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2010)(套装1-6卷)

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2010)(套装1-6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经济发展史》编写组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经济史
  • 经济发展
  • 历史
  • 改革开放
  • 计划经济
  • 市场经济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经济史学
  • 政治经济学
  • 20世纪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218652
版次:1
商品编码:11569007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80
套装数量: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2010)(套装1-6卷)》主要内容包括: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的构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的受挫和经济政策的调整、“文化大革命”和国民经济最严重的挫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伟大转折、经济建设全面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重大历史性进展,国民经济迈上新的台阶等。

目录

第一编 综述
第一章 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的构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第二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三章 国民经济发展的受挫和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四章 “文化大革命”和国民经济最严重的挫折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伟大转折
第六章 经济建设全面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七章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第八章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重大历史性进展,国民经济迈上新的台阶

第二编 中国农业发展史
第一章 农业经济的恢复与提高(1949-1952年)
第二章 合作化运动与农业的发展(1953-1957年)
第三章 农村经济的破坏与调整(1958-1965年)
第四章 “文革”时期的农村与农业(1966-1976年)
第五章 体制改革与农业增长(1978-1991年)
第六章 全面转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轨道(1992-1995年)
第七章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1996-2000年)
第八章 重视“三农”,农业经济进入实质性战略调整(2001-2005年)
第九章 强农惠农,新农村建设迈出坚实步伐(2005-2010年)

第三编 中国制造业发展史
第一章 新中国制造业的起步和发展(1949-1957年)
第二章 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制造业的发展(1958-1978年)
第三章 市场化改革下制造业结构恢复性调整期(1979-1991年)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1992-2002年)
第五章 发展成熟的中国制造业
第六章 危机前后的中国制造业

第四编 中国能源业发展史
第一章 新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史(1949-2010年)
第二章 新中国石油工业天然气发展史(1949-2010年)
第三章 中国煤炭工业发展史
第四章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史

第五编 中国建筑业发展史
第一章 新中国建筑业的初创阶段(1949-1957年)
第二章 建筑业的调整和曲折发展(1958-1976年)
第三章 建筑业的恢复和初步改革(1977-1985年)
第四章 建筑业的全面改革与快速发展(1986-1995年)
第五章 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1996-2010年)

第六编 中国房地产业发展史
第一章 新中国房地产制度演变史
第二章 新中国房地产业发展史
第三章 新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化史

第七编 中国商业发展史
第一章 新中国商业体系的建立(1949-1952年)
第二章 新中国商业管理体制的整合:走向集中统一管理(1953-1957年)
第三章 商业“大跃进”及其影响(1958-1960年)
第四章 新中国商业的调整与恢复(1961-1965年)
第五章 新中国商业遭受严重挫折时期(1966-1976年)
第六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商业发展(1977-1984年)
第七章 深化计划与市场关系探索过程中的商业发展(1985-1991年)
第八章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时期的商业发展(1992-2000年)
第九章 持续走向开放时期的商业发展(2001-2010年)

第八编 中国外贸业发展史
第一章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的对外贸易(1949-1952年)
第二章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遭受严重挫折时期(1953-1976年)
第三章 1978-1991年的对外经贸事业
第四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对外经贸事业(1992-2000年)
第五章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外贸事业(2001-2010年)

第九编 中国运输业发展史
第一章 中国运输业的发展
第二章 中国铁路运输的发展
第三章 中国公路运输的发展
第四章 中国水路运输的发展
第五章 中国民航运输的发展
第六章 中国管道运输的发展

第十编 中国信息业发展史
第一章 我国信息化的全球背景
第二章 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历程
第三章 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前景

第十一编 中国银行业发展史
第一章 新中国银行体系的形成
第二章 计划经济时期中国银行业的曲折发展
第三章 20世纪80年代的银行业发展(一)——银行业机构体系的改革与发展
第四章 20世纪80年代的银行业发展(二)——银行信贷管理体制改革
第五章 20世纪90年代的银行业发展——银行体制与信贷体制改革的深化
第六章 中国银行业的对外开放
第七章 2000年以来的银行业发展

第十二编 中国保险业发展史
第一章 新中国保险事业的创立(1949-1952年)
第二章 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中国保险业(1950-1952年)
第三章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中国保险业(1953-1957年)
第四章 中国保险业遭受挫折(1958-1978年)
第五章 中国保险业的全面恢复与发展(1979-1985年)
第六章 中国保险市场的培育和发展(1986-1991年)
第七章 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崭新时期(1992-1998年)
第八章 中国保险业的深化改革与开放(1999-2005年)
第九章 中国保险业的稳健发展(2006-2010年)

