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装包含
《自我观察》:
《记得自己》:
《生命的真相》:
《来自真实世界的声音》:
《与奇人相遇》:
《生活中的大师》:
《探索奇迹》:
《人可能进化的心理学》:
>
《自我观察》
是第四道体系的一个关键方面。第四道是乔治·葛吉夫大师于20世纪初所创立的修行体系。他认为发展人的素质的传统道路有三条,即通过本能、情感、理智方面的训练来发展人,与这三条传统道路不同的另一种修行就是同时工作于人的身体、理智与情感,这就是“第四道”。对于现代人而言,这是一条更容易开始的道路。
葛吉夫为了与三种传统修行方式——苦行者、僧侣和瑜伽修行者相区分,把自己的修行方式称之为“第四道”。第四道是一种基于日常生活的修行体系,容纳了不同传统的秘义教学,并把当下的生活状况看作自我发展的平台;人只有通过切身体验才能理解,并带来意识的真正改变。“记得自己”一词译自英文“Self-Remembering”,是第四道传统的核心观念及实践方法。 作为一个古老的传统已经存在很久, 所有这些道路都指往同一个方向:终的觉醒, 禅境或悟道。本书是第四道精要作品的合集,作品摘选自葛吉夫及其追随者等人物的作品。
本书基于葛吉夫亲近的弟子所做的笔记写成,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葛吉夫灵性教学的全新洞见。葛吉夫的教学有着古老的渊源,它是一种秘传基督教的呈现,或者说对“素质层面知识”的教导。这位伟大导师的理念和方法旨在将我们从绝大多数人所处的“清醒的沉睡”状态中解放出来。本书对葛吉夫的理念和方法提供了完整而独特的指导。
葛吉夫很尊重传统的宗教体系,他将它们归纳为三大类或者说三条“道路”:与掌控肉身有关的苦行僧之路、以忠诚和情感为基础的僧侣之路和聚焦于发展头脑的瑜伽士之路。他将自己的教学称为第四道,这条道路将上述的三个方面整合成为一条进行自我了解的道路。在第四道上的进步来自于通过一种有意识的努力达成有品质的思维和感受,从而具有一种能够清晰地觉察和爱的全新能力。
《记得自己》:
“记得自己”一词译自英文“Self-Remembering”,是第四道传统的核心观念及实践方法。 作为一个古老的传统已经存在很久, 所有这些道路都指往同一个方向:最终的觉醒, 禅境或悟道。本书是第四道精要作品的合集,作品摘选自葛吉夫及其追随者等人物的作品。
《生命的真相》:
本书基于葛吉夫亲近的弟子所做的笔记写成,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葛吉夫灵性教学的全新洞见。葛吉夫的教学有着古老的渊源,它是一种秘传基督教的呈现,或者说对“素质层面知识”的教导。这位伟大导师的理念和方法旨在将我们从绝大多数人所处的“清醒的沉睡”状态中解放出来。本书对葛吉夫的理念和方法提供了完整而独特的指导。
《来自真实世界的声音》:
本书记录的是第四道创始人葛吉夫1914年至1930年期间在莫斯科、埃森土基、提弗里斯、柏林、伦敦、巴黎、纽约和芝加哥的四十次谈话,由他的学生重新整理。据平装版的引言说记录这些谈话者参加了1917年在埃森土基以及随后的所有会议,因此可以保证本书内容的性。葛吉夫的教学方式无固定形式,且需通过口传自行探索,因此这个笔记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资料。它不仅是对葛吉夫著作的补充,而且使人对葛吉夫的教学方式有所了解,这种教学方式是需要实践而非仅作为信息来掌握的。
《与奇人相遇--第四道大师葛吉夫的觉醒之路》
由G.I.葛吉夫所著,第四道大师葛吉夫一直是个干变万化、难以描述的传奇式人物,他常被 问到这样一些问题:曾经遇到过哪些奇人?在东方游历时有着什么样的奇遇?人有灵魂吗 ?+它是否不朽?人有自由意志吗?生命是什么?为什么会有痛苦存在?是否相信密教和灵性科学?第四道体系是如何开创的? 在《与奇人相遇--第四道大师葛吉夫的觉醒之路》中,葛吉夫谈到了他早期所不为人知的生命历程,尤其是与九位奇人相遇的经历,这些故事 不但可以清楚地解答以上的问题,而且可以让我们对葛吉夫这位奇人获得更加深入的了解。但更为重要的是,葛吉夫通过描述自己的经历,向我们 展示了人要如何“竭尽所能,乃至去做不可能的事”,来自己局限,实现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内在的成长,就是一个 奇迹。
葛吉夫是20世纪初在欧美很有影响力的一位灵性大师。作为在他身边的生活了多年的弟子,契科维奇在晚年追忆了许多有关葛吉夫的往事。他以为平实和真诚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葛吉夫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既感人又发人深省。透过这些故事,我们能够对葛吉夫本人、他的精神、他的神奇本领、他的教学以及他对于一些人生问题的态度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善加消化吸收故事里提供这些素材,它们将给*人生带来更为宽广的视野和更为积极的转变。
