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行业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CH/Z 9018-2012):地理信息网络分发服务单元数据内容规范 [Metadata Specification for Geo-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on Network]

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行业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CH/Z 9018-2012):地理信息网络分发服务单元数据内容规范 [Metadata Specification for Geo-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on Network]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编
图书标签:
  • 测绘
  • 地理信息系统
  • GIS
  • 数据规范
  • 元数据
  • 标准化
  • 技术文件
  • CH/Z 9018-2012
  • 网络分发
  • 空间数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测绘出版社
ISBN:9787503033148
版次:1
商品编码:1150338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行业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
外文名称:Metadata Specification for Geo-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on Network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4-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行业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CH/Z 9018-2012):地理信息网络分发服务单元数据内容规范》规定了地理信息在网络分发中所需要的元数据内容及其XMI,编码方法,并给出了实现该内容结构的XML模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行业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CH/Z 9018-2012):地理信息网络分发服务单元数据内容规范》适用于数字形式的数据集,也适用于在线服务、地图、图表和文本等形式地理信息的编目、描述和分发服务网站的信息服务。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缩略语
3.1 术语
3.2 缩略语

4 元数据数据字典
4.1 结构说明
4.1.1 内容
4.1.2 定义项
4.2 数据字典
4.2.1 元数据实体集信息
4.2.2 标识信息
4.2.3 限制信息
4.2.4 地理信息质量信息
4.2.5 空间表示信息
4.2.6 参照系信息
4.2.7 内容信息
4.2.8 分发信息
4.2.9 数据类型信息
4.2.1 0代码表

