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传 抉择

李嘉诚传 抉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忠海 著
图书标签:
  • 李嘉诚
  • 传记
  • 商业
  • 人物
  • 成功学
  • 决策
  • 香港
  • 企业家
  • 财富
  • 励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ISBN:9787512507272
版次:1
商品编码:11550100
品牌:皮波人物(PEOPLE)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2
字数:36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两岸三地资料,详实的李嘉诚传记版本。
  作者持续跟踪采访李嘉诚等两岸三地三百多位政经名人,大量图片与一手资料,磨砺十年终成此书。
  完全摒弃各种众说纷纭的江湖传说,秉持春秋笔法,不以尊者为讳,不以哗众为宠,以大量一手的详实资料揭示了商圣李嘉诚波澜壮阔的一生。
  引用李嘉诚的谈话演讲及其身边人物的专访,让李嘉诚自己说自己,从一个侧面反映李嘉诚的思想之嬗变演绎的过程。
  以历史学家的宏观视野与围观雕琢,展现了香港近百年的历史风云,入木三分地刻画了百年香港史上的诸多风云人物。
  海报:

  


  

内容简介

  《李嘉诚传 抉择》是《李嘉诚传:峥嵘》的第二部,描述了李嘉诚崛起之后,其旗下的港口、电讯、石油、房地产等企业在不断的壮大。此时的李嘉诚却将许多精力放到了教育、医疗等领域,李嘉诚基金会、汕头大学、长江商学院……

  也许正如李嘉诚所说:“人的一生,不过是一个匆匆过客。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我认为在我有生之年,如果能在人世间留下一些可称之为痕迹的东西,能为人类做出点贡献,那么,不论将来的结局如何,我便死而无憾。”这正是李嘉诚的抉择。希望读者在熟悉李嘉诚在商场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之余,也能了解其在医疗、教育领域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

作者简介

  李忠海,曾就读兰州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暨南大学,先后修读历史学﹑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学﹑汉语语言学等专业,获西北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与暨南大学汉语语言学博士文凭。移居香港后,先后任教香港教育学院中文系与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我的第三个儿子
最重要的事情
李嘉诚基金会
长江新里程计划
钱可以用,但不可以浪费
宁养医疗
医疗扶贫

