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078-2008):烟囱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Code for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Chimney Engineeri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078-2008):烟囱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Code for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Chimney Engineering]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疫总局 编
图书标签:
  • 烟囱
  • 工程施工
  • 工程验收
  • 国家标准
  • GB50078-2008
  • 建筑工程
  • 规范
  • 工业建筑
  • 施工规范
  • 验收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17712506
版次:1
商品编码:11646752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Code for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Chimney Engineering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8-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7
字数:10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078-2008):烟囱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是根据建设部建标[2004]67号“关于印发《二○○四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的要求,由中冶京唐建设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对原国家标准《烟囱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78-85进行修订的基础上编制完成的。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
3 基本规定

4 基础
4.1 土方和基坑工程
4.2 钢筋工程
4.3 模板工程
4.4 混凝士工程
4.5 质量检验

5 砖烟囱筒壁
5.1 一般规定
5.2 砌体工程
5.3 质量检验

6 钢筋混凝土烟囱筒壁
6.1 一般规定
6.2 钢筋工程
6.3 模板工程
6.4 混凝土工程
6.5 质量检验

7 钢烟囱和钢内筒
7.1 -般规定
7.2 钢烟囱和钢内筒制作、预拼装工程
7.3 焊接工程
7.4 钢烟囱和钢内筒安装工程
7.5 质量检验

8 烟囱平台
8.1 平台制作和安装工程
8.2 质量检验

9 内衬和隔热层
9.1 -般规定
9.2 砖内衬(筒)和隔热层
9.3 不定形材料内衬
9.4 质量检验

10 烟囱的防腐蚀
10.1 -般规定
10.2 涂料类防腐蚀
10.3 水玻璃耐酸胶泥和耐酸砂浆防腐蚀
10.4 耐酸砖防腐蚀
10.5 水玻璃轻质耐酸混凝土防腐蚀

11 附属工程
12 冬期施工
12.1 -般规定
12.2 基础
12.3 砖烟囱筒壁
12.4 钢筋混凝土烟囱筒壁
12.5 钢烟囱、钢内筒和钢构件
12.6 内衬

