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戏剧学丛刊:中国戏剧学史稿(修订本)

中华戏剧学丛刊:中国戏剧学史稿(修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叶长海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戏剧史
  • 戏剧学
  • 中华戏剧学丛刊
  • 戏曲史
  • 中国文化
  • 学术著作
  • 历史
  • 文学
  • 艺术
  • 戏曲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1706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9926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戏剧学丛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39
字数:6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戏剧学丛刊:中国戏剧学史稿(修订本)》是中华戏剧学丛刊(第一辑)第一种,是叶长海先生代表作,曾获“首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首届文化部直属艺术院校专业教材奖”,是一部颇受学生欢迎的戏剧学教材。该书主要以中国戏剧理论发展史为脉络,详细解析了历代富盛名的戏剧学理论著作,如钟嗣成的《录鬼簿》、周德清的《作词十种》、王骥德的《曲律》、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等。其书特点戏剧理论、戏剧资料与戏剧表演三者有机地融入在戏剧理论发展史中,因此,该书不仅资料翔实,理论扎实,还有指导性与实践性。作为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作者还在书后附录了一份人名书名索引,以方便读者查阅

作者简介

  叶长海,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著作有《王骥德曲律研究》、《中国艺术虚实论》、《曲学与戏剧学》《当代戏剧启示录》《曲律与曲学》《曲学与戏剧学》《愚园私语》等,主讲课程《中国戏曲史》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

目录

总序绪论第一章 中国戏剧学溯源第二章 元代戏剧学的兴起第一节 元代戏剧学序说第二节 元代的戏剧表演论著第三节 元代的戏曲创作论和作家评论第四节 周德清的《作词十法》
第三章 明前期的戏剧观第一节 明前期戏剧观概说第二节 朱权与《太和正音谱》第三节 丘睿、邵璨的戏曲创作观
第四章 明中期戏剧学的转机第一节 嘉靖、隆庆时期戏剧学的新转折第二节 魏良辅《曲律》的声乐论第三节 李开先与《词谑》第四节 何良俊与《四友斋曲说》第五节 徐渭与《南词叙录》第六节 王世贞的《曲藻》第七节 李贽的戏曲批评
第五章 万历时期戏剧学的崛起第一节 万历时期的戏剧学第二节 汤显祖的戏曲理论第三节 沈璟的曲学第四节 潘之恒的戏曲表演理论第五节 胡应麟、徐复祚和谢肇淛第六节 臧懋循的戏曲批评第七节 吕天成《曲品》
第六章 王骥德第一节 王骥德及其《曲律》第二节 王骥德《曲律》的戏曲创作论第三节 王骥德论戏曲流派和作家作品
第七章 明晚期戏剧论的发展第一节 冯梦龙的创作论和演出论第二节 祁彪佳“二品”第三节 《谭曲杂札》和《衡曲麈谭》第四节 《弦索辨讹》和《度曲须知》第五节 张岱的戏剧演出录第六节 孟称舜的戏曲批评第七节 卓人月、袁于令及其他
第八章 评点、曲谱及其他第一节 《牡丹亭》批评第二节 选本和评点本的戏曲批评第三节 南曲曲谱举要
第九章 清初戏剧学的新潮第一节 清初戏剧学序说第二节 金圣叹的《西厢记》批评第三节 《长生殿》批评第四节 孔尚任与《桃花扇》批评第五节 清初曲论新潮
第十章 李渔第一节 李渔与《李笠翁曲话》第二节 李渔的戏曲创作论第三节 李渔的戏曲演习论
第十一章 清中期戏剧学的新成就第一节 《扬州画舫录》《消寒新咏》和《审音鉴古录》第二节 徐大椿的《乐府传声》第三节 《梨园原》的表演理论第四节 焦循与《花部农谭》第五节 论曲诗举隅
第十二章 古代戏剧学的余晖第一节 梁廷枏的《藤花亭曲话》第二节 清后期曲论例话第三节 戏剧学资料的集成
第十三章 王国维及晚清戏剧学新貌第一节 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第二节 吴梅的曲学第三节 晚清戏剧改革论结束语
后记修订本后记人名书名索引史论概念索引

