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学说、著作生前就已由门人结集刊行,隆庆六年(1572 年)侍御谢廷杰巡按浙江,“首修公祠……已而阅公文,见所谓录若集各自成书,惧夫四方正学者或弗克尽读也,遂汇而寿诸梓,名曰《全书》”。谢廷杰所刻《全书》,凡 38 卷,分为语录(3 卷)、文录(5 )、别录(10 卷)、外集(7 卷)、续编(6 卷)、年谱(3 卷)、年谱附录(2 卷)、世德记(1 卷)、世德记附录(1 卷),此书刻成,遂成经典版本,后世所行刻本,多以此《全书》为底本。本书即以民国万有文库版《王文成公全书》(本书内文注释中若无特别说明, “旧本”悉指此本)为底本,将旧本几部分整合为《语录》《文录》《别录》《外集》《续编》《年谱》(包含年谱、年谱附录)《世德记》七大卷。
本次出版的《王阳明全集》为简体横排版,添加了较为详细的注释,以便读者阅读。
卷一 语录
《传习录》序
语录一 传习录上
徐爱录
徐爱跋
陆澄录
薛侃录
语录二 传习录中
钱德洪序
答顾东桥书
答周道通书
答陆原静书(一)
答陆原静书(二)
答欧阳崇一
答罗整庵少宰书
答聂文蔚(一)
答聂文蔚(二)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约
语录三 传习录下
陈九川录
黄直录
黄修易录
黄省曾录
钱德洪录
钱德洪附记
黄以方录
钱德洪跋
语录补遗
阳明先生遗言录
阳明先生遗言录上
阳明先生遗言录下
传习录拾遗
《戒庵老人漫笔》录阳明语录
稽山承语 虚生子朱得之述
附:朱子晚年定论
增刻《朱子晚年定论》序
重刻《朱子晚年定论》序
朱子晚年定论
答黄直卿书
答吕子约
答何叔京
答潘叔昌
答潘叔度
与吕子约
与周叔谨
答陆象山
答符复仲
答吕子约
与吴茂实
答张敬夫
答吕伯恭
答周纯仁
答窦文卿
答吕子约
答林择之
又
答梁文叔
答潘叔恭
答林充之
答何叔景
又
又
答林择之
答杨子直
与田侍郎子真
答陈才卿
与刘子澄
与林择之
答吕子约
答吴德夫
答或人
答刘子澄
卷二 文录
《阳明先生文录》序
文录一 书一 始正德己巳至庚辰
与辰中诸生 己巳
答徐成之 辛未
答黄宗贤、应原忠 辛未
答汪石潭内翰 辛未
寄诸用明 辛未
答王虎谷 辛未
与黄宗贤 辛未
二 壬申
三 癸酉
四 癸酉
五 癸酉
六 丙子
七 戊寅
与王纯甫 壬申
二 癸酉
三 甲戌
四 甲戌
寄希渊 壬申
二 壬申
三 癸酉
四 己卯
与戴子良 癸酉
......
这本书的版式设计很有意思,阅读起来有一种老派文人的沉静感。我原本是抱着了解古代士大夫日常治理经验的目的去翻阅的,期待看到一些实用的“管理学”或“领导力”的古代案例。书中确实有描绘一些地方治理的案例,但其精髓似乎并不在于教你如何“高效完成任务”,而在于阐述一种“义以为质”的做人准则。作者通过对历史人物在处理日常行政事务时的道德考量,探讨了权力与良知之间的张力。比如,在处理资源分配不均时,书中着重描述了决策者如何在维护体制稳定与体现人文关怀之间进行艰难的平衡,这种对“情理法”的复杂权衡,远比教科书上平铺直叙的原则要深刻得多。它让我思考的不是具体的“如何做”,而是“应当以何种心态去做”,非常具有启发性。
评分这本新收到的历史读物,装帧精美,纸张质感上乘,单是捧在手里就让人感受到一种庄重。我原本是冲着对古代军事谋略的兴趣来的,想看看书中对特定战役的复盘和分析角度是否新颖。初翻几页,发现其侧重点似乎更偏向于宏观的时代背景梳理和人物性格的深度剖析,对于我期待的那种详细的排兵布阵细节描写略显不足。不过,作者叙事功底扎实,对于事件之间的因果链条梳理得非常清晰,尤其是在描述关键转折点时,那种抽丝剥茧的论证方式,让人不得不佩服其学识的渊博。它更像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史论”,而非简单的“史实记录”。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战争背后的政治博弈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和克制,没有陷入过多的个人英雄主义颂扬,而是着眼于制度和文化的深层影响。读完第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对那个特定时期的社会结构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这对于理解后续的历史走向至关重要,虽然不是我最期待的侧重,但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同样具有极高的价值。
评分我为我正在读的这本新书写一份快速反馈:装帧是标准的精装本,耐看,适合收藏。内容上,我关注的是它对古代学术流派之间相互影响的梳理。以往读到的相关书籍,常常将几个主要学派描绘得泾渭分明,仿佛它们是在真空环境中各自发展。但此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论证和展示不同学派思想如何在交流、碰撞、甚至融合中共同塑造了那个时代的知识版图。例如,作者对于某个关键概念如何从甲学派的边缘观点,经过乙学派的重新阐释,最终成为丙学派核心理论的演变路径,分析得极其透彻。虽然有些段落的学术密度较大,需要反复阅读才能消化,但这种细致入微的脉络重建工作,对于真正想探究学术史发展轨迹的人来说,是无价的。它挑战了我此前对某些学派划分的刻板印象,提供了更具动态性的历史视角。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种类型的传记类书籍抱有怀疑态度的,总觉得市面上太多泛泛而谈的“成功学”影子。然而,这本书出乎意料地给了我一些惊喜。它没有采取那种流水账式的编年体叙述,而是大胆地采用了主题式章节划分,比如“论‘变’与‘不变’中的哲学思辨”、“天才的孤独与时代的局限”等。这种结构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即便不是专业研究者,也能很快抓住核心论点。我特别喜欢其中一段对某个古代思想家在晚年心境的描摹,作者引用了大量的书信和日记片段,情感描摹细腻入微,仿佛能感受到主人公在面对人生重大抉择时的内心挣扎与释然。这种将复杂的哲学思想融入具体个人命运的写法,极大地拉近了历史人物与当代读者的距离。它不只是在陈述“发生了什么”,更在探究“为什么会这样想,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选择”,这种对内在世界的挖掘,远比单纯的事件罗列要引人入胜得多。
评分拿到手后,我最先注意到的就是这本书的注释系统,简直是为我这种“刨根问底”的读者量身定制的。很多历史书籍的注释往往是简单的出处标注,但这本书的附注部分,简直就是一本微型的“工具书”。对于一些晦涩的古代词汇或典故,作者不仅给出了现代解释,还常常会附带其他学者的不同解读,甚至是原著中被删减的段落。这极大地丰富了文本的层次感。我个人在阅读时,习惯于在脑海中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而这套详尽的注释系统,就像是铺设了无数条坚实的路径,让我可以随时跳脱出主要叙事,去探索相关的分支知识点,而不至于在阅读体验上被打断。对于想要进行深入研究的读者,这套注释的价值甚至可能超过正文本身,因为它体现了编纂者对文本的尊重和严谨态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