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焦工艺设计规范 GB50432-2007

炼焦工艺设计规范 GB50432-200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冶金建设协会 编
图书标签:
  • 炼焦工艺
  • 焦化
  • 设计规范
  • GB50432-2007
  • 煤化工
  • 工程设计
  • 工业标准
  • 规范
  • 技术标准
  • 安全生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05897109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658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1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炼焦工艺设计规范(GB 50432-2007)》共分8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原料、燃料的要求,焦炉,干熄焦,烟尘治理,电气与自动化。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中冶焦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前言/序言


钢铁工业的基石:现代高炉炼铁技术详解 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高炉炼铁工艺的设计、操作与优化,旨在为钢铁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研究人员以及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一套全面、系统的技术参考。内容覆盖了从原燃料准备到铁水出炉的全过程,重点阐述了提升冶炼效率、降低能耗、实现绿色生产的关键技术和管理要点。 第一章:高炉炼铁概述与发展趋势 本章首先回顾了高炉炼铁技术百年来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反应性鼓风到现代化的富氧、喷吹技术,勾勒出一条持续追求高效能、低排放的演进轨迹。详细分析了当前全球钢铁工业面临的环保压力和技术革新方向,特别是关于超大型高炉的布局优化、原料结构调整对炉内条件的影响,以及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高炉操作中的应用前景。重点介绍了“以铁代钢”的理念,强调高炉作为基础还原设备在整个钢铁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 第二章:高炉原料的制备与质量控制 原料是决定高炉冶炼成败的先决条件。本章对铁矿石、焦炭、助燃剂(煤、天然气等)的质量标准进行了详尽阐述。 2.1 铁矿石的准备: 详细分析了烧结矿、球团矿的生产工艺流程,包括配料、烧结过程的化学反应控制、球化强度及抗还原性的测试方法。强调了矿石的粒度分布对高炉透气性和平稳操作的重要性。同时,对直接还原铁(DRI)在高炉中的应用潜力及其对炉内操作参数的特殊要求进行了探讨。 2.2 焦炭的质量要求与制备: 焦炭作为还原剂和热源,其物理化学性质至关重要。本章深入讲解了焦炭的强度(CRI、CSR)、反应性、灰分和硫分对高炉冶金性能的影响模型。对比了不同煤种配比对焦炭质量的调控策略,并介绍了先进的炼焦技术,如干熄焦技术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作用。 2.3 助燃剂的喷吹技术: 详细解析了煤粉、天然气等替代燃料在风口喷吹的原理和优化方法。探讨了喷吹参数(如煤粉量、载体风速、风口结构)与高炉煤气利用率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喷吹制度来稳定炉内温度场和化学反应区。 第三章:高炉本体结构与热力学基础 本章聚焦于高炉的结构设计及其内部复杂的热力学和物质传递过程。 3.1 高炉的结构设计与材料选择: 剖析了大型高炉的炉体结构特征,包括炉底、炉身、炉喉的设计要点。重点阐述了耐火材料的选择依据——如何根据炉内不同区域的温度、化学侵蚀和机械磨损程度选用合适的碳砖、刚玉砖等。对冷却系统(如水冷铜壳、对流冷却等)的维护和失效分析进行了深入讲解。 3.2 高炉内的物料下降与传热传质: 建立了物料层在下降过程中的流动模型,探讨了气体-固体间的接触效率。详细分析了焦炭的反应动力学,包括固相反应(C + CO2 ↔ 2CO)和间接还原过程的速率限制因素。 3.3 热平衡与能耗分析: 建立了高炉热平衡方程,量化了输入能量(原料、鼓风热值)与输出能量(铁水、炉渣、废气热损失)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通过优化风温、喷吹制度来提高热效率的工程措施。 第四章:高炉冶炼过程的控制与优化 本章是全书的核心,系统阐述了如何实现高炉的稳定、高效操作。 4.1 鼓风制度与风温控制: 深入分析了热风温度、风量、风压对高炉反应带的影响。阐述了如何通过调整热风温度来平衡炉内氧化性气氛和还原性气氛,并讨论了富氧鼓风技术在提高产能方面的应用。 4.2 炉渣的调控与成分设计: 炉渣在除硫、平衡炉内碱度方面起关键作用。本章详细介绍了炉渣的矿物学组成、粘度、碱度(CaO/SiO2)的计算方法及其对炉内操作窗口的约束。探讨了如何通过调整炉渣碱度来控制炉衬的侵蚀速度和铁水中的硫、磷含量。 4.3 铁水质量的控制与出铁操作: 阐述了影响铁水化学成分(C, Si, Mn, S, P)的主要因素及其控制策略。详细介绍了铁口修筑、打开发炉的操作规程、安全事项,以及利用铁水在线分析技术对出铁质量进行实时反馈和修正的方法。 第五章:高炉的事故处理与安全管理 高炉作为高温、高压、高负荷的生产设备,安全生产是重中之重。 5.1 常见事故的诊断与处理: 详细分析了高炉常见的运行问题,如:炉温失稳(冷炉、热风中断)、透气性急剧下降(煤气包现象)、风口结渣、炉衬穿透等。针对每种情况,提供了科学的判断依据、应急预案和恢复正常生产的操作步骤。 5.2 环保与“三废”治理: 探讨了高炉煤气的高效回收与利用技术(如煤气净化、热值提升)。针对炉渣、粉尘的排放标准和资源化利用路径(如水泥、建材添加剂)进行了技术总结。强调了在生产过程中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的要求。 5.3 职业健康与安全操作规程: 详细列举了高炉操作区域的潜在危险源,如高热辐射、有毒气体暴露、高空作业等,并制定了严格的安全操作规范和个体防护要求。 本书内容紧密结合工程实践,理论深度与实用性并重,是指导现代高炉冶炼技术升级与管理优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与行业内资深专家的深度对话。它不仅仅是一堆冰冷的条文集合,字里行间透露着前辈们在无数次失败与成功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在阅读关于热工计算和能耗优化的部分时,我深切感受到作者在追求工艺效率最大化背后的那种近乎苛刻的审慎态度。书中对不同煤质适应性的分析,那种细致入微的区分,远超出了我预期的广度,让人不得不佩服其在专业领域的深厚积累。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怎么做”,更是“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底层逻辑,这对于培养下一代工程师的系统思维能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哑光质感的深蓝色调,配合着烫金的字体,显得既专业又不失庄重。翻开内页,纸张的厚度和白度都拿捏得恰到好处,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盯着密密麻麻的图表和公式,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疲劳。装订上看得出是很下功夫的,平摊性极佳,这对于需要频繁查阅技术规范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福音。不过,如果能在索引部分再多下点功夫,比如增加一个按图号检索的功能,那就更完美了。整体感觉,这不只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体现了出版方对专业知识的尊重。

