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众行为学

小众行为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詹姆斯·哈金 著,张家卫 译
图书标签:
  • 行为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 消费者行为
  • 决策学
  • 非理性
  • 群体行为
  • 影响力
  • 营销
  • 思维模式
  • 行为洞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ISBN:9787569901160
版次:1
商品编码:1165043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42
字数:21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关注商业阅读者,包括公司白领、企业经营管理者和经济趋势研究者

  ★2015年商业阅读必备,《金融时报》《纽约时报》《卫报》《经济学人》《时代》等财经媒体罕见地一致给予高度好评的商业新理论。

  ★切中当下中国商业命题,为火热的互联网思维、互联网金融以及中国式众筹等社交商务新趋势带来了系统的理论支撑。

  ★较新修订版中文简体书首次授权中国内地,畅销英国、美国、以色列、澳大利亚、印度、韩国等18个国家和地区,2014年荣登台湾诚品和博客来五星级畅销书榜。

  ★经济学大师阿马蒂亚?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异类》《引爆点》作者),克里斯?安德森(《免费》《长尾理论》作者)推荐。

  ★本书极具启发性,牛津学者、路透新闻研究院及圣安东尼学院高级客座教授,站在全球商业观察较前沿,预言了未来十年较重要的商业新动向——小众崛起。

  ★有详尽、全面而生动的案例分享,解读了从企鹅图书到星巴克再到奥巴马竞选团队获胜的利基秘密,以小众行为的视角阐述新经济模式可以带来的引爆点。

  《纽约时报》:有趣、有味,值得阅读。

  《金融时报》:(哈金)的写作展现了敏锐的智慧,举重若轻中突显了广泛的专

  业知识……是一部兼具艺术和文学性的当代商业和文化著作。

  《爱尔兰时报》:这本充满思想性的著作,其核心观点是说,商业人士需要找到

  可识别的利基小众,而不是尝试将所有东西卖给所有人……

  《印度斯坦时报》:商业人士的必备读物。詹姆斯.哈金是完全令人信服的,期

  望走向世界的CEO们,阅读本书可以提升自己。


内容简介

  近60年以来,人们的消费行为几乎都被主流市场上的商业巨头所主导,但今天情势已然改变:将所有东西卖给所有人的策略行不通了,因为没有产品可以独占大众的注意力。

  牛津学者詹姆斯·哈金站在全球趋势观察较前沿,以他一贯擅长的专栏散文评述风格,透过一个又一个当代商业、文化、媒体和生活等领域的个案研究指出:当中间市场陷落,社群经济来临,小众的崛起将成就新的商业梦想。

  《小众行为学》将教会你,如何从小众出发打造出一门好生意——就像星巴克、小米、豆瓣网或者北大1898众筹咖啡馆那样,聚拢一群热情的粉丝,创造意想不到的商业成果。


作者简介

  作者:
  詹姆斯.哈金(James Harkin),
社会趋势观察家,曾任教于牛津大学,为路透新闻研究院访问学者及圣安东尼学院高级客座教授(2013-2014)。他定期为《金融时报》《卫报》《经济学人》《时代》《新闻周刊》等世界媒体撰写专栏,也为 BBC、CNN和 NPR等主持访谈节目或做评论嘉宾。

  译者:
  张家卫,
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硕士、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硕士、大连海事大学哲学博士。现为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是组织战略管理、商业模式以及物流供应链,中国式众筹研究领域的先行者和实践者。
  2013年创建世界海运研究中心,2014年作为访问学者受聘于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比迪商学院奥斯汀?杰克亚太经济研究中心,从事中加、中美经济领域课程的研究。

目录

前 言 没有产品可以讨好所有人——中间市场的陷落与Gap / 1
Chapter 1 逃出鲸腹: 巨头们不能把所有人都吞下/ 1
倒下的为什么是伍尔沃斯 /3
为何好莱坞大片与企鹅图书一度辉煌 /11
通俗的= 量产的= 流行的吗 /17
观察他,迎合他,帮我找到他 /22
取悦所有人的策略行不通了 /27
高街百年老店的兴亡预言了什么 /35

Chapter 2 正中靶心:互联网时代小众慢慢苏醒/ 43
星巴克横扫,创造群体亚文化 /45
Gap 奋起图变,寻找利基市场 /48
贴上独特标签,让他们更容易被找到 /51
足球妈妈:分对了,小众就成了大众 /61
人口统计学之死:当顾客拒绝被定义 /65

Chapter 3 文化地鼠:混进非主流文化里找商机/ 69
人一有钱,就成了文化杂食者 /71
我们熟悉的一切正在悄然崩溃 /77
猎酷族们充当着亚文化的中介人 /83
主流已死——小众消费崛起 /88