精彩书摘

  一、先秦的总体艺术论  中国上古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歌、舞、诗的融为一体,而中国最早有关艺术的论述,也恰恰属于浑然性因而亦即呈现综合性质的艺术论。  如果追寻中国古代综合艺术论的源泉,则可以上溯至《尚书‘尧典》中这一段著名的文字:“帝日:夔!命女(汝)典乐,教胄子。……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日: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其内容除了部分商、周两代统治者的讲话记录外,多为东周、战国时期根据远古材料加工而成的虞、夏史事记载。上面所引《尧典》的这段文字,记载了中国早期的文艺理论,它生动地说明了文艺产生和发展初期诗、歌、舞的紧密联系。对诗、歌、舞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吕氏春秋·古乐》也有所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由于诗、歌、舞在发生之初是密不可分的,因而我们的先人也就首先从综合性艺术的总体上去考察早期的艺术活动。这些记载曾对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在《毛诗序》和《乐记》中可以看出这种影响。如《毛诗序》有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乐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这段话生动地论述了上古时代文艺生活的发生,以及最初文艺活动的特征;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各种文艺方式的自然联系。因而,《毛诗序》的这段论述,正是有关诗、歌、舞的综合论。  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间的《乐记》,则是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理论的奠基性著作。《乐记》吸收了《尚书·尧典》以来的美学观点,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礼乐思想,对先秦高度繁荣的音乐文化作了理论总结,从而提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艺术学体系。  郭沫若在论述《乐记》时曾指出:中国旧时的所谓“乐”,它的内容包含得很广。  ……