第十三编 中国证券业发展史
第一章 20世纪50年代:国债发行占主导地位
第二章 “六五”时期:证券发行的重新启动
第三章 “七五”时期:证券流通的初步实现
第四章 “八五”时期:证券市场的逐渐扩张
第五章 “九五”时期:证券市场加强规范
第六章 “十五”时期:证券市场治理与开放
第七章 “十一五”时期:证券市场发展环境明显变化

第十四编 中国期货业发展史
第一章 理论准备阶段(1987-1991年)
第二章 规划与探索阶段(1988-1992年)
第三章 期货市场全面启动阶段(1992-1994年)
第四章 治理整顿与规范试点阶段(1994-1998年)
第五章 中国期货业的规范发展阶段(1999-2005年)
第六章 中国期货业快速发展阶段(2006-2010年)

第十五编 中国会展旅游业发展史
第一章 中国旅游业早期起步和发展阶段(1949-1995年)
第二章 中国旅游业平衡发展阶段(1996-2000年)
第三章 中国旅游业走向世界阶段(2001-2005年)
第四章 中国旅游业走向世界提升阶毁(2006-2010年)
第五章 中国会展业发展史

第十六编 中国科技业发展史
第一章 科技业的奠基与发展(1949-1965年)
第二章 “文化大革命”中的科技业:曲折与发展(1966-1976年)
第三章 科技业的转折改革时期(1977-1994年)
第四章 科技业的深化改革时期(1995-2005年)
第五章 科技业创新发展时期(2006-2010年)

第十七编 中国教育业发展史
第一章 改造旧教育与创建新教育(1949-1957年)
第二章 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1958-1965年)
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发展(1966-1976年)
第四章 经济转型期教育业的恢复与发展(1977-1992年)
第五章 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育业(1993-1998年)
第六章 教育业的深入改革与发展(1999-2010年)

第十八编 中国体育业发展史
第一章 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初创(1949-1959年)
第二章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体育的初兴(1960-1965年)
第三章 新中国体育的挫折(1966-1976年)
第四章 体育战线的拨乱反正(1977-1978年)
第五章 中国体育的改革(1979-1992年)
第六章 中国体育的新发展(1993-2000年)
第七章 中国体育的新机遇(2001-2010年)

第十九编 中国广播影视业发展史
第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初创时期的广播电影业(1949-1957年)
第二章 “大跃进”及经济调整时期的广播影视业(1958-1965年)
第三章 “文革”期间的广播影视业(1966-1976年)
第四章 经济恢复及改革初期的广播影视业(1977-1991年)
第五章 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的广播影视业(1992-2001年)
第六章 全面改革与快速发展时期的广播影视业(2002-2010年)

第二十编 中国新闻出版业发展史
第一章 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建立和发展(1949-1965年)
第二章 “文化大革命”与新闻出版事业的严重挫折(1966-1976年)
第三章 新闻出版工作的拨乱反正(1977-1978年)
第四章 新闻出版业改革启动与快速发展(1979-1991年)
第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新闻出版业(1992-2001年)
第六章 新闻出版业的全面发展(2002-2010年)

第二十一编 中国财政发展史
第一章 革命根据地财政
第二章 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时期财政(1950-1957年)
第三章 “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财政(1958-1965年)
第四章 “十年动乱”时期财政(1966-1976年)
第五章 改革开放时期财政(1977-1990年)
第六章 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财政(1991-2000年)
第七章 “十五”时期的财政(2001-2005年)
第八章 “十一五”时期的财政(2006-2010年)

第二十二编 中国会计发展史
第一章 会计的初步发展(1949-1966年)
第二章 会计的停滞发展(1966-1978年)
第三章 会计的恢复与发展(1978-1992年)
第四章 中国会计准则的建设(1992-2006年)

第二十三编 中国审计发展史
第一章 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史综述
第二章 注册会计师审计史综述
第三章 中国审计史经验总结——全面推进审计制度改革及立体协调

第二十四编 中国统计发展史
第一章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统计(1949-1952年)
第二章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统计(1953-1957年)
第三章 “大跃进”、调整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统计(1958-1976年)
第四章 新时期的统计(1977-2000年)
第五章 “十五”时期的统计(2001-2005年)
第六章 “十一五”时期的统计(2006-2010年)

