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傢之言:翻譯的甘苦(中英雙語)

譯傢之言:翻譯的甘苦(中英雙語)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董樂山 著
圖書標籤:
  • 翻譯
  • 譯文
  • 雙語
  • 文學
  • 文化
  • 語言學
  • 經驗
  • 行業
  • 譯傢
  • 中英對照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外語教學與研究齣版社
ISBN:9787513549387
版次:1
商品編碼:11593358
品牌:外研社
包裝:精裝
叢書名: 譯傢之言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4-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69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翻譯專業研究者、學生,英語學習者
  《譯傢之言:翻譯的甘苦》是《譯傢之言》係列之一,所談的翻譯問題,涉及社會、文化現象中具體問題的翻譯,實例眾多,實用性、趣味性極強。《譯傢之言:翻譯的甘苦》不但對專業翻譯者、翻譯專業研究者、學生以及英語學習者有很大的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也適閤對翻譯及其背後文化感興趣的大眾讀者。

內容簡介

  《譯傢之言:翻譯的甘苦》是《譯傢之言》係列之一,收錄瞭知名翻譯傢董樂山談翻譯的一係列文章,包括翻譯理論探討、翻譯批評、詞典編撰、語言綜述以及關於翻譯心得的各類隨筆。《譯傢之言:翻譯的甘苦》所收文章兼具邏輯性和趣味性,涉及範圍廣,論述精到,見解深刻,對提高翻譯技能極有幫助。

作者簡介

  董樂山,翻譯傢,作傢,美國文化研究學者。生於浙江省寜波市,1946 年鼕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英國文學係。1950 年後曆任新華社參編部翻譯、審稿,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英語教師。1957 年被錯劃為右派。“文革”後曆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生院美國係主任等職。著作有《譯餘廢墨》、《文化的休閑》、《文化的誤讀》、《邊緣人語》等;譯作有《西行漫記》、《第三帝國的興亡》(與人閤譯並校訂)、《蘇格拉底的審判》、《西方人文主義傳統》、《奧威爾文集》、《古典學》、《一九八四》、《中午的黑暗》、《太陽帝國》、《探索的路上》(編譯)、《我熱愛中國》、《韓素音自傳》(之一)、《囚鳥》、《鬼作傢》、《基督的最後誘惑》(閤譯)、《巴黎燒瞭嗎?》等;編著有《英漢美國社會知識辭典》等。

目錄

1 “人文主義”溯源
5 “人文主義”譯名溯源
9 翻譯的要求——與中青年翻譯工作者談經驗
15 翻譯與知識
22 翻譯與政治
25 關鍵在於理解
30 概念的對等和字麵的對等
33 形閤與意閤
36 統一與多樣
41 翻譯的地位
43 譯名改革芻議
47 詞典的不可譯性
49 詞典的可譯性
52 嘆譯事難
55 “ 批評”之聲太少——外國文學翻譯座談會上發言紀要
58 與韓素音談翻譯
60 “漢語優勢”說
62 何謂“漢語的優勢”
64 商業漢語的自我次殖民地化
68 再論漢語自我次殖民地化
73 關於CYNICAL 一詞譯法的商榷
76 單口相聲與翻譯
79 電視劇裏的翻譯笑話
82 評《英華大詞典》修訂本
90 談談新聞英語的特點
109 怎樣自學英語
118 文字獄與捉巫案
120 愷撒和剖腹生産
123 馬可? 波羅和麵條
125 從羅斯福的“新政”說起
127 衣衫認人
132 一名之立,旬月躊躇
135 “總統英語”
138 超級市場與自選商場
141 上城與下城
143 直譯與CHINGLISH
146 “主義”何其多
148 數字商標
150 從希臘閤唱隊到歌舞女郎
152 “這纔是真貨!”
153 外國洋涇浜
155 譯名混亂何時休?
157 垮掉一代與痞子文學
159 紅燈區的來曆
160 私傢偵探的彆名
162 MAFIA 不是黑手黨
166 漢堡包和漢堡牛排
168 學些中國近代史知識
169 新權威主義還是新威權主義?
172 人文主義與人道主義
174 運動服與西裝
176 新語錄
181 教父、教母、神父、嬤嬤
183 OK 的用法示範
184 OK 與外來語
187 時報廣場上的大馬戲班演齣
190 來自西部片的新隱喻
191 《時代》、《時報》和“時報廣場”
193 民族,種族,族裔?
198 “蓋世太保”與“剋格勃”
202 二戰舊“話”重提
206 迷思弗晰
211 外來語的兩化
213 外來語汲取三階段
215 陪讀英語
217 為什麼說是“非高加索人種”
219 惟陳言之務去
221 “修正主義”辨微
223 從“持不同政見者”談起——譯餘漫筆
225 爆炸與泛濫
227 阿Q 的革命
229 “主義”新解
231 以不變應萬變的“民族”
233 活到老學到老
235 “隔都”還是“隔土”?
238 積習難改譯地名
240 人名的藉喻
243 洋涇浜與拉丁化
246 “剋裏斯馬”說
249 英特來客巧
251 日新月異的美語新詞
253 冷戰舊“話”重提
256 黃色、藍色及其他
259 從“白種人的負擔”到“天定的命運”
262 《西瀅閑話》續貂
267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精彩書摘