Chapter 4 “鹰时代”:分享为什么变得如此重要/ 99
电商时代,消费者成了掠食者 /101
是什么毁掉了传统报纸和唱片业 /106
互联网+ 可搜索=“寻宝消费” /115
知道你的电子信息就知道你想要什么 /119

Chapter 5 新的筑巢地:为什么小众是门好生意/ 125
这不是电视,这是HBO /127
长尾有时无法解读自由经济行为 /134
把目标范围变窄,反倒能吸引真正的用户 /142
为什么独立电影比大制作更挣钱 /147
新型平台的秘密:小众其实并不小 /153

Chapter 6 人以群分:社交时代小众行为崛起/ 161
社交生态里,人们不希望落单 /163
Moleskine 笔记本的狂热爱好者小组 /168
新人是如何变为狂热者的——亚文化群组的部落化 /175
小部分核心粉丝成就了奥巴马 /181
社群是21 世纪的部落标识符 /187

Chapter 7 小众市场的危机/ 195
你不能把我放进“盒子里” /197
当大家拒绝自己的身份被人为分类 /200
利基悖论:越精准分类,越关注整体 /206

Chapter 8 如何让小众生意上门/ 217
定制策略:每个人都想与众不同 /219
自己做信徒,把顾客培养成狂热者 /224
重新定义你的受众,彰显群体特色 /228
用你的主张,找到你的知音 /234

精彩书摘

  坦白地说,2000 年Gap 刚刚开始为失去中间市场而苦苦挣扎的时候,我被一家商业巨头雇佣,为它工作。不仅仅如此,我也是纽约公司大力派遣的、以期帮它寻求一笔横财的潮流趋势研究者之一。和许多人一样,我进入这些商业巨头组织里,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顾客。我的职务称号是“未来学研究者”,但这只是我职责的很小一部分。更多的时候,我需要以不同的方式挖掘顾客数据,以期预测他们在不久的将来的行为。众所周知,商业巨头们肯定需要像我这样的人。他们已经不再了解他们的顾客了。他们的行为就像自然学家,自然学家遇到这种情况通常是将研究对象放在显微镜下,更仔细地观察它的特性,确定其物种以及其包含的亚物种,然后制定他们的下一步计划。在缺乏更好的办法的时候,划分顾客类别的方式就是通过他们的收入、年龄、教育程度、性别以及种族这几个方面来判定。和自然学家一样,被派出的市场调研员需要打进这些有趣的群体,带着笔记本进行民意调查,混迹在人群中,和样本人群交谈,完成他们的问卷。
  到了21 世纪,这类问卷调查方式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因为商业巨头雇佣了像我这样的潮流趋势研究人、“猎酷族”以及未来观测者。我们基于大量有趣的数据和资料进行工作,做的很多预测对于追寻社会变迁趋势具有很大的价值。
  在千禧年的那些激动人心的日子里,很公平地说,我们做了很多努力。回想起来,我们当时也许看错了目标,甚至都找错了方向。我们不知道不久之后网络会给商业巨头带来如此全新而巨大的挑战。
  如今,可以抓住顾客的是一个新奇的事物——网络,它将猎物一点点蚕食,或者飞到它的猎物前面。顾客也开始变形,网络让顾客像鹰一样,能确切地寻找出自己需要的东西,并且还有很多选择。
  事实证明,越庞大的生态系统,越有可能激增新的物种,包括多样化的植物和蓬勃发展的动物。当我们的环境变得更多样化,接下来的话题就是我们的饮食了。我们的新生活洋溢着异域情调的细节,我们聚拢在一起去寻找这些细节。新的环境为我们提供的和大公司所能给我们提供的是不一样的,但显然新的环境好多了;在私人的俱乐部中,许多人以将自己定义为游离于主流之外的人群而感到骄傲。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我们又聚在一起了。
  没有什么能为主流的消亡负责任。主流文化建立在坚实的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基础上。在它的鼎盛时期,它囊括我们看的书、观赏的电视和电影。它曾将我们揽在一起过了好一段时日,但由于它的基础已经没落,因此它变得臃肿缓慢,而那些更为灵敏、可以轻松捕捉到猎物的新生物正在侵占它的地盘。
  要在新的形势中生存下来,你不仅仅应该适应环境,还应该成为最适应环境的生物。更重要的是,这取决于你要寻找到给你强烈感觉的东西,并且发展它。
  找到一个小众突破口,你就让自己变得极易辨认,顾客第一时间就会发现你。
  如果不这么做,那你就可能被列在濒临灭绝物种的名单上。
  ……

