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百题(新修订本)

中国美术史百题(新修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谭天 著
图书标签:
  • 美术史
  • 中国美术
  • 艺术史
  • 绘画
  • 书法
  • 雕塑
  • 建筑
  • 工艺美术
  • 艺术理论
  • 文化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24951
版次:2
商品编码:1151174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6
字数:4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美术史百题》切入点独特、形式活泼、重点突出,对于广大艺术类考生及美术爱好者来说,以重点的专题为线索和切入点,快捷了解中国美术史概况,是非常方便而有益的方法。

内容简介

  《中国美术史百题(新修订本)》按照中国美术发展的历史顺序,选出了每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作品和历代的美术现象,分为100个专题进行介绍,让读者通过这些专题,了解中国美术的风格演变、流派更替、名家名作,对这些影响整个中国美术发展进程的重要事物有一个较系统的认识。

作者简介

谭天,1949年生于湖南湘乡,广州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所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美术学报》副主编、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油画学会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公开发表过300余篇的美术理论文章,出版过十几本著作和画册。油画山水作品被多家艺术机构和收藏家收藏。
1976年,湖南师范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毕业,后分配到湖南人民出版社从事美术编辑工作,参与筹建湖南美术出版社。
1982年至1984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进修班学习。
1987年,调入广州美术学院,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美术史和艺术概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被文化部聘为国家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内页插图

目录

史前及先秦
001.中国美术的起源
002.新石器时代的工艺美术
003.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艺术
004.新石器时代的雕塑艺术
005.商周青铜器的装饰艺术
006.先秦时期的青铜动物雕塑
007.走向独立的战国绘画艺术
008.承前启后的先秦人物雕塑艺术
秦 汉
009.秦代的绘画艺术
010.中国雕塑艺术的第一个高峰
011.汉代的绘画艺术概况
012.汉代的帛画艺术
013.汉代的墓室壁画
014.气魄宏大的汉代雕塑
015.汉代的画像石艺术
016.汉代的画像砖艺术
魏晋南北朝隋唐
017.东晋大画家顾恺之
018.《女史箴图卷》与《洛神赋图卷》
019.别具一格的张僧繇
020.南朝的墓室壁画
021.北朝的木板漆画与墓室壁画
022.云冈石窟艺术
023.龙门石窟艺术
024.敦煌莫高窟概况
025.敦煌壁画艺术
026.敦煌彩塑艺术
027.天水麦积山石窟
028.永靖炳灵寺石窟
029.巩县石窟寺
030.雕塑家戴逵
031.南朝的陵墓雕刻艺术
032.谢赫与《古画品录》
033.中国绘画的六法论
034.中国山水画的起源
035.隋朝画家展子虔
036.阎立德与阎立本
037.初唐画家尉迟乙僧
038.“画圣”吴道子
039.李思训与李昭道
040.张萱与仕女画
041.仕女人物画家周昉
042.“文人画宗师”王维
043.韩与《五牛图》
044.画马名家韩
045.张彦远与《历代名画记》
046.朱景玄与《唐朝名画录》
047.五代之前的花鸟画
五代宋元
048.花鸟画家徐熙
049.花鸟画家黄筌
050.《韩熙载夜宴图》与顾闳中
051.荆浩与《笔法记》
052.南方山水画家董源
053.李成与他的山水画
054.北方山水画家范宽
055.武宗元与《朝元仙仗图》
056.宋代的宫廷画院
057.“皇帝画家”赵佶
058.白描大师李公麟
059.郭熙与《林泉高致》
060.独创新意的花鸟画家
061.文人画家苏轼
062.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
063.“南宋四家”中的李唐
064.“南宋四家”中的刘松年
065.“南宋四家”中的马远
066.“南宋四家”中的夏圭
067.大足石刻艺术
068.郭若虚与《图画见闻志》
069.邓椿与《画继》
070.书画兼优的赵孟頫
071.“元四大家”中的黄公望
072.“元四大家”中的王蒙
073.“元四大家”中的吴镇
074.“元四大家”中的倪瓒
075.永乐宫的壁画艺术
076.元代的画史全书《图绘宝鉴》
明 清
077.明代“浙派”画家戴进
078.“明四大家”之首沈周
079.“明四大家”之一文徵明
080.“明四大家”之一唐寅
081.“明四大家”之一仇英
082.“大写意”的开创者徐渭
083.人物画家陈洪绶
084.明代书籍版画艺术
085.明代的寺院壁画
086.清初方外画家石涛
087.遗民画家八大山人
088.王时敏与王原祁
089.王鉴与王
090.没骨花卉画家恽寿平
091.“金陵八家”中的龚贤
092.“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
093.清代宫廷的绘画艺术
094.清代的民间年画
095.书画篆刻家赵之谦
096.民间画师任伯年
097.清末画家吴昌硕
近 代
098.近代中国画的革新
099.西画东渐与中国油画艺术的兴起
100.中国革命版画艺术的崛起

