應3美分一杯的咖啡(該店先前曾將價錢調漲為4美分,沒想到竟有一半老顧客忘恩負義,拒絕上門),在許多食物救濟站、商場開業慶典、義賣會和戶外野餐會中,咖啡更是免費供應的飲料。20世紀70年代,美國人平均隻要花半分鍾勞力,即可賺到一杯現煮咖啡,比喝一杯咖啡還省時間。獨立革命時代的美國人“天生厭惡茶葉”這件事固然值得大書特書,但是觀察近代美國飲用咖啡的經驗,可以歸納齣一個簡單的結論和教訓:某些精神刺激癮品一旦可以廣泛取得、積極促銷、降低價格,就會深受大眾歡迎,如果這些人養成瞭依賴的習慣,這些癮品就更是所嚮披靡瞭。
茶葉的消費情形與咖啡如齣一轍,也是在價格下跌以後逐漸普及化的。茶葉原産於印度與中國接壤的地區,一部成書於公元350年的中國古籍指齣,茶是一種藥飲,到瞭8世紀晚期,中國人已經普遍具有喝茶的習慣,這點可從課稅製度看齣來。雖然沒有人知道日本人是於何時開始學會喝茶的,但有證據顯示,茶葉在公元815年齣現於日本,茶樹種子則是佛教僧侶從中國帶來之後種在寺廟庭院裏的,後來為瞭體現禪意而發展齣來的“茶道”在日本文化當中受到重視的程度反倒甚於中國瞭。
1610年時,荷蘭人首度將茶葉輸入歐洲,但是價格居高不下,直到1713年英屬東印度公司開始與廣州直接通商,情形纔改觀,此後閤法與不閤法的茶葉貿易也漸次增加。1784年間,英國政府不再徵收大部分茶葉關稅,茶稅降低也使得走私者無利可圖,茶葉消費量亦隨之增加,例如18世紀末英格蘭與威爾士每人每年消耗將近1公斤茶葉(相當於400杯茶),而且所付價錢隻有1720年的1/4。
英屬東印度公司及其競爭對手持續擴大對中國的貿易,是製茶事業邁嚮全球發展的第一個階段,第二階段發生於19世紀中葉歐洲殖民列強紛紛壟斷茶葉栽培之後。當時荷蘭人把茶樹帶到爪哇,種在不堪栽植咖啡的土地。英國人也把茶樹引進印度和锡蘭,由於這兩個地方的咖啡樹遭到某種病蟲的侵害,緻使咖啡業損失慘重,隻好將枯死的咖啡樹砍下,運迴英國製造茶幾的桌腳。1887年4月,茶葉貿易發展齣現瞭一個轉摺點,當時歐洲最大茶葉消費國——英國——自印度與锡蘭進口的茶葉首度超越瞭中國茶,這主要是基於成本考慮。中國人對齣口茶葉課徵的關稅較重,生産效率又比不上印度大茶園,為瞭維持高價,他們乾脆減少茶葉供應量,結果無功而返,因為産茶事業不再由中國人獨占,而是被印度和锡蘭的生産者取代瞭。像立頓(thomas Lipton)這樣積極的零售商,就是直接采購印度及锡蘭茶葉,而且采取薄利多銷的手段,每磅茶葉隻賣1先令多一點兒,連最窮的人都買得起。
第三階段是在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這時茶葉栽培已從亞洲遠播至非洲東、南、中部。1952年,非洲種植茶樹的土地已達3.9萬公頃,茶葉産量則超過2.1萬噸。同一時期亞洲南部貿易茶的生産量也大為增加,茶園分布範圍極廣,東起颱灣島,西至伊朗和俄羅斯高加索地區。茶樹栽培也傳到瞭巴西、阿根廷、秘魯,雖然這些茶樹在適閤種植咖啡的南美洲土地生長良好,卻始終未能成為當地的主要經濟作物,這也許是麵臨太多競爭産品的緣故,不但競爭不過咖啡和可可,還輸給瞭瓜拉納(guarana,是一種藤本植物,種子富含咖啡因,可製成飲料)和馬黛茶(yerba-maté,産於巴西、巴拉圭的一種茶葉),馬黛茶的消費者超過2 000萬人,分布於巴西南部、烏拉圭、巴拉圭、阿根廷、智利、玻利維亞,以及秘魯部分地區。

前言/序言

在綫試讀

第一部分 癮品資源大匯集

越洋貿易大肆拓展,是近代史早期最為重要的一件大事,一些原本隻生長在某大陸或某半球的植物、動物、微生物從此傳播到外地,大大影響瞭人口結構與生態環境。例如有瞭馬鈴薯和玉米這類原産於美洲的糧食,歐洲和亞洲人口纔得以迅速增加;天花和麻疹等歐洲傳染病奪走瞭數百萬美洲原住民的性命,死亡人口則由歐洲人和非洲人填補。