第二章 对怡和“情有独钟”
“皇冠明珠”--怡和置地
“连环船”策略
怡和迁册
B股风波
两大财团的博弈
不是怕输,而是输不起

第三章 超越生命的承诺
一个想法
邓小平的赞赏
事必躬亲
教育情结
鼓舞生命的力量
执着
终其一生也要绽放生命光彩

第四章 攻占码头
九号集装箱码头
屯门码头
港珠澳大桥
困扰
尘埃落定
一石二鸟

第五章 全球扩张
步步为营
连线成片
巴拿马事件
无风起浪
折翼
试水以色列市场

第六章 染指电讯业
左手电话右手电视
滚雪球
上市
拓展大陆市场
收购环球电讯
业务全球化
环电私有化

第七章 拿下赫斯基
增持赫斯基
非议与收获
管理
发展
关于退休
领悟
见解

第八章 开发内地地产
东方广场
周凯旋
水土不服?
主题公园
波折
“乌托邦”--世界汇金网
逸翠园事件

第九章 布局内地港口
特批控股
第二次合作
先入为主
又遇老对手
取惠州,战厦门
深圳港

第十章 弄潮黄浦
纷争
分歧
雨过天晴
南热北冷
宁波港

第十一章 “我所做的都是我认为对国家、民族有利的”
赚钱的意义
两见邓小平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核心价值
生命在于付出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连环船”策略
  20世纪80年代初,市场上有关华资大亨收购置地的传言甚嚣尘上,有说李嘉诚正在收集置地股票,有说李嘉诚正与包玉刚联手挑战置地,甚至宣称华资大户将直接收购市值仅四十多亿港元的怡和,透过怡和控制置地,更有甚者,称中国共产党正调动有限资金,透过华资并吞怡和。种种传闻,街谈巷议,不一而足。立于危墙之下的怡和寝食不安,抓耳挠腮,苦苦思索着破解困局之锦囊妙计。
  当时,怡和及置地确实形势不妙,怡和尚在海外的经营中苦苦挣扎,盈利停滞不前,大股东凯瑟克家族仅持有约一成怡和股权,而怡和及怡和证券仅持有置地两成左右股权,置地股价大幅低于其资产净值,正是理想的捕猎目标,更重要的是,大举海外扩张的怡置负债累累,分身乏力,有心无力。
  面对危局,怡和主席纽璧坚断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加强对怡和及置地的控制权:首先,于1980年9月5日,怡和以价值11。95亿港元的资产,购入置地发行的约6400万股新股,转移的资产包括铜锣湾世界贸易中心五成权益及3300万股会德丰股票。交易完成后,怡和持有置地的股权由20%大幅增至27。8%,成为置地大股东。有迹象显示,当时华资财团并未就此罢手休兵,转而将目标转向怡和。为捍卫怡和权益,同年10月29日,怡和宣布发行2500万股新股予置地,收取置地约7。6亿港元现金。在此之前,置地又从股市购入怡和已发行股本的5%。11月3日,怡和再以现金在股市购入置地7800万股股票,使它持有的置地股权增加到约40%。
  到1980年年底,怡和宣布,怡和及其附属公司怡和证券已持有40%的置地股权,而置地亦持有怡和约38%的股权,形成所谓“铁三角”或“连环船”资产互控结构。这一策略可说是怡和主席纽璧坚任期内自视为保守稳妥的最瞩目、亦最具争议性的杰作。透过怡和与置地互相持有对方约四成控股权,怡和、置地两公司的控股权表面上看来可谓固若金汤,岿然不动,令觊觎已久的华资大亨难越雷池一步。
  因为,任何一个挑战者,所面对的绝不是怡和与置地40%的控股权,必须考虑另外60%的股权中至少20%的股权。也就是说,可能面对的是60%的股权,知难而退,唯一的选择就是敬而远之,放弃挑战。
  表面上看,“连环船”策略固若金汤,但是,破绽依然隐藏其中。这就如《三国演义》中的赤壁大战,老奸巨猾的曹操被火烧连环船一样。
  1983年3月,香港政府宣布修订收购及合并条例,将上市公司“控股权”的定义从过去的51%修订为35%,规定持有35%的大股东可在一年以内增加持有量至45%,如超过此数便要提出全面收购;非大股东一旦吸入一家公司35%的股权便要公开提出全面收购。控股权定义修订,此举有意无意间配合了怡置互控的“连环船”策略,外界觊觎一家公司控制权的困难陡然增大,至少令凯瑟克家族大大松了一口气。至于港英当局如此修例,是否完全为自家人怡置发展考虑,已无从查证,后人只能说是瓜田李下而已。
  踏入20世纪80年代,尤其在巩固了集团控制权之后,怡置系似乎重振对香港前景的信心,尤其是置地,在常务董事兼总经理鲍富达(Bedford)的主持下,投资策略做180度的大转变,罔顾当时香港地产繁荣时期已出现的一系列不利不明朗因素,大肆扩张,从一名保守、稳健的地产投资商迅速转变成一名活跃、冒进﹑激进的地产发展商,成了香港地产界的超级“大好友”,在多次地皮拍卖会上,都是出价最为勇猛的一位地产商。
