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聯文叢:丁文江的傳記

三聯文叢:丁文江的傳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鬍適 著
圖書標籤:
  • 傳記
  • 丁文江
  • 三聯文叢
  • 人物傳記
  • 曆史
  • 文化
  • 文學
  • 思想
  • 中國近現代史
  • 名人傳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49834
版次:1
商品編碼:11504812
品牌:三聯書店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學圖書館文庫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4-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90
字數:16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丁文江是鬍適先生的好友,鬍適當年有二十年不談政治之說,丁斷然不允許鬍這樣將自己超然世外,拉著鬍和其他好友辦《努力周刊》和《獨立評論》。丁對鬍說,不管你做如何的思想改革,文字運動(鬍是白話文的發起者與推動者),文藝復興,但倘是政治是腐敗的,則所有這些斷然也不能成功。丁文江因事故逝世後,鬍適痛不欲生,決心為他立傳。《中學圖書館文庫·第二輯:丁文江的傳記》為鬍適所寫的最長一部傳記。可以說是鬍適《四十自述》之外,又一部值得稱道的優秀傳記。

作者簡介

  丁文江(1887-1936),是在很多學術領域做齣過開拓性貢獻、在科學史和學術史上有相當重要地位的人物。作為中國地質學的開山大師,丁文江和他的團隊使中國地質學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獲得瞭世界聲譽。地質學以外,丁文江在地理學、古生物學、曆史學、教研學、少數民族語言學等領域也有獨特貢獻,是一位典型的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作為歐化最深、科學化最深的中國人,丁文江在提倡科學研究方麵不遺餘力。在朋友的眼中,丁文江既是“最良善最有用的中國人”,又是“天生能辦事、能領導人、能訓練人纔、能建立學術的大人物”,還是精於科學、長於辦事的“現代稀有的人物”。

目錄

引 言

一 傢世和幼年生活

二 他的恩師――龍研仙先生

三 他在日本一年多

――計劃往英國留學

四 海上的救星

五 在英國留學七年(1904一1911)

六 第一次中國內地的旅行

七 地質科科長

――地質研究所

――北大地質係

八 民國初年的旅行

――太行山與山西鐵礦

――雲南與四川

九 丁在君與徐霞客

十 地質調查所所長(1916―1921)

十一 北票煤礦公司(1921一1925)

――《努力周報》(1922―1923)

十二 “玄學與科學”的論爭(1923)

――附論他的宗教信仰

十三 “大上海”的計劃與實施(1926)

十四 迴到地質學來:

――廣西的地質調查(1928)

――西南地質調查隊(1929―1930)

――北大地質學教授(1931―1934)

十五 獨立評論(1932―1935)

十六 蘇俄的旅行(1933)

――最後三年的政論

十七 “就像你永永不會死一樣”

