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庫·國際問題研究係列:上海閤作組織農業閤作與中國糧食安全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of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and Food Security in China]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庫·國際問題研究係列:上海閤作組織農業閤作與中國糧食安全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of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and Food Security in China]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寜,楊正周,陽軍 著
圖書標籤:
  • 上海閤作組織
  • 農業閤作
  • 糧食安全
  • 中國
  • 國際問題
  • 區域閤作
  • 絲綢之路
  • 政策研究
  • 中亞
  • SCO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70702
版次:1
商品編碼:11681818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庫·國際問題研究係列
外文名稱: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of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and Food Security in China
開本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庫·國際問題研究係列:上海閤作組織農業閤作與中國糧食安全》緻力於整理上海閤作組織各成員國的農業狀況,分析地區內其他區域國際閤作機製中的農業閤作內容及其經驗教訓,研究上海閤作組織農業閤作與我國糧食安全的相互關係和影響,利用GM(1,1)模型預測未來增長潛力,思考如何更好地發揮我國在上海閤作組織農業閤作中的作用,增進區域農業發展,提高糧食安全水平,推動區域和平穩定發展。

作者簡介

  張寜,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創新工程中亞學科執行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副研究員,中亞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
  
  楊正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博士,美國肯塔基大學博士後。
  
  陽軍,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有大數據分析、經濟模型分析、信息化等。參與多項國傢社科基金項目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項目。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當前全球糧食安全形勢
第一節 全球糧食供應形勢
第二節 全球糧食消費形勢
第三節 全球糧食貿易形勢
第四節 全球糧食安全的機遇和挑戰

第二章 俄羅斯的糧食安全
第一節 土地、氣候和水資源
第二節 農業主管部門和農業發展戰略
第三節 糧食生産
第四節 糧食消費

第三章 哈薩剋斯坦的糧食安全
第一節 土地、氣候和水資源
第二節 農業主管部門和農業發展戰略
第三節 糧食生産
第四節 糧食消費

第四章 烏茲彆剋斯坦的糧食安全
第一節 土地、氣候和水資源
第二節 農業生産主管部門和農業生産主體
第三節 糧食生産
第四節 糧食消費

第五章 吉爾吉斯斯坦的糧食安全
第一節 土地、氣候和水資源
第二節 農業主管部門和農業發展戰略
第三節 農業生産
第四節 糧食消費

第六章 塔吉剋斯坦的糧食安全
第一節 土地、氣候和水資源
第二節 農業主管部門和農業發展戰略
第三節 糧食生産
第四節 糧食消費

第七章 中國的糧食安全
第一節 國傢糧食安全戰略與糧食生産支持政策
第二節 糧食生産
第三節 糧食利用
第四節 糧食對外貿易

第八章 中國農業對外閤作與西部農業布局
第一節 “絲綢之路經濟帶”與中國中亞新政策
第二節 中國境外農業資源利用現狀
第三節 西部大開發的農業發展布局
第四節 新疆的農業布局

第九章 中國與上閤組織其他成員的農業閤作潛力
第一節 基於貿易特化係數的模型(TSC)
第二節 基於恒定市場份額模型(CMS)
第三節 基於GM模型

第十章 中亞地區的區域國際閤作機製
第一節 獨聯體
第二節 歐亞經濟共同體
第三節 歐盟“夥伴關係”與農業閤作
第四節 美國的中亞戰略
第五節 國際組織主導的國際閤作機製

第十一章 上海閤作組織及其農業閤作
第一節 上海閤作組織的內部製度
第二節 當前閤作環境
第三節 當前閤作特點與未來閤作方嚮
第四節 農業閤作現狀

第十二章 上海閤作組織農業閤作的特點與影響因素
第一節 上海閤作組織的農業生産特點
第二節 閤作的內容與原則
第三節 影響中國與上閤組織其他成員國農業閤作的因素
附錄

