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记忆:百年中国家庭老照片珍藏(1898-2014)

家国记忆:百年中国家庭老照片珍藏(1898-201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毕春平 编
图书标签:
  • 老照片
  • 家庭史
  • 中国百年
  • 历史文化
  • 民俗风情
  • 记忆
  • 影像
  • 社会变迁
  • 时代变迁
  • 珍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ISBN:9787509829929
版次:1
商品编码:1165811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5
字数:2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家国记忆:百年中国家庭老照片珍藏(1898-2014)》选取了500多张老照片,几十个家庭的讲述,是编者历经八年,从民间上千个家庭的近万张照片中,深海淘宝版地打捞而来,以“口述历史、影像记录”的讲述方式展示中国百姓绵延百年跨度的生活变迁和照片背后发生的感人故事。这些照片以《家国记忆:百年中国家庭老照片珍藏(1898-2014)》作为法兰克福中国主宾国活动八大展览之首展在法兰克福参展。

目录

写在前面
大家作序
百年刘家·沧桑史画
“哈佛硕士”的“农贷情”
一封无字信,一生未了情
我的母亲——五四时代的新女性
悠悠汉字情——忆父亲的简化汉字人生路
“小白毛女”的延安回忆
我的军医妈妈——从富家小姐到革命战士
父亲参加了新中国国徽设计——建筑世家的时代印记
一个老兵的幸福生活
美丽的“小城之花”
我家房客“李向阳”——蓟县盘山栗树沟的“抗战张家”
火光就是命令,炮声就是指引
我是蒋介石的“干儿子”吗?
为军旗而战——军体世界冠军的光荣记忆
父子长跑八十年
“你还活着呢?!”——从“林黛玉”到“小筋道儿”
皇城根大宅院与我家
童年的足迹——从延安到北京
我家影像四十年
维嘉,你在哪里?
我爱北京天安门
我的青涩岁月
三个人的订婚照
有了你,为了你
幸福像花儿一样——“五朵金花”的故事
我的云南瑞丽
拿什么报答你?我的爹娘!
老北京的念想儿
出嫁的回族新娘
长空击寇,血荐轩辕——告慰淞沪会战中牺牲的大舅
“齐心协力打豺狼”——记七十七年前的儿童节
流年似水,童真不在
历经波折修复一张老照片——只为“见”妈妈一面
致逝去的父母青春
新中国第一代拖拉机手
春天的回忆——香山樱桃沟巧遇朱总司令
一张从照相馆橱窗里撤下来的老照片
我的大脚和奶奶的三寸金莲
天安门前的两张合影
行走中的展览
后记

