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CECS 368:2014):商务写字楼等级评价标准 [Grade Evaluation Standard for Business Office Building]

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CECS 368:2014):商务写字楼等级评价标准 [Grade Evaluation Standard for Business Office Building]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计划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商务写字楼
  • 建筑工程
  • 标准规范
  • CECS
  • 等级评价
  • 房地产
  • 建筑设计
  • 工程建设
  • 行业标准
  • 写字楼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24244700
版次:1
商品编码:11586030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Grade Evaluation Standard for Business Office Building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0
字数:69000
正文语种: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CECS 368:2014):商务写字楼等级评价标准》共分8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区位与城市设施评价、场地规划与室外环境评价、工作场所质量评价、室内环境与设备设施评价、运营与服务评价等。
  《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CECS 368:2014):商务写字楼等级评价标准》适用于在统一的物业管理下,对以商务经营为主要目的的工作场所(或楼宇)等级划分的综合评价。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
3 基本规定
3.1 评价条件
3.2 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
4 区位与城市设施评价
5 场地规划与室外环境评价
6 工作场所质量评价
7 室内环境与设备设施评价
8 运营与服务评价
本标准用词说明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建筑节能设计与评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深度解析》 本书聚焦于中国现行的绿色建筑设计与评价体系,深入剖析《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的核心理念、技术指标与实施路径。本书旨在为建筑设计、施工、运营管理以及政府监管部门提供一套全面、系统且具有极高实操价值的专业参考。 第一章:绿色建筑的时代背景与标准体系构建 本章首先梳理了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危机背景下,建筑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详细阐述了中国在“双碳”目标驱动下,绿色建筑从政策倡导走向强制性实施的演变历程。 重点解析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的迭代历史,特别是与2019年版本相比,新标准在指标权重、技术深度以及与地方标准的衔接性上所作出的重大调整。内容详述了国家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结构,包括三星级评价标准(基本级、良好级、优秀级)的内在逻辑,以及该标准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定位。 此外,本章还对比分析了国际上主流的绿色建筑认证体系,如美国的LEED、英国的BREEAM等,以期在国际视野下理解中国标准的独特性和前瞻性。这部分内容为读者理解“为什么”要遵循该标准,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节地与室外环境质量的精细化控制 绿色建筑的首要目标之一是优化场地利用与人居环境的和谐共生。本章将建筑场地规划提升到生态敏感性的高度进行探讨。 详细介绍了场地选址的生态敏感性评估方法,包括对现有植被、水文条件和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要求。在用地效率方面,重点剖析了标准中对紧凑性布局、停车位设置的规定,以及如何通过优化交通流线来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干扰。 室外环境质量的章节深入解析了声环境、光环境和室外热环境的量化指标。内容涵盖了如何通过合理的建筑朝向、遮阳构件设计来控制夏季室外高温对室内热负荷的影响。对于噪音控制,详细介绍了场地边界的声屏障设计要求,以及在不同功能区域(如临近交通干道)的降噪技术应用。此外,还包括了对雨洪管理(LID低影响开发)技术的介绍,例如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在场地径流控制中的具体应用。 第三章:节能设计:核心指标与深度解析 节能是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的“硬骨头”,本章用大量篇幅聚焦于《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JGJ 16-2014)及《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15)与绿色建筑标准指标的协同关系。 3.1 围护结构性能优化: 详细列举了不同气候区下外墙、屋面和门窗的传热系数(U值)的限值要求,并着重讨论了高性能门窗(如三玻两腔、低辐射镀膜)的性能衰减分析与经济性评估。章节内包含对“冷桥”效应的识别、计算与消除的实操案例。 3.2 暖通空调(HVAC)系统能效: 本章的核心在于系统能效比(SEER/EER)和季节能效比(SCOP/IPLV)的提升。系统分析了热泵技术、全热交换器(ERV/HRV)在新风系统中的应用,以及末端设备(如风机盘管、VAV系统)的优化策略。特别强调了对新风量与室内空气质量(IAQ)的平衡控制,避免为保证换气次数而造成过度的能源浪费。 3.3 照明与可再生能源集成: 探讨了室内外照明的功率密度(功率密度指标 PPD)控制,以及如何利用自然采光系数(DAYLIGHT FACTOR)指导建筑形态设计。在可再生能源部分,详述了太阳能光伏(PV)与太阳能热水系统在建筑一体化(BIPV/BIPV)设计中的集成难点与解决方案,并对接入电网的能效要求进行了规范说明。 第四章:节水与材料资源利用的循环经济视角 本章从资源节约的角度,探讨了水资源循环利用和建筑材料的低环境影响。 4.1 建筑给水系统节水技术: 详细解析了生活杂用水(灰水)的收集、处理和回用系统设计,包括卫生间冲洗、绿化浇洒等用水场景的替代率计算。同时,对节水器具的选择标准(如低流量水龙头、双冲式马桶)的用水量限值进行了细致说明。 4.2 建筑材料的绿色选择: 阐述了如何利用“建筑材料资源利用技术”评分点。内容侧重于本地材料的采购半径约束、可回收材料的利用率计算,以及对混凝土、钢材等大宗材料的低碳化替代方案。重点剖析了室内装饰装修材料的有害物质限量要求,强调了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严格控制,以保障室内空气品质。 第五章:室内环境质量的健康维度 室内环境质量(IEQ)是衡量绿色建筑“宜居性”的关键。本章深度剖析了空气质量、热舒适性和声舒适性三大要素的评价标准。 5.1 室内空气质量(IAQ)保障: 详细介绍了新风系统设计如何保证人员的健康需求,不仅仅是满足换气次数,更要关注新风处理(如过滤、除湿/加湿)的技术路线。针对装修阶段的污染控制,提供了材料源头控制、施工过程中的通风和验收阶段的空气质量检测(如甲醛、苯系物浓度限值)的操作流程。 5.2 热舒适性与个性化控制: 探讨了PMV(预测平均投票)和PPD(预测不满意度)模型在满足不同功能区域热舒适性标准中的应用。强调了建筑设计应为运营阶段的用户提供一定的热环境调节能力(如局部送风、可调窗户),而非僵化的恒温控制。 5.3 噪声控制与声环境设计: 针对办公、会议等高敏感空间,详细介绍了通过优化隔声材料、浮筑楼板、管道消音等措施,满足室内环境噪声级(NR值)的要求。 第六章:运营阶段的性能验证与持续改进 绿色建筑的最终价值体现在其长期的运营绩效上。本章着重于从设计蓝图到实际运行的衔接。 内容涵盖了建筑能耗模拟(如使用EnergyPlus等软件)在设计阶段的准确性校核,以及建筑调试(Cx)在确保设计意图得以完全实现中的关键作用。重点阐述了如何建立能耗监测平台,进行基准能耗的设定、实际运行能耗的对标分析,以及在不同季节的负荷曲线分析。最后,结合实际案例,提出了基于运行数据反馈的建筑能耗持续优化策略和维护管理手册的编制要点。 本书图文并茂,包含大量设计图示、性能曲线分析图表和工程案例的详细数据对比,是建筑设计院、房地产开发商、节能咨询机构及相关专业院校师生的必备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深入研读这套标准,我深刻体会到中国工程建设领域在规范化管理上的巨大进步。它展现出一种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试图将商务写字楼的建设推向一个更高的、更科学的维度。特别是关于能源绩效和全生命周期维护的章节,体现了对长期运营成本的深切关注,这对于那些希望打造百年建筑的投资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利好。这本书的内容,实际上定义了未来十年内,中国一流商务写字楼的“及格线”和“优秀线”。它迫使所有从业者,无论是甲方、乙方还是监管方,都必须用一套共同的语言和标准来审视和交付工程。它不是一本让人看了就忘的读物,而是会长期摆在案头,时不时需要翻阅校对的“圣经”级别的参考资料。

