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冶金矿山选矿厂工艺设计规范(GB 50612-2010) [Code for Technological Design of Metallurgical Concentrator]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冶金矿山选矿厂工艺设计规范(GB 50612-2010) [Code for Technological Design of Metallurgical Concentrator]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编
图书标签:
  • 冶金
  • 选矿
  • 工艺设计
  • 国家标准
  • GB50612-2010
  • 矿山
  • 规范
  • 工程设计
  • 冶金工业
  • 选矿厂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17748703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689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外文名称:Code for Technological Design of Metallurgical Concentrator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0-1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冶金矿山选矿厂工艺设计规范(GB 50612-2010)》的主要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选矿试验;5规模、工作制度与设备作业率;6厂址选择;7工艺流程;8主要设备选择;9工艺厂房布置与车间设备配置;10贮矿设施;11辅助生产设施;12综合利用;13安全与环保等。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
3 基本规定

4 选矿试验
4.1 矿样代表性
4.2 选矿试验

5 规模、工作制度与设备作业率
5.1 规模
5.2 工作制度与设备作业率

6 厂址选择
7 工艺流程
7.1 一般规定
7.2 破碎筛分流程
7.3 磨矿分级流程
7.4 选别流程
7.5 脱水流程

8 主要设备选择
8.1 一般规定
8.2 破碎筛分设备
8.3 磨矿分级设备
8.4 选别设备
8.5 脱水设备

9 工艺厂房布置与车间设备配置
9.1 工艺厂房布置
9.2 车间设备配置

10 贮矿设施
11 辅助生产设施
11.1 给矿、排矿及物料输送设施
11.2 检修设施
11.3 药剂设施
11.4 自动控制、检测与计量
11.5 试验室与化验室