  置地不但成为当时香港地产界的“超级大好友”,而且迅速膨胀成一家业务遍及地产投资与发展、酒店、零售贸易、电讯、电力供应等多元化的综合性企业集团。这种投资策略的急剧转变,充分反映出怡和高层在九龙仓一役受挫后,受包玉刚﹑李嘉诚看中地产的经营策略之启发与压力,试图将置地扶植成一家超级“大行”,与华资大亨一决雌雄的勃勃野心。
  这期间,置地的盈利确实也大幅增长,1980年度因出售金门大厦及九龙仓股票,置地盈利高达6。1亿港元,比1979年度增长一倍,1981年度置地盈利增至14。3亿港元,再比1980年度增长逾一倍。其中,来自物业销售的利润首次超过了租金收入。要知道,坚持稳健发展的置地,长期以来都顽固坚持一个发展策略,那就是盖楼大部分收租,小部分出售,就像香港许多投资保守的师奶一样,有物业在手,有租金回笼,万无一失,睡觉也安稳。
  事实上,自1981年下半年开始,世界性经济衰退已令香港经济不景气,港元贬值,内部消费萎缩,公司利润下降,再加上香港前途问题逐渐提上议事日程,种种不稳定因素已相继浮现,香港可谓内外交困,前路渺茫。
  其时,香港地产市道经过七、八年的节节攀升,已达巅峰状态,正所谓高处不胜寒,基础异常脆弱,前景相当危险,运作渐趋困难。然而,怡和主席纽璧坚与置地常务董事兼总经理鲍富达当时对香港经济前景仍然相当乐观,对置地在香港地产业的影响力过于自信,对港英当局在香港的影响力充满信心,对大英帝国主导未来香港非常自负,完全陶醉于集团业绩连年向好的辉煌中,迫切希望利用这段时期充分扩张,趁热打铁,以弥补九龙仓一役的损失。
  这时,怡和内部的权力斗争已转趋表面化,其结果更加速了两人的轻率、冒进。在对待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问题上,纽、鲍近乎天真地相信有机会透过续约方式解决香港前途问题,至少北京会不得不做出让步,接受英国人的主权换治权的模式,这种近似赌博式的政治心态导致了置地日后的严重财政危机。其实,英国玩政治,如同小孩摆家家,不裂也会颠,哪里是共产党的对手,从怡置两位大班的如此天真幼稚,就可以看出其中之端倪。
  当时,《信报》资深股评家思聪就曾警告,置地盲目扩张的危险性,一旦中英双方会谈不理想,置地扩张政策的后果便可想而知。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挟马尔维纳斯群岛一役大胜之余威,趾高气扬地踏上了北京之旅,天真地提出了以主权换治权的建议,遭到邓小平毫不留情的严词拒绝。稍后,中国政府即断然宣布将在1997年如期收回香港主权。这一系列消息传至香港,早已疲惫不堪的股市、楼市应声下跌。
  香港前景山重水复,茫然若失。此时此刻,甚至无人敢问路在何方?面对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怡置大班目瞪口呆,举止无措,怎么办?
  1988年,置地首次出现高达15。83亿港元的巨额亏损(包括出售物业亏损、联营公司亏损及利息支付),该年度置地除税后盈利仅1。68亿港元,比1982年度的8。14亿港元大幅减少八成。总债务则急增至150。7亿港元,其中长期债务133。53亿港元,短期债务23。17亿港元,债务比率(借贷总额与总资产的比值)从1982年的26%急升到1983年的56%,置地成为香港最大的负债公司,地王转瞬之间变为“债王”。
  在这风雨变幻莫测的政治敏感岁月,精明的李嘉诚再度表现出过人的智慧与胆识,一方面对政治现实表现出惯有的冷静与沉默。另一方面,继续发挥其人弃我取的传统策略,暗中大肆收购廉价物业资产。即便是在非要表白的场合,李嘉诚也是套话接着官话,不偏不倚,坚持长和系根在香港,对香港前途充满信心。
  正如置地在1983年度业绩报告书中所说:无论是1983年,还是1984年,对置地来说,都是一个困难的年度。这时,怡和与置地互控的“连环船”策略,其弊端已完全暴露:怡置互控对方四成股权,不但导致大量资金被冻结、债台高筑、削弱了整个集团运用资金的能力,而且在地产、股市低潮中形成互相拖累的局面。最重要的是,互相牵制,难以分身;左右为难,欲罢不得;瞻前顾后,应变困难。1983年置地严重亏损,令怡和业绩亦大幅倒退,纯利剧减八成。怡和与置地均处于危城苦守的困局,风雨飘摇,叫苦不迭。
  ……

