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学工业建(构)筑物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914-2013) [Standard for Classification of Seismic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and Structures in Chemical Industry]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学工业建(构)筑物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914-2013) [Standard for Classification of Seismic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and Structures in Chemical Industr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编
图书标签:
  • 化学工业
  • 抗震设防
  • 国家标准
  • GB 50914-2013
  • 建筑结构
  • 地震工程
  • 规范标准
  • 工业建筑
  • 安全工程
  • 化学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24220308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716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外文名称:Standard for Classification of Seismic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and Structures in Chemical Industry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学工业建(构)筑物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914-2013)》主要内容包括化工矿山建(构)筑物;化肥生产装置建(构)筑物;无机化工原料生产装置建(构)筑物;有机化工原料生产装置建(构)筑物;合成材料生产装置建(构)筑物;精细化学品生产装置建(构)筑物;橡胶加工生产装置建(构)筑物等。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
3 基本规定
4 化工矿山建(构)筑物
5 化肥生产装置建(构)筑物
6 无机化工原料生产装置建(构)筑物
7 有机化工原料生产装置建(构)筑物
8 合成材料生产装置建(构)筑物
9 精细化学品生产装置建(构)筑物
10 橡胶加工生产装置建(构)筑物
11 炼焦化工生产装置建(构)筑物
12 全厂性辅助设施及公用工程建(构)筑物
本标准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建筑工程抗震设计与规范解读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建筑工程抗震设计的基础理论、国家现行主要抗震设计规范的应用,以及工程实践中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本书立足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国家标准体系,特别是与建筑结构安全密切相关的法规标准,为结构工程师、建筑师、施工管理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师生提供一本系统、实用的参考手册。 第一部分:抗震设计基础理论与发展脉络 本部分系统梳理了抗震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首先,详细阐述了地震波的产生、传播特性及其对结构的影响机制,包括地震动的输入、场地效应(Site Effect)的评估方法,以及场地类别划分的工程意义。接着,深入剖析了结构抗震分析的基本原理,重点介绍了反应谱分析法、时程分析法(Time-History Analysis)的适用条件、模型简化与参数选取。 在抗震理论部分,本书着重讲解了“隔震”、“消能减震”等先进抗震技术的基本原理和适用性。对比了不同抗震设防目标(如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工程内涵及其在不同结构类型中的具体体现。同时,探讨了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PBSD)的理念,介绍了基于性能的分析方法(Pushover Analysis, 承载力补充分析)在复杂结构评估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国家抗震设计规范体系的深度解读 本书将核心内容聚焦于对中国现行主要抗震设计标准的系统性解读与应用指导,主要围绕《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及其他配套标准展开。 2.1 规范框架与抗震设防烈度的确定: 详细解析了中国抗震设防体系的结构,包括基本烈度区、特殊抗震设防区的划分原则。重点阐述了如何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Importance Level)和使用年限,确定其抗震等级和相应的目标峰值地面加速度(PGA)或反应谱参数。规范中对不同烈度下结构的“一遇、二百年、五百年”抗震目标进行了详尽的对比分析。 2.2 结构抗震验算方法与构件设计: 本书对不同结构类型(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砖混结构、钢结构等)的抗震设计方法进行了分门别类的讲解。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详细介绍了等效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具体操作步骤,特别是对振型分解法的规则性、周期折减系数、扭转效应修正等关键参数的选取给出了明确的工程指引。 构件抗震承载力设计: 深入探讨了梁、柱、剪力墙在地震作用下的塑性铰区设计、抗剪承载力校核,以及“强柱弱梁”等抗震构造原则的具体量化指标。对于钢筋混凝土构件,重点讲解了配筋构造对延性的影响。 特殊抗震构造措施: 归纳了在框架节点、暗梁、连梁等关键部位必须采取的构造措施,这些措施是保证结构在超强度地震下不发生脆性破坏的工程保障。 2.3 场地与地基的抗震考量: 本章着重强调了场地条件对地震响应的放大效应。详细介绍了场地分类(A、B、C、D、E类)的勘察指标要求,以及如何根据土层深度和动力特性调整地震动参数。对于软弱地基,讲解了液化判别标准(如SPT N值或波速)和针对性抗液化处理措施。 第三部分:特殊结构与新型材料的抗震设计 本部分关注工程实践中出现的复杂性和前沿性问题。 3.1 高规结构与超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 针对高层建筑的动力特性复杂性,本书阐述了其抗震设计的特殊要求,包括对两个主轴向的地震作用独立考虑、风荷载与地震作用的组合、以及消能耗能装置在超高层中的应用布局。 3.2 砌体结构与既有建筑的抗震加固: 对于砖混结构,详细介绍了中国规范对低层砌体结构的简化抗震设计方法,以及必要的构造加强带、圈梁、地圈梁的设置。在既有建筑抗震评估与加固方面,本书介绍了常见的可靠性鉴定流程(基于《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444),并对比了碳纤维布、外部钢支撑、增大截面等主流加固技术的适用范围和设计要点。 3.3 结构健康监测(SHM)与工程反馈: 最后,本书展望了抗震设计的未来趋势,包括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在反馈真实结构状态、指导震后评估中的作用。通过对近年来重大工程震害案例的分析,总结了设计理论与实际破坏模式之间的差距,为规范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实践参考。 本书结构清晰,论述严谨,配有大量的图表和工程实例,是结构工程领域专业人士案头必备的抗震设计实务手册。