12 综合利用
12.1 综合利用原则
12.2 综合利用试验

13 安全与环保
13.1 劳动安全
13.2 工业卫生
13.3 环境保护
本规范用词说明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以下是一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冶金矿山选矿厂工艺设计规范(GB 50612-2010)》无关,但内容详实、结构严谨的图书简介。 --- 《古代丝绸之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史纲》 作者: [此处应为虚构的知名历史学家姓名] 出版社: [此处应为虚构的权威学术出版社名称] 内容概述 本书是国内外知名历史学家[虚构作者姓名]穷尽数十年心血,基于对中、亚、欧地区多国考古发掘报告、敦煌石窟文献、波斯文史料、罗马帝国记述以及现代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的深度整合,构建的一部关于古代丝绸之路贸易网络、商品流动、技术传播与文明互鉴的综合性学术专著。 本书突破了传统上仅关注“丝绸”与“张骞出使”的单一叙事框架,将时间轴拉伸至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4世纪,重点剖析了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与海上通道)作为多重经济与文化复合体的动态演变过程。全书共分为五大部分,近五十万字,辅以数百幅珍贵地图、出土文物高清图录及统计图表,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多元且富有生命力的古代世界连接系统。 第一部分:区域地理与早期贸易基础(公元前2世纪前) 本部分首先界定了丝绸之路的地理范围及其自然环境的挑战。探讨了在统一帝国形成之前,中亚草原民族、河西走廊绿洲聚落以及波斯贵霜等早期文明体如何建立起区域性的贸易交换网络。重点分析了青铜冶炼技术、早期畜牧业产品(如马匹、毛皮)以及玉石(如和田玉)在区域内的初步流通模式,为后续大规模的商业化奠定了基础。着重论述了地理屏障(如塔克拉玛干沙漠、帕米尔高原)对贸易路线选择和聚落分布的决定性影响。 第二部分:汉唐盛世与陆路商道的繁荣(公元前1世纪—公元9世纪) 这是本书论述的重心之一。本部分深入剖析了汉朝对西域的有效控制,如何保障了中原丝绸、茶叶、漆器等手工业产品稳定西输。同时,详细考察了罗马帝国对东方奢侈品(特别是生丝和香料)的巨大需求如何驱动了商业活动的高峰。 商品结构细化: 不仅关注了丝绸,还细致梳理了中国特有的冶铁技术、造纸术(早期阶段)在西行过程中的影响,以及从印度、中亚输入中国的宝石、香料(如苏合香、乳香)的具体贸易路径和计量单位。 金融与货币体系: 探讨了不同地区间使用的贵金属标准(如罗马金币、萨珊波斯银币)在贸易结算中的地位,以及早期汇兑和信用凭证的萌芽形态。 政治与安全保障: 分析了唐朝对安西都护府的经营,如何通过设立驿站、确保商旅安全,维持了陆路贸易的黄金时期,以及中途绿洲城邦(如高昌、疏勒)在贸易中转、服务和税收方面的枢纽作用。 第三部分: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与转型(公元6世纪—13世纪) 本书对传统上偏重陆路的观点进行了修正,系统论述了海上丝绸之路在贸易总量和商品多样性上所占的主导地位。重点考察了波斯湾、印度洋与南海贸易圈的融合。 航海技术与造船: 详细介绍了中国宋元时期的先进造船技术(如水密隔舱、罗盘的应用)如何降低了航海风险,刺激了远洋贸易。 主要港口群落研究: 以广州、泉州、渤泥(文莱)、斯里兰卡(科泰)和阿曼的苏哈尔港为核心,分析了不同港口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贸易功能切换和物种交换。 大宗商品流动: 考察了瓷器(特别是青瓷和白瓷)成为跨洋贸易主导产品的过程,以及与来自东南亚的香料、药材(如丁香、肉桂)形成的互补关系。 第四部分:技术、宗教与观念的传播 本书强调,丝绸之路的意义远超物质交换。本部分专注于文化和技术信息是如何沿着贸易网络扩散的。 手工业技术: 详述了中国冶金术中的失蜡法、玻璃制造技术以及纺织品的印染工艺向西方的传递路径,同时也反向追踪了中亚和印度的天文历法知识、数学方法(如阿拉伯数字系统的前身)传入中国的影响。 宗教的“货运”: 以佛教东传的路线变迁为例,分析了贸易站与宗教传播中心的重合现象,并对比了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在不同贸易路线上适应本土文化的过程。 疾病与人口流动: 基于考古学和古病理学的新发现,探讨了贸易路线在促进物种交流的同时,对瘟疫(如中世纪的“黑死病”的早期源头探索)的扩散所起到的作用。 第五部分:衰落、重塑与历史遗产 最后一部分分析了14世纪后,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对欧亚连接的阻碍、大航海时代的开辟,以及区域性经济体的内部固化,丝绸之路的传统形态是如何逐渐退出的。本书总结了丝绸之路留给现代世界在国际贸易模式、跨文化交流原则以及区域认同构建方面的深远遗产,并展望了其在当代地缘经济语境下的意义。 本书的价值在于: 它不仅是一部商业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全球化早期形态、人类适应性与文化韧性的百科全书。它通过严谨的考据和跨学科的视野,为理解古代世界的相互依存关系提供了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 ---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阅这本规范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体现了极强的工程实用主义色彩,完全没有那些华而不实的理论堆砌,每一条规范似乎都凝聚着无数次现场的试错与优化。对于我这样一个长期从事设备选型工作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简直无法估量。它清晰地界定了不同工艺流程的适用边界和设计约束条件,比如在处理低品位难选矿石时,规范对预处理阶段(如深细碎、磁化焙烧等)给出的技术导向,极大地缩短了我们在初期方案论证阶段需要查阅海量文献的时间。更让我赞赏的是,规范在尺寸和布局方面也给予了明确指导,这对于确保设备安装、操作维护以及未来产能扩容的灵活性至关重要。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自动化控制系统集成的部分,规范对数据采集点、联锁保护逻辑的要求,体现了对安全生产的最高标准。坦白说,在很多细节上,比如管道坡度、通风换气次数的确定,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参数,正是决定一个工厂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所在,这本书的细致入微,让人不得不佩服制定者的专业深度。它更像是一份经过时间检验的“最佳实践手册”,而非仅仅是指导方针。

