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譯叢·理論前沿係列·國傢與生活機遇:中國城市中的再分配與分層(1949—1994)

社會學譯叢·理論前沿係列·國傢與生活機遇:中國城市中的再分配與分層(1949—1994)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周雪光 著,郝大海 等 譯
圖書標籤:
  • 社會學
  • 中國社會
  • 城市研究
  • 社會分層
  • 社會流動
  • 再分配
  • 曆史社會學
  • 轉型期社會
  • 國傢與社會
  • 理論社會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0189901
版次:1
商品編碼:1165275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社會學譯叢·理論前沿係列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24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社會學譯叢·理論前沿係列·國傢與生活機遇:中國城市中的再分配與分層(1949—1994)》所呈現的是有關1949—1994年間中國城市社會分層過程的係統研究。根據中國20個城市的居民樣本的生活史,本書討論瞭兩個主題:(1)在國傢社會主義下,中國城市中的再分配與社會分層間的相互作用,特彆是國傢及國傢政策在教育獲得、勞動就業、組織中的晉升、明顯的和潛在的經濟利益分布等領域對個人生活機遇的影響;(2)對於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轉型的起源和程度的評估。作者在詮釋國傢社會主義中國45年曆史的變化和持續性時,融閤瞭社會學分析和對於曆史背景的感受。迄今為止,這是關於中國社會分層最全麵和最嚴謹的研究。

作者簡介

  周雪光,1982年復旦大學本科畢業,1981年參加南開大學社會學班培訓,1991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社會學博士畢業。曾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和杜剋大學社會學係、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組織管理係任教。現任美國斯坦福大學社會學教授,主要從事組織社會學和社會分層領域的研究工作,其主要研究成果發錶在《美國社會學評論》、《美國社會學學刊》、《社會力》、《行政科學季刊》、《組織科學》、《比較政治研究》等期刊上。
  郝大海,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1982年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物理係本科畢業,1992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係,1995年、2001年先後獲法學碩士、法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為社會分層與流動,主要教學領域為社會研究方法,社會統計學。

目錄

序 言 1
對轉載授權的緻謝 5

第1章 國傢社會主義再分配與分層動態過程 1
1.1 引言 1
1.2 比較視角下的社會分層 4
1.3 國傢社會主義再分配與分層動態過程 6
1.4 改革時期的製度轉型與分層過程 23
1.5 本書的內容簡介 30

第2章 概述:曆史背景和研究設計 32
2.1 中國城市曆史背景的變遷 33
2.2 再分配體製和生活機遇的演變 36
2.3 來自“國傢和生活機遇”項目的生活史資料 44
2.4 研究設計的思路 48
2.5 統計分析:模型與方法 53
2.6 本章總結 57

第一部分 再分配和分層動態過程:經驗證據

第3章 教育分層 61
3.1 教育和社會分層:研究問題 62
3.2 教育機會的曆史演變 66
3.3 國傢政策、社會齣身與教育獲得:進一步分析 71
3.4 本章總結 84

第4章 勞動就業:首個工作的獲得模式 87
4.1 比較視角下的“工作”概念 88
4.2 對勞動就業模式的描述 92
4.3 對進入首個工作的解釋:總體模式 95
4.4 不同時期工作獲得的模式 99
4.5 本章總結 107
第5章 “文化大革命”的孩子們:“上山下鄉”經曆 109
5.1 研究問題 111
5.2 “上山下鄉”經曆的曆史背景 113
5.3 “上山下鄉”事件的曆史模式 116
5.4 國傢政策對社會群體的不同影響 117
5.5 “上山下鄉”經曆的後果 123
5.6 本章總結 132
第6章 攀爬政治階梯:官僚的職業模式 135
6.1 引言:中國官僚機構的人事製度 137
6.2 中國城市中官僚職業模式的解釋:兩種模型 142
6.3 不同曆史時期的描述模式 149
6.4 進入行政和專業職業 151
6.5 入黨 155
6.6 中國官僚體係的晉升模式 159
6.7 本章總結 167

第二部分 對後毛澤東時代製度變遷的評估

第7章 經濟轉型與收入不平等模式的變化 171
7.1 再分配和市場化:對收入不平等的意義 173
7.2 收入決定因素的截麵分析 176
7.3 兩個時期變化的比較:追蹤數據的混閤模型 182
7.4 對地區差異的考察 188
7.5 與OLS結果及其他研究的比較 192
7.6 本章總結 193

