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标准汇编:检测与器具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标准汇编:检测与器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全国产品几何技术规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
  • GPS
  • 几何尺寸与公差
  • 测量技术
  • 检测器具
  • 标准汇编
  • 机械工程
  • 质量控制
  • 技术规范
  • 工业标准
  • 精密测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75840
版次:1
商品编码:1156535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02
字数:98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正确使用测量器具检测误差是认识零件形成精度状况的基本手段,通过检测,正确判断零件是否符合精度要求,根据测量得到的误差值,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从而采取措施改进工艺,以保证和不断提高产品的制造精度。

内页插图

目录

GB/T 1957-2006 光滑极限量规 技术条件
GB/T 3177-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光滑工件尺寸的检验
GB/T 6060.1-1997 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 铸造表面
GB/T 6060.2-2006 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 磨、车、镗、铣、插及刨加工表面
GB/T 6060.3-2008 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 第3部分:电火花、抛(喷)丸、喷砂、研磨、锉、抛光加工表面
GB/T 6091-2004 刀口形直尺
GB/T 6093-2001 几何量技术规范(GPS) 长度标准 量块
GB/T 6312-2004 壁厚千分尺
GB/T 6313-2004 尖头千分尺
GB/T 18061-2004 杠杆千分尺
GB/T 8069-1998 功能量规
GB/T 8177-2004 两点内径千分尺
GB/T 9056-2004 金属直尺
GB/T 11852-2003 圆锥量规公差与技术条件
GB/T 16455-2008 条式和框式水平仪
GB/T 16857.1-2002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坐标测量机的验收检测和复检检测 第1部分:词汇
GB/T 16857.2-2006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坐标测量机的验收检测和复检检测 第2部分:用于测量尺寸的坐标测量机
GB/T 16857.3-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坐标测量机的验收检测和复检检测 第3部分:配置转台的轴线为第四轴的坐标测量机
GB/T 16857.4-2003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坐标测量机的验收检测和复检检测 第4部分:在扫描模式下使用的坐标测量机
GB/T 16857.5-2004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坐标测量机的验收检测和复检检测 第5部分:使用多探针探测系统的坐标测量机
GB/T 16857.6-2006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坐标测量机的验收检测和复检检测 第6部分:计算高斯拟合要素的误差的评定
GB/T 17163-2008 几何量测量器具术语 基本术语
GB/T 17164-2008 几何量测量器具术语 产品术语
GB/T 18779.1-2002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 工件与测量设备的测量检验 第1部分:按规范检验合格或不合格的判定规则
GB/T 18779.2-2004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 工件与测量设备的测量检验 第2部分:测量设备校准和产品检验中GPS测量的不确定度评定指南
GB/T 18779.3-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工件与测量设备的测量检验 第3部分:关于对测量不确定度的表述达成共识的指南
GB/T 19765-2005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和检验的标准参考温度
GB/T 20427-2006 可调高度测微仪及其垫高块
GB/T 20920-2007 电子水平仪
GB/T 22519-2008 合像水平仪
GB/T-22521-2008 角度量块
GB/T 24634-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GPS测量设备通用概念和要求
GB/T 24635.3-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坐标测量机(CMM) 确定测量不确定度的技术 第3部分:应用已校准工件或标准件
GB/T 24759-2009 柱坐标测量机
GB/T 24762-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影像测量仪的验收检测和复检检测
