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荒木经惟带读者深入其摄影生涯和传世佳作。
震撼写真与真诚话语,呈现出真实的日本天才摄影家——荒木经惟。
内容简介
荒木经惟向读者讲述其钟爱作品背后的故事,讲出“写真”的话;同时,也“写”下了自己对于摄影和摄影生涯的“真”的话。本书通过“早晨”、“正午”、“夜晚”三个篇章来象征荒木不同阶段的摄影人生,带读者深入荒木的摄影世界,在“生·死·欲望”之中,体味他所理解的人生之意,感受不朽名作带来的视觉震撼。他精心挑选各个阶段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从“摄影的修业时代”开始,风趣幽默地向读者叙述每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并且穿插许多对于“摄影是什么”的精彩见解,最后则以“摄影的绝顶时代”作结。他说:“摄影集依照年代顺序,列出我从二十三岁开始所拍的照片,这种做法实在很有趣,因为这样一来,我的整个人生看起来就像是不断地拍照。而且,这种编排方式印证了我长久以来的想法:所谓的摄影,就是人生。”
在《写真的话》里,可以清楚看见荒木经惟对于摄影的态度与坚持──“活着就是要保持进行的状态,并且对于各种事物怀抱好奇心。例如我的童年时期;对于街上偶遇的中年女性的面孔一见钟情、拼命拍摄的时期;接着则是与老婆阳子相遇、蜜月旅行、初夜、做爱,甚至连她去世时我也拍了照片。此外我也拍天空、拍云、拍花……什么都拍,也拍了我的猫奇洛。”不断地按下快门,借此将身边所有事物联系起来,这份联系正是荒木经惟活着的象征。
作者简介
[日]荒木经惟,摄影师,当代艺术家。
荒木经惟发表过许多以性爱为题材、惊世骇俗的裸露作品,其中包括他与妻子阳子的私生活,震惊了当时的摄影界与日本社会。现在,民众爱称他为“天才ARAKI”,欧美亦尊崇他为“Gran Maestro”[大巨匠],在国际上拥有相当高的评价。
1940年出生于东京府下谷区(今东京都台东区)三之轮。
1963年自千叶大学工学院摄影印刷工学系毕业。同年,进入电通广告公司。
1964年,以《阿幸》获得第一届太阳奖。
1971年,与电通同事青木阳子结婚。荒木将两人蜜月旅行的照片集结成摄影集《感伤之旅》,自费印刷了1000本出版,亦借此提出他的“摄影家宣言”。
1972年离开电通,正式以摄影师为业,开始拍摄东京街景。
1988年,成立“Aat Room”事务所。
1990年,拍摄亡妻阳子的遗体,前卫的摄影概念撼动了当代摄影界。
2008年,荒木获奥地利政府授予的“科学与艺术勋章”。期间,他仍不间断进行自2002年展开的“日本人的脸”纪实摄影计划,目标是拍摄日本全国各地的民众肖像。
目录
第一部 早 晨
007 第一话 ARAKI by ARAKI
011 第二话 我喜欢奇洛
014 第三话 净闲寺时光
018 第四话 摄影家修业
022 第五话 摄影家的人生醍醐味
第二部 正 午
029 第一话 我在电通上班的日子
083 第二话 我当独自奋起
127 第三话 我是不可能萎靡不振的
第三部 夜 晚
167 “指想家”谈纪实摄影
211 后记 深夜里,写真的话
216 附录 拜访午后四点的日向子
精彩书摘
我喜欢奇洛
大家早,我是摄影家荒木经惟!今天想要和大家聊一聊重要的东西。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大概就是奇洛了吧。奇洛是一只猫咪。我本来很讨厌猫,却不知从何时开始爱上了这种生物。
奇洛是亡妻不知从老家还是哪儿带回来的,由于我始终有一种猫咪很臭的印象,所以刚开始并不想养。不过,小猫真的很好玩呢,会在你面前大咧咧地睡觉、翻过来翻过去,或是兜圈子。没错,它就是有一股与生俱来的媚态,让我着迷不已,就这么一直、一直爱着它,和老婆、奇洛组成像是一家三口的生活。
嗯,那段日子发生了很多事情。有时我会一边和奇洛玩,一边不停地把它拍下来。还有其他很棒的照片,像是阳子的发丝、阳子的头、阳子的背影,以及奇洛坐在我腿上的模样,甚至有三个人一起看电视的照片呢!奇洛就是过着这种生活的猫咪。
我的老婆已经过世了,在那之前,她在医院住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不是都会先去医院探病再回家嘛,家中静寂无声,完全反映出了我当时的心情,很真实的心境。于是,奇洛仿佛理解我的这种寂寥感受似的,当我心情郁闷的时候,它就会在家里跑来跑去。
阳子过世的那一年常常下雪。当时我多半窝在家里,不大出门,结果奇洛竟然在下雪的日子从阳台一跃而下,跳到雪地里,让我看着它奋力奔跑、竖着尾巴跳来跳去的模样。我当然是抓紧机会拍下它的照片啰。
是的,感觉它就像是要鼓励我:“别不开心了!赶快出门透透气吧!”这就是我们家的猫咪奇洛。从那时候开始到现在,我们都睡在一起。因此,奇洛是我最珍贵的宝物。
然而不知道是不是太过宝贝它了,和它一起睡之后,最近我睡到一半就会咳个不停,每到夜里就开始咳嗽,问了别人才知道有可能是对猫过敏。或许是吧,然而不论是否因为奇洛的关系而咳嗽不止或气喘,我还是要和它一起睡觉,毕竟它是我现在最重要的宝贝!如果奇洛不在了,真的会有点想哭呢!
