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考是纵观全局,看清事件背后的结构及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主动地“建构”和“解构”的思维能力。对相同的现象,不同人有不同的见解和观点,有人熟视无睹,有人却看到了其中隐藏的商机和变化的规律。在波谲云诡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唯有炼就一双洞察商潮、洞悉商情的慧眼,才能把若隐若现的暗礁、不期而遇的风浪看得清清楚楚,从而把握变幻无穷的市场风云。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事件背后抽丝剥茧出简单的结构,从而引导我们做正确的决定,系统思考正是帮助我们走向成功的睿智的“慧眼”。
丹尼斯·舍伍德,曾就读于剑桥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及伦敦商学院。邱昭良,管理学博士,学习型组织研修中心·中国学习型组织网创始人。
什么是系统思考
0.1 系统思考是个重要概念
0.2 什么是系统思考
0.3 连接
0.4 为什么必须从整体上研究系统
0.5 系统思考工具箱
0.6 系统思考的益处
0.7 本书的结构
第一部分 处理复杂性
第1章
系统视角
1.1 系统
1.2 涌现与自组织
1.3 反馈
1.4 系统思考
1.5 继续我们的学习之旅
第2章
撬起内勤之石
2.1 故事
2.2 环境
2.3 问题
2.4 图表表示
2.5 让图表充实起来
2.6 错误带来的恶果
2.7 恶性循环
2.8 还有哪些处理能力的驱动力
2.9 成本如何
2.10 仍然遗漏了一个东西
2.11 重归睿智
第3章
质量、创造力和削减成本
3.1 故事
3.2 环境
3.3 图片
3.4 另一个恶性循环
3.5 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3.6 谁是正确的
3.7 制定政策
第二部分 工具和技术
第4章
反馈回路
4.1 反馈回路的重要角色
4.2 增强回路
4.3 调节回路
4.4 悬摆、边界和真实系统
4.5 只存在两种连接:S型连接和O型连接
4.6 分辨调节回路和增强回路
4.7 两种基本构造块
4.8 语言的重要性
4.9 是否所有的连接都是非S即O
4.10 模糊变量
4.11 单方向起作用的S/O型连接
4.12 最后一点思考
第5章
增长引擎,也是衰退引擎
5.1 恶性循环和良性循环
5.2 它们具有相同的结构
5.3 增长引擎
5.4 增长的模式
5.5 指数增长非常快
5.6 明确的悬摆和隐含的悬摆
5.7 繁荣和衰退
5.8 增强回路可以相互连接
第6章
制定目标,寻找目标
6.1 关于调节回路的更多内容
6.2 商业中的调节回路
6.3 调节回路通常相互关联
6.4 调节回路和时滞
6.5 差异的定义
6.6 用武之地马上到了
第7章
如何绘制系统循环图
法则1:了解问题的边界
法则2:从有趣的地方开始
法则3:询问“它将驱动什么”以及“它的驱动力是什么”
法则4:不要陷入混乱
法则5:不要使用动词,请使用名词
法则6:不要使用类似于“在……方面增长/降低”这样的词
法则7:不要害怕从未出现过的项目
法则8:随着进展及时确定连接类型
法则9:坚持就是胜利,持续前进吧
法则10:好图表必须反映实况
法则11:不要爱上你的图表
法则12:没有“已经完成”的图表
第三部分 应用
第8章
刺激增长
8.1 现实生活中,指数增长无法永续
8.2 突破限制
8.3 城市人口增长
8.4 不用猛踩油门,松开刹车就够了
第9章
决策、团队工作和领导力
9.1 人才问题
9.2 太明显了
9.3 心智模式
9.4 团队工作
9.5 外包、合伙以及跨边界冲突
第10章
控制杆、成果和战略
10.1 控制杆
10.2 成果
10.3 控制杆和成果是如何连接的
10.4 控制杆、成果和系统思考
10.5 控制杆、成果和回路
10.6 将两个回路连接起来
10.7 最后一个连接
10.8 其他控制杆作用如何
10.9 通用商业模型
10.10 完整的图像
10.11 激发雄心、远见和想象力
10.12 如何具有创造性
10.13 回到控制杆和成果
第11章
公共政策
11.1 系统思考同样适用于公共政策事务
11.2 重提人口
11.3 经济活动的后果
11.4 系统的结构和行为
11.5 盖亚
11.6 全球变暖
11.7 将回路连接到一起
11.8 暴风雨的影响
11.9 “天启四骑士”再次降临
11.10 超越全球变暖
11.11 我们能做些什么
第四部分 创建“未来实验室”
第12章
加速系统思考
12.1 系统动力学
12.2 系统动力学和电子数据表
12.3 存量和流量
12.4 商业中的存量和流量
12.5 另外两个概念
12.6 系统循环图和水管图
12.7 用ithink建模
第13章
业务增长建模
13.1 一个业务例子
13.2 模糊变量
13.3 为答案而建模,为学习而建模
13.4 管理营销组合
13.5 寻找优化业务的对策
13.6 80∶20的分配比例是否最佳
结束语
驾驭复杂性
致谢
参考书目
译者后记
拿到这本《系统思考(白金版)》时,我首先被它那沉甸甸的分量和精美的印刷所吸引。这是一种触感上的厚重感,预示着内容上的扎实与深度。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帮助我“看透”事物本质的书籍情有独钟,而这本书的名字,恰好击中了我的这一渴望。 书中关于“阿基米德点”的讨论,让我眼前一亮。作者将这个概念引入系统思考,指出要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关键在于找到那个最微小但影响力最大的“杠杆点”。这让我联想到生活中一些看似棘手的问题,也许只需要找到那个关键的突破口,就能迎刃而解。这种“以小博大”的智慧,在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系统动力学”的介绍。作者用一种非常清晰易懂的方式,解释了动态系统是如何演变的,以及其中的非线性特征。这让我对许多社会现象,如经济泡沫、流行病的传播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试图用静态的眼光去分析动态的系统,是导致误判的重要原因。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也非常引人入胜。作者善于运用隐喻和类比,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得即便是对系统学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我感觉自己仿佛在跟随作者的脚步,一步步探索着系统的奥秘,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总体而言,这本书是一部关于智慧的书。