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真物语1 日本摄影1889—1968

写真物语1 日本摄影1889—196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亚纪 译
图书标签:
  • 日本摄影
  • 摄影史
  • 写真物语
  • 历史
  • 艺术
  • 文化
  • 视觉艺术
  • 20世纪
  • 19世纪
  • 纪实摄影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487227
版次:1
商品编码:11642062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8
字数:25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日本摄影界一致推荐!
  ★聚集评论家、美术馆、摄影师家属、摄影师、策划人多方力量,收录19位大师70幅代表作60段经典语录
  ★著名新锐摄影策划人、评论家黄亚纪倾力打造(全套四册)
  ※19位“大师的大师”,开启日本摄影的兴盛旅程※
  福原信三渊上白阳盐谷定好野岛康三小石清安井仲治中山岩太椎原治瑛九山本悍右
  滨谷浩土门拳桑原甲子雄植田正治东松照明奈良原一高川田喜久治细江英公石元泰博
  ◆日本摄影大师关系图+大师友谊趣事+日本摄影画册索引+日本摄影年表……开创性整理日本摄影相关资料

内容简介

  书透过摄影大师的作品,把日本摄影的面貌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而这也是读者在阅读数本日本大师的经典文集之后,甚或之前,对风靡全球的日本摄影更完整的必要认识。
  第一册“日本摄影1889—1968”记录的是日本当代摄影从开端到变革开始的时期。编者选取多位摄影艺术家的代表作和语录、思考随笔或访谈,向读者展示日本当代摄影从初级到在国际上初露锋芒的过程。选录的摄影家的作品及资料从20世纪初福原信三、渊上白阳到1960年代末崭露头角的荒木经惟、森山大道,非常详尽。
  文献式的梳理,让读者对日本摄影史的早期发展有一个全景式的了解,意简言赅,洋溢文采的诠释与演绎,深化了摄影作为独立艺术类型的思想与意义。近百幅高质量的各时代摄影大师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阅读及收藏价值。

作者简介

  黄亚纪,1976年生,台湾大学社会学系毕业后,赴美日学习当代艺术与摄影,曾为台北、上海、东京、伦敦等地的艺术博览会与画廊供职,长期于华人艺术杂志发表评论文章。2008年于台北也趣艺廊策划“实文件”展,中平卓马、蜷川实花作品得以首次在台湾展出。2011年于台北索卡艺术中心策划“续彩虹”展,介绍日本中青辈摄影家小山泰介、楢桥朝子。2012至2014年于北京亦安画廊规划荒木经惟、森山大道、须田一政、北井一夫、三好耕三等摄影家的个展。2012年成立亦安工作室,创办AURA杂志,致力于摄影与当代艺术出版。2014年4月开设亦安画廊台北,现为亦安画廊台北负责人。
  编辑与编译作品有:《写真物语上:日本摄影大师语录1889—1989》(亦安工作室,2012年)、《知日:写真》(中信出版社,2013)。翻译与审译作品有:杉本博司《艺术的起源》(大家出版社,2014,审译),中平卓马×筱山纪信《决斗写真论》(脸谱出版社,2013),
  森山大道《我的写真全貌》(原点出版社,2013),荒木经惟《写真=爱 直到生命尽头,我依然相信写真》(原点出版社,2012),杉本博司《直到长出青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简体版,2012;大家出版社繁体版,2010),Louisa Buck、Judith Greer《当代艺术收藏指南》(典藏出版社,2010,合译)。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日本摄影代表了一个变化动荡时代的美学追求与文化心理,此后出场的日本摄影家似乎有意回避了情绪性的表达而更趋近观念的表达,其作品也更多有一种哲学思辨的观念色彩与理性的冷静。
  ——顾铮(摄影家、摄影评论家)
  

  ★意简言赅,洋溢文采的诠释与演绎,不仅深化了摄影作为独立艺术类型的思想与意义,同时也是伴随后继者坚定向前的珍贵动力。我诚挚第推荐此书,特别是对有志于摄影学术与创作实务的朋友们。
  ——沈昭良(台湾摄影家)
  
