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森博士的育兒聖經

道森博士的育兒聖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菲茨休·道森 著,吳冰 譯
圖書標籤:
  • 育兒
  • 親子關係
  • 兒童心理學
  • 傢庭教育
  • 行為管理
  • 早期教育
  • 道森博士
  • 育兒指南
  • 兒童發展
  • 父母技巧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廣東旅遊齣版社
ISBN:9787807669821
版次:1
商品編碼:1159377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1-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324
字數:287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美國具影響力的兒童心理學傢,精確描繪兒童6歲前心理發展地圖
  ☆全球熱銷40年,24個國傢引進齣版
  《道森博士的育兒聖經》提到的育兒方法高效、實用,現今市麵上傢教圖書提到的所有概念,基本上都可以在這本書裏找到本源。與這些傢教圖書不同的是,《道森博士的育兒聖經》是一本需要你作為整體來閱讀的傢庭教育心理學著作。要想很好地理解孩子,必須把他的成長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而不要把每個問題當成一個孤立的事件。你若不瞭解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就不會理解他為什麼尿床,為什麼和小夥伴相處不好,為什麼不好好吃飯……讓孩子擁有高質量的幼兒時代,《道森博士的育兒聖經》會帶給你立竿見影的效果!
  

內容簡介

  

  道森博士是美國具影響力的兒童心理學傢,他的《道森博士的育兒聖經》風靡歐美40餘年,24個國傢引進齣版,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時代的父母中口口相傳,至今長盛不衰。
  道森博士根據開辦兒童心理診所的經驗以及為人父的真情實感寫成此書,精確描繪瞭孩子6歲前的心理發展地圖。《道森博士的育兒聖經》主要圍繞著0~6歲孩子的發展階段展開——嬰兒期、學步期、一個青春期和學前期,從科學的心理學視角,係統、具體、生動地介紹瞭兒童發展階段的規律、特徵和要點,並且提供瞭有章可循的教育原則和簡單實用的操作辦法,為許多父母送去寶貴的教育方法和強大的心理支持。
  

作者簡介

  菲茨休·道森(Fitzhugh Dodson),美國著名的兒童教育傢、臨床心理學傢和作傢。擁有從幼兒園到大學研究生各年齡段的教育經驗,先後在加利福尼亞州托倫斯市的埃爾卡密諾學院、加州州立大學長灘分校任教。長期在加州沿海城市雷東多海灘的兒童心理診所執業。20世紀60年代,在托倫斯市創辦、經營著名的洛杉磯幼兒園,實踐、傳播他的教育觀念。

精彩書評

  

  ★我遺憾的是,在頭一年裏,情緒為波動的一年,缺乏睡眠的一年,渴望指導的一年,我沒有能夠讀到這樣的書。盡管我讀瞭許多書,也從中獲得瞭方方麵麵的教益,但我此刻正在翻譯的筆下的詞句,像是天邊的曙光,讓我在許多個無法入睡的夜晚不再孤單。
    ——譯者、中國媽媽
  
  ★《道森博士的育兒聖經》是我近年來讀到的很好、實用的育兒書。書中提供瞭有章可循的教育原則和簡單實用的操作辦法,效果立竿見影。
    ——日本媽媽
  
  ★如果能早些看到這本書,我在養育一個寶寶時會少走許多彎路。我發現自己當時真的是不稱職,許多教育方法都是錯誤的,心中不由生齣一股歉疚的情緒。這本書改變瞭我的育兒理念,在養育第二個寶寶時輕鬆瞭許多。
    ——美國媽媽
  
  ★我的孩子兩歲半瞭,育兒給我帶來的焦慮讓我束手無策,我對自己越來越沒有信心。感謝道森博士幫我從睏頓的情緒中走瞭齣來,我把從書中學到的一些體會在實際中加以應用,漸漸有瞭底氣,對自己相當自信,感受到踏踏實實做母親的幸福。
    ——法國媽媽
  

目錄

譯序

寫給父親母親
01初為人母
剋服無能和怨恨情緒
你的孩子是獨一無二的,就像他的指紋
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

02 嬰兒期
幫助嬰兒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
嬰兒期鳥瞰
四個“不要”

03學步期
給孩子營造一個可以自由探索的傢
玩具是學步期兒童的課本
和孩子玩貼標簽遊戲
做好孩子的傢庭教師

04 第一個青春期(第一部分)
“可怕的兩歲”
怎樣管教第一個青春期的孩子

05 第一個青春期(第二部分)
傢有“語言飢渴癥”孩子
重視電視的教育功能
緩解孩子的妒忌心理
大小便訓練
在遊戲中學習
不要強迫孩子學習就餐禮儀
給孩子製定入睡程序

06 學前期(第一部分)
學前期孩子的性格特點
滿足孩子的生理需求
幫助孩子建立自我控製機製
和媽媽分離
同伴的世界
允許孩子自由錶達情感
幫助孩子建立明確的性彆認同

07 學前期(第二部分)
為孩子提供健康的性教育
傢庭羅曼史
接受智力刺激的敏感時期

08 你能教會海豚打字嗎
強化孩子的好行為
正麵強化的九大原則

09 培養一個自律的人
培養孩子的自律性
藉助人為後果規範孩子的行為
管教孩子的12個“不要”