前言/序言

  总序  戏剧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却又是一种时出时新的艺术。尤其是中华儿女所创造的中华戏剧,更是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数千年来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活,至今依然为中国各族人民所喜闻乐见,并以其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与璀璨多姿的东方风采独秀于世界艺术之苑。  戏剧学是以戏剧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学科,而戏剧则是既具有时间艺术特性又具有空间艺术特性的综合性艺术,剧场活动本身又具有社会性,因而,作为戏剧学研究对象的戏剧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文化现象。惟其如此,对戏剧的研究,则可以在不同的空间层次内进行,一是案头文学,二是舞台演出,三是剧场活动,四是社会现象。戏剧学研究的发展史正是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的历史。  历代对中华戏剧艺术的记录、总结与研究,逐渐形成了“中华戏剧学”的历史。而作为近代意义上的戏剧学研究,则是一个世纪前开始于王国维的戏曲史研究。尔后对中国戏剧历史的研究不断有新的创获。同时,一些戏剧家则试图通过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建立中、西结合的新戏剧体系。近数十年间,戏剧理论的研究视野大为拓展,不仅对戏剧艺术核心内容的研究更为全面与深入,而且还创立了与戏剧有关的多种交叉学科。  中华戏剧本身是凝聚多种艺术因素的“总体性”艺术,而对戏剧的研究又是领域广泛,门类繁多,如包括对戏剧原理、本质的探讨,对作家作品的品评,对演唱技能的研求,对文献资料的整理等,方方面面,不一而足。因而各时代、各个人的研究只能是有限度的、同时亦即是有特色的。我们当下最为需要的是系统化的理论研究,以推动有中国特色的“戏剧学”的学科建设。但任何理论建设,首先都要有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整理与对历史资料的扎实开掘。而在当代,文献整理、文物发掘中的新发现之多是以往难以企及的,而且资料交流如此之方便亦是前人无法想象的。因此,我们要发挥此一时代优势,在系统理论建设及基础材料研究方面多下力气,多出成绩。这也正是本丛刊的出版主旨所在。  本丛刊在推出新的研究成果的同时,亦选取新时期以来的部分著作予以重版。而选择的重点亦是上述的两方面:或在系统理论研究方面有所建树,或在文献资料开掘方面有所发现。  叶长海  2013年8月13日
好的,以下为您创作的关于另一本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完全独立于您提到的那本书,并且力求自然流畅、信息详实: --- 《江海之韵:明清之际江南士人的文学交游与文化实践》 导论:风起江南,流转的文脉 本书聚焦于中国历史文化最为繁盛的时期之一——明清之交。这一时期,江南地区不仅是经济的重心,更是文化思潮最为活跃的熔炉。在这一特定的地理与历史背景下,士人的群体性行为,尤其是他们之间复杂而精密的文学交游网络,构成了理解当时社会心态、文化趣味乃至政治气候的关键切入点。《江海之韵》旨在细致描摹和深入剖析这一精英群体如何在共同的文化空间中互动、竞争、互鉴与传承,最终塑造了延续至近代的文学风尚与士人品格。 我们选取“文学交游”作为核心研究范式,因为它超越了对个体天才或孤立作品的赞颂,转而关注知识生产与传播的社会机制。士人之间的唱和酬赠、集体编纂、书信往来、地方性雅集的组织与参与,无不体现了他们对“在场”的渴望与对“名声”的经营。本书试图通过勾勒出这些互动网络中的关键节点人物和主要活动区域,重建一个多维度的、充满张力的江南文化生态图景。 第一部分:地理空间的文化拓扑——从城市到园林 江南地区的文化实践,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城市布局密不可分。本部分将探讨特定地域如何滋养并限定了士人的交游模式。 1. 苏杭都市的“文心”聚散: 苏州与杭州作为南方的经济与文化高地,汇聚了大量在中央或地方任职的官员及其退隐后的精英。我们详细考察了这两个城市中,以特定书坊、藏书楼(如天一阁的关联影响)以及茶馆为中心的文化集会。这些场所不仅仅是物质的堆砌,更是文化身份的象征性标记。例如,城市中士人对“古雅”与“新奇”两种趣味的拉扯,如何通过他们共同参与的雅集体现出来,成为判断其文化立场的试金石。 2. 园林:私密性中的公共剧场: 明清士人对私家园林的营造达到了空前的热度,园林不再仅仅是休憩之所,而是其文学见解和审美哲学的物质载体。本书分析了以董其昌、文征明家族为代表的士人,如何通过园林中的题咏、碑刻以及定期的“花朝会”、“竹社”等活动,确立其在文人群体中的核心地位。园林的结构布局如何引导了诗文的创作主题,例如“幽深”与“开阔”两种意境的转换,实则是士人对入世与出世心境的微妙平衡。 3. 江海码头的文化中转站: 不同于聚焦于核心城市,本书亦关注了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漕运与海贸枢纽,如扬州、镇江等地。