嗯,因为和奇洛在一起,我也开始动了起来。大致说来,我是那种受不了静止不动、没有声音,或是风停止吹拂的人,老是扮演着风平浪静时就兴风作浪、鸦雀无声时就要让大家听见我的声音之类的角色。也不见得是什么特别的角色啦,只是觉得这是身为“人”最重要的事吧,啊哈哈哈……
我特别留意奇洛偶尔蓦然凝望阳台景致的时刻─也许是某种醒悟,或是不断思考、观望、聆听、望向天际,等等,就这样静止不动地看着外头。这种背影完全征服了我,其中似乎包含着人生的无奈,向我诉说着许多故事。所以,虽然不太容易看到奇洛的背影,但它的背影却是非常棒的噢。
我太爱奇洛了,爱到尽量不去想象它死后我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不过,要是我先离它而去的话,奇洛绝对会很坚强的吧!它应该会平静地前往某个地方,而这正是我非常、非常喜欢它的原因吧[笑]!
……
前言/序言
《寫真的話》 序章:光影的低语,凝固的瞬间 在时间的洪流中,万物皆在流转,唯有凝固的瞬间,能以其独特的语言,诉说无尽的故事。《寫真的話》并非一本寻常的书,它是一扇门,一扇通往由光影编织而成的叙事世界的门。这是一部关于“看”与“被看”的探索,关于“存在”与“消逝”的对话,关于“真实”与“感知”之间微妙界限的沉思。它不拘泥于单一的体裁,不局限于某一种情感的表达,而是以一种多维度的视角,试图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生命痕迹,并将它们以文字的形式,重塑成一幅幅鲜活的画卷,一段段深邃的旋律。 这本书,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它邀请你卸下平日里被信息洪流裹挟的匆忙,静下心来,用心去感受那些被记录下来的世界。在这里,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只有那些散落在日常中的、却又蕴含着巨大能量的片段。每一页,都可能是一次与过去的重逢,一次与未知的邂逅,一次与自我的对话。 第一章:凝视的肖像,生命的低语 翻开《寫真的話》,首先映入眼帘的,或许是那些静默的脸庞。它们并非仅仅是物理上的描摹,而是承载着生命的气息、岁月的痕迹,以及无数未曾言说的故事。在这里,你能看到孩童眼中的纯真与好奇,那是对世界最初的探索,是尚未被尘埃染指的明净。你能看到青年眼中炽热的理想与迷茫,那是青春的阵痛,是渴望飞翔却又被现实束缚的挣扎。你能看到中年人脸上沉淀的沧桑与智慧,那是经历风雨后的宁静,是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理解的豁达。而那些老年人的面容,则是一本本厚重的史书,每一道皱纹都记录着一段过往,每一次眼神都闪烁着人生的哲思。 《寫真的話》试图捕捉的,不仅仅是外在的形态,更是内在的精神。它通过对人物神态、姿态的细致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人物的情绪起伏,理解他们内心的世界。一个微微扬起的嘴角,可能蕴含着淡淡的喜悦;一个紧锁的眉头,可能压抑着深沉的忧虑;一个回眸的眼神,可能藏匿着无尽的思念。这些细微之处,往往是连接人物与读者心灵的桥梁。 这本书不刻意去制造戏剧性的冲突,而是相信,生命本身就是最动人的戏剧。它从平凡中发掘不平凡,从静默中倾听声音。当你凝视书中那些“人”的形象,你会发现,他们不再是模糊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个体,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着自己的悲欢离合。你或许会在他们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或许会为他们的经历而感叹,或许会因为他们的坚韧而获得力量。 第二章:流转的风景,时间的印记 除了人物,书中还铺展着一幅幅流转的风景。它们或是壮丽的山河,或是宁静的田园,或是繁华的都市,或是幽深的小巷。然而,这些风景并非冰冷的背景,它们同样是有生命的,有故事的。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将风景赋予了情感,让它们与人物的命运相互呼应,与时间的流转同频共振。 一棵老树,它伫立在风雨中,见证了季节的更迭,也承载了多少年的风霜。它的枝叶伸展,如同岁月的臂膀,拥抱着大地。一扇斑驳的木门,它掩映在绿叶之中,它曾经有多少人推开?又有哪些故事从门后展开?一条蜿蜒的小路,它通向何方?路上曾留下多少脚印?是欢快的奔跑,还是沉重的跋涉? 《寫真的話》捕捉到的风景,往往是那些被忽略的细节。也许是一缕穿透树叶的阳光,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也许是雨滴落在窗棂上的节奏,在寂静的夜里奏响的乐章;也许是晨雾弥漫在山谷中的朦胧,为世界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这些细微之处,构成了风景的灵魂,也为书中人物的情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载体。 书中的风景,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存在,更是心灵的投射。晴朗的天空,可能象征着内心的明媚与希望;阴沉的天气,则可能反映着压抑与不安。作者通过对风景的描绘,巧妙地烘托人物的心情,深化故事的意境。读者在欣赏风景的同时,也仿佛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着他们的悲喜。 