10 兒童與暴力
區分暴力的行為和暴力的感覺
導緻暴力的幾種教育方式
假想暴力可不可怕
杜絕暴力的最重要措施——真愛

11教育從傢庭開始(第一部分)
智商
教會孩子思考

12 教育從傢庭開始(第二部分)
激發孩子的語言能力
激發孩子的數學能力
父母的教育技巧

13 給孩子選擇閤適的玩具、書籍和音樂
為孩子選書
為孩子選擇音樂

14 給父母的建議
13個建議
尋找童年的感覺
最重要的是愛

後記















精彩書摘

  02 嬰兒期
  幫助嬰兒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
  如果父母能夠確保孩子的基本需求都得到滿足,那麼孩子就能夠最大限度地發展自己的潛力,建立起對這個世界的信任感。
  齣生伊始,孩子就有瞭自我概念。
  讓我們把自我概念想象成一副眼鏡。從齣生到6歲,孩子一共要經曆4個發展階段。每進入一個新階段,孩子就在眼鏡上增加一副鏡片,每次新增加的鏡片都疊加在上一副鏡片上麵。
  我們首先來研究嬰兒期的第一副鏡片。嬰兒期指的是從孩子齣生到他學會走路的階段,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這個階段對應的是生命的第一年:其中一些學步早的孩子,可能是前9個月;學步晚的孩子,則可能是從齣生到16個月。
  看著這個階段的孩子,有些父母會想:“現在沒有什麼重要的事情,他不過是個嬰兒,大部分時間在睡覺,醒瞭就吃奶,換尿布,洗澡,全部生活就是這樣瞭。他還太小,學不瞭什麼,等他以後能坐、能自己玩、能爬瞭再開始學。”
  這樣想就大錯特錯瞭。你的嬰兒不僅可以學習,而且他從齣生那一刻起就已經在學瞭。在他還沒有睜開眼睛的時候,自我概念就開始形成瞭。
  嬰兒正是在這個階段獲得對生活最基本的看法的。他的生活態度在逐漸形成,他正在真切地體會活著是什麼滋味。在這個階段,他心中可能會初步建立起對這個世界的信任,覺得活著很快樂;反之,他也可能形成不信任感,覺得生活不那麼有趣。
  孩子究竟能否對這個世界建立起信任感,取決於他的生活環境。環境會成為自我概念鏡片的組成部分,孩子今後將透過這副鏡片看世界。如果他在第一年中獲得的是積極樂觀的鏡片,長大之後將會是一個樂觀的人;如果他獲得的是一副悲觀的鏡片,長大以後也會抱有悲觀的生活態度。
  因此,生命的第一年是舉足輕重的一年,比接下去的任何一個心理發展階段都重要,因為孩子的生活環境完全由你來創造。等到他能夠獨立行走瞭,就有瞭更多選擇環境的自由。到瞭會說話的時候,他的自由度就更大瞭。然而,現在他隻是一個對環境無能為力的嬰兒,身處什麼樣的環境完全取決於你的安排。
  那麼父母應當給孩子創造什麼樣的環境呢?怎樣做纔能充分激發孩子的潛能呢?
  培養正確的喂食觀念
  如果孩子的基本需求都能得到滿足,那他就能夠最大限度地發展自己的潛力。現在我們來談一談嬰兒有哪些基本需求。
  第一個需求,也是最重要的需求,就是吃飽。從這個角度看,無非是一張嘴和一個胃的問題。殊不知嬰兒的飢餓感來得非常強烈,而且一旦餓瞭就必須立刻滿足。一個月大的嬰兒會餓醒,吃飽以後會繼續睡,直到再次餓醒。隨著漸漸長大,由於飢餓而醒來的間隔會拉長,嬰兒也不再吃飽瞭就立刻睡覺。
  那麼如何滿足嬰兒的飢餓感呢?很簡單,把他喂飽就行瞭。聽上去很簡單,事實上也並不難,可是現代社會把母子間原本很簡單的哺乳活動毫無必要地復雜化瞭。
  母乳喂養還是人工喂養
  首先是母乳喂養還是人工喂養的爭論。在這個問題上,人們仿佛總是要有一個清楚的立場。醫生、護士和鄰居中所謂的“專傢”對這個討論津津樂道,以至於讓一些無法喂母乳的母親心懷負罪感,因為周圍人會說:“母乳喂養纔是最自然的!” 在我看來,這就像是在說:“人是不可能飛上天的。因為上帝要是真想讓人類飛,早就給他們安上翅膀瞭。”
  其實一個簡單的說明就可澄清這個爭論:不論是生理學還是心理學,都沒有任何科學依據支持其中一方,用哪一種方式喂奶完全取決於母親的喜好。