前言/序言


《时代弄潮:中国企业家群像》 序言 在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无数企业家如璀璨星辰,点亮了时代的夜空。他们或白手起家,或锐意革新,以非凡的智慧、过人的胆识和不懈的奋斗,引领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他们是时代的弄潮儿,是市场经济的建设者,更是民族复兴的贡献者。《时代弄潮:中国企业家群像》正是这样一部旨在描绘这些杰出人物群像的著作,它不拘泥于单一视角的叙事,而是试图从一个更宏观、更广阔的视角,展现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多元图景。 本书并非对某一位具体企业家的个人传记,而是聚焦于一群在中国经济发展浪潮中扮演关键角色的企业家们。这些人物,来自不同的行业,拥有不同的成长背景,经历过不同的挑战,但他们共同的特质在于,敢于梦想,勇于实践,并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不断调整,最终成就一番事业。他们是中国经济发展活力的直接体现,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力。 第一部分:创业的洪流——时代的召唤与个人的觉醒 在改革开放初期,一股巨大的时代浪潮席卷而来。封闭的大门被推开,市场经济的种子开始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播撒。这片土地上,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和无数的机遇,但也充满了未知与风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批有远见、有魄力的人开始崭露头角。 这一部分的叙事,将带领读者回顾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我们会看到,许多企业家并非出生于优越的家庭,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在国家政策的指引和市场需求的牵引下,发现了自己创业的潜力。他们可能是在家乡的小作坊里,抓住了第一个商机;可能是在某个政策改革的节点上,果断转型;也可能是在引进外资、技术交流的过程中,看到了新的发展方向。 本书将重点刻画这些创业者在起步阶段所面临的普遍困境:资金的匮乏、技术的落后、管理的经验不足、政策的解读与适应等等。然而,正是这些挑战,磨砺了他们的意志,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我们不会回避他们曾经的艰难,而是要展现他们如何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如何在摸索中前进,如何从零开始,逐步构建起自己的商业帝国。 例如,我们会探讨那些在纺织、轻工业领域起步的企业家,他们如何满足国内市场的巨大需求,如何从简单的加工制造走向品牌建设;我们会审视那些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敏锐捕捉到对外开放机遇的企业家,他们如何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甚至成为“走出去”的先行者。 这部分的内容,将通过对多位不同类型企业家的案例分析,来展现创业初期的“洪流”景象。我们将看到,他们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是对个人潜能的极致发挥,以及对风险的审慎计算和大胆承担。他们的故事,是对“敢闯敢试”精神的最好注解。 第二部分:转型的阵痛与扩张的野心——在风浪中搏击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环境日趋复杂,竞争也愈发激烈。企业在取得初步成功后,往往会面临新的挑战:如何从低成本、粗放式的增长模式中转型,如何在高科技、高附加值领域取得突破,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甚至如何实现跨区域、跨行业的扩张。 这一部分将深入探讨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阵痛”。我们会分析,为什么许多曾经辉煌的企业,在面对新的技术变革或市场格局变化时,会陷入困境。这可能涉及到企业自身固步自封,未能及时进行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也可能涉及到管理模式的僵化,无法适应更高效、更灵活的现代企业制度;还可能涉及到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迟钝,错失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与此同时,本书也将展现企业家们在面对挑战时所展现出的“扩张野心”。这种野心并非贪婪的膨胀,而是一种追求更大发展空间、更强竞争力的内在驱动力。我们会看到,一些企业家是如何通过兼并重组、战略投资等方式,快速扩大企业规模,拓展业务版图。他们如何在高科技产业兴起时,不惜投入巨资进行研发,抢占技术制高点;他们如何在新兴消费领域,精准捕捉消费者需求,推出颠覆性的产品和服务。 本部分还将聚焦于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的探索。一些具有前瞻性的企业家,在本土市场取得成功后,便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外。他们如何克服文化差异、法律法规、贸易壁垒等困难,成功地将中国品牌推向世界舞台。他们的国际化战略,既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为中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贡献了力量。 我们将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企业在转型与扩张过程中的成败案例,来揭示企业家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所需要具备的战略眼光、决策魄力以及风险控制能力。他们的故事,是对“变则通,通则久”的生动诠释。 第三部分:社会责任与时代担当——超越利润的追求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成功的光环之外,企业家们也开始面临更深层次的思考:企业的价值究竟是什么?除了盈利,他们还能为社会做出怎样的贡献?