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记者眼里的抗日战争:红色中国的挑战

外国记者眼里的抗日战争:红色中国的挑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G.斯坦因 著
图书标签:
  • 抗日战争
  • 外国视角
  • 历史
  • 红色中国
  • 战争回忆录
  • 中国近代史
  • 记者报道
  • 二战
  • 社会科学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43965713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221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外国记者眼中的抗日战争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6
字数:264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抗日战争开始后,大量的外国记者云集中国,他们的行迹遍及各大战场以及抗日革命根据地,报道中国人民保卫家园、抗击侵略者的斗争情况,有的甚至为此献出了生命。这些记者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出版了一系列图书。在抗战胜利77周年之际,我们从中选出部分图书,编辑出版《外国记者眼里的抗日战争》丛书,一方面缅怀那些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牺牲的英灵;另一方面是勿忘国耻,激励后人,努力实现伟大的中国之梦。

内容简介

  《外国记者眼里的抗日战争:红色中国的挑战》用了大量的笔墨详尽地记叙了延安的各个方面,较为全面、客观地分析了中国的形势和中国共产党的作用。作者把敌后抗日根据地艰苦抗战、实行民主的实情和国民党战场的真相进行对比,并澄清了外界关于共产党和解放区情况的一些谣言。该书的英文版1945年在美国纽约出版。

内页插图

目录

序幕 这就是延安 001
第一部 新民主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章 延安政治ABC 011
第二章 毛泽东的信条 016
第三章 自治政府实验室 026
第四章 官吏养活自己 033
第五章 中国自己的共产党 039
第二部 “劳动创造一切”
第六章 从土地生长出来 049
第七章 工业革命之前 058
第八章 他们这样做买卖 064
第九章 商人们赞成 069
第十章 “匪币” 073
第十一章 预算平衡 077
第十二章 合作社 081
第三部 动员群众
第十三章 政治的舞蹈 089
第十四章 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的限制 093
第十五章 宗教和家庭 099
第十六章 一个女人的道路 106
第十七章 全民就学 111
第十八章 他们如何对付死亡 116
第十九章 人性本善 122
第二十章 秘密揭穿了 127
第四部 战斗盟友三百万
第二十一章 协助盟军的建议 135
第二十二章 三角战争 143
第二十三章 一个独特的战争的建立 152
第二十四章 中共的战斗力 157
第二十五章 美国陆军军事观察组 167
第五部 中共努力作战目击记
第二十六章 美国军官在前方的见闻 175
第二十七章 外国人的见证 182
第二十八章 “我是一个富绰的地主” 191
第二十九章 敌人口中的八路军 201
第六部 一个世界问题的�蛲�
第三十章 日本准备卷土重来 211
第三十一章 延安、莫斯科、与美国 218
第七部 一个中国呢还是两个中国呢
第三十二章 中国能团结么 229
第三十三章 重庆的反响 233
第三十四章 史迪威被迫去职 238
第三十五章 美国在中国的任务 246
译后记 249

前言/序言

  1937年7月7日夜,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发生。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以此事变为发端,中国迅速成为全世界注目的焦点,由此大量的外国记者云集中国,他们的行迹遍及各大战场以及抗日革命根据地,报道中国人民保卫家园、抗击侵略者的斗争情况,有的甚至为此献出了生命。这些记者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出版了一系列图书。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从中选出部分图书,编辑出版《外国记者眼里的抗日战争》丛书,一方面缅怀那些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牺牲的英灵;另一方面是勿忘国耻,激励后人,努力实现伟大的中国之梦。《外国记者眼里的抗日战争》丛书包括《中国的抗战》《抗战一年大事记》《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扬子前线》《中国解放区见闻》《华北前线》《人民之战》《红色中国的挑战》《上海不宣之战》,其中《中国的抗战》《抗战一年大事记》两书原为《中国的抗战:日本侵华大事记》,在本次整理出版时根据内容和体例分成了两册出版。在这些图书中,有一些内容是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报道,描写了许多浴血杀敌的场景和细节,同时在书中也客观公正地揭示了战时中国各派力量的政治主张、抗日战略及中国政局的现状、缘由和发展趋势;记录了作者在中国北部和西部解放区的见闻和八路军抗日战争时期的事迹,对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领导人进行了直接的、较深的、公正客观的报道和介绍,为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争取国际人士的同情和支持提供了有力帮助;此外,《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较早记载了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内容,郭沫若先生为该书作序并亲笔题写了书名。宋庆龄在读了爱泼斯坦的《人民之战》清样后写道:“这本书不同于任何的外国人关于我国抗战的著作,因为它把第一手分析性报道同过去的历史和未来的展望联系了起来。每一位中国的友人都应该读一读。”埃德加?斯诺则称赞《人民之战》是“极为出色的战争新闻作品,对中国所希望达到的目标充满同情和理解”。抗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人民,为捍卫民族生存的权利,同日本侵略者进行的一场殊死搏斗。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在倡导、促成、维护、坚持和巩固统一战线的全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起了主导作用,是团结抗战的核心。在《中国解放区见闻》《红色中国的挑战》等书中作者不仅澄清了国民党对共产党的许多造谣和歪曲宣传,而且使人们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与前途。尽管这些记者国别不同,政治立场不同,但是他们都全力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给予日本侵略者以强烈的谴责,但由于对事件的认识角度不同,或者对现场的深入程度不一,对一些事件有着不一样的描写。为了使读者70年后依旧能够读到这些最原始的关于抗战的图书,我们在出版过程中没有作任何删改。在编辑出版过程中,我们对原书仅就错别字作了修改,人名、地名、计量单位、标点符号的使用以及一些常见字词的用法都保留原样,这样的话,可能会给读者造成一定的阅读困难,但内容更为真实,更为贴近那个时代,希望读者给予理解。


