傢國記憶:百年中國傢庭老照片珍藏(1898-2014)

傢國記憶:百年中國傢庭老照片珍藏(1898-2014)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畢春平 編
圖書標籤:
  • 老照片
  • 傢庭史
  • 中國百年
  • 曆史文化
  • 民俗風情
  • 記憶
  • 影像
  • 社會變遷
  • 時代變遷
  • 珍藏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共黨史齣版社
ISBN:9787509829929
版次:1
商品編碼:11658119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75
字數:22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傢國記憶:百年中國傢庭老照片珍藏(1898-2014)》選取瞭500多張老照片,幾十個傢庭的講述,是編者曆經八年,從民間上韆個傢庭的近萬張照片中,深海淘寶版地打撈而來,以“口述曆史、影像記錄”的講述方式展示中國百姓綿延百年跨度的生活變遷和照片背後發生的感人故事。這些照片以《傢國記憶:百年中國傢庭老照片珍藏(1898-2014)》作為法蘭剋福中國主賓國活動八大展覽之首展在法蘭剋福參展。

目錄

寫在前麵
大傢作序
百年劉傢·滄桑史畫
“哈佛碩士”的“農貸情”
一封無字信,一生未瞭情
我的母親——五四時代的新女性
悠悠漢字情——憶父親的簡化漢字人生路
“小白毛女”的延安迴憶
我的軍醫媽媽——從富傢小姐到革命戰士
父親參加瞭新中國國徽設計——建築世傢的時代印記
一個老兵的幸福生活
美麗的“小城之花”
我傢房客“李嚮陽”——薊縣盤山栗樹溝的“抗戰張傢”
火光就是命令,炮聲就是指引
我是蔣介石的“乾兒子”嗎?
為軍旗而戰——軍體世界冠軍的光榮記憶
父子長跑八十年
“你還活著呢?!”——從“林黛玉”到“小筋道兒”
皇城根大宅院與我傢
童年的足跡——從延安到北京
我傢影像四十年
維嘉,你在哪裏?
我愛北京天安門
我的青澀歲月
三個人的訂婚照
有瞭你,為瞭你
幸福像花兒一樣——“五朵金花”的故事
我的雲南瑞麗
拿什麼報答你?我的爹娘!
老北京的念想兒
齣嫁的迴族新娘
長空擊寇,血薦軒轅——告慰淞滬會戰中犧牲的大舅
“齊心協力打豺狼”——記七十七年前的兒童節
流年似水,童真不在
曆經波摺修復一張老照片——隻為“見”媽媽一麵
緻逝去的父母青春
新中國第一代拖拉機手
春天的迴憶——香山櫻桃溝巧遇硃總司令
一張從照相館櫥窗裏撤下來的老照片
我的大腳和奶奶的三寸金蓮
天安門前的兩張閤影
行走中的展覽
後記

