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煤的工业分析方法仪器法(GB/T 30732-2014) [Proximate analysis of coal-Instrumental method]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煤的工业分析方法仪器法(GB/T 30732-2014) [Proximate analysis of coal-Instrumental metho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工业分析
  • 标准
  • GB/T 30732-2014
  • 仪器分析
  • 国家标准
  • 煤质分析
  • Proximate analysis
  • 燃料分析
  • 化学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15066149743
版次:1
商品编码:11538627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Proximate analysis of coal-Instrumental method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页数:8
字数:1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煤的工业分析方法仪器法(GB/T 30732-2014)》规定了使用自动工业分析仪测定煤的水分、灰分和挥发分的方法提要、试剂和材料、仪器设备、测定步骤、结果计算、精密度以及固定碳的计算等。
  本标准适用于褐煤、烟煤和无烟煤。本标准2014-06-09发布,2014-10-01实施。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方法提要
4 试剂和材料
5 仪器设备
6 测定程序
7 结果计算
8 方法精密度
9 试验报告
附录A(资料性附录) 几种自动工业分析仪结构示意图
附录B(资料性附录) 浮力效应校正

前言/序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煤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SAC/TC42)。
  本标准起草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检测研究分院、湖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长沙开元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湖南三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秋湘、李宏图、张太平、文胜、吴汉炯。
图书简介:煤炭质量评估与高效利用 书名:煤炭质量评估与高效利用 作者: [请在此处填写相关领域专家的署名,例如:张伟、李明、王芳] 出版社: [请在此处填写出版社名称,例如: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煤炭工业出版社] ISBN: [请在此处填写ISBN号] 字数: 约 150,000 字 --- 概述 《煤炭质量评估与高效利用》一书旨在全面、系统地介绍现代煤炭工业中煤炭质量的评估体系、测试技术及其在煤炭高效清洁利用中的关键作用。本书深度聚焦于煤炭的物理、化学特性如何影响其在发电、冶金、化工等不同领域的应用性能,并探讨了如何通过精确的质量控制和先进的加工技术,最大化煤炭的能源价值,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影响。 本书内容涵盖了从煤炭的勘探、开采、洗选到终端使用的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特别强调了针对不同用途煤种的定制化质量标准和检测方法。全书结构严谨,理论联系实际,力求为煤炭行业的工程师、研究人员、质量管理人员以及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一本实用且权威的参考指南。 内容详述 第一部分:煤炭基础理论与质量表征 本部分奠定了理解煤炭质量的基础。 第一章:煤的成因、分类与煤质的内涵 详细阐述了煤的生物化学起源和成煤过程,解释了煤化程度对煤炭性质的影响。重点介绍了中国和国际上通用的煤炭分类体系(如ASTM、ISO、GB标准体系),并深入剖析了“煤炭质量”这一概念在不同行业语境下的具体含义,包括热值、灰分、挥发分、水分、硫分、发热量、结焦性等核心指标的相互关系。 第二章:煤的物理特性及其测量 探讨了煤的密度、孔隙度、破碎特性、粒度分布等物理参数。详细介绍了用于测定煤的堆积密度和真密度的仪器原理与操作规范,以及粒度分析的筛分法、沉降法和图像分析法。讨论了这些物理特性如何影响煤炭的储存、运输过程中的流动性及破碎能耗。 第三章:煤的热学性质与热稳定性 深入分析了煤在不同温度下的热解行为。阐述了着火点、自燃倾向性、热分解动力学等关键热学参数的意义。