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区的革命(1937-1949):华北及陕甘宁根据地社会史论

边区的革命(1937-1949):华北及陕甘宁根据地社会史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岳谦厚 著
图书标签:
  • 华北
  • 陕甘宁
  • 根据地
  • 社会史
  • 革命
  • 抗日战争
  • 解放战争
  • 中共历史
  • 边区
  • 土地改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67351
版次:1
商品编码:1161057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边区的革命(1937-1949)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6
字数:32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作者以大量原始资料为依据,对边区的政权建设、社会经济、土改及妇女解放进行了探讨,得出了很多令人信服的结论。《边区的革命(1937-1949):华北及陕甘宁根据地社会史论》尽力克服先前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中普遍存在的宏大叙事倾向和价值预判“偏向”,以一种“新革命史”的视角和逻辑手法,通过对各种新史料的多重比对和缜密分析,使边区革命进程中的各种主客观因素能够清晰地呈现出来,并形成一个大致可视的“全相”。

作者简介

  岳谦厚,男,1969年生,山西省偏关县人。1991年山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96年和1999年分别获南开大学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1999-2001年在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6年日本大东文化大学了际学部高级访问学者,2012-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教育部中青年骨干教师”访问学者。2000年9月破格晋升教授。1999-2003年任山西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2002年至今任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现聘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主要从事中华民围史、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研究,出版学术著作十余部,发表论文近百篇。

目录

第一编 政权建设的逻辑机理
张初元模式:政权重构下的乡村领袖
组织与运行:晋西北基层干部体系
理想与实际:晋察冀边区的基层干部待遇问题
仪式与生产:陕甘宁边区的劳动英模运动

第二编 乡村经济的多重面相
小农经济:边区的经济基础
共产革命与米脂地主经济
晋西北的“中农经济”

第三编 土地改革的历史底色
历史的事件与事件的历史:郭四颗事件的表达
“人人过关”:偏关的土改实践
土改整党:太岳区的基层社会重建

第四编 女性婚姻的革命进路
婚姻自由与自由离婚:晋西北的女性离婚问题
军婚:革命话语与实践困局
法规与习俗:婚姻关系中的女性财产权
后记

精彩书摘

  《边区的革命(1937-1949):华北及陕甘宁根据地社会史论》:
  综合前文三种表述,对于郭四颗形象已有一个基本轮廓:晋西事变前在家务农,但好逸恶劳、生活潦倒,没饭时就到村民家中耍赖要饭,如不满足就恶语相加,村民对他唯恐躲闪不及。1942年春,郭被阎军征为生产兵,在家种地1年。1943年,又编常备兵,10多天后逃回家,因担心被抓到县城参加日伪警备队,期间可能暗中为党工作,却无确凿证据。同年冬,阎方特派员到该村催缴粮银摊派,郭虽回家却因无钱无粮,遂求助于闻长邢忠德及要增华等人。事实上,郭地多,尤其有块“刮金板”好地,只因不好好耕作无收成,以致交不起摊派粮银。孟作为外来户在当时属于无地村民,由于拥有粮银积蓄,阎方特派员借此唆使担任村副的孟乘机购买郭的土地。不过,孟没有直接出面而是找族人孟小孩购买。郭起初同意卖地,后来反悔,然因无法完纳应摊粮银致使特派员再次插手并与闾长一起刑讯逼郭卖地——将6亩平地、6亩坡地卖给孟氏两兄弟并签成死契。买时共抵粮7.5石,价格尚算公平。但因不是郭的自愿行为,郭孟两家矛盾由此生成。孟买地后未曾想到数月后阎锡山即推行“兵农合一”政策,村中所有土地收归村公有,而孟在重新划成分地后并未能种上这块刚到手的好地。此时郭与邢忠德、张丑孩编在一组作为常备兵再次参军,同上次一样3个月后潜逃,结果导致家中妻儿和同组邢、张2人均受惩罚。1945年8月,郭参加洪赵支队并成为黄学忠司令员马夫。9月,郭随部队回到汾西,年底部队驻防西村时废除“兵农合一”制度,实行土地归种政策,郭乘机将“刮金板”一事报告支队长,孟遂被抓到西村勒令退还土地。孟认为自己当时是“被迫”买地,故在被吊打后方将土地退回,具保人陈保堂保证今后郭家出事由孟承担。孟被打后在家中躺了好几个月,家人到县府告状,县府认为“支队部已经处理了也就不再追究”,孟郭矛盾进一步加深。拿到地的郭亦一度对“人家白白出了一回力、自己白白要回来”感到理亏,就又将地交孟小孩耕种1年。1946年7月,郭退伍回家,郭孟矛盾并未马上爆发,更未引起旁人关注。当时村民间存在的亲疏关系主要由血缘姻缘形成,如曾有过节的孟要两家已因联姻,关系日渐紧密。可见,郭孟矛盾从本质上讲是阎锡山政权为完成摊派强行操纵土地买卖引发。从大的社会环境看,土改前的霍家坪是一个未分化的村庄,并不存在明显的阶级对立,即便有一些邻里矛盾或人际交往中的亲疏之分,关键因素却非土地分配不公,这可以从土改时期的阶级成分表得到验证。据载,该村1947年11月土改时有地主l户、占总户数2.1%,富农6户、占12.5%,贫雇农13户、占27.1%,中农28户、占58.3%;1948年4月第一次土改纠偏后有富农4户、占8.3%,贫雇农I5户、占31.3%,中农29户、占60.4%;1949年3月第二次纠偏后有富农3户、占6.3%,贫雇农20户、占41.7%,中农25户、占52.1%。说明该村各个时期阶级结构均呈“两头小中间大”格局。
  ……

