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909-2014):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Urban Rail Transit Structure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909-2014):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Urban Rail Transit Structure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编
图书标签:
  • 城市轨道交通
  • 结构抗震
  • 国家标准
  • GB50909-2014
  • 工程规范
  • 地震工程
  • 轨道交通
  • 结构设计
  • 规范标准
  • 抗震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24236408
版次:1
商品编码:11585997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Urban Rail Transit Structures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2
字数:147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909-2014):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共分10章和2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要求,场地、地基与基础,地震作用,地震反应计算,抗震性能的验算方法,高架区间结构,高架车站结构,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等。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基本要求
3.1 抗震设防要求
3.2 抗震性能要求
3.3 地震反应计算
3.4 减震设计
3.5 地震反应观测

4 场地、地基与基础
4.1 一般规定
4.2 场地
4.3 地基与基础
4.4 可液化场地
4.5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

5 地震作用
5.1 一般规定
5.2 水平向设计地震动参数
5.3 竖向设计地震动参数
5.4 设计地震动加速度时程

6 地震反应计算
6.1 一般规定
6.2 地面结构弹性反应谱方法
6.3 地面结构弹塑性反应谱方法
6.4 地面结构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
6.5 支座地震反应计算方法
6.6 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横向地震反应计算的反应位移法
6.7 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横向地震反应计算的反应加速度法
6.8 隧道纵向地震反应计算的反应位移法
6.9 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地震反应计算的时程分析方法

7 抗震性能的验算方法
7.1 一般规定
7.2 钢筋和钢骨混凝土构件
7.3 钢管混凝土构件和钢构件
7.4 基础
7.5 支座
7.6 梁端支承长度和行车安全
7.7 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

