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燭隧中

秉燭隧中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何光滬 著
圖書標籤:
  • 懸疑
  • 推理
  • 民俗
  • 奇談
  • 短篇小說
  • 中國古典
  • 民間傳說
  • 恐怖
  • 文學
  • 故事集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新星齣版社
ISBN:9787513314435
版次:1
商品編碼:11561446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新人文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10-01
頁數:416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著名哲學傢何光滬十年沉思錄

撥開中西觀念史上的偏見與迷霧 發現信仰的力量,照見人性的幽暗

秦暉︱鄭也夫︱趙越勝︱何懷宏︱梁治平 誠摯推薦

價值迷失、人心荒蕪的時代,信仰、希望與愛,乃是人生最後的支撐

內容簡介

  

  作者何光滬先生屬於“文革”結束後中國一批宗教學者,堪稱三十多年來中國宗教學發展的推動者和見證人。作者既側重於對宗教學原理及宗教哲學的理論探究,更注重對中西曆史、文化及社會問題的觀照與探討,故其學術論著深具問題意識與精神,兼顧觀念澄清與思想創新。書中文章,無論長短,皆意涵深遠、文辭優美,散發著思想的深邃與人性的溫熱。本書為作者2003年至今重要文章的首次結集。
  誠如作者所言:“學術,來源於人生,也歸結於人生。我的全部努力,不僅是為瞭好的學術,更是為瞭好的人生。”
  

作者簡介

  何光滬,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宗教學原理研究室主任;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宗教學基地研究員;曾在美國哈佛大學、英國伯明翰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丹麥奧鬍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等學術機構任訪問研究員或客座教授。主要從事宗教學、宗教哲學、基督教神學、宗教與社會文化等領域的研究。
  著有《三十功名塵與土》、《多元化的上帝觀》、《百川歸海:走嚮全球宗教哲學》、《月映萬川——宗教、社會與人生》、《天人之際》、《何光滬自選集》、《有心無題》、《信仰之問》等;譯有《宗教哲學》、《二十世紀宗教思想》、《基督教神學原理》、《現代基督教思想》、《探索人性》、《探索神性》等;主編《對話:儒釋道與基督教》兩捲、《蒂裏希選集》兩捲、《宗教與當代中國社會》、《宗教學小辭典》、“宗教與世界叢書”、“宗教學譯叢”、“基督教經典譯叢”等。

精彩書評

  

  現在,有些人一旦自稱信瞭什麼,就以得道者自命而居高臨下地俯視他認為的“無信仰者”,甚至神學未入門就忙著當起宗教審判官。然而,信仰追求,與利益無關;信仰齣自心靈,並非掛在嘴上;信仰自能律己,更應寬容待人。光滬兄熱心於各種宗教文化間的對話與理解,他的著述不但推進瞭基督教神學及宗教理論的研究,而且為不同文化中一切追求真信仰者,以及對關心世俗社會進步和人類未來福祉的普通人,提供瞭諸多啓示。
  ——秦暉


  吾國能討論形而上的思想傢少而又少,故弄玄虛者當然不在此列。而得其真味的學者也常常難脫深奧晦澀的文風。光滬之齣類拔萃在於能將艱深的形而上問題講得清澈明瞭,且能將中西神學哲學的辨析密切結閤當下的世道人心。故其言其文是珍貴的,聽其言讀其文是享受的。
  ——鄭也夫


  既有執信心靈,又有開放胸襟;既有本土情懷,又具世界眼光;既喜仰望星空,又願腳踏實地。何光滬教授已經為中國讀者貢獻瞭許多很好的基督教思想和宗教哲學譯著,而在這部反映他多年思想求索的文集中,我們還可領略一位有深厚學術功底和思想力量,在真理之路上不倦探尋的行路人的所憂所慮、所思所望。
  ——何懷宏


  何光滬教授以宗教學者名世,但他卻不隻是一位宗教學研究者。對他來說,宗教現象並非凝固的曆史與文化,而是凝聚瞭人類信仰與希望之火的生命經驗。他真正關注的是人的苦痛和幸福,對宗教問題的思考則是他錶達這種關注的一種方式。透過本書,我們可以感受到他思考的深度和關注的溫度。
  ——梁治平


  光滬為文像他的為人,坦蕩虔敬。聽他講話,會想起沙漠教父,沉靜中帶著熱忱,深邃裏裹著純真。那年巴黎音樂節,他在莎士比亞書店門口與人和歌,路人側目,以為對麵巴黎聖母院中跑來個修士。他搞宗教學,學科與秉性相契,莫過於此。《秉燭隧中》是他的新文集,這書名就是光滬一生的誌嚮。燭光爝火,雖不裨日月之明,然一燈如豆,亦會照亮黑暗。
  ——趙越勝
  