《生活中的大师》:
葛吉夫是20世纪初在欧美很有影响力的一位灵性大师。作为在他身边的生活了多年的弟子,契科维奇在晚年追忆了许多有关葛吉夫的往事。他以为平实和真诚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葛吉夫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既感人又发人深省。透过这些故事,我们能够对葛吉夫本人、他的精神、他的神奇本领、他的教学以及他对于一些人生问题的态度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善加消化吸收故事里提供这些素材,它们将给人生带来更为宽广的视野和更为积极的转变。
《探索奇迹》
1949年初版于纽约,其后不断再版,并被译成多种语言出版。作为一部影响深远的历史性作品,本书是关于葛吉夫的思想和教学的有价值和可靠的著作。作者曾跟随葛吉夫工作了三年,之后他以惊人的记忆力完整地记录了当时的授课内容,以及葛吉夫与学生间的问答。 在我们寻求解答“人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时,奇迹之旅就开始了。
这本书是以第四道的理论为基础写出的青少年儿童教育类书籍,作者纳塔莉在书中指出,言传不如身教,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老师和家长对自己进行再教育的过程。她还在书中鼓励读者摒弃对社会上主流教育思想的盲目跟随,进行自我反思,想清楚自己的人生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以及想要带给孩子的是什么,并把有意识的反思带入教育过程。为难能可贵的是,本书不仅是一本具有深刻理论基础的书籍,更为读者列举出了应对各种实际问题时所应采取的具体步骤,让人容易理解,也容易实操。其实,如果把书中提到孩子的地方替换为我们自己的内在小孩,这本书也可以说是一本大人实现自我疗愈自我教育的身心灵成长书籍。
这本书是以第四道的理论为基础写出的青少年儿童教育类书籍,作者纳塔莉在书中指出,言传不如身教,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老师和家长对自己进行再教育的过程。她还在书中鼓励读者摒弃对社会上主流教育思想的盲目跟随,进行自我反思,想清楚自己的人生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以及想要带给孩子的是什么,并把有意识的反思带入教育过程。为难能可贵的是,本书不仅是一本具有深刻理论基础的书籍,更为读者列举出了应对各种实际问题时所应采取的具体步骤,让人容易理解,也容易实操。其实,如果把书中提到孩子的地方替换为我们自己的内在小孩,这本书也可以说是一本大人实现自我疗愈自我教育的身心灵成长书籍。
《人可能进化的心理学》
探讨的重点是人类进化的问题,但作者所谈的并非生理功能层面的进化,而是心理,乃至意识层面的进化。其实书中所谈及的内容在实质上与各类正宗的修行体系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只不过所用的语言是“现代的”和“科学的”,更加容易被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人所理解。其实很多的体系都是一种向内看,去研究内在的心理学,它们实修的方法也都是一种心理层面的训练。尽管我们只有一个身体,但是基于时代、地域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每个体系所用的专门语言,即进行自我观察时独有的标识系统和自我发展的路线图都是不同的。
柴斯劳·契科维奇(1900—1958)TcheslawTchekhovitch
1920年,柴斯劳·契科维奇是沙皇军队波兰军团中的一名军官,在俄国大革命期间与其他难民一起流亡至伊斯坦布尔。一个名为《以当代西方人的思维呈现的古老东方智慧》讲座让他认识了邬斯宾斯基,通过他结识了葛吉夫并跟随葛吉夫来到了法国。契科维奇以非常简单的方式记录了一些他与葛吉夫在一起的往事,展现了葛吉夫是如何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情境来进行第四道教学的。这些故事无论对于第四道修习者还是一般读者来说,都具有珍贵的价值。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文本密度极高,信息量犹如一座被冰封的古老图书馆,需要你用耐心和时间去慢慢融化每一块坚冰。它不像那些流水账式的自助读物那样提供廉价的安慰剂;相反,它挑战读者的智力极限,迫使你运用最原始的分析能力去捕捉那些潜藏在看似晦涩文字背后的深刻洞见。