它不仅仅教会我如何思考,更教会我如何以一种更开放、更包容的态度去理解这个世界。通过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模式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对事物的洞察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我真心推荐这本书给每一个渴望突破思维局限,追求更高认知境界的读者。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书,是被它那种简洁而富有力量的书名所吸引。“系统思考”,多么朴实却又蕴含深意。我一直认为,现代社会充斥着太多的信息和现象,如果缺乏一种有效的方式去组织和理解,很容易陷入混乱。这本书的出现,恰恰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去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思维框架。 书中关于“结构”的论述,让我受益匪浅。作者指出,很多问题并非是孤立的事件,而是由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系统结构所决定的。他通过一系列的图示和模型,将复杂的系统结构可视化,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这让我意识到,要解决一个问题,往往需要深入到其根源,去改变那个导致问题发生的“结构”。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误判”的分析。作者列举了一些历史上经典的误判案例,并从系统思考的角度去剖析其产生的原因。这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的决策失误并非源于恶意,而是因为我们对系统的理解不够深入,或者视角过于狭隘。这种自我反思和批判精神,是提升认知能力的关键。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夹杂着一种睿智而幽默的语调。作者并非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通过提问、引导,鼓励读者去独立思考。这种互动式的写作方式,让我感觉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对话,受益良多。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我愿意反复阅读的书。它不仅仅提供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我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方式。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变得更加“聪明”了,更能发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规律,也能更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强烈推荐给所有追求思维进阶的读者。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工艺相当考究,从封面到内页的纸张质感,都透露出一种低调的奢华感。拿到手的时候,我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这让我对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美的享受,而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 书中的“涌现”概念,是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部分之一。我一直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句话很着迷,但从未深入探究过其背后的原理。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有趣的例子,解释了涌现现象是如何在各种系统中发生的。读到这里,我联想到了生命的诞生、意识的产生,甚至是我们集体智慧的形成,这些都仿佛是涌现的奇妙展现。这种洞察力让我对世界的运作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延迟效应”的阐述。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往往习惯于追求即时反馈和短期效益,而这本书则提醒我们要关注那些需要时间才能显现的结果。作者通过对政策失误、环境破坏等案例的分析,揭示了忽视延迟效应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这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很多行为,是否过于急功近利,而忽略了长远的影响。 这本书在阐释复杂系统时,非常注重逻辑的严谨性和论证的充分性。作者在提出每一个观点时,都会辅以大量的研究数据和学术理论支持,这让我在阅读时感到非常安心,也更容易信服。我曾经尝试阅读过一些关于系统学的书籍,但常常因为过于晦涩难懂而放弃,而这本书则做到了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这实属难得。 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新大门。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系统”的书,更是一种思维训练的指南。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学会了如何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事物,如何识别潜在的风险和机遇。我迫不及待地想将书中的智慧应用到我的工作和生活中,去发现和解决那些曾经让我头疼不已的复杂问题。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那种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银色的字体,瞬间就勾起了我对“系统”这个概念的好奇。