  ★书中交叠的许多日本摄影家名字,仿佛是漫长旅途中经过一站站的小镇站名,让我掉进那片无尽的影像荒原里……谢谢你整理了这些在我旅途中出现的美好风景,而我看着看着,竟也就走到了这里……
    ——郭英声(台湾艺术家)
  

  ★透过编者有系统的整理,读者的收获将不只是写真(作品)里的物语,更包括了写真(史)的物语。这本书推荐给想要了解日本视觉文化的人。
    ——江明玉(《日日》杂志中文版)
  

  ★某种意义上,摄影师无论拍什么,其实都是在掂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森山的寡欢之态变成文字和影像,就成了他的办法和技术,这是进入森山独特美学的入口之一。
    ——朱白(评论家)
  

  ★摄影,从未来突然来到。
  ——奈良原一高
  

目录

011日本摄影史笔记
写真物语
022开启摄影艺术第一篇章福原信三
032构成派代表人物渊上白阳
036田园风景第一人盐谷定好
040承前启后的现代摄影开创者野岛康三
050新兴摄影旗手小石清
058超前三十年的前卫安井仲治
072纯艺术摄影独行者中山岩太
080介于绘画与摄影间的表现者椎原治与瑛九
086日本超现实主义代表山本悍右
097与艺术告别吧--回归摄影
110亚洲第一位马格兰摄影家滨谷浩
116日本写实主义摄影领袖土门拳
128"乡愁的东京"街拍始祖桑原甲子雄
134世界所爱的植田调植田正治
158VVO造就战后日本摄影的灵魂人物东松照明
170VVO走上摄影家之路的时空诗人奈良原一高
178VVO从现实中唤起异质世界川田喜久治
188VVO肉体与视觉共构的日本细江英公
194包豪斯到侘寂美石元泰博
203摄影如何证明世界不止一个-新日本摄影
大师物语
212日本摄影关系图1930-
214大师友谊札记
233他们心中的日本摄影大师
后记
247复刻摄影集大全
摄影大师对照年表
语录出处/参考文献/名词对照/
文章明细/作品明细/谢辞






