前言/序言

  一 糧食的界定
  糧食是指烹飪食品中供食用的榖物、豆類和薯類的統稱,所含營養物質主要為糖類(以澱粉為主)和蛋白質。大部分情況下,狹義的糧食概念僅指榖物,包括麥類(小麥、大麥、皮麥、青稞、黑麥、燕麥等)、稻榖類(粳稻、秈稻、糯稻、陸稻、深水稻等)和粗糧類(玉米、高粱、蕎麥、粟、黍等)三大類。廣義的糧食概念除榖物外,還包括作為補充主食用的糧食作物,如大豆、紅小豆、綠豆、黑豆、青豆、木薯、番薯、土豆等。
  中國自1994年起將糧食定義為五大類:小麥、大米、玉米、大豆、其他(包括薯類、小麥以外的其他榖類、大豆以外的其他非蔬菜型豆類)。在統計糧食産量時,豆類按去莢後的乾豆計算,薯類按每5韆剋鮮薯摺閤1韆剋糧食計算,其他糧食一律按脫粒後的原糧計算。
  獨立國傢聯閤體(以下簡稱“獨聯體”)成員的糧食概念與其他地區略有差彆。從成員國《糧食法》、獨聯體《提高成員國糧食安全構想》、歐亞經濟共同體《糧食安全技術標準(草案)》、俄白哈三國關稅聯盟《糧食安全技術標準》等法律文件中可知,俄語錶達的“糧食”有兩層含義。
  (1)狹義的糧食(зерно),指的是“榖類、豆類和油料作物的果實,可用於食物、種子、飼料和技術等用途”。對應的“糧食安全”(безопасность,зерна)指的是“糧食生長周期各階段存在供應不足風險,根據其發生的可能性程度及其後果的嚴重程度看,可造成民眾生命和健康損害、侵害消費者利益”。這一概念比中國使用的狹義的糧食概念更寬泛,多一個油料作物。中國認為油料作物屬於經濟作物範疇(與榖物並列)。
  (2)廣義的糧食(продовольствие),意義相當於聯閤國的“食品”或“農産品”,包括榖物、豆類、薯類、油料作物、蔬菜、水果、畜牧産品、水産品等所有用於食物、飼料、種子和工業原料的農産品。對應的“糧食安全”(продовольственная,безопасность,英文是food,security)是指“一種經濟狀態,無論國內和國外環境如何,均擁有足夠的相關資源、潛力和保障,確保居民獲得必需的生理營養需求”。而“糧食獨立性”(продовольственная,независимость)是指“在滿足人體基本食物需求的前提下,本國重要糧食品種的年産量不低於居民年消費量的80%”。
  糧食生産統計口徑:
  (1)中國=榖物(cereal)+豆類(beans)+薯類(roots,and,tubers),其中榖物=小麥(wheat),+稻米(rice)+玉米(corn)+雜糧(other,grains)。
  (2)美國=小麥+稻米+粗糧(coarse,grains),玉米按粗糧計算。
  (3)世界糧農組織(FAO)沒有嚴格界定“糧食”一詞,隻有榖物(cereal)。在FAO框架下(如Food,Outlook),糧食(泛指一切可以食用的農産品)=榖物(grain)+油料作物+糖類作物+肉類+奶類+水産品等。其中,榖物的範疇同美國的定義大體一緻,包括小麥、稻米(以碾米計)和粗糧(玉米、大麥、高粱等)。
  (4)獨聯體成員=榖物+豆類+油料作物。
  糧食利用口徑:
  (1)糧食利用(utilization)=糧食消費(food,即口糧)+飼料(feed)+種子(seed)+貿易(trade)+其餘利用(other)+浪費(waste)
  (2)(某期)糧食供給量=當期産量,+當期庫存量(期末庫存量-期初庫存量)+淨進口量(進口量-齣口量)
  與糧食相近的一個概念是“食品”(food)。聯閤國糧農組織的食品目錄共有八大類共106種:一是榖物類,二是塊根和塊莖作物類(如土豆等),三是豆類,四是油籽、油果和油仁作物,五是蔬菜和瓜類,六是糖料作物,七是水果、漿果、葡萄等,八是傢畜、傢禽、畜産品等。很多時候,國際社會的糧食安全話題所涉及的品種與聯閤國糧農組織界定的食品範圍是相當的。
  與糧食相近的另一個概念是“農産品”。廣義的農産品包括農作物、畜産品、水産品和林産品,狹義的農産品隻包括農作物和畜産品。不同機構根據不同的功能和目的,對農産品的定義和統計範圍做齣不同的界定。
  (1)世界貿易組織主要從貿易角度定義農産品,其《農業協定》規定農産品指農作物和畜産品,不包括水産品和林産品,具體是指《農業協定》附件1所列商品:商品名稱和編碼協調製度(HS)第1~24章的産品(活動物、動物産品;植物産品;動植物油、脂及其分解産品;精製的食用油脂;動植物蠟;食品;飲料、酒及醋;煙草、煙草及煙草代用品的製品),但不包括第3章和第16章的魚及其製品;甘露醇、山梨醇(HS2905.44);糖油;蛋白質類物質、改性澱粉、膠;整理劑、HS2905.44以外的山梨醇;生皮;生毛皮;生絲和廢絲;羊毛和動物毛;原棉、廢棉和精梳棉;生亞麻;生大麻。
  (2)聯閤國國際貿易標準分類(SITC)側重從生産角度(原材料、半成品、製成品)定義農産品。聯閤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的《國際貿易統計年鑒》將農産品分為食品和非食用農業原料兩部分,包括農作物、畜産品、水産品和林産品,具體是:0類(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1類(飲料及煙類);2類(非食用原料);3類(動植物油、脂、蠟)。
  (3)聯閤國糧農組織主要根據原料和加工程度,將農産品由粗到細分為産品部門(如榖物部門、蔬菜部門、畜産品部門等)、農産品大類(如榖物部門下有小麥、大麥、玉米、稻米等)、製品(如小麥大類下設麵粉、麩皮、澱粉、通心粉、麵包、糕點、麥芽飲料等)。總體上,聯閤國糧農組織在統計時,將農産品分為4類分彆統計:農作物及其製品(Crops,&,Crops,processed);活動物及其製品(Live,Animals,Livestock,primary,&,Livestock,processed);水産品(Fisheries,&,Aquaculture);林産品(Forestry)。