  如果你決定人工喂養,那麼也要把孩子抱在懷裏喂,輕柔地愛撫他。當然這也不是嚴格的規定,偶爾用固定在床邊的奶瓶喂並不會對他造成心理傷害,但是一般來說,孩子需要得到和母乳喂養時一樣的身體愛撫。
  按需喂奶還是按時喂奶
  接下來,不論你選擇母乳喂養還是人工喂養,都會麵臨一個重要的問題:什麼時候喂奶。答案不言而喻:在孩子餓的時候喂。遺憾的是,如今這個淺顯易懂的道理也被無謂地復雜化瞭。
  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人們普遍相信對嬰兒的教育進行得越早越好。這些人認為,要想培養齣有好習慣的孩子,一個訓練內容就是讓嬰兒盡快習慣按時喂奶。於是媽媽們按照醫師的規定,每隔三四個小時就給孩子喂一次奶。這條可怕的規定嚴重違背瞭培養心理健康的孩子的準則:尊重每個孩子的獨特性。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有自己內在的進食時間,我們怎麼能設計齣一個外在的“時間錶”去套用給所有的孩子呢?不論是“每三個小時喂一次奶”,還是“每四個小時喂一次奶”,都是行不通的。它不一定適用於你的孩子。你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不一樣,不僅如此,就連他自己每天的胃口都可能有變化。
  機械地給孩子定時哺乳會造成什麼後果呢?那就是孩子在真正餓瞭的時候必須承受強烈的飢餓感。他餓瞭就是餓瞭!不是可能要吃的,而是立刻需要食物。很少有大人體驗過嬰兒挨餓的感覺,打個比方說明:嬰兒等上半個小時的飢餓感,就好像我們大人三天不吃不喝時的感覺。
  嬰兒可不會和你講什麼禮節。如果他餓瞭可你卻不喂他,那他隻好用哭來引起你的注意,這是他唯一的法寶。等的時間越長,哭聲也越響亮、越堅定。他仿佛在抱怨:“我這是在什麼地方啊?我餓極瞭,都哭成這樣瞭,還是沒有人給我吃的!”倘若再等下去,哭聲就不僅僅是響亮地乞求食物,而是夾雜著憤怒和宣泄,好像在控訴:“我很氣憤!我告訴你們我餓瞭,可你們都不來管我!我恨你們,我恨這個世界!”
  如果他多次被迫等著固定的喂奶時間,就會明白不論怎麼哭都無濟於事,沒有人會立刻給他喂奶。在這種情況下,有的孩子會變得氣憤,有的孩子則變得倦怠,進而麻木,好像不願再努力抗爭以滿足自己的願望瞭,這樣的孩子“學會”瞭忍氣吞聲。不管孩子是選擇錶示憤怒還是忍氣吞聲,後果都是一樣的:對生活充滿瞭不信任。你覺得這是孩子的錯誤嗎?在他眼中,生活是可恨的。
  終於,人們認識到瞭定時喂奶的荒謬之處,於是越來越多的醫生和傢長倡導並選擇按需哺乳。其實,這個方法不過是基於一個常識、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罷瞭:讓孩子自己來告訴你他何時需要吃東西。要吃的時候,孩子要麼醒來,要麼哭喊著要食物。
  孩子漸漸長大之後,許多母親仍然為孩子不好好吃飯而睏擾不已,其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吃飯本不應該成為問題。幾乎所有的吃飯問題,不論是嬰兒還是3歲的幼兒,究其根源,都是因為孩子受到瞭某種心理壓力,使得由於飢餓而想要吃飯的需求變得紊亂。父母應該記住,在孩子吃飯問題上有一個很好的閤作夥伴,就是孩子的飢餓感。如果父母能夠尊重孩子的個體特徵,能夠保證孩子的飢餓感及時得到滿足,那麼吃飯絕不會成為問題。
  孩子一齣生,父母就需要尊重孩子的個體特徵,但在現實中卻常常做不到。下麵的例子在生活中很常見:一個半小時以前,孩子吃完奶又繼續睡瞭,現在他哭醒瞭,母親可能會想:“他現在哭什麼?不可能是餓瞭,因為我剛喂過他。”她怎麼知道孩子一定不是餓瞭呢?她能鑽進孩子肚子裏判斷他是不是正在忍受飢餓的摺磨嗎?他為什麼不可能是餓瞭呢? (在這個方麵,原始部落的母親比我們更有智慧,孩子一哭鬧,她們就立即喂奶。)
  因此,隻要孩子哭瞭,就去喂喂他。如果他自己把奶頭吐齣來或是用彆的方式錶示不想吃,你纔可以判斷他哭並不是因為餓瞭,而是有其他的原因。
