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文丛:丁文江的传记

三联文丛:丁文江的传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适 著
图书标签:
  • 传记
  • 丁文江
  • 三联文丛
  • 人物传记
  • 历史
  • 文化
  • 文学
  • 思想
  • 中国近现代史
  • 名人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49834
版次:1
商品编码:11504812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学图书馆文库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0
字数:1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丁文江是胡适先生的好友,胡适当年有二十年不谈政治之说,丁断然不允许胡这样将自己超然世外,拉着胡和其他好友办《努力周刊》和《独立评论》。丁对胡说,不管你做如何的思想改革,文字运动(胡是白话文的发起者与推动者),文艺复兴,但倘是政治是腐败的,则所有这些断然也不能成功。丁文江因事故逝世后,胡适痛不欲生,决心为他立传。《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为胡适所写的最长一部传记。可以说是胡适《四十自述》之外,又一部值得称道的优秀传记。

作者简介

  丁文江(1887-1936),是在很多学术领域做出过开拓性贡献、在科学史和学术史上有相当重要地位的人物。作为中国地质学的开山大师,丁文江和他的团队使中国地质学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获得了世界声誉。地质学以外,丁文江在地理学、古生物学、历史学、教研学、少数民族语言学等领域也有独特贡献,是一位典型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作为欧化最深、科学化最深的中国人,丁文江在提倡科学研究方面不遗余力。在朋友的眼中,丁文江既是“最良善最有用的中国人”,又是“天生能办事、能领导人、能训练人才、能建立学术的大人物”,还是精于科学、长于办事的“现代稀有的人物”。

目录

引 言

一 家世和幼年生活

二 他的恩师――龙研仙先生

三 他在日本一年多

――计划往英国留学

四 海上的救星

五 在英国留学七年(1904一1911)

六 第一次中国内地的旅行

七 地质科科长

――地质研究所

――北大地质系

八 民国初年的旅行

――太行山与山西铁矿

――云南与四川

九 丁在君与徐霞客

十 地质调查所所长(1916―1921)

十一 北票煤矿公司(1921一1925)

――《努力周报》(1922―1923)

十二 “玄学与科学”的论争(1923)

――附论他的宗教信仰

十三 “大上海”的计划与实施(1926)

十四 回到地质学来:

――广西的地质调查(1928)

――西南地质调查队(1929―1930)

――北大地质学教授(1931―1934)

十五 独立评论(1932―1935)

十六 苏俄的旅行(1933)

――最后三年的政论

十七 “就像你永永不会死一样”

