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开始后,大量的外国记者云集中国,他们的行迹遍及各大战场以及抗日革命根据地,报道中国人民保卫家园、抗击侵略者的斗争情况,有的甚至为此献出了生命。这些记者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出版了一系列图书。在抗战胜利77周年之际,我们从中选出部分图书,编辑出版《外国记者眼里的抗日战争》丛书,一方面缅怀那些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牺牲的英灵;另一方面是勿忘国耻,激励后人,努力实现伟大的中国之梦。
《外国记者眼里的抗日战争:红色中国的挑战》用了大量的笔墨详尽地记叙了延安的各个方面,较为全面、客观地分析了中国的形势和中国共产党的作用。作者把敌后抗日根据地艰苦抗战、实行民主的实情和国民党战场的真相进行对比,并澄清了外界关于共产党和解放区情况的一些谣言。该书的英文版1945年在美国纽约出版。
1937年7月7日夜,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发生。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以此事变为发端,中国迅速成为全世界注目的焦点,由此大量的外国记者云集中国,他们的行迹遍及各大战场以及抗日革命根据地,报道中国人民保卫家园、抗击侵略者的斗争情况,有的甚至为此献出了生命。这些记者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出版了一系列图书。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从中选出部分图书,编辑出版《外国记者眼里的抗日战争》丛书,一方面缅怀那些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牺牲的英灵;另一方面是勿忘国耻,激励后人,努力实现伟大的中国之梦。《外国记者眼里的抗日战争》丛书包括《中国的抗战》《抗战一年大事记》《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扬子前线》《中国解放区见闻》《华北前线》《人民之战》《红色中国的挑战》《上海不宣之战》,其中《中国的抗战》《抗战一年大事记》两书原为《中国的抗战:日本侵华大事记》,在本次整理出版时根据内容和体例分成了两册出版。在这些图书中,有一些内容是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报道,描写了许多浴血杀敌的场景和细节,同时在书中也客观公正地揭示了战时中国各派力量的政治主张、抗日战略及中国政局的现状、缘由和发展趋势;记录了作者在中国北部和西部解放区的见闻和八路军抗日战争时期的事迹,对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领导人进行了直接的、较深的、公正客观的报道和介绍,为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争取国际人士的同情和支持提供了有力帮助;此外,《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较早记载了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内容,郭沫若先生为该书作序并亲笔题写了书名。宋庆龄在读了爱泼斯坦的《人民之战》清样后写道:“这本书不同于任何的外国人关于我国抗战的著作,因为它把第一手分析性报道同过去的历史和未来的展望联系了起来。每一位中国的友人都应该读一读。”埃德加?斯诺则称赞《人民之战》是“极为出色的战争新闻作品,对中国所希望达到的目标充满同情和理解”。抗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人民,为捍卫民族生存的权利,同日本侵略者进行的一场殊死搏斗。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在倡导、促成、维护、坚持和巩固统一战线的全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起了主导作用,是团结抗战的核心。在《中国解放区见闻》《红色中国的挑战》等书中作者不仅澄清了国民党对共产党的许多造谣和歪曲宣传,而且使人们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与前途。尽管这些记者国别不同,政治立场不同,但是他们都全力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给予日本侵略者以强烈的谴责,但由于对事件的认识角度不同,或者对现场的深入程度不一,对一些事件有着不一样的描写。为了使读者70年后依旧能够读到这些最原始的关于抗战的图书,我们在出版过程中没有作任何删改。在编辑出版过程中,我们对原书仅就错别字作了修改,人名、地名、计量单位、标点符号的使用以及一些常见字词的用法都保留原样,这样的话,可能会给读者造成一定的阅读困难,但内容更为真实,更为贴近那个时代,希望读者给予理解。
我总是觉得,旁观者的视角,往往能提供一种独特的洞察力。就像一个精明的侦探,他们不带个人情感包袱,只专注于事实和细节。这本书,让我对外国记者们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工作充满了想象。他们是如何穿越国共两党的封锁线,如何克服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去深入采访前线的士兵,去记录后方的民众生活?那些在战火中抢救出来的珍贵影像,那些在硝烟弥漫中写下的报道,每一个字,每一张照片,都可能蕴含着巨大的能量。我尤其想知道,他们对国民党政府在抗战中的表现,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是如何做出评价的?是否存在一些我们不熟悉的、却又至关重要的历史事件,是通过他们的笔触才得以被记录和传播的?“挑战”这个词,也让我联想到,当时的中国,无论是在军事上、政治上,还是在国际关系上,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外国记者们,是否能敏锐地捕捉到这些挑战的本质,并将其清晰地呈现给世界?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第一个浮现的念头是:那些外国记者的目光,究竟捕捉到了怎样的“红色中国”?