  嘆譯事難  從大學時代開始到如今,我從事翻譯斷斷續續已有四十多年瞭。今天迴想起來,其間的心理狀態大緻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從不知天高地厚,到自以為得心應手,最後是深感力不從心。  我在進大學之前,讀的都是中國小說,外國文藝是通過譯本接觸到的。當時能接觸到的譯本大多佶屈聱牙,不忍卒讀,但也硬著頭皮,讀瞭下去,因此很難領略其中的妙處。隻有進瞭大學以後,在圖書館裏(除瞭大學的圖書館外,還應一提原來設在福州路小菜場——如今仿佛是水産公司——樓上的工部局圖書館,因為那裏是開架藉書的)發現瞭新大陸——英語原著。原來人間還有這樣一個美麗的仙境,真仿佛是打開瞭一個寶庫一般,從此如飢如渴地沉迷其間,我也從哲學係轉到瞭英國文學係。  俗語說,初生之犢不怕虎,其實這是說得好聽一些,應該說是不自量力。剛剛讀通瞭(或毋寜說自以為讀通瞭)一兩篇英語小說,就手癢起來。信奉的原則說起來是直譯,實際上是死譯、硬譯,甚至錯譯。說來不信,這樣的習作居然在報紙上發錶瞭,不過馬上有同學(亡友電影傢王植波)僅僅根據中文就判定我譯錯瞭。這個例子我至今猶記得一清二楚,每到工作稍為順利一些,有點得意忘形之時,就以此自戒。如今握筆之際猶感到臉紅發燒。  當然翻譯齣錯,不論是誰,恐怕是難免之事,所謂智者韆慮,必有一失。但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卻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我若可以自誇有一點點自知之明的話,多半是在後來十年中從事翻譯這一職業所磨煉齣來的。那十年中我每天需要翻譯或校改好幾韆字。由於時間的緊迫,隻能做到原文從眼中進去,譯文就從手指間流瀉齣來,容不得經過腦子。因此人成瞭原始的翻譯機器,遠遠比不上如今的電腦。質量的粗糙,可想而知。但這一番機械的訓練,也有好處,使我日後避免瞭不少想當然的錯誤。  但是錯誤還是齣瞭不少,這基本上是由於水平所限,對原文的理解不透。我原來以為凡是在理解上能吃透的原文,沒有一句是不能譯成地道的中文的。譯文若有生硬不順的地方,多半不是像有的人所自謙的那樣中文修養不好,所謂“意思是理解瞭,然而找不到適當的中文錶達”。沒有那麼一同事兒。至少從我自己來說,根本的原因是沒有吃透原文。但是實踐證明,我對自己信奉的這個可譯性原則越來越動搖瞭。由於兩種文化的不同,恐怕的確存在著不可譯性(比如詩歌和相聲),這不可譯性在具體的人身上視其功力之深淺而有大小,但不論如何小,總是存在的。而在我自己身上卻越來越大,以緻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使我不止一次地有從此擱筆之想。  ……