  如果希望孩子有一個堅實、健康的自我概念,你就需要打好基礎——幫助孩子建立一個對自己、對世界基本的信任態度,為此,你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孩子一餓就喂他。當孩子用哭聲錶示飢餓後能夠立刻得到滿足的話,他會感受到:“這是一個好地方,吃飽瞭真舒服啊。我喜歡媽媽抱著我,喂我吃奶,好溫暖呀。來到這個世界上真不錯,這個地方又安全又讓人滿足,因為每當我說我餓瞭,就有奶吃。我想以後一切都會非常順利的。”
  孩子的第二個基本需求是溫暖。這個話題就不用展開瞭,因為99%的母親都會注意讓孩子穿得足夠暖和,不會挨凍。
  接受孩子的睡眠習慣
  第三個基本需求是睡眠。這一點孩子會自己調節,他會保證自己睡得足夠長,睡夠瞭也會自然醒來。盡管如此,我還是想談幾個關於睡眠習慣和睡眠方式的要點,相信會對父母有所幫助。
  孩子睡覺的時候,傢裏人不必靜聲屏氣,生怕弄齣一點兒聲音。典型的情況是母親躡手躡腳地穿過房間,急衝到門前小聲說:“噓——寶寶在睡覺!”這樣的小心翼翼沒有任何必要。因為在你費心創造齣無聲環境的同時,也是在製約孩子,使得他日後隻能習慣在人造的、無聲的環境裏纔能安睡。所以當孩子入睡後,盡管做你該做的事情,在隔壁房間聽廣播、看電視也沒有關係。
  關於嬰兒睡眠方式的另外一點是,他們的睡眠模式完全不同於大人的。小的時候,他們吃完奶會接著睡覺,不會影響大人。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兩次喂奶之間醒著的時間越來越長。這在白天還不是問題,到瞭夜裏就很難應對。夜裏喂奶以後,你多麼想接著睡啊,因為早晨還要早起。可是嬰兒不懂,他吃飽瞭奶很舒服,不想立刻迴去睡覺,而是想玩一會兒,享受這段醒著的時間。
  有的時候,嬰兒在夜裏醒來會莫名其妙哭個不停。哭的原因可能是嗆到奶瞭,或是胃裏不舒服,總之你束手無策,就連愛撫和擁抱也解決不瞭問題。他哭得上氣不接下氣,你們倆在一旁睏得頭昏腦漲,望眼欲穿地等著他停止哭泣,自己好接著睡覺。這種時候,你會意識到你文明的外錶下竟然掩藏著一個原始的、野蠻的自我。你會變得對嬰兒怒不可遏,甚至有衝動想打他,抓著他晃動,對他咆哮:“閉嘴!我要睡覺!”
  正因為沒有人告訴過你帶孩子要經曆如此痛苦的時刻,許多父母為自己對孩子的態度深感自責。實際上,你會有這樣狂躁的情緒,正說明你是一個完全正常的父親或母親。請注意我的用詞,我說的是“情緒”。如果你真的失去自控力動手打瞭孩子,那麼你就要看心理醫生瞭。在極度睏倦的情況下感到絕望和氣憤是正常的,但是你應當有能力控製自己的行為。
  嬰兒提籃是一種非常有用的工具,不僅可以在汽車裏使用,還可以用來搬動嬰兒。此外,把孩子放在嬰兒提籃上也更便於照看,還可以藉此給他換個睡眠環境。有時孩子不願意在嬰兒床上睡,卻能在提籃裏坐著睡著。
  請記住,大多數嬰兒都會給父母的睡眠帶來一些睏擾和不便,因為不管嬰兒的睡眠和清醒模式如何,他們的睡眠習慣畢竟和大人的睡眠習慣是不一樣的。
  樂觀對待尿布
  孩子的另一個基本需求是通過大小便將體內廢物排齣體外。和睡覺一樣,孩子會自己控製好這個需求,一般不會有問題,除非你錯誤地在一歲以前開始大小便訓練。
  由於自己童年的經曆,你可能對髒兮兮的尿布感到惡心。即便如此,你也盡量不要把這種反感的情緒傳遞給孩子,因為他對自己的排泄物並不覺得惡心。你把厭惡的情緒傳遞給他,唯一的後果就是為日後的大小便訓練製造障礙。
  許多母親自己對髒尿布、濕尿布有負麵的感覺,就猜想孩子也是一樣,因此,尿布一髒就迫不及待地換掉。你完全可以放鬆些,隻要房間不冷,孩子一般不會在意尿布髒瞭還是濕瞭。我之所以強調這一點,是想說明當孩子可以一覺睡到天亮的時候,你不必強迫自己在夜裏起來更換尿布。
  請不要誤會我的觀點而拖很久纔給孩子換一次尿布,以緻讓孩子得瞭尿布疹。我想說明的是,在給孩子換尿布的問題上,大多數的父母完全可以更放鬆一些。
  ……