精彩书摘

  《家国记忆:百年中国家庭老照片珍藏(1898-2014)》:
  出嫁的回族新娘这是山东省济南仓巷(现在的回民小区)的一个回族之家。
  照片上的女子丁惠兰是我的姥姥,1906年生人;1929年23岁时出嫁。这是新娘子“回门”时在娘家照的。回族的“回门”有些特别,婚礼后三天或七天,新郎要准备礼品陪同新娘回娘家即回门,看望岳父母及亲属。岳父母家也要事先做好准备,款待女婿女儿。但回门的当晚,新郎不能住在新娘的娘家,要独自回去。新娘一般在娘家住上三五天或一星期后再由娘家人或新郎上门来接回去。回族的传统婚礼也非常隆重而独特,由阿訇和男女双方家长代表一起主持。
  由阿訇诵经,撒喜果。证婚人作证,新郎、新娘要用语言明确表示同意结婚,并由阿訇用阿拉伯文写一份宗教内容的婚约“依扎布”。男方还需赠给女方聘金(“卡宾”钱),多少不等。
  姥姥的娘家家境殷实,有个好几进的四合院,内设客厅、卧房、书房(特为私塾先生在家里教书所设)。还建有淋浴室和茶水房。家里请了佣人、厨子、老妈子。民国初期,丁家在济南有名的城顶街开了一家数一数二的恒盛货栈,在当地小有名气。当时能做贸易的人不多,都是些有文化、受过良好教育、见过大世面的人。丁家的家风也颇为开明,从照片上可以看到,姥姥左手腕上还戴着手表,很是时尚。姥姥虽为女子,但知书达理,贤惠聪颖。我的姥爷金树棠1937年以前在济南铁路局做事,1937年日军侵入济南后,姥爷和几个爱国同仁一起愤然辞去铁路局的工作,拒绝为日本人服务。由于长期抑郁、愤懑,姥爷于1939年不幸病逝。1945年抗战胜利后,济南铁路局高层不知姥爷已逝,还特地登门邀请姥爷回铁路局工作,后又派人送来慰问抚恤金。
  我姥爷去世时,我妈妈刚六岁,我舅舅才出生七个月。那一年,姥姥的娘家因战乱家道也开始败落。姥姥只能靠着出租家里的房子和亲友的资助过日子。她持家有道,辛辛苦苦地把我妈妈、我姨姨和我舅舅三个孩子都培养成了大学生。1960年,姥姥安祥辞世。
  长空击寇,血荐轩辕——告慰淞沪会战中牺牲的大舅我们的大舅任松龄烈士生于1917年5月22日,曾就读于北平育英中学。日寇侵华,民族危亡,满怀救国豪情的他高中毕业后考入中央航校(笕桥),在中央航校第六期毕业后。于1936年进入空军,成为一名战斗机驾驶员,任空军九大队二十七队准尉见习员。
  1937年8月25日,大舅随队驾机轰炸在沪登陆日军,中弹阵亡。后被追认少尉。
  1937年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为改变日军入侵方向,以利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的主动反击:是抗日战争中日双方第一场会战,也是中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为惨烈的一场战役。当时,我空军广大官兵虽怀报国之志,不畏强敌,但敌我力量悬殊,制空权一直操纵于敌手。日本有三艘航母泊于长江口外,从8月15日起对我军阵地、车站狂轰滥炸,守沪军队伤亡惨重。
  8月24日,日航母105架飞机全部出动,狂炸我阻敌之守军。次日敌寇又以主力向罗店镇进攻,以掩护大批日军登陆。我空军命令:立即去罗店轰击登陆之敌。于是中国空军九大队“雪莱克”攻击机4架,拟每机挂十捆杀伤弹,自南京飞往罗店。但因炸弹未到,战事紧急,美军顾问陈纳德决定,不等挂弹,采取低空S字蛇型飞行,以机枪威力扫射。
  飞行员群情激昂,复仇心切,在距地面仅8米至10米超低空飞行,浓烟烈火中盘旋,全然不顾敌舰、陆上炮火攻击,猛烈扫射日军,重创登陆之敌。
  淞沪会战,年轻的中国空军,旗开得胜。
  将“梗津”、“鹿屋”两支装备最新、闻名于世的主力轰炸机队消灭过半。交战中,日军伤亡千人以上,中国空军第一次交战毫发无损;第二次交战则损失攻击机5架,死伤11人。大舅所驾飞机就在这场空战时中弹,大舅以身殉国,成为彪炳史册的民族英雄。
  年仅二十岁的他实现了诺言:“我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淞沪会战强烈震惊日本,日寇空军联队长石井义剖腹自杀。国民政府为纪念此辉煌之战,1939年将8月14日定为“空军节”,并多次为烈士挖建墓穴,但均被万恶的日军所轰毁……如今,可以告慰英灵的是,任松龄的名字和事迹同无数的先烈一起,被用金光闪闪的大字镌刻在南京紫金山航空烈士墓上,安放在台北国民革命忠烈祠中。
  “齐心协力打豺狼”——记七十七年前的儿童节我珍藏的这张老照片是77年前的1937年4月4日那天拍的。为庆祝儿童节,我们小学生演出了歌舞剧《齐心协力打豺狼》从而留下了我童年时代难忘的记忆及一段逃难的往事。
  4月4日是解放前中国的儿童节。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前3个月,北平市北城区学校在安定门内国子监举行庆祝儿童节会演。
  我所就读的北平市立香饵胡同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们演出了歌舞剧《齐心协力打豺狼》,我在剧中扮演牧童。演出结束后,师生们回到学校时还收到了抗日爱国将领—一第29军军长宋哲元送来的面包和印有楷书“宋哲元赠”的一方白棉纱手帕。
  老师选我在歌舞剧里扮演牧童,一方面是发现我有歌唱的天赋而着力培养我:另一方面还因为我生长在辽宁东部山村,在家乡曾跟随哥哥上山放猪因而有这个生活体验。
  我是九一八事变后和家人逃难才到的北平。
  九一八事变后,我父亲因为东北民众抗日救国自卫军筹措粮饷而被日伪军抓捕:虽经邓铁梅司令营救出狱,但因在狱中受日寇残酷折磨致病重而猝然离世。在北平做事的大哥知道消息后马上返回家乡把祖母、母亲和我接到了北平。初到北平,生活非常艰难,我们一家人加入了东北同乡会并住进德胜门大街“东北难民救济所”开始了难民生活。