精彩書摘

  《傢國記憶:百年中國傢庭老照片珍藏(1898-2014)》:
  齣嫁的迴族新娘這是山東省濟南倉巷(現在的迴民小區)的一個迴族之傢。
  照片上的女子丁惠蘭是我的姥姥,1906年生人;1929年23歲時齣嫁。這是新娘子“迴門”時在娘傢照的。迴族的“迴門”有些特彆,婚禮後三天或七天,新郎要準備禮品陪同新娘迴娘傢即迴門,看望嶽父母及親屬。嶽父母傢也要事先做好準備,款待女婿女兒。但迴門的當晚,新郎不能住在新娘的娘傢,要獨自迴去。新娘一般在娘傢住上三五天或一星期後再由娘傢人或新郎上門來接迴去。迴族的傳統婚禮也非常隆重而獨特,由阿訇和男女雙方傢長代錶一起主持。
  由阿訇誦經,撒喜果。證婚人作證,新郎、新娘要用語言明確錶示同意結婚,並由阿訇用阿拉伯文寫一份宗教內容的婚約“依紮布”。男方還需贈給女方聘金(“卡賓”錢),多少不等。
  姥姥的娘傢傢境殷實,有個好幾進的四閤院,內設客廳、臥房、書房(特為私塾先生在傢裏教書所設)。還建有淋浴室和茶水房。傢裏請瞭傭人、廚子、老媽子。民國初期,丁傢在濟南有名的城頂街開瞭一傢數一數二的恒盛貨棧,在當地小有名氣。當時能做貿易的人不多,都是些有文化、受過良好教育、見過大世麵的人。丁傢的傢風也頗為開明,從照片上可以看到,姥姥左手腕上還戴著手錶,很是時尚。姥姥雖為女子,但知書達理,賢惠聰穎。我的姥爺金樹棠1937年以前在濟南鐵路局做事,1937年日軍侵入濟南後,姥爺和幾個愛國同仁一起憤然辭去鐵路局的工作,拒絕為日本人服務。由於長期抑鬱、憤懣,姥爺於1939年不幸病逝。1945年抗戰勝利後,濟南鐵路局高層不知姥爺已逝,還特地登門邀請姥爺迴鐵路局工作,後又派人送來慰問撫恤金。
  我姥爺去世時,我媽媽剛六歲,我舅舅纔齣生七個月。那一年,姥姥的娘傢因戰亂傢道也開始敗落。姥姥隻能靠著齣租傢裏的房子和親友的資助過日子。她持傢有道,辛辛苦苦地把我媽媽、我姨姨和我舅舅三個孩子都培養成瞭大學生。1960年,姥姥安祥辭世。
  長空擊寇,血薦軒轅——告慰淞滬會戰中犧牲的大舅我們的大舅任鬆齡烈士生於1917年5月22日,曾就讀於北平育英中學。日寇侵華,民族危亡,滿懷救國豪情的他高中畢業後考入中央航校(筧橋),在中央航校第六期畢業後。於1936年進入空軍,成為一名戰鬥機駕駛員,任空軍九大隊二十七隊準尉見習員。
  1937年8月25日,大舅隨隊駕機轟炸在滬登陸日軍,中彈陣亡。後被追認少尉。
  1937年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改變日軍入侵方嚮,以利長期作戰,而在上海采取的主動反擊:是抗日戰爭中日雙方第一場會戰,也是中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戰鬥最為慘烈的一場戰役。當時,我空軍廣大官兵雖懷報國之誌,不畏強敵,但敵我力量懸殊,製空權一直操縱於敵手。日本有三艘航母泊於長江口外,從8月15日起對我軍陣地、車站狂轟濫炸,守滬軍隊傷亡慘重。
  8月24日,日航母105架飛機全部齣動,狂炸我阻敵之守軍。次日敵寇又以主力嚮羅店鎮進攻,以掩護大批日軍登陸。我空軍命令:立即去羅店轟擊登陸之敵。於是中國空軍九大隊“雪萊剋”攻擊機4架,擬每機掛十捆殺傷彈,自南京飛往羅店。但因炸彈未到,戰事緊急,美軍顧問陳納德決定,不等掛彈,采取低空S字蛇型飛行,以機槍威力掃射。
  飛行員群情激昂,復仇心切,在距地麵僅8米至10米超低空飛行,濃煙烈火中盤鏇,全然不顧敵艦、陸上炮火攻擊,猛烈掃射日軍,重創登陸之敵。
  淞滬會戰,年輕的中國空軍,旗開得勝。
  將“梗津”、“鹿屋”兩支裝備最新、聞名於世的主力轟炸機隊消滅過半。交戰中,日軍傷亡韆人以上,中國空軍第一次交戰毫發無損;第二次交戰則損失攻擊機5架,死傷11人。大舅所駕飛機就在這場空戰時中彈,大舅以身殉國,成為彪炳史冊的民族英雄。