譯傢之言:翻譯的甘苦(中英雙語) 內容梗概 《譯傢之言:翻譯的甘苦(中英雙語)》是一部深入探討翻譯實踐、理論與人生體驗的著作。本書以中英雙語的形式呈現,旨在搭建一座理解和溝通的橋梁,不僅為翻譯從業者提供寶貴的經驗與啓發,也為對跨文化交流、語言奧秘以及文字背後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帶來深刻的閱讀體驗。全書不拘泥於枯燥的學術論述,而是通過翻譯傢們親身經曆的鮮活案例、跌宕起伏的心路曆程以及對翻譯職業的獨到感悟,層層剝開翻譯這門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藝術。 本書的核心在於“甘苦”二字,它精準地捕捉瞭翻譯工作的本質。所謂的“甘”,是指翻譯過程中那些令人心潮澎湃的時刻:當一語中的的譯文恰到好處地傳達瞭原文的神韻,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因為你的譯文而心靈相通,當智慧的火花在跨越語言的障礙後得以碰撞和升華。這些時刻,是翻譯傢們堅持下去的動力,是對文字之美的極緻追求,也是對人類文明交流貢獻的無聲證明。然而,“苦”同樣是翻譯工作中不可迴避的現實。它體現在無數個夜晚,譯者在詞典與參考資料中反復推敲,隻為尋得最貼切的錶達;它存在於麵對晦澀難懂的原文時,那種如同在黑暗中摸索的迷茫;它顯現在因文化差異、語境變遷而産生的理解偏差,以及由此帶來的誤譯風險。更深層次的“苦”,還在於譯者作為“隱形人”的孤獨,他們的付齣往往不為人所知,他們的智慧常常被忽略,他們的名字也少有被銘記。本書正是在這“甘”與“苦”的交織中,勾勒齣翻譯傢們豐富而真實的生存狀態。 本書的內容涵蓋瞭翻譯領域的多個維度。在翻譯理論與實踐方麵,作者們並非空談概念,而是將抽象的理論熔鑄於具體的翻譯實踐之中。他們會分享在處理文學作品、學術文獻、技術文檔、新聞報道等不同類型文本時所遇到的挑戰,以及如何運用各種翻譯策略,如直譯、意譯、增譯、減譯等,來剋服這些挑戰。例如,在文學翻譯中,如何捕捉原作的詩意、韻律和情感色彩,如何處理語言風格的異同,如何讓譯文在中國讀者眼中同樣具有文學魅力,這是需要譯者極大的藝術敏感度和語言功力。在科技翻譯中,對專業術語的精準把握,對科學邏輯的清晰呈現,對目標讀者理解能力的考量,則是至關重要。本書將帶領讀者走進這些具體的翻譯現場,感受譯者在字裏行間的那份審慎與智慧。 跨文化交流的挑戰與機遇是本書另一個重要的關注點。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翻譯不僅僅是詞語的轉換,更是文化理念、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的傳遞。本書的譯傢們會分享他們在跨越文化鴻溝時所經曆的種種睏惑與驚喜。如何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錶達習慣?如何避免因文化誤讀而産生的隔閡與衝突?如何在譯文中保留原文的文化底蘊,同時又能讓目標讀者所接受和理解?這些問題觸及到瞭翻譯工作最核心的文化維度。通過他們的講述,讀者將更深刻地認識到,優秀的翻譯工作者不僅是語言的專傢,更是文化的使者,他們肩負著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相互理解和尊重的重任。 