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記者眼裏的抗日戰爭:紅色中國的挑戰

外國記者眼裏的抗日戰爭:紅色中國的挑戰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G.斯坦因 著
圖書標籤:
  • 抗日戰爭
  • 外國視角
  • 曆史
  • 紅色中國
  • 戰爭迴憶錄
  • 中國近代史
  • 記者報道
  • 二戰
  • 社會科學
  • 傳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科學技術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43965713
版次:1
商品編碼:1166221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外國記者眼中的抗日戰爭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76
字數:264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抗日戰爭開始後,大量的外國記者雲集中國,他們的行跡遍及各大戰場以及抗日革命根據地,報道中國人民保衛傢園、抗擊侵略者的鬥爭情況,有的甚至為此獻齣瞭生命。這些記者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齣版瞭一係列圖書。在抗戰勝利77周年之際,我們從中選齣部分圖書,編輯齣版《外國記者眼裏的抗日戰爭》叢書,一方麵緬懷那些為瞭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而犧牲的英靈;另一方麵是勿忘國恥,激勵後人,努力實現偉大的中國之夢。

內容簡介

  《外國記者眼裏的抗日戰爭:紅色中國的挑戰》用瞭大量的筆墨詳盡地記敘瞭延安的各個方麵,較為全麵、客觀地分析瞭中國的形勢和中國共産黨的作用。作者把敵後抗日根據地艱苦抗戰、實行民主的實情和國民黨戰場的真相進行對比,並澄清瞭外界關於共産黨和解放區情況的一些謠言。該書的英文版1945年在美國紐約齣版。

內頁插圖

目錄

序幕 這就是延安 001
第一部 新民主主義的理論與實踐
第一章 延安政治ABC 011
第二章 毛澤東的信條 016
第三章 自治政府實驗室 026
第四章 官吏養活自己 033
第五章 中國自己的共産黨 039
第二部 “勞動創造一切”
第六章 從土地生長齣來 049
第七章 工業革命之前 058
第八章 他們這樣做買賣 064
第九章 商人們贊成 069
第十章 “匪幣” 073
第十一章 預算平衡 077
第十二章 閤作社 081
第三部 動員群眾
第十三章 政治的舞蹈 089
第十四章 言論自由和齣版自由的限製 093
第十五章 宗教和傢庭 099
第十六章 一個女人的道路 106
第十七章 全民就學 111
第十八章 他們如何對付死亡 116
第十九章 人性本善 122
第二十章 秘密揭穿瞭 127
第四部 戰鬥盟友三百萬
第二十一章 協助盟軍的建議 135
第二十二章 三角戰爭 143
第二十三章 一個獨特的戰爭的建立 152
第二十四章 中共的戰鬥力 157
第二十五章 美國陸軍軍事觀察組 167
第五部 中共努力作戰目擊記
第二十六章 美國軍官在前方的見聞 175
第二十七章 外國人的見證 182
第二十八章 “我是一個富綽的地主” 191
第二十九章 敵人口中的八路軍 201
第六部 一個世界問題的�蟯�
第三十章 日本準備捲土重來 211
第三十一章 延安、莫斯科、與美國 218
第七部 一個中國呢還是兩個中國呢
第三十二章 中國能團結麼 229
第三十三章 重慶的反響 233
第三十四章 史迪威被迫去職 238
第三十五章 美國在中國的任務 246
譯後記 249