重点介绍了热重分析(TGA)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在评估煤炭热稳定性和反应活性方面的应用,为煤粉锅炉的燃烧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部分:煤炭关键化学成分分析与控制 本部分聚焦于决定煤炭能源价值和环境影响的核心化学指标的精确测定。 第四章:煤中水分、灰分与固定碳的测定 系统论述了不同类型水分(如内水分、表面水)的测定方法及其对煤炭净热值的修正。详细介绍了灰分的测定标准,包括不同灰熔点(软化点、半熔点、熔融点)的测定技术,这对锅炉的炉渣治理至关重要。同时,探讨了通过元素分析(C、H、O、N、S)计算固定碳的间接方法及其局限性。 第五章:煤中硫、磷等有害元素的精确定量 本章是环保控制的关键。详细介绍了煤中硫分的形态分析(总硫、有机硫、无机硫),探讨了各种氧化剂和还原剂在硫分测定中的选择依据。特别关注了磷元素、氟、氯等痕量有害元素在煤燃烧过程中的行为预测。 第六章:煤的发热量与热值计算 详尽介绍了煤炭热值测定的标准方法,包括弹式量热计的结构、校准和操作规程。区分了高位热值(HHV)与低位热值(LHV)的应用场景,并提供了不同煤质参数相互换算和推算热值的经验公式与模型。 第三部分:煤炭的特定应用性能评价 煤炭的最终价值取决于其在特定应用中的表现。本部分侧重于功能性指标的评价。 第七章:煤的结焦性与冶金用煤的评价 针对炼焦煤,系统介绍了其结构复杂性,如胶质体特性、膨胀压力等。详细阐述了奥亚粘结指数( ক্রমা)、罗氏焦样收缩指标(CSR/CRI)等国际主流指标的测试原理和标准流程,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指标预测焦炭的强度和反应性。 第八章:煤粉燃烧特性与磨损性能 本章关注煤粉锅炉的效率和设备安全。介绍了煤粉的易磨性指数(如巴氏研磨指数BWI)的测定,及其与磨煤机能耗的关系。深入探讨了煤粉燃烧的窗口期、着火温度、火焰传播速度的测试方法,为优化煤粉浓度和风量控制提供技术支持。 第九章:煤的制备与洗选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探讨了煤炭洗选过程中,如何通过控制重介质分级、跳汰、浮选等工艺,实现煤炭质量的提升。重点介绍了洗选过程中水分、灰分的在线监测技术(如X射线、伽马射线等)及其在过程控制中的应用。 第四部分:煤炭质量的数字化与前沿技术 展望了煤炭质量分析的技术发展方向。 第十章:光谱技术在煤质快速分析中的应用 详细介绍了近红外光谱(NIR)、拉曼光谱在煤炭元素、官能团和水分快速无损分析中的潜力。探讨了如何结合化学计量学模型(如PLS回归)建立高精度的快速在线分析系统。 第十一章:煤炭质量的数据库建设与智能化管理 讨论了大数据在煤炭质量波动预测和库存管理中的应用。介绍了煤质信息的标准化、存储结构设计,以及如何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根据原煤性质预测下游加工产品的质量指标。 适用对象 煤炭生产、洗选和贸易企业的产品质量控制与技术人员。 火力发电、钢铁冶金、煤化工等用户的燃料采购与性能评估工程师。 煤炭质量检测机构和环境监测部门的专业人员。 能源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及环境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师生。 本书特色 1. 标准体系的整合性: 本书不仅涉及原理,更紧密结合了国内(GB/T系列)和国际(ASTM、ISO)的主流测试标准,为读者提供了跨标准的参考依据。 2. 应用导向: 每一项测试方法的介绍都紧密联系其在实际生产应用中的意义,例如,灰熔点与锅炉结渣的关系,结焦性与焦炭质量的关系。 3. 技术前沿性: 包含对光谱分析、在线监测等现代分析技术在煤质控制中的应用探讨,体现了行业发展的方向。 --- (本书未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煤的工业分析方法仪器法(GB/T 30732-2014)中规定的具体仪器操作步骤、校准曲线的建立、数据处理流程以及特定仪器型号的详细要求,而是侧重于煤炭质量的宏观表征、功能性评价和应用控制。)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阅,我立刻感受到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和一丝严苛的工程美学。这本书的结构布局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旨在最大限度地方便专业人士快速定位所需信息。我个人对其中关于“仪器方法”的描述抱有极高的期待。在传统的湿法分析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工业对速度和精度的要求时,能够有一份国家级的指导文件来规范如何使用先进仪器进行快速、精确的工业分析,无疑是行业的一大进步。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设备性能验证和日常维护的章节,因为仪器的状态直接决定了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如果书中能提供清晰的判断标准——例如,什么样的数据波动需要进行重新校准,或者不同型号仪器间的兼容性说明——那么它将远超一本操作手册的价值,成为实验室日常运行的“定海神针”。这种对细节的把控,正是国家标准体现其权威性的关键所在。