  1941年春,大哥前往西安的陕西省战时煤炭统销处做事,我们全家人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辗转从沦陷区北平也来到了西安。大哥把我们安排进位于西安南郊大兴善寺里的“中央赈济委员会长安灾童教养院”里暂居避难。世道的艰辛和家庭的变故,更让我懂得要努力读书和上进。从西安的小学毕业以后,我又如愿考上了当地的公费中学。抗日战争胜利后,我跟随返家的同乡准备回老家辽东。途经沈阳时,巧遇了在西安认识的几位好心的老师,他们又帮助我在沈阳上了高中。1948年11月初,沈阳解放,老师们引导我参加了革命文艺工作。1954年8月,我随东北人民艺术剧院歌剧团进入北京中央实验歌剧院当了一名歌剧演员。
  从一个乱世之年逃难的小小“牧童”到2014年我的米寿之年,已经过去了77年。
  ……
《岁月回响:近代中国百家生活剪影(1898-2014)》 一、 历史的定格与时代的印记 这是一部穿越百年的视觉史书,收录了来自近百个普通中国家庭的珍贵老照片,时间跨度从1898年辛亥革命前夕,一直延伸至2014年,几乎囊括了中国近代至今的每一个重要历史节点。这些照片并非名家之作,也未经过刻意摆拍,它们是时代洪流中,无数普通人真实生活的瞬间快照,是家国变迁最直接、最生动的见证。 当我们翻开这本书,仿佛打开了一扇扇尘封的记忆之门,窥见了那些曾经鲜活的面孔,那些被时光掩埋的故事。从辫子还在的时代,到国民政府的北洋风貌;从抗日烽火的岁月,到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从改革开放的春风,到全球化浪潮下的都市景象……每一张泛黄的纸片,都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喜怒哀乐,一段历史的跌宕起伏,以及一个时代的精神脉络。 本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收集了一批珍贵的老照片,更在于它试图通过这些个体生命的故事,勾勒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宏大图景。照片中的人物,他们或许是贫苦的农民,或许是新兴的知识分子,或许是辛勤的劳工,或许是保守的士大夫,或许是革命的先行者,又或许是新时代的建设者。他们用自己的生活,书写了中国的历史。他们的笑容、他们的忧伤、他们的奋斗、他们的坚守,都构成了这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不可或缺的色彩。 二、 穿越时空的家庭相册:从个体窥探时代 《岁月回响》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将视角聚焦于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在这里,我们看不到宏大的历史事件的官方记录,也看不到伟人的光辉形象。取而代之的,是寻常人家里的婚礼、满月、祭祀、团聚,是田间地头的劳作、工厂车间的身影、学校课堂的琅琅书声,是衣着的变迁、居所的更迭、器物的演变。 例如,在早期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满族家庭在清末的最后岁月里,依然保留着传统的服饰和礼仪,但同时,西式钟表、相机等新式物件也开始悄然进入他们的生活,暗示着旧时代的摇摇欲坠和新思潮的萌动。接着,辛亥革命的浪潮涌来,照片中的男性可能已经剪去了辫子,穿着中山装,女性的服饰也开始出现改良,色彩和款式更加多样。 民国时期,不同阶层的生活方式在照片中呈现出鲜明的对比。北方农村的泥土气息与江南水乡的婉约风情并行,都市里的摩登男女与乡村的质朴农妇共存于同一时代。抗战时期,照片中可能更多地记录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或是人们在艰苦条件下依然保持的乐观和坚韧。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生活重心发生了转变,照片中的家庭可能出现在集体劳动、学习、文艺宣传等场景中,服装趋于统一,但人们的面庞却洋溢着对新生活的憧憬。改革开放初期,盒式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成为家庭的“三大件”,成为人们幸福生活的象征。照片中,人们的笑容更加舒展,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家庭的照片记录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胶卷到数码,从冲洗到电子存储。照片中的人物可能已经身处高楼林立的都市,使用着智能手机,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与百年前的祖辈有了天壤之别。然而,血脉的延续、亲情的羁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却跨越了时空,一脉相承。 三、 摄影背后的故事:历史的温度与人性的光辉 每张照片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或长或短的故事,一段或深或浅的情感。它们可能是某个家庭的重大事件,也可能只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日常瞬间。然而,正是这些琐碎的、不易察觉的细节,共同构成了中国近代史的肌理。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照片,而是力求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为读者呈现更丰富的信息。