第8章 再分配與隱性經濟收益 196
8.1 再分配與隱性經濟收益 197
8.2 隱性經濟收益的分配:曆史迴顧 200
8.3 案例分析:住房分配的決定因素 203
8.4 本章總結 213

第9章 製度變遷與工作轉換模式 216
9.1 作為研究重點的工作轉換模式 217
9.2 工作轉換模式的曆史趨勢 222
9.3 解釋各曆史時期的工作轉換模式 224
9.4 本章總結 237

第10章 經濟轉型與生活機遇:一個生命曆程的視角 240
10.1 製度變遷與生命曆程的意義 242
10.2 實證意義 245
10.3 曆史背景、同期群屬性和演變中的機會結構 248
10.4 對機會和風險變化的反應:工作轉換模式中的同期群差異 252
10.5 經濟迴報的同期群差異 257
10.6 本章總結 260

第三部分 總結與結論

第11章 國傢社會主義社會分層:總結與評估 265
11.1 官僚階級命題的再思考 266
11.2 人力資本和政治資本 274
11.3 社會分層中的再分配製度 276
11.4 國傢社會主義分層動態過程:理論意義 277
11.5 進一步的問題 279

第12章 分層動態過程與製度轉型 281
12.1 對國傢社會主義條件下國傢與社會關係的反思 282
12.2 中國體製改革的社會基礎 287
12.3 從社會分層到製度轉型 292
12.4 中國經驗的比較意義 295

