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文化之精华,集众家之所长。
该系列图书由汤一介先生任名誉主编,中国文化书院院长王守常任主编,并集合国内各领域之大家,多角度精确阐论儒释道史等中国传统文化。
大师说系列共三辑,第一辑以儒为主,第二辑以佛为主,第三辑以道为主。
相关阅读:
“大师说”系列,由著名哲学家汤一介先生任名誉主编,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长王守常先生任主编,汇集了国内诸多著名大师如汤一介、王守常、楼宇烈、王尧、王小甫、陈鼓应、李中华、徐小跃、苏叔阳等大家之讲课、演讲之教义,现分三辑,涉及儒、释、道、史等各方面,包括对儒家、道家经典著作的解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对中国历史的讲解与阐释,对中西文化的比较等。书中作者均为某一专业研究领域的专家,阐释到位,虽精简却深刻,蕴含丰富,意义重大。
汤一介,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2011年4月,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王守常,满族人,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长。著名学者,中国哲学史、思想史与宗教学知名专家,作为影响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的三大团体之一“中国文化书院”的早期参与者与现任“掌门人”,是中国新时期“国学”教育的倡导者与实践者。
全球视野下的道家文化 陈鼓应
生命的哲学 王守常
中国的品格 楼宇烈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当代应用 于 丹
道的智慧 任法融道长
《道德经》解读 徐小跃
感悟庄子思想 张松辉
和合学撮要 张立文
全球视野下的道家文化 陈鼓应
性命双修 长生久视 于德润
老庄道家哲学的深刻魅力 强 昱
庄子的生命之道 强 昱
建立大生命观是养生首要 于德润
《黄帝内经》东方理念的光华 杨志勋
明史?朱元璋 王天有
武则天与盛唐时代(节选) 王小甫
敦煌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 郑炳林
解读艺术美 苏叔阳
儒家、道家与日神、酒神:中国与西方文明的结构性比较 陈 炎
全球视野下的道家文化(陈鼓应)
以道观之
对于全球视野,现在有不同的观点。所谓全球化,是近100年西方科技的发展带来的生活方式、思潮、意识形态、强势文化主导下,西方价值重心向全球推进的过程。现在,也有学者提出“一体化”的说法。实际上所谓全球视野如果以中国的视野来看,用庄子的概念就是“以道观之”。如果说中国文化可以用一个概念来代表,那就是道的概念。从这点看,先秦诸子中最有全球视野的,我个人认为就是庄子,或者是半个老子和一个庄子。
儒家的道指的是人道,老子则由人道扩大到天道,并且有一个道是统摄人道和天道的。庄子讲以道观之,是具有宇宙意识的,中国与西方的以上帝为价值准则的区别也就在这里。西方可以说是“以帝观之”,这个“帝”一是帝国主义,一是上帝。中西方最大的不同在于西方以上帝为价值准则,有宗教意识,中国则是有人文意识、人文精神。
再者,虽然西方的强势文化作为中心向全世界推行,但要真正获得影响也必须和当地主体文化有结合之处。佛教能够入主中原,在印度式微,却在中国落地生根,就是因为很好地与中国主题文化结合。近代以来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无论是严复推崇自由、民主,章太炎奉行平等,都是与老庄主体文化寻找结合点。
从尼采追溯到庄子,都推崇视角主义。不同的视角就有不同的看法,在全球化时代,视角主义是值得讨论的。借用苏东坡的诗句形象化地来说,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庄子·逍遥游》中,“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等庄子和惠子的故事都体现了视角的意义。人类是有共性的。当看到新闻镜头中的不幸、不合理事件,全世界任何地区的人都会感到悲痛、感到愤怒,不同地区的人也会为同一部电影而感动落泪。儒家讲究修齐治平,从天下到全球,到国家,到家庭,再到个人,家庭对中国人很重要。中国文化有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典籍文化,另一个则是世世代代传递的生活中的文化。周公以来的宗法伦理,不识字的老弱妇孺也在应用着,所以比起很多学者教授,有时候没有读过孔孟之书、《老子》《庄子》的人,其敦厚、信实、血气爱心等行为表现上往往有过之而无不及。
人类有共性,同时又有着特殊性。人的道德观、审美等等,都拥有殊异性。从这几个层次,我想可以说明“全球视野下的道家文化”这个命题。
什么是常道
《老子》的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一段话表达什么样的主旨?说明什么哲学问题?主要的概念、命题是什么?