好的,這是一份為您創作的圖書簡介,主題設定為《上癮五百年》之外的另一部作品: --- 書名:《鑄劍師的黃昏》 作者:【虛構作者名】 內容簡介: 在人類文明的漫長曆史中,權力的更迭如潮汐般起伏不定,而信仰與技藝的交鋒,往往決定瞭一個時代的底色。 《鑄劍師的黃昏》並非一部簡單的曆史敘事,而是一部深入骨髓的史詩級小說,它聚焦於一個即將消逝的職業——“鑄劍師”,以及他們所代錶的、那個逝去的精湛手工業時代。 故事的背景設定在“鐵器紀元”的尾聲,一個新興的、由蒸汽與火藥驅動的工業體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蠶食著傳統手工業的領地。我們的主角,阿剋塞爾·馮·格雷夫,是大陸上最後一個能夠將隕鐵熔煉至完美境界的鑄劍大師。他的一生都奉獻給瞭那柄象徵著傢族榮耀與古老技藝的“龍息劍”,那是一種近乎宗教般的執著。 阿剋塞爾居住在一座被群山環繞的隱秘山榖中,那裏的時間似乎停滯瞭。他的作坊保留著數百年前的古老布局,空氣中彌漫著木炭燃燒的辛辣和金屬特有的冷冽氣息。他不僅僅是在打造兵器,更是在賦予冰冷的鋼鐵以靈魂與意誌。每一道錘擊,都蘊含著他對自然的敬畏和對材料的深刻理解。他的技藝,早已超越瞭單純的物理層麵,融入瞭一種近乎哲學的沉思。 然而,黃昏已至。外部世界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新興的“聯邦工坊”利用流水綫和標準化的流程,以低廉的價格和更高的産量,迅速占據瞭市場。人們不再願意等待阿剋塞爾耗費數年纔能完成的一柄名劍,他們需要的是即時的、可復製的“工具”。 小說伊始,阿剋塞爾接到瞭來自王國的最後一道敕令:為新繼位的年輕國王,打造象徵王權的“和平之刃”。這柄劍,必須集閤他畢生的智慧與力量,成為他技藝的絕唱,也是他與那個舊時代最後的告彆。 敘事綫索圍繞著這柄劍的鍛造過程展開,每一次入水淬火、每一次反復摺疊,都如同翻閱著阿剋塞爾人生的重要篇章。他的徒弟,一個名叫伊利亞的年輕人,代錶著新時代的理性與效率。伊利亞對阿剋塞爾的技藝充滿敬仰,卻也深陷於工業化帶來的便利與誘惑之中。他渴望學習古老的秘法,卻又無法割捨新興科技帶來的確定性。這對師徒之間的對話,充滿瞭對“價值”與“傳承”的深刻辯論。 隨著劍的鍛造深入,一股更深層的危機也浮現齣來。王國並非真心崇尚古老的技藝,他們需要這柄劍作為政治籌碼,以穩定民心,同時暗中資助著新興的火器製造商。阿剋塞爾在不知情中,成瞭權力鬥爭中的一枚棋子。他必須在完成使命和保護技藝不被濫用之間做齣抉擇。 小說的高潮部分,發生在一次突如其來的圍攻之中。一群被新技術武裝的雇傭兵,受人指使,試圖摧毀阿剋塞爾的作坊,奪走甚至毀掉那柄尚未完成的“和平之刃”。在那個決定性的夜晚,阿剋塞爾沒有選擇逃避,他拿起自己打造的殘次品,與伊利亞一同,以鋼鐵之軀對抗著呼嘯而來的子彈和爆炸。這不是一場技巧的較量,而是信念與蠻力的對決。 《鑄劍師的黃昏》探討瞭這樣一個核心命題:當一種無可替代的、耗費畢生心血的“美”與一種高效、冰冷的“實用”發生碰撞時,人類社會的重心會如何轉移?阿剋塞爾的黃昏,是個人技藝的終結,還是一個時代對“匠人精神”的集體遺忘? 小說融閤瞭精細的工藝描寫、扣人心弦的陰謀博弈,以及對個體在時代洪流中如何堅守信仰的深刻反思。讀者將跟隨阿剋塞爾,體驗從隕鐵到神兵的奇跡之旅,感受金屬在錘下發齣不屈的哀鳴,並最終目睹,即便是最堅固的鋼鐵,也無法抵擋時間的無情侵蝕,但其留下的精神烙印,將比任何量産的武器都更持久。 這是一部獻給所有在快速變化的世界中,依然固執地追求“完美”的人們的贊歌與挽歌。它描繪的不是英雄的崛起,而是英雄的謝幕,以及謝幕後,那片依舊散發著微光的餘暉。 ---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簡直就像經曆瞭一場思想上的“斷捨離”。它毫不留情地揭示瞭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諸多“舒適陷阱”,那些看似無害的習慣,是如何在不知不覺中構建起一座限製我們自由的無形牢籠。作者的論證邏輯極其嚴密,每一步推導都建立在紮實的跨學科研究之上,充滿瞭令人信服的力量。我尤其欣賞它在處理技術倫理問題時的審慎態度。它沒有將科技一概而論地妖魔化,而是精妙地剖析瞭技術設計如何利用人類的生物弱點,來最大化用戶的參與度和黏性。這種洞察力是極其寶貴的。閱讀過程中,我不得不頻繁停下來,迴顧自己的生活習慣,進行痛苦但必要的自我審視。對於那些尋求清晰、結構化分析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寶貴的指南,它能幫助你辨識齣那些潛伏在日常中的“甜蜜毒藥”,並思考如何奪迴主動權。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巧妙,它不是簡單地羅列各種成癮的例子,而是構建瞭一個清晰的理論框架,用於解釋為什麼人類社會似乎正加速駛嚮一個“高依賴性”的未來。我尤其贊賞作者對“意義缺失”這一主題的深入挖掘。在物質極大豐富的背景下,許多人轉嚮瞭尋找更快速、更直接的刺激來填補內心的空白,而這種填補往往是以犧牲長遠福祉為代價的。書中對“習慣迴路”的拆解極其到位,它不僅解釋瞭“怎麼做到的”,更重要的是,它提示瞭“如何反製”。對於那些希望進行自我提升,並希望從被動反應者轉變為主動設計者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工具箱而非空洞的口號。閱讀它的過程,更像是一場思維的“重塑”,它挑戰瞭許多既定的舒適區觀念,迫使你重新定義“滿足”的真正含義。

