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真物語1 日本攝影1889—1968

寫真物語1 日本攝影1889—1968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黃亞紀 譯
圖書標籤:
  • 日本攝影
  • 攝影史
  • 寫真物語
  • 曆史
  • 藝術
  • 文化
  • 視覺藝術
  • 20世紀
  • 19世紀
  • 紀實攝影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重慶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2487227
版次:1
商品編碼:11642062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88
字數:252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日本攝影界一緻推薦!
  ★聚集評論傢、美術館、攝影師傢屬、攝影師、策劃人多方力量,收錄19位大師70幅代錶作60段經典語錄
  ★著名新銳攝影策劃人、評論傢黃亞紀傾力打造(全套四冊)
  ※19位“大師的大師”,開啓日本攝影的興盛旅程※
  福原信三淵上白陽鹽榖定好野島康三小石清安井仲治中山岩太椎原治瑛九山本悍右
  濱榖浩土門拳桑原甲子雄植田正治東鬆照明奈良原一高川田喜久治細江英公石元泰博
  ◆日本攝影大師關係圖+大師友誼趣事+日本攝影畫冊索引+日本攝影年錶……開創性整理日本攝影相關資料

內容簡介

  書透過攝影大師的作品,把日本攝影的麵貌原汁原味地呈現在讀者麵前。而這也是讀者在閱讀數本日本大師的經典文集之後,甚或之前,對風靡全球的日本攝影更完整的必要認識。
  第一冊“日本攝影1889—1968”記錄的是日本當代攝影從開端到變革開始的時期。編者選取多位攝影藝術傢的代錶作和語錄、思考隨筆或訪談,嚮讀者展示日本當代攝影從初級到在國際上初露鋒芒的過程。選錄的攝影傢的作品及資料從20世紀初福原信三、淵上白陽到1960年代末嶄露頭角的荒木經惟、森山大道,非常詳盡。
  文獻式的梳理,讓讀者對日本攝影史的早期發展有一個全景式的瞭解,意簡言賅,洋溢文采的詮釋與演繹,深化瞭攝影作為獨立藝術類型的思想與意義。近百幅高質量的各時代攝影大師的代錶作,具有很高的閱讀及收藏價值。

作者簡介

  黃亞紀,1976年生,颱灣大學社會學係畢業後,赴美日學習當代藝術與攝影,曾為颱北、上海、東京、倫敦等地的藝術博覽會與畫廊供職,長期於華人藝術雜誌發錶評論文章。2008年於颱北也趣藝廊策劃“實文件”展,中平卓馬、蜷川實花作品得以首次在颱灣展齣。2011年於颱北索卡藝術中心策劃“續彩虹”展,介紹日本中青輩攝影傢小山泰介、楢橋朝子。2012至2014年於北京亦安畫廊規劃荒木經惟、森山大道、須田一政、北井一夫、三好耕三等攝影傢的個展。2012年成立亦安工作室,創辦AURA雜誌,緻力於攝影與當代藝術齣版。2014年4月開設亦安畫廊颱北,現為亦安畫廊颱北負責人。
  編輯與編譯作品有:《寫真物語上:日本攝影大師語錄1889—1989》(亦安工作室,2012年)、《知日:寫真》(中信齣版社,2013)。翻譯與審譯作品有:杉本博司《藝術的起源》(大傢齣版社,2014,審譯),中平卓馬×筱山紀信《決鬥寫真論》(臉譜齣版社,2013),
  森山大道《我的寫真全貌》(原點齣版社,2013),荒木經惟《寫真=愛 直到生命盡頭,我依然相信寫真》(原點齣版社,2012),杉本博司《直到長齣青苔》(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簡體版,2012;大傢齣版社繁體版,2010),Louisa Buck、Judith Greer《當代藝術收藏指南》(典藏齣版社,2010,閤譯)。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如果說20世紀80年代之前的日本攝影代錶瞭一個變化動蕩時代的美學追求與文化心理,此後齣場的日本攝影傢似乎有意迴避瞭情緒性的錶達而更趨近觀念的錶達,其作品也更多有一種哲學思辨的觀念色彩與理性的冷靜。
  ——顧錚(攝影傢、攝影評論傢)
  

  ★意簡言賅,洋溢文采的詮釋與演繹,不僅深化瞭攝影作為獨立藝術類型的思想與意義,同時也是伴隨後繼者堅定嚮前的珍貴動力。我誠摯第推薦此書,特彆是對有誌於攝影學術與創作實務的朋友們。
  ——瀋昭良(颱灣攝影傢)
  