第二十五编 中国社会保障发展史
第一章 社会保障制度的创建和形成(1949-1957年)
第二章 社会保障的改进与发展(1958-1966年)
第三章 社会保障受到严重干扰(1966-1976年)
第四章 社会保障的整顿、恢复与发展(1976-1981年)
第五章 社会保障的初步改革(1982-1993年)
第六章 养老保险制度的深化改革(第一阶段:1994-1998年)
第七章 养老保险制度的深化改革(第二阶段:1998-2005年)
第八章 养老保险制度的深化改革(第三阶段:2006-2010年)
第九章 医疗保险制度的深化改革(第一阶段:1994-1998年)
第十章 医疗保险制度的深化改革(第二阶段:1999-2005年)
第十一章 医疗保险制度的深化改革(第三阶段:2006-2010年)
第十二章 失业保险制度的深化改革(第一阶段:1994-1998年)
第十三章 失业保险制度的深化改革(第二阶段:1998-2005年)
第十四章 失业保险制度的深化改革(第三阶段:2006-2010年)
第十五章 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的深化改革(第一阶段:1994-1998年)
第十六章 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的深化改革(第二阶段:1999-2005年)
第十七章 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的深化改革(第三阶段:2006-2010年)
第十八章 社会救助制度的深化改革(1994-2005年)
第十九章 社会保障事业总体的深化改革(2006-2010年)

第二十六编 中国经济法律发展史
第一章 过渡与初创时期(1949-1956年)
第二章 奋进与挫折时期(1957-1977年)
第三章 探索与建构时期(1978-1991年)
第四章 转折与重建时期(1992-2010年)

精彩书摘

  第一,从1949年到1952年间,由于没收官僚资本和三年的经济建设,国营经济已经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到1952年时,国营工业的产值在现代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经增加到56%,国营批发商业的营业额占到全国批发商业营业总额的60%。社会主义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相对强大的因素。
  第二,在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关系上,国家已经取得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利用和限制的经验。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东北地区已经出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利用和限制的形式,这就是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形式。当时东北地区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形式主要的类型有:“(一)出租制:国家把自己现时还无力开发的林场、农场、渔场以至矿场,出租给资本家开发,同资本家订立一定年限的合同,规定双方有利的条件,资本家负责开发、取得利润,国家给资本家以一定的便利条件,并从资本家方面取得一定的租额。(二)加工制:国家配给资本家以原料,订立加工合同,资本家为国家制造成品交给国家,资本家得到一定的利润。(三)定货制:国家向资本家定购一定数量与质量的成品,资本家从此获得一定利润。(四)代卖制:国家给一定的私人商店或公司以成品,由该商店或该公司推销,资本家从中挣得一定的商业利润。”“这种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是国家为了经济上的需要,给私人资本家以进行生产或交换的一定的必要条件,而私人资本家利用这些条件,从生产和交换活动中挣得一定的利润,是国家根据同资本家依据自愿和两利的原则所订立的合同,对资本家的活动进行必要的管理和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在平抑物价、争取国家财政经济根本好转的过程中,对私营工商业所进行的调整工作,也是国家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的具体表现。调整工商业的成功,国家又取得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利用、限制、改造的成功经验,也使国家在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方面的工作有了进一步的开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调整,是在人民政府平抑市场物价以后进行的。如前所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市场物价波动剧烈,人民政府采取了多方面措施,平抑了物价,国民经济获得了正常运行的条件。但是资本主义工商业却发生了严重困难。这是因为在物价剧烈波动的过程中,一些私营银行和私营商行获得了发展,一些习惯于投机倒把和囤积居奇的私营工厂也大量抢购货物、大量囤积。待到1950年3月物价下降以后,一些重要商品如粮食、棉纱、棉布等一时供过于求,于是一些靠物价剧烈波动而发展起来的私营银行和私营商行纷纷停业或倒闭,一些从事囤积居奇的私营工厂也因存货过多而负债累累,陷于停工减产的境地。当时,全国私营工业大量减产,与1950年1月份相比,5月份的产量,棉布减少38%,绸缎减少47%,卷烟减少59%,烧碱减少41%,纸减少31%等。这种情况的出现,其原因:“第一是由于通货和物价的稳定,暴露了同时又停止了过去社会上的虚假购买力。这就是说,人们在过去十余年的通货膨胀时期,为了避免钞票跌价的损失,不愿存放钞票,宁愿竞购和囤积并不是为了消费的货物。现在这种情况已经起了变化。他们不但不再囤积货物了,而且将过去囤积的货物吐到市场上来。这样就形成市场上若干物资一时供过于求,生意不好,许多工商业者发生困难……第二是过去适合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发展的若干工商业,由于帝国主义制度、封建制度和官僚资本制度在中国的消灭,许多货物根本失去市场,另有许多货品也不合人民需求的规格。这种情况引起了一部分工商业的倒闭……第三是许多私营企业机构臃肿庞大,企业经营方法不合理,成本高,利润少,或者还要亏本。这也引起许多工商业发生缩小营业甚至停工歇店的现象……第四是经济上的盲目性,同一行业的盲目竞争,地方与地方之间供求不协调。这也引起许多减产、停工、倒闭的现象。”⑤党和人民政府为了使当时还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能够摆脱困境,能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服务,从1950年6月起,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调整。
  ……