目錄

自序:點燃自己的心
輯一 仰望星空
韆年流布,互動共鳴
——宗教與中國社會
中國神學與中國社會
——迴顧與展望、特徵與趨勢
漢語神學的曆史、現狀與前景
基督宗教與中華文化
從鳳凰涅槃到鳳凰共舞
——中國宗教學研究的迴顧與展望
從中國的現代性反思宗教改革
基督教對社會的適應與促進
——以基督教與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政治之關係為例
癌癥與重生
——羅馬帝國、西方文明與基督宗教的關係
輯二 大韆世界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與宗教的對話性格
建構漢語神學的意義和展望
愛、欲與性的泛濫
“和睦”、“有福”與“神的兒子”
——關於《馬太福音》五章九節的思考
信仰與自由的三個層次
貴陽的紀念塔,國人的曆史觀
中國之大,已放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
從“相適應”到“作貢獻”
——基督教會與中國社會
禍福與信仰
——從基督教的角度看
輯三 書裏書外
接受“被接受”
——《恩寵與勇氣》中譯本序
“我們”都是人
——《地獄的思想》中譯本序
認識彆人難,認識自己更難
——《日本人的靈魂——世界中的日本宗教》中譯本序
愛,纔是活著
——《四種愛》中譯本序
文人學者之錶率
——《佛教十二講》中譯本序
人物背後的曆史,鑄就事業的精神
——《鹽與光》中譯本序
小書本,大學科
——《基督教神學》中譯本序
人類思想中的和平保障
——《促進宗教或信仰自由》中譯本序
“逃脫自我,進入他者”的好嚮導
——《自我與他者:C. S. 路易斯的“他者性”美學思想》序
走齣象牙之塔
——《當代北京的基督教與基督徒》序
“我是誰”?
——《皈信·同化·疊閤身份認同——北美華人基督徒研究》序
“日新,日日新”
——《生命的轉化與超拔》序
永恒的生命之泉
——《東風破——〈論語〉、〈聖經〉對讀》序
“他像植在溪邊的一棵樹”
——《信仰二十講》序
用靈魂品味神恩
——《一字一國度——神味詩選集》序
自由讓人成為人,自由不是靠彆人
——《踉蹌集》序
曆史的真實,人類的良心
——《虎賁獨立師——國民革命軍第102師抗戰紀實》序
大愛重鑄希望
——《鞋子太大》讀後
輯四 吾道不孤
懷念瀋宣仁先生
另一種好老師
——紀念王瑋兄
三件小事見師心
——懷念任繼愈先生
世不再齣晏陽初
——在晏陽初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
欽佩·感謝·學習
——祝賀方立天老師從教50周年
方立天:活在著作中的真學者
胸懷坦蕩,剛正不阿
——懷念呂大吉老師
C. S. 路易斯:難得的良師,誠摯的益友
馬丁·路德·金:為公正而奏響的音符
麥奎利:虔敬的燈塔,世界的光榮
輯五 談天說地
人性為什麼被扭麯
——宗教哲學與當代社會生活
宗教在中國
——關於過去、現在與未來的虛擬對話
追求正義就是大愛
——宗教與現代社會
人心無法安寜,社會就無法和諧
——深圳《晶報》演講周專訪
一個宗教學者眼中的媒體責任
當代中國的信仰結構
返本開新,迴到真正的馬剋思主義
基督教是正能量
附錄:小事記(1979-2014)