  ★書中交疊的許多日本攝影傢名字,仿佛是漫長旅途中經過一站站的小鎮站名,讓我掉進那片無盡的影像荒原裏……謝謝你整理瞭這些在我旅途中齣現的美好風景,而我看著看著,竟也就走到瞭這裏……
    ——郭英聲(颱灣藝術傢)
  

  ★透過編者有係統的整理,讀者的收獲將不隻是寫真(作品)裏的物語,更包括瞭寫真(史)的物語。這本書推薦給想要瞭解日本視覺文化的人。
    ——江明玉(《日日》雜誌中文版)
  

  ★某種意義上,攝影師無論拍什麼,其實都是在掂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森山的寡歡之態變成文字和影像,就成瞭他的辦法和技術,這是進入森山獨特美學的入口之一。
    ——硃白(評論傢)
  

  ★攝影,從未來突然來到。
  ——奈良原一高
  

目錄

011日本攝影史筆記
寫真物語
022開啓攝影藝術第一篇章福原信三
032構成派代錶人物淵上白陽
036田園風景第一人鹽榖定好
040承前啓後的現代攝影開創者野島康三
050新興攝影旗手小石清
058超前三十年的前衛安井仲治
072純藝術攝影獨行者中山岩太
080介於繪畫與攝影間的錶現者椎原治與瑛九
086日本超現實主義代錶山本悍右
097與藝術告彆吧--迴歸攝影
110亞洲第一位馬格蘭攝影傢濱榖浩
116日本寫實主義攝影領袖土門拳
128"鄉愁的東京"街拍始祖桑原甲子雄
134世界所愛的植田調植田正治
158VVO造就戰後日本攝影的靈魂人物東鬆照明
170VVO走上攝影傢之路的時空詩人奈良原一高
178VVO從現實中喚起異質世界川田喜久治
188VVO肉體與視覺共構的日本細江英公
194包豪斯到侘寂美石元泰博
203攝影如何證明世界不止一個-新日本攝影
大師物語
212日本攝影關係圖1930-
214大師友誼劄記
233他們心中的日本攝影大師
後記
247復刻攝影集大全
攝影大師對照年錶
語錄齣處/參考文獻/名詞對照/
文章明細/作品明細/謝辭






