前言/序言


《战火中的土地:抗战后方社会变迁与乡村重塑(1937-1945)》 内容提要: 本书聚焦于1937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内地、西南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被国民政府控制或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乡村社会。通过对大量第一手资料的深度挖掘,包括地方志、家族文献、口述历史以及当时政府的社会调查报告,本书旨在描绘一幅抗战后方在国家动员、经济转型与社会动荡背景下的复杂图景。 第一部分:战争前夜的社会结构与韧性 本书的开篇将深入探讨抗战爆发前夕,中国内地乡村的传统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和权力分配模式。我们考察了宗族组织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土地制度的地域差异性,以及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网络。 1. 宗族与地方精英: 详细分析了在国家权力渗透有限的地区,地方士绅和宗族首领如何充当社会稳定的基石,以及他们与县级政府之间的微妙关系。 2. 农业经济的结构性矛盾: 重点考察了佃农与地主之间的经济关系,分析了不同地区(如华中平原与西南山地)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生产模式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阶层固化或流动性。 3. 乡村的文化景观: 探讨了民间信仰、习俗仪式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联,揭示了在传统文化框架下,乡村社会对外部冲击的认知与反应模式。 第二部分:战争动员与社会重构 1937年后,随着沿海地区的沦陷和大量人口的内迁,抗战后方的社会结构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重塑。本书着重分析了国家机器如何试图将战火下的社会动员延伸至乡村。 1. 国家权力与“新县制”的推进: 考察了国民政府在后方地区推行的“新县制”改革,分析了地方干部(县长、保长)的选拔、培训及其对乡村治理的实际影响。重点关注了这一改革在不同地域(如四川盆地、湘鄂赣地区)推行的阻力与成效。 2. 赋税与经济压力: 详细梳理了抗战期间政府为支持战争所加征的赋税(如“地方附加捐”、“救国公债”),分析这些政策如何影响了农民和中小地主的经济生存,以及由此引发的隐性社会矛盾。我们特别关注了通货膨胀对乡村财富分配的侵蚀效应。 3. 社会服务与基层组织: 研究了在战争压力下,政府试图在乡村推行的教育普及、公共卫生改善以及妇女解放运动的初期尝试。例如,分析了战时乡村学校的生存状态、师资力量的流失与补充,以及对农村妇女社会角色的早期影响。 第三部分:人口迁徙、城市与乡村的互动 抗战导致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内陆迁徙潮,这深刻地改变了后方社会的构成。 1. 流民的涌入与社会接纳: 考察了来自沦陷区的知识分子、工商业者和普通民众涌入后方省份(如重庆、成都、昆明)的社会生态。分析了原住民社区如何接纳或排斥这些“外来者”,以及由此产生的阶层摩擦与文化碰撞。 2. 城市对乡村资源的虹吸效应: 探讨了战争期间,城市工业和行政中心的扩张如何吸纳乡村劳动力和物资,导致乡村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家庭结构失衡的问题。 3. 知识分子的乡村考察与思想转向: 分析了部分知识分子和学者深入乡村进行的社会调查(如梁漱溟、费孝通等人的相关工作),这些调查如何反映了当时乡村社会的真实困境,以及这些观察对战后社会思想的长期影响。 第四部分:日常生活中的抵抗与适应 社会变迁并非总由国家意志主导,本书也关注普通民众在巨大压力下的日常生存策略和潜在的社会张力。 1. 非正式经济与灰色地带: 研究了在国家管制相对薄弱的领域,乡村出现的走私、黑市交易以及地方武装的重新崛起等现象,它们是乡村对高压政策的无声抵抗。 2. 家庭结构的重塑: 分析了因战争征兵、劳动力流失和亲属死亡导致的人口结构变化,特别是寡妇、留守老人和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变化。 3. 地方性的社会冲突: 梳理了在赋税加重、物资短缺和官员腐败背景下,乡村内部(如村与村之间、佃农与地主之间)爆发的局部冲突事件,揭示了后方社会隐藏的深层危机。 结论: 本书认为,抗战时期的后方社会并非简单的“稳定”或“停滞”,而是一个在国家权力重构、经济危机冲击和传统结构韧性之间进行激烈博弈的动态场域。后方社会在战争压力下展现出的适应性与内在矛盾,为理解战后中国乡村的剧变奠定了至关重要的社会基础。本书通过对基层细节的重构,挑战了传统上将抗战后方视为单一、被动动员场的叙事模式,强调了社会自身的能动性与复杂性。 关键词: 抗战后方、乡村社会史、国民政府、社会动员、地方治理、人口迁徙、社会变迁、1937-1945。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边区的革命(1937-1949):华北及陕甘宁根据地社会史论》的封面设计得很有年代感,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和略显粗糙的印刷风格,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我拿到书后,首先被其厚重的篇幅和严谨的学术气息所吸引。它不像一般通俗历史读物那样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慢条斯理地为你铺陈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思考作者对某些关键事件的解读,尤其是关于根据地内部的基层社会结构和民众动员机制的分析。那种深入肌理的考察,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下足了功夫去挖掘那些隐藏在宏大叙事之下的微观历史。整体而言,这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来细品的著作,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历史事实,更是一种理解特定历史时期社会运作逻辑的独特视角。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挑战和回报的。它无疑属于那种需要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我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而复杂的问题时所展现出的高度的学术良知和客观立场,没有明显的偏袒或回避。尤其是在审视根据地在维持社会秩序和推进激进变革之间的张力时,作者提供的分析框架极具启发性。它促使读者跳出简单的“好”与“坏”的二元对立,去探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最优解及其代价。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中国现代史中非国民党统治区域社会动态的学人或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其坚实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基石。