13 施工安全
14 工程质量验收
15 烟囱烘干

附录A 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
附录B 检查批质量验收记录
附录C 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前言/序言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与美学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结构体系及其蕴含的独特美学思想的学术专著。全书以时间为轴线,以地域特色和功能类型为经纬,详尽考察了自新石器时代晚期萌芽至清代中叶成熟的中国建筑发展历程,重点探讨了木构架体系的演变、营造技艺的革新,以及建筑艺术与哲学思想的深度融合。 第一部分:早期形态与技术奠基(史前至秦汉) 本部分首先追溯中国建筑的源头,从河姆渡、仰韶等遗址出土的建筑残迹入手,分析早期干栏式和穴居式建筑的形制,揭示原始聚落的规划理念。随后,聚焦于周代宗法制度对建筑等级和布局的规范作用,详细阐述了夯土技术在宫殿、城墙构建中的应用,以及早期“台基、柱、梁、屋顶”基本要素的形成过程。 秦汉时期是确立中国传统建筑基本格局的关键阶段。本书深入剖析了秦直道、长城等大型土木工程所展现出的惊人组织能力和工程技术。在建筑结构方面,重点解读了汉代瓦当、画像砖等出土文物,复原了早期斗栱的雏形及其承重作用。对汉代墓室壁画和明器中描绘的楼阁、阙楼等复杂木构架进行了细致的技术解读,探讨了梁架结构向成熟过渡的内在驱动力。对营造制度的初步建立,特别是对工匠群体组织和材料管理的早期探索,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第二部分:魏晋南北朝的地域融合与结构雏形 这一时期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复杂过渡期。本书详细分析了佛教建筑的传入对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产生的深刻影响。重点考察了云冈、龙门石窟中模仿木构的石窟形制,以及南方地区如南京、洛阳等地出现的砖塔建筑,它们标志着中国传统结构体系吸收外来影响并进行本土化创新的能力。 本书特别关注了北魏时期在都城营建中体现的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与汉族传统建筑的交融。在技术层面,探讨了早起塔式建筑中“叠涩”、“密檐”等技术的出现,这些技术为后世楼阁式建筑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在美学上,这一时期的建筑开始显现出由厚重向轻盈、由平面化向立体化转化的趋势。 第三部分:隋唐的恢宏气象与技术高峰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鼎盛期。本书将隋唐建筑置于当时强大的国家力量和开放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 结构技术专题: 详细解析了唐代《营造法式》的前身和所蕴含的结构思想。重点研究了唐代斗栱的尺度(材分制)在承重与装饰中的双重作用。通过对法隆寺、东大寺等实例的分析,揭示了唐代木构架的“大开间、深出檐”的特点,以及其在抗震方面的优越性。对殿堂建筑中的梁架结构——尤其是减柱造和穿斗式的对比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技术层面的剖析。 城市规划与园林萌芽: 细致描绘了长安城的里坊制度和中轴对称的规划原则,阐释了儒家礼制在城市布局中的体现。同时,本书对初唐至盛唐时期皇家园林(如大明宫太液池)的营建手法进行了复原性研究,探讨了山石叠置、水体处理等造园技术的初步成熟。 第四部分:宋元时期的精细化与规范化 宋代是中国建筑技术和理论走向精细化、规范化的重要阶段。本书的核心内容集中在对《营造法式》(李诫著)的全面解读上。 营造法式深度剖析: 详细阐释了宋代“材分”制度的科学性、标准化和可操作性,它不仅是尺寸的统一,更是结构逻辑的体现。本书对比了唐代和宋代的斗栱形制变化,论证了宋代斗栱的装饰性增强和结构功能的分化。对宋代桥梁(如赵州桥)的拱券结构和技术特点进行了详尽分析,展现了工程技术的成熟度。 园林艺术的转向: 宋代文人园林的兴起,标志着建筑审美趣味从皇家气势转向私家意境。本书对比了北方官式建筑的规整与南方私家园林的灵动,探讨了借景、对景等造园手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运用。 第五部分:明清的定型、装饰与地域分化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集大成阶段,同时也是程式化和等级森严的体现期。 等级制度与色彩规范: 重点阐述了明清建筑中“形制——等级”的严格对应关系。屋顶形式(庑殿、歇山、悬山、硬山)的等级界限,台基高度、梁枋彩画内容的选用,都体现了礼制对建筑的全面约束。 技术与工艺的集大成: 详尽考察了清代“官式做法”的严谨性。对斗栱的结构简化与装饰化趋势进行了技术分析。书中特别辟出专章,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的瓦作(筒瓦、板瓦的铺设)、砖雕(尤其是苏式、徽式砖雕的工艺特点)、木雕与彩画(苏式彩画、和玺彩画的母题与施色技法)。 地域建筑流派研究: 本书通过对徽派建筑(马头墙、天井、木构件的精巧组合)、闽派建筑(穿斗式结构的复杂运用与石材的使用)、岭南建筑(“三雕两塑”与防潮、通风的适应性设计)以及北方四合院的深入考察,勾勒出中国传统建筑在广阔地域内因地制宜的丰富面貌。 结语:技术、美学与文化精神的统一 全书最后总结了中国古代建筑在结构上的“柔性有余刚性不足”的特点,以及美学上追求“天人合一”、“曲径通幽”的哲学内涵。本书旨在通过对技术细节的严格考证和对审美意蕴的深入解读,展现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一种物质载体,如何承载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宇宙观念。本书适合建筑史、历史学、艺术史及相关工程技术领域的研究人员、专业人士及爱好者阅读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我们有一个关于水泥预制构件烟囱的改造项目,对旧有结构的评估和新旧连接点的处理要求极高。我翻阅这本《烟囱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时,发现它对不同材料烟囱(钢制、砖石、钢筋混凝土)的特殊处理条款考虑得十分周全。特别是在“非金属材料烟囱的砌筑与接缝处理”这一节,它对砂浆的和易性、配合比的控制,以及对环境温度低于特定阈值时如何采取保温措施的规定,非常详尽。我记得以前我们处理这类问题时,很多依赖于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的“手感”,缺乏统一的验收依据。现在,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可检验的标准,比如对砌体空鼓率的检测方法和限值。这不仅提升了改造工程的可靠性,也有效规避了未来因材料老化或施工不当导致的渗漏、脱落风险。它真正体现了国家标准在引导行业技术进步方面的关键作用。