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复杂心理解构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峻的精确性。那种感觉,仿佛不是在读一本关于灵性的书,而是在研读一本关于宇宙机械运作的物理学手册,只不过对象从星辰换成了人类的内在世界。它很少使用煽情的语言,所有的力量都凝聚在逻辑的推演和对现象的精准描摹之上。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但这种“然”并非终点,而更像是一个新的起点,指向了下一个需要深入探索的层面。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使得它成为一本可以反复阅读,并且每次都能挖掘出新层次含义的经典之作。
评分如果非要给出一个对未来读者的忠告,我会说,请放下你对“快速解决方案”的期待。这本书不是一篇快速消费的电子文摘,它更像是需要投入心力去耕耘的一片土地。你需要准备好接受自己很多根深蒂固的信念可能会被颠覆,接受那种暂时的迷茫和不确定性,因为真正的收获往往诞生于旧有框架瓦解的废墟之上。它探讨的议题,关乎时间、意识、以及我们与周遭世界的连接方式,这些都是宏大且永恒的主题。它不像一本“读完即止”的书籍,更像是一位沉默的导师,在你人生的不同阶段,会以不同的方式再次向你发问。对于那些真正渴望超越表象、探寻生命深层奥秘的探索者而言,它无疑是一份沉甸甸的礼物,需要你用同等的严肃和投入去对待。
评分这本书的引入,像是一场深邃的潜水,将人从日常的喧嚣中抽离,直接投向了那些关于“存在”的本质拷问。我记得第一次翻开它时,那种扑面而来的冲击感,并不是通过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来实现的,而是源于一种近乎残酷的自我审视。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轻易地穿透我们精心构建的心灵壁垒,直指那些我们习惯性回避的阴影。它不是提供一个现成的答案,更像是一把锐利的解剖刀,要求你亲手去剖开自己僵化的认知结构。书中对于“觉知”与“自动化反应”之间鸿沟的描绘,尤其令人警醒。我们多少时候活在梦游状态中,被无意识的习惯和外界的期待所驱使,这本册子却像一个突如其来的闹钟,猛地将你从迷醉中惊醒,并质问:你,真的清醒着吗?这种对“活着”的重新定义,贯穿始终,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时常需要停下来,深吸一口气,去感受自己身体的运作,去辨识此刻升起的念头是否真的属于“我”。它要求的不只是智力上的理解,更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和实践,一种持续不断的、近乎痛苦的自我校准。
评分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是极其独特的。它混合了哲学思辨的严谨、神话传说的神秘色彩,以及某种近乎临床记录的客观性。作者似乎并不试图取悦读者,他更像是一位严肃的记录者,忠实地呈现他所观察到的、未经雕琢的生命真相。这种毫不妥协的真实性,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张力。你既会被那种超越时空的智慧所吸引,又会对某些近乎荒诞的生命场景感到不适,因为它们太贴近我们不愿面对的现实。书中的那些关于“局限性”的讨论,尤其深刻。它不回避人性的弱点和思维的陷阱,反而将其作为攀登更高认知的基石。这种对黑暗面的坦诚,反而比一味的颂扬光明更具有建设性,因为它承认了我们作为“不完美存在”的起点,从而让向上攀升的每一步都显得更有力量和真实感。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影响,早已超越了书本本身的范畴,它像一股清流,悄无声息地渗透进了我日常生活的纹理之中。最初阅读时,我抱着探索新奇理论的好奇心,但很快,我发现自己开始在处理人际冲突、面对工作压力,甚至仅仅是在等待红灯变绿时,不自觉地调用书中的视角。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做得更好”,而是如何“真实地存在”。那种看待事物不再带着强烈的个人情绪的滤镜,而是尽量以一个纯粹的观察者的身份去记录和理解,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解放。以往那些困扰我的焦虑和烦躁,在被置于一个更宏大的背景下审视时,其尖锐度明显下降了。它将焦点从“我的感受”拉回到“正在发生的现象”,这种视角转换,是任何其他同类书籍都未能给予我的深刻且持续的实践指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