精彩書摘

  寫真物語
  ▎世界所愛的植田調
  植田正治
  UEDAShoji,1913—2000
  植田正治與攝影的最初接觸,是中學畢業時懇求傢人購買一颱帶有蔡斯鏡頭的相機,當時正是一九三〇年藝術攝影運動末期,所以即使後來受到新興攝影熏陶,植田正治仍鍾情攝影的繪畫感,完成既具個人世界又具古典氣息的獨特作品。
  齣身日本中國地區鳥取縣,植田正治與當地攝影傢成立“中國攝影傢團體”,定期“上京”到東京發錶作品,一九三九年在東京展覽中植田正治發錶“少女四態”,奠定植田風格的雛形,後來在離傢不到一百公尺遠的鳥取沙丘取景拍攝,運用正麵光與沙丘阻斷縱深的平麵性,把人物由固有文脈切離開來,構成一幅幅宛如“沒有聲音的記憶”的超現實氣氛作品。一九八〇年代植田正治還以沙丘舞颱挑戰瞭彩色時尚攝影。
  盡管植田正治謙稱自己為“業餘攝影愛好者”,他以平常心拍攝的日常風景、傢人照片,充滿超現實主義與寜靜氣氛,深受世人喜愛。在攝影的發源地—法國,也特彆稱他獨特風格為“植田調Ueda-Cho”。
  一九九五年,植田正治寫真美術館於鳥取縣開館,由建築師高鬆伸設計,靈感來自植田正治之代錶作《少女四態》,建築物之間的空間可眺望中國地區最高山脈—大山。植田正治寫真美術館收藏有由植田正治寄贈的一萬五韆餘件作品。
  ▏我拍攝兒童的世界,並不是因為我想要錶現兒童的世界。我隻是將他們作為物體使用罷瞭。
  ——《昭和攝影·作品全集十植田正治》,一九八三年
  ▏即使從早拍攝到晚,但為瞭一張“傑作”的誕生,一切都是值得的,這就是攝影。不要過度思考,隻要在日常生活中發現一個主題後持續不斷拍攝,這就是“攝影”的實踐方法。我也就是這麼嘗試的。
  ——《雨過天晴》,《筆記》,一九七九年
  ▎VIVO造就戰後日本攝影的靈魂人物
  東鬆照明
  TOMATSUShomei,1930—2012
  東鬆照明大學時曾投稿土門拳的《相機》專欄,畢業後加入“岩波攝影文庫”,開始職業攝影傢生涯。東鬆照明的早期作品仍屬社會紀實脈絡,一九六〇年代後他的風格逐漸往對比、粗糙的視覺性前進。
  東鬆照明是思考日本戰後的主體性最重要的攝影傢,他的作品相當多樣,他曾比喻自己為一種“多麵體,會因為光的角度而改變顔色和形狀”。一九六六年他齣版拍攝長崎的《(11時02分)長崎》,一九六七年自費齣版集大成的代錶作《日本》。東鬆照明尤其對“美國化(Americanization)”強烈批判,在一九六八年《相機每日》發錶同名作品:“星條旗的五十顆星現在可多加一顆瞭,那就是日本,仿佛成為美國日本州島島一般,美國早完全滲透日本內部,滲透我們的生活。”這些作品後來延續成知名的“口香糖與巧剋力”係列。
  一九六九年,東鬆照明首次前往美軍統治下的衝繩,發現衝繩實際上擁有持續拒絕美國化的強韌精神領域,他的關心,因此急速地從被美國代錶的物質文化,轉嚮衝繩的精神文化—衝繩成為他畢生拍攝的對象,之後長期拍攝衝繩及周邊島嶼。一九七四年,東鬆照明在衝繩舉辦“WorkShop攝影學校”的“衝繩工作坊”,一九七五年,齣版錶作《太陽的鉛筆》。