我一直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和整体运作模式很感兴趣,但很多时候觉得自己的思维方式比较碎片化,难以窥见全局。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内心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像一个引路人,带我走出思维的迷宫。 书中关于“反馈回路”的讲解,让我眼前一亮。我之前虽然接触过一些管理学和心理学的概念,但对反馈回路的理解都比较浅显。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比如河流的涨落、市场供需的变化,将抽象的反馈机制变得触手可及。读到这里,我开始反思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决策,很多时候似乎都陷入了某种固定的反馈模式,而自己却浑然不觉。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这些“看不见的手”是如何运作的,对于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至关重要。 另外,书中对“边界”的讨论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解决复杂问题时,我们常常纠结于如何定义问题的范围,或者如何将一个系统与其他系统区分开来。作者提出了“系统边界”的概念,并解释了在不同的视角下,同一个事物可能会有不同的边界。这一点非常启发我,让我认识到我们在分析问题时,往往会因为固有的认知模式而“画地为牢”。这本书鼓励我去跳出既有的框架,从多个角度去审视问题,从而获得更全面的理解。 我特别欣赏书中那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写作方式。作者并非枯燥地罗列概念,而是穿插了大量的案例分析,涵盖了从经济、环境到个人成长的各个领域。这些案例生动有趣,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系统思考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发挥作用。比如,关于城市规划的案例,让我理解了看似独立的交通、住房、环境问题,其实都紧密相连,需要用系统性思维去解决。这些具体的例子,不仅加深了我对理论的理解,也激发了我将系统思考应用于自身工作的信心。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次令人兴奋的智识之旅。它不是那种“读完就能立刻解决所有问题”的速成手册,而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看待世界的方式。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大脑仿佛被“重塑”了,更能敏锐地捕捉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也能更理性地分析复杂局面的成因。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希望提升认知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朋友们,相信你们也会从中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采用了一种非常抽象的几何图案,搭配柔和的色彩,给人一种既理性又富有想象力的感觉。这恰恰契合了我对“系统思考”的理解——它既需要严谨的逻辑推理,也需要跳跃性的创造力。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我对于世界运作规律的理解的书,而这本书,似乎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答案。 书中关于“层次”的讨论,让我耳目一新。作者通过将系统分解为不同的层次,比如宏观、中观、微观,来帮助读者理解复杂现象。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常常因为只关注某个特定的层次,而忽略了其他层次的影响,从而导致分析的片面性。这种“分而治之”的智慧,在书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意图”的探讨。作者指出,很多系统的行为,其实都与系统中个体的“意图”息息相关。这种从个体意图出发去理解整体行为的视角,是我之前从未深入思考过的。这让我开始反思,在很多社会问题中,个体动机的复杂性是如何影响整个系统的走向。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愉快。作者的文字流畅而富有感染力,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对知识的热情和对读者的关怀。他鼓励读者去质疑、去探索,而不是盲目接受。这种开放的讨论方式,让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同行的探索者,而不是一个被动的学生。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深刻影响你思维模式的书。它不仅仅提供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以一种更系统、更全面的方式去认识和理解世界。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开阔,对复杂问题的理解能力也得到了显著的增强。我真心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希望提升思维能力、洞察事物本质的读者。
评分正好用到这块知识,买了七本,是正版无疑。
评分你所在的高度决定了你未来的一切,这本书就是这样的
评分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评分东西不错,内容很好,字迹很清晰,排版很好,
评分发货很快,外包装完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吧
评分经典就是要反复读,希望能够有更多收获
评分内容新颖,视角独特,有启发意义,纸张质量不错。
评分购物上京东,方便,快捷,性价比高,网上购物不二之选是!
评分简装版,希望看完有收货,买了好多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