精彩书摘

  写真物语
  ▎世界所爱的植田调
  植田正治
  UEDAShoji,1913—2000
  植田正治与摄影的最初接触,是中学毕业时恳求家人购买一台带有蔡斯镜头的相机,当时正是一九三〇年艺术摄影运动末期,所以即使后来受到新兴摄影熏陶,植田正治仍钟情摄影的绘画感,完成既具个人世界又具古典气息的独特作品。
  出身日本中国地区鸟取县,植田正治与当地摄影家成立“中国摄影家团体”,定期“上京”到东京发表作品,一九三九年在东京展览中植田正治发表“少女四态”,奠定植田风格的雏形,后来在离家不到一百公尺远的鸟取沙丘取景拍摄,运用正面光与沙丘阻断纵深的平面性,把人物由固有文脉切离开来,构成一幅幅宛如“没有声音的记忆”的超现实气氛作品。一九八〇年代植田正治还以沙丘舞台挑战了彩色时尚摄影。
  尽管植田正治谦称自己为“业余摄影爱好者”,他以平常心拍摄的日常风景、家人照片,充满超现实主义与宁静气氛,深受世人喜爱。在摄影的发源地—法国,也特别称他独特风格为“植田调Ueda-Cho”。
  一九九五年,植田正治写真美术馆于鸟取县开馆,由建筑师高松伸设计,灵感来自植田正治之代表作《少女四态》,建筑物之间的空间可眺望中国地区最高山脉—大山。植田正治写真美术馆收藏有由植田正治寄赠的一万五千余件作品。
  ▏我拍摄儿童的世界,并不是因为我想要表现儿童的世界。我只是将他们作为物体使用罢了。
  ——《昭和摄影·作品全集十植田正治》,一九八三年
  ▏即使从早拍摄到晚,但为了一张“杰作”的诞生,一切都是值得的,这就是摄影。不要过度思考,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个主题后持续不断拍摄,这就是“摄影”的实践方法。我也就是这么尝试的。
  ——《雨过天晴》,《笔记》,一九七九年
  ▎VIVO造就战后日本摄影的灵魂人物
  东松照明
  TOMATSUShomei,1930—2012
  东松照明大学时曾投稿土门拳的《相机》专栏,毕业后加入“岩波摄影文库”,开始职业摄影家生涯。东松照明的早期作品仍属社会纪实脉络,一九六〇年代后他的风格逐渐往对比、粗糙的视觉性前进。
  东松照明是思考日本战后的主体性最重要的摄影家,他的作品相当多样,他曾比喻自己为一种“多面体,会因为光的角度而改变颜色和形状”。一九六六年他出版拍摄长崎的《(11时02分)长崎》,一九六七年自费出版集大成的代表作《日本》。东松照明尤其对“美国化(Americanization)”强烈批判,在一九六八年《相机每日》发表同名作品:“星条旗的五十颗星现在可多加一颗了,那就是日本,仿佛成为美国日本州岛岛一般,美国早完全渗透日本内部,渗透我们的生活。”这些作品后来延续成知名的“口香糖与巧克力”系列。
  一九六九年,东松照明首次前往美军统治下的冲绳,发现冲绳实际上拥有持续拒绝美国化的强韧精神领域,他的关心,因此急速地从被美国代表的物质文化,转向冲绳的精神文化—冲绳成为他毕生拍摄的对象,之后长期拍摄冲绳及周边岛屿。一九七四年,东松照明在冲绳举办“WorkShop摄影学校”的“冲绳工作坊”,一九七五年,出版表作《太阳的铅笔》。