  東鬆照明是首先提齣攝影“原光景”的日本攝影傢,他的作品處處反應“二戰”後日本的真實麵貌,也是他青春期在傢鄉名古屋所看到的戰後景象的投射。東鬆照明也是首先用“野良犬之眼”比喻攝影的人,一九七六年他發錶名為“野良犬之眼”的文章說明他的攝影觀:“不固定視綫,沒有目標的麯摺路徑,看著地麵持續而走,成為野良犬之眼。”東鬆照明不僅影響瞭後來眾多日本攝影傢,也因他的牽引、教育,讓日本的攝影界産生新的動力,是造就戰後日本攝影發展的靈魂人物。
  ▏在對成年人的不信任感中成長的我們戰後派,不知被誰稱作瞭“不信的世代”。對不相信任何事物的我而言,唯一讓我咀嚼到真實滋味的,是肉眼所能見的事物。於是很快地,我與相機相遇瞭,成為攝影的囚犯。
  ——《時代的島嶼》,一九九八年
  ▏我們常說,一張照片隻能擁有微量的時間,但這隻是以機械所計算的時間量。事實上,在按下快門的那一瞬間,我活著至今的曆史總量被丟嚮對象,我的時間與對象的時間被雙雙重疊,最終,它們凝結成一張照片。因此,我的攝影,既是我的體驗的一小部分,也是我所有體驗的總和。
  ——《激動的日本日常》,《相機每日》,一九六八年
  ▎大師友誼劄記
  木村伊兵衛
  ×布列鬆(HenriCartier-Bresson)
  ×杜瓦諾(RobertDoisneau)
  =外遊巴黎
  一九五〇年木村伊兵衛組成“Photo集團”(集団フォト),一九五一年“第一迴集團Photo展——日法英美聯閤攝影展”時木村伊兵衛邀請布列鬆參展,布列鬆答應由法國寄來作品,是兩人第一次交流。當時木村伊兵衛大力贊揚布列鬆:“確立和繪畫相異的攝影的世界,是我多年來的心願,而布列鬆的攝影在一個畫麵中如實達到瞭。”
  同年馬格蘭攝影傢比紹夫(WernerBischof)來到日本拍攝,木村伊兵衛熱情帶他赴京都旅行、讓他使用自己的暗房,在比紹夫的邀請下,木村伊兵衛決定到歐洲一遊,可惜成行時比紹夫已車禍過世。
  一九五四年木村伊兵衛“外遊”至歐洲旅行,在巴黎時拜訪瞭布列鬆,並且一起齣外拍攝,在作品中留下彼此的身影,木村伊兵衛還到位於巴黎近郊的布列鬆工作室,搶先觀看瞭正在編輯的Europeans,這本由藝術傢米羅(JoanMiro)所設計的攝影集是布列鬆的代錶作之一,帶給木村伊兵衛新的刺激。
  當布列鬆問木村伊兵衛還想在巴黎認識什麼人時,布列鬆迴答杜瓦諾。在布列鬆的介紹之下木村伊兵衛與杜瓦諾見麵瞭,杜瓦諾設下盛大晚宴歡迎木村伊兵衛。次年木村伊兵衛再訪巴黎,杜瓦諾帶他穿梭巴黎大街小巷,告訴他閤適拍照的地點,木村伊兵衛所拍攝的巴黎之所以充滿生活感,可說是杜瓦諾的功勞。木村伊兵衛齣發前富士公司還贈送彩色正片試用,他在歐洲開始嘗試彩色攝影,並在羅馬與彩色攝影先驅哈斯(ErnstHaas)交流。
  木村伊兵衛共四度造訪巴黎,齣版三本歐洲攝影集,二〇〇六年再編的《木村伊兵衛攝影集——巴黎》則可一窺全貌。(黃亞紀)
  參考書目:《彆冊太陽木村伊兵衛》,二〇一一年,平凡社
  《木村伊兵衛の眼》,二〇〇七年,平凡社
  ……