參考文獻 298
索引 321
譯後記 393

精彩書摘

  第 1章 國傢社會主義再分配與分層動態過程  20世紀後半期的中國革命與20世紀前半期的俄國革命一樣意義非凡。中國革命通過變革中國社會造就瞭一個強國,它宣稱自身是世界貧窮國傢革命和發展的典範。  ——舒爾曼(Schurmann, Franz 1968, p.xxxvi)  在國傢社會主義社會中,社會不平等主要是由再分配機製産生和構造的。  ——澤林尼(Szelényi, Ivan 1978, p.1)  1.1 引言  1985年的一個晚上,在加利福尼亞的帕洛阿爾托(Palo Alto),我與從事中國研究的著名人類學傢沃爾夫(Arthur Wolf)及他的幾個學生圍坐在餐桌旁。交談中,沃爾夫教授提瞭一個問題:“在中國曆史上,自有人口數據記載以來,中國人口就在持續增長。但從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它卻有一個急劇的下降,我們應該怎樣解釋這一現象呢?”當我隨著沃爾夫教授舞動的手臂,注視著那條長長的上升軌綫陡然大幅下跌時,我的心情也跌入低榖。許多景象和故事湧入我的腦海——在我成長的過程中,從我的父母、祖父母、我朋友的父母以及我曾下鄉勞動過的那個村莊的農民那裏,我曾一遍又一遍地聽到他們對所謂“大躍進”事件以及隨後飢荒時期的迴憶。  確實,在漫長的曆史中,中國經曆瞭許多的王朝、帝王、戰爭、飢荒和其他災難,可是為什麼1959—1961年的飢荒對中國民眾的打擊是如此情,以緻短短幾年內估計有三韆萬人死亡?(Banister 1987;Yang 1996)正如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那樣,這根本就不是什麼“自然災害”,而是高層領導者政策失誤造成的“人禍”!而且這也絕非一個偶然的、孤立的事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過去50年的曆史中,這不過是國傢政策以衝突、極端的方式乾預個人生活機遇的眾多事件中的一例。在沃爾夫這一問題背後更大的議題是:“人為失誤”為何會有如此重大的影響?  要探究這一問題和相關議題,我們必須考察國傢社會主義社會分層過程。社會分層——機會結構和社會位置結構以及將這些機會和位置分配給個人的過程——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理解國傢社會主義條件下國傢和個人生活機遇間相互聯係的重要視角。要理解社會分層模式,我們就會麵對如下基本問題:社會位置的等級結構,以及社會分層基本製度是如何構造和維持的?個人占據這些位置和資源的分配機製是什麼?不同社會的社會分層模式為何存在明顯的差異?通過尋求這些問題的答案,我們意識到製度安排的重要性,它界定和構造瞭資源在社會群體和代際之間分配和傳遞的結構和過程。20世紀尤其是二戰以後,工業化市場社會和國傢社會主義社會呈現齣兩種引人注目的不同的社會分層模式。  本書旨在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機會和個人生活機遇結構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演變,尤其是國傢在這一過程中的作用。我們追溯分析在1949—1994年這45年國傢社會主義曆史進程中,中國城市中社會分層製度的曆史演變。為達到這一目標,我們選擇教育獲得、職業流動、官員升遷、經濟利益分配等領域,考察國傢社會主義再分配模式及其對個人生活機遇的影響。全書的內容圍繞著以下兩個主要主題加以組織安排。  第一個主題討論國傢社會主義再分配與分層動態過程之間的交互作用。社會分層的核心是再分配製度, 它為國傢及其公民提供瞭穩定的組織聯係。一方麵,我們看到瞭穩定的地位結構和資源分配模式;另一方麵,正如我下麵要詳細闡述的,再分配的政治邏輯也時常導緻瞭組織的失敗,因此引發瞭國傢政策、宏觀政治進程的巨大變化。我據此提齣瞭分層動態過程這一概念,意指在不同曆史時期和個人生命曆程中,個人生活機遇經常發生的非纍積性的,甚至破壞性的扭麯和轉變。再分配穩定的組織基礎與分層動態過程間的交互作用提供瞭理解國傢和個人生活機遇間關係的綫索。這一研究的主要貢獻在於擴展瞭關於國傢社會主義條件下國傢與生活機遇間 聯係的理論討論和經驗研究。  第二個主題探究國傢社會主義轉型中的製度變遷。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以及其他國傢社會主義社會開始瞭國傢社會主義的大轉型。社會科學傢對製度變遷的進展及其因果機製産生瞭極大興趣和爭論。中國場景下關於國傢社會主義經濟轉型的主要理論工作已經展開。這些理論議題指嚮製度變遷的不同起因和方嚮。論述這些理論議題的一個有益視角是考 察分層模式在不同曆史時期是如何演變的。社會分層模式反映瞭一個社會的基本製度設置,如果這些製度設置發生瞭重大變化,我們應該首先從資源分配機製以及相應的社會分層模式的變化中捕捉到。我們通過考察不同時期的資源分配模式,尤其是對比經濟改革前後的分配模式,以及在工作轉換模式和經濟資源分配領域中社會分層機製的變化,試圖迴答與這一主題有關的問題。  我們希望對這兩個主題的探討能夠闡明國傢社會主義作為一種政治製度的演變。國傢社會主義的興衰是20世紀的重大政治事件之一。1917年的布爾什維剋革命在俄國創建瞭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傢。二戰後,國傢社會主義政府齣現在世界各地,提供瞭一種似乎強有力的、競爭性的社會模式,對資本主義市場社會發起挑戰。但到瞭20世紀末,大多數社會都放棄瞭國傢社會主義模式,其餘的也陷入危機或經曆著根本性的變革。  解釋國傢社會主義的演變和危機的答案綫索,不僅存在於集權國傢的政治結構或計劃經濟的經濟失效中,而且也體現在國傢與社會相互作用的方式中。畢竟,正是20世紀80年代後期數百萬民眾和各類社會群體捲入的抗爭宣告瞭作為一種世界性政治製度的國傢社會主義的終結。這一認識呼喚著關於國傢社會主義的政治社會學,將其解釋置於國傢與社會關係的 製度結構中,而這種製度結構正是通過社會分層過程來維持和反映的。  而且,盡管國傢社會主義作為一種世界範圍的政治體係正在衰落,但其遺産並未失去在當代社會的意義所在。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現代國傢擴張以來,與亞非拉美新興國傢或發展中國傢一樣,工業化國傢也極大地提高瞭經由國傢實施的社會福利的再分配。基於再分配的製度設置在前國傢社會主義國傢中獲得瞭不同程度的延續,並形成瞭各自獨特的社會轉型路徑。因此,我們分析解讀國傢社會主義的演變、再分配製度及其對社會分層的影響並非僅僅齣自曆史好奇心。  本研究遵循社會分層比較研究的社會學傳統。在全書各個研究中,我們對代際、社會群體之間的資源傳遞模式的分析蘊含瞭在市場與再分配製度、中國與其他國傢社會主義社會之間直接的或隱性的比較。正是基於比較的視角,我們認為中國經驗對於理解當代社會的社會分層過程有著重要貢獻。  本章的以下部分有兩項主要任務。第一,我們比較工業化市場社會與國傢社會主義社會在社會分層模式方麵的主要特徵。這一討論發展齣瞭一個比較性框架,同時突顯瞭一套理解國傢社會主義條件下社會分層的主要研究課題。第二,我們呈現瞭與本研究兩個主題——國傢社會主義以及中國製度變遷下的再分配與分層動態過程——相關的理論觀念與研究議題,用以指導本書的經驗研究。在本章結尾,我們勾勒本書的主要結構。  ……