用户评价

评分

总的来说,这部标准就是化工行业抗震设计的“宪法”之一。它确立了一个清晰的、分层级的安全目标。它将复杂的化工园区和生产装置,抽象成了若干个需要不同保护级别的单元,并规定了这些单元在地震面前的“生存等级”。对于甲方(业主)来说,它意味着投资的基线;对于设计方来说,它是必须遵守的红线;对于质监部门来说,它是评判是否合规的标尺。我个人觉得,这种体系化的标准制定思路,是现代复杂工程管理的关键。它不是简单地告诉工程师“多加点钢筋”,而是提供了一个风险矩阵,让工程师在这个矩阵内进行优化配置,既保证了安全,又不至于过度设计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它是一本严肃、专业,且高度依赖行业知识才能真正理解其精髓的工具书。

评分

我更感兴趣的是它在“化工特殊性”方面的体现。一般的建筑抗震标准,主要考虑的是人员安全和结构整体不倒塌。但化工装置里头,往往涉及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的介质。一旦抗震设计不足,轻则停产,重则发生连锁爆炸或有毒气体泄漏,那影响范围可就远远超出了厂区本身了。这本书显然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了。我注意到它对储罐、反应釜这类核心设备,给出了远超普通工业厂房的苛刻要求。这说明标准制定者不仅仅是考虑结构本身的稳定性,更是在评估“介质失控”的风险。这种风险评估的维度,比普通建筑要复杂得多。读完后我感觉,这标准不是在“保建筑”,而是在“保生产环境的安全可控性”。这种从系统安全角度出发的规范,确实体现了国家层面对关键工业领域的重视程度。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排版和内容组织方式,对于一个非专业人士来说,简直就是一场挑战。它充满了各种缩写和行业术语,比如什么“MCL”、“SSC”之类的,如果你不是这个圈子里混的,基本上就是看天书。我试图找一些能让我马上理解的、关于“为什么这样设计就能抗震”的直观解释,但这本书似乎默认你已经掌握了基础的地震学和结构工程知识。它更侧重于“做什么”和“做到什么程度”,而不是“为什么能做到”。这让我联想到很多国家标准,它们往往是技术人员之间的“黑话”,高效、精确,但不友好。比如,它提到不同烈度区下,某类构筑物需要满足的“基本设防要求”,这个“要求”到底在结构设计图纸上体现成什么样子,书中并没有展开。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个“验收清单”,而不是一本“教学教材”。对我来说,它最大的价值在于确定了不同设施的“底线”在哪里,这种底线标准一旦确定,后续的工程设计就有了明确的参照系,避免了因为主观判断带来的巨大安全隐患。

评分

从标准的更新迭代角度来看,这本书(GB 50914-2013)也承载了一定的历史信息。虽然我没有去对比它前一个版本或者现行最新版本,但从其发布时间点来看,它是在中国石化、煤化工等产业高速发展背景下制定的。可以想象,在制定过程中,必然参考了大量国内外重大化工事故的教训。它试图将经验教训转化为可执行的工程规范。不过,对于读者来说,如果能附带一些案例分析,说明某个特定等级的设防要求是如何成功抵御了某些地震事件,或者某个未达标的案例导致了什么后果,那这本书的实操指导意义会大大增强。现在的内容略显“纯理论化”,虽然严谨,但对于那些需要快速上手的年轻工程师来说,缺乏那种“活的”参考样本,理解起来需要更多的专业背景知识去填充空白。

评分

这部标准名字挺拗口的,但我拿到手翻了翻,感觉像是给那些在化工厂、炼油厂这种地方干工程的师傅们准备的“武功秘籍”。我本来以为会看到很多复杂的数学公式或者各种材料的力学参数,结果发现它更像是一本指导手册,告诉你面对地震这种突发状况时,不同类型的化工设施到底该“抗”到什么程度。比如,什么装置是绝对不能倒的,一倒了可能就是大灾难,这种就得按最高级别设防;有些次要的储罐,虽然重要,但不是那种“人命关天”级别的,可能就能稍微降个级别。这种分类逻辑其实挺清晰的,毕竟化工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不能一刀切地用民用建筑的标准来套。我注意到书中对“生命线工程”和“重要设施”的界定非常细致,这背后体现了制定者对行业风险的深刻理解。光是看到那些具体的例子,就能想象出在设计院里画图纸的工程师们,是怎么拿着这本书对着图纸,一边挠头一边琢磨该选哪个抗震等级的。它不是教你具体怎么算承重,而是告诉你“这个东西必须顶住X级地震不坏”,这是一种更高层面的风险管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