《烽火中的凝视:列国记者笔下的中国抗战岁月》 这是一段被历史洪流冲刷,却又镌刻在世人心中的峥嵘岁月。当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七七事变”的炮火撕裂了旧日的宁静,一场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就此拉开帷幕。在这场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殊死搏斗中,无数中国儿女前赴后继,用血肉之躯筑起抵御侵略的钢铁长城。而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之外,一群特殊的见证者——外国记者,他们的镜头、他们的笔端,穿越山海,捕捉着这场战争的脉搏,记录着东方这片古老土地上不屈的呐喊与顽强的生命力。 《烽火中的凝视:列国记者笔下的中国抗战岁月》正是这样一部集结了东西方视角,以独特的境外观察者眼光,深度解析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抵御外侮的宏大史诗。本书并非简单地堆砌史料,而是力求从那些亲历者、记录者最真切的感受出发,还原一个立体、多元、鲜活的抗战中国。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跟随那些初抵中国的西方记者,初次感受这个国家在巨变前的沉寂与积弱,以及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所带来的压抑氛围。他们的文字往往带着初期的困惑与不解,对中国社会的复杂性、人民的贫瘠以及民族主义的萌芽进行着细致的描摹。从上海的十里洋场到北京的古老城墙,他们观察着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记录着现代化的脚步与传统文明的交织,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战前中国充满矛盾又暗流涌动的时代画卷。 然而,当卢沟桥的枪声打破了这表面上的平静,他们的目光便转向了愈演愈烈的战事。本书将重点呈现这些外国记者如何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抗日前线,将战火的残酷、士兵的英勇、百姓的苦难,以最直接、最震撼的方式传递给世界。他们不再是冷眼旁观的旅行者,而是身处风暴中心的记录者。他们穿越沦陷区,亲眼目睹日军的暴行,从南京的血色残阳到焦土之上生命的挣扎,他们的文字充满了义愤与悲悯,揭露了法西斯主义的残忍本质,呼唤着国际社会的关注与援助。 更值得关注的是,本书将着重探讨这些外国记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力量的观察与报道。在当时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下,信息传播往往受到各种政治立场的干扰。然而,许多外国记者,尤其是那些深入敌后、走访边区的记者,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在组织民众、发动群众、坚持抗战方面的独特作用和巨大贡献。他们记录下八路军、新四军如何以游击战术打击日军,如何建立抗日根据地,如何改善民生,团结各阶层人民共同抗日。 例如,我们会看到一些记者对延安根据地的深度探访。他们抵达那个被封锁的神秘之地,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亲身感受延安军民的精神风貌。他们记录下延安的简朴生活、严明的纪律、充满活力的政治氛围,以及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抗日信念。这些报道,与当时一些西方媒体对共产主义的刻板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为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本书将精心挑选并摘录那些极具代表性的外国记者报道。这些报道可能来自《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生活》杂志、《时代》周刊等国际知名媒体,也可能是一些鲜为人知但同样充满价值的个人日记、通信。我们将尽可能地呈现报道的原文风格,保留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和情感张力。 作者将依据这些珍贵的史料,深度解析外国记者们的观察角度、报道侧重点以及他们对中国抗战的理解演变过程。我们将探讨他们如何平衡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人道主义关怀,如何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中获取信息,以及他们的报道对当时国际社会舆论、中国抗战的国际声援以及战后国际格局产生的影响。 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战争的记录,更是关于人性的光辉与黑暗的深刻反思。外国记者们见证了中国人民在极端困境下的坚韧不拔,他们在失去家园、亲人罹难的悲痛中依然能够迸发出巨大的勇气和牺牲精神。他们也目睹了战争的残酷,法西斯机器碾压生命,但他们同时也看到了希望的种子,在绝望中萌芽,在苦难中生长。 《烽火中的凝视:列国记者笔下的中国抗战岁月》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隧道,重返那段风云激荡的年代。它将展现一个在战火中淬炼的民族,一个在艰难困苦中寻找出路的国家,以及一群用良知与勇气记录历史的境外观察者。这本书将是一次深刻的认知之旅,它提醒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并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被西方世界忽视或误解的中国故事。透过这些来自异国他乡的眼睛,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展现出的非凡力量,以及他们为赢得民族独立和解放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本书将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生动的叙事风格,为读者呈现一场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深度对话。它将是历史爱好者、国际关系研究者、以及任何对中国近代史感兴趣的读者的重要参考读物。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段感人至深的阅读旅程,感受来自世界各地的目光,如何在中国抗战的烽火中,凝固下永不磨灭的历史印记。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总是觉得,旁观者的视角,往往能提供一种独特的洞察力。就像一个精明的侦探,他们不带个人情感包袱,只专注于事实和细节。这本书,让我对外国记者们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工作充满了想象。他们是如何穿越国共两党的封锁线,如何克服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去深入采访前线的士兵,去记录后方的民众生活?那些在战火中抢救出来的珍贵影像,那些在硝烟弥漫中写下的报道,每一个字,每一张照片,都可能蕴含着巨大的能量。我尤其想知道,他们对国民党政府在抗战中的表现,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是如何做出评价的?是否存在一些我们不熟悉的、却又至关重要的历史事件,是通过他们的笔触才得以被记录和传播的?“挑战”这个词,也让我联想到,当时的中国,无论是在军事上、政治上,还是在国际关系上,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外国记者们,是否能敏锐地捕捉到这些挑战的本质,并将其清晰地呈现给世界?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第一个浮现的念头是:那些外国记者的目光,究竟捕捉到了怎样的“红色中国”?在那个时代,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认知,往往是片面甚至扭曲的。我特别想知道,这些记者们,是否能突破意识形态的藩篱,去看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力量所展现出的独特之处。他们是如何理解这种“挑战”的?是基于对共产主义的警惕,还是对一种新型政治力量的观察?我期待书中能够有详细的描写,关于记者们在延安、在根据地的采访经历,他们如何与那些革命者对话,如何感受那里的生活气息,以及他们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是否有超出预期的发现。也许,他们的报道,在当时就对国际社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甚至改变了一些人的看法。这本书,也许能够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这段历史,理解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中国共产党如何在重重围困和挑战中,逐渐壮大并最终赢得胜利。