评分

作为一名关注技术标准演进的观察者,我发现GB 50612-2010在当时对我国选矿行业的技术升级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的出台,无疑是结束了过去许多设计“各说各话”的局面,建立了一套统一的、可量化的技术语言和评价体系。我注意到规范在描述矿石特性分析和试验研究的环节,其要求的详细程度非常高,这直接决定了后续工艺设计的成败。它强调了对矿物学特征的深入理解,而非仅仅依赖化学分析数据,这种对本质的探求,体现了现代矿物加工学的核心思想。举个例子,书中对不同类型磨机(如球磨机、棒磨机、自磨机)的能耗评估和效率界定的对比分析,非常直观地展现了选择最适合工艺流程的设备的重要性。阅读这些章节,我感觉自己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总工程师的步伐,系统地梳理和优化整个设计流程。它不是告诉你“怎么做”,而是告诉你“为什么必须这样做”,这种对底层逻辑的揭示,是任何操作手册都无法比拟的深度。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尤其适合系统学习和案头备查。我欣赏它将共性的设计要求与针对特定选矿方法的专业要求做了清晰的划分。前半部分奠定了基础,从场地选择、水电气供应到安全疏散,构建了选矿厂的宏观骨架。而后半部分则深入到选矿单元操作的“微观世界”,详细阐述了破碎筛分、磨矿、各选别技术(浮选槽型选择、磁选机极性设计等)的具体技术指标。这种从宏观到微观的递进,使得读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快速定位到所需的信息点。对于初入该领域的年轻技术人员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份不可替代的入门指南,因为它将复杂多变的选矿工艺,抽象提炼成了清晰的、可操作的规范体系。同时,对于资深工程师来说,它也是一个绝佳的“对标工具”,用来核对现有设计是否符合最新的国家标准和最佳工程实践。书中在环保和尾矿处理部分所占的比重,也清晰地反映了行业发展趋势对环境责任的日益重视,这一点在过去的设计规范中可能体现得不那么突出。

评分

这本《冶金矿山选矿厂工艺设计规范(GB 50612-2010)》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工程师,但作为一名对矿物加工过程充满好奇的爱好者,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感到震撼。它不仅仅是一本枯燥的条文汇编,更像是一部详尽的、关于如何将矿石转化为有用精矿的“技术圣经”。我特别欣赏它在阐述设计原则时所展现出的严谨性,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结构,让人清晰地看到一个现代选矿厂从概念到实体是如何一步步被构建起来的。书中对于不同类型矿石的预处理、破碎、磨矿回路的选择,以及关键的选别单元(如浮选、磁选、重选)的参数设定,都提供了详实的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我尤其留意了其中关于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的章节,这在当前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规范中对废水、废渣处理的明确要求,体现了国家对行业绿色转型的重视。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高标准的现代化选矿车间,每一个流程、每一台设备的选择都基于严密的科学计算和长期的工程实践经验,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远超我阅读一般教科书的感受。它用一种近乎“教科书级别”的精确性,勾勒出了中国冶金选矿工程的基准线,值得所有相关领域人员深入研读。

评分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份规范在处理不同规模选厂的设计差异方面所展现出的灵活性和前瞻性。它并未一刀切地要求所有项目必须采用最高标准,而是根据矿石储量、品位和经济性评估,设定了分级的技术要求和优化方向。这种基于现实条件的务实态度,是真正优秀的工程标准所必备的品质。例如,对于不同精矿的储存和装运设计,规范详细考虑了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运)对堆场结构和装载效率的影响,这些都是在实际工程中常常被忽略但又极其影响运营成本的关键环节。它还巧妙地将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融入到规范的指导思想中,比如对智能化、无人化操作车间的预留和设计导向,预示着选矿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阅读全书,我深切体会到,制定这样一本规范需要跨越多个学科的知识背景和数十年的工程积累,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技术指导,更是一种严谨的工程思维和对资源负责任的态度,是支撑我国冶金工业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