  年僅二十歲的他實現瞭諾言:“我的身體、飛機和炸彈,當與敵人兵艦陣地同歸於盡!”淞滬會戰強烈震驚日本,日寇空軍聯隊長石井義剖腹自殺。國民政府為紀念此輝煌之戰,1939年將8月14日定為“空軍節”,並多次為烈士挖建墓穴,但均被萬惡的日軍所轟毀……如今,可以告慰英靈的是,任鬆齡的名字和事跡同無數的先烈一起,被用金光閃閃的大字鎸刻在南京紫金山航空烈士墓上,安放在颱北國民革命忠烈祠中。
  “齊心協力打豺狼”——記七十七年前的兒童節我珍藏的這張老照片是77年前的1937年4月4日那天拍的。為慶祝兒童節,我們小學生演齣瞭歌舞劇《齊心協力打豺狼》從而留下瞭我童年時代難忘的記憶及一段逃難的往事。
  4月4日是解放前中國的兒童節。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前3個月,北平市北城區學校在安定門內國子監舉行慶祝兒童節會演。
  我所就讀的北平市立香餌鬍同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們演齣瞭歌舞劇《齊心協力打豺狼》,我在劇中扮演牧童。演齣結束後,師生們迴到學校時還收到瞭抗日愛國將領—一第29軍軍長宋哲元送來的麵包和印有楷書“宋哲元贈”的一方白棉紗手帕。
  老師選我在歌舞劇裏扮演牧童,一方麵是發現我有歌唱的天賦而著力培養我:另一方麵還因為我生長在遼寜東部山村,在傢鄉曾跟隨哥哥上山放豬因而有這個生活體驗。
  我是九一八事變後和傢人逃難纔到的北平。
  九一八事變後,我父親因為東北民眾抗日救國自衛軍籌措糧餉而被日僞軍抓捕:雖經鄧鐵梅司令營救齣獄,但因在獄中受日寇殘酷摺磨緻病重而猝然離世。在北平做事的大哥知道消息後馬上返迴傢鄉把祖母、母親和我接到瞭北平。初到北平,生活非常艱難,我們一傢人加入瞭東北同鄉會並住進德勝門大街“東北難民救濟所”開始瞭難民生活。
  1941年春,大哥前往西安的陝西省戰時煤炭統銷處做事,我們全傢人用瞭一個月的時間輾轉從淪陷區北平也來到瞭西安。大哥把我們安排進位於西安南郊大興善寺裏的“中央賑濟委員會長安災童教養院”裏暫居避難。世道的艱辛和傢庭的變故,更讓我懂得要努力讀書和上進。從西安的小學畢業以後,我又如願考上瞭當地的公費中學。抗日戰爭勝利後,我跟隨返傢的同鄉準備迴老傢遼東。途經瀋陽時,巧遇瞭在西安認識的幾位好心的老師,他們又幫助我在瀋陽上瞭高中。1948年11月初,瀋陽解放,老師們引導我參加瞭革命文藝工作。1954年8月,我隨東北人民藝術劇院歌劇團進入北京中央實驗歌劇院當瞭一名歌劇演員。
  從一個亂世之年逃難的小小“牧童”到2014年我的米壽之年,已經過去瞭77年。
  ……
《歲月迴響:近代中國百傢生活剪影(1898-2014)》 一、 曆史的定格與時代的印記 這是一部穿越百年的視覺史書,收錄瞭來自近百個普通中國傢庭的珍貴老照片,時間跨度從1898年辛亥革命前夕,一直延伸至2014年,幾乎囊括瞭中國近代至今的每一個重要曆史節點。這些照片並非名傢之作,也未經過刻意擺拍,它們是時代洪流中,無數普通人真實生活的瞬間快照,是傢國變遷最直接、最生動的見證。 當我們翻開這本書,仿佛打開瞭一扇扇塵封的記憶之門,窺見瞭那些曾經鮮活的麵孔,那些被時光掩埋的故事。從辮子還在的時代,到國民政府的北洋風貌;從抗日烽火的歲月,到新中國成立的喜悅;從改革開放的春風,到全球化浪潮下的都市景象……每一張泛黃的紙片,都承載著一個傢庭的喜怒哀樂,一段曆史的跌宕起伏,以及一個時代的精神脈絡。 本書的意義,不僅僅在於收集瞭一批珍貴的老照片,更在於它試圖通過這些個體生命的故事,勾勒齣近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宏大圖景。照片中的人物,他們或許是貧苦的農民,或許是新興的知識分子,或許是辛勤的勞工,或許是保守的士大夫,或許是革命的先行者,又或許是新時代的建設者。他們用自己的生活,書寫瞭中國的曆史。他們的笑容、他們的憂傷、他們的奮鬥、他們的堅守,都構成瞭這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中不可或缺的色彩。 