在追求商业成功的同时,如何践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如何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成为许多优秀企业家新的追求。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目光投向企业家们在“社会责任”方面的担当。这不再仅仅是简单的慈善捐助,而是将企业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将企业的经营理念融入到推动社会进步的方方面面。 我们会探讨,一些企业家是如何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将企业资源投入到国家重点发展的领域,例如新能源、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他们如何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表率,将绿色理念融入企业运营,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企业家在扶贫济困、教育支持、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贡献。他们如何通过创立公益基金、支持教育事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式,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回馈社会。这些行动,不仅体现了企业家的人文关怀,也彰显了中国企业家的时代担当。 我们还将审视,在突发事件面前,如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危机等,企业家们所展现出的力量。他们如何迅速响应,慷慨解囊,调动企业资源,为抗击疫情、灾后重建等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的行动,成为了社会温暖与力量的凝聚。 这一部分的叙事,将超越单纯的商业故事,去展现企业家们作为社会公民的角色,他们如何以实际行动,诠释“企业公民”的内涵,并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他们的故事,是对“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深刻践行。 结语 《时代弄潮:中国企业家群像》并非一部简单的成功学教程,而是一部关于中国经济发展史的生动注脚,一曲献给中国企业家精神的赞歌。它所描绘的,是一群在时代浪潮中搏击的弄潮儿,他们用智慧、汗水和坚持,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也共同谱写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壮丽篇章。 本书希望通过呈现这些鲜活的人物群像,让读者深入理解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感受中国企业家群体所展现出的坚韧、创新与担当。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商业的传奇,更是中国社会进步的缩影,是对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 阅读本书,我们不仅能从中汲取创业的智慧和前行的力量,更能深刻理解,在波澜壮阔的时代洪流中,每一个个体如何能够汇聚成磅礴的力量,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些企业家,他们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的故事,永不落幕。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白手起家,最终建立庞大商业帝国的人物充满敬意,而李嘉诚先生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明星之一。这本书的书名《抉择》二字,直击核心,我知道,人生往往就是由无数个选择组成的,关键在于如何做出最优的选择。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对于李嘉诚先生在商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决策的解读。是怎样的思考逻辑,怎样的信息搜集,怎样的风险评估,让他在关键时刻做出了那些影响深远的决定?是怎样的魄力,让他敢于在别人犹豫不决时,果断出击?这种“抉择”的力量,不仅仅体现在商业战场上,想必也贯穿了他的个人生活。我很想知道,在面对人生中的重大转折点时,他又是如何权衡利弊,做出取舍的。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了解一位商业巨头的生平,更是一次学习如何做出明智人生选择的实践课。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学到一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提升自己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判断力和勇气。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直观地传递了它所要探讨的核心议题——“抉择”。而“李嘉诚传”这个前缀,更是将这抽象的“抉择”具象化,指向了一位在全球商界都享有盛誉的人物。我一直对那些具有战略眼光和决断力的企业家非常着迷,他们的成功之道,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我想,这本书一定能够深入剖析李嘉诚先生在不同人生阶段、不同商业领域所做出的关键性抉择,以及这些抉择背后的考量和影响。尤其让我期待的是,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复杂的商业决策,以生动、易懂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我希望能够从中了解到,在信息不对称、风险巨大的商业环境中,一位顶尖的企业家是如何炼就敏锐的洞察力,如何在众多的可能性中,选择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部传记,更是一部关于商业智慧和人生哲学的深刻解读。