前言/序言


史海拾珠:中国古代文人画的审美变迁与精神底蕴 著者: [此处可填写一位虚构的、专注于中国艺术史研究的资深学者姓名,例如:林昭文] 出版社: [此处可填写一家信誉良好的学术出版社名称,例如:翰墨轩出版社] 版次/年份: 首次出版,[填写一个合适的年份,例如:2023年] ISBN: [填写一个虚构的、符合标准的ISBN号,例如:978-7-80080-XXX-X] --- 内容概述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古代文人画自魏晋萌芽至清末转型这一漫长历史进程中,其核心审美范式、精神追求及其对时代文化思潮的反映与互动。我们聚焦于“士”阶层如何将绘画提升为一种寄托性灵、阐发哲思的“文”的载体,而非单纯的技艺模仿。全书结构严谨,以时间为轴,以主题和地域风格为切入点,旨在揭示文人画“以书入画”、“抒写胸臆”的独特美学体系的形成、发展与内部张力。 目录结构预览(核心章节摘录) 第一部:观念之源——文人画的哲学基石与早期形态 第一章:魏晋风度与士人自我的觉醒 1.1 哲学背景:玄学思潮对绘画主题与笔墨观念的影响。 1.2 顾恺之与“传神写照”:形似与神似的辩证关系。 1.3 “画之为教化”的观念淡化与个人情感的初步介入。 第二章:唐代转折——职业画家与隐逸情怀的交织 2.1 吴道子与李思训的“变法”:院体绘画与士人趣味的分野。 2.2 王维的“诗中有画”:水墨媒介的初步探索与禅宗思想的渗透。 2.3 卢楞伽与健笔墨:个体性情在山水画中的初步体现。 第二部:成熟与确立——宋代山水与花鸟的“文人化” 第三章:北宋山水:法度、气韵与个体视角的构建 3.1 荆浩、关仝的“巨碑式”山水:笔墨语言的强化与浑厚气象的追求。 3.2 董源、巨然的“江南平淡”:披麻皴的创立与墨韵的实验。 3.3 苏轼的“论画”学说:强调意在笔先,明确划定文人画的创作主体与标准。 第四章:院体与文人画的并行与张力 4.1 宋徽宗“瘦金体”对笔法和线条美的极端化追求。 4.2 院体对自然观察的精细化与文人画对“理”的探求。 4.3 院体衰微背景下,士人对“不学”与“拙”的推崇。 第五章:南宋院体与文人画中“物哀”精神的呈现 5.1 马远、夏圭的“边角式”构图:空间压缩与意境的含蓄。 5.2 牧溪、梁楷的减笔风格:笔墨的极简主义与禅宗的“一击”。 第三部:鼎盛与定型——元四家与笔墨语言的理论化 第六章:元初的士气与复古倾向 6.1 赵孟頫对“书入画”的系统性建构:线条即意,强调笔法渊源。 6.2 元代“四家”的地域分化与笔墨语言的个性化。 第七章:黄公望、倪瓒的“逸品”追求 7.1 黄公望“皴法”的丰富性:如何通过不同皴法表达山川的“性情”。 7.2 倪瓒的“折枝”与“旷远”:极简主义的极致,树木的符号化与精神坐标。 第八章:吴门画派的地域性与世俗化初探 8.1 沈周与文徵明的“平稳”与“雅正”:对前代经典的整合与学院化趋势。 8.2 唐寅的“才气”与“入世”:趣味性对传统文人画精神的微妙冲击。 第四部:变革与冲突——明末清初的笔墨实验与士人阶层变动 第九章:董其昌的理论霸权与“南北宗”论的形成 9.1 董其昌对文人画谱系的梳理与理论化:以“淡”破“浓”。 9.2 董氏美学对清代中早期画坛的制约与影响。 第十章:松江派与“以书为画”的极致 10.1 陈继儒、邵弥的笔墨探索:对笔墨“干湿浓淡”的精微控制。 第十一章:清初四僧的文化反思与笔墨的“野逸” 11.1 弘仁的“一味”、“平淡”:对自然秩序的重构。 11.2 八大山人的“怪”与“拙”:对僵化笔墨范式的反叛,签名与符号学意义的探讨。 结论:文人画的遗产与现代视野 总结文人画从创作主体到审美完成的全过程,分析其在近现代转型中的内在困境与持续生命力。 --- 本书的独特视角与核心价值 本书并非一部面面俱到的通史,而是聚焦于“文人精神”这一核心驱动力,考察其如何与“笔墨技法”相互塑造、相互制约。我们关注的重点在于: 1. 笔墨的语言学转向: 深入探讨水墨的“点染”如何从物理性描绘,一步步上升为具有独立意义的符号体系,特别是对皴法、点法、墨色的本体论研究。 2. “意”与“法”的辩证: 剖析历代文人画家如何处理传统法度(如荆浩、董源的浑厚)与个人情感(如倪瓒的萧疏)之间的张力,以及“以拙胜巧”的内在逻辑。 3. 士人身份的焦虑: 探讨在王朝更迭、政治环境变化中,文人画家如何通过“退隐山林”、“寄情水墨”来确立自身的文化主体性与道德优越感。 4. 地域与学派的差异性: 区别于笼统的“文人画”概念,本书详细区分了以京畿为中心的“院体遗风”、以苏州为核心的“吴门雅致”以及以松江为基地的“笔墨实验派”之间的内在差异,避免将风格混为一谈。 本书力求以精湛的学术视野和清晰的论述逻辑,为读者构建一个立体、深入的中国文人画精神世界,超越对名家名作的简单罗列,直抵其审美变迁的深层脉络。它适合于艺术史专业研究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度探求的爱好者,以及希望了解中国传统士人阶层思想世界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厚重的著作,初捧在手,便觉沉甸甸的历史分量压然而至。装帧设计简洁而雅致,米黄色的纸张透着一股时间的沉淀感,仿佛能触摸到古老笔触的温度。内容排版疏朗有致,阅读起来颇为舒适,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被其清晰的脉络所吸引。作者显然是下了苦功的,从史前的岩画遗迹追溯,到近现代的艺术思潮涌动,无不涵盖周详。尤其是对各个历史时期重要流派和代表人物的梳理,逻辑严密,层层递进,让人在浩瀚的艺术长河中不至于迷失方向。书中穿插的那些精美图版,虽然受限于印刷工艺,但依然能窥见原作的精气神韵,为文字叙述提供了极佳的视觉佐证。读完第一部分,我对中国艺术的宏大叙事有了一个初步且坚实的框架认知,这绝非一本泛泛而谈的通识读物,而更像是一位资深学者对这片美学高地的细致测绘报告。