前言/序言

  1937年7月7日夜,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發生。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麵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麵抗戰的起點。以此事變為發端,中國迅速成為全世界注目的焦點,由此大量的外國記者雲集中國,他們的行跡遍及各大戰場以及抗日革命根據地,報道中國人民保衛傢園、抗擊侵略者的鬥爭情況,有的甚至為此獻齣瞭生命。這些記者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齣版瞭一係列圖書。在抗戰勝利70周年之際,我們從中選齣部分圖書,編輯齣版《外國記者眼裏的抗日戰爭》叢書,一方麵緬懷那些為瞭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而犧牲的英靈;另一方麵是勿忘國恥,激勵後人,努力實現偉大的中國之夢。《外國記者眼裏的抗日戰爭》叢書包括《中國的抗戰》《抗戰一年大事記》《外人目睹中之日軍暴行》《揚子前綫》《中國解放區見聞》《華北前綫》《人民之戰》《紅色中國的挑戰》《上海不宣之戰》,其中《中國的抗戰》《抗戰一年大事記》兩書原為《中國的抗戰:日本侵華大事記》,在本次整理齣版時根據內容和體例分成瞭兩冊齣版。在這些圖書中,有一些內容是對國民黨正麵戰場的報道,描寫瞭許多浴血殺敵的場景和細節,同時在書中也客觀公正地揭示瞭戰時中國各派力量的政治主張、抗日戰略及中國政局的現狀、緣由和發展趨勢;記錄瞭作者在中國北部和西部解放區的見聞和八路軍抗日戰爭時期的事跡,對中國共産黨和八路軍領導人進行瞭直接的、較深的、公正客觀的報道和介紹,為中國人民的英勇鬥爭爭取國際人士的同情和支持提供瞭有力幫助;此外,《外人目睹中之日軍暴行》較早記載瞭日軍南京大屠殺暴行的內容,郭沫若先生為該書作序並親筆題寫瞭書名。宋慶齡在讀瞭愛潑斯坦的《人民之戰》清樣後寫道:“這本書不同於任何的外國人關於我國抗戰的著作,因為它把第一手分析性報道同過去的曆史和未來的展望聯係瞭起來。每一位中國的友人都應該讀一讀。”埃德加?斯諾則稱贊《人民之戰》是“極為齣色的戰爭新聞作品,對中國所希望達到的目標充滿同情和理解”。抗日戰爭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人民,為捍衛民族生存的權利,同日本侵略者進行的一場殊死搏鬥。以國共閤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綫的旗幟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在倡導、促成、維護、堅持和鞏固統一戰綫的全過程中,中國共産黨起瞭主導作用,是團結抗戰的核心。在《中國解放區見聞》《紅色中國的挑戰》等書中作者不僅澄清瞭國民黨對共産黨的許多造謠和歪麯宣傳,而且使人們看到瞭中國未來的希望與前途。盡管這些記者國彆不同,政治立場不同,但是他們都全力支持中國的抗日戰爭,給予日本侵略者以強烈的譴責,但由於對事件的認識角度不同,或者對現場的深入程度不一,對一些事件有著不一樣的描寫。為瞭使讀者70年後依舊能夠讀到這些最原始的關於抗戰的圖書,我們在齣版過程中沒有作任何刪改。在編輯齣版過程中,我們對原書僅就錯彆字作瞭修改,人名、地名、計量單位、標點符號的使用以及一些常見字詞的用法都保留原樣,這樣的話,可能會給讀者造成一定的閱讀睏難,但內容更為真實,更為貼近那個時代,希望讀者給予理解。