  北京大學國傢發展學院的盧鋒和梅孝鋒在HS-SITC編碼體係的基礎上結閤中國國情,將農産品貿易品類分為七大類:一是農産品(榖物、棉花、油及油料、糖);二是食用畜産品(肉類、乳品、禽蛋、動物油脂);三是非食用畜産品(生皮、動物毛和絲);四是水産品;五是園藝産品(蔬菜、水果、咖啡、茶等);六是飲料及煙草類産品;七是其他農産品(飼料、雜項食品、動植物原料、動植物油脂、麻)(見錶0-1)。
  二 糧食安全的界定
  糧食安全問題是一個全球性挑戰,迫切需要國際社會共同有效應對。1979年11月舉行的聯閤國糧農組織第20屆大會決定,從1981年起,將每年的10月16日作為“世界糧食日”,開展各種活動,提醒各國關注糧食問題。糧食安全(food,security)是“確保所有人在任何時候既買得到又買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簡而言之就是“買得起、買得到、買得好”。隨著時代變化,糧食安全的外延和內涵不斷擴大,不同時期的政策選擇及理論研究為其注入瞭新的內容,反映齣糧食安全問題本身及其技術和政策問題的復雜性。
  雖有古諺“民以食為天”,但是作為一個正式概念,“糧食安全”這一術語是在二戰時期(20世紀40年代初)發展形成的。當時歐洲飽受戰爭創傷,許多地方深受飢餓之苦,飢荒時有發生。1943年,44個國傢在美國弗吉尼亞州溫泉城召開會議,研究“在糧食和農業方麵如何實現免於匱乏的自由”等問題,並得齣結論:“免於匱乏的自由意味著每一名男子、婦女和孩童都擁有牢靠、足夠和適當的糧食供應”,其中“牢靠”是指糧食的可獲得性,“足夠”是指糧食供應的數量充足,“適當”是指糧食供應的養分含量。與會者認為,二戰後初期最緊迫的需求是對榖物和其他糧食的需求,以便維持起碼的膳食熱量水平;待主糧産量水平恢復後,則需要提高那些富含維持健康所需營養素的食物的産量;另外,貧睏是飢餓和匱乏的首要根源,從長遠看,全球經濟增長和創造就業是減少貧睏和實現充足營養保障所不可或缺的條件。
  20世紀,50~60,年代,世界糧食和農業政策主要側重於提高主糧品種(尤其是小麥和稻米)的生産率、産量和營銷,而“依托減貧實現免於匱乏的自由”這一長遠目標並未受到重視,主要糧食齣口國手中持有大量餘糧。1966,年,聯閤國通過《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其中第11條規定:“一、本公約締約各國承認人人有權為他自己和傢庭獲得相當的生活水準,包括足夠的食物、衣物和住房,並能不斷改進生活條件。各締約國將采取適當的步驟保證實現這一權利,並承認為此而實行基於自願同意的國際閤作的重要性。二、本公約締約各國既確認人人免於飢餓的基本權利,應為下列目的,個彆采取必要的措施或經由國際閤作采取必要的措施,包括具體的計劃在內:(甲)用充分利用科技知識、傳播營養原則的知識、發展或改革土地製度以使天然資源得到最有效的開發和利用等方法,改進糧食的生産、保存及分配方法;(乙)在考慮到糧食進口國傢和糧食齣口國傢的問題的情況下,保證世界糧食供應,會按照需要,公平分配。”
  20世紀70年代初,受連續多年的極端氣候影響,全球糧食歉收,世界糧食庫存銳減,加之蘇聯在國際糧食市場大量搶購,世界糧食供求失衡。同時,國際石油危機導緻石油價格暴漲,進而帶動農資和農業生産成本增加,對動蕩的糧食市場造成巨大衝擊,糧食市場長期積纍的各種壓力集中爆發,全球糧食價格普漲,引發瞭1972~1974年的世界糧食危機。發展中國傢遭受的災害最深,它們迫切要求改變國際糧食生産和供應的不閤理狀況。1973年9月,第四次不結盟國傢首腦會議提齣召開世界糧食會議的倡議。1973年12月17日,聯閤國大會一緻通過決議,決定於1974年11月在羅馬召開一次世界糧食會議。1974年召開的世界糧食大會通過瞭《消除飢餓與營養不良世界宣言》和《世界糧食安全國際約定》,以“糧食供給”為齣發點定義糧食安全,即“在任何時候都有足夠的糧食供應,滿足不斷增長的糧食利用需求,並能應對糧食産量和價格的波動”。此外,會議還提齣瞭衡量一國糧食安全的具體指標,即糧食庫存量至少應占當年糧食消費量的17%~18%。
  1996年在意大利羅馬舉行的世界糧食首腦會議(WFS)通過瞭《世界糧食安全羅馬宣言》和《世界糧食首腦會議行動計劃》,重申“糧食安全”是指“所有人在任何時候都能通過物質和經濟手段獲得充足、安全和富有營養的食物,滿足其膳食需要和飲食偏好,過上積極和健康的生活”,“糧食安全行動應當確保糧食體係嚮所有傢庭提供獲取充足、適當和安全食物的穩定渠道”。這一定義確定瞭糧食安全的四個維度:可供量(availability)、獲取(access)、穩定(stabilization)、利用(utilization),同時也包含涉及食物和護理的“良好營養”等各個層麵。其中,可供量是指提供數量足夠和營養充分的食物實物;獲取是指個人有能力買得起能夠滿足營養需求的食物;穩定是指人們在任何時候(包括突發危機)都能夠獲取糧食;利用是指人們有能力和條件不僅通過適當的膳食,而且通過清潔的水、適當的衛生條件及其他非食物性因素來利用糧食。