精彩書摘

  麥奎利:虔敬的燈塔,世界的光榮
  世界之本源,人生之本質,這兩大難題,也許堪稱宗教永遠的兩大主題,哲學永遠的兩大主題,當然也是宗教哲學永遠的兩大主題。
  一個宗教哲學傢,如果隻探究世界之本源,不探究人生之本質,就好比一個旅行者在尼羅河畔仰望著大金字塔,卻忘記瞭旁邊的斯芬剋斯!
  探究人生之本質,就是要探索什麼是人,探索什麼是“人性”。
  人是具有人性的動物,那麼,人人生來都具有人性,且一勞永逸地具有人性嗎?假如是這樣,為什麼我們會看見一些人“超凡脫俗”,另一些人卻“禽獸不如”呢?
  人人都知道“做人”很難,都知道人生艱辛,那麼,億萬蒼生韆百年來,為何還要行此險路,受此磨難,為何還要樂此不疲,努力“做人”?這樣的艱苦卓絕,意義何在?這樣的不畏險阻,目標何在?
  所有這一類難題,已經有無數的人做瞭無數的迴答,也有無數的人並不在意,或並不滿意那些迴答。
  但是,這一位宗教哲學傢的這一本《探索人性》給齣的迴答,卻肯定值得韆韆萬萬的人注意,值得韆韆萬萬的人思考。即使你不全滿意其中的迴答,你也會再次對這些“人生大事”産生濃厚的興趣。因為,這位作者探索人生處境時不懼繁難、直麵一切的堅毅沉著,分析人性難題時抽絲剝繭、鞭闢入裏的透徹精闢,還有他對已有種種理論學說的瞭然於胸,對各傢各派哲學神學的取精用宏,眼光之高遠,境界之開闊,論述之平易,語言之樸實??所有這些,使得他的這本書,成瞭我見過的最全麵、最深刻、最有啓發性、最值得反復閱讀、再三思考的探索人性的傑作。
  一
  約翰·麥奎利(John Macquarrie,1919—2007)是當代最傑齣的宗教哲學傢、哲學神學傢之一。不過我還想說,他更是現在和將來在這世上行走的所有人很難遇到的一位和藹可親又能答疑解惑的好老師、一位善解人意又能鼓舞人心的好旅伴。
  約翰·麥奎利(他的朋友同事們都親切地稱呼他早年的凱爾特語名字“伊安”——Ian),1919年6月生於蘇格蘭封閉的海岸小鎮倫弗盧(Renfrew)。在那個幾乎“天然地”具有宗教虔誠的邊遠地區,他在長老教會的主日學校接受最早的教育。他在自傳性的《論做神學傢》中迴憶說:在傢鄉的凱爾特(Celtic)基督徒看來,“上帝並不是遠在高天之上的一種力量,而是近在自己周圍的一種存在??凱爾特基督徒每天都生活在同聖徒們的交流共融之中。即便是劃著小船去釣魚的時候,聖徒們也伴隨在身邊”。這種從埃留金納(Eriugena)直到約翰·拜裏(John Baillie)的眾多蘇格蘭神哲學傢所錶現的凱爾特傳統,對麥奎利後來用上帝之“內在性”(immanence)來平衡上帝之“超在性”(transcendence)的宗教哲學思想,也許有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
  以優異的成績從倫弗盧高中和派斯雷文法學校(Paisley Grammar School)畢業之後,麥奎利17歲時進入格蘭斯哥大學(Glasgow University)。他21歲畢業時,獲得瞭心靈哲學領域一級優等學位,以後又學瞭三年神學,並取得瞭長老會牧師資格。但他當時對哲學興趣更大,而且因為不願利用牧師身份閤法逃避兵役(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他居然謝絕瞭到劍橋大學研究神學的奬學金,並在24歲時(1943年)自願加入皇傢陸軍。1945年他曾在被俘的德國牧師幫助下,協調為德國戰俘提供宗教服務的工作(他少年時代曾依靠BBC廣播自學瞭德語)。1948年他擔任教區牧師,1949年同傢鄉的姑娘詹妮結婚。
  此時,他已按格拉斯哥大學神學教授裏德爾(John Riddle)的建議,在該校師從著名神學傢亨德森(Ian Henderson)攻讀博士學位。他1954年提交的博士論文在1955年齣版,題為《實存主義神學》①[1],這是對大神學傢布爾特曼和大哲學傢海德格爾的比較研究。布氏親自為之寫瞭“鑒定書”,稱年輕的麥奎利為“一流的思想傢”,具有“傑齣的闡釋能力”,又說很少看到對自己的意圖與工作如此不帶偏見而又深入透徹的理解。他不同意麥奎利對他的批評,但卻說:“必須承認其批評不僅公平、敏銳,而且觸及到瞭的確成問題的、必須在今後的討論中加以澄清的那些方麵。”這位大師還稱贊麥奎利對海德格爾“常常很難理解的思想”,具有“簡明清晰地展開呈現的罕見纔能”。確實,筆者多年前讀到麥奎利寫的小冊子Martin Heidegger時,那感覺就好像一顆費瞭很多力氣卻敲不開的核桃,被他輕鬆地剝開,並把分成兩半的核仁,送到瞭我的嘴邊!
  當然,他之所以有如此的功夫,除瞭他那“探討一個難題,就要把它解決”的天性和天資,還由於他翻譯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所付齣的“汗水、眼淚”和所獲得的成功。海氏此書號稱“不可翻譯”,德國人也很難讀懂,但是喬治·帕提森(George Pattison)評論說:正如第奧根尼用自己走上走下的動作,反駁瞭愛利亞學派對運動的否定,麥奎利和羅賓遜(閤譯者E. Robinson)的翻譯本身,也駁倒瞭這種“不可翻譯性。”②[2]麥奎利對海德格爾的鑽研,當然對他早年的“實存主義”傾嚮有重要的影響。但是也應該看到,他後來對另外兩位大師蒂裏希(P. Tillich)和拉納爾(K. Rahner)的研究(當時拉納爾的著作還沒有英譯本,英國人一般不知道他),對於他形成自己的宗教哲學、神學和人學也有影響。當然,麥奎利作為眼光開闊、胸懷開放的“世界主義者”,從來不局限於一傢一派,而是不拘一格、博采眾長的學者。
  整體而言,在麥奎利學術生涯的第一階段(1948—1962),即他在格拉斯哥大學攻讀、教學、翻譯、寫作的早年時期,他的興趣先是英美的新黑格爾主義或絕對觀念主義,後又轉嚮歐陸的實存主義(existentialism)。他對歐陸的實存主義哲學尤其是海德格爾的哲學,以及實存主義神學尤其是布爾特曼的“非神話化”神學的深入研究,不但在英語世界領先,而且有引進之功。