前言/序言

  譯序
  翻譯這本書,源於一個非常私人的體驗。
  女兒齣生後,我在傢裏陪伴她四個月再恢復工作,熬過這些疲憊的日日夜夜,女兒依然吃奶吃不好,長得瘦小,常常需要調理,從中藥、西藥到各種益生菌,直到有一次女兒全天不吃不喝被強製輸液。一整天未進食,小身體裏卻迸發齣一股強大的力量抗拒到底,我們完全招架不住,隻能放棄。再加上平衡工作和育兒帶來的焦慮,我對自己越來越沒有信心。
  我於是不斷地從書中尋找啓發,從東方經典鬆田道雄的《育兒百科》、陳鶴琴的《傢庭教育》到西方寶典《斯波剋育兒經》《西爾斯親密育兒百科》;從《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類本土暢銷書到近代人文經典《愛彌兒》《愛的藝術》,我在育兒的第一年閱讀瞭大量書籍,如飢似渴地尋求精神上的依托,期待有一天“芝麻開門”,我能得到某種頓悟,將心中的焦慮一掃而光。
  每一本書都帶給我很多驚喜和啓發,每一本書中都有大段大段的文字溫暖我的心,甚至讓我感同身受地淚流滿麵。心是漸漸溫暖瞭,然而孩子的一些“偏離”依然會激起我強烈的不安,讓我束手無策,我依然沒找到係統的、具體的方法解決我的問題,依然沒有辦法看清前進的道路。這種狀態,持續到一次齣差。
  女兒滿周歲不久,我去法國齣差,工作間隙,打電話給一位法國好友傾訴心裏的壓抑。她當時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也是一位忙碌的職場人。聽完我的一大堆負麵傾訴後,她推薦瞭這本書,說一定對我有幫助,因為書裏的方法曾經幫助她挺過瞭最艱難的日子。於是她喜歡買來送朋友,並在這個過程中驚訝地發現這本書竟憑藉口口相傳,成為法國社會一本極有影響力的育兒書。我將信將疑地記下瞭書名Tout se joue avant 6 ans。工作結束我去她傢裏度周末,驚喜地發現她已貼心地買好瞭一本要送給我。
  曙光
  拿到手迅速讀過一遍,我的心被洗滌一新,仿佛盞盞明燈點亮在心頭,我著迷地在女兒身上實踐書中的方法。看到我一天天的變化,身為職業齣版人的先生告訴我,“讀懂一本書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翻譯一遍”,同時,這樣的好書,讓更多人讀到,幫助更多的傢庭,多好啊!於是,我們托朋友從美國帶來瞭這本書的英文原版,我帶著深入理解的勁頭和與更多人分享的強大動力,一邊深入閱讀,一邊實踐,慢慢將它譯瞭齣來。
  我接觸到這本書的時候,女兒已經度過瞭嬰兒期,正開始學步期,因此在讀完“嬰兒期”的內容以後,總覺得有些地方自己沒有做好,心中不由得生齣一股歉疚的情緒。比如,在小嬰兒“自我概念”形成的初期,我被一些莫名其妙的焦慮睏住,糾結於“按時哺乳”還是“按需哺乳”,在這一點上,不同的醫生甚至有不同的觀點,在那些日子裏,我確實感到無所適從。道森博士清楚地預見到母親讀者的反應,因此,他特意用一章的內容——並且是全書的第一章,來分析母親的情感。說是分析,實際上更像是一位智慧的長者在與人聊天。慢慢地,我心中的焦慮被驅散瞭,我會想:“原來彆的母親也是這樣想啊”,“我的反應並沒有很過分”。如果要將這一章的要點抄在這裏,我幾乎要將整章都抄下來瞭!因為道森博士是如此精準地瞭解母親的心理,他在這個部分說的每一句話,仿佛都直擊我內心深處那些敏感、脆弱、又不敢與人交流的隱秘的方麵。
  “我們的文化會直接或間接地嚮年輕母親灌輸一條信息,就是母親都神奇般地擁有與生俱來的母愛和母性,因此,她應該自然而然就會愛孩子、會照顧孩子。問題是她怎麼就找不到這種感覺呢?她覺得自己照顧新生兒笨手笨腳的,於是就會猜想其他母親都有天生的母性,唯獨自己沒有。她把時間都浪費在焦慮和無助感上瞭,而沒有坐下來好好思考一下,其實,對新生兒的母愛,與照顧孩子所需要的經驗和知識有著天壤之彆。”
  這就是我從醫院迴到傢後很長一段時間內真實的內心寫照。然而,我沒有勇氣將這些感覺和睏惑告訴彆人,不僅如此,在那些嚴重缺乏睡眠的日日夜夜,我也沒有頭緒將心中的感覺這樣清晰、有條理地錶達齣來。我隻是覺得自己被睏在一種從未有過的亂哄哄的節奏中,失去瞭掌控的能力,被種種矛盾交織的情緒推著懵懵懂懂地嚮前走。
  在我閱讀過的書籍中,隻有道森博士將“母親的情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他坦言:“大部分育兒書開篇即介紹新生兒,描述新生兒的特點,以及如何照顧他們。這些書都忽視瞭母親的情感,我認為這是一個嚴重的錯誤。”這絕非自誇之詞,隻有洞悉全局的人纔能做齣這樣的寫作安排。“想一想吧,幾韆年來母親們都必須剋服無能感和怨恨的情緒這兩個心理障礙,那麼你也一定能行。開始可能會很艱難,你會經曆一些非常痛苦的時刻,你也會哭泣。但是你對自己越坦誠,就會越快地度過這個適應期。”我非常幸運地及時讀到瞭這些寶貴的忠告,把調整自己的情緒放在首位,很快從睏頓的情緒中走瞭齣來,“感受到瞭踏踏實實做母親的幸福”。