  從上述曆程可知,1974~1996年,國際社會對糧食安全的定義已發生質的變化。1974年的定義關注糧食供應(supply)和人類生存的本能要求,強調糧食的最基本數量要求,即“夠吃”,保障糧食的可供應量,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各國和全球糧食價格穩定。而在1996年的定義中,食品安全成為糧食安全的應有之義,糧食安全包括瞭相互聯係、不可或缺的四個要素(可供量、獲取、穩定、利用),對糧食的要求不但要“吃飽”,更要“吃好”,“營養維度是糧食安全概念和聯閤國糧農組織糧食安全委員會工作的固有組成部分”。該定義中對糧食選擇偏好的要求,體現瞭糧食本身所承載的社會、文化、傳統以及宗教和倫理價值,糧食安全上升為人的基本政治經濟權利,以至“糧食權”(right,of,food)成為2007年世界糧食日的主題。
  糧食安全的定義提供瞭一個明確的目標,以用來製定、執行和評估相關政策和計劃,同時它也是一套責任係統,是一個由世界、地區、國傢、社區、傢庭和個人組成的龐大的有機責任係統,幫助人們實現積極和健康的生活,奠定世界和平和有序發展的基礎。缺乏糧食安全保障的直接後果便是營養不良和飢餓。在實踐中,飢餓程度和貧睏水平往往是衡量各國糧食安全的兩個硬指標。聯閤國“韆年發展目標”之“消滅貧窮和飢餓”中確定的目標之一,便是要在2015年前,全球每日收入低於1美元的人口比例和挨餓的人口比例相比1990~1992年的比例分彆降低一半。
  三 糧食安全的評價指標
  “糧食安全”是一個開放和發展的動態定義,它不僅是一個目標,也是人們藉以實現健康、積極生活的媒介,還是國際社會需要共同承擔的責任。從公共政策的操作層麵看,國際社會將糧食安全的基本目的定位於減少與消除貧窮和飢餓,糧食安全的評價指標體係也主要針對“貧窮和飢餓”問題。當前,國際社會通用的貧睏標準主要參照世界銀行2008年修訂的指標,即居民每天生活費不低於1.25美元,低於此標準即被列為貧睏人口。與此同時,聯閤國的飢餓指標參照“長期的營養不良”,即“人體每日所需攝入熱量的最低標準是2100卡路裏”,這是維持健康生活的最低標準。一個人若數周或長期每日攝入熱量低於此標準,便處於飢餓狀態。
  在糧食安全中,不同人群的糧食獲取能力不同,如農民、兒童和婦女等屬於脆弱群體。全球3/4的飢餓人口生活在農村地區,他們完全依賴農業為生,收入來源單一。受文化傳統和社會結構影響,婦女特彆是孕期和哺乳期的女性更容易因營養不良造成嬰幼兒體重不足或生産死亡等。兒童尤其是5歲以下的兒童,也容易因營養不良造成體重不足甚至死亡。
  當前,國際社會有多個糧食安全綜閤評價體係,使用範圍最廣的是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International,Food,Policy,Research,Institute,IFPRI)的“全球飢餓指數”(GHI)。該指數通過對每個國傢的營養不良人口比例、5歲以下兒童營養不良比例、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三個指標平均加權,得齣0~100的一個綜閤指數值,指數值越低,說明糧食安全狀況和水平越好,0錶示無飢餓狀態,100錶示完全飢餓狀態,0~4.9屬於較低飢餓狀況(low),5~9.9屬於中等飢餓狀況,10~19.9屬於嚴重飢餓狀況,20~29.9屬於令人擔憂的飢餓狀況,大於等於30屬於極其驚人的飢餓狀況。
  中國營養學會於1989,年、1997,年、2007年先後齣版和修訂瞭《中國居民膳食指南》,設計瞭“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提齣瞭一個在營養上比較理想的膳食模式。它共分5,層,包含每人每天應攝入的主要食物種類,其中,底層是榖類食物,每人每天應攝入250~400剋;第二層是蔬菜和水果,分彆為300~500剋和200~400剋;第三層是魚、禽、肉、蛋等動物性食物,分彆為125~225剋(其中魚蝦類50~100剋,畜、禽肉50~75,剋,蛋類25~50剋);第四層是奶類和豆類食物,每天應吃相當於鮮奶300剋奶類及奶製品和相當於乾豆30~50剋的大豆及豆製品;第五層塔頂是烹調油和食鹽,每天烹調油不超過25~30剋,食鹽不超過6剋。根據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中的人均每日膳食需求量標準,按低、中、高三個方案計算齣人均年食用糧食需求量分彆為219.39,韆剋、275.94,韆剋和335.19韆剋。
  在此基礎上,中國農業科學院唐華俊研究員結閤1995~2009年中國糧食利用統計數據,認為:(1)基於平衡膳食模式的中國人均糧食年需求量不超過400韆剋,其中低方案為252.64韆剋,中方案為322.07韆剋,高方案為386.60韆剋;(2)由於不閤理的食物消費結構模式,近年來中國實際人均糧食年消費量在378.88~406.09韆剋波動,實際值大於基於平衡膳食模式下的人均糧食需求量;(3)人均糧食需求量,322.07韆剋(中方案)可以基本滿足中國的口糧需求量,386.60韆剋(高方案)基本可以確保中國的糧食安全。
  四 本書的主要內容
  截至2014年底,上海閤作組織(以下簡稱“上閤組織”)共有6個正式成員國(中國、俄羅斯、哈薩剋斯坦、烏茲彆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剋斯坦)、5個觀察員國(濛古、伊朗、巴基斯坦、印度、阿富汗)和3個對話夥伴國(白俄羅斯、斯裏蘭卡、土耳其),還與聯閤國、東盟、歐亞經濟共同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阿富汗建立瞭工作聯係。此外,每逢舉行重要會議,上閤組織還會邀請一些客人參會,通常有土庫曼斯坦、聯閤國、獨聯體、歐亞經濟共同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東盟等國傢或國際組織代錶。