附录

丁文江遗嘱

校勘后记

龙研仙同情革命

我所认识的丁文江先生

前言/序言


《近代中国思想史钩沉:从维新到新文化运动》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全面而深入地梳理和剖析中国近代思想史波谲云诡的发展脉络,尤其聚焦于晚清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夜的重大思潮更迭与关键知识群体的思想转向。全书以严谨的史料考据和深刻的理论洞察为基础,力图揭示在内忧外患的历史压力下,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在全球化冲击中寻求文化自救与现代性重建的艰辛历程。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或人物观点,而是着重于思想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跨文化传播的复杂机制,以及这些思想如何与社会、政治实践产生张力与互动。全书结构清晰,分为上、中、下三大部分,层层递进,展现出近代中国思想图景的宏大与细微之处。 第一部分:晚清思想的艰难启蒙与本土回应(约1840-1895年)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儒家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合法性危机。我们首先考察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早期回应,重点分析了以魏源、徐继畬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如何在“天朝上国”的集体心智中,艰难地撕开一角,认识到西方物质文明的先进性。然而,这种认识是零散且局限的,主要停留在器物层面。 随后,本书详细剖析了洋务运动期间思想界的内在矛盾。一方面,是以李鸿章、曾国藩为代表的实用主义者,他们热衷于引进军事技术和工业管理,但对深层的制度和思想变革持审慎乃至抵触态度。另一方面,我们考察了对传统经学进行“微调”的尝试,例如早期对“格物致知”的新诠释,试图在不触动“中学为体”核心的前提下,吸纳西学。 本书特别设置一章,聚焦于康有为及其维新思想的崛起。不同于以往仅强调其政治诉求的叙述,本部分侧重于康氏思想的学理基础——如何利用改造后的儒学(“孔教”)来构建一个现代性的国家意识形态。我们细致比对了康氏对“公羊学”和西方哲学(如卢梭、孟德斯鸠的有限理解)的吸收与重构,揭示了维新思想的深刻张力:它既是现代化的先声,又因其对传统的过度依赖而埋下了失败的伏笔。甲午战败成为思想上的分水岭,标志着“器物救国”和“温和制度改良”路线的破产。 第二部分:知识分子的激进化与“新学”的全面渗透(约1896-1911年) 甲午战后,中国思想界经历了一次剧烈的“断裂感”。本部分探讨了知识分子的中心转向——从效忠朝廷到关注国民命运。 我们重点研究了梁启超作为理论家和宣传家的核心地位。梁启超如何借助《时务报》等新媒体,构建起现代民族国家的话语体系。本书详细分析了“民族”、“国民性”、“进化论”等概念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尤其是严复对赫胥黎《天演论》的翻译,如何以一种悲剧性的宿命论色彩,深刻影响了一代知识分子的世界观。 此外,本部分细致考察了西方思潮的多元化输入。自由主义(洛克、密尔)、功利主义、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以及早期对社会主义思想的零星接触,如何在留日学生群体中迅速传播。我们对比了不同学派对“革命”的理解:是从改良派的“渐进革命”转向孙中山代表的“暴力革命”路径,并分析了这种转变背后,清政府的顽固态度和地方士绅的保守性所起到的推波助澜作用。 本书深入探讨了“学界”与“政界”的张力。在清末新政的背景下,新式学堂和新式军事人才的出现,形成了一股与传统精英集团对抗的“知识权力”。我们分析了预备立宪的失败,如何使得知识界对“改良”彻底失望,转而支持推翻帝制的思想准备。 第三部分:辛亥革命后的思想真空与文化反思(约1912-1918年) 辛亥革命的成功,带来了政治形式的剧变,但思想领域的混乱并未结束。本部分聚焦于“共和”建立后,知识分子对“国民性”的深刻反思,以及对西方“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的再认识。 我们详细梳理了袁世凯称帝事件对知识分子精神的巨大打击。这次事件使得许多人意识到,单纯的制度变革无法解决中国根本问题,症结在于国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结构。这直接导向了对儒家文化价值的集体性批判。 本书着重分析了早期“全盘西化论”的兴起。例如陈独秀、吴虞等人,他们不再满足于对器物或制度的改良,而是将矛头直指两千年来的文化根基。我们分析了对“孔家店”的批判如何从知识精英阶层向下渗透,并与新教育体系相结合。 最后,本部分以新文化运动初期(1915-1918年间)的思想论战作为收尾。重点讨论了“文学革命”的初步成果,即白话文的推广如何为思想的普及提供了媒介。我们考察了自由主义者与保守主义者在《新青年》上围绕“个性解放”、“家庭制度变革”等议题的初期辩论,为后续更激进的思想变革(如马克思主义的引入)铺设了思想基础。 本书特色 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它超越了传统的“谁引进了什么西方思想”的简单线性叙事,而是将思想史置于晚清至民国初期复杂的社会权力结构、经济变迁以及跨文化交流的“中间地带”进行考察。通过对早期报刊、书籍、私人书信的大量运用,本书力求还原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面对“古今之争”、“中西之辨”时的真实困境、热情与幻灭。这是一部关于中国如何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中,精神世界进行自我解构与重塑的深度历史研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名为《三联文丛:丁文江的传记》,读来真是让人心情复杂。在翻阅之前,我其实对丁文江这个名字并没有太深刻的印象,只知道大概是民国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涉及科学、政治等多个领域。然而,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波澜壮阔时代的窗户。我常常在想,一个人的生命轨迹能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如此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该是怎样的境遇?他经历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我迫切地想知道,在历史的洪流中,他是如何挣扎、如何抉择、又如何留下自己印记的。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那种沉静而有力量的质感,也让我对内容充满了期待。我脑海中勾勒出的,是一个在风云变幻年代里,肩负重任、心怀家国的知识分子形象。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细致地描绘出他的人生图景,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里像丁文江这样的人物所扮演的角色。毕竟,了解历史,就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当下,也更好地审视未来。

