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挑战性的,但绝对是值得的。它的叙事节奏偏向于沉稳的学术论述,而非轻快的通俗解读,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制度细节需要读者投入相当的精力去消化。但一旦你克服了初期的阅读障碍,你会发现作者构建了一个无比精密的分析工具箱。我尤其关注它对地方机构与中央权力关系的探讨,书中对总督、巡抚等临时性派出机构的权限膨胀如何反作用于核心官僚体系的论述,非常精彩,显示出对明代权力下放与集权趋势的深刻把握。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审视国家机器运行的“显微镜”,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运行的微观动力。
评分作为一名对明代社会文化史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原本对纯粹的政治机构研究有些畏惧,担心内容过于枯燥。然而,这本书成功地将冰冷的制度研究与鲜活的历史叙事结合起来。它没有陷入对官职名称的机械罗列,而是着重探讨了这些机构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功能性变化。比如,它详细分析了锦衣卫和东厂在不同皇帝手下所扮演角色的微妙差异,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了社会心理和法律实践。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即使是初次接触明史的读者,也能从中感受到制度背后所蕴含的人性博弈与时代脉络。它让我意识到,研究国家机构并非只是研究一个空架子,而是研究权力如何被塑造、如何影响普通人的命运。
评分我读这本书的时候,一直有一种强烈的感受:明朝的治理艺术,其实是关于“不完全控制”的管理哲学。作者巧妙地将文官集团的晋升机制、内廷机构的设置,都置于一个动态的权力分配系统中去考察。它不是简单地描述“谁管什么”,而是探讨“权力是如何流动的,以及如何被制度所驯化或反噬的”。特别是关于文官集团如何通过科道监察体系对皇权进行一种间接的制约,这种讨论非常具有启发性。它让我反思,一个庞大的帝国是如何在没有现代通讯和信息系统的条件下,维持其治理的最低限度的有效性。这本书为我理解古代官僚政治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的视角。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把明代的官僚体系和权力运作剖析得入木三分。我一直对明朝的政治体制很感兴趣,但很多书都停留在表面描述。这本书则深入挖掘了各个部门之间的互动关系,比如内阁、六部、都察院,它们是如何相互制约又相互协作的。作者对史料的运用非常扎实,引用了大量的档案和奏折,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当时官员们如何在复杂的政治迷雾中周旋。特别是对“内阁票拟”和“皇帝朱批”这一核心权力的演变过程的论述,逻辑清晰,论证有力。读完之后,我对明代皇帝如何集权以及士大夫阶层如何维护自身地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部政治斗争的精彩剧本,充满了历史的张力。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毋庸置疑,它为研究明代中后期的国家治理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的框架。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机构重叠”和“职权模糊”问题时的审慎态度。许多研究者在面对明代复杂的权力结构时,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但本书作者却能保持一种历史的同情心,去理解这些看似低效的制度设计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合理性。它探讨了文官集团与皇帝之间微妙的权力平衡艺术,展示了清流与流品之间的较量如何塑造了朝堂的风格。对于希望进行深入学术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必不可少的参考书,它提供的研究范式和理论工具,极大地拓展了我的思路。
评分明代国家机构研究,一本很有深度的书,对于研究明代的国家机构很有帮助。
评分总督与巡抚皆为地方军政大员,但总督权力比巡抚大,有总督兼巡抚者,不过多数地区巡抚位于总督之下;总督管辖区域也较巡抚广,一般都在一省之上,明末有管辖五省、七省者;总督级别更高于巡抚,地方总督多由部院正官中推选,以尚书、侍郎任者加都察院正官衔。专务总督除由部院正官中推选外,有寺卿至其位者,加官亦如地方总督。至于宦官出任总督,始于正德五年(1510年)太监张永以总督宁夏等处军务衔讨伐安化王朱寘蟠。正德十四年,明武宗自称“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太师镇国公”,遂改总督为总制。嘉靖三十年(1551年),明世宗又以“制”字非臣子所用,复名总督,但习惯上仍尊称总督为制台。在明朝政治中,总督与巡抚一样,举足轻重,入则为朝廷尊官,出则奉敕行事,为一方军政之首,巡抚、总兵官俱听节制,其所作为实关乎一方治乱安危,故当时人称之“文帅第一重任”。总督的作用,一以文臣钳制武臣,一以协调各省、各镇关系,统一事权,防止各省、各镇互不相属,一遇有警,互相推诿,体现了中央对地方军事控制权的加强。督抚制度是明朝创制,它为清朝督抚地方政权化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封建社会后期中央对地方控制进一步加强的特点。
评分第一,纠劾百司。御史与都察院正官一样,也有纠劾官吏之责。《明史·职官志》云:“十三道监察御史,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御史与给事中弹劾官吏的奏章谓之白简。御史在弹劾官吏时不必关白正官,并“与都御史例得互相纠绳”。因此,具有较大的独立性。
评分全书从国家机构的核心——皇帝开始,依次叙述了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禁直机构,分理国家政务的行政机构,宦官机构、两京制和南京机构、地方机构以及国家机构中的吏和皂隶,全面而又系统地论述了明代国家机构的实质及其作用,突出了明代皇帝把“集权于上,分权于下”的原则进一步贯彻发挥的特点,弥补了过去史书的不足,读后给人留下了清楚的印象。
评分明史专家王天有老师的大作。
评分很好的一本书,正是我需要的。到货及时,服务很好。
评分第二,充任言官。御史与给事中同称言官。王圻《续文献通考》卷八九《职官考》云:“监察以察而统……察事之中又皆得言事矣。”
评分不错的书,收货后一直捧卷拜读。
评分都察院属官十三道监察御史,简称御史,是明朝中央机构中设置最多的职官,其品秩虽然不高,但权力很大。主要职掌如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