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德川博物馆藏品录Ⅱ:德川光圀文献释解

日本德川博物馆藏品录Ⅱ:德川光圀文献释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德川真木 著,德川真木监修,徐兴庆 编,徐兴庆 译
图书标签:
  • 德川光圀
  • 德川博物馆
  • 日本史
  • 历史文献
  • 文化研究
  • 德川幕府
  • 日本文化
  • 史料
  • 书籍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73226
版次:1
商品编码:11501407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德川博物馆藏品録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页数:10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稿主要为德川光圀的相关史料,如《彰考館漢籍目錄》《水戶義公行實》《義公遺事》、《西山隨筆、遺事》《大日本史》《華夷變態抄》《西山纪行?義公葬儀注》等等42部作品。分别由台湾大学徐兴庆、浙江省社科院钱明、东北师范大学韩东育等教授,以及余姚书画院计文渊副院长,日本锅岛亚朱华博士等人一一对应作解释说明。

目录

目录

序文

“西山隐士”七十年的光阴――德川光?的学问、思想及其文化遗产

(一)德川光?与水户藩的文教事业

(二)德川光?的古学与神道教养

(三)水户藩的汉学教育与佛教的发展

(四)德川光?的让国精神与平民思想

(五)德川光?与中国文人的交流

(六)德川光?文献释解的主题

结语

一、彰考馆汉籍目录与“义公”文献

(一)《彰考馆汉籍目录》

(二) 《水户义公行实》

(三) 《义公命令》

(四) 《义公遗事》

(五) 《文苑杂纂》(十一)

(六)《西山随笔 遗事》

(七)《玄桐笔记》

二、德川光?的历史观 钱 明

(一)《大日本史》 (稿本与刊本)

(二)《旧考余录》

(三)《华夷变态抄》

(四)《楠正成传》

(五)《楠正成纪事》

(六)《明鲁王敕书》

(七)《清朝有国论》(韩东育释文)

三、德川光?的祭祀与思想

(一)《西山纪行 ?公葬?注》

(二)《义公葬仪注》([日]锅岛亚朱华释文)

(三)《桃源遗事》(乾)

(四)《桃源遗事》(智)

(五)《桃源遗事》(仁)

(六)《异学论》

四、 德川光?的自传、碑帖与诗文

(一)《常山文集》

(二)《梅里先生碑阴》

(三)《楠公碑阴》

(四)心越文章并诗

(五)心越《十八尊者画并赞》

(六)心越禅师诗和韵

五、德川光?与水户藩的对外关系

(一)《立花宗茂??》

(二)《西方见闻记》

(三)《宁波海寇》(钱明释文)

(四)《长崎见闻录》(钱明释文)

(五)《安南国漂流记》(钱明释文)

六、德川光?的诗、书、画及其文物

(一)德川光?《布袋和尚画赞》

(二)德川光?《画竹并赞》

(三)德川光?《咏梅》诗轴

(四)德川光?《奉送朝鲜国东山尹公使日本国归》诗轴

(五)德川光?《奉送朝鲜国竹庵朴公之归》诗轴

(六)梅里先生碑阴并铭

(七)楠公碑(“三绝碑”)

(八)水户历代御印谱

(九)朱舜水遗爱砚(德川光?题刻)

(十)唐木云龙雕砚匣(心越铭)