5 XML模式实现
5.1 编码规则
5.1.1 元数据类编码为XML模式的基本规则
5.1.2 元数据实体
5.1.3 代码表
附录A (资料性附录)XML模式文件
参考文献
图书简介:中国测绘科技发展脉络与未来展望 本书旨在全面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科技在过去几十年间的演进历程、核心技术突破及其在国家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并深入探讨面向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与挑战。全书结构严谨,内容翔实,是理解中国现代测绘事业发展脉络的权威参考读物。 第一部分:测绘基石——历史沿革与基础理论的巩固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测绘事业的起源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理论体系构建。 第一章:中国古代大地测量学传统与现代测绘的萌芽 本章首先回顾了中国古代在天文观测、制图学以及利用圭表、浑天仪等工具进行地理空间信息获取的悠久历史。重点分析了这些古代成就如何为近代测绘学科的引入和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和对空间认知的朴素需求。随后,详细阐述了自清末引进西方大地测量技术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测绘工作如何从传统的三角测量、天文定位逐步向现代化迈进的艰辛历程。本章通过大量历史文献和早期测绘图件的分析,展现了早期测绘人在艰苦条件下建立国家基本坐标系和高精度地形图测量的历史功绩。 第二章:基础测绘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本章深入剖析了国家基础测绘体系的框架构建,这是支撑所有后续地理信息工作的基础。内容涵盖了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建立与维护、高精度大地水准网的布设、以及基础地形图测绘标准的制定过程。特别关注了在中国地域复杂、地质条件多变的背景下,如何通过理论创新和技术集成,确保基础数据的空间一致性和精度要求。详细介绍了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如1:50000、1:25000等)的测制规范演变,以及这些规范在不同历史时期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实际案例。 第三章: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的基础理论与早期应用 摄影测量作为获取地表信息的重要手段,在本章得到了详尽的阐述。内容从传统的航空摄影原理、像片纠正、空中三角测量技术,深入到解析几何模型、数字摄影测量的发展。同时,本章也回顾了早期卫星遥感数据的获取、处理和应用情况,包括多光谱成像的原理、图像辐射校正和几何校正的基础方法。通过对这些基础理论的梳理,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测绘界在光学和电磁波原理应用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早期成果。 第二部分:技术跨越——数字化与空间信息化的浪潮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科学的飞速发展,测绘领域迎来了从模拟到数字的深刻变革。 第四章: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本土化发展与核心技术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在中国从概念引入、理论消化到工程实践的全过程。内容包括空间数据模型(矢量与栅格)、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SDBMS)的构建、拓扑关系的建立与维护等核心技术细节。本章详述了我国在GIS软件平台的自主研发和推广应用中所面临的挑战与突破,并分析了早期在城市规划、资源管理等领域应用GIS的成功案例,展示了信息技术如何深度融合于地理空间分析之中。 第五章: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的集成与精度提升 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成熟应用对大地测量学产生了革命性影响。本章详细论述了从早期的GPS接收机操作、差分定位技术(如DGPS),到后来的实时动态定位(RTK)和精密单点定位(PPP)等关键技术的引入与发展。重点分析了我国在构建全国性GNSS连续运行参考站(CORS)网络方面的巨大投入与技术突破,该网络极大地提高了国家空间基础设施的实时性和精度,为实时工程测量和高精度地图更新提供了坚实保障。 第六章:数字地形模型(DTM)的构建与应用深化 数字地形模型是描述地表形态的核心数据结构。本章系统介绍了DTM的各种生成方法,包括从传统的地形图数字化、航空摄影测量、以及激光雷达(LiDAR)数据采集构建的流程。内容深入探讨了不同DTM模型(如TIN、格网模型)的数学原理、数据冗余处理和不规则采样点的优化策略。本章特别强调了DTM在水文分析、坡度分析以及三维可视化中的关键作用,展示了如何通过高精度DTM为国土资源管理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支撑。 第三部分:前沿探索——网络化、智能化与行业融合 本部分聚焦于当前及未来测绘科技的发展方向,特别是与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 第七章:空间数据基础设施(SDI)的战略构建 空间数据基础设施(SDI)被视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详细阐述了我国SDI的顶层设计理念、数据标准体系的建立,以及元数据管理的重要性。内容侧重于如何通过网络化平台实现空间数据的共享、交换和集成利用,打破部门壁垒,提高数据服务的效率和规范性。本章分析了SDI在推动政务服务、应急响应等方面实现“一数多用”的战略价值。 第八章:三维地理信息模型(3DGIS)与数字孪生探索 随着传感器技术和数据处理能力的提升,测绘正从二维平面向三维空间演进。本章系统介绍了三维建模的关键技术,包括倾斜摄影测量、地面激光扫描(TLS)数据的处理、以及三维场景的渲染和交互技术。深入探讨了如何构建城市级甚至区域级的数字孪生体,实现对物理实体在虚拟空间中的实时映射、监测和仿真。这部分内容突出了测绘数据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核心地位。 第九章:测绘行业标准化体系的现代化与国际接轨 本章聚焦于测绘行业管理和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详细介绍了我国测绘领域各类规范、标准和指南的制定原则、层级结构和管理流程。探讨了在数字化和网络化背景下,标准体系如何不断迭代以适应新技术(如高分辨率遥感、移动测量系统)的应用需求,确保行业内数据采集、处理和交换的兼容性与统一性。本章强调了标准在规范市场行为、保障国家地理信息安全中的基础性作用。 第十章:面向未来的挑战与展望 本章对测绘行业未来十年的发展进行前瞻性预测。讨论了无人机(UAV)测量、低轨卫星星座、高精度室内定位等新兴技术对传统测绘工作流程的颠覆性影响。同时,也指出了在海量异构空间数据融合、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以及培养跨学科人才等方面,测绘行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章旨在为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和行业从业者提供清晰的战略视野。 全书结构清晰,逻辑严密,深度剖析了从基础理论到前沿应用,再到行业标准和未来战略的完整技术谱系,为理解中国测绘科技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知识的汲取,不如说是对行业规范制定者思维模式的一次深入考察。它完全是功能导向的,没有多余的修饰语,每一个章节、每一个条目都直指解决一个具体的技术对接难题。对于那些必须维护或升级现有地理信息基础设施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是维护系统稳定性的基石。但是,对于渴望了解地理信息技术未来发展趋势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帮助有限,它更多地关注于“如何将已有的数据正确地包装和分发出去”,而不是“什么样的新数据值得分发”。它沉甸甸的分量和晦涩的语言,使得它注定只会在那些专业会议室、技术文档库和开发人员的命令行工具旁边,默默发挥其作为行业“宪法”的作用,它不属于大众,只属于需要遵循它的特定群体。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嗯,相当朴实无华,那种典型的国家标准文件风格,封面是米白色的,字体是黑色的宋体,没有太多花哨的色彩或图形元素,让人一眼就知道这不是一本用来轻松阅读的小说或者科普读物,它散发着一种严肃的、技术性的气息。内页的纸张质量尚可,印刷清晰,条理分明,大量的图表和代码式的规范描述占据了篇幅,这对于需要精确查阅技术细节的专业人士来说是必要的,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光是看着目录里那些密密麻麻的“规范名称”和“参数定义”,就已经望而生畏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对照查阅”。你需要准备好充足的咖啡和极度的耐心,因为每一句话都可能隐藏着对特定地理信息数据结构的关键约束,没有上下文支撑,单纯从章节跳跃阅读,理解成本会高得惊人。它更像是一本工具手册,你只有在实际工作需要将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网络化、标准化分发时,才会需要翻开它,并且往往是直接跳到你需要的那个具体章节进行核对,而不是从头读到尾。这种“冷硬”的包装和内容组织方式,直接反映了其作为行业指导性技术文件的本质定位。