尤其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用了三个“道”字,这三个“道”字属于不同的语境,分别有不同的含义。第二个“道”是言说、用语言表达的意思。第一个“道”包含了天道和人道的双重含义。简单来说,日月星辰的运转和四时的交替,都有着其中的规律,这就是天道;人间有需要共同遵守的规范,这就是人道。第三个“道”是“常道”,与第一个“道”不同,老子认为第三个“常道”可以统摄天道和人道。也就是,第一个“道”是现象界,经验世界建立一个规、法则。
我是念哲学的,只注意本体本根,在教学中也总是崇尚第三个道。近些年来,我发现前两个“道”也至关重要。第一个“道”就像地球村,这个经验的世界,有很多的不同的纷争,可以通过第二个“道”讨论、对话来沟通。
第三个道是常道,永存之道。我们现实世界的事物就是它的变动体。以前我把“常道”翻译为永恒不变的道,其实,永恒是对的,不变是错的。老子的“道”是一个变体,所以老子有一些话比如“反者道之动”,道是恒动的,是周行而不殆的,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有和无都是道体的一体两面。所谓物固有形,形固有名,虽然无形但是存在。比如手机响了,但是电波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的生存需要空气,而空气也是抓不到的。
万事万物尤其源头,本源、本根。老子第三个“道”有本源本根的意思,作为本源本根的“道”跟现象界是一个整体,不是分割的,这是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不同之处。西方哲学从柏拉图开始就是本体界与现象界分开的,宗教上也有所谓彼岸、此岸,超自然与自然,等等。用怀海德的话说就是自然两极化,是西方哲学犯了两极化的谬误。中国的宇宙观则是有机的联系的整体。
《庄子·逍遥游》第一段:“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这里强调了“积厚”的重要性。鲲在海底深蓄厚养,须得有积厚之功,大鹏若没有经过心灵的沉淀与累积,也不可能自在高举。《庄子》一开头就提出要提升你的生命的境界,就要像北冥的鲲一样深蓄厚养。借用老子的话就是“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我们现在学国学也是,去年的今天,今年的今天,明年的今天,坚持学习经典,听不同的老师讲课,也会体会到“化而为鸟”,精神气质的变化,这就是积厚之功。
老子认为,归根很重要。“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借用郑板桥的诗句:咬住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万岩中,千磨万击坚劲节,任尔东南西北风。道家讲的本根中,是要抓住生命的主轴,亦即“立根”。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有无的关系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小到一个杯子,大到一个房子,都是“既是有又是无”。我们这个世界,任何东西都不是孤立的,都是两两对立、共存的。庄子认为,“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就是说,从他者来说,事物没有不可以称作“彼”的;从本身来说,事物没有不可以称作“此”的。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尽管事物起起落落,价值判断也无穷地进展着、变化着。这时该怎么办?与其主观纠缠于是非,还不如“照之以天”,回到一个本来的状态。
对立关系不要把它绝对化,要相对性地对待对立关系。老子认为相对关系是变化的,会转化的,物极必反。反对绝对主义,唯我主义,独断主义。要有双向思维,不要单向思维。
道的多种意含
就像儒家有仁、义、礼、智等主要概念一样,道家的主要概念包括道、德、有、无、虚、明、动、静,等等。《吕氏春秋·不二》有云:“老子贵柔,孔子贵仁,墨子贵廉,关尹贵清,列子贵虚。”如果说有一个概念能够表达庄子的哲学核心,那就是“游”,或者“游心”。“游”,不仅是精神自由的体现,我认为更是艺术人格的流露。
老子的柔是柔韧,而不是柔弱,很多人认为老子消极,其实是错误的。说到老子,大家马上就想到“自然”“无为”。
“自然”,并不是指自然界。《老子》第25章中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用庄子的解读来看,就是人要效法地的厚重,再效法天的高远。“道”有多种意含,其中,道性自然,道有一个特性就是体现自然性。
“道”遵循自然,意思就是“道”遵循自己的特性而运行。所谓自然的特性是自主性、自发性、自为性,甚至说自由性。“道”的王国就是自由的王国。不要以为这是以现代词去套古代,“自由”这个词古已有之,早在汉代就出现了。
道具有普遍性、共性,而自然具有特殊性。老子说“道生万物”,西方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万物。“道”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和最高代表,跟西方的上帝有何不同?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英国哲学家罗素最欣赏老子的这句话。罗素认为,人类有两种意志,一种是创造的意志,一种是占有的意志。老子讲“生”是发挥创造的意志,而“不有”“不恃”“弗居”是收敛占有的冲动。
庄子则讲“莫若以明”,要以开放的心灵,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思考。
人的存在不是压缩成平面的,我们要追溯历史的渊源,探讨根源,因此要有历史意识。“道”有本根、本源的意义。道家的“道”跟孔孟之道有相同点,就是其包含的人道。实际上,人道是先秦诸子都认同的。但是,唯有道家提出了统摄天道、人道的“道”。“道”包含丰富的内涵。
……
坦白说,一开始我只是被“大师说(第三辑)”这个名字吸引,以为会是一些高高在上、难以理解的理论。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后,才发现它更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用最平实的语言,讲述着那些足以改变人生的道理。书中关于“选择”的论述,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它没有教你做出“最优”的选择,而是引导你理解,每一个选择背后所蕴含的责任和可能带来的成长。我回想起自己过去的许多犹豫不决,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害怕承担后果,而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成长往往就发生在那些艰难的抉择之后。