GB/T 26098-2010 圆度测量仪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标准汇编:检测与器具》内容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旨在介绍其他相关的技术和标准领域。 --- 图书简介:先进制造中的表面完整性与精密测量技术 聚焦于材料表面性能的深度解析与现代计量学的前沿应用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现代精密制造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两个核心议题:材料表面完整性的控制与评价,以及高精度测量技术的最新发展与应用。与侧重于几何尺寸和形状公差的传统规范不同,本书将焦点完全置于材料的微观至介观层面,即表面形貌、残余应力、表面粗糙度(Ra/Rq/Rz/Rpk等参数的物理意义及其对功能性的影响)以及表面改性技术的效果评估。 在当前工业界对产品性能要求日益严苛的背景下,零件的服役寿命、疲劳性能、摩擦磨损特性乃至光学性能,都越来越依赖于其表面的微观结构和内部应力状态。本书系统性地梳理了这些表面属性的理论基础、表征方法与行业标准。 第一部分:表面完整性——材料性能的决定性因素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表面完整性”这一复杂概念的各个维度。表面完整性不仅仅是几何形状的精确度,更包含了材料在制造过程中(如切削、磨削、热处理、表面涂覆或激光加工)引入的表层微观结构变化。 1. 表面形貌与纹理的量化描述: 我们将详细阐述描述表面形貌的参数体系。这不仅包括了基本的粗糙度参数(如平均粗糙度$R_a$、均方根粗糙度$R_q$),更侧重于对功能性影响更直接的参数,例如峰值高度参数($R_{pk}$)、核心粗糙度($R_k$)及其在润滑、密封和涂层附着力评估中的实际意义。通过对比不同测量模式(接触式轮廓仪与非接触式光学测量)获取的数据差异,探讨测量方法的局限性与适用范围。 2. 残余应力与相变对表面的影响: 材料加工过程中,表层会产生复杂的残余应力分布,这直接关系到零件的抗疲劳裂纹扩展能力和尺寸稳定性。本书将系统介绍X射线衍射法(XRD)、振动放大切削法(Hole Drilling Method)等测量残余应力的主流技术。同时,针对热处理和表面硬化工艺(如渗碳、氮化)导致的表层晶格畸变和相变层深度,提供了详细的分析方法和标准参考。 3. 表面完整性失效模式分析: 我们将结合工程实例,探讨表面完整性缺陷如何导致早期失效,包括表面疲劳、点蚀、磨粒磨损和腐蚀的诱发机制。重点分析了在航空航天、生物植入和精密机械传动领域对表面质量的特殊要求及其失效案例。 第二部分:先进表面测量技术与计量溯源 第二部分聚焦于实现对上述表面特性的精确、可靠测量的现代计量工具和技术。本书强调的是测量系统本身的准确性、重复性和溯源性,而非针对特定几何要素的测量。 1. 非接触式表面计量学的突破: 重点介绍当前主流的非接触式表面测量技术,包括: 光学轮廓仪(Confocal Microscopy, White Light Interferometry, Focus Variation): 详细解析每种技术的工作原理、空间分辨率、垂直分辨率的极限,以及在测量高反射率或复杂曲面时的适用性。 原子力显微镜(AFM)在表面形貌研究中的应用: 讨论AFM在纳米尺度形貌获取、弹性模量成像(PeakForce QNM)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和标准操作规程。 2. 计量溯源与标准件的建立: 精确测量的基石在于可追溯的标准。本书详细阐述了表面粗糙度测量仪器的校准流程、标准参考面的选择与维护。我们将探讨国家计量机构在表面计量领域的最新标准,确保测量结果的国际互认性。此外,还涉及表面纹理的标定件(Calibration Artifacts)的设计、制造与使用规范。 3. 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先进方法: 现代表面测量生成的数据量庞大且复杂。本书将介绍如何运用小波变换、傅里叶分析等数学工具对原始轮廓数据进行滤波、去噪和特征提取。重点关注基于数字化表面模型(DSM)的三维分析方法,以及如何通过统计学方法对表面形貌的随机性进行可靠性评估。 结论:面向未来制造的表面工程与质量保障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为工程师、材料科学家和质量控制专业人员提供一套系统性的知识框架,用以理解、量化和控制材料的表面性能。通过对表面完整性深层次的理解和对先进计量技术的掌握,读者将能够显著提升产品设计的可靠性、优化加工工艺,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技术制高点。 --- 适用读者群: 材料工程师、精密机械设计人员、表面处理技术专家、计量检测人员、从事摩擦学与润滑研究的科研人员。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汇编”的过程,简直是一场对耐心和意志力的极限挑战,它让我深刻体会到什么叫“故纸堆”里的挣扎。 里面的案例分析部分,简直是文献的堆砌,每一个例子都像是从不同年代、不同背景的论文里硬生生地剪切粘贴过来的,缺乏连贯性和针对性。我试图去理解某个特定的测量方法在实际生产线上的应用场景,结果发现书里给出的描述极其抽象,充满了“应当”、“需要”等模棱两可的词汇,完全没有给出可操作性的步骤指导。更让人抓狂的是,当提到某个关键的公式或图表时,印刷的清晰度低得令人发指,很多细微的标注和曲线几乎无法分辨,这对于一个要求精确的“几何技术规范”来说,简直是致命的缺陷。我甚至怀疑是不是扫描质量本身就存在问题,导致一些原本清晰的图示在这里变得模糊不清。如果这是一个学习资料,它起到的更多是阻碍学习的作用,而不是引导,它成功地将复杂的知识包装成了一团难以穿透的迷雾,让人望而生畏,不敢深究。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灾难,配色俗气得让人忍不住想翻白眼,烫金的字体配上那种廉价的哑光纸张,感觉像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产品手册。 拿到手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玩意儿确定不是某个小作坊印的?内页的排版更是令人发指,字体大小不一,段落之间留白随意得像喝醉了酒的排版师的作品。更要命的是,目录的编排逻辑完全混乱,你想找个具体章节,简直比在大海捞针还费劲。翻开几页,里面充斥着大量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如果没有深厚的背景知识,光是理解术语本身就要耗费大量时间,更别提去理解它们背后的技术内涵了。我期待的是一本专业、严谨的工具书,结果拿到手的是一本连作为“工具”的门槛都没达到的印刷品。如果说内容是灵魂,那这本“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标准汇编”的灵魂估计还没成型,就被这糟糕的躯壳给扼杀了。对于需要高效查阅资料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的实体体验简直是一种折磨,每次翻阅都像在进行一场耐心的考验,让人不禁怀疑编者对“用户体验”是不是有什么严重的误解。