  上閤組織成員國的農業閤作需求強烈。各國均麵臨保障糧食安全、加快農業現代化的重任,單憑一己之力難以解決。在調整糧食和農業生産結構方麵,受耕地和水資源所限,各國需在保障口糧、適應民眾飲食多樣化需求、滿足工業原料供應、齣口創匯四者間做齣閤理和有效的平衡。在生態方麵,各國均需抑製土壤和草場沙漠化、鹽堿化,以保護動植物。在調控糧價和抑製通脹方麵,上閤組織成員國的食品支齣占居民總消費支齣的比重較大,居民對糧食和食品價格浮動敏感,需防範金融風險,降低糧食金融化影響,避免小幅或局部的糧價波動被放大成劇烈和全麵的漲跌。
  上閤組織成員國的農業生産各具特色,農産品各具比較優勢,互補性較強。俄羅斯和哈薩剋斯坦北部地區位於世界土壤肥力最高的黑土地帶,是世界小麥、玉米、大豆和畜牧業的主産區,同時在農作物遺傳育種、動植物免疫、國傢資源庫儲備、生物技術、重型農機等方麵經驗豐富。哈薩剋斯坦南部地區、烏茲彆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剋斯坦(以及與這些國傢相鄰但還不是上閤組織成員的土庫曼斯坦)分彆是世界棉花主産區之一,蔬菜、水果和高山畜牧業也較發達,在灌溉農業、棉花育種等領域有技術專長。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糧食進口國,市場容量足以消化整個獨聯體國傢的齣口量,在節水灌溉、設施農業、土地改良、小型農機具生産等方麵具有優勢。根據貿易特化指數測算可知,2008~2013年,與上閤組織其他成員國相比,中國的植物産品和食品等農産品具有比較優勢,但植物産品優勢呈減弱態勢,食品優勢呈增強態勢。與此同時,中國的活動物和油、脂等農産品具有比較劣勢,但活動物類的依賴程度漸弱,油、脂類産品的依賴程度漸強。
  中國現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資金和技術實力雄厚,農業企業競爭力增強,農業裝備和科技水平提升,多邊和雙邊閤作機製不斷完善,人纔隊伍不斷發展壯大。無論是地緣條件和政治關係,還是閤作基礎,周邊國傢都是中國調整資源利用戰略,實現農業“走齣去”的首選。GM(1,1)模型測算的結果錶明,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農産品淨進口國,與上閤組織其他成員逆差將達59.3288億美元。其中,從上閤組織其他成員(包括正式成員國、觀察員和對話夥伴國)的農産品進口總額將達到238.1607億美元,比2012年增長6.57倍,嚮上閤組織其他成員國的農産品齣口總額將達到178.8319億美元,比2012年增長4.68倍。
  本書緻力於整理上閤組織各成員國的農業狀況,分析地區內其他區域國際閤作機製中的農業閤作內容及經驗教訓,研究上閤組織成員農業閤作與中國西部糧食安全的相互關係和影響,思考如何更好地發揮中國在上閤組織農業閤作中的作用,增進區域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水平,推動區域和平穩定發展。
  本研究始於2012年,因時間跨度大,文中的部分數據已經較舊。不過,農業主要是靠天吃飯,上閤組織成員國的農業生産格局和國傢政策近幾年並未發生顯著變化,因此,文中的數據並不影響主要結論。另外,由於原始統計數據主要來自對象國官方或國際組織發布的統計年鑒,計量單位通常是韆、百萬、十億等,因此,在轉為符閤中國計量習慣的單位(萬、億等)的過程中,可能因四捨五入而造成統計誤差,個彆數據加總後與錶格總計欄中的數據會有微小差異,此處先做說明。
國際舞颱上的新篇章:中國糧食安全的全球維度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糧食安全已不再是一個國傢內部的問題,而是關係到地區穩定乃至世界和平的關鍵議題。中國,作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傢,其糧食安全更是舉世矚目。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深入探討中國糧食安全與國際閤作,特彆是與區域性組織間的協作,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本書係“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庫·國際問題研究係列”的重要組成部分,聚焦於“上海閤作組織農業閤作與中國糧食安全”這一核心議題,旨在揭示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國如何通過構建與上閤組織成員國的農業閤作網絡,來夯實自身糧食安全的戰略基石。 本書的寫作,並非對中國糧食安全現狀的簡單陳述,也不是對上閤組織農業閤作成果的泛泛總結。它深入挖掘瞭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地緣政治經濟格局下,農業閤作如何成為維係一個大國糧食供給、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關鍵要素。我們審視瞭中國糧食安全所麵臨的獨特挑戰:日益增長的人口對糧食需求的持續壓力,耕地麵積的限製,水資源短缺的嚴峻現實,以及氣候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這些內部因素,無疑是國傢糧食安全戰略的首要考量。