二、 穿越時空的傢庭相冊:從個體窺探時代 《歲月迴響》以“傢庭”為基本單位,將視角聚焦於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在這裏,我們看不到宏大的曆史事件的官方記錄,也看不到偉人的光輝形象。取而代之的,是尋常人傢裏的婚禮、滿月、祭祀、團聚,是田間地頭的勞作、工廠車間的身影、學校課堂的琅琅書聲,是衣著的變遷、居所的更迭、器物的演變。 例如,在早期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滿族傢庭在清末的最後歲月裏,依然保留著傳統的服飾和禮儀,但同時,西式鍾錶、相機等新式物件也開始悄然進入他們的生活,暗示著舊時代的搖搖欲墜和新思潮的萌動。接著,辛亥革命的浪潮湧來,照片中的男性可能已經剪去瞭辮子,穿著中山裝,女性的服飾也開始齣現改良,色彩和款式更加多樣。 民國時期,不同階層的生活方式在照片中呈現齣鮮明的對比。北方農村的泥土氣息與江南水鄉的婉約風情並行,都市裏的摩登男女與鄉村的質樸農婦共存於同一時代。抗戰時期,照片中可能更多地記錄瞭顛沛流離的生活,或是人們在艱苦條件下依然保持的樂觀和堅韌。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的生活重心發生瞭轉變,照片中的傢庭可能齣現在集體勞動、學習、文藝宣傳等場景中,服裝趨於統一,但人們的麵龐卻洋溢著對新生活的憧憬。改革開放初期,盒式收音機、自行車、縫紉機成為傢庭的“三大件”,成為人們幸福生活的象徵。照片中,人們的笑容更加舒展,眼神中充滿瞭對未來的希望。 進入21世紀,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傢庭的照片記錄方式也發生瞭巨大變化,從膠捲到數碼,從衝洗到電子存儲。照片中的人物可能已經身處高樓林立的都市,使用著智能手機,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也與百年前的祖輩有瞭天壤之彆。然而,血脈的延續、親情的羈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卻跨越瞭時空,一脈相承。 三、 攝影背後的故事:曆史的溫度與人性的光輝 每張照片背後,都隱藏著一個或長或短的故事,一段或深或淺的情感。它們可能是某個傢庭的重大事件,也可能隻是一個平淡無奇的日常瞬間。然而,正是這些瑣碎的、不易察覺的細節,共同構成瞭中國近代史的肌理。 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照片,而是力求通過圖文結閤的方式,為讀者呈現更豐富的信息。每組照片都配有詳實的文字介紹,盡可能地挖掘其背後的曆史背景、傢庭故事、人物關係以及照片拍攝的時代特徵。這些文字,或許來自照片主人的口述迴憶,或許來自後代的搜集整理,或許是曆史學傢對照片內容的深度解讀。 我們會瞭解到,照片中那個抱著孩子的年輕母親,可能經曆瞭怎樣的戰亂;那幾個穿著校服的孩子,或許是第一批接受新式教育的幸運兒;那張全傢福中,可能隱藏著傢族的興衰變遷。這些故事,如同散落的珍珠,被本書串聯起來,閃耀齣曆史的溫度和人性的光輝。 “老照片”不僅僅是圖像,更是一種情感的載體。它們承載著傢族的記憶,是祖輩留給後代最寶貴的財富。通過翻閱這些老照片,後代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與傢族的聯係,理解前輩們走過的道路,體會他們經曆的艱辛與喜悅。本書的目的,正是希望通過這些跨越百年的傢庭影像,喚醒人們內心深處的傢國情懷,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鮮活的生命故事。 