前言/序言


探索中国经济转型与腾飞的宏大叙事:一部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深刻洞察 这部宏大的六卷本系列著作,《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2010)》,以其详尽的资料梳理、严谨的学术分析和宏观的历史视野,为读者提供了一部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变迁、发展路径选择以及最终实现高速增长的权威性参考。它不仅仅是一部编年史,更是一部关于国家战略、政策制定、社会动员与全球融入的深刻剖析。 本套书的叙述范围,精准地聚焦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直至2010年中国经济体量跃居世界第二,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性转变。该研究体系的深度和广度,使其成为理解当代中国经济奇迹的基石读物。 --- 第一卷:奠基与探索(1949-1957):从战后恢复到初步规划 第一卷聚焦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第一乐章”。它细致地描绘了在极其困难的国际环境下,国家如何迅速稳定了社会秩序,完成了土地改革,并在苏联模式的借鉴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探索中,确立了以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方向。 本卷的重点在于对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初步的五年计划的实施进行系统梳理。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中央政府如何通过高效的资源集中和动员能力,快速解决了战乱遗留的通货膨胀、基础设施损毁等核心问题。同时,书中对农业集体化初期——特别是互助组和初级社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分析了这种组织形式对生产力释放与社会结构的早期影响。对于理解当时国家财政金融体系的重塑,以及利用有限资源发展核心工业部门的决策逻辑,提供了宝贵的原始数据和分析框架。 第二卷:曲折的探索与经验教训(1958-1965):大跃进的经济动因与调整 第二卷是全书中最具争议性也最需要冷静分析的部分。它直面了“大跃进”运动的兴起、实践及其带来的巨大经济波动。 本卷的价值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政治评判,而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剖析了“超高速发展”的驱动因素、资源配置的失衡,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结构扭曲。研究详尽地展示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在资源配置、劳动激励机制上产生的系统性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生产力急剧下降和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后续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体现了中央决策层在经历重大失误后,寻求恢复经济平衡的艰辛历程。本书对这一时期工业生产指标的波动、农业生产的恢复速度以及对外贸易的急剧萎缩,提供了详实的数据支撑。 第三卷:动荡中的经济运行与相对封闭(1966-1976):十年动荡的内在经济逻辑 第三卷集中探讨了在“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国民经济是如何维持基本运转,并展现出其内在的韧性与局限性。 本书并未回避这一时期政治运动对经济活动的干扰,而是着力分析了在中央领导层出现动荡时,地方经济实体(如工厂、农村人民公社)如何依靠既有的计划体系和自发生长出的区域协作机制继续运行。重点考察了“三线建设”这一独特的国家安全战略对区域经济布局的深远影响,以及在封闭的国际环境下,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所面临的巨大困境。同时,对七十年代初中国在农业技术推广(如“两平一高”的尝试)和初步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方面的努力,进行了客观评价。 第四卷:改革的破冰者(1977-1984):从理论转向实践的重大转折 第四卷标志着研究主题的重大转向,全面聚焦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与初期实践。 本卷详细阐述了改革的内在逻辑和外部环境。内容涵盖了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以及设立经济特区的重大决策。书中深入分析了价格双轨制、扩大企业自主权、以及吸引外资的初期政策设计。读者将清晰地看到,改革是如何从点到面,从农村到城市,逐步突破旧有计划经济的藩篱,激发了被压抑的生产力。对财政体制改革和金融机构的初步放权让利,为后续的市场化进程奠定了制度基础。 第五卷:加速的市场化进程与结构性挑战(1985-1995):双轨制下的矛盾与深化 第五卷深入剖析了改革进入“深水区”后,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复杂性与矛盾。这是市场化与计划化并存的“双轨制”带来的显著特征时期。 本卷重点解析了价格闯关的尝试、通货膨胀的压力、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艰难推进。研究细致考察了股份制和非国有经济的兴起,它们如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以及政府如何应对由此带来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金融风险累积等结构性问题。对浦东开发、沿海开放政策的深入分析,揭示了中国如何逐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并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历程。 第六卷:确立与腾飞(1996-2010):迈向全球化与制度定型 第六卷全面涵盖了中国经济的成熟期和高速增长期。本卷的核心在于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确立,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对国家经济命运产生的决定性影响。 本书对1998年开始的国有企业抓大放小、住房制度改革、以及金融体系的重大调整进行了详尽的论述。重点分析了中国如何成功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并以加入WTO为契机,全面释放其全球制造业中心的潜力。书中对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投资、加入全球产业链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以及在这一阶段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提供了精密的量化分析和政策解读,直至2010年中国经济规模达到新的历史高度。 --- 总体而言,本套《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2010)》是一部体系完整、视野宏大、细节丰富的里程碑式作品。它不仅为经济史学者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严谨的分析模型,也为政策制定者、企业管理者和所有希望理解当代中国崛起复杂性的读者,提供了一把洞悉历史脉络的钥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我近期阅读体验的巅峰!作为一名对中国近代史一直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脉络的著作。而这套《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2010)》简直就是我梦寐以求的那种!我特别喜欢它那种宏大叙事的视角,从共和国初期的百废待兴,到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巨变,再到新世纪的飞速崛起,几乎每一个关键节点都得到了深入浅出的阐释。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数据和事件,而是通过大量翔实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将那些看似枯燥的经济政策、制度变迁,以及它们背后复杂的社会、政治原因,都讲得生动有趣。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计划经济时期的一些章节,它并没有一味地批判,而是客观地分析了那个时代的局限性以及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其存在的必然性。当我读到改革开放初期,那些关于农村改革、对外开放的论述时,更是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时代力量,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充满激情与探索的年代。整套书的结构安排也非常合理,从宏观到微观,从政策到个体,层层递进,逻辑清晰,非常适合我这样希望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一个全面、深刻理解的读者。

