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大辞典

通鉴大辞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国本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通鉴
  • 辞典
  • 参考工具书
  • 史学
  • 中国历史
  • 文化
  • 古代史
  • 史料
  • 知识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
ISBN:9787534381546
版次:1
商品编码:10195272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6-01
页数:137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北宋司马光领衔编撰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编年史中具有专业性的一部巨著。它记载了1362年的史实,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书分294卷,历时19年完成。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清人王呜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这说明《通鉴》一书在社会上是何等的重要了。《通鉴》全书近四百万字,通读一遍已属不易,当时有王益柔独能对《通鉴》作了全面的考释,阅《通鉴》终篇,一时传为美谈。到了元代,浙江宁海人胡三省至元二十二年(1285)写成《资治通鉴音注》一书,对司马氏的《通鉴》作了校勘、解释、考证,对史炤的《释文》作了辩误,对史事有所评论。他在《新注资治通鉴序》中说:“凡纪事之本末,地名之同异,州县之建置离合,制度之沿革损益,悉疏其所以然。”胡氏博学多通,极著书之能事,不得不令人佩服。而明、清两代学者的拾遗补缺,固多精义,但他们都只找《胡注》中的一些问题,却没有去了解和肯定《胡注》的真正价值所在。扭转这一偏向,给胡三省作出正确评价,使其思想和学术成就大白于天下的,是陈援庵先生《通鉴胡注表微》一书的出版。