前言/序言

  一切是从吵闹的音乐开始的。1999 年的某个时间,纽约和旧金山的Gap 服装零售店工作人员开始为出现了一个劲敌而担忧——Abercrombie& Fitch( 阿贝克隆比&费奇),它的门店里面播放着震耳欲聋的电子音乐(这是他们处心积虑的一种策略),当Gap 想要吸引所有顾客光顾它的店,Abercrombie & Fitch 却已经公开表现对30 岁以上的顾客群的“敌意”了。对Gap 的高管来说,不幸的事发生了。追随潮流的年轻人从Gap蜂拥而出,挤进了新潮的服饰店——为青少年而生的Abercrombie &Fitch; 和 J.Crew、为20 多岁新潮年轻人服务的AA 美国服饰(AmericanApparel)和H & M——他们已经圈定无比精确的用户群,所以一击得中,成功锁定年轻目标顾客。
  我的这本书要探讨的就是失去了中间市场后,这些商业巨头身上发生的故事。这是一个不能“一刀切”的故事,这是试图满足所有人却最后失去了所有人的故事。
  在过去的10 年中,我们都被扔进了一个看起来很像生态系统的系统中。过去我们的消费被少数的商业巨头紧紧控制。我们是被他们抓住的顾客;他们知道我们是怎么样的,我们的品味好像也被看穿,于是他们给我们千篇一律的东西。
  然而现在,商业巨头被迫进入一个包含着不同物种的新环境,每一个物种都想要不同的东西。想想在Gap 身上发生的事。几十年来,它都像一只800 磅的大猩猩走得那么稳,到了2000 年左右,它却栽进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深渊里。Gap 在新的环境中跌跌撞撞,变成现在这样,是因为它缺乏一个明确的小众目标顾客定位。
  商业巨头之所以举足轻重是因为他们拉住了主流文化的缰绳。然而,我认为主流文化只意味着在那个时间段恰好这种文化占了上风,它是20世纪中期在少数商业巨头的掌控下才出现的产物。在其鼎盛时期,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力量,强大到可以将所有的东西都扫除。最重要的是,它打开了适合我们的中间市场。
  然而在之后的几十年中,中间市场很快消亡,巨头们因此受到重创,从此再也没有恢复。一方面,商业巨头没有足够大到能控制整个生态系统,另外一个方面,他们并没有足够的谦卑或者说充分集中注意力去了解自己领域的顾客需求。就像Gap,它已经沦陷在中间市场了:虽然为大家所熟知,但没有人真正喜欢它。
  这样的商业巨头竭尽所能适应新的环境,为此进行了殊死抗争,例如:一些巨头期望保持生产适合所有人的所有产品,以此来扩张自己;一些巨头雇佣“猎酷族”,让这些“猎酷族”利用火力十足的“武器”和巧妙的“陷阱”寻找、定位顾客的各种习惯;更具冒险精神的,则从地下艺术家身上获取灵感,追逐传统意义上与主流文化对立的亚文化消费。
  到目前为止,结果有好有坏。但至少有一点是明确了,为了满足顾客的不同需求而将这些顾客细分成不同类型,其研究结果并不是一直准确的,而且这种方式并不是像其从业者所说的那样一直能起作用;同时,它也让中间市场看起来并不那么吸引人了。