然而,本書更著力於將視野投嚮外部,探討中國如何通過積極參與和構建區域農業閤作,為應對這些挑戰開闢新的路徑。 上海閤作組織(SCO)作為中國周邊安全與閤作的重要平颱,其在農業領域的閤作潛力與實踐,受到瞭廣泛關注。本書對上閤組織成員國,如俄羅斯、哈薩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剋斯坦、烏茲彆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伊朗等國,在農業資源稟賦、生産能力、技術水平、市場需求等方麵進行瞭細緻的比較分析。我們考察瞭這些國傢在糧食生産、畜牧業、園藝、漁業等各個領域的優勢與劣勢,以及它們與中國在農業貿易、技術交流、投資閤作、聯閤研發等方麵的潛在契閤點。 本書的核心論點之一在於,上閤組織成員國在地理位置上的鄰近性,以及在經濟發展上的互補性,為深化農業閤作提供瞭得天獨厚的條件。例如,中亞地區廣闊的土地和相對充裕的水資源,為中國提供瞭重要的糧食和農産品進口來源,能夠有效緩解國內的供給壓力。同時,中國先進的農業技術、高效的管理經驗以及龐大的消費市場,也能為上閤組織其他成員國的農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實現互利共贏。本書對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閤作模式進行瞭深入剖析,論證瞭其在中國糧食安全戰略中的不可替代性。 在具體章節中,本書將細緻地研究上閤組織框架下農業閤作的多種形式。這包括但不限於: 農産品貿易的深化與優化: 分析中國與上閤組織成員國之間農産品貿易的現狀、趨勢、存在的問題以及未來的發展潛力。研究如何通過消除貿易壁壘,優化進齣口結構,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為中國引進關鍵農産品,齣口具有競爭力的農産品開闢更廣闊的空間。 農業投資與産能閤作: 探討中國企業在上閤組織成員國進行農業投資的模式、風險與收益。研究如何通過在當地建立農場、加工廠、倉儲設施等,直接參與當地的農業生産,從而保障中國對某些戰略性農産品的長期穩定供給。 農業技術交流與聯閤研發: 關注中國與上閤組織成員國在優良品種選育、耕作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農産品加工保鮮等方麵的技術閤作。分析如何通過聯閤研發,共同攻剋農業生産中的技術難題,提升區域整體農業生産力水平。 農業信息共享與風險預警: 探討建立區域性的農業信息共享平颱,加強對氣候變化、病蟲害傳播、市場價格波動等農業風險的監測與預警。這種機製的建立,將有助於提高各國應對突發農業災害的能力,共同維護區域糧食安全。 政策協調與標準對接: 研究中國與上閤組織成員國在農業政策、食品安全標準、動植物檢疫等方麵進行協調與對接的重要性。標準的統一和政策的協調,將極大地促進農業閤作的順暢進行,減少不必要的障礙。 本書的另一個重要貢獻在於,它不僅僅停留在對農業閤作形式的描述,而是更深入地探討瞭這種閤作對中國糧食安全戰略産生的深遠影響。我們論證瞭,通過與上閤組織成員國的緊密閤作,中國能夠: 實現糧食供給的多元化與穩定性: 擺脫對單一來源的依賴,構建多渠道、多區域的糧食供應體係,有效抵禦外部市場風險和自然災害的影響。 提升國內農業生産效率與競爭力: 藉鑒和引進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國內農業産業升級,提高生産效率和産品質量。 優化資源配置,緩解國內資源壓力: 將部分勞動密集型、資源消耗型的農業生産轉移至資源稟賦更優越的國傢,減輕國內耕地、水資源等稀缺資源的壓力。 提升中國在全球糧食治理中的話語權與影響力: 通過積極參與和主導區域性農業閤作,為構建更公平、更閤理的全球糧食治理體係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促進區域穩定與共同繁榮: 農業閤作的深入發展,能夠帶動相關産業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提高當地人民收入,從而為維護地區和平穩定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 本書的研究方法,藉鑒瞭政治學、經濟學、國際關係學、農業科學等多學科的理論與方法。我們運用瞭大量的統計數據、案例分析、政策文本解讀等手段,力求使研究結論具有科學性和說服力。同時,本書也關注瞭在推進上閤組織農業閤作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戰,例如地緣政治的復雜性、成員國之間的利益博弈、文化與製度的差異等,並對如何剋服這些挑戰提齣瞭建設性的意見。 總而言之,本書《上海閤作組織農業閤作與中國糧食安全》並非僅僅是一部學術專著,它更是對中國麵嚮未來發展道路的深刻思考。在世界格局加速演變的今天,中國正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融入全球體係,而農業閤作,作為維係生命與發展的基礎産業,必將成為中國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本書希望能夠為政策製定者、學術研究者以及所有關心中國糧食安全和區域閤作的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富有洞察力的視角,共同理解和探索中國糧食安全在全球化時代的新篇章。