每组照片都配有详实的文字介绍,尽可能地挖掘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家庭故事、人物关系以及照片拍摄的时代特征。这些文字,或许来自照片主人的口述回忆,或许来自后代的搜集整理,或许是历史学家对照片内容的深度解读。 我们会了解到,照片中那个抱着孩子的年轻母亲,可能经历了怎样的战乱;那几个穿着校服的孩子,或许是第一批接受新式教育的幸运儿;那张全家福中,可能隐藏着家族的兴衰变迁。这些故事,如同散落的珍珠,被本书串联起来,闪耀出历史的温度和人性的光辉。 “老照片”不仅仅是图像,更是一种情感的载体。它们承载着家族的记忆,是祖辈留给后代最宝贵的财富。通过翻阅这些老照片,后代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与家族的联系,理解前辈们走过的道路,体会他们经历的艰辛与喜悦。本书的目的,正是希望通过这些跨越百年的家庭影像,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生命故事。 四、 时代变迁的注脚: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庆习俗 《岁月回响》通过对大量老照片的细致梳理,深刻揭示了近百年来中国社会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庆习俗等方面的巨大变迁。 衣着的变化:从清末的袍褂、马褂,到民国时期的旗袍、西装、学生装,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列宁装、人民装,以及改革开放后的时尚多元化。照片中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服饰,直接展现了社会审美的变迁、生产力的发展以及思想观念的解放。 饮食的演变:从粗茶淡饭的农家生活,到城市里开始出现的新式餐馆;从过去的逢年过节才能吃上肉,到如今的食材丰富多样。照片可能捕捉到人们围坐一起吃饭的场景,或者是在特定节日里准备的丰盛餐食,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 居住的变迁:从传统的四合院、土坯房,到楼房的兴起,再到现代化的城市公寓。照片中的房屋建筑,是时代变迁的直观体现。房屋的结构、陈设,乃至周边的环境,都折射出社会的发展水平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交通的革新:从人力车、轿子、马车,到自行车、蒸汽火车、汽车、飞机。照片中出现的交通工具,是技术进步的缩影,也是人们出行方式的巨变。 婚丧嫁娶的仪式: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婚丧嫁娶习俗,在老照片中留下了生动的记录。从传统的八抬大轿、三书六礼,到新式的婚礼庆典,再到如今的自由恋爱和简约婚礼。这些仪式,不仅是家庭大事,更是社会文化的重要体现。 节庆习俗的传承与发展: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在照片中得以呈现。人们的祭祀活动、家庭团聚、节日娱乐,都展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传统习俗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或者与新的元素融合。 五、 历史的镜子与未来的启示 《岁月回响:近代中国百家生活剪影(1898-2014)》不仅仅是一本图册,更是一面映照历史的镜子,一次深刻的文化溯源。它让我们看到,宏大的历史事件并非仅仅发生在遥远的殿堂,它们与每一个普通人的命运息息相关。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个体生活,却共同汇聚成时代前进的洪流。 通过这些老照片,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的过去,认识到我们从何而来,经历了怎样的艰难曲折。这有助于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也能够从中汲取力量,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这本书,是一份献给所有热爱历史、关注社会、珍视家庭的读者的礼物。它邀请您一同走进那些充满温情与力量的岁月,感受那份属于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品味那些在时光中沉淀下来的,最真实、最动人的生命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体验堪称一次感官上的重塑。装帧设计和印刷质量的精良,使得这些跨越时代的影像得以最大程度地还原其原始质感,这对于阅读体验至关重要。尤其是那些早期的黑白照片,其层次感和颗粒感的重现,让人感觉仿佛亲手抚摸着百年前的相纸。但更让我震撼的是,它所展现出的地域与阶层间的差异性。我们不能用单一的“中国家庭”形象来概括百年变迁。书中收录了来自不同省份、不同社会阶层的照片,从沿海商贾的精致生活到内陆农家的简朴劳作,那种对比是刺目而又发人深省的。它揭示了现代化进程在不同角落的速率和形态是何等不均衡。这本书的编者显然花了大心思去平衡这种多样性,确保了历史叙事的立体感,避免了陷入任何单一的意识形态的窠臼。它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观察窗口,让我们得以用更包容和开阔的视野去审视中国社会的漫长转型期。