  东松照明是首先提出摄影“原光景”的日本摄影家,他的作品处处反应“二战”后日本的真实面貌,也是他青春期在家乡名古屋所看到的战后景象的投射。东松照明也是首先用“野良犬之眼”比喻摄影的人,一九七六年他发表名为“野良犬之眼”的文章说明他的摄影观:“不固定视线,没有目标的曲折路径,看着地面持续而走,成为野良犬之眼。”东松照明不仅影响了后来众多日本摄影家,也因他的牵引、教育,让日本的摄影界产生新的动力,是造就战后日本摄影发展的灵魂人物。
  ▏在对成年人的不信任感中成长的我们战后派,不知被谁称作了“不信的世代”。对不相信任何事物的我而言,唯一让我咀嚼到真实滋味的,是肉眼所能见的事物。于是很快地,我与相机相遇了,成为摄影的囚犯。
  ——《时代的岛屿》,一九九八年
  ▏我们常说,一张照片只能拥有微量的时间,但这只是以机械所计算的时间量。事实上,在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我活着至今的历史总量被丢向对象,我的时间与对象的时间被双双重叠,最终,它们凝结成一张照片。因此,我的摄影,既是我的体验的一小部分,也是我所有体验的总和。
  ——《激动的日本日常》,《相机每日》,一九六八年
  ▎大师友谊札记
  木村伊兵卫
  ×布列松(HenriCartier-Bresson)
  ×杜瓦诺(RobertDoisneau)
  =外游巴黎
  一九五〇年木村伊兵卫组成“Photo集团”(集団フォト),一九五一年“第一回集团Photo展——日法英美联合摄影展”时木村伊兵卫邀请布列松参展,布列松答应由法国寄来作品,是两人第一次交流。当时木村伊兵卫大力赞扬布列松:“确立和绘画相异的摄影的世界,是我多年来的心愿,而布列松的摄影在一个画面中如实达到了。”
  同年马格兰摄影家比绍夫(WernerBischof)来到日本拍摄,木村伊兵卫热情带他赴京都旅行、让他使用自己的暗房,在比绍夫的邀请下,木村伊兵卫决定到欧洲一游,可惜成行时比绍夫已车祸过世。
  一九五四年木村伊兵卫“外游”至欧洲旅行,在巴黎时拜访了布列松,并且一起出外拍摄,在作品中留下彼此的身影,木村伊兵卫还到位于巴黎近郊的布列松工作室,抢先观看了正在编辑的Europeans,这本由艺术家米罗(JoanMiro)所设计的摄影集是布列松的代表作之一,带给木村伊兵卫新的刺激。
  当布列松问木村伊兵卫还想在巴黎认识什么人时,布列松回答杜瓦诺。在布列松的介绍之下木村伊兵卫与杜瓦诺见面了,杜瓦诺设下盛大晚宴欢迎木村伊兵卫。次年木村伊兵卫再访巴黎,杜瓦诺带他穿梭巴黎大街小巷,告诉他合适拍照的地点,木村伊兵卫所拍摄的巴黎之所以充满生活感,可说是杜瓦诺的功劳。木村伊兵卫出发前富士公司还赠送彩色正片试用,他在欧洲开始尝试彩色摄影,并在罗马与彩色摄影先驱哈斯(ErnstHaas)交流。
  木村伊兵卫共四度造访巴黎,出版三本欧洲摄影集,二〇〇六年再编的《木村伊兵卫摄影集——巴黎》则可一窥全貌。(黄亚纪)
  参考书目:《别册太阳木村伊兵卫》,二〇一一年,平凡社
  《木村伊兵卫の眼》,二〇〇七年,平凡社
  ……