附錄

丁文江遺囑

校勘後記

龍研仙同情革命

我所認識的丁文江先生

前言/序言


《近代中國思想史鈎沉:從維新到新文化運動》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全麵而深入地梳理和剖析中國近代思想史波譎雲詭的發展脈絡,尤其聚焦於晚清至“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夜的重大思潮更迭與關鍵知識群體的思想轉嚮。全書以嚴謹的史料考據和深刻的理論洞察為基礎,力圖揭示在內憂外患的曆史壓力下,中國知識分子如何在全球化衝擊中尋求文化自救與現代性重建的艱辛曆程。 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曆史事件或人物觀點,而是著重於思想之間的內在邏輯關聯、跨文化傳播的復雜機製,以及這些思想如何與社會、政治實踐産生張力與互動。全書結構清晰,分為上、中、下三大部分,層層遞進,展現齣近代中國思想圖景的宏大與細微之處。 第一部分:晚清思想的艱難啓濛與本土迴應(約1840-1895年)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鴉片戰爭後,中國傳統儒傢體係麵臨前所未有的閤法性危機。我們首先考察瞭“師夷長技以製夷”的早期迴應,重點分析瞭以魏源、徐繼畬為代錶的開明士大夫,如何在“天朝上國”的集體心智中,艱難地撕開一角,認識到西方物質文明的先進性。然而,這種認識是零散且局限的,主要停留在器物層麵。 隨後,本書詳細剖析瞭洋務運動期間思想界的內在矛盾。一方麵,是以李鴻章、曾國藩為代錶的實用主義者,他們熱衷於引進軍事技術和工業管理,但對深層的製度和思想變革持審慎乃至抵觸態度。另一方麵,我們考察瞭對傳統經學進行“微調”的嘗試,例如早期對“格物緻知”的新詮釋,試圖在不觸動“中學為體”核心的前提下,吸納西學。 本書特彆設置一章,聚焦於康有為及其維新思想的崛起。不同於以往僅強調其政治訴求的敘述,本部分側重於康氏思想的學理基礎——如何利用改造後的儒學(“孔教”)來構建一個現代性的國傢意識形態。我們細緻比對瞭康氏對“公羊學”和西方哲學(如盧梭、孟德斯鳩的有限理解)的吸收與重構,揭示瞭維新思想的深刻張力:它既是現代化的先聲,又因其對傳統的過度依賴而埋下瞭失敗的伏筆。甲午戰敗成為思想上的分水嶺,標誌著“器物救國”和“溫和製度改良”路綫的破産。 第二部分:知識分子的激進化與“新學”的全麵滲透(約1896-1911年) 甲午戰後,中國思想界經曆瞭一次劇烈的“斷裂感”。本部分探討瞭知識分子的中心轉嚮——從效忠朝廷到關注國民命運。 我們重點研究瞭梁啓超作為理論傢和宣傳傢的核心地位。梁啓超如何藉助《時務報》等新媒體,構建起現代民族國傢的話語體係。本書詳細分析瞭“民族”、“國民性”、“進化論”等概念在中國的本土化過程,尤其是嚴復對赫胥黎《天演論》的翻譯,如何以一種悲劇性的宿命論色彩,深刻影響瞭一代知識分子的世界觀。 此外,本部分細緻考察瞭西方思潮的多元化輸入。自由主義(洛剋、密爾)、功利主義、盧梭的社會契約論,以及早期對社會主義思想的零星接觸,如何在留日學生群體中迅速傳播。我們對比瞭不同學派對“革命”的理解:是從改良派的“漸進革命”轉嚮孫中山代錶的“暴力革命”路徑,並分析瞭這種轉變背後,清政府的頑固態度和地方士紳的保守性所起到的推波助瀾作用。 本書深入探討瞭“學界”與“政界”的張力。在清末新政的背景下,新式學堂和新式軍事人纔的齣現,形成瞭一股與傳統精英集團對抗的“知識權力”。我們分析瞭預備立憲的失敗,如何使得知識界對“改良”徹底失望,轉而支持推翻帝製的思想準備。 第三部分:辛亥革命後的思想真空與文化反思(約1912-1918年) 辛亥革命的成功,帶來瞭政治形式的劇變,但思想領域的混亂並未結束。本部分聚焦於“共和”建立後,知識分子對“國民性”的深刻反思,以及對西方“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的再認識。 我們詳細梳理瞭袁世凱稱帝事件對知識分子精神的巨大打擊。這次事件使得許多人意識到,單純的製度變革無法解決中國根本問題,癥結在於國民的文化素質和道德結構。這直接導嚮瞭對儒傢文化價值的集體性批判。 本書著重分析瞭早期“全盤西化論”的興起。例如陳獨秀、吳虞等人,他們不再滿足於對器物或製度的改良,而是將矛頭直指兩韆年來的文化根基。我們分析瞭對“孔傢店”的批判如何從知識精英階層嚮下滲透,並與新教育體係相結閤。 最後,本部分以新文化運動初期(1915-1918年間)的思想論戰作為收尾。重點討論瞭“文學革命”的初步成果,即白話文的推廣如何為思想的普及提供瞭媒介。我們考察瞭自由主義者與保守主義者在《新青年》上圍繞“個性解放”、“傢庭製度變革”等議題的初期辯論,為後續更激進的思想變革(如馬剋思主義的引入)鋪設瞭思想基礎。 本書特色 本書的創新之處在於,它超越瞭傳統的“誰引進瞭什麼西方思想”的簡單綫性敘事,而是將思想史置於晚清至民國初期復雜的社會權力結構、經濟變遷以及跨文化交流的“中間地帶”進行考察。通過對早期報刊、書籍、私人書信的大量運用,本書力求還原齣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在麵對“古今之爭”、“中西之辨”時的真實睏境、熱情與幻滅。這是一部關於中國如何從傳統嚮現代轉型中,精神世界進行自我解構與重塑的深度曆史研究。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當我看到《三聯文叢:丁文江的傳記》這個書名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這又是一位在教科書裏纔能遇到的曆史人物。我平時閱讀的範圍更偏嚮於文學、藝術,以及一些輕鬆的讀物。但“三聯文叢”這四個字,又讓我覺得這可能是一本不同尋常的書。我不知道丁文江到底是個怎樣的人,他做過什麼轟轟烈烈的事情,或者是在某個領域默默耕耘,最終成就斐然?我腦海中關於他的形象一片空白,這反而激發瞭我一種想要去填補這個空白的衝動。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用一種相對平易近人的方式,為我這位“門外漢”揭示丁文江的真實麵貌,讓我能夠通過他的眼睛,去看看那個我既熟悉又陌生的民國時代。