前言/序言


國傢與生活機遇:中國城市中的再分配與分層(1949—1994) 前言:時代洪流中的個人命運 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伊始,到1994年改革開放深入推進的十餘年間,中國社會經曆瞭一場前所未有的劇變。這是一段波瀾壯闊的集體記憶,也是無數個體命運跌宕起伏的宏大畫捲。在這場深刻的社會轉型中,國傢的力量以一種空前的方式介入瞭人們的日常生活,深刻地塑造著他們的身份、他們的機會,以及他們所處的社會階層。本書將目光聚焦於中國城市的具體情境,試圖揭示國傢如何通過再分配政策,影響瞭城市居民的生活機遇,並最終重塑瞭中國的社會分層格局。 第一部分:國傢構建的秩序與再分配的邏輯 第一章:烏托邦的承諾與計劃經濟的基石(1949-1957) 新中國成立之初,在一個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基礎上,建立一個平等、公正、繁榮的新社會成為瞭擺在執政者麵前的巨大挑戰。為瞭實現這一宏大目標,一套以計劃經濟為核心的社會經濟運行模式被確立起來。在這一模式下,國傢不再是簡單地充當市場規則的維護者,而是成為瞭資源配置的中心,成為瞭分配的直接組織者和執行者。 1. 革命的遺産與意識形態的驅動: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為新中國奠定瞭政治基礎,同時也帶來瞭強烈的平均主義和反剝削的意識形態。國傢肩負著消除舊社會不平等,實現社會公正的曆史使命。這體現在對生産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以及對原有社會階層的改造之中。 2. 供給製與福利保障的早期探索:在計劃經濟的初期,為瞭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國傢推行瞭帶有供給製色彩的福利保障模式。這不僅僅是一種經濟分配方式,更是一種政治動員和思想改造的手段。通過統一的工資標準、按需分配的物品供應,國傢試圖構建一個沒有階級剝削的社會。 3. 戶籍製度的雛形與城鄉二元結構的萌芽:為瞭有效管理人口,保障城市建設和生産的穩定,戶籍製度開始逐漸確立。雖然最初的目的是服務於經濟建設,但這一製度客觀上為日後城鄉之間巨大的資源和機會差異埋下瞭伏筆,為日後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奠定瞭基礎。 第二章:鞍鋼憲法下的工業化巨輪與單位製的擴張(1958-1966) “大躍進”的狂熱過後,中國經濟進入瞭調整期。在這一時期,“鞍鋼憲法”的提齣,標誌著中國工業化道路的探索進入瞭一個新的階段。與此同時,作為國傢經濟和社會組織基本單元的“單位製”在全國範圍內得到瞭空前的發展和鞏固。 1. 單位製:國傢觸角的延伸與生活保障的載體:單位製,無論是國營工廠、機關單位還是學校,都成為瞭連接國傢與個人的核心紐帶。單位不僅負責生産和管理,更承擔瞭居民的衣食住行、醫療保健、子女教育、養老等幾乎所有生活需求。這種“包辦式”的福利模式,在保障基本生活的同時,也極大地強化瞭國傢的控製力。 2. 工資等級與按勞分配的現實:盡管意識形態上強調平均,但實際的工資體係依然存在等級差異。技術、崗位、經驗等因素決定瞭個人的工資水平。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瞭“按勞分配”的原則,但這種分配機製的製定和執行,完全掌握在國傢手中。 3. 再分配的機製:補貼、配給與福利的差異:國傢通過各種形式的補貼(如食品補貼、住房補貼)和定量配給(如糧票、布票)來維持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這些政策在保障低收入群體生存的同時,也帶來瞭相對的平均化。然而,不同單位、不同行業的福利水平也存在差異,這些差異成為早期社會分層的重要依據。 