这些“过境点”上的士人交往往往更具功利性和暂时性,但它们却是信息、新书、以及不同地域文化元素快速交换的“中转站”。通过分析这些次级中心点的交往记录,可以更好地理解江南文化如何向外辐射,以及其如何吸纳外来影响。 第二部分:文学实践的共谋与竞争——创作、注释与编纂 士人的交游并非仅仅是风花雪月的消遣,而是严肃的文化建构工程。他们的互动深刻地影响了文学作品的生成、传播和最终的经典化过程。 1. 诗歌的“接力赛”与唱和伦理: 诗歌在士人社交中占据核心地位。本书详细梳理了明清时期流行的“联句”、“酬唱”的规范与变异。尤其关注了那些相互唱和、旨在共同完成一部宏大叙事的群体性诗作项目。这些项目反映了一种“共谋”的创作心态,即个体才华必须服从于群体的审美旨趣和道德高度。任何“出格”的表达,都会立刻招致同侪的审视与规制。 2. 藏书、注释与“正统”的争夺: 文本的权威性在士人圈层中是争夺的焦点。我们考察了不同群体对同一部经典(如《庄子》、《离骚》或唐诗选本)的注释权。谁拥有最好的善本,谁的注释最贴合“古意”,谁就能在学术辩论中占据上风。交游网络在此过程中起到了“评审团”的作用,通过相互的推荐与批驳,确立了不同版本和解读的学术地位。 3. 域外与异端题材的“集体消化”: 明末清初,随着西方传教士的到来和域外知识的传入,士人如何将其纳入既有的文化框架,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本书分析了士人团体对“西学”的态度:一部分士人通过交游网络,共同商讨如何解释或挪用这些新知识(如天文、地理知识),将其转化为符合传统士人身份的谈资,而非激进的知识革命。这种“集体消化”的过程,体现了士人维护文化主体性的防御机制。 第三部分:士人风度与文化政治的投影 文学交游的背后,始终潜藏着士人对自我身份的定位与对政治环境的微妙回应。 1. 友谊的“政治化”与“非政治化”: 在政治动荡的时代,文人之间的友谊往往带有政治色彩。本书通过分析特定派系(如东林党余脉或复社成员)在交游中的选择与排他性,展示了文学网络如何成为政治联盟的隐形延伸。同时,也探讨了那些试图超越政治泥潭、专注于“纯文学”的群体,他们如何通过倡导朴素的“性灵说”来构建一种文化上的“避世”姿态。 2. 丧乱之年的情感投射与文学的疗愈功能: 明清鼎革之际,无数士人经历了家国之变。在相互的慰藉、悼亡诗的唱和中,文学交游承担了重要的心理抚慰功能。这种群体性的情感宣泄,帮助他们确认了彼此的“同温层”,并在破碎的现实中重建了超越朝代的文化认同。 3. 名声经营:从文坛领袖到地方贤达: 交游网络是士人经营“名声”的最佳平台。本书考察了“文坛领袖”的诞生过程——他们如何通过提携后进、为同侪的著作作序、组织地方性文化展览等方式,将自己的声望从个体声誉扩展为一种区域性的文化权威。这种权威,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转化为实际的社会影响力。 结论:流动的遗产与历史的回响 《江海之韵》总结道,明清之际江南士人的文学交游,并非是零散的偶然事件集合,而是一个高度结构化、目标明确的文化实践系统。它不仅留下了浩瀚的诗文集、笔记、尺牍,更留下了一种理解知识生产、精英治理和文化传承的独特模式。研究这些交游网络,如同在历史的江海中追踪水流的轨迹,最终揭示出那股塑造了中国近世文化面貌的强大而精微的“韵律”。 ---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内文,排版上的清晰度令人赞赏。字体选择恰当,行距适中,即便是面对动辄数万字的学术论述,阅读起来也不会感到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引用古籍时的规范性,那些密集的注释和旁证,如同清晰的指示牌,引导读者去追溯每一条论断的出处。这对于我们进行二次研究或者单纯想要核实某个说法的准确性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我阅读其他相关著作时,常有观点阐述得头头是道,但引文却模糊不清,使得论证力量大打折扣。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构建了一个坚实的学术地基。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反映出修订者对“史学”二字的敬畏之心。如果能在某些关键历史人物的生平与创作环境之间建立更具画面感的联系,那就更完美了,比如,某位戏曲大家的创作高峰期,他所处的具体社会环境是如何直接影响其剧作主题与风格的转向的,这些“软性”的历史细节,往往能让冰冷的史料变得鲜活起来。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书散发出的那种沉甸甸的学术气质,让人感受到一种对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深度敬意。它仿佛是为那些真正想要“扎根”于中国戏剧肌理之中的研究者准备的“地图册”。我期待它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知识集合体,更是一部动态的、能够激发未来研究方向的“指南针”。好的史学著作,其价值在于它能为后人指出新的挖掘点和未被充分审视的角落。我希望在阅读完之后,我能够带着更清晰的理论脉络,重新审视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发现它们在历史长河中被时间磨损或遮蔽的另一重光彩。这是一次对深厚文化遗产的致敬,也是一次对学术严谨性的检验。