用戶評價

評分

最近對國際組織的研究越發感到興趣,尤其是像上海閤作組織這樣,地域廣闊、成員國差異性又很大的平颱,其內部的閤作機製和發展路徑總是充滿著不確定性和探索性。這本書聚焦於“農業閤作”,這在我看來是上閤組織最具有實際意義和民生關聯的領域之一。要知道,許多成員國都擁有豐富的農業資源,但同時又麵臨著技術、資金、市場準入等諸多瓶頸。因此,這本書如果能細緻地梳理上閤組織在促進成員國農業技術交流、農産品貿易便利化、聯閤研發新型作物、以及共同應對病蟲害等方麵的具體舉措,並且深入分析這些舉措是如何落到實處的,將會非常有價值。更重要的是,它將這些閤作成果與“中國糧食安全”這一核心議題相結閤,這讓我充滿瞭好奇。書中是否會詳細闡述,通過與上閤組織成員國的農業閤作,中國在減少對國際農産品市場的波動性風險方麵取得瞭哪些進展?例如,是否在構建更具韌性的供應鏈、分散進口來源、以及推動本土農業産業升級方麵,都得到瞭實質性的推動?我特彆希望看到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量化的分析,比如,上閤組織成員國的農産品進口在中國糧食總進口量中的比重變化,或者閤作項目帶來的技術溢齣效應等,這些都能更直觀地展現研究的深度和價值。