第三章:文革風暴中的政治動員與社會重組(1966-1976)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中國社會經曆的一場深刻動蕩。政治運動成為主導,經濟發展受到嚴重衝擊。然而,在政治動蕩的背後,國傢對社會資源的調控和分配邏輯並未完全中斷,反而以一種新的方式被重塑。 1. 政治身份的優先性:在文革時期,政治身份,如“貧農齣身”、“革命乾部子女”等,成為影響個人前途和生活待遇的重要因素。這種基於政治立場的分配邏輯,一定程度上取代瞭原有的經濟和技術考量。 2. 上山下鄉與人口流動的強製性調整:為瞭響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號召,數韆萬城市青年被下放到農村。這種大規模的人口遷移,是對原有城鄉結構和城市生活模式的顛覆性調整,也深刻影響瞭這一代人的生活軌跡和未來機遇。 3. 單位的政治化與資源分配的新邏輯:單位在文革時期被進一步政治化,政治學習和思想改造成為重要內容。單位內部的資源分配,也常常受到政治派彆和運動的影響,使得原有的分配體係更加復雜和不確定。 第二部分:改革開放的浪潮與分層結構的裂變 第四章:撥亂反正與市場化的曙光(1977-1984) 文革結束後,中國社會進入瞭撥亂反正時期,經濟建設重新被提上日程。改革開放的號角吹響,市場經濟的因素開始被引入,對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發起瞭挑戰。 1. 經濟特區與沿海開放的示範效應:深圳、廈門等經濟特區的建立,以及沿海地區的對外開放,帶來瞭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就業機會。這些地區吸引瞭大量投資和人纔,初步顯現齣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2. 個體經濟的復蘇與私營部門的興起:在國傢政策的調整下,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開始復蘇。這為一部分人提供瞭新的創業和緻富機會,打破瞭原有的單位就業壟斷。 3. 工資改革與效率導嚮的初步顯現:工資製度開始進行改革,強調按勞分配,鼓勵多勞多得。一些地區的國營企業開始試行利潤承包責任製,為打破平均主義邁齣瞭重要一步。 第五章:要素市場的興起與機會的多元化(1985-1990) 進入八十年代中後期,中國經濟改革進入瞭關鍵時期。要素市場,如勞動力市場、技術市場、資本市場的初步形成,為社會分層帶來瞭新的維度。 1. 勞動力市場化:人纔的流動與價值的再評估:勞動力不再僅僅由單位分配,而是開始在市場中流動。擁有技術、技能和知識的人纔,獲得瞭更多的職業選擇和更高的收入。這使得職業、技能和教育水平成為影響生活機遇的重要因素。 2. 價格改革與商品經濟的深入:價格改革的推進,使得商品和服務的供求關係開始顯現。市場化的定價機製,導緻不同行業、不同産品之間價格的差異,進而影響到相關行業從業者的收入。 3. 鄉鎮企業的發展與城鄉收入差距的初步拉大:鄉鎮企業在改革開放中異軍突起,成為重要的經濟增長點。它們吸納瞭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並在一定程度上縮小瞭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但也進一步暴露瞭城鄉之間在資源、基礎設施和政策支持上的差異。 第六章:貧富分化與社會階層的重塑(1991-1994) 進入九十年代,市場經濟的邏輯在中國社會的影響力日益增強,原有的社會分層結構開始齣現裂變,貧富分化日益明顯。 1. “下海潮”與新興中産階級的湧現:一部分有能力、有魄力的人,從體製內下海創業,或者在市場經濟中嶄露頭角。他們積纍瞭財富,形成瞭新的社會階層——新興中産階級。 2. 國有企業改革與下崗潮的來臨: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入,效率低下、虧損嚴重的國企開始進行重組和裁員。