四、 時代變遷的注腳: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節慶習俗 《歲月迴響》通過對大量老照片的細緻梳理,深刻揭示瞭近百年來中國社會在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節慶習俗等方麵的巨大變遷。 衣著的變化:從清末的袍褂、馬褂,到民國時期的旗袍、西裝、學生裝,再到新中國成立後的列寜裝、人民裝,以及改革開放後的時尚多元化。照片中的人物,通過他們的服飾,直接展現瞭社會審美的變遷、生産力的發展以及思想觀念的解放。 飲食的演變:從粗茶淡飯的農傢生活,到城市裏開始齣現的新式餐館;從過去的逢年過節纔能吃上肉,到如今的食材豐富多樣。照片可能捕捉到人們圍坐一起吃飯的場景,或者是在特定節日裏準備的豐盛餐食,反映瞭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結構的改變。 居住的變遷:從傳統的四閤院、土坯房,到樓房的興起,再到現代化的城市公寓。照片中的房屋建築,是時代變遷的直觀體現。房屋的結構、陳設,乃至周邊的環境,都摺射齣社會的發展水平和人們的生活方式。 交通的革新:從人力車、轎子、馬車,到自行車、蒸汽火車、汽車、飛機。照片中齣現的交通工具,是技術進步的縮影,也是人們齣行方式的巨變。 婚喪嫁娶的儀式: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婚喪嫁娶習俗,在老照片中留下瞭生動的記錄。從傳統的八抬大轎、三書六禮,到新式的婚禮慶典,再到如今的自由戀愛和簡約婚禮。這些儀式,不僅是傢庭大事,更是社會文化的重要體現。 節慶習俗的傳承與發展:春節、清明、端午、中鞦等傳統節日的慶祝方式,在照片中得以呈現。人們的祭祀活動、傢庭團聚、節日娛樂,都展現瞭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傳統習俗也在悄然發生變化,或者與新的元素融閤。 五、 曆史的鏡子與未來的啓示 《歲月迴響:近代中國百傢生活剪影(1898-2014)》不僅僅是一本圖冊,更是一麵映照曆史的鏡子,一次深刻的文化溯源。它讓我們看到,宏大的曆史事件並非僅僅發生在遙遠的殿堂,它們與每一個普通人的命運息息相關。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個體生活,卻共同匯聚成時代前進的洪流。 通過這些老照片,我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中國的過去,認識到我們從何而來,經曆瞭怎樣的艱難麯摺。這有助於我們更加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也能夠從中汲取力量,更好地麵對未來的挑戰。 這本書,是一份獻給所有熱愛曆史、關注社會、珍視傢庭的讀者的禮物。它邀請您一同走進那些充滿溫情與力量的歲月,感受那份屬於中華民族的傢國情懷,品味那些在時光中沉澱下來的,最真實、最動人的生命故事。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我通常對這種“百年影像”類的書籍持保留態度,總覺得容易流於錶麵、缺乏深意。然而,這本集子完全顛覆瞭我的看法。它最引人入勝之處,在於其對“日常性”的忠實記錄。它不刻意追逐那些所謂的“曆史決定性瞬間”,而是將目光投嚮瞭那些被主流曆史敘事所忽略的“間隙時間”——春節的團圓飯、農忙後的休憩、孩子在街頭巷尾的玩鬧。正是這些看似瑣碎的場景,匯聚成瞭那個特定曆史時期最真實的社會肌理。我特彆喜歡那些多代同堂的場景,老一輩人嚴肅的威嚴與年輕一代蓬勃的朝氣並存,那種無聲的權力交接和文化傳承,在鏡頭前被定格,充滿瞭戲劇張力。這種力量,是任何文字都難以描摹的。它讓我開始思考,在時代洪流的衝擊下,傢庭內部是如何消化、吸收、甚至反作用於這些外部變化的。這本書提供的不是一個結論,而是一係列引人深思的問題,引導讀者去細品那份屬於我們這片土地獨有的溫情與堅韌。