8 高架区间结构
8.1 一般规定
8.2 地震反应计算
8.3 抗震性能验算
8.4 抗震构造细节
8.5 抗震措施

9 高架车站结构
9.1 一般规定
9.2 地震反应计算
9.3 抗震性能验算
9.4 抗震构造措施

10 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
10.1 一般规定
……

前言/序言


图书简介:城市生命线工程的韧性基石 书名: 《城市韧性与基础设施安全设计导则(2025版)》 主编: 王志强 教授(土木工程与灾害预防研究所) 编著人员: 李明、张伟、陈芳 等 资深工程师与规划专家 --- 导言:面向未来挑战的城市发展新范式 随着全球城镇化进程的加速,现代城市已成为人类文明的核心载体。然而,自然灾害的威胁,如强震、极端天气、地质灾害等,对城市系统的脆弱性提出了严峻考验。传统的基于“生存”的工程设计理念已无法满足当前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和高韧性(Resilience)构建的要求。 本书《城市韧性与基础设施安全设计导则(2025版)》正是为应对这一时代需求而编写。它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结构类型的抗震设计细则,而是从宏观的城市系统安全和生命线工程群组协同的角度,系统阐述了如何构建一个在遭受重大扰动后能够快速恢复、持续运行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本书旨在为城市规划者、高级工程师、政策制定者及基础设施管理者提供一套前瞻性、跨学科的系统性设计与管理框架。 第一部分:城市韧性理论基础与评估体系(约 300 字)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城市韧性的多维度内涵,将其从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量化的工程指标。我们首先界定了“韧性”在城市系统中的具体表现,包括抵抗力(Resistance)、适应性(Adaptability)、恢复力(Recoverability)和学习能力(Learning Capacity)。 随后,本书构建了一套综合性的基础设施韧性评估模型。该模型超越了单一结构的强度校核,引入了网络拓扑学分析和系统冗余度评估。通过对城市供水、能源、交通和通信四大核心生命线网络的相互依赖关系进行建模,识别出关键节点和薄弱环节。评估方法强调了“分层防御”和“多路径保障”的原则,为后续的设计干预提供了科学依据。例如,讨论了在极端荷载下,交通网络如何通过动态路径重规划来维持核心区域的基本连通性,而非仅仅保证桥梁和隧道本身的结构完整性。 第二部分:跨领域基础设施的协同抗逆性设计(约 600 字)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它将视野从单一的土木工程结构扩展到相互耦合的城市基础设施群。我们认识到,一次重大灾害的影响往往是连锁反应的结果——例如,电力系统的瘫痪可能导致水泵停止工作,进而影响消防能力和交通信号控制。 2.1 能源与供水系统的冗余集成设计: 本章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分布式能源单元和微电网技术,提升关键城市节点(如医院、应急指挥中心)的能源自给能力。在供水方面,提出了“区域自治”与“应急互联”相结合的策略,设计了能够在主干管网失效时,快速切换至备用水源或小规模循环系统的技术方案。内容涵盖了高压输配电系统的抗震解耦技术,以及针对地下管廊内不同管线之间的最小安全净距与抗振隔离要求。 2.2 交通系统的快速功能恢复: 城市交通系统的韧性设计聚焦于“快速恢复运行”而非“零损伤”。我们引入了“可牺牲构件”设计理念,允许次要支撑结构在超限荷载下失效,以保护主承重结构,并确保交通流能在灾后短时间内通过临时性或替代性路径恢复基本通行能力。内容细致到应急通道的宽度标准、临时路面铺设技术,以及智能交通系统(ITS)在灾后交通疏导中的主动干预算法。 2.3 信息的“活性”与“存活”: 针对通信基础设施,本书侧重于保障信息流动的“活性”。这包括对光缆和基站的抗震加固技术,更重要的是,设计了低带宽、高优先级的灾害信息传输协议,确保在物理连接受损时,关键的救援和指挥信息能够优先送达。 第三部分:地质环境与复杂场地条件下的综合风险管理(约 350 字) 基础设施的安全性与所在地的地质条件息息相关。本部分摒弃了单一的抗震设计规范,转而探讨在复杂地质灾害(如液化、滑坡、地面沉降)叠加作用下的系统性风险管理。 3.1 场地效应的动态评估: 强调利用先进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对城市不同区域的非线性场地响应进行精确模拟。设计导则要求工程师不仅要考虑峰值加速度,更要关注特定频率范围内的地震能量输入对不同材料、不同埋深结构的影响。 3.2 基础与地下结构的相互作用: 重点分析了深基坑、地下隧道与周边既有构筑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效应。提出了“隔离与缓冲”的设计思路,利用地基改良技术(如高密度注浆、隔断墙)来减小相邻结构间因差异沉降或液化导致的附加作用力。内容中包含了针对软弱土层中超长地下结构的变形控制指标。 第四部分:韧性化管理、维护与生命周期优化(约 250 字) 韧性并非一次性的设计任务,而是贯穿于基础设施整个生命周期的动态过程。本部分侧重于“运维”层面的韧性提升。 4.1 数字孪生与实时健康监测: 引入基础设施健康监测(SHM)系统在城市韧性管理中的应用。通过物联网传感器网络,实时获取结构应变、位移及管线压力等数据,并将其集成到城市数字孪生模型中。这使得管理者能够在灾害发生前、发生中和发生后,对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预测性维护与即时决策。 4.2 韧性化采购与供应链保障: 讨论了在灾后快速恢复过程中,关键抢修物资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供应链韧性问题。导则建议城市管理者建立“战略储备库”和“快速响应合同机制”,确保在最需要的时候,具备替代材料和多重供应商的选择权。 结语:迈向可持续、高可靠性的未来城市 《城市韧性与基础设施安全设计导则(2025版)》为从业者提供了一套整合了先进理论、跨领域技术和系统化管理方法的蓝图。它引导我们从“结构安全”的线性思维,跃升至“系统韧性”的循环和动态视角,确保我们的城市在面对不可预测的未来挑战时,能够站得更稳、恢复得更快,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本书是现代城市基础设施设计与规划人员不可或缺的工具书与参考手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厚重感不仅仅体现在纸张和篇幅上,更体现在其对未来城市安全的深远影响上。我特别关注到其中对于“生命线工程”中轨道交通系统的特殊保护要求,将其置于城市整体抗震体系中的关键位置。规范对减小地震动对运营设备的影响、保障疏散通道的畅通性等方面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这远超出了单纯的结构本身。它关注的维度更加宏大,是从整个城市运营安全链条的角度来考量的。这种系统性的思维方式,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一般的工程规范,更像是一份城市长期风险管理的蓝图。作为一名关注城市规划的读者,我深信,这些深埋地下的标准和准则,将默默地支撑起未来几十年城市的安全与繁荣,是建设者们对未来负责任的表现。每当我乘坐地铁时,都会想起这些规范背后的严谨与汗水,那是对生命和财产的无声承诺。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于长期在设计领域摸爬滚打的同行来说,无疑是一次及时的“知识校准”。它明确地统一了全国范围内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的基准线,有效避免了过去因地方标准不一而导致的潜在风险。我尤其欣赏规范中关于非线性动力反应分析方法的引入和规范化。这标志着我国在轨道交通抗震设计领域,已经从传统的等效静力分析,迈入了更贴近实际地震作用的精细化分析时代。规范对如何选取合适的场地效应参数、如何进行时间步长的选择,都给出了明确的指导,这极大地降低了高级分析方法的应用门槛。这对于那些致力于提升设计精度的设计院来说,是直接的生产力提升。同时,这种统一性也为跨区域的工程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共同语言,使得不同地区的项目在面对同一级别的地震威胁时,能够以相同的标准进行防御。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编排逻辑简直是工程规范中的一股清流,它成功地将原本可能枯燥乏味的技术条文,组织成了一个可以有效指导实践的知识体系。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多遇地震”与“罕遇地震”的设防目标阐述得极其透彻。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区分,更是对社会经济成本与生命安全之间权衡的清晰界定。我关注到其中关于减隔震技术应用的章节,简直是前沿技术的集成。在许多老旧的规范中,可能还停留在传统的“小震不坏、大震可修”的理念,但这一版明显提升了标准,开始积极推广使用先进的耗能和隔震装置,这无疑是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大步。阅读时,我仿佛能听到设计院里的工程师们正在热烈讨论如何在新项目中使用这些技术细节,那种将理论转化为毫米级精确控制的成就感,隔着书页都能感受到。它提供的那些详尽的构造措施图例,更是救命稻草般的存在,直接解决了现场施工的“怎么做”的问题,大大减少了设计与施工之间的理解偏差。