内页插图

目录


出版者的话
凡例
目录
正文
分类索引
后记

前言/序言

  1978年冬,南师院早期毕业同学陈君国本自盐城来宁,和母校的老师就商科研选题。当时我参加《汉语大词典》编纂工作,看书收词,几案狼藉,对立目问题,时感辣手。因谓我国辞书种类不全,查书非常不便,亟待新编一部分急需应用的专门性辞典,如《高诱辞典》、《郑玄辞典》、《郭璞辞典》、《汉书颜注辞典》、《通鉴胡注辞典》等书,以供学术界研究参考之用,如能编成,便算功德无量了。老友段熙仲先生同意这一意见。但以《通鉴》而论,其胡注浩繁,非十年不办,得有献身精神的人,才能落实。当时国本君毅然允承这一课题,并力保如期完成,不负谆嘱。此陈君编纂《通鉴大辞典》一书之缘起也。
《史海拾遗:中国古代官制演变录》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深入梳理和剖析中国古代自先秦至清末数千年间,中央及地方官僚体系的起源、演化、特征及其内在逻辑。全书跳脱出传统史书的宏大叙事,聚焦于“官”与“制”的微观动态,力图还原一个真实、复杂且充满生命力的古代政治运作图景。本书不仅考察了各主要王朝的典章制度,更着重于制度变迁背后的社会需求、权力制衡与文化影响,是一部集考据、分析与史学反思于一体的专业著作。 第一章:制度的胚芽——先秦官职体系的奠基与流变 本章追溯中国早期国家形态下官职的萌芽。从原始部落联盟向早期王朝过渡的进程中,贵族世袭制如何逐渐让位于具有初步职能区分的“官”。重点分析夏商周三代祭祀、军事与行政职能的重叠与分离。 夏代的“有司”雏形: 讨论早期权力分化中,掌管祭祀和王事的基本职能划分,及其与宗法制度的紧密联系。 商代的巫史合一与军事统帅: 考察甲骨文中反映出的神权色彩对行政权力的渗透,以及“尹”“多卜”等职位的实际权力范围。 周代的分封与朝廷官僚的初步建立: 详述“卿”“士”阶层的形成,周礼中“六卿”的职权划分,以及诸侯国官制的异同,为后世中央集权打下制度原型。重点阐释“礼”如何成为维系官僚秩序的内在规范。 第二章:秦汉一统下的权力重构与文官制度的滥觞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实现根本性飞跃的关键阶段。本章着重研究中央集权确立后,官职体系如何被设计以服务于皇帝的绝对权威。 秦朝的“郡县”与“三公九卿”: 细致剖析秦始皇如何通过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构建起一个直接向君主负责的权力中枢。讨论“守”“尉”在地方的职权划分及其监控机制。 汉代丞相权力的兴衰与内朝的出现: 考察汉初丞相权重与后期“旁迁”制度的演变,以及“中朝”“外朝”的出现对实际决策权力的影响。重点分析“察举制”的推行,标志着选官标准开始从血缘向某种形式的才能倾斜。 尚书台的崛起: 探讨汉末及魏晋时期,原本服务于皇帝的秘书机构——尚书台,如何逐渐蚕食丞相权力,成为未来中央行政核心的雏形。 第三章:魏晋隋唐:士族政治与官僚体制的调适 这一时期是门阀士族与中央集权反复拉锯的时代。本章分析了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对官僚队伍结构带来的深远影响,以及隋唐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打破士族的垄断。 九品中正制的初衷与异化: 深入探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社会现实如何扭曲了选官制度的公正性,并分析了地方士族对中央政权的制约。 隋代的“三省六部制”的结构性突破: 详细解析三省(中书、门下、尚书)的决策、审议、执行三权分立的精妙设计,分析其在权力制衡中的作用,以及六部职能的标准化。 唐代的科举制度与官僚的专业化: 重点研究唐代科举的完善,特别是明经、进士科的地位变化,以及这一制度如何为庶族知识分子打开上升通道,最终巩固了中央集权下的文官体制。分析唐代“铨选”制度中“考课”对官员的约束力。 第四章:宋代:文治的极致与冗官现象的复杂性 宋代是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发展的高峰期,也是“重文抑武”国策下官僚权力结构最为复杂化的阶段。 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 剖析宋代如何通过“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的职权分割,彻底削弱宰相和武将的权力,实现对皇权的绝对拱卫。重点解析“政事堂”议事规则的微妙变化。 文官体系的膨胀与冗官问题: 探讨宋代为提高官员的政治安全系数和待遇,在职能重复和虚职设置上所做的妥协,分析“冗官”带来的财政压力与行政效率的矛盾。 宋代选官制度的精细化: 考察“糊名”“誊录”等防止舞弊的技术手段,以及“知州”“通判”等地方监察制度的设计,反映了对权力滥用的深刻警惕。 第五章:元明清:集权体制的终极形态与官僚的工具化 本章聚焦于明清两代,分析君主专制如何达到历史顶峰,以及官僚体系为了适应这种极权统治所发生的结构性异化。 明初对宰相制度的彻底废除: 详述朱元璋废除丞相、设立“内阁”的政治动机与具体操作,分析大学士的“票拟”权是如何在皇权之外形成一个模糊的权力地带。 清代的军机处与行政的效率化: 考察军机处从临时机构转变为最高决策中枢的过程,分析其“跪受笔录”的运作模式如何确保了政令的绝对机密性和皇帝的直接掌控。 地方行政的再设计: 分析清代总督、巡抚职权的固化,以及“养廉银”制度的设立,作为对官僚阶层物质需求的制度性补偿,及其对吏治的影响。 职事官与虚衔的并存: 总结清代官阶体系中,大量荣誉性、过渡性虚衔的泛滥,反映出官僚晋升通道的固化与官僚队伍的庞大。 结语:制度遗产与历史反思 本书最后总结了中国古代官制演变的关键规律——即在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背景下,权力核心不断向君主靠拢,行政机构则在分工与制衡的表象下,最终服务于皇权本身。讨论了这些制度对后世政治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作者简介(略): 本书特色: 侧重结构分析: 不仅罗列官职名称,更着重于官职间的关系网络、权责边界与制度的内在逻辑。 兼顾横向与纵向比较: 对比不同王朝在同一职能上的制度差异,揭示历史的连续性与断裂性。 史料扎实,论证严谨: 充分吸收了近年来出土文献和传统史籍的研究成果,力求在细微之处见出宏大变革的脉络。 语言精炼,非普及读物: 本书面向对中国政治史、制度史有深入研究兴趣的学者和专业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通鉴大辞典》的装帧设计倒是挺有意思的,封面采用了一种略带仿古的织物质感,摸起来很有分量,初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它不是那种轻飘飘的速食读物。内页纸张的选取也比较考究,不是那种刺眼的亮白,而是偏向米黄的色调,长时间阅读下来对眼睛的负担似乎小了一些。从目录上看,编排的逻辑性还是挺强的,似乎是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脉络或者人物的辈分关系进行梳理的,这对于一个希望系统性梳理古代史脉络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个福音。我特别留意了它在关键历史节点的处理方式,比如对某个战役的描述,不仅罗列了参战双方的兵力对比和主要将领,还附带了当时的地形图和一些相关的史料摘录,这比单纯的文字叙述要直观得多。当然,辞典类书籍的通病也难免,那就是篇幅的取舍问题,有些我个人非常感兴趣的边角料历史人物或事件,在书中只是寥寥数语带过,让人意犹未尽,但转念一想,如果都要详尽展开,这本书的体量恐怕会膨胀到无法携带的程度。总体而言,从外在的观感和初步的翻阅体验来看,它无疑是一本下了大功夫的严肃工具书,值得摆在书架上时常翻阅。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的厚重感让我最初有些望而却步,感觉像是要啃一块硬骨头。但一旦真正沉下心来阅读,你会发现它的“硬”是来自于内容的充实,而非文字的晦涩。它在处理一些长期以来存在争议的历史事件时,非常巧妙地采用了“多方观点汇集”的策略,例如对于某个朝代灭亡的原因,它会分别列出内因说、外患说以及经济结构失衡说等主流观点,并注明出处,让读者自行判断,而不是强行灌输单一的结论。这种开放式的呈现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进一步查阅原始文献的兴趣,它成功地扮演了“引路人”的角色。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一些非主流历史分支的收录,比如古代的农业技术改良、少数民族政权的更迭等,都给予了足够的篇幅,这使得整部“通鉴”的视野远超传统的“帝王将相”范畴,更接近于一个全景式的历史扫描仪。虽然价格不菲,但考虑到它所蕴含的知识量和其作为参考工具的实用价值,我认为这是一笔非常值得的投资,对于任何热爱历史、希望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明脉络的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案头良伴。

