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文主義”溯源
5 “人文主義”譯名溯源
9 翻譯的要求——與中青年翻譯工作者談經驗
15 翻譯與知識
22 翻譯與政治
25 關鍵在於理解
30 概念的對等和字麵的對等
33 形閤與意閤
36 統一與多樣
41 翻譯的地位
43 譯名改革芻議
47 詞典的不可譯性
49 詞典的可譯性
52 嘆譯事難
55 “ 批評”之聲太少——外國文學翻譯座談會上發言紀要
58 與韓素音談翻譯
60 “漢語優勢”說
62 何謂“漢語的優勢”
64 商業漢語的自我次殖民地化
68 再論漢語自我次殖民地化
73 關於CYNICAL 一詞譯法的商榷
76 單口相聲與翻譯
79 電視劇裏的翻譯笑話
82 評《英華大詞典》修訂本
90 談談新聞英語的特點
109 怎樣自學英語
118 文字獄與捉巫案
120 愷撒和剖腹生産
123 馬可? 波羅和麵條
125 從羅斯福的“新政”說起
127 衣衫認人
132 一名之立,旬月躊躇
135 “總統英語”
138 超級市場與自選商場
141 上城與下城
143 直譯與CHINGLISH
146 “主義”何其多
148 數字商標
150 從希臘閤唱隊到歌舞女郎
152 “這纔是真貨!”
153 外國洋涇浜
155 譯名混亂何時休?
157 垮掉一代與痞子文學
159 紅燈區的來曆
160 私傢偵探的彆名
162 MAFIA 不是黑手黨
166 漢堡包和漢堡牛排
168 學些中國近代史知識
169 新權威主義還是新威權主義?
172 人文主義與人道主義
174 運動服與西裝
176 新語錄
181 教父、教母、神父、嬤嬤
183 OK 的用法示範
184 OK 與外來語
187 時報廣場上的大馬戲班演齣
190 來自西部片的新隱喻
191 《時代》、《時報》和“時報廣場”
193 民族,種族,族裔?
198 “蓋世太保”與“剋格勃”
202 二戰舊“話”重提
206 迷思弗晰
211 外來語的兩化
213 外來語汲取三階段
215 陪讀英語
217 為什麼說是“非高加索人種”
219 惟陳言之務去
221 “修正主義”辨微
223 從“持不同政見者”談起——譯餘漫筆
225 爆炸與泛濫
227 阿Q 的革命
229 “主義”新解
231 以不變應萬變的“民族”
233 活到老學到老
235 “隔都”還是“隔土”?
238 積習難改譯地名
240 人名的藉喻
243 洋涇浜與拉丁化
246 “剋裏斯馬”說
249 英特來客巧
251 日新月異的美語新詞
253 冷戰舊“話”重提
256 黃色、藍色及其他
259 從“白種人的負擔”到“天定的命運”
262 《西瀅閑話》續貂
267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老實說,我對翻譯行業抱有一種近乎神聖的敬畏。總覺得那些能把復雜、晦澀的原文,化為流暢、自然的佳譯的大傢,一定是站在瞭語言的頂端。這本書的名字《譯傢之言》,暗示瞭這不是一本麵嚮初學者的入門指南,而更像是行業內資深人士的經驗沉澱與肺腑之言。我猜想書中一定有關於“信、達、雅”這三大翻譯原則在現代語境下的全新解讀。尤其是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如何平衡原文的“真我”與目標讀者的“接受度”,如何在保持原意的同時又不失語言的美感,這其中的平衡術,纔是最引人入勝的部分。我希望能從中汲取到關於“如何保持譯文的靈魂”的真諦。
評分這本《譯傢之言:翻譯的甘苦(中英雙語)》光是書名就讓人浮想聯翩,它似乎在嚮我們展示翻譯這條路上的酸甜苦辣。我拿到這本書後,就被它濃厚的專業氣息和人文關懷所吸引。我常常在想,那些我們熟知的、信手拈來的譯文背後,究竟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艱辛與取捨?這本書不僅僅是翻譯技巧的羅列,更像是一場心靈的對話,讓讀者得以窺見譯者在文字的迷宮中穿梭時所經曆的掙紮與靈光乍現。我期待它能揭示那些看似輕描淡寫的譯文是如何一步步打磨而成,那種“神似”而非簡單的“形似”的境界,究竟需要怎樣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敏銳的語言感知力。
評分拿到一本關於翻譯的深度之作,我首先看重的是它的真誠度。我希望這本書能打破翻譯工作“光鮮亮麗”的錶象,直麵其中的枯燥、誤解乃至委屈。翻譯是一份常常處於幕後的職業,他們的心血往往被原作者的光芒所掩蓋。因此,如果這本書能夠真實記錄下譯者在寂寞的燈光下,與一個個文字難關搏鬥的場景,那將是極大的鼓舞。我期待看到一些關於“為難自己”的例子——那些為瞭一個恰當的錶達,反復推敲、查閱數個工具書的細節。隻有瞭解瞭這些投入的時間和心力,我們纔能真正體會到,那些流暢的譯文,是怎樣用譯者的生命之火去點燃的。
評分這本雙語對照的書籍,本身就體現瞭翻譯工作者嚴謹的態度和對兩種語言的深度承諾。我嚮來欣賞那些不懼怕麵對跨文化障礙的譯者,因為他們所做的,是將兩個世界的思想有效地連接起來。我尤其想知道,在“甘苦”二字背後,那些“苦”是如何熬過去的?是麵對海量生僻詞匯時的焦頭爛額,還是在不同譯法間左右為難的煎熬?書中是否探討瞭機器翻譯時代下,人工翻譯的不可替代性究竟體現在何處?我想,一本真正優秀的翻譯見聞錄,應該能讓我們看到,即便是最先進的技術,也無法替代人類在理解語境、把握情感張力方麵的獨特能力。
評分初翻此書,我仿佛被拉入瞭一個充滿挑戰與魅力的世界。翻譯從來不是簡單的詞對詞的替換,它更像是一場文化間的“搭橋”,要求譯者既是語言的駕馭者,又是兩種文化背景的深度體驗者。這本書的結構或許非常巧妙,它沒有采用生硬的說教方式,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和譯者細膩的體悟,將翻譯的復雜性娓娓道來。我特彆關注譯者如何處理那些在不同文化中含義大相徑庭的詞語,比如幽默感、諷刺的錶達,或是特定曆史背景下的典故。能夠將這些精髓在另一種語言體係中重新“點燃”,這本身就是一種藝術,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揭示這門藝術的精妙之處,讓我對那些被我們忽略的譯文産生新的敬意。
評分41 翻譯的地位
評分終於看到董爺爺的書瞭。爺爺是個有想法的人。
評分15 翻譯與知識
評分開捲有益、經典著作。贊一個。
評分《翻譯的甘苦》收錄瞭知名翻譯傢董樂山談翻譯的一係列文章,包括翻譯理論探討、翻譯批評、詞典編撰、語言綜述以及關於翻譯心得的各類隨筆。書中所收文章兼具邏輯性和趣味性,涉及範圍廣,論述精到,見解深刻,對提高翻譯技能極有幫助。 作者簡介 · · · · · ·
評分1 “人文主義”溯源
評分43 譯名改革芻議
評分好書
評分在書店看到這個係列 很喜歡 作者是大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