評分

閱讀體驗堪稱一次感官上的重塑。裝幀設計和印刷質量的精良,使得這些跨越時代的影像得以最大程度地還原其原始質感,這對於閱讀體驗至關重要。尤其是那些早期的黑白照片,其層次感和顆粒感的重現,讓人感覺仿佛親手撫摸著百年前的相紙。但更讓我震撼的是,它所展現齣的地域與階層間的差異性。我們不能用單一的“中國傢庭”形象來概括百年變遷。書中收錄瞭來自不同省份、不同社會階層的照片,從沿海商賈的精緻生活到內陸農傢的簡樸勞作,那種對比是刺目而又發人深省的。它揭示瞭現代化進程在不同角落的速率和形態是何等不均衡。這本書的編者顯然花瞭大心思去平衡這種多樣性,確保瞭曆史敘事的立體感,避免瞭陷入任何單一的意識形態的窠臼。它提供瞭一個多維度的觀察窗口,讓我們得以用更包容和開闊的視野去審視中國社會的漫長轉型期。

評分

這部文集實在是一部沉甸甸的史詩,它沒有宏大的敘事,卻將曆史的脈絡融入瞭無數個平凡傢庭的涓涓細流之中。我翻閱著那些泛黃的影像,仿佛能觸摸到百年前舊日時光的溫度,那種模糊的顆粒感,恰恰是歲月最真實的注腳。它不像教科書那樣冷冰冰地羅列事件,而是用一種近乎私人日記的方式,展現瞭中國社會在劇變中的韌性與變遷。從清末的旗袍與馬褂,到民國時期的西裝革履,再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樸素工裝,每一張照片都是一個時代的縮影,記錄著服飾、發型乃至眼神中流露齣的時代精神。尤其是那些充滿生活氣息的瞬間——一傢人圍坐在一盞昏黃的煤油燈下吃飯的場景,或者是在簡陋的院落裏嬉戲玩耍的孩子們,這些細節比任何官方記錄都更能打動人心。它讓我們意識到,曆史不是抽象的口號,而是無數個鮮活生命共同譜寫的故事。這種“他者”的凝視,讓我對自己傢族的過往産生瞭更深層次的探尋欲,原來我們每個人都是曆史長河中一朵細小的浪花,卻也共同構成瞭洶湧的浪潮。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嚮下紮根的視角,讓我們得以在曆史的宏大敘事中,重新找到個體存在的坐標和情感的歸屬。

評分

初讀此書,我被其選材的獨到和考究深深震撼。這絕非簡單的照片集錦,而是一部經過精心策展、充滿人文關懷的視覺文獻。攝影的語言在這裏被發揮到瞭極緻,那些構圖、光影的運用,無不體現齣攝影者對瞬間的敏銳捕捉。尤其贊嘆的是,許多照片背後的文字說明,雖然寥寥數語,卻精準地勾勒齣瞭場景的時代背景和傢庭的情感張力。比如某張老照片中,新婚夫婦略顯拘謹的站姿,那份融閤瞭傳統禮教與新興個體意識的復雜情緒,透過鏡頭清晰可見。更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超越瞭單純的“懷舊”範疇,而是呈現瞭一種動態的“記憶工程”。照片的編排並非完全按時間順序,而是通過主題的穿插對比,展現瞭同一地域、同一階層在不同曆史節點上,傢庭結構與生活方式的微妙演變。這需要極強的曆史感和敏銳的社會洞察力纔能完成。它像一把精密的刻刀,細緻入微地雕刻著百年風雲變幻中,中國傢庭這塊最堅實的基石,其深度和廣度,遠超我原先的想象。

評分

這部作品的獨特魅力在於它的“在場感”。每當我翻開新的一頁,總會不自覺地將自己的經驗投射進去,試圖去還原照片背後那個傢庭的日常對話和氣味。這種強烈的代入感,來源於攝影師對生活瞬間的精準捕捉——無論是孩子們在弄堂口追逐嬉鬧時那股子生龍活虎,還是特定時期人們麵對鏡頭時那種既好奇又略帶警惕的復雜神色,都真實得令人心頭一緊。它不是一個展示完美的模闆,而是真實地展現瞭貧瘠、富裕、希望、失落交織在一起的真實生活。它提醒我們,曆史的洪流是由無數個微小的、私密的、常常被遺忘的瞬間匯聚而成的。這本書成功地將這些散落的碎片重新粘閤起來,提供瞭一個關於“我們從何而來”的、充滿溫度和人性的迴答。它讓我更加珍惜眼前所擁有的一切,也更理解父輩和祖輩經曆過的那些不易,這是一種深刻的情感教育。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