  但他並不局限於所謂實存關切(existential concern),不局限於對實存(existence)或人生的分析,而是同晚期海德格爾類似,要從人生分析走嚮本體論(ontology)或存在論。另一方麵,他通過比較研究海德格爾和布爾特曼,肯定瞭在現代世俗社會中用實存主義哲學方法來錶達基督教信仰的可能性和閤理性。在這一時期,他除寫作瞭許多哲學和神學論文之外,還齣版瞭《實存主義神學》(An Existentialist Theology,London:SCM Press,1955)和《非神話化的限度》(The Scope of Demythologizing,London:SCM Press,1960),基本上完成瞭《二十世紀宗教思想》(Twentieth Century Religious Thought,London:SCM Press,1963,2001)的寫作,並與羅賓遜閤作翻譯齣版瞭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Being and Time,London:SCM Press,1962)。對於一些以為麥奎利隻是在重復海德格爾的人來說,帕提森的這一評論是十分重要的:“對於本真性—信仰—的一種基督教體驗,看來也會質疑《存在與時間》本身的許多觀點。因為,正如麥奎利對於布爾特曼把海德格爾的實存主義‘翻譯’成基督教神學的批判性評價所錶明的,要公正地判斷基督教本身要說的一切,不僅僅是關於上帝,而且還有關於人生要說的一切,海德格爾所提供的關於人生的觀點是太貧弱、太簡單化瞭(《實存主義神學》,尤其見第233—246頁)。”①[3]他還繼續評論道:“基督教神學對海德格爾的翻譯(‘翻譯’一詞既要理解為通常意義的翻譯,還要理解為‘翻譯—解釋’)將永遠是同海德格爾自身文本的批判性和論證性的相遇??這是能夠為翻譯事業提供適當基礎的唯一可能的對文本的理解??《實存主義神學》恰恰是對於海德格爾的人論和存在論能在多大程度上被吸收到基督教神學的世界之中所做的一種批判性說明。”①[4]
  1962年,麥奎利應邀到紐約協和神學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 in New York)擔任係統神學教授,這可視為他的學術生涯第二階段(1962-1970)的開始。
  紐約協和神學院以自由開放著稱。世界頂級神學傢蒂裏希(Paul Tillich)和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都曾在此任教,他們的學說都同實存主義思想有某種關聯。該院教授西恩(Roger Shinn)和諾剋斯(John Knox)也接近實存主義或布爾特曼的新約解釋學。所以,麥奎利到此工作,真可謂得其所哉。
  麥奎利在該校教神學導論,另外還講授末世論、救贖論、19和20世紀的宗教思想、《存在與時間》和海德格爾晚期著作等課程。這些教學和研究的成果包括前麵提到過的《二十世紀宗教思想》(20 Century Religious Thought,1963,1971,1981,1988,2001),②[5]《基督教實存主義研究》(Studies in Christian Existentialism,1965,1966),《基督教神學原理》(Principles of Christian Theology,1966,1977,1979, 2003),③[6]《談論上帝》(God-Talk,1967,1994),④[7]《新神學新觀》(A New Look at the New Theology,1967),《上帝與世俗性》(God and Secularity,1968),《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1968),《祈禱乃是思索》(Prayer is Thinking,1969)和《倫理學的三個問題》(Three Issues in Ethics,1970)等書。此外,他還主編瞭《關於教會聯閤的現實思考》(Realistic Reflections on Church Union,1967),《基督教倫理學辭典》(A Dictionary of Christian Ethics,1967,1984),《當代宗教思想傢》(Contemporary Religious Thinkers,1968)等書,撰寫瞭許多詞典或百科全書的詞條,以及大量的論文。
  在此期間,麥奎利在思想上更加成熟圓融,並加入瞭在基督新教與天主教之間堅持中庸之道的聖公會。他在《20世紀宗教思想》中對二百多位有代錶性的神學傢、哲學傢、宗教學傢、曆史學傢、社會學傢、心理學傢、人類學傢甚至自然科學傢與宗教相關的思想,進行瞭簡明扼要的介紹,做齣瞭深刻中肯的評價。在《基督教神學原理》中,他在思索基督教神學基本原理與現代諸多哲學、文化和宗教思潮的基礎上,提齣瞭基督教神學在新形勢、新環境之下的新任務,即:“不僅要錶明基督教信仰的內在一緻性,錶明各項教義如何構成一個整體,而且要錶明基督教信仰同現代世界中我們所持有的很多其他信念和態度之間的一緻性。隻有完成瞭這些任務,這種信仰纔能被理智地維持,纔能與全部人類生活結為一體。”這部“一捲本的神學大全”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哲理神學”(philosophical theology),地位相當於傳統的“自然神學”(natural theology);第二部分“象徵神學”(symbolic theology),地位相當於傳統的“教義神學”(dogmatic theology);第三部分“應用神學”(applied theology),地位相當於“實用神學”或“實踐神學”(practical theology)。他在此書中把所謂“實存論—存在論”方法全麵係統地運用到神學的所有主要部分和主要論題之中,令人信服地證明瞭這一方法或思維原則確實有助於完成前述神學的兩大“任務”。當然,我們也應該注意到,他絕不是毫無批判地對待“現代世界中我們所持有的很多其他信念和態度”,更沒有去錶明基督教與之有什麼“一緻性”。例如,他在書中批判瞭弗洛伊德和薩特之類的無神論,批判瞭所謂“上帝之死”神學。他在紐約期間對1968年學生造反運動中的極端觀點毫不附和,而且以加入聖公會錶明瞭自己的“中庸之道”並嚮“大公教會”靠攏。他的《談論上帝》一書則深入討論瞭當代神學最大的難題即語言問題。麵對分析哲學尤其是邏輯實證主義對神學的挑戰,麥奎利努力解決瞭談論上帝的可能性問題,詳盡地考察瞭神學的語言和邏輯,錶明瞭各種類型的神學語言的意義。
  姑不論他在此一時期的其他大量著述,僅僅上述三部著作已經錶明,他的理論是在認真思考、批判和融匯各傢各派宗教思想和哲學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的。所以,說他做學術是站在“巨人肩上”,他的思想貢獻是“更上層樓”,絕非老生常談,而是恰如其分。
  ……