在那个时代,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认知,往往是片面甚至扭曲的。我特别想知道,这些记者们,是否能突破意识形态的藩篱,去看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力量所展现出的独特之处。他们是如何理解这种“挑战”的?是基于对共产主义的警惕,还是对一种新型政治力量的观察?我期待书中能够有详细的描写,关于记者们在延安、在根据地的采访经历,他们如何与那些革命者对话,如何感受那里的生活气息,以及他们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是否有超出预期的发现。也许,他们的报道,在当时就对国际社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甚至改变了一些人的看法。这本书,也许能够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这段历史,理解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中国共产党如何在重重围困和挑战中,逐渐壮大并最终赢得胜利。
评分对于“外国记者眼里的抗日战争”这一主题,我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不同于国内史料的宏大叙事,这些来自异域的目光,往往带着一种审慎的好奇和独立的判断。他们是否曾被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所震撼?他们是如何描绘那些浴血奋战的将士,以及那些在后方默默奉献的普通百姓?“红色中国的挑战”这个副标题,更是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在西方人眼中,“红色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这种“挑战”是针对外部世界,还是针对自身的发展道路?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些关于记者们在国民党统治区和共产党控制区的对比观察,他们对两种不同政治力量在抗战中的表现,是否存在鲜明的评价差异。他们是否能看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所展现出的那种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去感受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伟大抗争。
评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的界限,去亲历那些尘封的历史片段。想象一下,一位来自遥远国家的记者,怀揣着对遥远东方古国的探求,踏上了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他会用怎样的目光审视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巨大变革?“红色中国的挑战”,这个词语本身就充满了张力,它暗示着一种冲突,一种对现有格局的冲击。我很好奇,这些外国记者们,是如何理解和描绘这种“挑战”的?是政治上的较量,是意识形态的碰撞,还是社会形态的转型?他们是否能看到,在严峻的抗日战争面前,中国共产党所展现出的非凡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他们是否能理解,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无数中国人,在绝境中奋起反抗?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鲜活的人物,那些感人的故事,以及那些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记者们内心深处的思考和感悟。这本书,或许能让我们以一种更加客观、更加深刻的视角,去理解那场改变中国乃至世界格局的伟大战争。
评分一本讲述那个年代风云变幻的书,光看书名就足够吸引人。我一直对历史的细节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亲历者的视角。想象一下,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来自遥远国度的记者们,是如何穿越重重迷雾,去捕捉那些真实的瞬间,去记录那些生死搏斗。他们带着怎样的预设和期望而来,又带着怎样的故事和感悟离开?他们的文字,是否能撕开时代的遮蔽,为我们还原一个更立体、更生动的抗日战争?“红色中国”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感和力量感,与“挑战”一词并列,更是激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想象着他们如何观察和理解那个充满变革的中国,如何审视国民党与共产党的斗争,以及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普通民众的命运又会发生怎样的起伏。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追溯,更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世界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些被时间和尘埃掩埋的故事,用一种更加客观、更加多元的眼光去理解那场艰苦卓绝的斗争。
评分挺好的书。抽时间多看看。
评分不错的图书,正版,值得购买。
评分不错,系列还有好几本,下次一起买了。
评分很喜欢这个系列,慢慢看
评分写论文用的,九本都不错
评分写论文用的,九本都不错
评分写论文用的,九本都不错
评分很好!首先是物流上很准时很快的。其次是京东的包装上每次包装都是很爱护书籍的。再者快递员配送态度给力和气。最后,书籍内容由于很多是朋友或者其他推荐买的,有待进一步阅读然后给书友一些参考!
评分不错,系列还有好几本,下次一起买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