评分

作为长期关注能源技术发展的观察者,我更看重这类标准对未来技术路线图的指引作用。这部标准不仅是告诉我们“现在”该怎么做,更隐含了国家对未来煤炭质量控制技术方向的期望。我推测其中必然包含了对自动化程度高、环境影响小的现代分析仪器的偏好和规范。对于任何希望在未来几年内升级实验室设备或引入新技术的单位来说,这本书无疑是制定采购和研发策略的“指南针”。它所确立的分析精度和方法可靠性,将成为所有相关设备厂商努力达到的“门槛”。因此,这本书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实验室操作层面,它是在推动整个煤炭行业分析技术的迭代升级,是保障国家能源质量体系稳定运行的基石。

评分

这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煤的工业分析方法仪器法(GB/T 30732-2014)》的封面设计简洁而专业,一看就知道是面向行业人士的权威性文献。我最欣赏它的地方在于,它似乎将煤炭分析的复杂流程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和标准化。作为一个需要定期对煤炭样品进行质量控制的工程师,我深知“标准”二者的重要性。我预期这本书能提供一套严谨、可重复性高的仪器分析流程,尤其是在热重分析、红外光谱等现代分析技术应用方面,能给出明确的操作细则和数据处理方法。如果它能详细阐述不同类型煤(如烟煤、无烟煤)在特定仪器方法下的参数设定差异和结果校准策略,那简直是为我们日常工作省去了大量的摸索时间。对于提升实验室的整体分析水平和确保数据的一致性,这种标准化的指导意义是无可替代的。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罗列步骤,而是能深入讲解背后的原理,让操作者不仅会“做”,更能理解“为什么这么做”。

评分

从一个项目管理者的角度来看,这本标准化的指南对于我们进行成本核算和合同签订至关重要。煤炭作为能源基础,其“工业分析”结果直接挂钩到经济利益和安全生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明确界定哪些指标必须通过“仪器法”来测定,以及这些测定结果的允许误差范围,从而避免因分析方法的差异而导致的商业纠纷。这种标准化的统一,有助于构建一个公平透明的交易环境。此外,对于培训新入职的技术人员而言,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一套清晰、有图示、步骤分明的仪器分析流程,能大幅缩短新人的学习曲线,保证他们从一开始就接触到最规范的操作。它仿佛是行业内无声的“师父”,确保了知识和技能的代际传承能够基于统一的基准线进行。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对“精确”近乎偏执的追求。煤的工业分析,尤其是在涉及到热值、灰分、挥发分这些核心参数时,哪怕是微小的误差都可能导致巨大的资源浪费或安全隐患。这本书作为最新的国家标准,想必已经吸收了近年来国内外最新的分析技术进展和实践经验。我期待它能详细解释仪器数据如何从原始信号转化为最终报告值,特别是那些复杂的基线校正、背景扣除算法,这些往往是区分普通分析与高精度分析的“技术壁垒”。如果能提供不同分析结果的交叉验证建议,或者在特定条件下仪器法与传统湿法结果的对比参照,那么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将得到极大提升,它将不再仅仅是一份法规要求,而是一本提升技术深度的工具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