评分

作为一名对商业发展史和人物传记情有独钟的读者,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位成功人士的成长轨迹,最关键的在于抓住那些决定性的“转折点”。而《抉择》这个书名,恰恰点明了这本书的独特视角。我猜想,这本书会详尽地叙述李嘉诚先生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是如何权衡利弊、审时度势,最终做出那些具有深远影响的决策的。这些决策,可能涵盖了他的创业初期、事业扩张的关键时期,甚至是面对挑战和危机的时刻。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他不为人知的思考过程,感受到他在巨大的压力下如何保持冷静,以及那些看似平常的选择背后,所蕴含的非凡智慧。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部记录李嘉诚先生生平的文字,更是一份关于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做出最优选择的宝贵经验总结,我期待能从中汲取到一些触动心灵的力量。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名字《李嘉诚传 抉择》,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商业大事件和时代的变迁。我一直对李嘉诚先生在商业领域所展现出的过人远见和非凡魄力感到由衷的钦佩。这本书的书名,让我意识到,任何伟大的成就,都离不开一次又一次艰难而正确的抉择。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深入挖掘李嘉诚先生在不同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时,是如何做出那些至关重要的决定的。是怎样的分析能力,让他能够洞察未来的趋势?是怎样的勇气,让他敢于在别人不敢涉足的领域大胆尝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能深入剖析这些“抉择”背后的逻辑和思考,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李嘉诚先生的商业哲学和人生智慧。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一本关于如何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稳健前行的指南,我期待在阅读中获得启发。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一种沉稳而有力量的风格,让我在第一时间就对这位传奇人物产生了好奇。虽然还没开始细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前言,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史料考证上的严谨和对人物情感的细腻捕捉。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李嘉诚先生早年创业的那些故事,那些从零开始,一点点积累财富和经验的经历,往往最能触动人心,也最能给予普通人以启发。我想,他的成功绝非偶然,必然是无数次艰难抉择、坚持不懈的汗水与智慧的结晶。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沉下心来阅读一本关于“抉择”的书,本身就是一种对内心宁静的追求。我计划在周末的午后,泡上一杯茶,静静地品味这本书,想象着那个时代的大背景,感受着一位巨人是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凭借着他的远见卓识和过人胆识,一次次抓住机遇,规避风险,最终成就了他的商业帝国。这本书的厚重感,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可能是一部关于人生智慧的百科全书,我迫不及待地想从中汲取养分,提升自己的认知维度。

评分

我觉得不错,是正版,书很好,我喜欢,物流特快。牛啊,我在京东买了好多书了,呵呵。。

评分

还没看,先放着先,送货挺快的。

评分

做事业,不学习,不坚持,不行动是不会成功的[得意]

评分

很多人都想成为李嘉诚,很多人都会感叹他的成功,但只有感叹。读完李嘉诚传奇的一生,让我们感受最深的不是他如何以超人之术创立的宏基伟业,而是他勤奋好学、以诚待人、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就是因为拥有这些精神才成就了他今天的事业,这就是”超”之所在。“贫贱不能移”,“做人须有骨气”,“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义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评分

一直在京东买的,很满意!

评分

很好的东西,适合家庭用。实惠又方便。

评分

还可以,速度快。用了再说,再评价。

评分

还没开始看,京东物流就是快,应该不错

评分

名人传纪看看,应该能得到点启示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