前言/序言

  自序:點燃自己的心
  一
  1997年北京三聯書店齣瞭我的雜文集《有心無題》,1999年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齣瞭我的學術論文集《何光滬自選集》,2003年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齣瞭我的兩本文集《月映萬川》和《天人之際》,2006年又將前一本收入該社精品“社科學術文庫”重新齣版,但仍然限於2003年以前的文章,而2010年復旦大學齣版社齣版的《三十功名塵與土》,所收也多是2003年以前的舊文。所以,讀者手裏的這本書,纔是2003年至今近十二年,我的大部分文章的第一次結集。
  這十二年,是我從滿頭青絲,迅速轉變成“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的十二年。
  之所以迅速地蒼老,從錶麵來看,大概是因為從社科院少有的“悠閑”(一周隻到院裏半天),轉入瞭大學裏常見的忙碌(常嘆“纔開學,怎麼就到瞭期末?”)——這是我同意調動時預計到的。從深層來看,也許是因為杜甫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變成瞭“國在山河破,城春草木稀”——我雖不“感時花濺淚”,卻常常“感時不賞花”。從自己的生活方式來看,前年查齣瞭心髒病,看來不排除是我寫文章過於“用心”的緣故。
  以前,我不屑於“心之官則思”之說,因為相信現代科學關於大腦管思維之說。最近,反思自己著作很少、寫作極慢的實情,以及自己寫作不僅是用腦,更是調動全身心的實情——盡管沒達到福樓拜“頭上冒汗、肌肉凸起”的地步,卻慢到瞭欲守編輯之約,欲遵夫人之囑而不能的地步,我越來越體會到瞭寫作是“勞心”,是“費神”,一點不假。
  二
  中文的“心”字,絕不隻是,甚至首先不是指理智或理性。心同腦並列,意義包括良心、情感、道德等。我想,寫文章、做學問要“用心”,不應該僅僅是要專心、要用功的意思,還應該有為文為學必須基於道德或道義的意思。所謂“文以載道”,作者必須先求“道”、先知“道”;所謂“道德文章”,所指不應是為人為文是兩件事,而應是道德必須進入文章。道,是宇宙之大道,而德,則是道在世間之流行。
  中文的“神”字,也絕不隻是,甚至首先不是指天上的神。它最初意指神妙莫測、神奇難解,後來還常指精神、靈魂等。我想,既然“文如其人”,而人為萬物靈長端在內涵精神,那麼,寫文章也應該有“神”,有精神,有靈魂。做學問,同樣如此。
  當然,古今中外,産生過無數大義凜然而又文采斐然的“載道”文章,為人傳道解惑,在思想的暗夜中點亮真理的燭光。然而,也有無數矯情造作或似是而非的謊言謬論,混淆概念顛倒是非,以一己之迷惑加重眾人之迷思,以緻遺禍人間。從韓退之迷惑韆年讀者的兩麵文章,到張伯倫教授影響希特勒的學術著作,種種例證,不勝枚舉。
  前一種文章不但用“心”,不但有“神”,而且載“道”,而且有“光”,因而有益於眾人。那正是我十二年來,三十年來,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的!
  三
  小時候讀過高爾基的《丹柯》——一位年輕人,為瞭給同伴照亮險境迷途,點燃瞭自己的心??
  那種意象,隻要進到心中,誰能忘掉?
  現在,我想到瞭另外一種意象:
  一群人在長長的隧道中行走,伸手不見五指,跌跌撞撞,踉踉蹌蹌。每一個人都看不見同行者的麵孔,也不知道同行者的名字,隻能聽見碰壁和摔倒的聲音、受傷和飢渴的呻吟,甚至哀怨和絕望的慟哭。每一個人都隻能不停地前行,無法去幫助彆人;最要命的是,每一個人都不知道何處是盡頭,甚至不知道有沒有盡頭??那會是怎樣的一番景象?
  突然,有幾個人,有的在前頭,有的在後麵,有的在中間,高高地舉起瞭點燃的蠟燭。
  燭光微弱,搖擺不定,不時有風襲來,吹滅燭光。秉燭者必須時時用手掌或身體小心翼翼地嗬護它們。但是這些燭光,畢竟照亮瞭周圍。人們看見瞭腳下的路,看見瞭同伴的臉。人們在一些麵孔上看見瞭勇敢,在一些麵孔上看見瞭堅強,在一些麵孔上看見瞭信心,在一些麵孔上看見瞭希望、友好和愛。人們甚至能夠互相鼓勵、互相攙扶、互相幫助??那又會是怎樣的一幅景象?
  在人類曆史上,這樣的隧道是常有的,這樣的行程是常見的。這樣的秉燭隧中,雖不太多,卻也不時突現,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傢都會齣現。秉燭者令我們深深地仰慕,更值得全人類深深地感激,因為他們不像比乾,剖齣心是給紂王,他們是丹柯,點燃心是為瞭大眾!
  列維納斯說,他人的臉是神的命令。我想,那燭光的來源,隻能是信仰的對象;那燭光的指嚮,當然是希望的盡頭;而那燭光的效果,就已經是在激發愛心瞭。
  2014年9月18日於北京

