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摄影界一致推荐!
★聚集评论家、美术馆、摄影师家属、摄影师、策划人多方力量,收录19位大师70幅代表作60段经典语录
★著名新锐摄影策划人、评论家黄亚纪倾力打造(全套四册)
※19位“大师的大师”,开启日本摄影的兴盛旅程※
福原信三渊上白阳盐谷定好野岛康三小石清安井仲治中山岩太椎原治瑛九山本悍右
滨谷浩土门拳桑原甲子雄植田正治东松照明奈良原一高川田喜久治细江英公石元泰博
◆日本摄影大师关系图+大师友谊趣事+日本摄影画册索引+日本摄影年表……开创性整理日本摄影相关资料
黄亚纪,1976年生,台湾大学社会学系毕业后,赴美日学习当代艺术与摄影,曾为台北、上海、东京、伦敦等地的艺术博览会与画廊供职,长期于华人艺术杂志发表评论文章。2008年于台北也趣艺廊策划“实文件”展,中平卓马、蜷川实花作品得以首次在台湾展出。2011年于台北索卡艺术中心策划“续彩虹”展,介绍日本中青辈摄影家小山泰介、楢桥朝子。2012至2014年于北京亦安画廊规划荒木经惟、森山大道、须田一政、北井一夫、三好耕三等摄影家的个展。2012年成立亦安工作室,创办AURA杂志,致力于摄影与当代艺术出版。2014年4月开设亦安画廊台北,现为亦安画廊台北负责人。
编辑与编译作品有:《写真物语上:日本摄影大师语录1889—1989》(亦安工作室,2012年)、《知日:写真》(中信出版社,2013)。翻译与审译作品有:杉本博司《艺术的起源》(大家出版社,2014,审译),中平卓马×筱山纪信《决斗写真论》(脸谱出版社,2013),
森山大道《我的写真全貌》(原点出版社,2013),荒木经惟《写真=爱 直到生命尽头,我依然相信写真》(原点出版社,2012),杉本博司《直到长出青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简体版,2012;大家出版社繁体版,2010),Louisa Buck、Judith Greer《当代艺术收藏指南》(典藏出版社,2010,合译)。
写真物语
▎世界所爱的植田调
植田正治
UEDAShoji,1913—2000
植田正治与摄影的最初接触,是中学毕业时恳求家人购买一台带有蔡斯镜头的相机,当时正是一九三〇年艺术摄影运动末期,所以即使后来受到新兴摄影熏陶,植田正治仍钟情摄影的绘画感,完成既具个人世界又具古典气息的独特作品。
出身日本中国地区鸟取县,植田正治与当地摄影家成立“中国摄影家团体”,定期“上京”到东京发表作品,一九三九年在东京展览中植田正治发表“少女四态”,奠定植田风格的雏形,后来在离家不到一百公尺远的鸟取沙丘取景拍摄,运用正面光与沙丘阻断纵深的平面性,把人物由固有文脉切离开来,构成一幅幅宛如“没有声音的记忆”的超现实气氛作品。一九八〇年代植田正治还以沙丘舞台挑战了彩色时尚摄影。
尽管植田正治谦称自己为“业余摄影爱好者”,他以平常心拍摄的日常风景、家人照片,充满超现实主义与宁静气氛,深受世人喜爱。在摄影的发源地—法国,也特别称他独特风格为“植田调Ueda-Cho”。
一九九五年,植田正治写真美术馆于鸟取县开馆,由建筑师高松伸设计,灵感来自植田正治之代表作《少女四态》,建筑物之间的空间可眺望中国地区最高山脉—大山。植田正治写真美术馆收藏有由植田正治寄赠的一万五千余件作品。
▏我拍摄儿童的世界,并不是因为我想要表现儿童的世界。我只是将他们作为物体使用罢了。
——《昭和摄影·作品全集十植田正治》,一九八三年
▏即使从早拍摄到晚,但为了一张“杰作”的诞生,一切都是值得的,这就是摄影。不要过度思考,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个主题后持续不断拍摄,这就是“摄影”的实践方法。我也就是这么尝试的。
——《雨过天晴》,《笔记》,一九七九年
▎VIVO造就战后日本摄影的灵魂人物
东松照明
TOMATSUShomei,1930—2012
东松照明大学时曾投稿土门拳的《相机》专栏,毕业后加入“岩波摄影文库”,开始职业摄影家生涯。东松照明的早期作品仍属社会纪实脉络,一九六〇年代后他的风格逐渐往对比、粗糙的视觉性前进。