第三章:定格的瞬间,无声的叙事 《寫真的話》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对“瞬间”的捕捉与叙事。它相信,生命的本质,就蕴含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里。一个眼神的交汇,一次不经意的触碰,一个匆忙的背影,一次无奈的叹息,都可能包含着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含义。 书中没有冗长的铺垫,也没有刻意的煽情。它只是将这些瞬间,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方式呈现出来,然后让读者自己去品味,去解读。它如同一个旁观者,静静地记录下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那些未被言说的情感。 例如,一个孩子在雪地里第一次伸出小手去触摸雪花的瞬间,里面包含了纯粹的惊奇与喜悦。一对老人在公园的长椅上,默默地依偎着,却无需言语,却传递着相濡以沫的深情。一个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手指在画布上留下的轨迹,那是灵感的闪现,是技艺的展现,更是灵魂的释放。 这些被定格的瞬间,就像一颗颗散落在时间长河中的珍珠,它们本身或许并不起眼,但当它们被串联起来,便能构成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作者不强求读者去理解每一个瞬间的全部含义,而是鼓励读者用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去填补其中的空白,去感受那些潜藏在文字背后的力量。 第四章:光影的对话,虚实的边界 “写”字,承载着书写的动作,而“真”字,则指向了真实。当“写”与“真”相遇,便产生了《寫真的話》。这本书,在文字与真实之间,进行着一场微妙的对话。它并不拘泥于纯粹的纪实,也不沉溺于纯粹的虚构。它在两者之间游走,在现实的土壤中孕育出诗意的想象,又在想象的翅膀上触碰现实的脉络。 它可能是一段基于真实事件的再现,但通过作者的笔触,赋予了更深层次的解读和情感的升华。它也可能是一种对现实的敏锐观察,然后将其提炼、浓缩,最终呈现出一种超越现实的艺术感染力。 书中反复探讨的,便是“真实”的定义。我们所看到的,就是真实的吗?我们所感受的,就是真实的吗?当记忆被时间和情感所扭曲,当现实被主观的视角所过滤,我们还能抓住多少真正的“真”?《寫真的話》并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它只是抛出了这些问题,邀请读者一同思考。 它鼓励读者去质疑,去反思,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真实。它认为,艺术的力量,就在于能够拓展我们认知的边界,让我们看到那些平时被我们忽略的,或者被我们误解的。 第五章:无声的呐喊,生命的共鸣 《寫真的話》的文字,有时如同一潭深水,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涌动。有时又如同一阵清风,拂过心田,留下淡淡的涟漪。它不以喧嚣的方式吸引注意,而是以一种沉静而有力的姿态,与读者的心灵产生共鸣。 书中的一些片段,或许描绘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奈,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一种不屈的韧性。它可能呈现出社会现实的某些侧面,但不以批判的姿态出现,而是以一种深刻的洞察,让读者自行体会。它也可能表达着个体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以及在困境中依然闪耀的人性光辉。 这种共鸣,并非强加,而是源自于生命共通的情感。当我们读到书中那些关于失去的故事,我们会想起自己的失去;当我们读到那些关于坚持的故事,我们会感受到内心的力量。这种超越个体差异的连接,是《寫真的話》希望达到的效果。 它希望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找到一种归属感,感受到自己并非孤身一人。在那些无声的瞬间,在那些流转的风景里,在那些凝视的目光中,都能找到一丝理解,一丝慰藉,一丝对生命的热爱。 尾声:永恒的凝视,无尽的思索 《寫真的話》并非一本读完便可以合上的书。它更像是一杯醇厚的酒,需要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出其中的甘醇。它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内心的模样;它是一把钥匙,打开我们情感的锁。 当你合上书页,那些凝固的瞬间,那些流转的风景,那些静默的脸庞,或许仍会在你的脑海中盘旋。它们将成为你生活中新的注脚,成为你理解世界的新视角。 《寫真的話》,它用最朴素的语言,诉说着最深刻的道理;它用最寻常的画面,展现着最动人的情感。它邀请你,用你的眼睛去看,用心去听,去感受,去思考。在这光影交织的世界里,你或许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或许能开启一段新的旅程。 它是一次关于“看”的练习,一次关于“真实”的探寻,一次关于“生命”的礼赞。而这一切,都从那凝固的瞬间,那无声的语言,那“寫真的話”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