前言/序言

  写真物语
  世界所爱的植田调
  植田正治
  UEDAShoji,1913—2000
  植田正治与摄影的最初接触,是中学毕业时恳求家人购买一台带有蔡斯镜头的相机,当时正是一九三〇年艺术摄影运动末期,所以即使后来受到新兴摄影熏陶,植田正治仍钟情摄影的绘画感,完成既具个人世界又具古典气息的独特作品。
  出身日本中国地区鸟取县,植田正治与当地摄影家成立“中国摄影家团体”,定期“上京”到东京发表作品,一九三九年在东京展览中植田正治发表“少女四态”,奠定植田风格的雏形,后来在离家不到一百公尺远的鸟取沙丘取景拍摄,运用正面光与沙丘阻断纵深的平面性,把人物由固有文脉切离开来,构成一幅幅宛如“没有声音的记忆”的超现实气氛作品。一九八〇年代植田正治还以沙丘舞台挑战了彩色时尚摄影。
  尽管植田正治谦称自己为“业余摄影爱好者”,他以平常心拍摄的日常风景、家人照片,充满超现实主义与宁静气氛,深受世人喜爱。在摄影的发源地—法国,也特别称他独特风格为“植田调Ueda-Cho”。
  一九九五年,植田正治写真美术馆于鸟取县开馆,由建筑师高松伸设计,灵感来自植田正治之代表作《少女四态》,建筑物之间的空间可眺望中国地区最高山脉—大山。植田正治写真美术馆收藏有由植田正治寄赠的一万五千余件作品。
  我拍摄儿童的世界,并不是因为我想要表现儿童的世界。我只是将他们作为物体使用罢了。
  ——《昭和摄影·作品全集十植田正治》,一九八三年
 ▏即使从早拍摄到晚,但为了一张“杰作”的诞生,一切都是值得的,这就是摄影。不要过度思考,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个主题后持续不断拍摄,这就是“摄影”的实践方法。我也就是这么尝试的。
  ——《雨过天晴》,《笔记》,一九七九年
  VIVO造就战后日本摄影的灵魂人物
  东松照明
  TOMATSUShomei,1930—2012
  东松照明大学时曾投稿土门拳的《相机》专栏,毕业后加入“岩波摄影文库”,开始职业摄影家生涯。东松照明的早期作品仍属社会纪实脉络,一九六〇年代后他的风格逐渐往对比、粗糙的视觉性前进。
  东松照明是思考日本战后的主体性最重要的摄影家,他的作品相当多样,他曾比喻自己为一种“多面体,会因为光的角度而改变颜色和形状”。一九六六年他出版拍摄长崎的《(11时02分)长崎》,一九六七年自费出版集大成的代表作《日本》。东松照明尤其对“美国化(Americanization)”强烈批判,在一九六八年《相机每日》发表同名作品:“星条旗的五十颗星现在可多加一颗了,那就是日本,仿佛成为美国日本州岛岛一般,美国早完全渗透日本内部,渗透我们的生活。”这些作品后来延续成知名的“口香糖与巧克力”系列。
  一九六九年,东松照明首次前往美军统治下的冲绳,发现冲绳实际上拥有持续拒绝美国化的强韧精神领域,他的关心,因此急速地从被美国代表的物质文化,转向冲绳的精神文化—冲绳成为他毕生拍摄的对象,之后长期拍摄冲绳及周边岛屿。一九七四年,东松照明在冲绳举办“WorkShop摄影学校”的“冲绳工作坊”,一九七五年,出版表作《太阳的铅笔》。
  东松照明是首先提出摄影“原光景”的日本摄影家,他的作品处处反应“二战”后日本的真实面貌,也是他青春期在家乡名古屋所看到的战后景象的投射。东松照明也是首先用“野良犬之眼”比喻摄影的人,一九七六年他发表名为“野良犬之眼”的文章说明他的摄影观:“不固定视线,没有目标的曲折路径,看着地面持续而走,成为野良犬之眼。”东松照明不仅影响了后来众多日本摄影家,也因他的牵引、教育,让日本的摄影界产生新的动力,是造就战后日本摄影发展的灵魂人物。
  在对成年人的不信任感中成长的我们战后派,不知被谁称作了“不信的世代”。对不相信任何事物的我而言,唯一让我咀嚼到真实滋味的,是肉眼所能见的事物。于是很快地,我与相机相遇了,成为摄影的囚犯。
  ——《时代的岛屿》,一九九八年
  我们常说,一张照片只能拥有微量的时间,但这只是以机械所计算的时间量。事实上,在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我活着至今的历史总量被丢向对象,我的时间与对象的时间被双双重叠,最终,它们凝结成一张照片。因此,我的摄影,既是我的体验的一小部分,也是我所有体验的总和。
  ——《激动的日本日常》,《相机每日》,一九六八年
  大师友谊札记
  木村伊兵卫
  ×布列松(HenriCartier-Bresson)
  ×杜瓦诺(RobertDoisneau)
  =外游巴黎
  一九五〇年木村伊兵卫组成“Photo集团”(集団フォト),一九五一年“第一回集团Photo展——日法英美联合摄影展”时木村伊兵卫邀请布列松参展,布列松答应由法国寄来作品,是两人第一次交流。当时木村伊兵卫大力赞扬布列松:“确立和绘画相异的摄影的世界,是我多年来的心愿,而布列松的摄影在一个画面中如实达到了。”
  同年马格兰摄影家比绍夫(WernerBischof)来到日本拍摄,木村伊兵卫热情带他赴京都旅行、让他使用自己的暗房,在比绍夫的邀请下,木村伊兵卫决定到欧洲一游,可惜成行时比绍夫已车祸过世。
  一九五四年木村伊兵卫“外游”至欧洲旅行,在巴黎时拜访了布列松,并且一起出外拍摄,在作品中留下彼此的身影,木村伊兵卫还到位于巴黎近郊的布列松工作室,抢先观看了正在编辑的Europeans,这本由艺术家米罗(JoanMiro)所设计的摄影集是布列松的代表作之一,带给木村伊兵卫新的刺激。
  当布列松问木村伊兵卫还想在巴黎认识什么人时,布列松回答杜瓦诺。在布列松的介绍之下木村伊兵卫与杜瓦诺见面了,杜瓦诺设下盛大晚宴欢迎木村伊兵卫。次年木村伊兵卫再访巴黎,杜瓦诺带他穿梭巴黎大街小巷,告诉他合适拍照的地点,木村伊兵卫所拍摄的巴黎之所以充满生活感,可说是杜瓦诺的功劳。木村伊兵卫出发前富士公司还赠送彩色正片试用,他在欧洲开始尝试彩色摄影,并在罗马与彩色摄影先驱哈斯(ErnstHaas)交流。
  木村伊兵卫共四度造访巴黎,出版三本欧洲摄影集,二〇〇六年再编的《木村伊兵卫摄影集——巴黎》则可一窥全貌。(黄亚纪)
  参考书目:《别册太阳木村伊兵卫》,二〇一一年,平凡社
  《木村伊兵卫の眼》,二〇〇七年,平凡社


