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蓝皮书:中国东北地区发展报告(2014)

东北蓝皮书:中国东北地区发展报告(201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克,黄文艺,张新颖,乐奇,梁启东 著
图书标签:
  • 东北
  • 东北地区
  • 区域经济
  • 发展报告
  • 中国经济
  • 经济发展
  • 蓝皮书
  • 2014
  • 东北振兴
  • 产业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62998
版次:1
商品编码:1152408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东北蓝皮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0
字数:425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东北蓝皮书”连续出版的第9本,书中文章立足于东北地区的大区域视野,尤其关注了三省一区的发展平衡、资源整合等情况,全面地反映了东北地区经济、社会改革的发展现状。

作者简介

马克,女,吉林省长春市人,经济学硕士。现任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科联)党组书记、院长、专职副主席,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吉林省政协常委。主要从事宏观经济运行与管理、东北老工业基地相关问题研究。在《人民日报》《求是》《光明日报》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新华文摘全文转载3篇;主编教材、著作11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3项,其中“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资本运营跟踪研究”项目获国家社科规划办《管理工作简报》表彰提名,被评价为积极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的应用研究成果。
黄文艺,男,湖南省南县人,法学博士。现任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科联)党组成员、副院长,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法学学部秘书长、中国比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副会长、吉林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主要从事法理学、比较法学、地方法治建设研究,在《法学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90多篇,其中20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刊物转摘;出版学术专著4部,主编教材、著作6部;主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主持承担其他国家级、省部级课题7项,担任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法理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题组主要成员。先后获得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等荣誉称号。
张新颖,女,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学术带头人。曾任师范学校、党校教员,双鸭山市委政研室副主任,省委政研室处长,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副院长。主要社会兼职: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会员,省政府第五届科技经济顾问委员会宏观经济组专家成员、区域经济组长;黑龙江省国际经济贸易学会第六届副会长;省中小企业发展研究会委员;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会长;省重大项目专家;省参事室特约专家;中国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哈尔滨市专家顾问流通组副组长;黑龙江省畜牧业兽医学会副理事长。共出版专著、编著10部,发表论文20篇,其中CSSCI检索论文3篇;获省社科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地厅级奖项及成果3项。
乐奇,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现任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研究生导师。多次负责和组织完成国家及自治区党委、政府交办的重大课题以及政策法规文件起草工作。出版《内蒙古发展模式研究》等专著、编著多部。完成《内蒙古皮革皮毛产业发展研究》等400余篇研究报告、调研报告、学术论文、政策法规等。《流通,深化农牧区改革的突破口》等40余篇研究报告和文章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及自治区党政领导的批示。一些主要观点、政策意见和建议引起党和国家有关部门及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视,并在制定政策中被采纳。多次随同国家有关部门领导及自治区党政主要领导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现场办公。主持并完成国家及自治区级重大、重点课题多项。《关于内蒙古部分地区民间高利贷情况的调查》(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50余项研究成果荣获各类奖项。
梁启东,辽宁省抚顺县人,人文地理学博士。现任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经济学研究员、院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兼任省委、省政府咨询委员,省人口专家委员会委员,沈阳市和抚顺市市委、市政府咨询委员,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委员,市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被列入省“四个一批”人才工程、省委跨世纪中青年理论人才骨干工程、省优秀人才“百千万工程”(百人层次)。获得沈阳市“十大杰出青年”、省劳动模范称号,获得省五一劳动奖章。主要研究成果有:《中国城区发展战略研究》《辽宁民营经济发展报告》《加入WTO与辽宁经济》《沈抚同城化战略研究》《沈阳经济区综合配套改革研究》《沈阳经济区城市发展研究》《对话金融危机》等专著,发表论文200余篇。

目录

Ⅰ 总报告
1 东北三省在深化改革中稳步发展
  ——2013~2014年东北三省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崔岳春 刘 媱】/001
  一 2013年东北三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002
  二 2014年东北三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013
  三 2014年东北三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趋势与挑战/016
  四 2014年东北三省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对策建议/021

