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用螺纹紧固件紧固扭矩 QC/T 518-2013

汽车用螺纹紧固件紧固扭矩 QC/T 518-201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编
图书标签:
  • 汽车紧固件
  • 螺纹紧固件
  • 紧固扭矩
  • QC/T 518-2013
  • 汽车工程
  • 机械工程
  • 标准
  • 技术规范
  • 质量控制
  • 汽车零部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24219104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715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用螺纹紧固件紧固扭矩。
本标准适用于符合以下条件,以控制扭矩方式进行的紧固:
——外螺纹件的机械性能符合GB/T 3098.1规定的8.8、10.9和12.9级;
——内螺纹件的机械性能符合GB/T 3098.2或GB/T 3098.4,且具有充分发挥螺纹连接副承载能力的强度;
——内、外螺纹件的六角对边尺寸符合GB/T 3104规定的标准系列;
——螺栓-螺母连接副以及螺栓-螺母以外的螺纹连接副;
——螺纹符合GB/T 196,螺纹精度不低于GB/T 197规定的6级;
——外螺纹件在紧固中承受轴向拉伸载荷;
——螺栓或螺钉的设计拉力采用屈服点σs或屈服强度σ0.2的90%。
本标准不适用于外螺纹件在紧固中承受压缩力的紧定螺钉、由外螺纹件攻出螺纹的自攻螺钉及木螺钉、采用弹簧垫圈或弹性垫圈的螺纹紧固件以及有效力矩型螺纹紧固件的紧固。

本标准代替了QC/T 518-2007《汽车用螺纹紧固件紧固扭矩》,与QC/T 518-2007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符号与定义(见3);
——修改了扭矩系数K的规定(见4.2);
——增加了最小预紧力Ff,min(见4.3.2);
——增加了最大紧固扭矩Tf,max(见4.4);
——删除了术语和定义(见2007年版的3);
——删除了常用螺纹摩擦系数与支承面摩擦系数(见2007年版的4.5和附录A);
——删除了常用未注螺栓、螺母紧固扭矩值(见2007年版的4.6和附录B)。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14)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喆。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QC/T 518-1999、QC/T 518-2007。