评分

入手这本书后,最大的感受是它的“密度”非常高。我尝试着随机抽取了几个跨度很大的历史事件进行核对,比如从先秦的礼乐制度到唐末的藩镇割据,它在每一个切面上都能迅速定位到核心要素,并且用一种近乎精准的语言进行概括。它的排版设计也很有意思,采用了双栏布局,但巧妙地利用了页边距来放置一些延伸阅读的建议或者相关人物的简略关系图。这种设计极大地提高了信息获取的效率,避免了在主体文字中跳跃查找的疲劳感。我发现,即便是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也能提供新的视角。比如,我一直以为对某位三国名士的评价已经非常全面了,但辞典中补充了他在晚年与某个隐士的往来细节,这个细节极大地丰满了人物形象,让我对他产生了全新的认识。如果非要说缺点,那就是它的索引系统可以更完善一些。虽然主体结构清晰,但在检索特定的典故或者非常细微的地理名称时,偶尔需要花费一点时间去反向推导,希望未来的修订版能在这一块做优化,让工具性更上一层楼。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种“大部头”的辞典是抱持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它们要么是故纸堆里的东西,要么就是为了凑字数堆砌资料。但是,《通鉴大辞典》在某些领域的处理手法,着实让我刮目相看。比如它对古代官制变迁的梳理,简直是一绝。它不是简单地列出“尚书、侍郎、郎中”,而是清晰地勾勒出不同朝代同一个职位的权限是如何演变的,甚至能看到不同地域间官职名称的细微差别,这对于理解古代行政效率和权力制衡的微妙之处,提供了极佳的参照系。我尤其欣赏它在解释一些晦涩的古代术语时所采用的对比方法,它会引用不同时期学者的注释,然后进行对比分析,而不是武断地下一个定论。这体现了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读者明白历史的阐释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当然,阅读过程中,我也发现个别解释略显保守,似乎刻意回避了一些近年来史学界颇具争议的新观点,但考虑到其受众群体的广泛性,这种审慎或许也是一种必要的平衡。它更像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先生,娓娓道来,让你在领会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带着批判的眼光去审视那些尘封的记录。

评分

这部《通鉴大辞典》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座搭建在时间长河上的脚手架,它并非要替你完成整个攀登的过程,而是提供了一个结构清晰、支撑稳固的平台。我注意到,在涉及文化和思想史的部分,它的处理方式明显区别于纯粹的政治军事史。例如,在论述宋代理学的发展时,它没有陷入复杂的哲学辩论,而是着重强调了不同学派创始人之间思想的传承与分野,并配上了他们著作的核心思想摘要。这种“抓重点”的能力,对于非专业历史学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我曾尝试用它来辅助阅读一些古籍的白话译本,结果发现,辞典中的背景注释和术语解释,能瞬间打通理解上的壁垒,让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句子变得清晰起来。当然,作为一本辞典,它必然是追求客观性的,因此,那些充满了个人情感色彩的史料分析就相对较少,这让习惯了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史学作品的读者可能会觉得有些“冷峻”。不过,对于想要建立扎实知识框架的人而言,这种冷静的叙述恰恰是最需要的定海神针。

评分

内容很好,信息量大,搞活动时买最实惠

评分

内容很好,信息量大,搞活动时买最实惠

评分

非常好,还没细看。促销买的。

评分

07年6月一版一印,简体本。

评分

学习资治通鉴必备宝典。

评分

包装很好是正版。质量也很好 外皮很干净,书是全新的,有股新书的味道。

评分

好!很好的书.....

评分

非常好,还没细看。促销买的。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