Ⅱ 经济发展篇
2 东北三省产业结构调整新趋势分析【肖国东】/026
3 东北三省新型工业化与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李佳薇 王璐宁 张天维】/038
4 东北三省金融业发展状况与对策研究【张国俊 张云雷】/048
5 东北三省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姜瑞春 姜 岩 曹颖杰】/064
6 东北三省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研究 【冉政语】/075
7 东北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及改革路径【刘佳杰】/086
8 内蒙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研究【乐 奇 高 风 武振国】/099
9 促进东北三省农业经营组织发展对策研究【陈秀萍 陈 旭】/111
10 东北三省大豆产业发展研究【程 遥】/122
11 东北三省绿色有机食品发展研究【宋晓丹】/132
12 东北三省粮食生产生态化问题研究【李冬艳】/143

Ⅲ 社会发展篇
13 东北三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主要障碍及对策研究【张丽娜】/152
14 东北三省农村居民收入问题研究【邢 明】/164
15 东北三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问题研究【王 一】/173
16 深化医改背景下东北三省卫生事业发展研究【姜浩然 李晓萌】/184
17 东北三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研究【王 磊 王丽坤 杨成波】/194
18 东北三省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王爱新】/204

Ⅳ 深化改革篇
19 东北三省行政体制改革问题研究【宋慧宇】/214
20 东北三省司法改革问题研究【郭永智】/225
21 东北三省社会治理体制改革问题研究【韩佳均】/236
22 东北三省安全发展问题研究【刘星显】/248
23 东北三省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问题研究【张 磊】/260
24 东北三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研究【赵 勤】/271
25 东北三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问题研究【段秀萍】/282
26 东北三省文化管理体制问题研究【徐卓顺】/292

Ⅴ 国际合作篇
27 中国东北地区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路径选择【谭红梅】/301
28 东北地区对俄经贸合作问题研究【马友君 张 梅 赫英丽】/311

Ⅵ 专题研究篇
29 吉林省“五大发展”战略构想问题研究【纪明辉】/322
30 完善辽宁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对策研究【杨成波 李晓南】/334
31 辽宁海关特殊监管区现状分析和发展思路【李天舒】/346
32 遏制黑龙江省经济下行趋势的对策研究【曲 伟 曲晓慧】/357
33 蒙东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思路研究【于艳君】/363