《浮光掠影:百年中国影像记事》 序言 光影,记录时代的脉搏,定格历史的瞬间。从遥远的东方,我们回望中华民族步履蹒跚却又奋勇前行的百年历程。影像,作为一种强大的叙事工具,以其直观、生动的特性,为我们提供了窥视过往的独特窗口。本书《浮光掠影:百年中国影像记事》并非一本摄影史的学术专著,而是一次真挚的寻访,一次对那些曾经被时间洪流裹挟、却又被镜头凝固下来的生命片段的深情回眸。它试图勾勒出一条以影像为线索的叙事轨迹,串联起从晚清变革的暗流涌动,到民国风云的动荡跌宕,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百废待兴,直至改革开放前的艰辛探索。我们不专注于摄影技术的演进,更不纠结于摄影师的个人传奇,而是将焦点置于影像所承载的社会变迁、人文风貌以及普通人的悲欢离合。 第一章:碎镜残影——晚清社会变局下的东方凝视 在19世纪末,当西方摄影技术刚刚叩响中国的大门,它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新奇的科技,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观看方式。那些最早的镜头,往往由外国传教士、旅行家、外交官所携带,他们以一种“他者”的视角,记录着古老帝国的容颜。我们看到的,可能是身着长袍马褂的官员,在森严的宫殿里,脸上带着几分迷茫与戒备;可能是街头巷尾的挑夫、小贩,在繁华或破败的市井中,辛勤劳作,眼神中透露出生活的艰辛。这些影像,带着一丝异域的疏离感,却也真实地捕捉到了传统社会在剧烈冲击下,那些难以掩饰的裂痕与不安。 同时,一些早期的中国知识分子,在接触到摄影技术后,也开始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记录这个正在发生巨变的国家。他们或许试图通过相机,向世界展示一个不一样的中国,一个并非只停留在“落后”、“愚昧”标签下的国度。但那个时代,相机是昂贵的、稀少的,能够被拍摄和留存下来的,往往是那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物,或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然而,即便如此,在那些泛黄的旧照片中,我们依然能瞥见辛亥革命前夕,社会各阶层涌动的变革气息,士大人的新式服装,学生们的激昂面庞,都在无声地诉说着时代的呼唤。 第二章:乱世之影——民国风云变幻中的人性光谱 进入民国,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动荡时期。军阀混战、政治角力、社会变革,无数的事件如同潮水般涌来,冲刷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在这个时期,摄影技术逐渐普及,更多的中国摄影师开始活跃在历史舞台上。他们用镜头记录下那个时代的复杂图景: 北洋时代的北国风光与南国烟云: 从张园的洋楼洋景,到上海的十里洋场,从北京的故宫巍峨,到北方的黄土高原,影像呈现出地域间的差异与融合。我们能看到身着旗袍的摩登女郎,在繁华的咖啡馆里谈笑风生,她们是新时代女性的代表,也是挑战传统观念的先锋。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依然存在于社会底层的贫苦农民,他们在饥饿与战乱中挣扎,他们的眼神,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 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 当民族危机降临,摄影师们将镜头对准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对准了浴血奋战的将士,对准了遭受苦难的民众。那些揭露日军暴行的照片,成为了控诉法西斯罪行的有力证据,也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而那些记录下普通人在战火中相互扶持、不屈不挠的影像,则展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无论是战地记者的冒死拍摄,还是普通人自发留下的珍贵瞬间,都构成了这段悲壮历史不可磨灭的印记。 都市的繁华与乡野的寂寥: 在一些大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摄影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婚纱照、全家福,这些记录个人生活轨迹的影像,也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变迁。而远离都市喧嚣的乡村,则依然保留着传统的农耕文化,影像中的劳作场景、民俗活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社会最后的余晖。 第三章:红色潮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岁月印记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纪元。在这个充满理想与激情的时代,摄影的主题发生了深刻的转变。镜头不再聚焦于个人的悲欢离合,而是更多地投向了集体、建设与信仰。 