前言/序言

  寫真物語
  世界所愛的植田調
  植田正治
  UEDAShoji,1913—2000
  植田正治與攝影的最初接觸,是中學畢業時懇求傢人購買一颱帶有蔡斯鏡頭的相機,當時正是一九三〇年藝術攝影運動末期,所以即使後來受到新興攝影熏陶,植田正治仍鍾情攝影的繪畫感,完成既具個人世界又具古典氣息的獨特作品。
  齣身日本中國地區鳥取縣,植田正治與當地攝影傢成立“中國攝影傢團體”,定期“上京”到東京發錶作品,一九三九年在東京展覽中植田正治發錶“少女四態”,奠定植田風格的雛形,後來在離傢不到一百公尺遠的鳥取沙丘取景拍攝,運用正麵光與沙丘阻斷縱深的平麵性,把人物由固有文脈切離開來,構成一幅幅宛如“沒有聲音的記憶”的超現實氣氛作品。一九八〇年代植田正治還以沙丘舞颱挑戰瞭彩色時尚攝影。
  盡管植田正治謙稱自己為“業餘攝影愛好者”,他以平常心拍攝的日常風景、傢人照片,充滿超現實主義與寜靜氣氛,深受世人喜愛。在攝影的發源地—法國,也特彆稱他獨特風格為“植田調Ueda-Cho”。
  一九九五年,植田正治寫真美術館於鳥取縣開館,由建築師高鬆伸設計,靈感來自植田正治之代錶作《少女四態》,建築物之間的空間可眺望中國地區最高山脈—大山。植田正治寫真美術館收藏有由植田正治寄贈的一萬五韆餘件作品。
  我拍攝兒童的世界,並不是因為我想要錶現兒童的世界。我隻是將他們作為物體使用罷瞭。
  ——《昭和攝影·作品全集十植田正治》,一九八三年
 ▏即使從早拍攝到晚,但為瞭一張“傑作”的誕生,一切都是值得的,這就是攝影。不要過度思考,隻要在日常生活中發現一個主題後持續不斷拍攝,這就是“攝影”的實踐方法。我也就是這麼嘗試的。
  ——《雨過天晴》,《筆記》,一九七九年
  VIVO造就戰後日本攝影的靈魂人物
  東鬆照明
  TOMATSUShomei,1930—2012
  東鬆照明大學時曾投稿土門拳的《相機》專欄,畢業後加入“岩波攝影文庫”,開始職業攝影傢生涯。東鬆照明的早期作品仍屬社會紀實脈絡,一九六〇年代後他的風格逐漸往對比、粗糙的視覺性前進。
  東鬆照明是思考日本戰後的主體性最重要的攝影傢,他的作品相當多樣,他曾比喻自己為一種“多麵體,會因為光的角度而改變顔色和形狀”。一九六六年他齣版拍攝長崎的《(11時02分)長崎》,一九六七年自費齣版集大成的代錶作《日本》。東鬆照明尤其對“美國化(Americanization)”強烈批判,在一九六八年《相機每日》發錶同名作品:“星條旗的五十顆星現在可多加一顆瞭,那就是日本,仿佛成為美國日本州島島一般,美國早完全滲透日本內部,滲透我們的生活。”這些作品後來延續成知名的“口香糖與巧剋力”係列。
  一九六九年,東鬆照明首次前往美軍統治下的衝繩,發現衝繩實際上擁有持續拒絕美國化的強韌精神領域,他的關心,因此急速地從被美國代錶的物質文化,轉嚮衝繩的精神文化—衝繩成為他畢生拍攝的對象,之後長期拍攝衝繩及周邊島嶼。一九七四年,東鬆照明在衝繩舉辦“WorkShop攝影學校”的“衝繩工作坊”,一九七五年,齣版錶作《太陽的鉛筆》。
  東鬆照明是首先提齣攝影“原光景”的日本攝影傢,他的作品處處反應“二戰”後日本的真實麵貌,也是他青春期在傢鄉名古屋所看到的戰後景象的投射。東鬆照明也是首先用“野良犬之眼”比喻攝影的人,一九七六年他發錶名為“野良犬之眼”的文章說明他的攝影觀:“不固定視綫,沒有目標的麯摺路徑,看著地麵持續而走,成為野良犬之眼。”東鬆照明不僅影響瞭後來眾多日本攝影傢,也因他的牽引、教育,讓日本的攝影界産生新的動力,是造就戰後日本攝影發展的靈魂人物。
  在對成年人的不信任感中成長的我們戰後派,不知被誰稱作瞭“不信的世代”。對不相信任何事物的我而言,唯一讓我咀嚼到真實滋味的,是肉眼所能見的事物。於是很快地,我與相機相遇瞭,成為攝影的囚犯。
  ——《時代的島嶼》,一九九八年
  我們常說,一張照片隻能擁有微量的時間,但這隻是以機械所計算的時間量。事實上,在按下快門的那一瞬間,我活著至今的曆史總量被丟嚮對象,我的時間與對象的時間被雙雙重疊,最終,它們凝結成一張照片。因此,我的攝影,既是我的體驗的一小部分,也是我所有體驗的總和。
  ——《激動的日本日常》,《相機每日》,一九六八年
  大師友誼劄記
  木村伊兵衛
  ×布列鬆(HenriCartier-Bresson)
  ×杜瓦諾(RobertDoisneau)
  =外遊巴黎
  一九五〇年木村伊兵衛組成“Photo集團”(集団フォト),一九五一年“第一迴集團Photo展——日法英美聯閤攝影展”時木村伊兵衛邀請布列鬆參展,布列鬆答應由法國寄來作品,是兩人第一次交流。當時木村伊兵衛大力贊揚布列鬆:“確立和繪畫相異的攝影的世界,是我多年來的心願,而布列鬆的攝影在一個畫麵中如實達到瞭。”
  同年馬格蘭攝影傢比紹夫(WernerBischof)來到日本拍攝,木村伊兵衛熱情帶他赴京都旅行、讓他使用自己的暗房,在比紹夫的邀請下,木村伊兵衛決定到歐洲一遊,可惜成行時比紹夫已車禍過世。
  一九五四年木村伊兵衛“外遊”至歐洲旅行,在巴黎時拜訪瞭布列鬆,並且一起齣外拍攝,在作品中留下彼此的身影,木村伊兵衛還到位於巴黎近郊的布列鬆工作室,搶先觀看瞭正在編輯的Europeans,這本由藝術傢米羅(JoanMiro)所設計的攝影集是布列鬆的代錶作之一,帶給木村伊兵衛新的刺激。
  當布列鬆問木村伊兵衛還想在巴黎認識什麼人時,布列鬆迴答杜瓦諾。在布列鬆的介紹之下木村伊兵衛與杜瓦諾見麵瞭,杜瓦諾設下盛大晚宴歡迎木村伊兵衛。次年木村伊兵衛再訪巴黎,杜瓦諾帶他穿梭巴黎大街小巷,告訴他閤適拍照的地點,木村伊兵衛所拍攝的巴黎之所以充滿生活感,可說是杜瓦諾的功勞。木村伊兵衛齣發前富士公司還贈送彩色正片試用,他在歐洲開始嘗試彩色攝影,並在羅馬與彩色攝影先驅哈斯(ErnstHaas)交流。
  木村伊兵衛共四度造訪巴黎,齣版三本歐洲攝影集,二〇〇六年再編的《木村伊兵衛攝影集——巴黎》則可一窺全貌。(黃亞紀)
  參考書目:《彆冊太陽木村伊兵衛》,二〇一一年,平凡社
  《木村伊兵衛の眼》,二〇〇七年,平凡社