Ⅶ 附录
34 2013年东北地区大事记【姚 堃】/374
35 2013年东北三省发展基本数据【丁 冬】/396

36 后 记/397

前言/序言


辽阔北疆的时代脉动:中国东北地区发展报告(非2014年版)研究概述 本书聚焦于中国东北地区(通常涵盖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及内蒙古东四盟市)在特定年份(此处假设为非2014年的某一重要年份,例如2020年或2023年)的宏观经济、社会民生、产业结构转型及生态环境治理等核心议题,旨在为理解当代东北的复杂现实与未来走向提供一份深度、多维度的学术分析报告。本书并非对2014年情况的重复阐述,而是立足于新的历史坐标,审视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的新进展、新挑战与新动能。 第一部分:宏观经济格局与区域协调发展 本报告首先对研究年份的东北三省一区宏观经济运行态势进行了全面扫描。不同于以往对“老工业基地”的刻板印象,本部分着重分析了在全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东北地区如何重塑其增长动能。 1. 经济结构优化与“新三驾马车”的培育: 报告详尽剖析了传统重工业(如冶金、石化、装备制造)在技术升级和绿色化改造方面的具体成效。重点关注了新兴产业的崛起,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如集成电路、高端软件)、生物医药和新能源(如风电、光伏)在区域GDP中的占比变化。通过对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变化的量化分析,揭示了资本正在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移的趋势。 2. 区域一体化与空间结构重塑: 报告深入探讨了以沈阳都市圈、长春经济圈、哈尔滨都市圈为核心的城市群发展战略。分析了区域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如高铁网络、港口升级)如何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并评估了跨区域产业协作(例如,科技成果在辽宁转化、吉林提供核心零部件、黑龙江提供广阔市场和农业支撑)的实际效率。此外,对“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生态经济带的协同发展路径进行了专题论述。 3. 营商环境的深化改革与市场活力再造: 报告将相当篇幅用于评估近年来政府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放管服”改革)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实质性影响。通过对企业信心指数、市场准入壁垒降低率等指标的追踪,论证了制度性交易成本的下降是否真正激发了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创新与投资意愿。 第二部分:社会民生改善与人力资源重构 东北地区的人口结构变迁与社会治理是报告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本部分着力展现发展战略对普通民众生活质量的具体影响。 1. 人口流动趋势与人才回流机制: 报告基于最新的户籍变动和社保数据,精确描绘了近年来东北地区人口净流出态势的变化,并特别关注了高素质人才(科研人员、技术工人)的回流现象。报告评估了“兴辽英才计划”、“长白飞”等人才引进政策的有效性,分析了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对留住本地年轻人口的关键作用。 2. 收入分配与脱贫攻坚的后续巩固: 本部分不仅回顾了国家脱贫攻坚的成果,更聚焦于“后扶贫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在东北的独特实践。报告研究了农业现代化(智慧农业、订单农业)如何提高农民收入的稳定性,并分析了城乡居民收入比的动态变化,检验了发展红利的公平性。 3. 社会保障体系的区域协同: 重点分析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跨省统筹进程。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普遍面临的“一老一小”压力,报告评估了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和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的进展情况。 第三部分:产业升级的关键支点与技术创新生态 作为中国重要的工业腹地,东北的未来取决于其能否成功迈向价值链高端。本部分是对产业升级实践的深度解剖。 1. 装备制造业的高端化与智能化: 报告不再停留在“拥有多少台机床”的层面,而是深入研究了“工业母机”、高端数控系统、工业机器人的国产化替代进程。通过对典型龙头企业案例的跟踪,分析了“卡脖子”技术在本地攻关的成功路径。 2. 绿色低碳转型与能源结构优化: 报告详尽分析了东北三省如何结合其资源禀赋,大力发展风电、抽水蓄能等新能源产业,并探讨了传统石化和煤炭产业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进行“以气代煤”、“氢能应用”的试点情况和经济可行性。 3. 现代农业与“大食物观”的构建: 报告将东北现代农业置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更高维度进行审视。重点关注了“寒地黑土”保护技术、优质玉米/水稻的深加工产业链延伸(如生物基材料),以及农产品品牌化、国际化(特别是对俄、日、韩出口)的战略布局。 第四部分:生态文明建设与边疆治理 东北地区横跨松嫩平原、长白山脉和小兴安岭等重要生态屏障。本部分着重考察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关系。 1. 区域性生态治理成效评估: 报告评估了辽河、松花江流域的水环境治理投入与成效。对重点林区(如大兴安岭)的生态修复工程、野生动物保护(如东北虎、丹顶鹤)的成效进行了科学量化。 2. 冰雪经济的品牌化与可持续发展: 详细分析了依托本地冬季气候优势,冰雪旅游如何从单一的观光型向体育、康养、会展等多业态融合型经济转变,并探讨了其季节性就业的结构影响。 3. 区域合作与面向东北亚的开放格局: 报告探讨了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东北地区如何利用陆海新通道、中蒙俄经济走廊等平台,深化对俄远东地区的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重塑其作为向东北亚开放桥头堡的战略地位。 总而言之,本书旨在超越对历史成就的缅怀或对短期困难的抱怨,以严谨的数据和扎实的案例研究,为读者勾勒出当代中国东北地区在深度转型期所展现出的复杂性、韧性与新的增长潜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东北地区的转型发展很感兴趣,尤其是近些年,感觉它既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这次偶然翻到了这本《东北蓝皮书:中国东北地区发展报告(2014)》,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从它的名字和一些初步的浏览来看,就觉得它非常有分量。我对其中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部分特别好奇。我记得东北曾经是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很多城市都以重工业闻名,比如沈阳、长春、哈尔滨。这些城市当年是如何支撑起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的?它们在计划经济时代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而进入市场经济后,又面临了哪些困境?比如,国有企业改革的难题,技术设备的老化,以及人才的流失等等。这本书会不会对这些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并分析在2014年这个时间节点,东北地区在进行怎样的产业升级和转型?是否在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或者是一些服务业、高科技产业?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而不是泛泛而谈。毕竟,只有了解了根源,才能更好地理解现在的状况和未来的走向。