评分

这本书的体系构建非常庞大且具有深度,对于初入行的年轻工程师或者项目经理来说,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消化其中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计算模型。它绝不是那种可以快速浏览一遍就能掌握的书籍,而是需要结合实际的工程案例和设计图纸去反复研读的参考资料。我个人觉得,它最大的挑战在于,某些指标的评判标准可能存在一定的解释空间,这需要实践者具备丰富的经验来做出准确的判断。例如,关于“噪音控制”的dB值要求,在不同的城市环境和交通状况下,如何精确测量和评估,标准给出了指导,但实际操作中仍需要大量经验积累。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真正帮你“落地”标准的实战指南,而不是停留在概念层面。

评分

这本《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CECS 368:2014):商务写字楼等级评价标准》读起来,首先给我一种非常专业、严谨的感觉。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规范汇编,但翻开后发现,它其实是一套相当详尽的评估工具书。对于那些长期在商业地产领域深耕,或者正计划投资、运营高端写字楼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武功秘籍”般的存在。它不仅仅是给了一个A级、B级这样的简单标签,而是深入到建筑结构、机电系统、环境友好性、甚至智能楼宇集成等多个维度进行了量化的细致划分。比如,它对消防系统的冗余设计、空调系统的能效比以及电梯的运行效率都有明确的指标要求,这对于建筑设计师和物业管理者来说,是确定设计目标和运营标准的基石。我特别欣赏其中对“可持续性”和“用户体验”的考量,这说明标准制定者已经站在了未来商业建筑发展的角度,而不仅仅是满足当下的基本需求。如果你想知道一座写字楼到底“好在哪儿”,这本书提供了最硬核的答案。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算不上轻松愉快,它更像是一本工具手册,需要你带着特定的目的去查阅和对照。它的逻辑结构非常清晰,从宏观的区位条件到微观的内部装修材料的防火等级,层层递进,几乎没有遗漏任何可能影响写字楼最终等级的关键要素。我尝试用它来审视我经常出入的几栋甲级写字楼,结果发现,许多我原本认为是“标配”的设施,在标准的对照下,其实只达到了中等水平,这让我对“优秀”和“卓越”的差距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让你读完后能写一篇漂亮的散文,而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可操作、可量化的“体检表”。特别是针对那些复杂的系统集成部分,如楼宇自控(BAS)的联动响应机制,标准给出的描述非常精确,这对于系统集成商来说,是避免纠纷、确保工程质量的铁律。

评分

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把衡量资产价值的“标尺”。在当前写字楼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的背景下,等级认证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锦上添花,而是决定租金定价和去化速度的核心要素。这本书提供了一套权威的、国内公认的评价体系,这意味着,如果你手中的项目能够依据此标准进行优化并成功认证,那么其在资本市场上的议价能力和在租赁市场上的吸引力都会显著提升。我关注到,标准中对于“健康办公环境”的权重似乎比我预想的要高,这反映了行业正在从纯粹的“硬件堆砌”转向对“人在空间中感受”的重视。它不仅仅是建筑学的标准,更像是一份商业策略的指导文件,告诉业主如何投入资源才能获得最大的市场回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