  第一個青春期,陪孩子一起成長
  道森博士不僅告訴母親應該怎樣想,而且盡全書之力告訴母親應該怎樣做:全書的主要篇幅圍繞著0~6歲孩子的發展階段展開——嬰兒期、學步期、第一個青春期和學前期,從科學的心理學視角,係統、具體、生動地介紹瞭兒童發展階段的規律、特徵和要點,仿佛茫茫大海中的路標,照亮瞭我前方的道路。
  真正開始動手翻譯的時候,女兒正從學步期過渡到第一個青春期,因此,我非常幸運地在這個“惱人”的階段,有機會在勞纍瞭一天之後,字斟句酌地翻譯書中相應的內容,從中獲得強大的心理支持。
  有一件事情是我感觸特彆深的。
  小孩子長到一歲左右,周圍很多人會給你傳遞一種信息:可以在一歲、一歲半的時候訓練大小便,兩歲都太晚瞭。我也急忙買瞭小尿盆,生怕落後,訓練以後不僅收效不大,女兒還錶現齣其他方麵讓我們心煩的問題——我當時並沒有意識到這兩者之間的關聯。
  道森博士用詳盡的筆墨介紹瞭大小便的生理機製以及正確的訓練方法——盡管在我們的文化裏這些直白的描述會顯得有些“驚世駭俗”。於是我立刻停止瞭訓練,給女兒穿迴尿布,耐心地等到她“獲得足夠語言能力”後再重新開始。其間,周圍依然有人急切地提醒這麼大的孩子不應該再包尿布瞭,不同的是,這一次我有瞭主心骨,任憑彆人怎麼說,我堅決不動搖。重新開始訓練以後,我請假兩周在傢,時期成熟瞭,方法得當瞭,女兒兩周後完全脫下瞭尿布,整個訓練過程輕鬆愉快,沒有爭執、嗬斥,重要的是,在以後的日子裏也很少有反復,不論是白天還是夜裏。就這樣,道森博士告訴我什麼時候該毫不猶豫地“進”,什麼時候該心平氣和地“退”,如庖丁解牛,遊刃有餘。做到這一點需要一股強大的底氣,對自己相當自信,而這股子底氣,絕非空穴來風,究其根源,是因為我擁有瞭越來越多經驗和知識。
  除瞭一些成功的訓練之外,我也經曆著第一個青春期的孩子製造的種種麻煩,西方人把這段時間稱為“可怕的兩歲”(terrible two)。可怕嗎?坦白地說,有一點,如果讓我重新經曆一遍,我還是會有些膽怯:那個時候,她會為一點小事討價還價,直到我完全失去耐心;不願意做的事情可以尖叫幾十遍“不要”;該洗澡瞭不肯進去,一旦洗上瞭又不肯齣來;一個故事要一連講上十幾遍;大聲嚷嚷拒絕我幫她係鞋帶,係不上又哭鬧一通埋怨我不肯幫助她……“夜裏11點半瞭,還在興奮地聽故事。不知道她的第一個青春期要持續到什麼時候。真是纍人啊!如果不是《道森博士的育兒聖經》這本書,我恐怕早就沒有耐心瞭。”女兒步入第一個青春期以後不久,我在日記裏這樣寫著。
  “盡管兩歲孩子的違拗和反抗常常讓父母覺得很難應付,請記住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積極的過程。如果缺少這個過程,孩子就會一直被睏在嬰兒期的平衡狀態中。”“為瞭建立個體的自我意識,孩子必然要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反抗父母,抗拒一切。他需要通過一係列的否定和挑戰來定義自己是誰,自己需要什麼。”我的耐心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僅憑主觀意誌鍛煉齣來的,閱讀、翻譯道森博士的觀點和方法,使我對兒童心理的理解與日俱增。隨著閱讀的深入,我明白瞭其中究竟,漸漸地,耐心變成瞭一種有意識的行為,我不僅對她的違拗有瞭強大的心理準備,有時甚至滿心歡喜地看到她錶現齣這樣的特徵,盡管有時她的“鬍鬧”讓我纍得仿佛看不到盡頭。有精力的時候,我還會製造一些機會讓她“鬍鬧”——玩水就是我傢經典的例子,因為我懂得瞭,這些行為是她成長的標誌,我越是給她提供適當的自由,她就越容易“建立起牢固的個體性概念”。在不斷學習兒童心理的過程中,我慶幸自己做到瞭“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她,容忍她的暴躁、抗拒、專橫和變化多端。
  道森博士是兒童心理診所的醫生,有自己的幼兒園,還是三個孩子的父親,因此,他有大量的經驗將第一個青春期孩子的特徵描述得活靈活現。我在閱讀的過程中,常常情不自禁地感嘆“這說的不就是我的女兒嗎!”可見,處於同一個發展階段的孩子,不論是美國還是中國,有多麼大的共同點!
  “第一個青春期幼兒發展中最重要的方麵就是這個年齡孩子個性中活躍的特質。父母一定要接納孩子個性中活潑的特點,幫助孩子確立他的自我概念,在這個特殊的發展階段裏,構築一個堅實的自我意識。”女兒很幸運,她獲得瞭我的理解,我也很幸運,親眼見證她從單純的小嬰兒變成有主見的幼兒的全過程。直到有一天,她突然禮貌地問我:“媽媽,我可以吃一根棒棒糖嗎?”我驚喜地知道,她已經順利地度過瞭第一個青春期,走進瞭下一個發展階段——學前期。就這樣,一步一步地,我們沿著道森博士指齣的發展階段,在每一個重要節點到來之前充分地學習,做好心理準備,在纍與歡樂的交織中,見證女兒的成長。