评分

这本书的“汇编”质量,让人对其背后的组织和审校工作产生了深深的质疑。 语言风格的统一性缺失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有些段落的文字仿佛出自严谨的学术论文,用词考究,逻辑严密;而紧接着的下一部分,可能就变成了口语化的、甚至带有明显语法错误的句子,这种巨大的风格跳跃感,极大地破坏了阅读的沉浸感和专业性。更不用说其中出现的明显笔误和数据引用错误了,我在核对几个关键的最小/最大极限尺寸时,发现了与官方数据库不符的数字,这让我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去交叉验证每一个引用的数据点,极大地拖慢了我的工作进度。一本汇集了“标准”的文献,其自身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是其生命线,但这本“汇编”在这方面表现得过于草率,给人的感觉是,编纂者只是完成了资料的堆积任务,却疏忽了最核心的质量把控,让人对其中所有未经验证的内容都心存疑虑。

评分

这本书的“汇编”性质暴露得淋漓尽致,它更像是一份未经整理的、不同部门资料的简单集合,而非经过精心筛选和整合的专业典籍。 跨章节的知识点重复率高得惊人,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标准章节里被反复阐述,但每次的表述角度和侧重点又有所不同,这非但没有起到加深理解的作用,反而制造了更多的认知冲突,让人不得不花费额外精力去辨别哪个才是“官方”的最终口径。对于想系统学习GPS体系的人来说,这种结构是致命的缺陷。此外,对于最新修订或已经废止的标准,这本书的处理显得非常不负责任,它把“历史版本”和“现行版本”混杂在一起,没有任何明确的标记和警告,使得读者很容易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按照过时的规范进行操作,这在对精度要求极高的制造业中,后果不堪设想。这本“汇编”在时间维度上的管理,暴露了其作为参考资料的严重滞后性和不严谨性。

评分

从一个实务操作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检测与器具”方面的实用价值几乎为零,它更像是一本纯理论的哲学探讨集。 里面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论证某个几何公差的数学原理和理论基础,这固然重要,但对于一个急需知道如何校准三坐标测量机(CMM)或者选择合适的量规的工程师来说,这些理论堆砌显得异常空洞。我翻遍了整本书,也没找到关于常用检测设备如卡尺、千分尺的实际校准周期、误差补偿方法的详细表格或流程图。所有的器具描述都停留在“应使用精度符合要求的器具”的套话上,根本没有提供任何关于“如何判断精度是否符合要求”的具体操作指南。这种描述方式,对于一线技术人员而言,无疑是纸上谈兵,毫无益处。如果我需要一本技术手册来指导日常工作,这本书显然是不合格的,它似乎完全脱离了生产现场的需求和节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