评分

这部作品的独特魅力在于它的“在场感”。每当我翻开新的一页,总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经验投射进去,试图去还原照片背后那个家庭的日常对话和气味。这种强烈的代入感,来源于摄影师对生活瞬间的精准捕捉——无论是孩子们在弄堂口追逐嬉闹时那股子生龙活虎,还是特定时期人们面对镜头时那种既好奇又略带警惕的复杂神色,都真实得令人心头一紧。它不是一个展示完美的模板,而是真实地展现了贫瘠、富裕、希望、失落交织在一起的真实生活。它提醒我们,历史的洪流是由无数个微小的、私密的、常常被遗忘的瞬间汇聚而成的。这本书成功地将这些散落的碎片重新粘合起来,提供了一个关于“我们从何而来”的、充满温度和人性的回答。它让我更加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也更理解父辈和祖辈经历过的那些不易,这是一种深刻的情感教育。

评分

说实话,我通常对这种“百年影像”类的书籍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容易流于表面、缺乏深意。然而,这本集子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其对“日常性”的忠实记录。它不刻意追逐那些所谓的“历史决定性瞬间”,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间隙时间”——春节的团圆饭、农忙后的休憩、孩子在街头巷尾的玩闹。正是这些看似琐碎的场景,汇聚成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最真实的社会肌理。我特别喜欢那些多代同堂的场景,老一辈人严肃的威严与年轻一代蓬勃的朝气并存,那种无声的权力交接和文化传承,在镜头前被定格,充满了戏剧张力。这种力量,是任何文字都难以描摹的。它让我开始思考,在时代洪流的冲击下,家庭内部是如何消化、吸收、甚至反作用于这些外部变化的。这本书提供的不是一个结论,而是一系列引人深思的问题,引导读者去细品那份属于我们这片土地独有的温情与坚韧。

评分

这部文集实在是一部沉甸甸的史诗,它没有宏大的叙事,却将历史的脉络融入了无数个平凡家庭的涓涓细流之中。我翻阅着那些泛黄的影像,仿佛能触摸到百年前旧日时光的温度,那种模糊的颗粒感,恰恰是岁月最真实的注脚。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冷冰冰地罗列事件,而是用一种近乎私人日记的方式,展现了中国社会在剧变中的韧性与变迁。从清末的旗袍与马褂,到民国时期的西装革履,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朴素工装,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记录着服饰、发型乃至眼神中流露出的时代精神。尤其是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瞬间——一家人围坐在一盏昏黄的煤油灯下吃饭的场景,或者是在简陋的院落里嬉戏玩耍的孩子们,这些细节比任何官方记录都更能打动人心。它让我们意识到,历史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无数个鲜活生命共同谱写的故事。这种“他者”的凝视,让我对自己家族的过往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探寻欲,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长河中一朵细小的浪花,却也共同构成了汹涌的浪潮。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向下扎根的视角,让我们得以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重新找到个体存在的坐标和情感的归属。

评分

初读此书,我被其选材的独到和考究深深震撼。这绝非简单的照片集锦,而是一部经过精心策展、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觉文献。摄影的语言在这里被发挥到了极致,那些构图、光影的运用,无不体现出摄影者对瞬间的敏锐捕捉。尤其赞叹的是,许多照片背后的文字说明,虽然寥寥数语,却精准地勾勒出了场景的时代背景和家庭的情感张力。比如某张老照片中,新婚夫妇略显拘谨的站姿,那份融合了传统礼教与新兴个体意识的复杂情绪,透过镜头清晰可见。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超越了单纯的“怀旧”范畴,而是呈现了一种动态的“记忆工程”。照片的编排并非完全按时间顺序,而是通过主题的穿插对比,展现了同一地域、同一阶层在不同历史节点上,家庭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微妙演变。这需要极强的历史感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才能完成。它像一把精密的刻刀,细致入微地雕刻着百年风云变幻中,中国家庭这块最坚实的基石,其深度和广度,远超我原先的想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