评分

这本书的细节处理,简直可以用“吹毛求疵”来形容,当然,这是褒义。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前人论述时,对于引文的出处标注极为严谨,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其学术的可靠性。更难得的是,它在谈及近现代艺术的转型期时,没有简单地套用西方的艺术史框架去套用我们的发展轨迹,而是扎根于本土的文化土壤,去探讨艺术如何应对近代以来的剧变。这种文化自信和审慎的研究态度,是当前很多快速出版物所缺乏的。每一次翻阅,总能在不起眼的角落里发现一些新的注解或补充说明,这些“添枝加叶”的努力,最终汇聚成了这部内容扎实、体系完整的艺术通览,让人对其工作量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评分

对于一个并非专业出身的爱好者来说,最让人头疼的就是概念的混淆不清。很多时候,分不清“写意”和“工笔”在哲学层面的差异,也搞不清楚不同地域流派的微妙区别。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堪称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它在关键的转折点上,总会设置一些结构清晰的对比分析,用最直白的语言去剖析那些看似高深的艺术理论。我发现自己经常会停下来,对着图录反复琢磨作者的描述,然后回过头去对照文本,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非常美妙。它不只是罗列事实,更像是在教你一套观察和品鉴中国艺术的底层逻辑。这种由内而外的启发,远比简单记忆几个朝代更具价值,它真的在提升我的“艺术视力”。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类“史”类的书籍总是抱持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它们太过学院化,充满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阅读体验必然是枯燥乏味的。然而,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却出乎我的意料。它没有采用那种僵硬的编年体,而是巧妙地融入了许多生动的历史场景和艺术家的个体故事。比如,在谈到某个朝代的绘画风格变迁时,作者会插入一段对当时文人雅士生活状态的描摹,使得冰冷的艺术史瞬间“活”了起来,仿佛能听到宣纸上墨迹洇开的声音。这种“以人为本”的叙事策略,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那些宏大的历史概念变得具体可感,充满了人情味。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一些艺术史争议时的那种平衡感,既尊重传统观点,又不乏独到的见解,让人读来心悦诚服,思考不止。

评分

坦白讲,市面上关于中国美术史的书籍汗牛充栋,但真正能让人产生“醍醐灌顶”效果的却凤毛麟角。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既有足够的研究深度,能满足专业人士的查阅需求;同时,它的叙述节奏和语言风格又足够亲切流畅,完全不会劝退普通读者。我最喜欢的是它对“意境”这个核心概念的反复阐释,作者似乎从未停止过对这个模糊而又至关重要的美学范畴的捕捉和定义。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知识点堆砌,而是形成了一个有机的、能相互关联的知识网络。这不仅仅是一部工具书,更像是一位良师益友,引领我在中华艺术的殿堂中进行了一次酣畅淋漓的巡礼。

评分

还不错的东西还不错的东西还不错的东西还不错的东西还不错的东西

评分

还可以,内容丰富,值得购买

评分

纸质不错,配图丰富生动,物美价廉,值得购买?

评分

好评!!!

评分

中国美术史百题(新修订本)的绘画艺8术Z概况汉代的帛画艺J术汉N代的墓室壁画气魄宏大的汉代雕塑汉代的画像石B艺术汉代的画R像砖艺术魏晋南北中国美术史百6题(新修订本)中8国8美术史百题(新修订本)中国美术史百题(新修订本)中国美10术史百题(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但就是图都是黑白的缺乏彩色的图

评分

正品

评分

别人推荐购买 囤书 希望能物有所值

评分

准备考试用,还没看,朋友推荐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