(十一)古道人铜印

(十二)彰考馆印

作者简历

调查团队合影合影

前言/序言


寻幽探微:日本江户时代地方豪族与文化传承研究 本书聚焦于江户时代地方豪族在维护传统文化、推动学术发展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特别是对那些在幕府高压统治下,仍能通过家族收藏、地方教育及文化交流,实现自我表达与历史记录的群体。 本书并非围绕德川氏核心家族或直接的政治权力中心展开,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在地方郡县中,默默承担起文化守护者与知识传播者重任的有力望族。 全书共分四大部分,深入剖析了这一特殊群体的历史轨迹、社会功能及其留下的宝贵文献遗产。 第一部分:地方豪族的兴衰与文化自持(约350字) 本部分首先梳理了自战国时代过渡至江户幕府初期,地方武士阶层权力格局的重塑。随着“一国一城令”及“武家诸法度”的实施,大量原先具有独立性的战国大名被削减或转封,但仍有部分实力雄厚的家族通过效忠德川幕府,转化为重要的“藩主”或“旗本”(享有特殊地位的幕府直属武士)。然而,这种效忠往往伴随着对其军事和政治自主权的极大限制。 为了在严格的身份等级制度下确立自身的合法性与文化优越性,这些地方豪族开始将精力转向了文化建构。他们不再以武力为主要标榜,而是通过以下途径构建家族的“软实力”:一是强调其与古代贵族或特定神祇的渊源,进行谱系学的自我美化;二是积极参与地方的水利、交通等民生建设,以此巩固其在地方的统治基础;三是系统性地收集与地方历史、古典文学相关的文献和艺术品。 本书将详尽分析几种典型的“地方豪族”类型:如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儒学世家(如某些与朱子学有深厚渊源的藩),以及世代镇守特定战略要地的军事贵族。研究表明,正是这种对地方文化资源的垄断性占有与梳理,使他们在政治上从属的同时,得以在文化领域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与影响力。 第二部分:学术与宗教的交汇点:地方文库的形成(约400字) 江户时代的知识生产并非仅仅集中于幕府直辖的“藏书阁”或京都、江户的官方学府。地方豪族资助建立的私人或半官方性质的文库,构成了学术研究的另一重要源泉。 本章重点探讨了这些地方文库的建立模式、资金来源以及典藏特色。不同于官方文库着重于官方史料和儒家正典的收录,地方文库往往展现出更强的“地方性”和“民间性”。例如,某些文库可能侧重于收集地方的“风土志”、“神社志”、“寺院史要录”,甚至是当地流传的民间故事、歌谣和地方方言的记录。 本书通过对数个重要地方文库的案例分析,揭示了其文献的稀有性与独特价值。例如,某藩的文库可能因为其地理位置偏远,反而完整保存了在政治中心已被焚毁或散佚的早期文献。此外,我们还将考察这些文库如何成为地方藩校(藩学)的物质基础,为培养地方文官和儒士提供实物教材。这种知识的“地方化”反过来也促进了地方教育的质量提升,并在一定程度上制衡了中央学术思想的单一化倾向。 第三部分:艺术、工艺与审美体系的建立(约400字) 地方豪族对文化的贡献不仅限于文献典藏,他们在艺术与工艺领域的赞助和收藏活动,是理解江户时代地方审美体系的关键。随着社会进入稳定发展期,对精致生活和精神享受的需求增加,这些家族成为了地方艺术家的主要保护伞。 本部分深入考察了地方豪族在以下艺术领域的投入:一是茶道与花道的实践与规范化。许多家族不仅是茶具的收藏家,更是茶道的组织者与传播者,他们将茶道仪式作为维护家族礼仪和对外交流的重要载体。二是地方漆器、陶艺和染织品的定制与推广。 豪族对工艺品的质量和设计提出高要求,推动了地方传统工艺的精进,并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审美风格,这些风格往往在细节上与江户或京都的主流审美有所区别,融入了更多本地的自然景观和历史叙事。 本书特别分析了地方豪族通过赞助艺术活动,如何将自己塑造成“文化继承人”的形象。通过对特定艺术品(如屏风、卷轴、武具)的题跋和收藏印记的考证,我们可以重构出这些家族在文化权力场域中的自我定位与文化抱负。 第四部分:文献的解读与历史的侧影(约350字)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落脚于对地方文献的实证解读,以证明地方史料在构建全面日本史中的不可替代性。我们不再仅仅关注这些文献本身的形式或稀有度,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社会动态和文化意图。 研究对象包括:地方士族之间的往来书信、用于管理藩内农事和赋税的账簿残页、地方文人的诗文集,以及家族内部对重要历史事件的私下记录。这些材料揭示了幕府统治下,地方阶层在执行中央政策时所遭遇的实际困难、他们对时政的隐晦评论,以及在“表”(官方)与“里”(私下)两种面孔下的生存智慧。 例如,通过对比官方修史与地方私修史料在描述同一场地方冲突时的差异,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化权力斗争的微妙之处。地方文献往往更关注“人”的命运和地方环境的变化,而非宏大的政治叙事。 总结而言,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更丰富、更多维度的江户时代图景。它揭示了在权力结构下,地方精英阶层如何巧妙地利用文化和知识资本,构筑起自己独特的历史空间和文化认同,为后世留下了一批亟待深入研究的珍贵史料。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强调这本书在学术严谨性上的标杆作用。在处理涉及地名、人名乃至古代官职的专业术语时,编纂团队展现出了近乎苛刻的考证精神。每一个释义的背后,似乎都能看到他们查阅了无数的参考资料,力求精准还原文献诞生的时代背景。对于研究者而言,这意味着极高的可靠性和可信度。我个人在参考其中关于某个地方寺庙重建的记录时,发现它修正了以往某些地方史籍中的一个时间错误。这种细致入微的勘误工作,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文献汇编,成为了一部具有高度学术价值的参考工具书。对于任何希望深入探究德川时代权力核心运作机制的学者或深度学习者来说,这本书是不可或缺的案头必备之作。