评分

这本《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GB 50909-2014)真是让我这个长期关注城市发展和工程安全的人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一本冷冰冰的技术手册,更像是为我们脚下错综复杂的地下生命线,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我记得上次地震后,看到新闻里报道的地铁站受损情况,心里就一直打鼓。规范的出台,无疑为未来的建设划定了一条清晰的、高标准的红线。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不同地质条件和地震烈度区域的细致区分,这体现了国家标准制定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比如,它对深基坑支护结构的抗震考量,以及对高架桥墩抗剪承载力的要求,都显得极为审慎和专业。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编制者们在追求结构“不倒塌”与保障“使用功能”之间的微妙平衡,这才是真正体现了规范的人文关怀。对于任何参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工程师、规划师,甚至只是一个关心城市韧性的市民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它让我们对穿梭于地下的列车和站台,有了更深层次的信心。它的结构安排非常清晰,从总则到具体的计算方法,层层递进,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士,也能通过系统的学习快速掌握核心要点。

评分

从一个非结构工程师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内容密度和技术深度确实令人敬畏,但更让我感到振奋的是它背后所代表的时代精神。在经历了数次全球性的特大地震考验后,我们对“安全”的定义正在不断升级。这本规范的修订,清晰地表明了国家在基础设施抗灾能力上的决心和投入。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既有线路结构加固改造的指导原则部分,这对于像我这样关心城市历史建筑和既有基础设施的维护者来说,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框架。它没有采取“一刀切”的处理方式,而是根据现有结构的材料性能和历史损伤情况,提出了差异化的评估和升级路径。这体现了极高的实用主义精神和对资源的尊重。读完这些章节后,我感觉自己对脚下这座城市的“韧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它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口号,而是由这些规范中无数个精确的数值和严苛的要求所铸就的坚固屏障。

评分

印刷质量好,没有大一点的版本

评分

正品!

评分

东西不错,比较喜欢!!!

评分

正版,送货快,印刷质量好!

评分

正版,送货快,印刷质量好!

评分

送货快的不要不要的,书的质量也很好,买书我只认京东

评分

一个字好!!!!!!!!!!!

评分

规范不错质量装订也好

评分

好评,很好的工具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