  智慧父母,正麵管教
  接下來,道森博士花瞭兩個章節的篇幅介紹瞭“管教”這個與每一個傢庭、每一天的生活緊密相關的話題,這也是書中心理學的力量彰顯無遺的一部分內容,不僅對孩子是一麵鏡子,對我們大人,也是如此。道森博士通過許多心理學實驗形象生動地告訴我們,管教不是單純地讓孩子聽話,而是一種訓練,你是老師,他是學生,最終目的是“讓他長成一個有自律能力的成年人——讓他學會做齣自己的選擇,學會規範自己的行為,學會以負責任的態度行使自己的自由”。
  道森博士從心理學嚴謹的視角提煉齣瞭一條條規律,“正麵強化”“隻能在氣頭上打孩子”“環境控製”“自然後果”……行文中時而引用嚴肅的心理學實驗,時而穿插作為臨床醫生獲得的第一手經驗,親切生動,條理分明,如一位精神導師,悠閑地與你談話,不強求,不催促,卻分析得絲絲入扣,讓你不由自主地隨著他的邏輯走入一個境界。幾乎每一條建議我都有機會實踐並取得瞭令人愉快的效果,其中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我們實施正麵強化的過程。
  女兒因為胃口不太好,加上春夏小兒易發的感冒,有時需要吃中藥調理,一連吃上兩三個星期,因此,偶然“哄哄”解決不瞭問題。過去喂藥幾乎是我們和女兒之間的“搏鬥”,經常是我們大道理講瞭一堆,藥沒喝進去多少,我們“兩敗俱傷”——女兒哭得聲嘶力竭,我們在一旁無可奈何。後來再喂藥的時候,我們采用瞭正麵強化的方法,首先給她一個客觀的心理預期:藥很苦,但你是勇敢的,能夠喝下去。每喝下一點點,我們都報以熱烈的掌聲鼓勵,讓她覺得自己做瞭一件很瞭不起的事情。隨著次數的增加,我們不斷變換鼓勵的形式,有時親親她的額頭,有時貼貼她的臉頰,順便讓她區分一下左右,更多的時候,是用各種各樣的詞匯——中文的、外文的,來錶揚她的勇敢。她正處於對語言非常敏感的時期,聽到新穎的外語詞匯會非常好奇,很享受這種遊戲帶來的樂趣。隨著她的習慣,我們逐漸拉長強化的間隔,慢慢地,她也就心平氣和地接受吃藥這件事瞭。一次她甚至說,藥的味道不是“苦”,而是“苦甜”,迴味女兒創造的這個奇特的形容詞,我深深地感激強化心理學給我們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幫助。
  漸漸地,我理解到,我的訓練是不斷地通過我的語言和身體力行,嚮女兒的潛意識裏灌輸正確的觀念與行為,依靠正麵的強化方法,緩慢地讓這些觀念與行為內化為她內心的需要。進門先洗手的習慣,刷牙的習慣,閱讀的習慣,完整地錶達思想的習慣,無一不是通過這種方法一點一滴、日積月纍實現的。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啓濛老師
  道森博士在本書後3章細緻描述瞭如何在傢中為孩子創造一個促進智力發展的環境,以及如何選擇好的玩具、書本和音樂。他首先把神秘的智商定義為“基本學習能力”,並以此為齣發點,細緻地介紹瞭教會孩子如何思考的科學方法,以及提高語言能力的具體步驟。這部分內容對我來說好比一本傢庭教育的百科全書,放在手邊,常常翻閱,這裏沒有大道理,隻有堅實的理論和親切的舉例說明,許多小點子如珍珠般鑲嵌在字裏行間,熠熠閃光,幾個字、一句話都會為我帶來源源不斷的啓發和靈感。有一天,我和女兒坐在店裏吃蛋糕,外麵漸漸下起瞭小雨,路上行人紛紛撐起雨傘,女兒忽然看見一個人沒有打傘,在雨中小跑著,她問我:
  “媽媽,這個人為什麼跑啊?”
  “他沒有傘啊,快點跑好少淋雨唄。”我一闆一眼地迴答道。
  女兒歪著小腦袋好奇地看著我,問:
  “那還有什麼可能性呢?”
  她這一問,猛然把我拉進遊戲的軌道上:
  “嗯,他要去趕飛機,再不跑就要來不及瞭!”
  女兒看我進入瞭她的遊戲邏輯,高興地咯咯直笑,說:
  “還有一個可能性是——他的手機沒電瞭,他要迴去充電!”
  “我知道瞭!他要趕緊跑迴去收晾在外麵的衣服!”
  “我還知道瞭!他的寶寶餓瞭,他要迴去給寶寶燒飯!”
  就這樣,我們倆的點子如泉水般汩汩湧齣,她一句我一句一個接一個地輪流說,一連說瞭幾十個。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她還會在不經意當中,突然冒齣一句:“媽媽,我又想齣來瞭一個可能性,那天我們吃蛋糕的時候,那個人在雨裏跑是因為——他在和彆人比賽跑步!”當然,漸漸地,從邏輯角度,基本不會有什麼新意瞭,但是隻要她能夠變化其中的內容,盡管聽上去有些離奇,我們還是認真聽她說完並報以熱切的鼓勵,因為我深深地記住瞭,“目前你要做的就是鼓勵他産生想法,不管這個想法在科學上是否站得住腳”。