评分

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的逻辑组织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它从基础理论的阐述开始,层层递进到具体的设计参数和施工要求,衔接得如同流水般自然。特别是关于煤气回收系统的章节,作者似乎将复杂的工艺流程拆解成了易于理解的小模块,配上的流程图和示意图清晰明了,即便是初入行的技术人员也能很快抓住重点。我特别欣赏它在“安全冗余设计”部分的处理方式,不仅仅是罗列规范,更穿插了大量基于历史案例的警示性说明,这种“以史为鉴”的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规范的可信度和实用性。遗憾的是,在部分章节对于新一代环保技术的集成性论述略显保守,或许是受限于成书年代,但总体来说,其严谨性毋庸置疑。

评分

从一个项目管理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引用价值在于其极强的可操作性和可量化性。每一个设计参数、每一步施工验收标准,都清晰地标明了执行依据和检验方法,这极大地简化了我们在招投标和现场监理过程中的沟通成本。当甲方、设计院和施工方之间出现分歧时,直接翻到对应条款进行引用,往往能迅速达成共识,避免了无谓的扯皮。这本书就像是整个项目团队的“定海神针”,它所构建的共同语言体系,极大地提高了协作效率。如果非要挑剔,也许是字体排版在某些公式展示上略显拥挤,影响了快速定位的速度。

评分

与其他我阅读过的同类技术手册相比,这本书的突出特点在于其对“细节的偏执”。很多看似微不足道的连接件、密封件的材质要求,它都给出了明确的替代方案和性能指标,这对于保障工程质量的长期稳定性至关重要。我曾经在一个项目中遇到过管道腐蚀的问题,事后对照这本书的材料选择指南,才发现当初确实在某个关键温度区间的材料选型上有所疏漏。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强迫你关注那些在项目初期最容易被忽略的“小点”,而这些“小点”往往是后期故障的源头。这种深入骨髓的实践指导性,是任何理论教材都无法替代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