评分

我对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东北近现代的工业发展史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看到《东北蓝皮书:中国东北地区发展报告(2014)》这本书,我立刻就联想到了“老工业基地”的转型话题。我猜想,这本书里一定会对东北地区过去辉煌的工业成就进行回顾,比如“共和国长子”的称号,以及在国防、重工业等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经济体制也在不断变革。2014年,对于东北地区来说,肯定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分析当时东北地区在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创新能力提升、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的具体情况的。是否会涉及到如何破解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层次矛盾?如何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如何培育新兴产业,摆脱对传统产业的过度依赖?我希望它能不仅仅是罗列一些数据和政策,而是能够深入剖析背后的原因,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思考,帮助读者理解东北地区在那个时间点所处的复杂而关键的转型阶段。

评分

我对中国不同区域的文化和经济融合一直很有兴趣,而东北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在我看来一直是一个充满魅力的研究对象。我拿起这本《东北蓝皮书:中国东北地区发展报告(2014)》,首先考虑的是它是否会从一个宏观的视角,来审视东北地区在中国整体发展格局中的定位。2014年,中国经济进入了新的常态,区域发展的策略也在不断调整。这本书会不会探讨东北地区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大战略中的角色和机遇?它是否会分析东北地区在对外开放,特别是与俄罗斯、朝鲜等邻国经贸合作方面的潜力?我特别希望了解,在报告中,东北地区是如何被定义为一个整体的,它的资源优势、产业特色,以及如何与其他区域形成互补,共同推动中国经济的均衡发展。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关于东北地区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战略思考,帮助我们理解它在中国未来的经济版图中的独特价值。

评分

作为一个对区域经济学和城市规划稍有了解的人,我拿到这本《东北蓝皮书:中国东北地区发展报告(2014)》时,内心还是挺期待的。我特别关注报告中可能涉及到的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统筹问题。东北地区地域辽阔,各个省份之间、城市之间,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发展水平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当年,国家层面也出台了不少振兴东北的政策,不知道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剖析这些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在2014年,东北地区在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方面,有哪些具体的举措和面临的瓶颈?比如,一些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人口外流问题,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以及公共服务(教育、医疗、养老)的均等化程度等等。我很好奇,报告会不会提出一些创新的解决方案,例如如何吸引人才回流,如何盘活农村资源,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连接城乡,促进信息和服务的流动?如果报告能提供一些实证研究或者案例分析,那将非常有价值,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东北地区在整体发展中的协同性与挑战。

评分

作为一个关注中国社会民生问题的普通读者,我翻开《东北蓝皮书:中国东北地区发展报告(2014)》,最先吸引我的往往是关于普通百姓生活和区域社会发展的章节。东北地区,我印象中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地方,人们热情好客,但同时,我也听说过一些关于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我好奇,这本书会不会在2014年这个时间点,对东北地区居民的生活状况进行细致的描绘?比如,就业结构的变迁,尤其是年轻人就业的挑战;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情况,以及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对比;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尤其是在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方面的覆盖面和水平。此外,我还对东北地区的人口结构变化比较关注,比如老龄化趋势,以及人口迁移对社会结构的影响。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数据来支撑这些观察,或者提出一些改善民生的政策建议?我期望它能为我们展现一个更立体、更具人文关怀的东北,而不仅仅是冷冰冰的经济数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