《浮光掠影:百年中國影像記事》 序言 光影,記錄時代的脈搏,定格曆史的瞬間。從遙遠的東方,我們迴望中華民族步履蹣跚卻又奮勇前行的百年曆程。影像,作為一種強大的敘事工具,以其直觀、生動的特性,為我們提供瞭窺視過往的獨特窗口。本書《浮光掠影:百年中國影像記事》並非一本攝影史的學術專著,而是一次真摯的尋訪,一次對那些曾經被時間洪流裹挾、卻又被鏡頭凝固下來的生命片段的深情迴眸。它試圖勾勒齣一條以影像為綫索的敘事軌跡,串聯起從晚清變革的暗流湧動,到民國風雲的動蕩跌宕,再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百廢待興,直至改革開放前的艱辛探索。我們不專注於攝影技術的演進,更不糾結於攝影師的個人傳奇,而是將焦點置於影像所承載的社會變遷、人文風貌以及普通人的悲歡離閤。 第一章:碎鏡殘影——晚清社會變局下的東方凝視 在19世紀末,當西方攝影技術剛剛叩響中國的大門,它所帶來的不僅僅是新奇的科技,更是一種前所未有的觀看方式。那些最早的鏡頭,往往由外國傳教士、旅行傢、外交官所攜帶,他們以一種“他者”的視角,記錄著古老帝國的容顔。我們看到的,可能是身著長袍馬褂的官員,在森嚴的宮殿裏,臉上帶著幾分迷茫與戒備;可能是街頭巷尾的挑夫、小販,在繁華或破敗的市井中,辛勤勞作,眼神中透露齣生活的艱辛。這些影像,帶著一絲異域的疏離感,卻也真實地捕捉到瞭傳統社會在劇烈衝擊下,那些難以掩飾的裂痕與不安。 同時,一些早期的中國知識分子,在接觸到攝影技術後,也開始嘗試用自己的方式去記錄這個正在發生巨變的國傢。他們或許試圖通過相機,嚮世界展示一個不一樣的中國,一個並非隻停留在“落後”、“愚昧”標簽下的國度。但那個時代,相機是昂貴的、稀少的,能夠被拍攝和留存下來的,往往是那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物,或是具有象徵意義的場景。然而,即便如此,在那些泛黃的舊照片中,我們依然能瞥見辛亥革命前夕,社會各階層湧動的變革氣息,士大人的新式服裝,學生們的激昂麵龐,都在無聲地訴說著時代的呼喚。 第二章:亂世之影——民國風雲變幻中的人性光譜 進入民國,中國社會進入瞭一個前所未有的動蕩時期。軍閥混戰、政治角力、社會變革,無數的事件如同潮水般湧來,衝刷著這片古老的土地。在這個時期,攝影技術逐漸普及,更多的中國攝影師開始活躍在曆史舞颱上。他們用鏡頭記錄下那個時代的復雜圖景: 北洋時代的北國風光與南國煙雲: 從張園的洋樓洋景,到上海的十裏洋場,從北京的故宮巍峨,到北方的黃土高原,影像呈現齣地域間的差異與融閤。我們能看到身著旗袍的摩登女郎,在繁華的咖啡館裏談笑風生,她們是新時代女性的代錶,也是挑戰傳統觀念的先鋒。同時,我們也看到瞭依然存在於社會底層的貧苦農民,他們在飢餓與戰亂中掙紮,他們的眼神,是那個時代最真實的寫照。 抗日戰爭的烽火歲月: 當民族危機降臨,攝影師們將鏡頭對準瞭硝煙彌漫的戰場,對準瞭浴血奮戰的將士,對準瞭遭受苦難的民眾。那些揭露日軍暴行的照片,成為瞭控訴法西斯罪行的有力證據,也在海內外引起瞭強烈的反響。而那些記錄下普通人在戰火中相互扶持、不屈不撓的影像,則展現瞭中華民族頑強的生命力。無論是戰地記者的冒死拍攝,還是普通人自發留下的珍貴瞬間,都構成瞭這段悲壯曆史不可磨滅的印記。 都市的繁華與鄉野的寂寥: 在一些大城市,隨著經濟的發展,攝影館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婚紗照、全傢福,這些記錄個人生活軌跡的影像,也側麵反映瞭當時社會的消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變遷。而遠離都市喧囂的鄉村,則依然保留著傳統的農耕文化,影像中的勞作場景、民俗活動,讓我們看到瞭中國傳統社會最後的餘暉。 第三章:紅色潮湧——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歲月印記 新中國的成立,標誌著中國曆史進入瞭一個全新的紀元。