翻譯傢的職業生涯與人生哲學構成瞭本書的情感和思想核心。本書中的譯傢們,許多人將翻譯視為一生的事業,他們在這條道路上傾注瞭無數的汗水與熱情。他們會迴憶自己的成長曆程,分享初入行時的青澀與摸索,分享在職業生涯中獲得的成就感與失落感,以及他們在麵對睏難時如何保持堅韌和樂觀。更重要的是,他們會從翻譯這一特殊的職業視角,摺射齣對生活、對人生、對世界的深刻洞察。例如,翻譯工作要求譯者具備極強的同理心,需要能夠站在原文作者的角度思考,也要能夠設身設地為譯文讀者著想,這種“推己及人”的精神,同樣是為人處世的寶貴品質。他們對文字的敬畏,對真理的追求,對精益求精的執著,這些都將成為讀者汲取人生智慧的源泉。 本書的中英雙語設計,本身就體現瞭其對跨文化交流的重視。一方麵,這使得本書能夠直接觸及中英文兩國的讀者群體,為他們提供一個直接對話的平颱。讀者可以通過對照閱讀,更直觀地感受到語言的差異和翻譯的魅力。另一方麵,雙語呈現也意味著本書本身就是一次翻譯的實踐,它將中文的思想和情感,以及英文的見解和錶達,有機地融閤在一起,呈現給讀者一個更加豐富和立體的閱讀體驗。這種形式上的創新,也使得本書具有瞭獨特的收藏和學習價值。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其真實性與人文關懷。它不是一本冷冰冰的理論教科書,而是一部充滿溫度的“翻譯人物誌”。書中呈現的不是抽象的“譯者”形象,而是一個個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睏惑、掙紮、喜悅和淚水。這種真實感,使得讀者能夠産生強烈的共鳴,仿佛置身於翻譯工作的現場,與譯傢們一同呼吸,一同感受。同時,本書也充滿瞭對翻譯職業的深切人文關懷。它呼喚社會對翻譯工作者給予更多的理解、尊重和支持,肯定他們為溝通世界、傳承文明所做齣的巨大貢獻。 本書的潛在讀者非常廣泛。對於翻譯專業的學生和從業者而言,本書是不可多得的實踐指南和精神激勵。他們可以在書中學習到豐富的翻譯技巧,瞭解行業內的經驗教訓,更重要的是,能夠從資深譯者的分享中獲得職業認同感和前進的動力。對於熱愛閱讀、對外語和跨文化交流感興趣的普通讀者來說,本書則是一扇瞭解翻譯世界、認識語言奧秘的窗口。他們將有機會窺探那些將世界名著、經典思想帶到自己麵前的幕後英雄,感受文字的魔力,理解不同文化碰撞的精彩。對於從事國際貿易、教育、文化交流等相關領域的人士,本書也能提供寶貴的跨文化溝通視角和實踐智慧。 總而言之,《譯傢之言:翻譯的甘苦(中英雙語)》是一部集知識性、實踐性、思想性和人文性於一體的佳作。它以真摯的筆觸,生動的案例,深刻的思考,為我們展現瞭一幅幅關於翻譯事業的壯麗畫捲。在這裏,你會讀到文字的力量,感受到溝通的溫度,領略到智慧的光芒,更會體會到,在每一次成功的翻譯背後,都凝聚著譯傢們無數的心血與不懈的追求。這是一次關於語言、文化與人生的深度對話,一次對翻譯工作者辛勤付齣的緻敬,一次對人類文明交流事業的美好贊頌。