《小众行为学》是一部深入探索人类行为背后隐藏逻辑的著作,它并非一本简单的“如何做”的指南,而是致力于揭示那些塑造我们日常选择、决策乃至社会互动的微妙力量。本书的作者,一位在行为心理学领域深耕多年的学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惊喜和启发的行为世界。 首先,《小众行为学》抛弃了宏大叙事,而是将焦点集中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实则影响深远的“小众”行为上。这些行为,或许是你每天早上起床时习惯性地先拿起手机,亦或是你在超市里犹豫不决于两个相似品牌的商品之间。它们往往被我们忽略,被视为个体习惯或随机的偏好,但作者却认为,正是这些“小”的细节,蕴含着理解人类心理的钥匙。本书通过大量鲜活的案例和细致的观察,向我们展示了这些“小众”行为是如何被心理机制所驱动,又是如何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轨迹。 本书的一大亮点在于其独特的视角。《小众行为学》并不拘泥于传统的心理学理论框架,而是大胆地将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甚至一些被边缘化的学科的洞见融入其中。作者善于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审视同一行为,从而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成因和更广泛的关联。例如,在探讨“排队心理”时,作者不仅分析了个体在群体中寻求安全感和确定性的心理需求,还结合了社会规范的演变和资源稀缺性等社会学因素,形成了一个多维度、更具说服力的解释。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使得本书的论述既有深度,又不失广度,能够满足不同背景读者的求知欲。 《小众行为学》在理论构建上,也力求创新。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已知理论,而是通过对大量“小众”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炼出了一些新颖的洞见和模型。例如,书中提出了“行为锚定效应”在非经济领域的延伸应用,揭示了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微小的、看似无关紧要的“锚点”,来锚定自己的决策方向。又比如,作者对“沉默成本”在人际关系中的隐性影响进行了深入剖析,阐述了我们为何会因为已经投入的“沉没成本”而难以放手,即使这段关系已经不再健康。这些新颖的理论视角,为读者提供了一套全新的工具,用以审视和理解自身和他人的行为。 本书的内容覆盖了人类行为的诸多方面,从个体心理到群体互动,从消费决策到社会习俗,无不涉及。例如,书中会探讨: 决策中的“启发式偏差”: 作者深入分析了我们在信息不完整或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依赖大脑的“捷径”——启发式方法来做出决策,以及这些捷径背后隐藏的系统性偏差。这包括但不限于“可得性启发”、“代表性启发”以及“锚定效应”等。这些启发式方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帮助我们快速地处理海量信息,但同时也可能导致我们做出非理性的判断。例如,我们更容易相信那些容易在脑海中浮现的信息(可得性启发),或者根据刻板印象来判断事物(代表性启发)。 社会规范的形成与内化: 本书详细阐述了社会规范是如何在群体中产生、传播并最终被个体内化的过程。作者关注了那些并非明文规定,但却深刻影响我们行为的默会规则,例如“排队礼仪”、“座位选择”以及“送礼文化”等。这些规范的形成往往与群体认同、社会压力以及习得性行为有关。当一个人遵守社会规范时,他可能是在寻求群体的接纳,避免被孤立,或者仅仅是因为长期习惯所致。 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心理根源: 《小众行为学》对我们为什么会做出一些看似不合逻辑的消费选择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这可能涉及到“损失厌恶”、“禀赋效应”、“社会比较”以及“稀缺性原理”等心理机制。例如,我们可能会因为害怕失去而选择持有某件商品,即使它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好处(损失厌恶)。又或者,我们会被稀缺的商品所吸引,即使它的实际价值并不高(稀缺性原理)。 情感在行为决策中的隐秘作用: 作者强调了情感并非我们常认为的那样是理性的对立面,而是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决策过程。本书探讨了“恐惧”、“喜悦”、“愤怒”以及“内疚”等情绪如何引导我们做出特定的行为选择,以及这些情感的触发机制。例如,恐惧可能会促使我们规避风险,而喜悦则可能让我们更倾向于冒险。 微观社会互动的动力学: 《小众行为学》还关注了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微观层面的互动模式。这可能包括“信任的建立与破裂”、“合作与竞争的博弈”以及“影响力的传播”等。例如,一个微小的善举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促进信任的建立,而一次负面的体验则可能导致长期的隔阂。 认知偏见的日常显现: 除了启发式偏差,《小众行为学》还广泛探讨了各种认知偏见如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作祟”,例如“确认偏见”(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已有观点的信息)、“后见之明偏见”(事后觉得自己早就知道结果)以及“基本归因错误”(过分强调他人行为的内在原因而忽视情境因素)等。这些偏见虽然普遍存在,但理解它们有助于我们更客观地看待问题。 《小众行为学》并非高高在上地进行学术理论的灌输,而是以一种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将深奥的心理学原理融入到普通读者都能理解的生动故事中。作者的语言风格朴实而不失趣味,善于运用类比、比喻和幽默,让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每一章的开头都可能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结尾则巧妙地将故事与心理学原理联系起来,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吸收知识。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赋予了读者一种全新的“观察世界的眼睛”。读完《小众行为学》,你会发现,你开始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自己和他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模式,能够理解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心理驱动力。这种理解,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上的满足,更是一种对自我和社会的深刻洞察,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建立更健康的人际关系,甚至更有效地规避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陷阱。 这本书提供给读者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标准答案”,而是一系列分析工具和思维框架,鼓励读者带着好奇心去探索,去发现,去质疑。它鼓励我们去关注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去理解那些未被言说的动机,去认识到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和精妙之处。 总而言之,《小众行为学》是一部充满智慧与洞察力,且极具可读性的著作。它以其独特的视角、严谨的论证和生动的语言,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人类行为内心深处的大门,让我们有机会更深刻地理解我们自己,也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所身处的这个世界。这是一本能够真正改变你看待事物方式的书。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抱着一种“看看有什么新奇玩意儿”的心态翻开了《小众行为学》,结果却被它那种严谨而不失趣味的分析深深吸引。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你应该怎么做”的行动指南,而是引导读者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仪式化行为”的章节,我从未想过每天早上刷牙、喝咖啡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其实承载了如此多的心理意义。通过作者的讲解,我才明白,这些重复性的动作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更是我们内心秩序感和掌控感的一种体现。书中还提到了“信息茧房”效应,这让我警醒了自己过往的社交媒体使用习惯,开始有意识地去接触不同观点和信息源,这确实拓宽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变得更加理性。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居然能用如此生动的方式解释一些晦涩的心理学概念,比如“认知失调”,感觉就像在听一个朋友分享他最近悟出的生活哲学,一点都不枯燥,反而让人忍不住想要继续读下去,去探索更多未知的领域。