《烽火中的凝視:列國記者筆下的中國抗戰歲月》 這是一段被曆史洪流衝刷,卻又鎸刻在世人心中的崢嶸歲月。當中華民族麵臨亡國滅種的空前危機,“七七事變”的炮火撕裂瞭舊日的寜靜,一場波瀾壯闊的抗日戰爭就此拉開帷幕。在這場決定國傢民族命運的殊死搏鬥中,無數中國兒女前赴後繼,用血肉之軀築起抵禦侵略的鋼鐵長城。而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之外,一群特殊的見證者——外國記者,他們的鏡頭、他們的筆端,穿越山海,捕捉著這場戰爭的脈搏,記錄著東方這片古老土地上不屈的呐喊與頑強的生命力。 《烽火中的凝視:列國記者筆下的中國抗戰歲月》正是這樣一部集結瞭東西方視角,以獨特的境外觀察者眼光,深度解析中國人民浴血奮戰、抵禦外侮的宏大史詩。本書並非簡單地堆砌史料,而是力求從那些親曆者、記錄者最真切的感受齣發,還原一個立體、多元、鮮活的抗戰中國。 本書的開篇,我們將跟隨那些初抵中國的西方記者,初次感受這個國傢在巨變前的沉寂與積弱,以及日本侵略者步步緊逼所帶來的壓抑氛圍。他們的文字往往帶著初期的睏惑與不解,對中國社會的復雜性、人民的貧瘠以及民族主義的萌芽進行著細緻的描摹。從上海的十裏洋場到北京的古老城牆,他們觀察著東西方文化的碰撞,記錄著現代化的腳步與傳統文明的交織,為讀者勾勒齣一幅戰前中國充滿矛盾又暗流湧動的時代畫捲。 然而,當盧溝橋的槍聲打破瞭這錶麵上的平靜,他們的目光便轉嚮瞭愈演愈烈的戰事。本書將重點呈現這些外國記者如何冒著生命危險,深入抗日前綫,將戰火的殘酷、士兵的英勇、百姓的苦難,以最直接、最震撼的方式傳遞給世界。他們不再是冷眼旁觀的旅行者,而是身處風暴中心的記錄者。他們穿越淪陷區,親眼目睹日軍的暴行,從南京的血色殘陽到焦土之上生命的掙紮,他們的文字充滿瞭義憤與悲憫,揭露瞭法西斯主義的殘忍本質,呼喚著國際社會的關注與援助。 更值得關注的是,本書將著重探討這些外國記者對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抗日力量的觀察與報道。在當時復雜的國際輿論環境下,信息傳播往往受到各種政治立場的乾擾。然而,許多外國記者,尤其是那些深入敵後、走訪邊區的記者,他們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瞭中國共産黨在組織民眾、發動群眾、堅持抗戰方麵的獨特作用和巨大貢獻。他們記錄下八路軍、新四軍如何以遊擊戰術打擊日軍,如何建立抗日根據地,如何改善民生,團結各階層人民共同抗日。 例如,我們會看到一些記者對延安根據地的深度探訪。他們抵達那個被封鎖的神秘之地,與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國共産黨領導人進行麵對麵的交流,親身感受延安軍民的精神風貌。他們記錄下延安的簡樸生活、嚴明的紀律、充滿活力的政治氛圍,以及共産黨人堅定不移的抗日信念。這些報道,與當時一些西方媒體對共産主義的刻闆印象形成瞭鮮明對比,為世界瞭解一個真實的中國共産黨提供瞭寶貴的視角。 本書將精心挑選並摘錄那些極具代錶性的外國記者報道。這些報道可能來自《紐約時報》、《泰晤士報》、《生活》雜誌、《時代》周刊等國際知名媒體,也可能是一些鮮為人知但同樣充滿價值的個人日記、通信。我們將盡可能地呈現報道的原文風格,保留其獨特的語言魅力和情感張力。 作者將依據這些珍貴的史料,深度解析外國記者們的觀察角度、報道側重點以及他們對中國抗戰的理解演變過程。我們將探討他們如何平衡新聞報道的客觀性與人道主義關懷,如何在戰火紛飛的環境中獲取信息,以及他們的報道對當時國際社會輿論、中國抗戰的國際聲援以及戰後國際格局産生的影響。 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戰爭的記錄,更是關於人性的光輝與黑暗的深刻反思。外國記者們見證瞭中國人民在極端睏境下的堅韌不拔,他們在失去傢園、親人罹難的悲痛中依然能夠迸發齣巨大的勇氣和犧牲精神。他們也目睹瞭戰爭的殘酷,法西斯機器碾壓生命,但他們同時也看到瞭希望的種子,在絕望中萌芽,在苦難中生長。 《烽火中的凝視:列國記者筆下的中國抗戰歲月》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隧道,重返那段風雲激蕩的年代。它將展現一個在戰火中淬煉的民族,一個在艱難睏苦中尋找齣路的國傢,以及一群用良知與勇氣記錄曆史的境外觀察者。這本書將是一次深刻的認知之旅,它提醒我們銘記曆史,珍愛和平,並重新審視那些曾經被西方世界忽視或誤解的中國故事。透過這些來自異國他鄉的眼睛,我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所展現齣的非凡力量,以及他們為贏得民族獨立和解放所付齣的巨大代價。 本書將以嚴謹的學術態度,結閤生動的敘事風格,為讀者呈現一場關於中國抗日戰爭的深度對話。它將是曆史愛好者、國際關係研究者、以及任何對中國近代史感興趣的讀者的重要參考讀物。讓我們一同踏上這段感人至深的閱讀旅程,感受來自世界各地的目光,如何在中國抗戰的烽火中,凝固下永不磨滅的曆史印記。

用戶評價

評分

我總是覺得,旁觀者的視角,往往能提供一種獨特的洞察力。就像一個精明的偵探,他們不帶個人情感包袱,隻專注於事實和細節。這本書,讓我對外國記者們在抗日戰爭時期的工作充滿瞭想象。他們是如何穿越國共兩黨的封鎖綫,如何剋服語言和文化的障礙,去深入采訪前綫的士兵,去記錄後方的民眾生活?那些在戰火中搶救齣來的珍貴影像,那些在硝煙彌漫中寫下的報道,每一個字,每一張照片,都可能蘊含著巨大的能量。我尤其想知道,他們對國民黨政府在抗戰中的錶現,以及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抗日力量,是如何做齣評價的?是否存在一些我們不熟悉的、卻又至關重要的曆史事件,是通過他們的筆觸纔得以被記錄和傳播的?“挑戰”這個詞,也讓我聯想到,當時的中國,無論是在軍事上、政治上,還是在國際關係上,都麵臨著前所未有的睏境。外國記者們,是否能敏銳地捕捉到這些挑戰的本質,並將其清晰地呈現給世界?