评分

从文字的精炼度和逻辑的严密性来看,这本书展现出了作者极高的学术素养。我尤其欣赏它在史料运用上的克制与精准,它很少进行情绪化的渲染,而是用扎实的档案、口述资料以及一手研究成果搭建起论证的骨架。读到关于土地改革如何在不同区域因地制宜地展开,以及这种差异性对地方精英和农民阶层关系产生的微妙影响时,我感到非常震撼。作者似乎在试图解构一个“铁板一块”的革命叙事,代之以一个充满张力和内在矛盾的复杂社会现实。那种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分析方法,让人在阅读时仿佛也参与了一场严肃的学术对话,感觉自己对那段历史的理解也随之得到了质的提升。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具匠心,章节之间的过渡衔接得非常自然,像是精心编排的交响乐,由慢到快,由局部到整体,层层递进地展现了根据地从建立到成熟的演变轨迹。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处理“文化与意识形态渗透”这部分时的细腻之处。它没有将革命文化视为一种自上而下的灌输,而是考察了它如何与民间信仰、传统习俗发生碰撞、融合,甚至被地方社会所“挪用”的过程。这种“双向流动”的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那个时代思想变革的理解。读完后留下的不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而是一系列值得持续思考的问题,这正是一本优秀学术著作的魅力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虽然内容偏向社会史,但其中穿插的许多生动细节,使得阅读过程并未感到枯燥。比如,关于根据地在物资匮乏时期如何组织生产、维持日常生活运转的描述,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作者对“军民关系”这一主题的探讨,它不仅仅停留在口号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日常互动中的权力协商与情感纽带是如何形成的。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有血有肉,而不是一份冷冰冰的统计报告。作者的笔触在宏观政策和个体经验之间灵活切换,让人看到了革命洪流下,普通人在挣扎、适应和塑造新生活的过程。

评分

这个方面的知识,是任何一个想了解中国革命的人都必须知道的。

评分

经典丛书,印制和外观都属精美,值得收藏。

评分

研究根据地历史不错的书

评分

是作者的论文集,几篇论文在别的集子中也有。不过仍旧值得研读,用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做得很扎实。

评分

听老师推荐的,应该还不错。

评分

研究根据地历史不错的书

评分

是作者的论文集,几篇论文在别的集子中也有。不过仍旧值得研读,用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做得很扎实。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好书好不价格买的开始看书了,快递服务挺好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