評分

我最近偶然看到瞭《三聯文叢:丁文江的傳記》的書名,它像一顆小石子,在我平靜的閱讀湖麵上激起瞭漣漪。我並非曆史學專業的學生,也對民國時期的政治軍事鬥爭瞭解不多,但“丁文江”這個名字,總覺得帶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我很好奇,這樣一個名字,背後承載著怎樣的故事?他的一生,是否如他的名字一樣,蘊含著“文”與“武”的辯證統一?或者,他的“文”體現在思想的深邃,他的“江”流淌著時代的血脈?我並非抱著研究的態度去閱讀,更多的是一種對曆史人物的好奇,一種想從書中窺探一個時代的縮影的願望。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用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將丁文江的人生軌跡串聯起來,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年代,感受時代的脈搏。

評分

購買《三聯文叢:丁文江的傳記》這本時,我主要被“三聯文叢”這個品牌所吸引。三聯書店齣品的書籍,一嚮以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精良的製作水準著稱,這讓我對其內容質量有瞭基本的信任。我一直對民國時期的知識分子群體抱有濃厚的興趣,他們身上既有傳統士大夫的溫文爾雅,又深受西方思想的影響,這種碰撞和融閤造就瞭他們獨特的精神風貌。丁文江作為其中一位代錶人物,其傳記自然是非常值得一讀的。我特彆想瞭解,在那個社會變革劇烈的時期,像他這樣一位科學傢,是如何將自己的學識和纔能運用到國傢建設和民族發展中的?他的政治理念是怎樣的?他在處理學術研究與社會責任之間,是如何權衡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紮實的曆史依據,深入淺齣地講述他的生平事跡,讓我能夠對他有一個全麵而深刻的認識。

評分

這本書,名為《三聯文叢:丁文江的傳記》,讀來真是讓人心情復雜。在翻閱之前,我其實對丁文江這個名字並沒有太深刻的印象,隻知道大概是民國時期的一位重要人物,涉及科學、政治等多個領域。然而,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那個波瀾壯闊時代的窗戶。我常常在想,一個人的生命軌跡能與國傢民族的命運如此緊密地交織在一起,該是怎樣的境遇?他經曆瞭什麼,又留下瞭什麼?我迫切地想知道,在曆史的洪流中,他是如何掙紮、如何抉擇、又如何留下自己印記的。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那種沉靜而有力量的質感,也讓我對內容充滿瞭期待。我腦海中勾勒齣的,是一個在風雲變幻年代裏,肩負重任、心懷傢國的知識分子形象。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細緻地描繪齣他的人生圖景,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那個時代,以及那個時代裏像丁文江這樣的人物所扮演的角色。畢竟,瞭解曆史,就是為瞭更好地認識當下,也更好地審視未來。

評分

關於《三聯文叢:丁文江的傳記》,我一直抱有一種既期待又有些許猶豫的心情。期待是因為“三聯文叢”的金字招牌,總能帶來一些高質量的讀物,而“丁文江”這個名字,我也模糊記得是曆史書中的某個重要人物。然而,我對傳記類書籍的閱讀習慣,通常是偏嚮於那些能夠引發我深度思考,並且提供豐富曆史細節的內容。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的生平事跡羅列,而是能深入挖掘丁文江的思想深度,探討他所處的時代背景對他個人選擇的影響,以及他個人的選擇又如何反作用於時代。我更希望作者能夠展現齣丁文江在不同人生階段的掙紮與成長,他的成功與失敗,他的理想與現實的碰撞。這樣的傳記,纔真正有意義,纔能讓我有所收獲。

評分

店傢服務好,商品也好,超贊。

評分

我們豪放的生涯,在風暴的交響中破浪,

評分

我們的旗幟就是王笏,所遇莫有不從。

評分

這隻有絕境求生的漂泊者纔能體會。

評分

拜倫

評分

我們的心如此自由,思緒遼遠無邊。

評分

我的海盜的夢,我的燒殺劫掠的使命,

評分

我的海盜的夢,我的燒殺劫掠的使命,

評分

一如既往喜歡三聯書店的圖書.一如既往喜歡三聯書店的圖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