評分

一本講述那個年代風雲變幻的書,光看書名就足夠吸引人。我一直對曆史的細節充滿好奇,尤其是那些親曆者的視角。想象一下,在戰火紛飛的歲月裏,來自遙遠國度的記者們,是如何穿越重重迷霧,去捕捉那些真實的瞬間,去記錄那些生死搏鬥。他們帶著怎樣的預設和期望而來,又帶著怎樣的故事和感悟離開?他們的文字,是否能撕開時代的遮蔽,為我們還原一個更立體、更生動的抗日戰爭?“紅色中國”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種神秘感和力量感,與“挑戰”一詞並列,更是激起瞭我極大的興趣。我想象著他們如何觀察和理解那個充滿變革的中國,如何審視國民黨與共産黨的鬥爭,以及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普通民眾的命運又會發生怎樣的起伏。這本書,不僅僅是對一段曆史的追溯,更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過去世界的窗戶,讓我得以窺見那些被時間和塵埃掩埋的故事,用一種更加客觀、更加多元的眼光去理解那場艱苦卓絕的鬥爭。

評分

對於“外國記者眼裏的抗日戰爭”這一主題,我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不同於國內史料的宏大敘事,這些來自異域的目光,往往帶著一種審慎的好奇和獨立的判斷。他們是否曾被中國人民的頑強抵抗所震撼?他們是如何描繪那些浴血奮戰的將士,以及那些在後方默默奉獻的普通百姓?“紅色中國的挑戰”這個副標題,更是激起瞭我的好奇心。在西方人眼中,“紅色中國”究竟意味著什麼?這種“挑戰”是針對外部世界,還是針對自身的發展道路?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一些關於記者們在國民黨統治區和共産黨控製區的對比觀察,他們對兩種不同政治力量在抗戰中的錶現,是否存在鮮明的評價差異。他們是否能看到,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中國人民所展現齣的那種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精神?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理解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去感受那個時代中國人民的偉大抗爭。

評分

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穿越時空的界限,去親曆那些塵封的曆史片段。想象一下,一位來自遙遠國傢的記者,懷揣著對遙遠東方古國的探求,踏上瞭這片飽經戰火的土地。他會用怎樣的目光審視這片土地上發生的巨大變革?“紅色中國的挑戰”,這個詞語本身就充滿瞭張力,它暗示著一種衝突,一種對現有格局的衝擊。我很好奇,這些外國記者們,是如何理解和描繪這種“挑戰”的?是政治上的較量,是意識形態的碰撞,還是社會形態的轉型?他們是否能看到,在嚴峻的抗日戰爭麵前,中國共産黨所展現齣的非凡組織能力和動員能力?他們是否能理解,是什麼樣的信念支撐著無數中國人,在絕境中奮起反抗?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那些鮮活的人物,那些感人的故事,以及那些在字裏行間流露齣的,記者們內心深處的思考和感悟。這本書,或許能讓我們以一種更加客觀、更加深刻的視角,去理解那場改變中國乃至世界格局的偉大戰爭。

評分

當我翻開這本書,第一個浮現的念頭是:那些外國記者的目光,究竟捕捉到瞭怎樣的“紅色中國”?在那個時代,西方世界對中國的認知,往往是片麵甚至扭麯的。我特彆想知道,這些記者們,是否能突破意識形態的藩籬,去看見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抗日力量所展現齣的獨特之處。他們是如何理解這種“挑戰”的?是基於對共産主義的警惕,還是對一種新型政治力量的觀察?我期待書中能夠有詳細的描寫,關於記者們在延安、在根據地的采訪經曆,他們如何與那些革命者對話,如何感受那裏的生活氣息,以及他們對中國共産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是否有超齣預期的發現。也許,他們的報道,在當時就對國際社會産生瞭不小的影響,甚至改變瞭一些人的看法。這本書,也許能夠幫助我們重新審視這段曆史,理解當時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以及中國共産黨如何在重重圍睏和挑戰中,逐漸壯大並最終贏得勝利。

評分

寫論文用的,九本都不錯

評分

不錯,係列還有好幾本,下次一起買瞭。

評分

寫論文用的,九本都不錯

評分

很喜歡這個係列,慢慢看

評分

不錯的圖書,正版,值得購買。

評分

挺好的書。抽時間多看看。

評分

寫論文用的,九本都不錯

評分

寫論文用的,九本都不錯

評分

不錯的圖書,正版,值得購買。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