大批工人麵臨下崗的命運,他們的生活保障和未來機遇麵臨嚴峻挑戰,形成瞭新的弱勢群體。 3. 區域差距與城鄉差距的固化:東部沿海地區繼續保持經濟發展的優勢,而中西部地區則相對落後。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也在進一步拉大,農村人口嚮城市湧入,成為新的勞動力供給,也帶來瞭新的社會問題。 4. 教育、醫療、住房的市場化與新的不平等:教育、醫療、住房等原本由國傢提供基本保障的領域,開始逐步市場化。這使得擁有更多經濟資源的傢庭,在子女教育、健康保障和居住條件上擁有更大的優勢,新的不平等在這些領域悄然滋生。 第三部分:結論與反思 第七章:國傢、再分配與生活機遇的演變 迴顧1949年至1994年這四十餘年,中國城市中的生活機遇與社會分層,在國傢再分配邏輯的主導下,經曆瞭一係列深刻的變革。 1. 從計劃分配到市場調節的張力:本書描繪瞭國傢如何從最初的全麵主導資源分配,到改革開放後市場力量逐漸介入,再到兩者之間的復雜互動過程。國傢再分配的邏輯,在不同時期以不同的形式發揮作用,深刻影響著城市居民的職業選擇、收入水平、生活質量乃至社會地位。 2. 單位製在分層中的作用:單位製作為計劃經濟時代的“國傢代理人”,既是保障的提供者,也是分層的塑造者。單位的性質、規模、所處行業、所在地區,都直接影響著其成員的福利和發展機會。 3. 再分配政策的社會後果:本書揭示瞭國傢再分配政策,無論是在計劃經濟時期追求的平均主義,還是在改革開放後試圖引入的效率導嚮,都對社會分層産生瞭深遠的影響。福利的分配、戶籍的限製、工資的等級、機會的傾斜,共同編織瞭中國城市居民的生活圖景。 4. 改革開放帶來的挑戰與機遇:改革開放無疑帶來瞭經濟的騰飛和社會活力的釋放,但也伴隨著新的不平等和分層。本書關注瞭在這一轉型過程中,不同群體所麵臨的挑戰和機遇,以及他們如何適應和應對這一劇變。 第八章:曆史的迴響與未來的展望 1949年至1994年這段曆史,是中國城市社會發展的一個關鍵轉型期。本書的研究,不僅是對過去的迴顧,更是對當下社會現實的深刻理解。理解這段時期國傢再分配政策如何塑造瞭中國城市的社會結構和個體命運,有助於我們更清晰地認識當代中國社會分層的成因與特徵。 國傢角色的持續演變:盡管市場力量日益增強,但國傢在資源配置和社會分配中的作用依然舉足輕重。如何平衡效率與公平,如何在市場化進程中保障弱勢群體,依然是國傢麵臨的重大課題。 分層結構的復雜性:當代中國社會分層已經不再是簡單的二元對立,而是呈現齣多維度、多層次的復雜格局。職業、收入、教育、地域、資源占有等多種因素交織在一起,共同塑造著個體的社會位置。 曆史的藉鑒與現實的思考:本書提供瞭一個重要的曆史視角,幫助我們理解中國社會變遷的內在邏輯。研究這些曆史經驗,對於我們應對當前社會發展中的挑戰,構建更加公正、包容的社會,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 本書旨在通過對中國城市具體案例的深入剖析,揭示國傢力量在塑造社會分層過程中的關鍵作用,為理解當代中國社會結構的變化提供一個堅實的曆史基礎。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初翻開時,我還有些擔心內容會過於學術化而顯得枯燥,但事實證明我的擔憂是多餘的。這本書的行文風格,雖然保持瞭學術研究的嚴謹性,卻意外地充滿瞭敘事的力量。作者擅長在冰冷的數據和理論框架中,巧妙地植入那些富有張力的曆史瞬間和典型案例。每一次理論的引入,都伴隨著生動的曆史情境作為支撐,這使得閱讀體驗如同在攀登一座信息密度極高的山峰,雖然辛苦,但每登高一步,眼前的視野就開闊一分。尤其是關於資源獲取路徑變化的論述,簡直像是一部關於社會資本如何轉換的精彩劇本。它清晰地展示瞭,在劇烈的社會變遷麵前,個體如何利用(或錯失)新的規則,從而實現地位的攀升或滑落。這種對“場域”內權力博弈的描摹,深刻地揭示瞭體製的重量是如何壓迫或釋放個體能動性的。它成功地將一門嚴肅的社會學理論,轉化成瞭一部引人入勝的曆史社會學傑作。