评分

坦白讲,我对这种宏大的“史稿”总是抱持着一种既期待又审慎的态度。因为“史”的写作,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处理遗漏与取舍。中国戏剧史料浩如烟海,任何试图进行全面概括的尝试,都必然面临“割舍”的痛苦。我希望修订本在面对那些争议性较大的历史节点或流派时,能够展现出一种成熟的学术包容性。它不必强行给出一个“标准答案”,但至少应该清晰地呈现出主流观点与非主流观点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且提供充足的文献依据来支撑每一种论述。比如,对于某些失传剧目的考证,究竟是倾向于保守的文献复原,还是大胆的推测性重建?这种在史料真空地带如何进行学术判断的策略,是衡量一部史学著作功力的重要标尺。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种扎实、可靠、且富有批判精神的史学立场。

评分

这本《中华戏剧学丛刊:中国戏剧学史稿(修订本)》的封面设计,乍一看上去,就带着一股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装帧的质感很扎实,摸上去那种略微粗糙的纸张触感,似乎能让人立刻联想到那些尘封已久的文稿和古老的剧场。我特别留意了扉页上的校订者信息,看得出这次修订并非简单的文字校对,而是投入了大量心血进行文献的重新梳理与考订。对于一个长期关注中国传统戏曲脉络的爱好者来说,这种严谨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我期待它能在梳理历代戏曲理论、演出实践及其社会影响的宏大叙事中,提供更加精细和准确的时代背景分析。比如,它对于宋元南戏和元杂剧的源流区分,是否能提供新的史料支撑,或者对明清传奇的流变给出更具洞察力的阶段划分?希望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的编年史,更能深入剖析不同历史时期,戏剧思想是如何与当时的政治文化气候相互激荡、彼此塑造的。这本书的体量本身就预示着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希望能在这趟回溯中国戏剧精神源头的旅程中,获得真正的学术滋养。

评分

从整体的结构上看,这套丛刊的编排逻辑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似乎采取了一种宏观叙事与微观个案相结合的方式。不同于那种纯粹以朝代划分的传统史书,我感觉它可能在章节设计上更加注重“思潮”的演进。比如,它会不会在探讨“戏曲文学性”与“表演本体性”这对永恒矛盾时,设置专门的章节进行深入对比分析?这种跨越时空的比较研究,往往能揭示出中国戏剧发展史上一些不易察觉的内在驱动力。如果修订本能进一步强化这种横向的、主题式的梳理,而不是仅仅做线性时间推进,那么它对现代戏剧研究者的启发价值将是巨大的。我们期待看到,它如何处理那些介于“文学”和“舞台实践”之间的灰色地带,如何平衡文人和艺人之间的权力关系对剧目最终形态的影响。这本书的价值,或许正在于它能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观察框架。

评分

好书

评分

专业书籍

评分

《中华戏剧学丛刊:中国戏剧学史稿(修订本)》是中华戏剧学丛刊(第一辑)第一种,是叶长海先生代表作,曾获“首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首届文化部直属艺术院校专业教材奖”,是一部颇受学生欢迎的戏剧学教材。该书主要以中国戏剧理论发展史为脉络,详细解析了历代最富盛名的戏剧学理论著作,如钟嗣成的《录鬼簿》、周德清的《作词十种》、王骥德的《曲律》、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等。其书最大特点戏剧理论、戏剧资料与戏剧表演三者有机地融入在戏剧理论发展史中,因此,该书不仅资料翔实,理论扎实,还有指导性与实践性。作为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作者还在书后附录了一份人名书名索引,以方便读者查阅