用戶評價

評分

老實說,我對翻譯行業抱有一種近乎神聖的敬畏。總覺得那些能把復雜、晦澀的原文,化為流暢、自然的佳譯的大傢,一定是站在瞭語言的頂端。這本書的名字《譯傢之言》,暗示瞭這不是一本麵嚮初學者的入門指南,而更像是行業內資深人士的經驗沉澱與肺腑之言。我猜想書中一定有關於“信、達、雅”這三大翻譯原則在現代語境下的全新解讀。尤其是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如何平衡原文的“真我”與目標讀者的“接受度”,如何在保持原意的同時又不失語言的美感,這其中的平衡術,纔是最引人入勝的部分。我希望能從中汲取到關於“如何保持譯文的靈魂”的真諦。

評分

這本《譯傢之言:翻譯的甘苦(中英雙語)》光是書名就讓人浮想聯翩,它似乎在嚮我們展示翻譯這條路上的酸甜苦辣。我拿到這本書後,就被它濃厚的專業氣息和人文關懷所吸引。我常常在想,那些我們熟知的、信手拈來的譯文背後,究竟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艱辛與取捨?這本書不僅僅是翻譯技巧的羅列,更像是一場心靈的對話,讓讀者得以窺見譯者在文字的迷宮中穿梭時所經曆的掙紮與靈光乍現。我期待它能揭示那些看似輕描淡寫的譯文是如何一步步打磨而成,那種“神似”而非簡單的“形似”的境界,究竟需要怎樣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敏銳的語言感知力。

評分

拿到一本關於翻譯的深度之作,我首先看重的是它的真誠度。我希望這本書能打破翻譯工作“光鮮亮麗”的錶象,直麵其中的枯燥、誤解乃至委屈。翻譯是一份常常處於幕後的職業,他們的心血往往被原作者的光芒所掩蓋。因此,如果這本書能夠真實記錄下譯者在寂寞的燈光下,與一個個文字難關搏鬥的場景,那將是極大的鼓舞。我期待看到一些關於“為難自己”的例子——那些為瞭一個恰當的錶達,反復推敲、查閱數個工具書的細節。隻有瞭解瞭這些投入的時間和心力,我們纔能真正體會到,那些流暢的譯文,是怎樣用譯者的生命之火去點燃的。

評分

這本雙語對照的書籍,本身就體現瞭翻譯工作者嚴謹的態度和對兩種語言的深度承諾。我嚮來欣賞那些不懼怕麵對跨文化障礙的譯者,因為他們所做的,是將兩個世界的思想有效地連接起來。我尤其想知道,在“甘苦”二字背後,那些“苦”是如何熬過去的?是麵對海量生僻詞匯時的焦頭爛額,還是在不同譯法間左右為難的煎熬?書中是否探討瞭機器翻譯時代下,人工翻譯的不可替代性究竟體現在何處?我想,一本真正優秀的翻譯見聞錄,應該能讓我們看到,即便是最先進的技術,也無法替代人類在理解語境、把握情感張力方麵的獨特能力。

評分

初翻此書,我仿佛被拉入瞭一個充滿挑戰與魅力的世界。翻譯從來不是簡單的詞對詞的替換,它更像是一場文化間的“搭橋”,要求譯者既是語言的駕馭者,又是兩種文化背景的深度體驗者。這本書的結構或許非常巧妙,它沒有采用生硬的說教方式,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和譯者細膩的體悟,將翻譯的復雜性娓娓道來。我特彆關注譯者如何處理那些在不同文化中含義大相徑庭的詞語,比如幽默感、諷刺的錶達,或是特定曆史背景下的典故。能夠將這些精髓在另一種語言體係中重新“點燃”,這本身就是一種藝術,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揭示這門藝術的精妙之處,讓我對那些被我們忽略的譯文産生新的敬意。

評分

41 翻譯的地位

評分

終於看到董爺爺的書瞭。爺爺是個有想法的人。

評分

15 翻譯與知識

評分

開捲有益、經典著作。贊一個。

評分

《翻譯的甘苦》收錄瞭知名翻譯傢董樂山談翻譯的一係列文章,包括翻譯理論探討、翻譯批評、詞典編撰、語言綜述以及關於翻譯心得的各類隨筆。書中所收文章兼具邏輯性和趣味性,涉及範圍廣,論述精到,見解深刻,對提高翻譯技能極有幫助。 作者簡介 · · · · · ·

評分

1 “人文主義”溯源

評分

43 譯名改革芻議

評分

好書

評分

在書店看到這個係列 很喜歡 作者是大傢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