評分

從文學性上來說,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是極其成熟的,它不是那種一氣嗬成的綫性敘事,而是像一首結構復雜的交響樂,不同的樂章(主題)在不同的時間點被引入、發展,然後又交織在一起,共同推嚮高潮。作者在迴顧與展望之間的切換,處理得非常高明,既尊重瞭曆史的連續性,又突齣瞭關鍵轉摺點的突變性。這種對時間維度的精妙掌控,使得讀者在感到曆史厚重感的同時,又不會被冗長的背景信息所淹沒。它成功地將枯燥的學術命題,轉化成瞭一部關於社會變遷的史詩,充滿瞭內在的張力與戲劇性。特彆是對於那些長期被邊緣化的群體,作者賦予瞭他們清晰的聲音和分析的維度,讓他們不再隻是宏大敘事中的背景闆,而是成為瞭理解社會結構如何運作的關鍵觀察點。這是一部值得反復閱讀、每次都能從中發現新層次的深度之作。

評分

讀罷此書,腦海中久久縈繞的是一種對曆史偶然性與必然性之間微妙平衡的震撼。不同於那些隻關注宏大敘事的通俗讀物,這本書提供瞭一種極度精細化的社會分析工具。作者對於資料的駕馭能力,體現齣一種學者嚴謹到近乎偏執的追求,各種統計數據、檔案記錄被巧妙地編織成一張密不透風的網,將研究對象——那個特定時間段內的社會轉型——緊緊地包裹其中,供人仔細端詳。我特彆留意到作者在討論區域差異和階層固化時所采用的對比手法,這種跨時間、跨空間的對照分析,使得抽象的概念變得鮮活可感。它強迫讀者跳齣自己固有的經驗世界,去理解權力分配機製在不同社會層麵産生的漣漪效應。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構建瞭一個解釋世界的模型,這個模型雖然復雜,卻無比貼切地勾勒齣瞭社會運行的真實肌理。它不是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提齣更深刻的問題,引導讀者進行更深層次的哲學和曆史反思。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醍醐灌頂之處,在於它對“機遇”這個看似模糊的概念進行瞭高度操作化的定義和測量。作者沒有停留在泛泛而談,而是深入到製度設計的細節中,去探究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政策變動,是如何對幾十年後的人群分布産生決定性影響的。這需要極強的耐心和敏銳度。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跨越不同分析層次時所展現齣的遊刃有餘。從宏觀的製度變遷到中觀的製度環境,再到微觀的個體選擇,所有的分析層級之間,都保持著清晰而有力的銜接。讀完後,我對許多社會現象的理解不再停留在“不公平”的錶層感嘆上,而是能夠追溯到其深層的製度根源。它教會瞭我如何用一種“結構性”的眼光去審視我們身邊的世界,理解今天的資源分配格局,並非是自然演化的結果,而是特定曆史選擇的纍積效應。這是一種對世界觀進行重塑的閱讀體驗。

評分

這部著作的視野之宏大,著實令人嘆為觀止。作者以極具穿透力的筆觸,深入剖析瞭特定曆史時期內,一個龐大社會肌體的運轉邏輯與內在張力。那種對時代脈絡的精準把握,簡直就像一位經驗老到的曆史舵手,在時代的驚濤駭浪中,清晰地指引著我們去審視那些塑造瞭今日中國的關鍵性轉摺點。書中的論證結構層層遞進,邏輯嚴密得令人稱奇,每一步推演都建立在紮實的史料基礎之上,絕非空中樓閣式的空談。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現象時所展現齣的剋製與洞察力,他沒有簡單地進行道德審判,而是緻力於揭示結構性力量是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個體命運的。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親眼見證瞭社會結構如何被改造、重塑,那些宏大的敘事背後所蘊含的無數微觀個體的掙紮與適應,都被作者用一種近乎冷靜的科學態度,呈現得淋灕盡緻。這是一部需要沉下心來細細品讀的精品,它提供的分析框架,對於理解當代社會諸多現象的根源,無疑具有不可替代的啓發價值。

評分

本書特彆特彆好,特彆特彆好,特彆特彆好。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買瞭不少,雙十一活動是優惠瞭

評分

周雪光的書應該不會差到那裏去。。。

評分

有書讀,是很開心的事情。

評分

618買的很劃算,這一套書都很好值得買。

評分

比較喜歡讀這方麵的書,比較實證化,很有意思,國內之方麵的研究相對來說比較少。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還行,東西不錯,送貨快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