评分

说实话,当我看到《三联文丛:丁文江的传记》这个书名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又是一位在教科书里才能遇到的历史人物。我平时阅读的范围更偏向于文学、艺术,以及一些轻松的读物。但“三联文丛”这四个字,又让我觉得这可能是一本不同寻常的书。我不知道丁文江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他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事情,或者是在某个领域默默耕耘,最终成就斐然?我脑海中关于他的形象一片空白,这反而激发了我一种想要去填补这个空白的冲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相对平易近人的方式,为我这位“门外汉”揭示丁文江的真实面貌,让我能够通过他的眼睛,去看看那个我既熟悉又陌生的民国时代。

评分

购买《三联文丛:丁文江的传记》这本时,我主要被“三联文丛”这个品牌所吸引。三联书店出品的书籍,一向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精良的制作水准著称,这让我对其内容质量有了基本的信任。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群体抱有浓厚的兴趣,他们身上既有传统士大夫的温文尔雅,又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这种碰撞和融合造就了他们独特的精神风貌。丁文江作为其中一位代表人物,其传记自然是非常值得一读的。我特别想了解,在那个社会变革剧烈的时期,像他这样一位科学家,是如何将自己的学识和才能运用到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中的?他的政治理念是怎样的?他在处理学术研究与社会责任之间,是如何权衡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扎实的历史依据,深入浅出地讲述他的生平事迹,让我能够对他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评分

关于《三联文丛:丁文江的传记》,我一直抱有一种既期待又有些许犹豫的心情。期待是因为“三联文丛”的金字招牌,总能带来一些高质量的读物,而“丁文江”这个名字,我也模糊记得是历史书中的某个重要人物。然而,我对传记类书籍的阅读习惯,通常是偏向于那些能够引发我深度思考,并且提供丰富历史细节的内容。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生平事迹罗列,而是能深入挖掘丁文江的思想深度,探讨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对他个人选择的影响,以及他个人的选择又如何反作用于时代。我更希望作者能够展现出丁文江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挣扎与成长,他的成功与失败,他的理想与现实的碰撞。这样的传记,才真正有意义,才能让我有所收获。

评分

我最近偶然看到了《三联文丛:丁文江的传记》的书名,它像一颗小石子,在我平静的阅读湖面上激起了涟漪。我并非历史学专业的学生,也对民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了解不多,但“丁文江”这个名字,总觉得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很好奇,这样一个名字,背后承载着怎样的故事?他的一生,是否如他的名字一样,蕴含着“文”与“武”的辩证统一?或者,他的“文”体现在思想的深邃,他的“江”流淌着时代的血脉?我并非抱着研究的态度去阅读,更多的是一种对历史人物的好奇,一种想从书中窥探一个时代的缩影的愿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丁文江的人生轨迹串联起来,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感受时代的脉搏。

评分

量一量我们的版图,看一看我们的家乡!

评分

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丁文江的传记

评分

凡是懦夫躲避的,我们反热烈追寻,

评分

感到在我们博大胸怀的最深处。

评分

这全是我们的帝国,它的权力横扫一切,

评分

那狂喜之感——那脉搏畅快的跳动,

评分

如果倒下——谁在乎

评分

你的灵魂对着起伏的波浪就会退缩。

评分

海盗生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