在這個充滿理想與激情的時代,攝影的主題發生瞭深刻的轉變。鏡頭不再聚焦於個人的悲歡離閤,而是更多地投嚮瞭集體、建設與信仰。 建設新中國的宏偉圖景: 建設者們的身影,遍布祖國的大江南北。他們在工廠裏揮灑汗水,在田野上播撒希望,在城市裏拔地而起的高樓,都在影像中定格。那些意氣風發的青年,懷揣著建設國傢的夢想,他們的臉上洋溢著對未來的憧憬。 人民公社的勞動場景: 影像記錄瞭農民們集體勞動的場景,大傢齊心協力,改造山河,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那些整齊劃一的勞動隊,在陽光下辛勤耕耘,構成瞭一幅幅充滿力量的畫麵。 社會生活的變革與革新: 新的社會製度下,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在發生變化。集體主義精神被強調,人們的穿著打扮趨於樸素,更加注重實用性。影像中,人們參與政治活動、學習文化知識、進行體育鍛煉的場景,都反映瞭那個時代的主流價值。 國傢形象的塑造與傳播: 官方攝影機構積極記錄國傢建設的成就,並通過各種渠道嚮國內外傳播,以塑造新中國的國際形象。國慶閱兵、大型慶典、外事活動,這些具有儀式感的場麵,都被鏡頭一一捕捉。 第四章:時代之鏡——普通人的生活軌跡 這本書的核心,並非宏大的曆史敘事,而是試圖從那些被淹沒在曆史洪流中的無數個“普通人”身上,尋找時代的共鳴。我們所選取和呈現的影像,往往來自私人珍藏、民間搜集,甚至是那些塵封在檔案角落裏的角落。 傢族的傳承與變遷: 一張泛黃的舊照片,可能是傢族幾代人的閤影,記錄著傢族成員的成長、離散與團聚。從祖輩的年輕歲月,到父輩的壯年時光,再到自己童年的懵懂,這些影像串聯起傢族的記憶,也摺射齣時代的變遷。 日常生活的點滴: 無論是街頭的小販、辛苦的工人,還是放學歸來的孩童,亦或是圍爐夜話的傢庭,這些看似平凡的瞬間,卻蘊含著最真實的生活氣息。一張孩童時代的零食,一件樸素的衣裳,一個熟悉的街角,都能勾起我們內心深處的迴憶。 情感的流露與錶達: 在那些影像中,我們能看到戀人之間的含蓄愛意,父母對子女的慈愛,朋友間的歡聲笑語,以及個人在麵對睏難時的堅毅與無奈。這些樸素的情感,跨越瞭時間和空間的界限,直抵人心。 結語 《浮光掠影:百年中國影像記事》,是一次關於“看見”的嘗試。它邀請讀者一同潛入曆史的深海,去打撈那些被時間遺忘的碎片。我們希望通過這些影像,讓人們看到中國社會的多元麵貌,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的喜怒哀樂,更重要的是,讓每一個曾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都能在這些影像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曆史與我們血脈相連的溫度。這不隻是一本關於過去的影像集,更是一麵映照當下、啓迪未來的鏡子。我們相信,每一個被鏡頭定格的瞬間,都蘊含著屬於那個時代的故事,值得我們去傾聽,去感受,去銘記。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裝幀設計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稱贊的藝術品。裝幀的質感和紙張的選擇,都透露齣一種對原作的尊重。我尤其欣賞編者在版式編排上的用心,他們並非簡單地按照時間順序堆砌圖片,而是巧妙地將主題相似、風格互補的作品並置,形成瞭一種視覺上的對話。比如,相鄰的兩張照片,一張是浮世繪風格的擺拍,另一張卻是極為寫實的社會風貌,這種並置手法極大地豐富瞭作品的解讀層次。這讓我意識到,原來在“物語”構建的過程中,攝影師們也在不斷地嘗試如何用光影來錶達那個時代特有的美學傾嚮。對我來說,這更像是一部結閤瞭視覺史和美學批評的精妙教材,每一頁的留白和圖文的排布,都經過瞭深思熟慮。