评分这是一本能够让你在寂静的夜晚,捧在手中,与无数伟大灵魂对话的书。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让我“静下来”的书,一本能让我从喧嚣的世界中抽离,重新审视自己和生活的书。《大师说(第三辑)》做到了这一点。其中关于“孤独”的章节,写得尤其动人。它没有将孤独描绘成一种需要逃避的负面情绪,而是将其看作是自我探索和深刻洞察的契机。我曾经以为孤独是悲伤的,但读完这一部分,我开始觉得,在恰当的时候拥抱孤独,或许能收获意想不到的丰盈。
评分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影响力”这个话题,而《大师说(第三辑)》恰好提供了一些非常独特的视角。书中并没有强调如何去“获得”影响力,而是更多地关注于如何通过自身的品格和行动去“散发”一种积极的能量。我被一位艺术家在作品中所展现出的纯粹和执着所深深打动,他似乎并不是为了追求名利,而是纯粹地沉浸在创作本身。这种境界,让我开始反思,我所追求的“影响力”,是否跑偏了方向。
评分这本《大师说(第三辑)》仿佛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不同领域、不同时代的大师们内心深处最纯粹的思想火花。它不像某些作品那样,只是简单地罗列名人名言,而是通过精心挑选和编排,将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片段串联起来,形成一种连贯而富有启发性的阅读体验。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韧性”的那一部分,作者(或者说收录者)引用了一位在逆境中坚持不懈的科学家的经历,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朴实无华的行动和深刻的体悟。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他那个简陋却充满希望的实验室,感受着他每一次失败后的不屈,以及最终取得突破时的喜悦。
评分《大师说(第三辑)》不仅仅是一本读物,它更像是一份人生指南,一份不会说教,却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你思维方式的指南。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无常”的探讨。我们总是习惯于追求稳定,害怕变化,但书中却以一种豁达的态度,去拥抱生命的起伏。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不幸”并非真正的灾难,而是生活本身的一种常态,而我们真正需要学习的是如何在变化中找到内心的宁静。
评分“大师说(第三辑)”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并没有抱着太高的期望。市面上类似的“大师语录”或者“智慧集锦”实在是太多了,很多时候都只是拼凑一些陈词滥调,或者是一些看似深刻实则空洞的句子,读完之后感觉像是吃了一顿味同嚼蜡的快餐,除了片刻的麻木,什么都留不下。但这次,我真的被“大师说(第三辑)”所震撼了。我记得当时是在一个朋友的书架上偶然瞥见的,封面设计朴素却不失格调,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图案,只有沉静的色调和醒目的书名。好奇心驱使下,我翻开了第一页。
评分我不得不承认,当我第一次拿到“大师说(第三辑)”时,心里是有些抵触的。总觉得“大师”这两个字自带一种距离感,似乎他们的智慧是属于另一个阶层的,普通人难以企及。但是,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的这种偏见。它里面的许多话语,虽然出自名家之口,却能够如此贴近我的生活,触及我内心深处的那些细微的感受。例如,书中关于“初心”的讨论,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最初踏入这个行业的动力,也让我反思,在日复一日的琐碎中,是否丢失了那份最初的热情。
评分自从读了“大师说(第三辑)”之后,我感觉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都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它没有给我具体的“秘籍”,却让我对许多事情有了更深的理解。例如,书中关于“付出”的章节,不是在教你如何“回报”,而是在强调一种内在的价值。我发现,当我们不再计较得失,而是纯粹地去给予时,内心反而会收获更多的平静和喜悦。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它不会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引导你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评分《大师说(第三辑)》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不是一本“速成”的书。你不可能读完它,然后立刻变成一个“大师”。相反,它更像是一场漫长的对话,你需要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反刍,甚至与书中的观点进行辩驳。我记得有一次,我读到关于“坚持”的某个片段,当时我正面临一个工作上的瓶颈,感到无比沮丧。书中的话语并没有直接给我解决方案,而是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也许,眼前的困境并非绝境,而是通往更高层次的必经之路。
评分我必须说,《大师说(第三辑)》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的书。第一次读的时候,你可能会被其中的某句话、某个故事所吸引,但随着你人生阅历的增长,当你再次翻开它时,你会发现,同样的文字,却能引发你新的感悟。我最近重温了书中关于“学习”的部分,曾经觉得是老生常谈,但结合我目前遇到的技术难题,我才真正理解了其中“终身学习”的真正含义,那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保持一种开放和谦逊的态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