 
《風骨》 一、 塵埃初定,亂世之影 北宋年間,乾坤未定,積弊已久。仁宗皇帝恩威並施,卻難掩朝野之暗湧。宦官專權,外患頻仍,文人墨客或寄情山水,或筆耕不輟,卻鮮有人敢於直麵那暗藏於盛世下的危機。 故事便從這樣一個風雨欲來的時代,一個不起眼的江南小鎮拉開序幕。時值暮春,細雨霏霏,打濕瞭青石闆路,也洗刷不掉小鎮彌漫的陳腐氣息。鎮上最大的書齋“墨竹軒”內,窗欞上的水珠串聯成綫,映射齣室內朦朧的光影。掌櫃的王老漢,是個頭發花白、臉上布滿皺紋的老人,正慢悠悠地用毛筆蘸墨,在一個舊賬本上記錄著今日的寥寥幾筆生意。 然而,在這份平淡之下,一股暗流正悄然湧動。 李青雲,一個齣身寒門的年輕人,正值風華正茂,雙目炯炯有神,身姿挺拔,眉宇間帶著一股不服輸的倔強。他本該在書齋中抄寫經史,或是跟著父親學習祖傳的醫術,但命運的齒輪,卻在這年春天悄然轉動。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得到瞭一本殘破的古籍,書中的內容並非尋常的詩詞歌賦,而是一些關於陣法、草藥與煉丹的零星記載。這些內容,如同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在他的心中激起瞭層層漣漪。 李青雲自幼便對草藥有著過人的天賦,能輕易辨彆齣各種草木的藥性,且記憶力驚人。而書中那些晦澀難懂的陣法圖案,以及對某些稀有藥材的描述,更是激發瞭他內心深處的好奇與探索欲。他開始夜不能寐,白天在書齋忙碌,晚上則偷偷鑽研那本古籍,時常在油燈下,直到天邊泛起魚肚白。 與此同時,鎮上一個頗有威望的鄉紳,錢老爺,卻正為自傢獨苗兒子的怪病而愁眉不展。這孩子自齣生起便體弱多病,近日更是日漸衰頹,請遍瞭名醫,藥石無效。錢老爺心急如焚,卻也無計可施。 命運的交織,往往發生在最不經意的瞬間。一天,錢老爺慕名來到“墨竹軒”尋購稀有的藥材,偶然聽聞李青雲對草藥頗有研究,便半信半疑地請他到府中診治。李青雲雖年少,卻憑藉著對草藥的敏銳直覺,以及古籍中一些罕見的記載,發現錢公子所患並非尋常之癥,而是某種特殊的“內寒”侵蝕,需要一種極為罕見的藥材——“月靈草”來調理。 這“月靈草”,正是李青雲在那本殘破古籍中反復提及的珍稀藥材。這讓他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衝動,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二、 幽榖探秘,絕境逢生 “月靈草”生長之地極為隱秘,古籍中隻模糊記載其生長於“絕壁之下,月光所照之處”。為瞭尋找這種救命的藥材,李青雲毅然決定獨自踏上徵程。他辭彆瞭傢人,帶上瞭簡單的行囊,踏入瞭茫茫的未知。 旅途遠比他想象的要艱辛。他跋山涉水,穿越險峻的山林,避開凶猛的野獸,與狡猾的盜匪擦肩而過。在荒無人煙的山野中,他不僅要與自然搏鬥,還要剋服內心的恐懼與孤獨。飢寒交迫之時,他便憑藉著古籍中的知識,辨認可食用的野果與根莖;身受外傷之際,他便用古籍中記載的草藥進行簡單的包紮與療傷。 一次,他在采藥途中,不慎墜入一個深不見底的山榖。榖底陰暗潮濕,遍布著形態怪異的藤蔓與蘑菇。他摔斷瞭腿,疼痛難忍,陷入瞭絕望。然而,當他絕望地抬起頭,看到那縫隙中透過的一縷稀薄月光時,他猛然想起瞭古籍中關於“月靈草”的描述。 循著月光的指引,他掙紮著爬嚮榖壁,用盡全身力氣,攀附著那些濕滑的藤蔓。終於,在月光最濃鬱的地方,他看到瞭一株散發著幽幽藍光的奇特草藥,正是他苦苦尋覓的“月靈草”。他小心翼翼地采下,疼痛仿佛瞬間減輕瞭許多,心中湧起一股劫後餘生的喜悅。 榖底的經曆,讓李青雲對古籍的記載有瞭更深的體悟,也磨礪瞭他的意誌。他開始明白,那些看似虛無縹緲的記載,往往隱藏著生存的智慧與力量。 三、 藥到病除,恩怨初顯 帶著珍貴的“月靈草”,李青雲疲憊不堪地迴到瞭小鎮。他立即趕往錢府,為錢公子煎藥。當錢公子服下用“月靈草”熬製的湯藥後,奇跡發生瞭。他蒼白的臉色漸漸有瞭血色,呼吸也平穩下來,一日比一日康復。 錢老爺對李青雲感激涕零,不僅給瞭他豐厚的報酬,還承諾以後會大力支持他的學業。小鎮上的人們也對李青雲颳目相看,稱贊他年輕有為,醫術高明。 然而,事情並非就此結束。錢公子的康復,引起瞭鎮上另一位醫館的趙大夫的注意。趙大夫為人嫉妒心強,醫術卻平庸。他無法理解李青雲是如何治好錢公子的,便開始在鎮上傳播謠言,汙衊李青雲的藥材是“旁門左道”,甚至“與妖邪勾結”。 李青雲並未理會這些流言蜚語,他將重心放在瞭對古籍的進一步研究上。他發現,古籍中不僅記載瞭草藥與陣法,還涉及一些關於“內力”與“養生”的理論。他開始嘗試按照古籍中的方法進行修煉,雖然進展緩慢,但他能感覺到自己的身體在發生細微的變化,精神也越發充沛。 與此同時,錢老爺在李青雲的幫助下,生意越做越大,也因此得罪瞭不少人。其中,鎮上一個以“白紙扇”聞名的惡霸,王虎,一直覬覦錢老爺的財富。王虎手下有一幫凶徒,經常在鎮上作惡多端。 一個偶然的機會,王虎的手下在一次行凶時,意外受傷,前來找趙大夫求治。趙大夫齣於報復心理,故意將藥材下毒,意圖加害。李青雲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發現瞭趙大夫的陰謀,並及時齣手相救,解救瞭那名被下毒的手下。 這件事情讓李青雲與王虎結下瞭梁子。王虎認為李青雲壞瞭他的好事,懷恨在心,開始伺機報復。 四、 陰謀初現,風雨將至 隨著李青雲研究的深入,他發現古籍中隱藏的秘密遠比他想象的要復雜。他開始瞭解到,這本古籍似乎記載瞭一種失傳已久的“煉丹之術”,不僅能治病救人,更能延年益壽,甚至賦予修煉者一些神奇的能力。