評分

我不得不說,這本書的筆觸既犀利又充滿同理心。它不像一些社會評論那樣高高在上,而是真正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肌理之中,去感受那種難以名狀的空虛和渴求。作者巧妙地運用瞭不同時代的對比,比如追溯瞭古代的某種儀式性行為如何演變成現代的某些強迫性消費模式,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讓曆史不再是枯燥的年代記,而是鮮活的、與我們息息相關的生命體驗。書中關於“注意力經濟”的分析尤其到位,它將我們對屏幕的依賴,與更深層次的社會疏離感聯係起來,提齣瞭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當所有人都被捲入無休止的“獲取”循環時,我們真正失去瞭什麼?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有一種古典的厚重感,但又不失現代的敏銳,讀起來酣暢淋灕,仿佛是聆聽一位智者在為你撥開迷霧,讓人在震撼之餘,産生一股積極改變現狀的衝動。

評分

最近讀瞭一本關於人類行為模式演變的佳作,其深度和廣度令人嘆為觀止。作者以宏大的曆史視角,剖析瞭我們如何一步步陷入各種“癮”的泥淖,從早期的物質依賴,到現代社會中無孔不入的精神枷鎖。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流暢,猶如一位經驗豐富的曆史學傢在娓娓道來,將那些晦澀的社會學和心理學理論,用生動的故事和鮮活的案例串聯起來。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並未停留在批判層麵,而是深入探究瞭這些“成癮”行為背後驅動力的復雜性——例如,焦慮的社會結構、科技進步帶來的信息過載,以及人類對即時滿足感的本能追求。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周圍世界的許多現象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再僅僅將某些行為視為簡單的道德缺失,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廣闊的社會曆史脈絡中去審視。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看待現代人睏境的全新框架,非常適閤那些對社會現象抱有好奇心,並渴望進行深度思考的讀者。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獨特,它融閤瞭哲學思辨的深度和新聞報道的銳度,讀起來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大眾傳播的吸引力。作者在描述那些令人心驚的社會趨勢時,總是能夠精準地找到一個平衡點,既不誇大恐慌,也不輕描淡寫。它對“連接”和“隔離”這對矛盾體的探討尤其精妙:我們通過各種媒介前所未有地連接起來,但似乎同時也變得更加孤獨和易受操縱。書中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癮”的錶現形式的比較研究,也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讓我明白這種現象並非現代社會獨有,但其現代形態卻具有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度。這本書不是一本讓人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消遣讀物,它更像是一份需要反復研讀的“操作手冊”,指導我們在信息洪流中,如何保持清醒的判斷力和自主選擇的能力。

評分

*一生*

評分

希望可以改進包裝,書角磨損

評分

剛剛收到貨,迫不及待的看瞭下、很不錯的書籍,123456789

評分

包裝不錯,隻有京東有買

評分

對於封皮和標題,以及介紹的內容,我是那麼的期望過高, 翻譯的句子重復 內容重復,已經到瞭讓我無法忍受的地步,那麼薄的內容, 每個章節都要有多個重復的句子, 真心可惜瞭 這本書啊 ~

評分

很好 非常值得推薦及購買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找瞭很久的書,不錯挺好的

評分

非超好 滿意 滿意度調查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