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制储罐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473-2008

钢制储罐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473-200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编
图书标签:
  • 钢制储罐
  • 地基基础
  • 设计规范
  • GB50473-2008
  • 储罐基础
  • 土建工程
  • 规范标准
  • 工程设计
  • 石油化工
  • 储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17717303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6710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0-0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前言/序言


建筑结构设计与工程实践的基石:一套全面覆盖现代建筑关键环节的规范与手册精选 本精选集旨在为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施工管理及相关专业领域的人士提供一套翔实、权威且紧贴行业前沿的设计与施工指导资料。本套资料聚焦于现代建筑和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核心技术环节,涵盖了从结构设计理论到具体材料应用,再到施工质量控制的完整链条。所选取的规范与手册,均是国家或行业权威机构发布的最新或最常用版本,确保了技术指导的严谨性与前瞻性。 以下是本套精选丛书中各分册的详细介绍: --- 一、 结构设计理论与抗震分析的深度解析 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 2010 及其后续修订版) 本书是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的“圣经”。它系统阐述了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和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计算方法。重点内容包括: 材料性能与结构构件设计: 详细规定了混凝土和钢筋的材料强度等级划分、配合比设计的基本要求,并对梁、板、柱、剪力墙等基本构件的受弯、受剪、受压承载力进行了详尽的公式推导和校核步骤说明。 抗震设计理论: 深入探讨了多遇地震、偶遇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反应分析方法,包括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的应用,明确了抗震等级的划分和抗震构造措施的具体要求,尤其侧重于“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的抗震设计理念的工程化实现。 后张法预应力结构设计: 提供了预应力筋体的选择、锚固系统的设计、应力松弛计算以及预应力有效值验算的完整流程和案例示范。 2. 《高规——高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 - 2014 及其后续修订版) 本规范针对超高层及大型复杂建筑的特殊性,确立了严格的防火安全设计标准。其核心在于通过优化建筑布局、材料选择和消防系统配置,实现火灾的早期预防、有效控制和人员安全疏散。 防火分区与空间布局: 详细规定了不同使用性质的建筑(如办公、居住、商场、地下空间)的防火分区最小面积、防火墙的耐火极限以及安全出口的间距和数量要求。 结构防火保护: 针对火灾下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性能衰减,明确了不同耐火等级要求的结构构件的最低保护层厚度或防火涂料的用量标准,确保在规定时间内结构不发生整体倒塌。 消防设施集成: 规范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防排烟系统的联动设计要求,强调了加压送风和机械排烟的有效性。 --- 二、 结构材料的深入应用与性能控制 3.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3 - 2011) 本书是指导砖混结构和砌块结构施工质量控制的核心技术文件,确保砌体工程的几何尺寸精度、强度和整体稳定性。 施工工艺控制点: 详细描述了砖块(砌块)的浸水、砌筑过程中的灰缝饱满度控制、构造柱和圈梁的预留孔洞处理等关键工艺要求。 强度检测与评定: 明确了砂浆试块的制作、养护和强度检验方法,以及墙体轴心抗压强度和抗剪强度的现场取样检测标准和评定等级。 变形与裂缝控制: 针对砌体结构易出现的沉降差异和温度应力裂缝,提出了有效的构造措施和后期的监测要求。 4.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1 - 2007) 聚焦于建筑附属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给水和排水管道的安装质量,保障系统长期稳定运行和卫生安全。 管道材料的选用与接头处理: 区分了不同材质管道(如球墨铸铁管、UPVC、PPR)的适用范围、承插口或热熔连接的技术标准和操作流程。 强度与严密性试验: 详细规定了给水管网的强度试验压力、保压时间和允许的渗漏率,以及排水管的闭水试验的规范要求,强调了关键部位的防腐与支墩设置。 埋地管道的敷设要求: 涉及管道沟槽的开挖与回填标准、管道的坡度控制(尤其排水横管)、管位标高的精确测定以及防冻保护措施。 --- 三、 基础工程与地基处理的专项技术 5.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 - 2012) 本书是处理各类复杂地质条件(如软弱土层、液化土层、不良地质等)下地基承载力问题的权威指南。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基础设计,而是侧重于地基的改良与加固技术。 勘察信息综合应用: 强调了地质勘察报告的解读,如何根据土层分布、地下水位情况来选择最经济有效的处理方案。 常见处理技术详解: 深入阐述了多种地基处理方法的机理、适用条件、施工工艺和效果检验: 深层搅拌法(DSM): 涉及干法与湿法工艺参数控制,固结沉降的预测。 高压喷射灌浆法(Jet Grouting): 针对复杂环境下的止水和承载力提升的施工控制。 碎石桩/振冲密实法: 颗粒物料的均匀性和密实度的现场控制标准。 沉降监测与反馈控制: 规定了在地基处理完成后,对地基变形进行长期监测的频率和允许值,并建立了设计与施工反馈修正的机制。 6.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66 - 2011) 本规程专注于对深基坑开挖过程中土体稳定性和周边环境影响的控制,是保障城市化密集区域地下工程安全的关键。 支护结构选型与设计: 对地下连续墙、排桩、SMW工法(水泥搅拌墙)等主流支护形式的受力分析、配筋设计和施工顺序进行了明确界定。 监测预警系统: 详细规定了基坑变形监测(如深层水平位移、周边建筑物沉降、墙体内力)的布点密度、监测频率和达到何种报警级别时必须启动应急响应程序。 降水与止水: 阐述了基坑降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评估,以及如何通过封闭式或非封闭式降水系统,有效控制地下水位,防止土体失稳或引发地面沉降。 --- 七、 建筑节能与绿色施工导则 7. 《民用建筑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JGJ 150 - 2008) 本书旨在指导建筑实现舒适宜居的室内环境,并严格控制能源消耗,是实现绿色建筑的重要技术支撑。 热负荷与冷负荷计算: 提供了基于气候分区和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精确负荷计算方法,强调了如何准确核算太阳得热和内部得热对负荷的影响。 新风量与空气品质: 明确了不同功能空间(如会议室、实验室、普通办公区)的最低新风量标准,确保室内二氧化碳浓度、TVOC(总挥发性有机物)等指标达标。 系统优化与能耗控制: 侧重于高效热源(如冷水机组、锅炉)的选择原则,以及末端设备(如风机盘管、VAV系统)的优化配置,以降低系统的运行能耗。 --- 总结: 本丛书的组合,构成了一个从地下到地上、从结构到设备、从设计到验收的闭环技术体系。它强调了结构安全、材料性能的可靠性、施工过程的精细化控制,以及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工程适应性。通过对这些核心规范的深入学习与应用,工程技术人员能够有效规避设计风险,提升施工质量,确保建筑及基础设施项目的整体安全与长期效益。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结构安全有着近乎偏执追求的实践者,我本来对任何涉及基础承载力的官方文件都抱有极大的敬意。然而,在阅读这本规范关于软土地基处理的章节时,我产生了一些强烈的疑虑。书中给出的几种处理方法显得过于保守和单一,似乎更多地依赖于传统的换填和预压技术。我对一些基于现代固结理论的快速地基改良技术,例如真空辅助预压或者深层水泥搅拌桩(DSM)的应用条件和极限深度,在其中几乎找不到可以量化的、直接参考的设计参数或案例分析。这让我不禁思考,这本规范的制定基础,是否更侧重于工程经验丰富的地区,而对那些需要依赖先进技术来克服地质挑战的项目,提供的指导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阅读体验中,这种“经验主义”的烙印太重,少了些许科学计算的精准推导,使得在面对复杂地质条件时,我们除了遵循书本上的最低要求外,缺乏更具前瞻性的优化路径。