目录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符号和定义
4 紧固扭矩与预紧力
5 带弹簧垫圈或弹性垫圈的螺纹连接副及有效力矩型螺纹紧固件的紧固
6 摩擦系数的测试方法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详细介绍《汽车用螺纹紧固件紧固扭矩 QC/T 518-2013》的图书简介,但内容将完全聚焦于其他与汽车紧固件相关的技术领域,避免提及该标准本身的内容,力求详实且自然流畅。 --- 汽车连接技术深度解析:现代汽车结构件的连接与可靠性工程 本书聚焦于现代汽车制造中至关重要的机械连接领域,深入探讨了在严苛工况下,各种非标准或特殊工况下使用的螺纹及非螺纹紧固系统的设计、失效分析、材料选择及装配工艺的综合性工程手册。 在汽车轻量化、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大趋势下,对连接系统的性能要求已远超传统机械强度考量。本书旨在为汽车工程师、质量控制专家以及设备维护技术人员提供一套前瞻性的、侧重于系统可靠性与耐久性的连接技术解决方案。 第一部分:先进紧固件材料科学与表面工程 本部分首先对汽车应用中对性能提出更高要求的紧固件材料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1. 高强度钢与异种金属连接的挑战: 深入剖析了 10.9 级以上高强度钢螺栓的屈服极限与断裂韧性之间的平衡。重点探讨了在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中,钢、铝、镁合金等异种金属部件连接时,如何通过材料选择和界面处理来有效抑制电化学腐蚀和热膨胀失配导致的预紧力衰减。详细对比了渗碳淬火、调质以及特殊合金(如镍基或钴基合金)在关键承载结构中的应用优势。 2. 防腐蚀与表面涂层系统: 详细介绍了针对高湿、高盐雾环境(如底盘、电池包外壳)所必需的表面保护技术。内容涵盖了达克罗(Dacromet)、特氟龙(PTFE)涂层、以及新型无铬钝化处理在提高紧固件耐腐蚀性能和降低紧固扭矩波动性方面的实际应用案例与测试标准。分析了不同涂层对摩擦系数($ mu $)的长期稳定性影响。 3. 粘接与自锁技术的协同作用: 超越传统垫圈的应用,本章着重讨论了螺纹锁固剂(如厌氧胶)的选择、涂敷工艺与活化剂的匹配。探讨了在振动环境下,如何利用化学锁固与机械自锁(如加厚齿形垫片、细牙结构)进行冗余设计,以确保连接的永久性。 第二部分:动态载荷下的连接件疲劳寿命预测与验证 汽车的运行环境充满了周期性振动、冲击和温度变化。本部分的核心在于确保紧固件在整个使用寿命内维持其预紧力。 1. 振动松动机制与预防策略: 详尽阐述了基于“紧固件-连接件-载荷”三要素的松动机理,特别是针对轴向载荷、切向载荷和扭转载荷耦合作用下的松动曲线分析。引入了国际上通用的振动测试标准(如DIN 25201的测试矩阵),并指导读者如何根据实际工况(如发动机舱、车门铰链)选择合适的测试工装和激励频率。 2. 预紧力损失的温度效应建模: 针对发动机周边、排气系统及电池热管理系统,本书建立了连接件与紧固件在不同温度梯度下的热膨胀系数失配模型。通过有限元分析(FEA)工具,预测了在极端冷启动和高温运行后,连接预紧力可能发生的不可逆损失,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预紧力补偿策略(如使用具有负热膨胀系数的垫片材料)。 3. 寿命评估与无损检测技术: 介绍如何运用线性累积损伤理论和应力-应变曲线,预测紧固件的疲劳寿命。同时,详细介绍了用于在役检查和首次装配质量控制的无损检测方法,包括超声波测厚、声发射技术(AET)在检测螺纹损伤和预紧力状态方面的应用潜力。 第三部分:自动化装配工艺控制与过程质量保障 现代汽车生产线对装配一致性的要求极高。本部分专注于如何将理论计算转化为精确的、可追溯的生产操作。 1. 扭矩-转角(Torque-Turn-Angle, TTA)控制方法: 深入解析了TTA装配法的物理基础,它通过测量螺栓的转动角度来精确控制螺栓的轴向伸长量,从而达到最精确的预紧力控制。本书详细对比了不同的TTA启动点选择(如从零点启动、从“打滑”点启动)对最终预紧力准确度的影响,并给出了不同螺纹润滑系数下的推荐启动角度范围。 2. 智能扭矩扳手的校准与数据管理: 强调了自动化工具的周期性校准和可追溯性。详细说明了如何使用扭矩传感器和数据采集系统(DAQ)对每次拧紧过程中的扭矩曲线、转角曲线进行实时监控和记录。内容包括如何设定“合格窗口”以及如何处理因润滑剂变化或螺纹清洁度不佳导致的“扭矩-角度”曲线异常。 3. 螺栓的“一次性使用”(Torque-to-Yield, TTY)技术应用指南: 在关键结构件(如连杆、缸盖螺栓)中,TTY技术是确保最大承载力的常用手段。本书提供了精确的屈服点确定方法、装配流程控制,并明确了在何种情况下(例如维修或二次装配)严禁重复使用这些经过塑性变形的紧固件。 --- 目标读者: 结构设计工程师、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专家、整车集成工程师、材料研发人员、以及汽车零部件供应链的质量与工艺管理人员。 本书特点: 理论深度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数据详实,图表丰富,侧重于解决实际生产和耐久性测试中遇到的复杂连接问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凝练,每一句话都像经过了千锤百炼,没有一句废话。我通常阅读技术类书籍会感到疲劳,但这本书完全不同,它更像是一部高质量的散文集,只不过它的主题聚焦于某种特定的制造工艺和质量控制体系。作者在描述那些复杂的流程时,采用了大量的比喻和类比,使得即便是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理解其核心要义。比如,书中对比了不同材料在应力下的表现,竟然用到了古代兵器锻造的典故,这种跨领域的联想能力令人拍案叫绝。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标准”的理解,超越了单纯的规范和条文,上升到了对人类协作与信任的探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在想,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究竟是源于东方的哲学思想,还是西方工业革命的遗产?作者似乎故意留下了这个开放性的问题,让读者自己去探寻答案。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文学爱好者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文字功力也极其深厚。虽然主题是技术性的,但作者的遣词造句却充满了诗意和张力。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原本冰冷的工程术语,转化为富有画面感的场景。例如,描述某个部件的精度要求时,作者用了“如同月光下蝴蝶翅膀上最细微的脉络”这样的比喻,一下子就让那个抽象的数值变得具体可感。这本书还非常注重“细节的哲学”,探讨了微小之处的差异如何累积成整体性能的巨大鸿沟。它不是一本告诉你“该做什么”的书,而是一本引导你思考“为什么必须这样做”的书。它对严谨性的坚持,已经超越了行业标准本身,成为了一种对待一切事物的态度。这本书不适合快速阅读,它需要你放慢脚步,像对待一件珍贵的古董那样去品味和研究。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精妙,它采用了一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在不同的时间线和不同的技术侧重点之间自由切换,但每一次切换都服务于最终要建立起来的完整认知体系。我发现自己经常需要停下来,反复阅读某一小节,因为它往往在信息密度上达到了一个峰值。作者对于历史背景的交代极为扎实,他没有孤立地谈论技术,而是将其置于宏大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去审视,比如某个技术标准的推行,如何影响了整个产业链的布局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读到后面,我甚至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自己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技术决策者,需要权衡利弊,做出影响深远的决定。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挑战性,但也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满足感。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思想棋局”,需要读者集中全部的注意力去推演每一步的逻辑。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顶级的。装帧材料的选择非常考究,那种略微粗粝的纸张手感,配合着清晰锐利的印刷字体,给人一种踏实可靠的感觉,仿佛这本书本身就是某个精密机械的缩影。内容上,它巧妙地避开了那种流水账式的记录,而是着重描写了“人”在“标准”制定过程中的挣扎与妥协。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跨部门沟通的那一章,描绘了设计师、材料供应商和最终用户之间,如何通过一次次艰难的会议,才最终达成一个可以被反复验证和执行的共识。这种对“人与系统”互动过程的深度挖掘,是很多同类书籍所缺乏的。它不仅仅是关于技术规范的文本,更是一部关于组织行为学和冲突解决的案例分析集。书中的案例都非常具有代表性,足以让人在自己的工作中找到对应的影子,并思考如何优化现有的协作模式。

评分

哇,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太有时代感了,那种略带斑驳的质感,让人一下子感觉回到了那个技术手册刚开始普及的年代。我本来只是随便翻翻,没想到竟然被里面的内容深深吸引住了。它似乎并不直接讲那些枯燥的理论公式,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叙事方式,讲述了一群工程师在特定年代背景下,如何一步步攻克技术难关的故事。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工匠精神”的描述,那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钻研劲头,透过纸页都能感受到。书中穿插着一些老照片,虽然有些模糊,但更能体现出那个时代特有的朴实和坚韧。整本书的排版布局非常讲究,留白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复杂情节时能有一个喘息的空间。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了解了一个行业的发展历程,更像是经历了一场精神的洗礼。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有力,总能在不经意间抛出一个深刻的哲学思考,让人在合上书本后还能久久回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