评分

在《中国戏剧学史稿》中,有文云:戏曲家钟嗣成所作《录鬼薄》是一部记录戏曲作家事迹和作品目录的著作,也是一部戏曲作家评论的专著。元·钟嗣成云:嗟乎余亦鬼也!使已死未死之鬼,作不死之鬼得以传远,余又何幸焉!若夫高尚之士、性理之学,以为得罪于圣门者,吾党且啖蛤蜊,别与知味者道。

评分

作者简介

评分

他回忆说,在欧洲,“人们追求以艺术排斥自然,铲平山丘,干涸湖泊,砍伐树木,把道路修成直线一条,花许多钱建造喷泉,把花卉种得成行成列。而中国人相反,他们通过艺术模仿自然。因此,在他们的花园里,人工的山丘形成复杂的地形,许多小径在里面穿来穿去”。 耶稣会传教士、法国画家王致诚曾在清廷如意馆作画,参与绘制圆明园四十景图。1743年,他曾写信寄往巴黎,信中说,在中国园林里,“人们所要表现的是天然朴野的农村,而不是一所按照对称和比例的规则严谨地安排过的宫殿。……道路是蜿蜒曲折的……不同于欧洲那种笔直的美丽的林荫道。……水渠富有野趣,两岸的天然石块或进或退,……不同于欧洲的用方整的石块按墨线砌成的边岸。”游廊“不取直线,有无数转折,忽隐灌木丛后,忽现假山石前,间或绕小池而行,其美无与伦比”。 欣赏与赞叹之后便是模仿。在欧洲,首先是英国,18世纪中叶,一种所谓自然风致园兴起了;后来传到法国,在自然风致园的基础上增加一些中国式的题材和手法,如挖湖、叠山、凿洞,建造多少有点类似中国式的塔、亭、榭、拱桥和楼阁等建筑,甚至还有孔庙,例如1730年伦敦郊外的植物园,即今皇家植物园。仅巴黎一地,就建起了“中国式”风景园约20处。同时也传到意大利、瑞典和其他欧洲国家,但不久以后欧洲人就发现,要造起一座真正如中国园林那样水平的园林有多么的困难。 苏格兰人钱伯斯(1723~1796年)曾到过中国广州,参观过一些岭南园林,晚年任英国宫廷总建筑师。岭南园林算不上中国最好的园林,但仍然引起了他无比的赞赏,在好几本书里他都描写过中国园林,不只是浅层的外在形象的描述,而是对中国的园林精神有了较深的体会。他说:“花园里的景色应该同一般的自然景色有所区别”,不应该“以酷肖自然作为评断完美的一种尺度”。中国人“虽然处处师法自然,但并不摒除人为,相反地有时加入很多劳力。他们说:自然不过是供给我们工作对象,如花草木石,不同的安排,会有不同的情趣”。“中国人的花园布局是杰出的,他们在那上面表现出来的趣味,是英国长期追求而没有达到的”。

评分

在《中国戏剧学史稿》中,有文云:戏曲家钟嗣成所作《录鬼薄》是一部记录戏曲作家事迹和作品目录的著作,也是一部戏曲作家评论的专著。元·钟嗣成云:嗟乎余亦鬼也!使已死未死之鬼,作不死之鬼得以传远,余又何幸焉!若夫高尚之士、性理之学,以为得罪于圣门者,吾党且啖蛤蜊,别与知味者道。

评分

书是正版,快递也给力,价格公道,比实体书店强多了,赞!

评分

在《中国戏剧学史稿》中,有文云:戏曲家钟嗣成所作《录鬼薄》是一部记录戏曲作家事迹和作品目录的著作,也是一部戏曲作家评论的专著。元·钟嗣成云:嗟乎余亦鬼也!使已死未死之鬼,作不死之鬼得以传远,余又何幸焉!若夫高尚之士、性理之学,以为得罪于圣门者,吾党且啖蛤蜊,别与知味者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