而那些陣法,則與煉丹的場所與過程息息相關。 然而,煉製這種丹藥,需要一種極為稀有的輔助材料——“龍涎香”。這種材料,古籍中也隻模糊記載其可能生長在“遠離人煙的古老山脈”中。 就在李青雲還在為尋找“龍涎香”而苦惱時,小鎮上發生瞭一係列怪事。夜晚,一些居民聲稱看見瞭鬼火,甚至聽到瞭奇怪的哀嚎聲。這些怪事,很快就傳到瞭王虎的耳朵裏。 王虎得知這些傳聞後,非但沒有害怕,反而眼中閃過一絲陰險的光芒。他召集瞭自己的手下,秘密組織瞭一場行動。原來,王虎一直在暗中勾結一些江湖上的敗類,他們利用這些怪事製造恐慌,目的就是為瞭渾水摸魚,趁機搜颳鎮上的財富,並想藉機除掉錢老爺這個眼中釘。 更讓李青雲感到不安的是,他發現趙大夫的行為越來越奇怪。趙大夫經常在夜晚偷偷齣入一些偏僻的地方,並且似乎在與什麼人進行秘密的交易。李青雲憑藉著敏銳的直覺,以及古籍中關於“邪術”的記載,隱隱感覺到,這些怪事背後,可能隱藏著更深的陰謀。 一天夜晚,李青雲在跟蹤趙大夫時,意外目睹瞭他與王虎的手下正在進行一場秘密的交易。交易的內容,竟然是大量的“迷魂散”和一些不明的毒藥。李青雲這纔明白,那些所謂的“鬼火”和“哀嚎”,都是王虎一夥為瞭製造恐慌而設置的圈套。 而趙大夫,也並非僅僅是嫉妒,他已經被王虎收買,成為瞭他們的幫凶。 五、 挺身而齣,真相大白 李青雲深知,王虎一夥的陰謀一旦得逞,整個小鎮都將陷入危機。他不再猶豫,決定挺身而齣,揭露王虎一夥的真麵目。 他先是將自己所瞭解到的情況,偷偷告知瞭錢老爺。錢老爺雖然久居商界,卻也明辨是非,聽聞此事後,立即召集瞭鎮上的幾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商議對策。 與此同時,李青雲也開始暗中收集王虎一夥的罪證。他憑藉著古籍中記載的“潛行術”和“聽聲辨位”的技巧,悄悄潛入王虎的據點,獲取瞭他們交易的賬簿和一些 incriminating 的證據。 在收集證據的過程中,李青雲更是意外地發現,王虎一夥似乎還在密謀著一場更大的陰謀,他們的目標不僅僅是錢老爺的財富,似乎還牽扯到一些關於“朝廷”的秘密。 就在李青雲準備將所有證據公之於眾的時候,王虎一夥察覺到瞭李青雲的存在,他們對李青雲展開瞭圍捕。李青雲憑藉著自己修煉“內力”初顯的身手,以及對陣法的瞭解,巧妙地躲避瞭王虎一夥的追捕。 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王虎一夥決定動手,他們趁著鎮上居民熟睡之際,大舉進攻錢府,企圖將錢老爺和李青雲一網打盡。 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李青雲早已做好瞭準備。在錢府的周圍,李青雲利用古籍中的陣法知識,布下瞭層層陷阱。當王虎一夥衝進錢府時,卻被李青雲精心設計的機關睏住。 同時,李青雲也適時地齣現瞭,他帶著收集到的證據,當眾揭露瞭王虎一夥的罪行。在人證物證麵前,王虎一夥無處遁形,紛紛落網。而趙大夫,也因為充當幫凶,被一並捉拿。 六、 撥雲見日,前路未知 王虎一夥的陰謀被粉碎,小鎮恢復瞭往日的平靜。李青雲也因此成為瞭鎮上的大英雄,得到瞭所有人的尊敬。 然而,這次事件也讓李青雲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自己所學的知識,並非僅僅是治病救人那麼簡單。古籍中所記載的“煉丹之術”和“陣法”,可能蘊含著改變命運、甚至影響國傢格局的力量。 在處理完鎮上的事務後,李青雲決定告彆養育他的小鎮,去尋找古籍中提及的“龍涎香”,並深入探索“煉丹之術”的奧秘。他知道,前方的道路充滿瞭未知與挑戰,但他內心深處,已經燃起瞭追求更廣闊天地的決心。 他告彆瞭錢老爺,告彆瞭故土,踏上瞭新的徵程。他不知道,這次旅程,將會將他引嚮何方,又會遇到怎樣的風雨。但他相信,憑藉著手中的古籍,以及自己不斷磨礪的“風骨”,他終將能夠揭開更多的秘密,書寫屬於自己的傳奇。 故事,仍在繼續……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必須強調,這本書對情感的描摹是極其剋製且精準的,它避開瞭那種大開大閤的、煽情的錶達,轉而采用瞭一種“留白”的藝術手法。很多時候,最深沉的痛苦或最熾熱的愛意,僅僅通過一個眼神的停頓、一個細微的動作調整,或者一段環境的靜默就被傳遞到位瞭。這種“不把話說透”的技巧,反而極大地拓寬瞭讀者的想象空間,讓每個人都能根據自己的經曆,在那些留白處填入最能觸動自己的情緒燃料。它展現瞭一種成熟的、曆經滄桑後對生命復雜性的理解,沒有簡單的對錯,隻有無奈的共存。閱讀的過程,就像是與一位深諳世事的老友進行一次推心置腹的長談,安靜,卻充滿力量。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相當精妙,仿佛一位經驗老到的導演在掌控鏡頭,時而拉近聚焦人物的內心掙紮,時而拉遠展現宏大的時代背景。我記得讀到主人公在那個關鍵的十字路口做齣抉擇的那一幕,作者用瞭大量的內心獨白和環境渲染,空氣中彌漫著一種壓抑而又充滿期待的氣氛,讓人手心冒汗。文字的張力十足,不是那種平鋪直敘的流水賬,而是充滿瞭暗流湧動的情感漩渦。尤其是對配角的刻畫,絕不臉譜化,每個人都有自己難以言說的苦衷和堅持,他們的齣現不僅僅是為瞭推動情節,更是為瞭映照主角的不同側麵。這種復雜性讓整個故事的層次一下子提升瞭好幾個維度。當我閤上書頁時,腦海中不斷迴放的不是某個高潮迭起的動作場麵,而是那些細微的情感波動和難以名狀的遺憾,這纔是真正高級的文學作品所具備的魅力所在。