評分

當我翻到1960年代的作品時,能明顯感覺到攝影語言的轉嚮,那種後期對形式感和觀念性的探索,簡直讓人眼前一亮。相較於早期的嚴謹和紀實性,後期的作品開始玩味光影的結構,甚至開始進行更具主觀色彩的構圖實驗。我特彆喜歡那些帶有強烈建築綫條感的作品,那種硬朗的幾何圖形與人物的有機形態之間的碰撞,充滿瞭現代主義的張力。這種風格的轉變,也恰恰反映瞭日本社會在高速發展中對自身身份的再定義。整本書的跨度非常大,從模擬歐洲的古典影樓風格,到最終探索齣高度自我風格化的現代影像,這種清晰的演變脈絡,讓讀者能清晰地追蹤日本攝影藝術是如何在吸收外來影響的同時,最終孕育齣獨一無二的本土精神,這是一次酣暢淋灕的視覺朝聖之旅。

評分

這本書裏那些關於“日常生活”的捕捉,纔是我最想反復品味的寶藏。少瞭宏大敘事和政治意味,這些照片展現的是一個更柔軟、更煙火氣的日本社會。我花瞭好長時間去研究那些傢庭聚會、市集買賣、或是午後小憩的場景。攝影師如何捕捉到傢人之間一個不經意的眼神接觸,或者一隻手無意識地搭在膝蓋上的姿態,這種對瞬間細節的捕捉能力簡直令人嘆服。它讓人感受到,盡管時代在變,技術在進步,但人類情感的基本脈絡——愛、勞作、等待——是永恒不變的。這些看似尋常的鏡頭,恰恰是對“物語”這個詞最好的注解,它們是無數個細小、卻又無可替代的人生片段匯聚成的宏大敘事,溫暖而充滿力量。

評分

作為一個對紀實攝影情有獨鍾的人,這本書裏那些關於戰爭和災後重建的部分,著實讓我動容,但也帶來瞭一種近乎窒息的真實感。這些鏡頭沒有刻意去煽情,而是冷靜地記錄瞭日常的艱辛。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組關於戰後物資匱乏時期的街頭景象,人們推著簡陋的自行車,臉上寫滿瞭疲憊,但孩子們在廢墟邊玩耍的瞬間,卻又閃爍著頑強的生命力。那種對比帶來的衝擊力,讓我久久無法移開視綫。攝影師顯然是一位深諳“在場”之道的匠人,他們的視角不是高高在上的俯瞰,而是與被攝者站在一起,呼吸著同樣的空氣。這種近距離的觀察,使得作品不僅具有曆史價值,更蘊含著深刻的人文關懷,讀到這部分,我感覺自己仿佛穿越迴瞭那個喧囂又壓抑的年代,每一個快門聲都敲打在心上。

評分

這本厚重的畫冊,光是捧在手裏就有一種曆史的沉甸感,我完全沉浸在那些黑白和泛黃的影像世界裏。初翻閱時,我立刻被那些19世紀末到昭和時代初期的肖像吸引住瞭。那些明治維新時期知識分子的眼神,帶著一種麵對新舊交替的迷茫與堅韌,鏡頭語言極其剋製,但每一張臉龐都像是無聲的史詩。我特彆留意瞭那些關於“文明開化”的場景,比如穿著和服卻拿著相機的年輕女性,或是剛剛被引入的西式建築前的閤影,這種文化碰撞的張力,比任何教科書上的描述都要直觀有力。特彆是那些早期的暗房工藝痕跡,顆粒感和微妙的影調變化,讓人不禁感慨,在那個膠片還未普及的年代,攝影師是如何將一瞬間凝固成永恒的藝術品的。它不僅僅是關於技術的發展,更是關於一個國傢在劇變中對自我形象的探索和重塑,每一頁都像是對那個逝去時代的深情迴望。

評分

很好,內容非常豐富。感覺很有藉鑒意義。很有收獲!希望大傢都來買!

評分

值得慢慢品味的一套畫冊

評分

寫真物語2 日本攝影1969—1989

評分

很不錯的一本書!!!!!!

評分

內容垃圾內容垃圾

評分

評分

字有點少有點浪費

評分

一本好書,自己留作資料的。

評分

qq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