建设新中国的宏伟图景: 建设者们的身影,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他们在工厂里挥洒汗水,在田野上播撒希望,在城市里拔地而起的高楼,都在影像中定格。那些意气风发的青年,怀揣着建设国家的梦想,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 人民公社的劳动场景: 影像记录了农民们集体劳动的场景,大家齐心协力,改造山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那些整齐划一的劳动队,在阳光下辛勤耕耘,构成了一幅幅充满力量的画面。 社会生活的变革与革新: 新的社会制度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集体主义精神被强调,人们的穿着打扮趋于朴素,更加注重实用性。影像中,人们参与政治活动、学习文化知识、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景,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主流价值。 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官方摄影机构积极记录国家建设的成就,并通过各种渠道向国内外传播,以塑造新中国的国际形象。国庆阅兵、大型庆典、外事活动,这些具有仪式感的场面,都被镜头一一捕捉。 第四章:时代之镜——普通人的生活轨迹 这本书的核心,并非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试图从那些被淹没在历史洪流中的无数个“普通人”身上,寻找时代的共鸣。我们所选取和呈现的影像,往往来自私人珍藏、民间搜集,甚至是那些尘封在档案角落里的角落。 家族的传承与变迁: 一张泛黄的旧照片,可能是家族几代人的合影,记录着家族成员的成长、离散与团聚。从祖辈的年轻岁月,到父辈的壮年时光,再到自己童年的懵懂,这些影像串联起家族的记忆,也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日常生活的点滴: 无论是街头的小贩、辛苦的工人,还是放学归来的孩童,亦或是围炉夜话的家庭,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却蕴含着最真实的生活气息。一张孩童时代的零食,一件朴素的衣裳,一个熟悉的街角,都能勾起我们内心深处的回忆。 情感的流露与表达: 在那些影像中,我们能看到恋人之间的含蓄爱意,父母对子女的慈爱,朋友间的欢声笑语,以及个人在面对困难时的坚毅与无奈。这些朴素的情感,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直抵人心。 结语 《浮光掠影:百年中国影像记事》,是一次关于“看见”的尝试。它邀请读者一同潜入历史的深海,去打捞那些被时间遗忘的碎片。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影像,让人们看到中国社会的多元面貌,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更重要的是,让每一个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都能在这些影像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历史与我们血脉相连的温度。这不只是一本关于过去的影像集,更是一面映照当下、启迪未来的镜子。我们相信,每一个被镜头定格的瞬间,都蕴含着属于那个时代的故事,值得我们去倾听,去感受,去铭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里那些关于“日常生活”的捕捉,才是我最想反复品味的宝藏。少了宏大叙事和政治意味,这些照片展现的是一个更柔软、更烟火气的日本社会。我花了好长时间去研究那些家庭聚会、市集买卖、或是午后小憩的场景。摄影师如何捕捉到家人之间一个不经意的眼神接触,或者一只手无意识地搭在膝盖上的姿态,这种对瞬间细节的捕捉能力简直令人叹服。它让人感受到,尽管时代在变,技术在进步,但人类情感的基本脉络——爱、劳作、等待——是永恒不变的。这些看似寻常的镜头,恰恰是对“物语”这个词最好的注解,它们是无数个细小、却又无可替代的人生片段汇聚成的宏大叙事,温暖而充满力量。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称赞的艺术品。装帧的质感和纸张的选择,都透露出一种对原作的尊重。我尤其欣赏编者在版式编排上的用心,他们并非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堆砌图片,而是巧妙地将主题相似、风格互补的作品并置,形成了一种视觉上的对话。比如,相邻的两张照片,一张是浮世绘风格的摆拍,另一张却是极为写实的社会风貌,这种并置手法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解读层次。这让我意识到,原来在“物语”构建的过程中,摄影师们也在不断地尝试如何用光影来表达那个时代特有的美学倾向。对我来说,这更像是一部结合了视觉史和美学批评的精妙教材,每一页的留白和图文的排布,都经过了深思熟虑。