评分

坦白说,在拿起这套书之前,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散的片段和新闻报道。这套《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2010)》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对这段历史的认知。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了半个多世纪的经济变革。我最欣赏的是它那种非常“接地气”的叙事方式,虽然涵盖的时代跨度大,内容也非常宏观,但作者并没有遗漏那些影响普通人生计的细微之处。比如,关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描述,既有宏观的政策解读,也有对农民生活方式改变的细致刻画,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变迁。再比如,在讲到加入WTO后的经济腾飞,书中不仅仅是罗列了增长数字,还通过一些生动的案例,展现了中国企业如何融入全球市场,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我感觉自己仿佛亲身经历了中国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贫困走向富裕的每一个关键时刻。这套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种共鸣,一种对国家发展艰辛历程的感同身受。

评分

作为一名对国家发展有着强烈关注的普通公民,这套《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2010)》为我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度视角。它不仅仅是一部经济史,更是一部关于国家意志、人民奋斗和时代选择的史诗。我特别被书中对不同发展模式的探讨所吸引,从建国初期的苏联模式,到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者对每一种模式的形成原因、实施过程及其优劣进行了非常深入的分析。当我读到关于“十年动乱”时期经济发展的停滞,以及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更能体会到正确发展道路选择的重要性。书中对每一阶段重要经济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让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一些关键历史人物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解读,他们是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做出关键决策,又是如何推动中国经济走向新的高度。整套书读下来,我不仅增长了知识,更对国家的过去和未来充满了敬畏与信心。

评分

这套巨著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是一场关于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的深度“洗礼”。我一直认为,要理解一个国家的现在,必须先了解它的过去。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部详实而深刻的中国经济发展“百科全书”。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政策的细致梳理,以及对这些政策背后政治、社会背景的深入剖析。比如,在讲到“一五”计划时期,书中详细阐述了苏联援助对中国早期工业化建设的作用,以及如何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当我读到关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经济停滞的论述时,更能体会到那个动荡年代对国家发展造成的巨大阻碍。而改革开放后的章节,更是充满了改革的魄力和创新的勇气,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艰辛与智慧。作者对于具体案例的引用,比如一些重要企业的创立、一些经济区域的崛起,都让整个叙述更加生动和具体,而不是空洞的理论。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次对中国人民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创造经济奇迹的深刻认识。

评分

这套书的出版,对于任何一个想要深入理解当下中国经济现状的读者来说,都无疑是一次绝佳的学习机会。我作为一个在互联网行业工作的普通职员,对经济学理论虽有一些涉猎,但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脉络却常常感到模糊。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的知识空白。它并没有像一些学术著作那样充斥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相对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中国经济从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到“大跃进”、“文革”的曲折探索,再到邓小平时代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以及之后一系列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市场化改革的讨论,作者对不同阶段市场化进程中的得失利弊进行了客观的评价,既肯定了其巨大的成就,也指出了存在的挑战。读完之后,我才真正明白,我们现在所处的经济环境,是无数历史选择和时代机遇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凭空而来。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历史视角,帮助我理解了许多当前经济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让我能更清晰地认识中国经济的潜力和挑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