东松照明是思考日本战后的主体性最重要的摄影家,他的作品相当多样,他曾比喻自己为一种“多面体,会因为光的角度而改变颜色和形状”。一九六六年他出版拍摄长崎的《(11时02分)长崎》,一九六七年自费出版集大成的代表作《日本》。东松照明尤其对“美国化(Americanization)”强烈批判,在一九六八年《相机每日》发表同名作品:“星条旗的五十颗星现在可多加一颗了,那就是日本,仿佛成为美国日本州岛岛一般,美国早完全渗透日本内部,渗透我们的生活。”这些作品后来延续成知名的“口香糖与巧克力”系列。
一九六九年,东松照明首次前往美军统治下的冲绳,发现冲绳实际上拥有持续拒绝美国化的强韧精神领域,他的关心,因此急速地从被美国代表的物质文化,转向冲绳的精神文化—冲绳成为他毕生拍摄的对象,之后长期拍摄冲绳及周边岛屿。一九七四年,东松照明在冲绳举办“WorkShop摄影学校”的“冲绳工作坊”,一九七五年,出版表作《太阳的铅笔》。
东松照明是首先提出摄影“原光景”的日本摄影家,他的作品处处反应“二战”后日本的真实面貌,也是他青春期在家乡名古屋所看到的战后景象的投射。东松照明也是首先用“野良犬之眼”比喻摄影的人,一九七六年他发表名为“野良犬之眼”的文章说明他的摄影观:“不固定视线,没有目标的曲折路径,看着地面持续而走,成为野良犬之眼。”东松照明不仅影响了后来众多日本摄影家,也因他的牵引、教育,让日本的摄影界产生新的动力,是造就战后日本摄影发展的灵魂人物。
▏在对成年人的不信任感中成长的我们战后派,不知被谁称作了“不信的世代”。对不相信任何事物的我而言,唯一让我咀嚼到真实滋味的,是肉眼所能见的事物。于是很快地,我与相机相遇了,成为摄影的囚犯。
——《时代的岛屿》,一九九八年
▏我们常说,一张照片只能拥有微量的时间,但这只是以机械所计算的时间量。事实上,在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我活着至今的历史总量被丢向对象,我的时间与对象的时间被双双重叠,最终,它们凝结成一张照片。因此,我的摄影,既是我的体验的一小部分,也是我所有体验的总和。
——《激动的日本日常》,《相机每日》,一九六八年
▎大师友谊札记
木村伊兵卫
×布列松(HenriCartier-Bresson)
×杜瓦诺(RobertDoisneau)
=外游巴黎
一九五〇年木村伊兵卫组成“Photo集团”(集団フォト),一九五一年“第一回集团Photo展——日法英美联合摄影展”时木村伊兵卫邀请布列松参展,布列松答应由法国寄来作品,是两人第一次交流。当时木村伊兵卫大力赞扬布列松:“确立和绘画相异的摄影的世界,是我多年来的心愿,而布列松的摄影在一个画面中如实达到了。”
同年马格兰摄影家比绍夫(WernerBischof)来到日本拍摄,木村伊兵卫热情带他赴京都旅行、让他使用自己的暗房,在比绍夫的邀请下,木村伊兵卫决定到欧洲一游,可惜成行时比绍夫已车祸过世。
一九五四年木村伊兵卫“外游”至欧洲旅行,在巴黎时拜访了布列松,并且一起出外拍摄,在作品中留下彼此的身影,木村伊兵卫还到位于巴黎近郊的布列松工作室,抢先观看了正在编辑的Europeans,这本由艺术家米罗(JoanMiro)所设计的摄影集是布列松的代表作之一,带给木村伊兵卫新的刺激。
当布列松问木村伊兵卫还想在巴黎认识什么人时,布列松回答杜瓦诺。在布列松的介绍之下木村伊兵卫与杜瓦诺见面了,杜瓦诺设下盛大晚宴欢迎木村伊兵卫。次年木村伊兵卫再访巴黎,杜瓦诺带他穿梭巴黎大街小巷,告诉他合适拍照的地点,木村伊兵卫所拍摄的巴黎之所以充满生活感,可说是杜瓦诺的功劳。木村伊兵卫出发前富士公司还赠送彩色正片试用,他在欧洲开始尝试彩色摄影,并在罗马与彩色摄影先驱哈斯(ErnstHaas)交流。
木村伊兵卫共四度造访巴黎,出版三本欧洲摄影集,二〇〇六年再编的《木村伊兵卫摄影集——巴黎》则可一窥全貌。(黄亚纪)
参考书目:《别册太阳木村伊兵卫》,二〇一一年,平凡社
《木村伊兵卫の眼》,二〇〇七年,平凡社
……