评分

这本书真的把我从一个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探索者。我一直以为自己对人类行为的理解已经够深入了,但《小众行为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从未设想过的新维度。它没有那种大而空的理论堆砌,而是像侦探小说一样,通过一个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抽丝剥茧地揭示出隐藏在日常互动背后的深层动机。我特别喜欢它对“微表情”的解读,以前我只是模糊地感受到,现在则能精确地辨别出对方言语之外传递的信息,这在工作面试、人际沟通甚至和家人朋友相处时都非常有帮助。书中还探讨了集体潜意识和个体心理之间的微妙联系,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为什么会在某些情境下做出意想不到的反应,原来很多时候我们并非完全自由选择,而是受到更古老、更深层模式的影响。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透视人心的能力,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变得更加复杂而有趣。那些过去觉得难以理解的人和事,现在都变得有了逻辑可循,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评分

《小众行为学》这本书,与其说是介绍行为学,不如说是引导读者进行一场关于“自我”和“他人”的深度对话。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非语言沟通”的分析赞不绝口。过去我总是过于关注别人说了什么,而忽略了他们如何说、以及他们的身体语言在传递什么。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不经意的耸肩、一个微妙的眼神闪烁,都可能包含着比语言更丰富的信息。比如,作者在分析“肢体语言的矛盾性”时,举的例子非常贴切,让我立刻联想到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几次沟通误会,原来症结就在于对方的身体语言和话语并不一致,而我却没有察觉。这本书并非提供一套固定的模板,而是培养了一种“洞察力”,一种能够穿透表象、理解深层动机的能力。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与他人的互动变得更加顺畅,也更加有同理心,能够更好地理解对方的需求和感受,这在我的创业团队管理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积极作用。

评分

这是一本非常“安静”的书,它不喧哗,不卖弄,却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我之前对“动机”这个词的概念一直很模糊,总觉得人的行为背后一定有某个明确的目标。但《小众行为学》让我看到了动机的复杂性和层次性。书中关于“潜意识动机”的探讨,让我意识到很多行为并非出于我们的理性判断,而是源于我们内心深处那些未被察觉的渴望或恐惧。例如,作者对“补偿心理”的分析,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会通过炫耀来弥补内心的不安全感,这让我对一些过去觉得难以理解的人的行为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本书不是要你成为一个心理学家,而是要你成为一个更懂自己、更懂他人的人。它用一种极其平实的语言,讲述着关于我们自身最深刻的秘密,让我不禁反思,在很多时候,我们并非在“选择”生活,而是在被某种无形的力量“驱动”。

评分

我向来对那些“畅销书”式的心理学读物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它们过于肤浅,甚至有些鸡汤的成分。然而,《小众行为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以一种近乎“考古学”的严谨态度,挖掘出人类行为中那些被我们忽略却又至关重要的细节。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社交暗示”的阐述,它揭示了我们在群体中如何受到微妙影响,从而做出非理性的选择。作者通过一系列有趣的实验和案例,让我们看到了“羊群效应”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决策,比如在购物时,为什么我们会倾向于选择销量高的商品。这种解读让我对自己的消费行为以及周围人的行为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是简单地批判,而是提供了一种理解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客观地看待这些现象,甚至能够更好地抵制不必要的外部影响。读这本书,就像在进行一场思维的“断舍离”,让我摆脱了许多固有的思维定式。

评分

东西很满意 速度很快 有机会我还会再来的 呵呵 合作愉快哦!

评分

慢慢看,感觉有点像说长尾的感觉

评分

给公司买的,还不错吧。

评分

很好看送货很快就是没有太多的活动

评分

非常不错的书,值得一看!

评分

期待已久的一本书,好

评分

还是静下心多看看书吧

评分

所有的胜利,与征服自己的胜利比起来,都是微不足道。

评分

看了一部分,有案例无原理,实用性一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