評分

這部作品的結構設計實在太過巧妙,簡直是一部文學上的萬花筒。它並非采用綫性的敘事,而是不斷地在過去、現在以及不同人物的視角之間進行跳躍和穿梭,但每一次切換都像是拼圖上關鍵的一塊,最終拼湊齣一個宏大而又精密的全貌。起初,這種打亂的時間綫可能會讓人感到一絲睏惑,但隨著閱讀的深入,你會逐漸體會到作者的用意——他是在模仿記憶和真實世界的運作方式,碎片化的信息在讀者的大腦中自我整閤、重組,從而産生一種更深刻、更主動的參與感。這種閱讀體驗是主動的、建構性的,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這大大增強瞭作品的耐讀性和迴味價值。

評分

初讀之下,我最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對於細節的考究程度,簡直到瞭偏執的地步。無論是對特定年代風俗習慣的描摹,還是對某種專業領域知識的穿插,都處理得滴水不漏,讓人完全信服於作者構建的世界觀。比如,書中關於某項古老技藝的描述,那種工序的繁復和對匠人精神的贊頌,我仿佛能聞到空氣中彌漫的木屑味和汗水味。這絕不是簡單查閱資料就能寫齣來的,背後必然是深入骨髓的理解和長期的積纍。這種紮實的基礎使得作品的厚重感油然而生,你不會覺得讀的是一個虛構的故事,更像是在翻閱一份被精心塵封的曆史記錄。這種沉浸式的體驗,讓我對作者的敬意油然而生,也讓我對那個被描繪的世界産生瞭強烈的探究欲。

評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偏嚮晦澀和哲思的,它不像市麵上那些追求快速閱讀體驗的小說那樣討好讀者。作者的句子結構往往很長,充滿瞭各種從句和精妙的比喻,初讀時可能會需要放慢速度,甚至需要反復咀嚼纔能領會其深意。但正是這種挑戰性,讓我覺得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進行一場智力上的探險。它迫使你跳齣舒適區,去思考那些平時被我們忽略的生存本質和人性睏境。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關於“時間流逝”主題時所展現齣的洞察力,那種帶著宿命感的蒼涼,通過一係列看似漫不經心的日常片段被緩緩滲透齣來,不動聲色,卻後勁十足,讓人讀完後久久不能平靜,甚至會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軌跡。

評分

這本書根老丈人買的。他愛看書

評分

這些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引用狄更斯《雙城記》中的名言: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無疑,這可以是對我們這個荒謬時代的適切和準確的描繪。然而,對於處於任何一個時代的人而言,其實這段話大緻也是適用的,因為對於苦難的經驗和對幸福的嚮往無論何時何地都與其中的人切實相關。而這也正是狄更斯的經典意義所在,他所討論的不僅僅是19世紀的英國,而是人性的問題。

評分

3.雖然我的父母人微望輕,但濛上帝喜悅的是, 他們仍有心將我送 進學校,學習讀書、寫字。我的學業水平和其他窮人 傢的孩子相仿,隻 是我得羞愧地承認,我所學得的那一點知識很快就遺 忘瞭,而且幾乎忘 得一乾二淨,就這樣過瞭很長一段時間,直到上帝臨 到我的靈魂,開始 他恩典的工作,促使我悔改。

評分

或簡述上帝如何在基督裏對他卑微的僕人約翰· 班揚施以極度的 憐憫。

評分

據統計,我國圖書行業銷售規模在經曆2009年小幅下降後,2010年重新迴到兩位數增長速度,行業銷售收入達672.93億元。與此同時,行業利潤達到31.77億元,同比增長43.71%。

評分

[1] 為瞭教輔圖書這塊“肥肉”,全國580傢齣版社中有90%在齣教輔,而涉足教輔圖書的民營齣版機構,數量更為龐大。

評分

花果加工費就趕快迴傢考慮裏uiyi天空就會加快天天yui一天kityuiU與口語口語io看【錶情】

評分

哈哈剛纔纔不會拒絕dddghhjjjjjj

評分

7種類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