这本书里那些关于“日常生活”的捕捉,才是我最想反复品味的宝藏。少了宏大叙事和政治意味,这些照片展现的是一个更柔软、更烟火气的日本社会。我花了好长时间去研究那些家庭聚会、市集买卖、或是午后小憩的场景。摄影师如何捕捉到家人之间一个不经意的眼神接触,或者一只手无意识地搭在膝盖上的姿态,这种对瞬间细节的捕捉能力简直令人叹服。它让人感受到,尽管时代在变,技术在进步,但人类情感的基本脉络——爱、劳作、等待——是永恒不变的。这些看似寻常的镜头,恰恰是对“物语”这个词最好的注解,它们是无数个细小、却又无可替代的人生片段汇聚成的宏大叙事,温暖而充满力量。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称赞的艺术品。装帧的质感和纸张的选择,都透露出一种对原作的尊重。我尤其欣赏编者在版式编排上的用心,他们并非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堆砌图片,而是巧妙地将主题相似、风格互补的作品并置,形成了一种视觉上的对话。比如,相邻的两张照片,一张是浮世绘风格的摆拍,另一张却是极为写实的社会风貌,这种并置手法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解读层次。这让我意识到,原来在“物语”构建的过程中,摄影师们也在不断地尝试如何用光影来表达那个时代特有的美学倾向。对我来说,这更像是一部结合了视觉史和美学批评的精妙教材,每一页的留白和图文的排布,都经过了深思熟虑。
评分当我翻到1960年代的作品时,能明显感觉到摄影语言的转向,那种后期对形式感和观念性的探索,简直让人眼前一亮。相较于早期的严谨和纪实性,后期的作品开始玩味光影的结构,甚至开始进行更具主观色彩的构图实验。我特别喜欢那些带有强烈建筑线条感的作品,那种硬朗的几何图形与人物的有机形态之间的碰撞,充满了现代主义的张力。这种风格的转变,也恰恰反映了日本社会在高速发展中对自身身份的再定义。整本书的跨度非常大,从模拟欧洲的古典影楼风格,到最终探索出高度自我风格化的现代影像,这种清晰的演变脉络,让读者能清晰地追踪日本摄影艺术是如何在吸收外来影响的同时,最终孕育出独一无二的本土精神,这是一次酣畅淋漓的视觉朝圣之旅。
评分作为一个对纪实摄影情有独钟的人,这本书里那些关于战争和灾后重建的部分,着实让我动容,但也带来了一种近乎窒息的真实感。这些镜头没有刻意去煽情,而是冷静地记录了日常的艰辛。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组关于战后物资匮乏时期的街头景象,人们推着简陋的自行车,脸上写满了疲惫,但孩子们在废墟边玩耍的瞬间,却又闪烁着顽强的生命力。那种对比带来的冲击力,让我久久无法移开视线。摄影师显然是一位深谙“在场”之道的匠人,他们的视角不是高高在上的俯瞰,而是与被摄者站在一起,呼吸着同样的空气。这种近距离的观察,使得作品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关怀,读到这部分,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喧嚣又压抑的年代,每一个快门声都敲打在心上。
评分这本厚重的画册,光是捧在手里就有一种历史的沉甸感,我完全沉浸在那些黑白和泛黄的影像世界里。初翻阅时,我立刻被那些19世纪末到昭和时代初期的肖像吸引住了。那些明治维新时期知识分子的眼神,带着一种面对新旧交替的迷茫与坚韧,镜头语言极其克制,但每一张脸庞都像是无声的史诗。我特别留意了那些关于“文明开化”的场景,比如穿着和服却拿着相机的年轻女性,或是刚刚被引入的西式建筑前的合影,这种文化碰撞的张力,比任何教科书上的描述都要直观有力。特别是那些早期的暗房工艺痕迹,颗粒感和微妙的影调变化,让人不禁感慨,在那个胶片还未普及的年代,摄影师是如何将一瞬间凝固成永恒的艺术品的。它不仅仅是关于技术的发展,更是关于一个国家在剧变中对自我形象的探索和重塑,每一页都像是对那个逝去时代的深情回望。
评分百年经典,印刷精美, 适合收藏.
评分书的装订和配色都不错。里面的内容更是让人心旷神怡啦。
评分字数字数字数 哎 有必要吗
评分质量还好,就是排版有些浪费。
评分还没有看,但是质量还不错。
评分是正版书,装帧不错,纸张也好,值得购买。
评分东西不错,物流迅速,服务绝对绝对一流!
评分还可以。。。。。。。。
评分书很好,品相不错,快递服务也很优秀,这是一本好书,谢谢京东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