評分

我一直認為,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任何一個國傢的安全都無法孤立存在,而糧食安全更是國傢安全的重要基石。因此,一本能夠深入探討“上海閤作組織農業閤作”與“中國糧食安全”之間內在聯係的書籍,無疑會引起我極大的關注。我非常期待本書能夠從一個宏觀的視角齣發,審視上閤組織在推動區域農業一體化方麵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這種一體化進程如何反哺中國自身的糧食安全體係。例如,書中是否會探討,通過上閤組織成員國之間的優勢互補,中國能否在特定農産品(如油料、肉類、棉花等)的生産或供應方麵,建立起更為穩定、可靠的區域性供應網絡?這是否意味著在麵對全球糧食市場價格劇烈波動或者突發性供應短缺時,中國能擁有更多的戰略迴鏇空間?此外,我個人對書中關於風險評估和應對策略的部分特彆期待。在當前復雜的國際環境下,糧食安全麵臨的挑戰是多方麵的,包括氣候變化、地緣政治衝突、貿易保護主義等等。如果這本書能夠深入分析上閤組織農業閤作在應對這些挑戰方麵的作用,並提齣切實可行的建議,那將是一份極其寶貴的參考。

評分

讀到這本書的書名,我首先想到的是中國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下的實際行動。上海閤作組織作為“中國方案”的重要載體,其在農業領域的閤作,尤其是在保障中國糧食安全方麵的作用,確實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我很好奇這本書將如何界定“上海閤作組織農業閤作”的範疇,是僅僅局限於雙邊或多邊貿易協定,還是會涵蓋更廣泛的領域,比如技術援助、聯閤科研、標準對接、人纔培養等等?我希望看到作者能夠清晰地梳理齣這些閤作的具體內容和實施路徑。同時,將這些閤作與“中國糧食安全”聯係起來,我認為這是一種非常具有前瞻性的研究角度。中國作為世界人口大國,糧食安全始終是頭等大事。如果通過上閤組織的平颱,能夠有效提升中國在糧食生産、儲備、流通等環節的韌性和效率,例如,能否通過區域閤作,實現糧食産量的穩定增長,或者在關鍵農産品供應方麵,建立起一個更加安全可靠的外部支撐體係?我期待書中能有詳細的案例分析,來佐證這些設想,並且能夠提供一些政策層麵的建議,為未來上閤組織農業閤作的深化和中國糧食安全的穩固提供智力支持。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非常抓人眼球,它將“上海閤作組織農業閤作”這樣一個具有地緣政治色彩的議題,與“中國糧食安全”這一關乎國計民生的核心議題緊密地聯係在瞭一起。這立刻引起瞭我對研究內容的好奇。我推測,這本書可能不僅僅停留在宏觀層麵的政策分析,更可能包含對具體閤作項目和機製的深入剖析。例如,書中是否會探討,上閤組織成員國在種子繁育、化肥生産、農機製造等關鍵農業投入品領域,是否存在互補的可能性?通過加強這些領域的閤作,中國能否在保障國內農資供應的穩定性和價格可控性方麵取得突破?此外,我還對書中關於風險管理和危機應對的部分非常感興趣。糧食安全並非一成不變,它時刻受到各種內外因素的影響。如果上閤組織能夠建立起一套有效的閤作機製,來共同應對農作物病蟲害的跨國傳播、極端天氣事件對農業生産的影響,甚至是潛在的糧食危機,那麼這對於維護中國糧食安全將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我期待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展示上閤組織在這些方麵的努力和成效,並從中提煉齣具有普遍意義的經驗教訓。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就很有分量,尤其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庫”這個前綴,立刻讓人聯想到嚴謹的學術研究和深入的理論探討。結閤“上海閤作組織農業閤作與中國糧食安全”這個具體內容,我首先想到的便是這份研究是否能夠為我們理解當下復雜的地緣政治背景下的糧食安全問題提供新的視角。畢竟,上海閤作組織成員國之間在農業資源、技術、市場等方麵都存在著巨大的閤作潛力,而中國作為區域內重要的糧食消費國和生産國,其糧食安全的穩定對整個區域乃至全球都至關重要。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上閤組織農業閤作的具體模式、麵臨的挑戰以及取得的成效,並能將其與中國自身的糧食安全戰略緊密聯係起來,分析這種閤作模式對保障中國糧食供給、優化糧食結構、提升抗風險能力究竟能有多大的積極影響。比如,書中是否會探討通過上閤組織平颱,中國能否在哪些關鍵農産品領域實現更穩定、更具成本效益的進口,或者能否在哪些技術領域實現與成員國的互補閤作,從而減輕對單一市場的依賴?此外,我個人對書中關於數據分析和案例研究部分非常感興趣,希望能夠看到翔實的統計數據、具體的閤作項目案例,以及對這些案例的深入解讀,來印證作者的觀點。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