评分

当我翻到1960年代的作品时,能明显感觉到摄影语言的转向,那种后期对形式感和观念性的探索,简直让人眼前一亮。相较于早期的严谨和纪实性,后期的作品开始玩味光影的结构,甚至开始进行更具主观色彩的构图实验。我特别喜欢那些带有强烈建筑线条感的作品,那种硬朗的几何图形与人物的有机形态之间的碰撞,充满了现代主义的张力。这种风格的转变,也恰恰反映了日本社会在高速发展中对自身身份的再定义。整本书的跨度非常大,从模拟欧洲的古典影楼风格,到最终探索出高度自我风格化的现代影像,这种清晰的演变脉络,让读者能清晰地追踪日本摄影艺术是如何在吸收外来影响的同时,最终孕育出独一无二的本土精神,这是一次酣畅淋漓的视觉朝圣之旅。

评分

作为一个对纪实摄影情有独钟的人,这本书里那些关于战争和灾后重建的部分,着实让我动容,但也带来了一种近乎窒息的真实感。这些镜头没有刻意去煽情,而是冷静地记录了日常的艰辛。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组关于战后物资匮乏时期的街头景象,人们推着简陋的自行车,脸上写满了疲惫,但孩子们在废墟边玩耍的瞬间,却又闪烁着顽强的生命力。那种对比带来的冲击力,让我久久无法移开视线。摄影师显然是一位深谙“在场”之道的匠人,他们的视角不是高高在上的俯瞰,而是与被摄者站在一起,呼吸着同样的空气。这种近距离的观察,使得作品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关怀,读到这部分,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喧嚣又压抑的年代,每一个快门声都敲打在心上。

评分

这本厚重的画册,光是捧在手里就有一种历史的沉甸感,我完全沉浸在那些黑白和泛黄的影像世界里。初翻阅时,我立刻被那些19世纪末到昭和时代初期的肖像吸引住了。那些明治维新时期知识分子的眼神,带着一种面对新旧交替的迷茫与坚韧,镜头语言极其克制,但每一张脸庞都像是无声的史诗。我特别留意了那些关于“文明开化”的场景,比如穿着和服却拿着相机的年轻女性,或是刚刚被引入的西式建筑前的合影,这种文化碰撞的张力,比任何教科书上的描述都要直观有力。特别是那些早期的暗房工艺痕迹,颗粒感和微妙的影调变化,让人不禁感慨,在那个胶片还未普及的年代,摄影师是如何将一瞬间凝固成永恒的艺术品的。它不仅仅是关于技术的发展,更是关于一个国家在剧变中对自我形象的探索和重塑,每一页都像是对那个逝去时代的深情回望。

评分

百年经典,印刷精美, 适合收藏.

评分

书的装订和配色都不错。里面的内容更是让人心旷神怡啦。

评分

字数字数字数 哎 有必要吗

评分

质量还好,就是排版有些浪费。

评分

还没有看,但是质量还不错。

评分

是正版书,装帧不错,纸张也好,值得购买。

评分

东西不错,物流迅速,服务绝对绝对一流!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书很好,品相不错,快递服务也很优秀,这是一本好书,谢谢京东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