评分

对于“外国记者眼里的抗日战争”这一主题,我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不同于国内史料的宏大叙事,这些来自异域的目光,往往带着一种审慎的好奇和独立的判断。他们是否曾被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所震撼?他们是如何描绘那些浴血奋战的将士,以及那些在后方默默奉献的普通百姓?“红色中国的挑战”这个副标题,更是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在西方人眼中,“红色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这种“挑战”是针对外部世界,还是针对自身的发展道路?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些关于记者们在国民党统治区和共产党控制区的对比观察,他们对两种不同政治力量在抗战中的表现,是否存在鲜明的评价差异。他们是否能看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所展现出的那种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去感受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伟大抗争。

评分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的界限,去亲历那些尘封的历史片段。想象一下,一位来自遥远国家的记者,怀揣着对遥远东方古国的探求,踏上了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他会用怎样的目光审视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巨大变革?“红色中国的挑战”,这个词语本身就充满了张力,它暗示着一种冲突,一种对现有格局的冲击。我很好奇,这些外国记者们,是如何理解和描绘这种“挑战”的?是政治上的较量,是意识形态的碰撞,还是社会形态的转型?他们是否能看到,在严峻的抗日战争面前,中国共产党所展现出的非凡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他们是否能理解,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无数中国人,在绝境中奋起反抗?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鲜活的人物,那些感人的故事,以及那些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记者们内心深处的思考和感悟。这本书,或许能让我们以一种更加客观、更加深刻的视角,去理解那场改变中国乃至世界格局的伟大战争。

评分

一本讲述那个年代风云变幻的书,光看书名就足够吸引人。我一直对历史的细节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亲历者的视角。想象一下,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来自遥远国度的记者们,是如何穿越重重迷雾,去捕捉那些真实的瞬间,去记录那些生死搏斗。他们带着怎样的预设和期望而来,又带着怎样的故事和感悟离开?他们的文字,是否能撕开时代的遮蔽,为我们还原一个更立体、更生动的抗日战争?“红色中国”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感和力量感,与“挑战”一词并列,更是激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想象着他们如何观察和理解那个充满变革的中国,如何审视国民党与共产党的斗争,以及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普通民众的命运又会发生怎样的起伏。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追溯,更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世界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些被时间和尘埃掩埋的故事,用一种更加客观、更加多元的眼光去理解那场艰苦卓绝的斗争。

评分

挺好的书。抽时间多看看。

评分

不错的图书,正版,值得购买。

评分

不错,系列还有好几本,下次一起买了。

评分

很喜欢这个系列,慢慢看

评分

写论文用的,九本都不错

评分

写论文用的,九本都不错

评分

写论文用的,九本都不错

评分

很好!首先是物流上很准时很快的。其次是京东的包装上每次包装都是很爱护书籍的。再者快递员配送态度给力和气。最后,书籍内容由于很多是朋友或者其他推荐买的,有待进一步阅读然后给书友一些参考!

评分

不错,系列还有好几本,下次一起买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