评分

从技术细节上深究,这本书对于“表面工程”的关注达到了令人称赞的程度。很多工程事故并非出在主体结构,而是败在了后期的保护层上。书中对烟囱外部的耐候性涂层系统,从底漆、中间漆到面漆的选择标准,以及涂层厚度的微米级要求,都有明确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它对施工过程中的环境湿度和温度控制提出了硬性指标,这对于确保涂层与基材的附着力至关重要。我特别注意到,它还提及了针对酸雨或高腐蚀性工业环境烟囱的特殊防腐要求,例如是否需要采用氟碳树脂或更高级别的衬里材料。这表明编制者深刻理解了烟囱作为工业“排污通道”所面临的严峻工况。对于那些追求极致耐久性的业主方而言,这本书提供的验收参数,绝对是他们进行竣工验收的底气所在。

评分

这本规范简直是工程技术人员的福音,尤其是那些深耕于烟囱施工领域的专业人士。我最近在整理一个大型工业项目的技术文档时,发现这本书的系统性和详尽程度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像某些标准那样晦涩难懂,而是真正做到了从设计源头到现场安装,再到最终验收的“全流程覆盖”。比如,关于基础沉降观测的具体要求,书中给出了极其细致的监测频率和数据分析方法,这对于保证高耸结构的长期稳定性至关重要。再比如,在钢结构烟囱的防腐涂层施工章节,它对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涂装工艺流程、材料的固化时间控制,乃至外观质量的评判标准,都进行了量化的描述,这对于避免现场常见的质量争议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读完这部分内容,我立刻意识到了我们以往在某些细节处理上的疏忽,比如对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下连接节点的预紧力检测标准理解不够到位。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规章制度汇编”,更像是一本结合了大量工程实践经验的“操作手册”,对提升工程质量的实操指导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评分

作为一名项目管理人员,我关注的重点往往是如何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实现进度的有效控制。这本书在“施工组织与安全保障”方面的阐述,可以说抓住了项目的核心痛点。它没有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安全口号上,而是直接切入了高空作业的风险点。例如,对于超高烟囱的垂直度控制,规范里详细列举了多种测量方法(如全站仪定位、铅垂线投射等)的应用场景和精度要求,这直接影响到我们制订施工方案时工序的衔接效率。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脚手架和垂直运输设备在烟囱主体结构上的附着点的强度计算和验收流程进行了明确界定,这在以往的标准中往往是模糊不清的。这套规范的发布,极大地减少了我们在技术交底和分包单位选择时的不确定性,为我们建立一个清晰、可量化的管理基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坦白讲,这是我近几年来看到的最务实的一部专业技术标准。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编排逻辑性极强,它似乎有意将“施工”与“验收”这两个环节紧密地捆绑在一起,而不是割裂看待。比如,在描述“烟囱垂直度校核”时,它不仅规定了校核的周期和精度,紧接着就指明了当偏差超出允许范围时,应当采用何种纠偏措施(如调整临时支撑或局部受力构件的校正),以及纠偏完成后如何进行二次验收。这种“边做边验,以验促改”的思路,贯穿了整本规范。它有效地将验收从项目末端的“审判”环节,前置成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点”。对于我们承包商而言,这意味着我们必须从一开始就将验收标准内化为自己的施工目标,而不是等到最后才发现不合格。这种前瞻性的管理理念,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单纯的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提升整个行业管理水平的教科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