  從列舉各式各樣的遊戲玩法,道森博士逐漸過渡到“嚴肅”的話題——如何教孩子閱讀、數數,以及盡早學會閱讀的好處。或許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社會,父母對孩子成纔的期盼和今日中國社會的情況非常類似,因此,我在讀到不給孩子太多壓力的那部分內容時,恍然有一種時空交錯之感。尤其是道森博士幽默地引用瞭當代童書作傢的《我的人生故事》這則諷刺小品,讀來令人捧腹。我不禁自問:看見彆的孩子一個接一個去上各式各樣的纔藝班,我是不是也常常按捺不住衝動、生怕落伍呢?在鋪天蓋地的“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綫上”的警示語的轟炸下,我自己是否保持瞭該有的理性和從容呢?
  “一想到美國有那麼多孩子整日被焦慮的父母強迫學這學那,好有朝一日變成神童,這則諷刺小品的幽默就不禁令人心酸瞭。我希望你能不隨大流,給孩子智力刺激,但不給他壓力。”於是,我放慢腳步,蹲下身來在女兒的高度看世界,我們一起玩水,一起挖洞,一起剪紙,一起數扣子,一起玩骰子,一起騎自行車,一起看樹葉飛舞,一起奔跑感受風在耳邊吹過的聲音,一起撥弄雨後葉子上晶瑩的水珠,一起看螞蟻成群結隊地進洞,一起穿著套鞋在雨中踩水看水花四濺……
  “你能夠為孩子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退到孩子身後,允許他去實現逐漸綻放的獨特、潛在的自我。”在“這場關於孩子生命前五年的長長的對話中”,道森博士不止一次地提醒我“孩子的獨特性”,要尊重他的特點,細心觀察他的興趣所在,和自己“內心的小孩建立聯係”,讓“愛的力量作為養育孩子的最好引路人”。這時,我不禁想起我的父親母親,他們並不很清楚我在翻譯什麼樣的書,隻知道我在做一件自己非常喜歡的事,於是默默地幫我分擔瞭許多傢務,用堅強的意誌為我撐起瞭一片自由的天空,讓我有時間完成此書的翻譯。七十多歲高齡的他們尚能如此,我看著年幼的女兒,捫心自問,我還有什麼理由不去為她的盡情綻放提供自由的空間呢?
  再過不久,女兒就要度過最重要的基礎發展階段瞭,一路走來,我深深地感到自己的幸運,作為一名讀者和一名譯者的幸運,“我唯一遺憾的是,在頭一年裏,情緒最為波動的一年,最缺乏睡眠的一年,最渴望指導的一年,我沒有能夠讀到這樣的書。盡管我讀瞭許多書,也從中獲得瞭方方麵麵的教益,但是我此刻正在翻譯的筆下的詞句,像是天邊的曙光,讓我在許多個無法入睡的夜晚不再孤單”。
  這是我在2011年的日記裏對自己說的話,把這段非常私人的感受原封不動地抄在這裏,是希望這本書的中文版,能讓更多的母親多一些方法,少走一些彎路;讓更多的母親像我一樣,有這樣一本周詳的心理學育兒書放在枕邊,隨時翻閱,獲取力量;讓她們有信心、有準備地麵對這多姿多彩的第一年,讓她們作為母親的生命有一個簡單、有序、獨立的開始,並帶著滿滿的信心,堅強地走下去。
  序
  新父母可以從有經驗的父母身上學到很多被菲茨休·道森博士稱為“做父母的藝術”的知識。道森博士不僅有做父母的豐富經驗,他還是一位兒童心理學傢,以及他自己創辦的幼兒園的心理谘詢師,不難理解,他可以和我們分享的東西就更多瞭。
  正如道森博士所指齣的,把孩子生下來並不會自動獲得做父母這門藝術所需要的智慧和效率。要想真正做好父母,就必須對孩子的成長過程有相當的瞭解。
  許多人隻是通過實踐獲得這些知識,實踐過程中一定會犯許多錯誤。倘若我們事先對所有孩子走嚮成熟的必經道路有一定瞭解的話,有些錯誤是可以避免的。
  本書作者用嚴謹的發展心理學詞匯,為我們提供瞭很多關於這條道路的信息。他同時強調,僅僅知道孩子成長的階段次序,然後坐等這個階段到來是遠遠不夠的。父母瞭解這些信息後,學會有效麵對並處理不同階段孩子依次齣現的行為,纔是這些信息的價值所在。
  道森博士和我在一些重要問題上持有完全相反的觀點——我認為隻要有條件,就應當用母乳喂養;我認為指導學前期的孩子閱讀沒有太大必要——但在我看來,這絲毫不會降低這本書總體的價值。類似的意見分歧可能存在於任何兩個兒童心理學傢之間,就好比兩個傢長也會有不同看法一樣。
  ……


用戶評價

評分

是本譯著,但包括作者很多思想

評分

學習中!學習中!學習中!

評分

這本書非常值得購買,比市麵很多育兒書都好,已經看瞭一大半,值得反復看幾遍。

評分

書不錯,送給老婆的禮物

評分

送貨很及時,正在使用中,目前還不錯,整個購物過程比較愉快。

評分

還沒看 不知道怎麼樣 朋友推薦的

評分

包裝結實,送貨快,有塑封。

評分

還沒看,紙張質量一般

評分

包裝結實,送貨快,有塑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