评分

从内容更新和时效性的角度来看,作为2012年发布的标准文件,它代表了当时中国测绘行业在地理信息网络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那个时期,云计算和大数据概念正在兴起,网络传输的速率和容量也在飞速提升,对数据分发格式的要求自然水涨船高。这本书所确立的规范,无疑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最佳实践总结。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技术迭代的速度是惊人的,尤其是涉及到网络传输和数据编码格式时。因此,在阅读这本书时,我总会忍不住去思考,今天的网络环境(比如5G、更高效的数据压缩算法)是否已经让书中的某些传输效率相关的规定显得有些保守了?它更像是一个珍贵的历史快照,记录了行业在特定技术节点上是如何达成共识并进行规范化的。对于现代的、基于实时流数据交换的应用而言,这本书提供的可能是一个必需但非全部的参考系。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深刻印象是其对“一致性”的执着追求。在数字化时代,数据互操作性是实现信息共享的关键,而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建立起一个大家都必须遵守的“通用语言”和“通用框架”。我注意到其中对不同类型地理要素描述的元数据项进行了详尽的规定,比如数据源的溯源性、坐标系的明确性、时效性的标注等等,这些细节直接决定了接收方能否正确、无误地使用这些数据。这种标准化的强制性,在大型跨部门或跨地域的数据共享项目中显得尤为重要,它避免了因各方理解不一而导致的灾难性错误。然而,这种极端细化的标准也带来了一个潜在问题:实施的灵活性被大大压缩。对于一些创新性或前沿的应用场景,现有标准可能无法完全覆盖,需要额外的解释或修正,而这本书本身并未提供太多关于如何处理“例外情况”的指导,这或许是其作为“指导性技术文件”的局限性所在——它设定了基础框架,上层的灵活性需要依赖后续的补充规定。

评分

我花了些时间试图理解这本书的内在逻辑结构,它似乎是围绕着“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中,以标准化的方式交换地理信息元数据”这一核心目标来构建的。全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程式化,很少有作者的个人阐述或案例分析,一切都建立在对现有技术标准(可能是国际标准或国内相关标准的整合与细化)的引用和再组织之上。这种严谨性带来了高度的可信度和可操作性,但同时也牺牲了可读性。对于一个初次接触地理信息网络分发标准的新手来说,这本书的入手难度极高,它默认读者已经对GIS的基本概念、网络传输协议以及元数据管理有了一定的基础认知。例如,其中关于命名规范和标识符的章节,那种精确到字符级别的要求,让人深感制定这些规范的工程师们在细节上付出的巨大努力,每一个逗号、每一个斜杠似乎都有其不可撼动的技术意义。如果你指望通过这本书来理解“地理信息网络分发有什么好处”,那你会失望,它只会告诉你“应该如何分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