评分

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是,这本书所揭示的德川家族内部的权力制衡与文化认同构建过程。过去我们总习惯于将德川幕府视为一个铁板一块的集权结构,但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深入研读,我看到了幕府内部复杂的人际网络、不同派系之间的微妙角力,以及他们如何利用文化和历史叙事来巩固统治合法性的精妙手腕。光圀公作为其中一位重要人物,其文献体现出的批判性思维和对儒家理想的追求,与官方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微妙的张力,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这迫使我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过去对“德川时代”的刻板印象,这本书提供了大量文本证据,去支持更细致、更多维度的历史解读,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历史视野。

评分

这本《日本德川博物馆藏品录Ⅱ:德川光圀文献释解》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对于研究江户时代历史和德川家族文化的人来说,简直是挖掘宝藏的地图。我一直对那个时期日本的社会结构和思想演变很感兴趣,但过去读的资料往往停留在宏观叙事层面,缺乏微观、具体的文献支撑。这本书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不仅仅是对藏品的简单罗列,更像是一场深入的文献解读之旅。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编纂者在梳理这些珍贵文献时所下的苦心,他们不仅仅是翻译或记录,更是在进行深度的历史语境重构。这种精细化的处理,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古籍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精英阶层的真实思想脉络。光是光圀公那些关于水利建设和地方治理的批示,就足以让人对那个时代的地方行政智慧产生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也体现出一种沉稳而高雅的格调,与主题内容相得益彰。我尤其欣赏它在视觉处理上的克制与专业。在面对大量的古文献影印件和释文对比时,排版师没有采用花哨的现代设计元素,而是选择了最有利于阅读和比对的布局,字体选择和留白处理都体现出对古籍的尊重。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无疑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当我翻阅那些与军事战略或文化交流相关的篇章时,那种跨越时空的庄重感扑面而来。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值得收藏和反复品读,对于从事博物馆学或古籍修复的同仁来说,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份绝佳的范例。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历史爱好者,我本以为这种专业的“文献释解”会是枯燥乏味的学术堆砌,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完全多余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出色,它没有一味地沉溺于考据的细节中,而是巧妙地将文献内容与德川家族的重大历史节点串联起来。阅读体验就像是跟着一位渊博的导游在时间隧道中穿梭,每到一个关键点,导游就会拿出相应的“文物”(文献摘录),并用生动的语言进行讲解,指出其历史意义和影响。特别是其中对于一些地方志和私人信函的解读,让我对“德川式”的文化传播有了更为具象的理解。它让我体会到,历史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功过,更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生活细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