评分

我曾经尝试利用这本书来指导一个海外项目的初步设计,结果发现它在面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气候和水文条件时,展现出了明显的局限性。例如,对于某些高寒地区特有的冻胀深度的计算模型,规范中提供的简化公式似乎无法准确捕捉当地的冰冻循环影响。而关于当地地下水位季节性大幅波动的处理章节,内容显得非常笼统,只是简单地要求“采取适当措施”,但并没有给出不同措施(如截水沟、降水井群)在不同渗透系数土壤中的适用性对比或效率评估。这本书似乎预设了一个“标准环境”,一旦跳出这个框架,读者就必须自行承担大量额外的研究和验证工作,这无疑削弱了其作为一本国际通用参考书的价值。因此,对于那些需要在跨文化、跨气候带进行工程实践的人员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需要大量外部资料的补充才能真正落地执行。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上的灾难,厚重的深绿色调,配上那种老旧的宋体印刷,让人瞬间感觉回到了上个世纪的某个技术文档室。我拿起它的时候,甚至有点怀疑是不是拿错了什么工业标准汇编。当然,抛开这略显过时的包装,我本期望能在其中找到一些关于新材料应用和现代抗震设计理念的深入探讨,毕竟都2008年的规范了,总该有些与时俱进的地方吧?然而,翻开目录,映入眼帘的尽是关于地基承载力、沉降计算这类传统到不能再传统的章节。内容深度上,感觉更像是对前几十年经验的系统性总结,缺乏对未来挑战,比如极端天气事件或者新的土壤改良技术的关注。对于一个寻求前沿知识的工程师来说,这本“规范”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文献,它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对基础原理的严谨梳理,而不是对创新方法的引导。阅读过程中,时不时会因为一些过于冗长和教条化的描述而感到疲惫,似乎每一个字都必须被严格遵守,几乎没有留下可以灵活变通的空间。这种束缚感,让我在试图将理论应用于复杂实际项目时,总觉得少了那么一丝灵活性。

评分

这本手册的排版逻辑实在让人抓狂,简直像是一个迷宫。章节之间的跳转毫无预兆,有时候为了找一个关键的计算公式,我得在前面几十页的背景理论和后面几页的附录之间反复横跳。我特别想知道的是,规范的编写者在设计这套结构时,是否考虑过实际操作人员的效率问题?比如,最重要的几个荷载组合和最小配筋率的表格,它们被分散安置在不同的附录角落,没有建立清晰的交叉引用体系。这导致我不得不准备大量的便利贴来标记重要位置,否则,光是查找所需数据就能耗费掉大半个工作时间。更让人不解的是,一些关键的术语定义和解释,竟然需要穿插在冗长的条文说明中,而不是集中在一个独立的术语表里。坦白说,这与其说是一本“设计规范”,不如说是一套需要花大力气去“破译”的文本。希望未来的修订版能引入更现代的文档结构和数字化索引方式,否则,这样的阅读体验,实在是对工程师宝贵时间的一种浪费。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绝对化”。它几乎不使用任何带有倾向性或解释性的词汇,所有的表述都像是从法律条文中直接摘录出来的命令。例如,关于基础抗倾覆的校核,规范给出的安全系数界限是如此僵硬,让人感觉即便是微小的偏差也会导致设计不合规。我理解规范的目的是确保最低安全标准,但工程设计往往是一个在安全、经济和施工可行性之间寻求最优平衡的过程。过于严苛的约束,有时反而会迫使设计者采取远超实际需要的冗余措施,从而极大地增加项目成本。我期望在这些关键的“红线”旁边,能够看到更详细的背景解释——例如,为什么这个安全系数是X而不是Y?在什么特定工况下可以进行微调?缺乏这些“为什么”的支撑,阅读过程就成了一种机械的模仿,而非深入理解,这对于培养工程师的独立判断力是极为不利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